一、中日茶文化异同初论(论文文献综述)
邱聪[1](2021)在《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流传到世界各地,在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其中,日本茶道最具代表性。中日在茶文化的表现上有所不同,对比中日茶文化,可以推动两国的茶文化更好地向前发展。
蒋逸帆,嵇雨婷,何晨云,葛思祺,严彤[2](2020)在《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文中研究说明茶作为一项享有盛誉的物质遗产,始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闪烁。自唐朝后由中国形成的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与中国比邻而居的日本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最为深厚,日本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当地风俗经过不断改造,衍生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并世界闻名。这使得中日茶文化有着诸多差异。同时,由于两者同宗同源,中日茶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联系。本文拟从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茶文化入手,以深化大众认知为目的,从历史背景,物质载体,内和思想内涵三个角度来具体阐述两者的异同。以期两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共同进步。
袁琳艳[3](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茶谚语比较研究——基于文化语言学视角》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主流商品,"茶"在当今的中日交流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茶起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性格。中国的茶文化是自下而上的,根植于普通民众的每日生活之中,融入了儒道佛三大家的宗教色彩。日本的茶文化由佛教僧侣传入,在皇族贵族中兴起后逐渐普及至社会大众,宗教修行色彩浓厚。文化的差异导致汉日语言中"茶"的相关谚语反映的内涵各有千秋。
孙辉[4](2020)在《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以中日茶文化对比为例》文中提出茶是世界三大饮之一,茶叶的发展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而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茶叶的采摘与饮用起源于中国,中国的饮茶文化起源于四川。而日本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日本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加入日本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日本茶道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将通过对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文化对比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赵咪咪[5](2020)在《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文人茶滥觞于魏晋时期,至明代臻于至真阶段。日本没有原生茶,茶与饮茶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都得益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中茶的传播。明代文人茶随着官方与民间往来东传日本,对室町时代书院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利用文献比较与分析等方法,分析明代文人茶东传的蛛丝马迹及其与日本书院茶的丝缕关联,进而解析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从而探寻日本茶道的文化逻辑与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演进。绪论部分对明代文人茶和日本书院茶作了概念厘清,第一章梳理了文人茶自形成至明代的发展脉络,认为明代文人茶延继了古代知识分子借茶修身与隐逸的精神意蕴,而物我观念转变下“以茶事美”的美学实践则是其时代特征;第二章研究官方与民间视域下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指出明日勘合贸易与五山禅僧从物质与精神层面促使了明代文人茶的东传;第三章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解读日本书院茶中蕴含的明代文人茶要素,分析文人茶在地化的表现和原因,由此认为日本书院茶在形成过程中首先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审美意味,并且承继为核心内容加以发展;第四章从历史演进和文化更迭两方面考察书院茶之于日本茶道的意义,从审美旨趣和精神意蕴两方面析出日本茶道对明代文人茶的继承与发展。室町时代书院茶首先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以茶事美”,在形式上表现为室内陈设和空间营造的审美化,内容上则是茶会的审美鉴赏主题。在其后的发展中又渐渐吸收了明代文人茶所包涵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修身”、“隐逸”等思想,经过日本文化和禅宗语境的过滤,最终表达为“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等日本茶道精神。由此,摄取了明代文人茶的日本书院茶最终演变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柳燕[7](2020)在《高丽茶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丽时期的茶文化是朝鲜半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地梳理高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流变。通过对高丽茶文化特点的探讨,从而分析出高丽茶文化对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意义和影响。