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行业将倒逼节能产品推广应用

机电行业将倒逼节能产品推广应用

一、机电工业将强制推广应用节能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王彩霞[1](2021)在《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文中认为如何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实现不同需求层次的内外协调?本研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在当前时代条件下,这项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就发展战略而言,成为现代化强国是中国预计于2050年实现的目标。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增强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国实现该目标的信心,然而,中国当前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有鉴于此,明确现代化的引领性地位是中国今后坚定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基础与方向,这也为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理论研究提供框架与目标。为此,本文化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搭建国家需求层次分析框架,分析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国际发展合作历程,探讨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路径。在分析框架创建方面,本文以人为标准,衡量国家建构,分别结合历史、时代与文化三种情境,推演出国家具备权力、利益与道德三类人格。由这一多元人格属性可见,国家是包含主权象征、利益集成与人本关切的复合体。因此,国家行为受多重因素制约,具有一定可观察性,可外化国家基本需求。考虑到,人的需求与国家需求具有通约性,故此,可借助人的需求类比国家需求,这构成跨学科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前提。据此,国家需求分为主权需求、发展需求、国际责任需求、国际地位需求与现代化需求,不同需求层次的内涵因时因事因国别因形势而异。在需求正向转化上,后一需求以前一需求的实现为前提;在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由较高层次需求向较低层次需求的逆转。在国际社会化情境中,国家对自身需求的调节以及国家间需求的调和,同属国家间互动与需求协调的研究议题,这构成本文的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具体至案例选择,本文以中国自建国至今的国际发展合作进程与转型为研究重点。改革开放是分析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演化的时间分界线,受时代认知、路径抉择与规范扩散影响,自改革开放后,国家优先需求发生调整,由主权需求优先调整为发展需求优先。当前,在中美大国竞争升级、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发展格局亟需重塑等背景下,中国进入不同层次需求均需兼顾的新时期。由此,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亟待转型。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多重压力。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公共危机,百年变局变数增多,全球化逆潮与民粹主义叠加。受此冲击,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难度加大。面对这一外部环境变化,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处境相同,既遭受外界对于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质疑,也承受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除环境不确定性、身份被质疑以及竞争多元化的外部挑战外,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外界过度关注特定经济发展指标,这会干扰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理性认识;历史已存的发展失衡程度与时剧增,这不仅阻碍国家发展模式调整,也会制约国际发展合作水平提升;国内与海外利益人为划界,这会固化国家对长远利益的统筹布局。总之,诸多因素导致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其次,国家自身需求认知失调。受主客观因素所限,国内与国际需求的分化大于整合;受国内外舆论影响,国际责任与国际地位需求所获关注不均;因目标宽泛,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关联不足。再次,国际社会对国家需求的认可不足。外界在关注中国发展的同时,对多边发展倡议存疑;制度性话语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外交在由双边互动向多边参与拓展的进程中,缺乏社会基础。最后,国家多元需求实现存在制度建设欠缺,长期延续的优惠型国际发展合作原则、实践与主流国际发展话语体系存在张力,尚无应对全策;在管理上,专业机构尚待加强能力建设;多边合作的路径选择受到既有经验的制约。为推进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稳慎转型,本文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应对举措。其一,为明确发展需求,基于科学了解的实际,创新发展质量评估;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不同区域人力资源积累;基于海内外利益关联性,增拓中国利益;基于对内生性需求的关注,培养随时而动的定力。其二,为整合需求层次,将国际责任需求及时适度纳入可持续发展范畴;将维护主权完整与坚定发展需求作为追求大国地位的前提;将国民理性培育与大国崛起难度,用于协调内外对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认知。其三,为提升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以切实的合作成效,破除外界疑虑;以运用话语扩散规律为前提,提升多边参与话语效能;以实际互动,消除各方假想,通过国际组织积累正向互动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与疫情为契机,开展国际公共外交。其四,为完善国家需求实现机制,结合自身实际,针对性采纳国际发展规范;结合已有条件,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全面评估;结合能力与时机,推进三方合作制度化;结合内外机制现状,提高国际竞争抗风险能力。综上,这些路径有助于中国通过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向现代化目标稳健迈进。

李海燕[2](2021)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央空调营销策略研究 ——以H公司磁悬浮离心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武昊[3](2021)在《绿色信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使得我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在逐渐加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加节制地生产方式使得资源被大量消耗,空气被严重污染,这些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习近平新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信贷等前沿理念,做好多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升级,彰显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大国担当。截至2020年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过1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上,2020年境内绿色债券共计发行217只,发行规模2242.74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13%;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元,达11095.54亿元。截至2021年2月8日,我国首批六只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成功。这也是全球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产品,发行规模共计64亿元。因此,坚定不移加快绿色发展,是我国奉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我们应让绿色产业做“加法”,加出强劲新动能。