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糠醛对大鼠致畸效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哲,玄静,赵振华,张永清[1](2021)在《半夏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半夏是一种大宗中药材,是临床常用的止咳化痰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半夏研究的深入,其中的生物碱、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陆续被发现。其药理活性和药学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如抗肿瘤、抗溃疡、降血脂、镇静等。文章主要对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总结,以期为其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张楠,高珊[2](2021)在《药食同源物质西红花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健康危害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西红花是一种具有独特的香气、味道、颜色和药用价值的药食同源物质,可用于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用于经闭症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有必要对西红花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危害评估。方法本文基于系统文献检索法,检索了中英文数据库和食药健康相关的官方网站。结果西红花在临床用量上对人体重要脏器没有毒性,职业接触西红花会增加孕妇流产风险。结论实验动物急性暴露西红花的柱头和花瓣提取物的毒性分级是"低毒"级,西红花醛的急性毒性高于西红花苷;亚急性暴露的可见血液学改变、肝肾功能改变和致畸作用,西红花苷在治疗剂量下没有器官毒性,西红花醛对血液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较明显。
杨鹤年,吴宿慧,李寒冰,李根林[3](2021)在《石菖蒲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文中指出石菖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开窍药类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类的方剂中。鉴于石菖蒲的确切临床疗效以及新的药理活性和有效成分的不断发现,近年来被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热点研究的中药品种之一。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对石菖蒲的传统理化鉴别、挥发油总含量测定等做出规定,尚难以体现和直接关联石菖蒲的多重临床疗效和多重复杂成分的特点。当前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提出为符合中药特色的质量标准建立指明了发展方向与研究思路,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石菖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Q-marker的定义:从基于有效、特有、传递与溯源、可测和处方配伍的"五要素"对石菖蒲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文献综述结果发现,石菖蒲的挥发性成分尤以细辛醚类成分为代表可作为石菖蒲的Q-marker,为其完整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范清涛[4](2021)在《养殖虾类中氨基脲的检测方法与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全威[5](2021)在《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热加工食品中美拉德反应危害物(Maillard reaction harmful products,MRHPs)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马铃薯制品是一类消费量大、消费受众广的典型MRHPs高暴露食品。近年来,马铃薯制品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诸多关注,但仅从反式脂肪酸、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等因素无法充分解释不同加工方式的马铃薯制品之间对健康影响的差异。考虑到不同方式加工的马铃薯制品中MRHPs含量有显着差异,因此有理由怀疑其也是马铃薯制品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聚焦于马铃薯制品中的丙烯酰胺,而忽视了其中还可能存在的其它MRHPs。多种MRHPs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被机体摄入后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明确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的生成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于马铃薯制品健康性问题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马铃薯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主要MRHPs的组成和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循证医学和动物实验的手段探究马铃薯制品及其MRHPs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83种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MRHPs的种类及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并以油炸、焙烤、挤压膨化和蒸煮四类加工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以MRHPs含量较高的油炸和焙烤两种加工形式为重点,对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的九种马铃薯中可能影响上述三类MRHPs生成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三类MRHPs的生成情况,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对多种MRHPs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06μg/g~2.60μg/g;两种晚期糖基化产物(CML和CEL)的含量水平分别为1.05μg/g~11.24μg/g和1.78μg/g~14.4μg/g,要略低于热加工肉制品中CML和CEL的含量;而杂环胺主要是两种β-咔啉类杂环胺:Harmane和Norharmane,其含量略低于咖啡制品中β-咔啉类杂环胺的水平(10μg/kg~40μg/kg)。