本文以高丽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和特点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高丽茶文化的起源。概述高丽茶文化的起源、关于高丽茶文化的“自生说”和“渡来说”、遣唐使对茶文化的传播作用;新罗僧人对茶文化的促进作用、茶文化对于花郎贵族等的影响。第三章,阐述高丽的茶道文化。通过高丽茶叶种植、品种、茶器以及点茶、斗茶制度的特点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高丽时期茶文化进入了全面兴盛的阶段。第四章,阐述高丽茶文化的特征。以礼为中心思想的茶文化主要表现在王室中的宫廷礼仪和下赐礼,以禅为特征的茶文化主要表现在僧人以茶修身修道,以雅为志趣的文人茶文化主要表现在文人以茶会友、以茶寄予心志,以敬为诚的庶民茶文化主要表现在庶民以茶为贵等方面。第五章,主要对本论部分进行总结和提炼。对高丽茶文化的特点进一步归纳、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朝鲜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
严妮[8](2020)在《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对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宋元时期是中日交流史上的一段重要的文化传播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武士阶层崛起,建立了镰仓幕府,掌握了实际统治权,正式拉开了中世的序幕。但京都贵族们作为自古以来的文化艺术中心人物,仍然掌握着文化和宗教的话语权,因此新兴的幕府统治者亟需一种新文化和新宗教来巩固自己的文化地位。而此时的南宋正处于一个禅宗兴盛、文艺突出、海外贸易发达的太平盛世,也就成为了日本最佳的学习和交流对象。不同于隋唐及明清的官方交流,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以民间交流为主,因此也更为频繁和深入,交流主体为禅僧及商人。禅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机锋锐利的态度深为重礼节、尚义气的日本武士欣赏。因此禅僧及其所传播的禅宗文化和宋元文艺受到了日本中世统治者的尊崇与支持,自下而上的波及到了日本上层阶级。深谙宋元文化的五山禅僧也由此成为了日本中世文化的核心人物,为宋元文化的传播弘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些禅僧也是日本中世最突出的造园家,他们将习得的禅宗文化、山水画论及茶文化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了该时期的日本造园实践中,推动了日本中世庭园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造园巨匠如梦窗疏石、雪舟等人。所造庭园富于禅风、充满画意,日本最为经典的庭园样式之一枯山水庭园也在此时期诞生,对后世日本庭园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宋元时期的中日禅僧交流过程入手,厘清宋元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及其对于日本庭园的动态影响。首先通过梳理该时期中日时代背景,明确了宋元文化得以传入和风靡的原因。其次通过整理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历程中对于日本中世庭园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禅宗派系及人物,阐明禅僧对于中世庭园文化形成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从两国禅僧交流内容出发,分析其对于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具体影响,包括造园思想、立地选址、伽蓝布局、庭园要素、造园手法、风景审美六个方面。最后结合以上分析,阐明日本中世庭园文化形成的动态过程及其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
张青园[9](2020)在《中日茶礼俗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在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中日交流的扩大和增多,以茶为媒介的交流愈加频繁。在茶文化自身演化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中日两国形成了不同的茶礼俗,尤其是在婚礼、葬礼、祭祀、交往等方面,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精神。对中日茶礼俗在日常交往和神圣空间(婚礼、葬礼)之间的区别进行探讨,可以加深对中日茶文化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也可以促进中日茶文化的发展。
NANG MOON AUNG(杨金金)[10](2019)在《缅甸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饮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开端而发展,最开始的“饮食”主要目的是填饱肚子、养活自己。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饮食的目的已经从单纯的果腹发展为一种享受美食的文化了。中国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说法,从这一词就可以知道饮食与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汉语教学既能提高汉语学习者相关汉语知识和水平,也能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中缅是邻国之邦,两国社会文化、历史文明、传统风俗均在不同维度存在异同,这一特点同时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本文拟对比两国饮食文化的异同,进一步对饮食文化的汉语教学在缅甸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教学设计,试图为针对缅甸汉语学习者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本文主要对中缅饮食文化的异同展开研究,中缅的饮食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中差别主要表现在饮茶习惯的差异(如缅甸人喜欢吃湿茶而其它国家没有湿茶,同时缅甸没有使用玫瑰和菊花等花做成的花茶,可是中国的花茶很普遍)、饮酒习惯在人民心里的地位差异(如中国酒文化的繁荣与缅甸人对酒的敏感心态)、餐桌礼仪的差异(中缅的餐桌礼仪中都会让长辈坐主位,可是缅甸人很少会分主次客)等。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根据中缅饮食的异同点,设计针对缅甸学生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教学教案。中国和缅甸饮食文化的异同之处,不仅能启发缅甸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好奇心,还能更清楚地让学生在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同时学会汉语。此外,为了能更准确地知道学生对中国饮食的认识在教学后是否有所提高,本文还在教学前与教学后,进行了针对缅甸学生涉及课文内容的中国饮食文化认识的问卷调查。