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本文研读了大量有关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的文献,分析了我国相关绿色信贷的政府政策报告,指出我国绿色信贷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现状,并揭示了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随后根据环境、金融信贷两方面来构建绿色信贷发展指标,再分别从四个方面即产值比、就业比、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来构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体系。并选取2010-2019年我国31省份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固定效应实证模型,通过实证来分析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后分析解释了实证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显着,即绿色信贷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第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不显着,但影响作用较小,原因是我国工业的科技化程度依然较低,需加强我国科技化水平。第三,人力资本和政府的参与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显着。第四,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不显着,影响作用也较小。

张可[4](2020)在《生态学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研究萨拉·萨卡的相关着作我们发现,与其它生态社会主义学者不同,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详实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之上所完成的。其核心观点是认为:不论是传统社会主义,还是基于经济理性的资本主义,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工业社会的现代变种。以计划模式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主义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所衍生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其诞生时起就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过度强调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和新阶级的出现、社会道德的沦丧一并造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崩溃。此外,萨拉·萨卡基于生态学视角,对基于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也进行了生态学批判,他着重分析了衍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治理方案——“生态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虚幻性及其理论主张的现实矛盾,认为这种不涉及问题本质的局部调整方案带来的同样是在“自然极限”状态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并且会像传统社会主义那样走向“死胡同”。在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分析的基础上,萨拉·萨卡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他主张从培育生态社会主义“新文化”入手,倡导“替代性进步观念”和“简单生活的新文化”,进行经济收缩和有计划、有秩序的撤退,在此基础上“重构”社会主义以实现可持续的目标。从而建立一个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有机共存,符合生态正义原则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萨拉·萨卡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生态性批判和基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生态性批判,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扩展了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视域,而且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和不可持续性。并且,他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状出发,指出中国极其具备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可以说,萨拉·萨卡从生态学批判的视角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信心。此外,萨拉·萨卡从道德伦理选择、生产调节选择、稳态经济模式选择这三大层面为我们描绘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美好画卷,为生活在人际冷漠和主客间对立的矛盾世界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光明和希望。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的理论主张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其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具有很大程度的乌托邦色彩,这必然会使其陷入理论与实践无法统一的矛盾窘境。但即使是这样,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以及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设想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因此,不管从价值层面来看,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研究萨拉·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徐成彬[5](2020)在《我国能源发展及其经济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以单位GDP能耗为代表的能源经济效率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尺度。我国是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一直占主体地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70%,能源经济效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源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资源条件、政策机制等深层次原因。需要从产业转型发展、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完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健全节能政策工具等方面破解能源经济效率困境。

卢盛[6](2020)在《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清洁生产水平现状调查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药除草剂生产工业之一,然而生产酰胺类除草剂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生产大量浓度高且难以处理的污染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环保要求的提升,农药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政府通过制定环保法规、行政措施、节能减排任务等对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进行强制性环境管理,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清洁生产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在大量调研国内外酰胺类除草剂工业相关生产技术、评价方法等的基础上,对我国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评估。构建酰胺类除草剂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能科学评价我国酰胺类除草剂工业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同时能识别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促进酰胺类除草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性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为:(1)通过文献调研、实际考察、专家咨询等方法整理并分析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污染物排放源、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量的相关数据,梳理了我国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的清洁生产基础数据。