马铃薯原料组分对于三类MRHPs生成有显着影响,赖氨酸、谷氨酸、3-CQA和5-CQA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负相关性;天冬氨酸、α-卡茄碱和α-茄碱则分别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正相关性。为明确马铃薯制品特别是其中MRHPs与人类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论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将目前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风险比结果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并结合亚组分析和剂量效应分析探究长期摄入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呈现显着差异。与蒸煮马铃薯相比,长期摄入油炸和焙烤马铃薯与糖尿病、高血压和结肠癌的患病风险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结果具体指出,每天增加100 g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5%,每天增加100 g油炸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10%。而蒸煮马铃薯制品则与慢性疾病风险不存在显着的关联。基于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含量数据和动物实验剂量数据,详细研究了丙烯酰胺(2 mg/kg体重/天)、CML(2 mg/kg体重/天)和Harmane(1 mg/kg体重/天)单独和混合摄入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健康的影响。血清生化、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结果发现,Harmane没有对SD大鼠的健康造成显着不良影响。丙烯酰胺和CML分别造成了SD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腺损伤并导致空腹血糖上升,还会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肝脏、腓肠肌和神经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异常。由于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三类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应激、血糖代谢以及胰腺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有所减弱。但MRHPs混合摄入时又会引发肾脏损伤和功能异常以及肿瘤风险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产生。这主要与Harmane的辅助致癌性,以及三类MRHPs均对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造成影响,导致MRHPs混合摄入时富马酸代谢和关联的TCA循环异常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多种MRHPs混合摄入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和机制并不能简单的根据MRHPs单独作用时的结果进行预测。考虑到上一部分研究发现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对SD大鼠血糖水平和脏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健康的影响。从血清生化、氧化炎症应激、胰岛细胞凋亡及代谢通路等角度初步探究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丙烯酰胺以及CML介导GK大鼠氧化炎症应激、造成胰腺病理损伤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通路紊乱,最终导致GK大鼠糖尿病进展恶化。Harmane则没有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造成显着影响,并且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作用,上调了糖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的表达。因此,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氧化应激水平、胰腺功能以及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有所降低,但考虑MRHPs混合摄入造成了胰腺病理损伤,最终还是会对GK鼠糖尿病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从血清生化和代谢组学分析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发现,MRHPs与GK大鼠脑和神经系统、肝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MRHPs混合摄入还与肿瘤风险增加有关。最后,基于上一部分研究发现三类MRHPs影响GK大鼠脑部并发症的结果,本文以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这一重要的糖尿病脑部并发症为例,从氧化炎症应激关联的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以及Aβ沉积、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多个途径具体分析和比较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和CML会介导GK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激活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并引起炎症应激,造成Aβ在脑部积累增加和脑部正常的葡萄糖转运功能受损,从而导致GK大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受损。