二、中日茶文化异同初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日茶文化异同初论(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茶文化 |
二、日本茶道 |
三、中日茶文化对比 |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
(二)中日茶文化不同之处 |
四、中日茶文化发展愿景 |
(2)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中国茶文化之美 |
二、日本茶文化之美 |
三、中日茶文化之异 |
(一)历史背景 |
(二)物质载体 |
(三)思想内涵 |
四、中日茶文化之同 |
(一)历史背景 |
(二)物质载体 |
(三)思想内涵 |
五、结语 |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茶谚语比较研究——基于文化语言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茶文化交流概述 |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变迁 |
(二)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
(三)中日茶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审美意识 |
二、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茶”谚语映射的茶文化 |
(一)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
(二)茶文化中的宗教色彩 |
(三)茶文化中的生活味 |
三、结语 |
(4)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以中日茶文化对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的茶文化 |
二、日本的茶文化 |
三、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 |
四、中日茶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
五、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
(一)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促使对外汉语教师在授课时更加深入地剖析文化的异同,从而使学生更对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
(二)文化对比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对不同文化间异同的了解,还能促进文化交流 |
(三)通过文化对比,使对外汉语课堂成为世界文化融合的媒介 |
六、结语 |
(5)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 |
(一)明代文人茶 |
(二)日本书院茶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意识 |
(一)明代文人茶研究状况 |
(二)日本茶道及书院茶研究状况 |
(三)问题意识 |
三、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论文构成 |
第一章 中国文人茶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中国文人茶的兴起与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文人茶的兴盛——明代文人茶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三节 明代文人茶的形式与内涵 |
一、明代文人茶的审美旨趣 |
(一)空间美学 |
(二)茶事美学 |
二、明代文人茶的精神意涵 |
(一)以茶修身:古代知识分子修身观的实践 |
(二)以茶事美:“物我”观念的解构与重塑 |
(三)以茶寄怀:隐逸情怀的阐释 |
第二章 中日茶文化交流与明代文人茶的东传 |
第一节 概述中日茶文化交流 |
第二节 明日勘合贸易及其中的茶 |
一、明日勘合贸易的行与止 |
二、朝贡体系中的茶 |
三、遣明使节传播的茶 |
第三节 五山禅僧与明代文人茶的东传 |
一、五山禅僧对明代文人茶的摄取 |
二、从五山文学看明代文人茶东传 |
第三章 日本书院茶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平安至室町时代初期的日本茶文化 |
第二节 日本书院茶的形成与明代文人茶的吸收 |
第三节 日本书院茶对明代文人茶的继承与发展 |
一、日本书院茶——从以茶事美开始 |
二、日本书院茶的发展及家元制的建立 |
第四章 书院茶在日本茶道中的位置及明代文人茶的传承 |
第一节 书院茶在日本茶道中的位置及意义 |
第二节 明代文人茶美学在日本茶道中的传承 |
一、茶事艺术的传承 |
二、空间艺术的传承 |
第三节 启于审美扬于修身——明代文人茶精神在日本茶道中的传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高丽茶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高丽茶文化的起源 |
2.1 茶文化的“自生说”和“渡来说” |
2.1.1 茶文化“自生说” |
2.1.2 茶文化“渡来说” |
2.2 新罗时期茶文化的萌芽及形成 |
2.2.1 遣唐使与新罗茶文化的开展 |
2.2.2 新罗僧人对茶文化的促进 |
2.2.3 花郎与茶文化的发展 |
第三章 高丽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
3.1 高丽时期茶的种植与品种 |
3.2 高丽茶的点茶与斗茶 |
3.3 高丽茶的茶具 |
第四章 高丽的茶生活与特点 |
4.1 以“礼”为上的王室茶文化 |
4.2 以“雅”为志的文人茶生活 |
4.3 以“敬”为诚的庶民茶文化 |
4.4 “禅茶一味”的寺院茶文化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8)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对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日本中世庭园文化 |