(2)建立了酰胺类除草剂工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清洁生产水平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从时间维度对酰胺类除草剂工业资源消耗、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进行了年际变化分析,可以得出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各个指标清洁生产水平逐年变好,尤其是单位产品水耗量2018年较2008年下降了 89.88%。在横向评价方面,一方面对比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国内外清洁生产水平现状,从资源消耗、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3个方面筛选7项指标进行评价,得出国内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清洁生产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差距,主要原因是国外采用先进的甲叉法工艺生产;另一方面对比酰胺类除草剂与其他类除草剂生产工业的现状,评价可知酰胺类除草剂有4项指标排第三,1项指标排第八,整体来看清洁生产水平高于除草剂生产工业平均清洁生产水平。(3)建立了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水平评估方法,对我国两家典型企业的生产情况、环保设备情况、资源与能源消耗情况、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最后对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综合评价出企业A清洁生产水平高于企业B,且企业A通过综合评价结果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而企业B为一般企业,并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得出企业A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4)针对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特点提供对策建议,包括在技术层面加强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在管理层面健全针对清洁生产的管理体系,落实奖惩制度;在行业标准层面建议管理部门加快进程制定、更新各项排放标准;在信息层面加强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社会层面推广清洁生产理念,鼓励社会公众监督等,从而促进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之豪[7](2020)在《武器装备全寿命中的军民融合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开展军民融合式发展是统筹国防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现实要求。随着科技在武器中的含量越来越高,军工技术的先进程度已经直接影响国家安全,武器装备作为重要的军品消费,通过开展军民融合,发挥军工技术的溢出效益,同时积极汲取社会优质资源进入国防领域,减少重复技术研制。因此,本文以武器装备全寿命作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理解军民融合的物质载体与融合方式,提升融合效率。据统计,85%以上的军工技术能够转化为民用技术,具备重要的军民转化融合基础。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与预期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譬如,哪些因素制约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又有哪些原因驱动“军转民”与“民参军”融合主体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角度来做出分析。本文共有八个章节,从现有文献来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剖析军民融合的内容较少,本文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章,绪论。主要就军民融合背景与研究思路进行介绍。第二章,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本章将对论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本文的分析对象与问题,并对目前发表的军民融合文献进行梳理,介绍文献所运用的经济学理论,再对相关军民融合文献与理论进行评述,以明确本文所主要运用的方法。第三章,分析发达国家的军民融合模式。本章是对美国与日本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进行概述。总结美国的军民融合模式,国会与行政机构相互配合,国会出台法律法规赋予联邦政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权力,联邦政府通过执行多项计划政策帮助企业;日本的军工研制能力基本“沉淀”至民营企业中,军方大规模采购民营企业研制品,将军事支出传导到社会经济中。本章利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的两国数据,实证检验了美国与日本的国防军事部门支出对人均GDP的影响,结果证明美日两国所构建的军事体制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通过不同方式的军民融合将军事支出的经济效应传导至社会领域,发挥国防经济效益。第四章,中国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本章主要概述中国军民融合的实践情况与武器装备全寿命的各个不同阶段,从而为接下来重点分析全寿命中开展军民融合做好铺垫。第五章,武器装备全寿命前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武器装备可继续参与到生产过程的主要原因在于物质载体丰富性与可交易性,使得实现剩余价值成为了可能。军民融合难点在于军标与民标的标准异化导致融合不畅,本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建立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军标与民标差异模型,为前期阶段军工项目的立项与设计提供借鉴。第六章,武器装备全寿命中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企业主体的能动性得到释放,本章构建了VECM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社会领域中技术成交额对于经济具有正向持续性的影响作用,这是军民跨域融合的前提基础。开展武器装备全寿命下“民参军”就要调整生产关系,国防军工将作为社会分工中的重要部分;同样,社会分工中通过竞争产生的优质企业,以技术创新作为比较优势争取国防部门的采购合同,作为国防分工的一部分。本章也利用委托—代理合同模型,分析了军方与社会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所需要注重的地方。国防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双轨融合互动,能在动态的竞争中,填补军费投向不足下的结构性稀缺技术。第七章,武器装备全寿命后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开展“军转民”的军民融合,核心在于将军工技术从国防领域向社会生产部门转移,延续军工技术的使用价值。中国目前“军转民”主要由以军工集团为主的国有企业推动,本章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达到军工研制单位与社会企业的博弈平衡,并与第五章中三种不同条件下的军标与民标划分相结合,为“军转民”提供路径选择。最后,中国军民融合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主要在于中国军民融合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由军工集团负责,而军工集团作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实行全民共享,增加社会共同利益,这也是中国开展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目的。第八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各章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本文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武器装备的特殊性决定生产过程可延续。现代国防更要求资源的汲取与协调能力,以往军方从军品制造企业中采购,作为生产过程中最后一环,完成了生产消费。开展军民融合,是要增加装备的价值实现渠道。将技术重新参与到生产过程是重要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载体,推动军工技术作为生产资料参与国民经济系统的生产循环,通过技术“民参军”与“军转民”模式,将生产过程延续。第二,分工下生产关系调整提升跨域融合。武器装备全寿命中的军民融合就是让资源不局限于行政命令的科层制上下流动,也能够增强军工领域与经济社会领域中资源的横向流动。两种制度下具备了技术融合的基础,在跨域融合下发生内部催化反应。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着互补与竞争,跨域融合会起到催化反应,刺激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军工技术溢出转化为全民共享机制。本文通过演化博弈论分类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如何有效实施民用化生产实现社会福利的增加,增强生产力向民用领域转移,填补社会领域难以达到的技术需求;在跨域制度的融合中,催化激发出更加优质的创新技术,为军方降低搜索成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工集团私人占有为特点,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是以军工集团为主的国有企业为主导,“军转民”所体现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是基于全民利益下的生产关系调整,将剩余价值最终实现全民共享。