此外,丙烯酰胺还会造成脑部神经突触功能蛋白下调、细胞凋亡蛋白上调,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Harmane没有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造成显着不良影响,并且三类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单独摄入时显着减弱,这主要与Harmane发挥抗氧化活性降低了其它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和炎症应激水平和神经突触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关。因此,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对GK大鼠脑部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良影响的机制主要与脑部血糖代谢异常和Aβ沉积有关。
郭志芯[6](2021)在《嘧菌酯与外源硒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嘧菌酯作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代表品种在农田环境中应用广泛,其对水生生物如大型溞、鱼类具有剧毒;硒(Se)是人体和动物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摄入会造成不良影响,可导致水生生物发育受阻。近年来工业含硒废水的排放、农业上硒肥的过度施用使环境硒安全浓度备受关注,而农药对环境生物的影响也受到高度重视。嘧菌酯和硒单一暴露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较多,但二者联合暴露的毒性效应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以斑马鱼为水生生物典型代表,对嘧菌酯与目前常用的三种外源硒:无机硒(亚硒酸钠)、有机硒(硒代蛋氨酸)、纳米硒联合暴露的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半静态法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标准分别测定了亚硒酸钠、硒代蛋氨酸和纳米硒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急性毒性,通过比较96 h的LC50(致死中浓度),明确不同生命阶段的斑马鱼对亚硒酸钠和硒代蛋氨酸的敏感性趋势一致,均为仔鱼(亚硒酸钠:1.11 mg Se·L-1、硒代蛋氨酸:0.80 mg Se·L-1)>胚胎(亚硒酸钠:1.48 mg Se·L-1、硒代蛋氨酸:1.03 mg Se·L-1)>成鱼(亚硒酸钠:13.05 mg Se·L-1、硒代蛋氨酸:9.36 mg Se·L-1);但对纳米硒的敏感性趋势存在差异,表现为:成鱼(0.48 mg Se·L-1)>仔鱼(1.67 mg Se·L-1)>胚胎(4.32 mg Se·L-1)。测定了嘧菌酯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嘧菌酯对斑马鱼成鱼、仔鱼和胚胎的急性毒性呈时间-效应关系,均表现中毒等级及以上,96 h时则对斑马鱼各生命阶段毒性均为高毒。采用相加指数法、毒性单位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评价了嘧菌酯与三种外源硒等毒性联合暴露(LC50:1:1)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毒性,相加指数法和毒性单位法计算得出嘧菌酯与三种外源硒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混合毒性指数法对成鱼表现为部分相加作用,对胚胎和仔鱼均表现为拮抗作用。依据OECD标准研究了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四种联合暴露方式对斑马鱼胚胎短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的联合暴露均可影响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对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心跳速率及体长造成影响,破坏斑马鱼仔鱼的抗氧化系统并扰乱仔鱼线粒体呼吸功能,具体结果如下:1)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以等毒性比同时暴露时,混合药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与暴露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毒性效应随之增强。且在96 h时,联合暴露对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心跳速率及体长影响的可见明显效应浓度均为0.25 mg?L-1嘧菌酯+0.5 mg Se?L-1硒代蛋氨酸。此外,胚胎CAT酶活性受到抑制,低浓度诱导线粒体复合物Ⅲ酶促进作用,可能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2)嘧菌酯和硒代蛋氨酸不等毒比同时暴露,混合药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并不与暴露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而是当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的毒性比为1/2 LC50嘧菌酯:1/5LC50硒代蛋氨酸时,毒性效应更为明显。联合暴露各浓度处理组斑马鱼胚胎孵化延迟,仔鱼尾部呈现畸形症状,但仔鱼的生长未受到影响,体长与空白对照斑马鱼的体长不存在显着性差异。CAT酶和线粒体复合物Ⅲ酶活性与等毒性比处理变化趋势一致,但SOD酶在低浓度暴露时被诱导激活。3)先嘧菌酯后硒代蛋氨酸错时暴露,毒性效应并没有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而是当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剂量比为1/2 LC50嘧菌酯:2/5LC50硒代蛋氨酸和1/2 LC50嘧菌酯:4/5LC50硒代蛋氨酸时,毒性效应影响较为显着。处理组斑马鱼胚胎呈现出心包囊肿和尾部畸形症状。仔鱼CAT酶和SOD酶活性被抑制,线粒体复合物Ⅲ酶被诱导促进随浓度增加活性越低。4)先硒代蛋氨酸后嘧菌酯的错时暴露情况下,毒性效应也并非随硒的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强。而是当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毒性毒性比为1/2 LC50嘧菌酯:2/5LC50硒代蛋氨酸,斑马鱼胚胎孵化率受影响最为显着。