1.1.2 中日文化交流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禅宗文化 |
1.4.2 山水画论 |
1.4.3 日本中世庭园文化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地调研法 |
1.5.3 归纳总结法 |
1.5.4 图表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 |
1.6.1 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与日本中世庭院文化的关系 |
1.6.2 研究框架 |
2.宋元时期中日时代背景 |
2.1 宋元时代背景 |
2.2 日本中世时代背景 |
2.2.1 镰仓时代(1185-1333) |
2.2.2 南北朝时代(1336-1573) |
2.2.3 室町时代(1336-1392) |
3.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 |
3.1 日本禅宗源流概述 |
3.2 中日禅僧游历地点 |
3.3 中日禅僧交流历程 |
3.3.1 禅宗传入期——日僧入宋与兼修禅寺 |
3.3.2 交流高峰期——宋僧东渡与纯粹禅寺 |
3.3.3 本土化时期——日本禅宗的全面兴盛 |
3.4 禅宗派系文艺成就 |
3.4.1 松源派 |
3.4.2 破庵派 |
3.4.3 曹源派 |
3.5 中世庭园文化核心人物 |
3.5.1 兰溪道隆 |
3.5.2 梦窗疏石 |
3.5.3 雪舟 |
3.6 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内容 |
3.6.1 禅宗文化 |
3.6.2 宋元山水画 |
3.6.3 茶文化 |
4.宋元文化对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影响 |
4.1 造园思想 |
4.2 立地选址 |
4.3 伽蓝布局 |
4.4 庭园要素 |
4.4.1 常用植物 |
4.4.2 假山石组 |
4.4.3 方丈池苑 |
4.5 造园手法 |
4.5.1 残山剩水 |
4.5.2 壶中天地 |
4.5.3 天开图画 |
4.6 风景审美 |
4.6.1 潇湘八景 |
4.6.2 禅院境致 |
4.6.3 景致文化对于日本风景审美观的影响 |
4.7 中世庭园文化发展历程 |
4.7.1 平安后期庭园 |
4.7.2 日本中世庭园特征 |
4.7.3 桃山时代园林特征 |
5.结论与创新点 |
5.1 本文内容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6.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中日茶礼俗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茶礼俗的不同 |
(一)茶礼俗在中日日常交往中的不同 |
(二)茶礼俗在中日婚礼中的不同 |
(三)茶礼俗在中日葬礼中的不同 |
二、中日茶礼俗的文化精神 |
(一)和、静、怡、真 |
(二)和、敬、清、寂 |
三、结语 |
(10)缅甸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缅甸饮食文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缅甸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缅饮食文化 |
第一节 中国菜和缅甸菜 |
一、中国菜 |
二、缅甸菜 |
三、中缅饮食文化的差异 |
四、中缅餐桌礼仪的差异 |
五、中缅餐具礼仪的差异 |
第二节 中缅饮酒文化 |
一、中国饮酒文化 |
二、缅甸饮酒习惯 |
三、中缅饮酒文化的差异 |
第三节 中缅饮茶文化 |
一、中国饮茶文化 |
二、缅甸饮茶文化 |
三、中缅饮茶文化的差异 |
第四章 针对缅甸汉语学习者中国饮食文化专题教学设计 |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背景 |
一、学校介绍 |
二、教学对象 |
三、教材说明 |
第二节 《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教学设计与过程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步骤 |
三、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教学反思 |
第三节 《中国的茶文化》教学设计与过程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步骤 |
三、中国的茶文化教学反思 |
第四节 《中国节日饮食文化》教学设计与过程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步骤 |
三、中国节日饮食文化教学反思 |
第五节 针对缅甸学生涉及课文内容认识的问卷设计与调查研究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缅甸学生中国饮食文化涉及课文内容认识问卷调查 |
致谢 |
四、中日茶文化异同初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J]. 邱聪. 散文百家(理论), 2021(05)
- [2]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 蒋逸帆,嵇雨婷,何晨云,葛思祺,严彤. 汉字文化, 2020(S2)
-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茶谚语比较研究——基于文化语言学视角[J]. 袁琳艳.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以中日茶文化对比为例[J]. 孙辉. 长江丛刊, 2020(26)
- [5]明代文人茶对日本书院茶的影响研究[D]. 赵咪咪.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高丽茶文化研究[D]. 柳燕. 延边大学, 2020(05)
- [8]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对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影响[D]. 严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中日茶礼俗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 张青园. 山西青年, 2020(07)
- [10]缅甸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教学研究[D]. NANG MOON AUNG(杨金金). 厦门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