武运波[8](2020)在《环境规制、能源效率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环境规制与能源效率的概念,将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研究的主视角,对环境规制、能源效率与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构建了环境规制、能源效率对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本文选取2007~2016年十年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面板数据,基于固定参比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本文考察期内的大部分时间,全国整体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递增,中部地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由于人才流失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逐步放缓,并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不同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较快且增速整体保持稳定,中部地区是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为迅速和活跃的地区,西部地区省际间差异最为明显。基于累积Malmquist指数,本文构建了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状态”变量。参考前人的研究,本文将环境规制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结合环境规制的异质性,对“波特假说”进行再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狭义波特假说”更加契合中国实际。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环境规制的加强能否提升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依赖于环境规制的调节力度是否处于合理的区间范围。基于包含非期望的数据包络模型,本文测算了选题研究的第三个关键内容:能源效率,并对其与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应用耦合模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效率与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有所增强。基于对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能源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纯技术效率的提升和生产前沿面的扩展,是能源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路径。本文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就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能源效率、环境规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下,能源效率能够发挥中介作用提升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与能源效率的作用方向相悖。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简要总结,并从强化环境规制区域效应、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增加研发投入、区域协同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闫宝刚[9](2020)在《低碳视角下工业遗产转型途径研究 ——以首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代,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和遗存,它的价值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本文从低碳视角对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发掘,提炼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链;论述了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链对企业产业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挖掘了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创新了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链与新型产业链高度融合的理论模型。阐明了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工业遗产是对历史完整性和人类社会创造力的尊重、是对传统工业贡献的纪念、以及对其崇高精神的传承,这是真正实现城市记忆的延续。本文将以资源型钢铁行业为代表企业——首钢集团的转型为例,对首钢搬迁后遗留的工业遗产和遗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了企业转型的原因、意义,以及转型过程中的政策问题、主体问题、绿色、环保、低碳问题,以及文化、精神元素的融入等多个方面。并结合首钢转型搬迁前后北京的空气、水质等污染情况的变化,探索了我国工业遗产和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链助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其次是工业遗产是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主体,合理的保护、开发利用是企业产业的延伸;在此时低碳、绿色、生态是确保工业遗产转型和产业转型的根本,是可持续发展保障;最后是工业遗产文化必须与新兴产业高度融合。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改进的建议:一是要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二是优先选择原址企业作为转型的实施主体;三是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明确转型定位,确定产业融合方向;五是要注重工业遗产文化与新兴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同时发挥工业遗产的教育功能。

范晓宇[10](2020)在《LD检修公司精益化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电网公司要适应新时代、新发展要求,创新管理方式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精益管理是一种已被多个行业及现代企业应用并产生明显效益的管理方式,但将其与电力行业特别是检修系统相结合的研究较少。研究精益管理在电力行业中具体公司的运用,对于帮助电网公司深化改革、提升公司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LD检修公司作为国网公司下属三级公司,近年来紧密围绕国网公司、省公司中心工作,将精益思想、方法、组织、流程、目标等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深入融合,构建有序精益管理体系,以期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提升管理质效,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通过横向纵向对标比较,公司在精益管理实施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人力资源配置错位、物资到货效率较低、与地方政府沟通存在真空、项目评价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和阻碍。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对LD检修公司精益管理策划施行过程进行描述,并对精益管理进行综合应用分析,摸清LD检修公司精益管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前期准备、启动实施、提升完善、扩展推广四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为保障精益管理在公司有效落地,提出精益管理体系保障措施,以期适应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时代发展需求,把握企业管理目标、规范企业运作、细化管理单元,达到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同时为行业科学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机电工业将强制推广应用节能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电工业将强制推广应用节能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国家需求层次的理论建构