各处理组仔鱼CAT酶抑制,线粒体复合物Ⅲ酶被诱导促进随浓度增加活性越高。综合以上结果,硒代蛋氨酸和嘧菌酯联合暴露时,两种药剂的剂量比例有可能是影响毒性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使用硒作为外源补充剂和使用嘧菌酯防治农作物病害时,应该综合考虑硒和嘧菌酯的剂量比例,避免对水生生物的不良影响。本论文对科学使用嘧菌酯、硒肥,控制二者对水体环境的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胡睿婷[7](2021)在《1、益气补肾方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 2、放射性碘治疗Graves病后早发甲减和早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早期微量白蛋白尿和临床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临床表现。肾小球滤过屏障包括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和足细胞,它可以防止蛋白质从毛细血管渗漏到尿液中。这些组分的任何损伤都可能导致微量白蛋白尿和后续蛋白尿的发生。足细胞是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交界的高度分化的上皮细胞,在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足细胞可以防止蛋白质从血浆渗漏到原尿中。足细胞间的裂孔隔膜是足细胞功能完整性的重要决定因素。裂孔隔膜中一些特定的蛋白可以影响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nephrin、podocin和CD2AP。Nephrin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是裂孔隔膜的主干结构,由NPSH1基因编码。Podocin是一种特异表达于裂孔隔膜中的毛发状结构膜蛋白,可增强nephrin诱导的信号转导,参与细胞骨架的组成。CD2AP是连接裂孔隔膜和细胞骨架的粘性蛋白,在足细胞中起稳定作用。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和实验动物模型中,这些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并与蛋白尿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找到一种能减轻上述分子损伤的药物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慢性炎症与糖尿病肾病中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通透性改变和蛋白尿的产生密切相关。即使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IL-1β、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就会升高。随后,TNF-α等可以进一步促进其它相关炎症因子的激活,从而导致糖尿病肾病的进展。NFκB和MAPK等信号通路参与慢性炎症的调节,并与足细胞损伤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有关。益气补肾方作为导师临床应用的经验成方,已在齐鲁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沂市中医医院等单位广泛使用长达20余年。既往临床资料显示益气补肾方可有效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然而,益气补肾方发挥上述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由于足细胞损伤是蛋白尿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益气补肾方对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培养条件性永生化人足细胞系进行实验研究。2.LDH检测高糖和益气补肾方对足细胞活性的影响。3.RT-PCR检测相关基因转录活性。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FκB转录活性。5.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6.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高浓度葡萄糖和益气补肾方对足细胞活性的影响。40mmol/L的高糖和甘露醇在24小时内对人足细胞系的活性均无明显影响;浓度≤100 μg/mL的益气补肾方均不对人足细胞系产生毒性作用,而在200μg/mL的浓度下,细胞活性下降。因此,在随后试验中均采用对细胞无毒性的100 μg/mL的益气补肾方进行研究。2、益气补肾方可以恢复高糖刺激下足细胞内nephrin、podocin和CD2AP的转录和蛋白表达。与高糖组相比,高糖+益气补肾方组可以显着恢复nephrin、podocin和CD2AP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其具有保护足细胞免受高糖损害的作用。3、益气补肾方可以降低高糖刺激下足细胞内炎症因子的转录活性。与高糖组相比,高糖+益气补肾方组可以明显降低IL-1β,IL-6,TNF-α和MCP-1的mRNA水平,提示其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4、益气补肾方可以降低高糖刺激下足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与高糖组相比,高糖+益气补肾方组可以明显降低IKKα/β和IκBα的磷酸化水平,并降低NFκB的转录活性,提示其具有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5、益气补肾方可以抑制高糖刺激下足细胞内MAPK的蛋白磷酸化。与高糖组相比,高糖+益气补肾方组可以明显降低ERK和P38的蛋白磷酸化,但对JNK的磷酸化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提示其具有选择性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6、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剂进一步证实益气补肾方的作用位点。与高糖组相比,IκBα抑制剂(BAY 11-7085)、ERK抑制剂(U0126)和P38抑制剂(SB203580)可以部分恢复高糖所致的nephrin、podocin和CD2AP表达下降,进一步提示益气补肾方是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发挥保护足细胞的作用。结论1、益气补肾方可以减轻高糖诱导的足细胞中nephrin、podocin和CD2AP分子的损伤。2、益气补肾方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进而降低足细胞的炎症反应,发挥保护足细胞的作用。