    一、国家人格化:以人的视角建构国家
        (一)国家建构的多维逻辑
        (二)国家行为与动机的人格属性
    二、人与国家的需求通约性
        (一)人与国家的多元需求
        (二)人与国家需求相通约的依据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国家应用
        (一)“需求层次论”的理论内涵
        (二)“需求层次论”的应用考量
        (三)国家需求视角下的国际合作
        (四)国际发展合作中的国家需求
    四、国家需求层次的分析框架
        (一)国家需求的界定与层次
        (二)多层需求的平衡与均衡
第二章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进展与方向
    一、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历程
        (一)主权需求优先的阶段(1949-1978年)
        (二)发展需求优先的阶段(1979-2018年)
        (三)多层需求兼顾的新时期(2019年至今)
    二、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动因
        (一)时代主题判断
        (二)改革开放实践
        (三)国际规范内化
    三、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方向
        (一)由选择自立走向逐步开放
        (二)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倡导
        (三)由双边互动趋向多方参与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一)后疫情时代百年变局变数增多
        (二)逆全球化下疫情民粹主义兴起
        (三)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尚需时间
    二、发展中国家身份引发质疑
        (一)中国的身份定位存在分歧
        (二)外界混淆中国的需求层次
        (三)身份质疑导致行为的误判
    三、新发展格局面临多重国际竞争压力
        (一)权力转移下的大国竞争
        (二)新兴崛起国群体内竞争
        (三)区域强国间的机制竞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
        (一)过度聚焦规模与速度
        (二)地域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跨国利益边界模糊化
    二、国家需求层次的认知失调
        (一)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相分隔
        (二)国际不同层次需求关注不均
        (三)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疏离
    三、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不足
        (一)战略设计引发外界疑惑
        (二)国际制度话语处于劣势
        (三)国际社会交往基础薄弱
    四、实现国家需求缺乏制度保障
        (一)国际发展体系规范压力
        (二)专业机构管理经验欠缺
        (三)多边合作路径选择受限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路径抉择
    一、明确发展需求优先方针
        (一)重视发展质量创新评估
        (二)均衡各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全方位调和海内外利益
        (四)增强环境变化中的定力
    二、统合国内外需求层次
        (一)发展与国际责任适度关联
        (二)国际地位基于主权与发展
        (三)现代化需求贯穿于其他需求
        (四)坚定发展中国家身份立场
    三、增进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
        (一)提升发展战略释疑成效
        (二)提高多边外交话语效能
        (三)积累国际社会互动资源
        (四)长效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四、完善国家需求的实现机制
        (一)善用国际体系部分规范
        (二)健全机构建设全面评估
        (三)推进三方合作机制建设
        (四)夯实国际竞争的制度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3)绿色信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绿色信贷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绿色信贷概念
        二、发展绿色信贷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绿色信贷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
        一、整合资金供给,满足技术进步
        二、解决外部不经济,提升管理能力
    第四节 绿色信贷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
        一、资金形成机制
        二、资金导向机制
        三、信用催化机制
        四、整合与分散机制
第三章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一、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历程
        二、我国绿色信贷的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构成
        二、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三节 我国绿色信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
        二、绿色信贷政策缺乏弹性
        三、绿色信贷实施环节过于集中
        四、政府激励机制欠缺
        五、人才缺失与创新不足
第四章 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产业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选择
        二、结果检验与分析
第五章 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绿色信贷政策的建设
        一、完善信贷框架与监测体系
        二、完善考核体系与政策法规
    第二节 细化绿色信贷标准
        一、出台相关指导意见
        二、制定绿色信贷统一标准
    第三节 完善信息共享与信息披露机制
        一、完善信息共享
        二、完善信息披露
    第四节 完善政府激励措施
        一、经济激励措施
        二、非经济激励措施
    第五节 推动绿色信贷产品的更新,培养专业化人才
        一、推动产品更新
        二、培养专业人才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生态学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
    2.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双重危机”
        2.1.2 “社会主义”的失败与生态危机
        2.1.3 二十世纪后期德国绿党运动现实困境
        2.1.4 新兴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2.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2.2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2.3 法兰克福学派生态批判思想
        2.2.4 德内拉·梅多斯的增长极限理论
        2.2.5 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甘地主义的工业社会批判思想
第3章 萨拉·萨卡对“苏联社会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3.1 苏联“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
        3.1.1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与生态保护的对立
        3.1.2 苏联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局限
        3.1.3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3.2 苏联工业发展模式与生态危机
        3.2.1 粗放型经济与自然资源的极限
        3.2.2 气候地理条件造成的粮食生产极限
        3.2.3 与环境破坏伴随而来的经济成本与损失
        3.2.4 苏联的世界贸易劣势
    3.3 苏联“社会主义”“新阶级”的出现及社会道德沦丧
        3.3.1 “新阶级”的出现
        3.3.2 社会道德的沦丧
        3.3.3 “公地悲剧”
第4章 萨拉·萨卡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4.1 萨拉·萨卡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
        4.1.1 资本主义体制内在的“反生态”逻辑
        4.1.2 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危机与根本性危机
    4.2 萨拉·萨卡对生态资本主义的批判
        4.2.1 生态资本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之“生态化市场力”
        4.2.2 生态资本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之“生态凯恩斯主义”
    4.3 生态危机与“生态资本主义”
        4.3.1 对“生态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4.3.2 “生态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内在矛盾
第5章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
    5.1 萨拉·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基本构想
        5.1.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论点
        5.1.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政策主张
    5.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区别于市场社会主义
        5.2.1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
        5.2.2 萨拉·萨卡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
    5.3 萨拉·萨卡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景展望
        5.3.1 是“全面发展”的“进步”社会
        5.3.2 是“道德提升”的“大同”社会
        5.3.3 是价值观“一体化”的文明社会
第6章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评析及现实启示
    6.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6.1.1 拓宽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视域
        6.1.2 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6.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局限
        6.2.1 陷入了“增长极限范式”的理论泥潭
        6.2.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构想的乌托邦色彩
        6.2.3 生态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
    6.3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6.3.1 培育生态价值观念,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6.3.2 转变发展观念,选择“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6.3.3 推动生态问题国际化,共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及重要文献
    (二) 英文文献及相关译着
    (二) 国内相关研究着作
    (三) 国内相关研究期刊文献
    (四) 相关学位论文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能源发展及其经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
    (二)能源消费的新特征
        1.能源消费总量平稳增长,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增长尤为突出。
        2.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非化石能源比重逐步提升。
        3.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
        4.清洁能源替代范围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
        5.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攀升,需求增量主要依赖进口满足。
    (三)能源发展趋势
        1.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变化趋势。
        2.清洁能源增长速度将快于高碳能源。
        3.能源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将深入推进。
        4.能源安全能够得到基本保障。
二、我国能源经济效率分析
    (一)历年单位GDP能耗指标
    (二)能源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
        1.产业结构。
        2.能源结构。
        3.技术水平。
        4.资源条件。
        5.政策机制。
三、提高能源经济效率的路径与建议
    (一)产业转型发展应统筹经济效率与节能减排约束
    (二)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并举
    (三)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导向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
    (四)从全球能源治理的视角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
    (五)健全节能政策工具以形成绿色发展动力机制

(6)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清洁生产水平现状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1.2.1 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发展概况
        1.2.2 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清洁生产发展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
    2.1 调查方法
        2.1.1 资料调研
        2.1.2 现场调查
        2.1.3 专家咨询
    2.2 调查内容
    2.3 调查结果
        2.3.1 产品产量及主要经济现状
        2.3.2 生产工艺现状
        2.3.3 资源能源消耗情况
        2.3.4 污染物的产生、排放与资源回收情况
        2.3.5 同行业清洁生产现状
        2.3.6 不同行业清洁生产现状
    2.4 小结
第3章 酰胺类除草剂工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1.1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定
        3.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
        3.2.1 纵向评价
        3.2.2 横向评价
        3.2.3 综合评价
    3.3 小结
第4章 国内典型企业清洁生产现状评价
    4.1 典型企业现状调查
        4.1.1 典型企业A
        4.1.2 典型企业B
    4.2 典型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创新点与展望
        5.3.1 创新点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武器装备全寿命中的军民融合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军民融合概念界定
        2.1.2 武器装备、技术与社会企业概念界定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军民融合耦合机理
        2.2.2 军民融合程度
        2.2.3 军民融合评价体系