背景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脏、肝脏和血液系统并发症。超过80%的甲状腺机能尤进是由Graves病引起的,3%的女性和0.5%的男性可能在一生中罹患该病。发病率为20-30例每年每10万人。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病,其中30-60岁为发病的高峰。Graves病的常见症状是心悸、疲劳、震颤、焦虑、睡眠紊乱、体重减轻、耐热、出汗和多饮。目前Graves病主要通过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或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与放射性碘治疗和甲状腺切除术相比,抗甲状腺药物治疗Graves病引起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较低,但是他们可能会导致其他的一些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皮疹和小血管炎等,所以病人在服药期间需要定期接受血液检查。一般情况下,经过12-18个月规律的药物治疗,Graves病复发的风险约为50%。与抗甲状腺药物相比,放射性碘治疗Graves病的成功率较高,能快速改善甲状腺功能允进。由于放射性碘治疗费用较低,治疗成功率高,目前很多患者倾向于接受放射性碘治疗Graves病。尽管放射性碘治疗的副作用相对少见,但其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既往研究多认为甲减与放射性碘治疗的剂量有关,但与国外釆用固定剂量法不同,我国广泛采用基于甲状腺体积的计算剂量法,剂量似乎不能完全解释我国患者出现甲减特别是早发甲减的问题,在实际临床处理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因素。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Graves病患者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情况,并明确影响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我们回顾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312例Graves病患者,分析其潜在的危险因素与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1、患者的纳入标准。2、吸碘率测定。3、甲状腺体积和重量计算。4、服碘剂量计算。5、碘131治疗的具体过程。6、随访。7、统计学分析。结果1、患者在放射性碘治疗后均经历了至少6个月的定期随访,其中218例(69.87%)患者被诊断为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统计发现,男性患者,病程较短,甲状腺重量偏小,2小时、6小时、24小时吸碘率低,6小时吸碘率/24小时吸碘率低,服碘剂量低与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有显着相关性。3、Logistic回归分析显不男性、甲状腺重量较小、6小时吸碘率较低与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4、ROC曲线分析提示,男性、甲状腺重量较小和6小时吸碘率较低这三个危险因素联合对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预测力为0.711。结论1、放射性碘治疗是治疗Graves病的有效方法,但大部分治愈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内发生了甲状腺功能减退。2、男性、甲状腺重量较小、6小时吸碘率较低是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主要危险因素。背景Graves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重要的病因,世界各国的发病率差异很大,一般在每年2.6-120人/10万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30-60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Graves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怕热、手抖、体重减轻、疲劳、焦虑、失眠、口渴、多尿、大便频率增加、稀便、肌肉无力、心悸、眼部症状、女性月经紊乱、男性性功能减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Graves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和外科甲状腺切除术。抗甲状腺药物在我国、日本和欧洲均为一线治疗,主要治疗药物包括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治疗周期一般需要1.5-2年,约有一半的患者停药后会复发。近期有研究表明,如果延长用药的时间,停药后的复发率比常规治疗明显降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肝毒性、粒细胞缺乏、皮疹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等。这些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甲状腺药物的临床应用——许多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不愿意规律的做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实验室检查。由于治愈率高,治疗周期短,许多Graves病的患者倾向于选择放射性碘治疗。随着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数量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放射性碘治疗的副作用。据我们所知,放射性碘治疗的副作用主要包括甲状腺毒症的一过性加重、加重眼病的发生和发展、放射性甲状腺炎、局部淋巴结炎,以及尚未完全确定的致癌和致突变风险。既往研究表明,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后,肝脏中碘的分布高于除甲状腺外的其他主要器官。然而,关于Graves病患者放射性碘治疗后对肝功能影响的研究目前仍较少见。因为大多数碘131在治疗后2天内即从尿液、唾液和粪便中排出体外,不再对机体造成进一步的损伤,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在放射性碘治疗前和治疗后48小时内分别进行了肝功能的测定,旨在研究放射性碘治疗后早期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我们回顾了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518例Graves病患者,统计了他们的人口学资料、甲状腺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了放射性碘治疗与早期肝功能损害的关系。