        2.2.4 军民融合产业竞争
        2.2.5 军民融合制度构建
        2.2.6 军民融合技术与产权
    2.3 相关经济学理论概述
        2.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2.3.4 新制度经济学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国外军民融合模式
    3.1 美国军民融合模式
        3.1.1 美国军民融合历史演进
        3.1.2 美国军民融合支撑框架体系
    3.2 日本军民融合模式
        3.2.1 日本军民融合历史演进
        3.2.2 日本军民融合驱动因素与互动模式
    3.3 美日军民融合成效与实证研究
        3.3.1 理论基础与提出假说
        3.3.2 数据来源
        3.3.3 美国军费支出实证检验
        3.3.4 日本军费支出实证检验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军民融合历史与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概述
    4.1 中国军民融合实践情况
        4.1.1 中国军民融合各历史阶段特点
        4.1.2 军民融合是生产组织集合
    4.2 武器装备的特殊性:军民融合的聚焦点
        4.2.1 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概述
        4.2.2 武器装备的特殊性
        4.2.3 发展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的目的
第五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前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
    5.1 武器装备全寿命前期阶段主体要素
    5.2 武器装备全寿命前期阶段职能特征
    5.3 军民技术标准构建:重构价值实现渠道
        5.3.1 军标与民标的差异化分析
        5.3.2 Lotka-Volterra模型在军标与民标差异的运用
        5.3.3 Lotka-Volterra模型对军标与民标的分析结论
        5.3.4 技术标准融合拓宽价值实现路径
    5.4 小结
第六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中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
    6.1 武器装备全寿命中期阶段主体要素
    6.2 武器装备全寿命中期阶段职能特征
        6.2.1 技术研制过程研究
        6.2.2 生产部署过程研究
    6.3 军民融合基础: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6.3.1 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说
        6.3.2 实证检验与稳健性分析
        6.3.3 计量结果分析
        6.3.4 分工理论下跨域融合
    6.4 “民参军”汲取模式选择:委托——代理分析
        6.4.1 装备采购制度建设
        6.4.2 “军”—“民”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6.4.3 构建“民参军”委托代理合同意义
        6.4.4 科层治理转向多元治理模式
        6.4.5 “民参军”驱动因素
    6.5 小结
第七章 武器装备全寿命后期阶段的军民融合分析
    7.1 武器装备全寿命后期阶段主体要素
    7.2 武器装备全寿命后期阶段职能特征
    7.3 生产过程再流通:军民融合的催化点
    7.4 技术溢出与“军转民”治理模式选择:演化博弈分析
        7.4.1 “军转民”技术转化治理方式
        7.4.2 演化博弈模型
        7.4.3 基本假设
        7.4.4 模型构建
        7.4.5 稳定性分析
        7.4.6 演化博弈分析
        7.4.7 “军转民”驱动因素
        7.4.8 生产关系调整下的全民共享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军民技术标准融合决定生产过程可延续的深度
        8.1.2 分工下生产关系调整提升跨域融合能力
        8.1.3 军工技术溢出转化为全民共享机制
    8.2 政策建议
        8.2.1 营造宽松的社会创新环境,提高技术交易平台作用
        8.2.2 在前期研制阶段设置技术转换端口,开展研发方案竞争
        8.2.3 优化国防军工领域准入机制,扩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环境规制、能源效率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1.2.2 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1.2.3 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环境规制
        2.1.2 全要素生产率
        2.1.3 能源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环境规制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环境规制-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
        2.3.2 能源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
        2.3.3 环境规制-能源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
    3.1 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测度
        3.1.1 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2 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3.2.1 全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3.2.2 分省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4.1 回归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
        4.1.1 模型设定
        4.1.2 变量说明
        4.1.3 数据来源
    4.2 实证结果
        4.2.1 基准模型分析
        4.2.2 稳健性检验
        4.2.3 扩展分析:面板门槛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源效率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1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分析
        5.1.1 能源效率的测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结果分析
    5.2 能源效率与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实证研究
        5.2.1 耦合关系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能源效率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实证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5.3.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交互作用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6.1 能源效率的中介作用检验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6.1.3 基准回归结果
        6.1.4 区域异质性检验
    6.2 能源效率与环境规制的交互作用研究
        6.2.1 模型设定
        6.2.2 基准模型回归
        6.2.3 区域异质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分类指导,强化环境规制区域效应
        7.2.2 节能减排,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7.2.3 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7.2.4 协同互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7.3 创新与不足
        7.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2 本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索引目录
附录 B 表索引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低碳视角下工业遗产转型途径研究 ——以首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与内容
        1.1.1 工业遗产
        1.1.2 中国工业遗产的特征
        1.1.3 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1.2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1 工业遗产转型现状
        1.3.2 工业遗产转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认识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成果认识
第2章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机理分析
    2.1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机理分析
        2.1.1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方式
        2.1.2 工业遗产进行分层次评价
        2.1.3 北京工业遗产的基本特点
        2.1.4 北京工业遗产利用存在的问题
        2.1.5 工业遗产保护的原则
        2.1.6 评价方法
    2.2 .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链
        2.2.1 工业遗产综合价值
        2.2.2 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助推企业产业绿色转型
第3章 首钢工业遗产转型途径
    3.1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
        3.1.1 低碳发展的意义
        3.1.2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征
        3.1.3 能源相关碳排放现状
    3.2 首钢搬迁、转型及升级的理论分析
        3.2.1 首钢转型的是适应市场、民生的需要
        3.2.2 首钢转型搬迁原因
    3.3 首钢转型升级的意义
        3.3.1 首钢转型升级对中国工业化的战略作用
        3.3.2 首钢转型升级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有力推动
        3.3.3 首钢工业遗址转型对首钢企业转型的历史意义
    3.4 企业搬迁后的旧址升级转型
    3.5 首钢旧厂区转型升级中的政策因素
    3.6 工业遗产转型的实施主体的选择
    3.7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前提的工业遗产转型升级
        3.7.1 首钢规划与绿色转型的有机结合
        3.7.2 首钢工业遗产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安全问题
        3.7.3 首钢工业遗产转型中规划的绿色转型思路
    3.8 以环保作为目标的工业遗产转型升级
        3.8.1 首钢工业遗产转型前后北京地区废水情况
        3.8.2 首钢工业遗产转型前后北京地区废气情况
        3.8.3 首钢工业遗产转型前后北京地区固体废物情况
    3.9 工业遗产转型升级中要融入文化要素
    3.10 工业遗产的转型要体现精神文明建设
第4章 工业遗产转型与产业融合的关系
    4.1 工业遗产转型中的产业融合
        4.1.1 创新工业遗产复兴的途径
        4.1.2 首钢工业遗产的审美体验
    4.2 首钢工业遗产转型中的经济效益
    4.3 首钢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对首钢企业转型的重要意义
        4.3.1 首钢的特殊性
        4.3.2 首钢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路径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工业遗产转型实例比较
    5.1 日本丰田产业基地工业遗产
    5.2 德国西部的鲁尔工业区
    5.3 南京晨光1865 创意产业园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LD检修公司精益化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实践综述
        1.2.2 国内精益管理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论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内容结构
第2章 精益管理理论概述
    2.1 精益管理的概念界定
    2.2 精益管理的基本要素
        2.2.1 运营系统
        2.2.2 管理构架
        2.2.3 观念与行为
    2.3 精益管理的相关方法及模型
        2.3.1 5S现场管理
        2.3.2 可视化管理
        2.3.3 作业标准化管理
        2.3.4 价值流图分析管理
第3章 电力行业发展特征以及精益管理的意义
    3.1 电力行业发展特征
        3.1.1 电力行业发展历程
        3.1.2 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
        3.1.3 电力行业发展战略
        3.1.4 电力行业竞争特点
    3.2 电力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意义
        3.2.1 实行精益管理有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
        3.2.2 实行精益管理有利于企业的行业竞争
第4章 LD检修公司精益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LD检修公司概况及精益管理现状
        4.1.1 LD检修公司概况
        4.1.2 LD检修公司精益管理现状
    4.2 LD检修公司精益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三集五大”体系阻碍公司长远发展
        4.2.2 生产一线人员严重短缺
        4.2.3 项目评价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4.2.4 公司精益管理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第5章 LD检修公司实施精益管理的优化
    5.1 LD检修公司实施精益管理优化要素
        5.1.1 导入精益思想
        5.1.2 推行精益方法
        5.1.3 建立精益组织
        5.1.4 形成精益流程
        5.1.5 实现精益目标
    5.2 LD检修公司精益管理优化流程
        5.2.1 前期准备
        5.2.2 启动实施
        5.2.3 提升完善
        5.2.4 扩展推广
第6章 LD检修公司实施精益管理策略及保障措施
    6.1 以理念宣贯动员全员参与
    6.2 以管理目标引领措施落地
        6.2.1 分阶段精益管理目标
        6.2.2 最终精益管理目标
    6.3 以持续改进推进体系完善
        6.3.1 积极实施属地化管理
        6.3.2 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增强科技手段应用
        6.3.3 构建全方位项目管理评价体系
        6.3.4 构建“两线三层”大宣传体系
    6.4 人才保障
    6.5 组织保障
    6.6 制度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机电工业将强制推广应用节能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D]. 王彩霞.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央空调营销策略研究 ——以H公司磁悬浮离心机为例[D]. 李海燕.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绿色信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D]. 武昊.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生态学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张可. 吉林大学, 2020(11)
  • [5]我国能源发展及其经济效率研究[J]. 徐成彬. 宏观经济管理, 2020(06)
  • [6]酰胺类除草剂生产工业清洁生产水平现状调查与评价[D]. 卢盛. 山东大学, 2020(12)
  • [7]武器装备全寿命中的军民融合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D]. 林之豪.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8]环境规制、能源效率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D]. 武运波. 新疆大学, 2020(06)
  • [9]低碳视角下工业遗产转型途径研究 ——以首钢为例[D]. 闫宝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10]LD检修公司精益化管理问题研究[D]. 范晓宇.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标签:;  ;  ;  ;  

机电行业将倒逼节能产品推广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