1、患者的纳入标准。2、吸碘率测定。3、甲状腺体积和重量计算。4、服碘剂量计算。5、碘131治疗的具体过程。6、肝功能测定。7、甲状腺功能测定8、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具有完整的治疗前和治疗后肝功能检查结果的483例患者中,有361例(74.74%)患者在放射性碘治疗前即出现肝功能异常,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有122例。2、放射性碘治疗后的总蛋白(Total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y-谷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水平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3、26.2%的患者出现了新的肝功能异常,包括ALB、DBIL、AST、ALT、碱性怜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肝功能异常。4、年龄和放射性碘治疗的剂量与治疗后肝功能异常显着相关。5、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和放射性碘治疗的剂量这两个危险因素联合对治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预测力为0.690。6、放射性碘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检测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的3倍)。结论1、放射性碘治疗对肝功能存在早期影响,但没有引起严重的肝功能障碍。2、年龄和放射性碘治疗的剂量是引起早期肝功能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许小宇[8](2021)在《艾烟的成分分析及其对SD大鼠急性毒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艾烟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富集分析,结合网络毒理学初步探讨其毒副作用。通过艾烟对SD大鼠的急性毒性研究明确半数致死浓度同时对网络毒理学的靶点预测进行验证。采用转录组学比较全死组与全不死组肺脏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并进一步筛选目的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初步探讨高浓度艾烟对大鼠肺脏的毒副作用机制。为后续艾烟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数据,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艾灸技术。方法1.采用HS-GC-MS方法对鄱艾堂普通艾条、清艾条、明艾条、元艾条、宋艾条、唐艾条等6种不同工艺艾条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燃烧3 g艾绒,收集20 m L艾烟于顶空瓶中,上机检测。用NIST 11.L对成分进行检索。2.分别采用5种极性不同的溶剂进行收集,极性大小为:水>无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环己烷。对清艾条艾烟进行富集分析,运用GC-MS方法对其成分进行鉴定。通过CTD数据库对毒性化学成分进行查询,采用网络毒理学构建毒性化学成分靶蛋白的分子网络及其作用的生物学通路。3.选取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在自制染毒柜(专利号:ZL 20202 0634748.8)进行急毒试验。根据预实验结果,大鼠都存活的组设置为最小剂量E组,大鼠都死亡的组设定为最大剂量A组,中间设置三个剂量组。每组染毒2h,观察14 d。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大鼠的脏器指数是否有显着性差异,采用H&E染色观察染毒后大鼠肺脏、肝脏、心脏和肾脏的病理变化。4.提取肺脏组织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包括全死组和全不死组。将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过滤、组装,使用GO、KEGG、COG、NR、Swiss-Prot和Pfam数据库对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并将所有Unigenes通过条件P-value<0.05&|log2FC|≥1用DESeq2软件进行筛选。5.基于目标基因设计qRT-PCR引物,并对其采用溶解曲线的方法进行特异性测试。将建库测序剩余的RNA,先剔除基因组中的DNA,随后对其进行逆转录操作。将反转录得到的c DNA产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采用7500 System软件对基因表达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选择GAPDH作为内参基因,采用2^(-ΔΔCt)方法进行计算和标准化。结果1.6种不同加工工艺艾条艾烟通过HS-GC-MS方法共鉴定出化学成分N-甲基吡咯、3-甲基吡咯、甲苯、1-辛烯、糠醛、乙苯等109种,其中共有成分32种,其中(+)-柠檬烯含量最高,樟脑和肉桂腈含量较低。2.清艾柱烟雾吸收液共鉴定出294种化学成分,其中环己烷部139种,乙酸乙酯部145种,正丁醇部60种,无水乙醇部89种,水部77种。共查询到112种毒性化学成分,构建分子网络25个,功能主要与细胞信号传导、核酸代谢、炎症应答反应、器官损伤和细胞凋亡等有关,查找到作用的生物学通路54条,主要是与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相关的通路。3.急毒试验全不死组E组最大耐受量所对应的艾烟浓度为290.036 g/m3,LC50为537.65 g/m3。与对照组数据相比可知,肝脏指数A组(P<0.01)、B组(P<0.01)、C组(P<0.01)、D组(P<0.01)均有显着性差异,而E组(P>0.05)无统计学差异;肾脏指数A组(P<0.05)、B组(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他三组均无统计学的差异;肺脏指数A组(P<0.01)、B组(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他三组均无统计学的差异;心脏指数各组的结果均无统计学的意义。且肝脏指数与肺脏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染毒后死亡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较紊乱,同时随着艾烟浓度的增加心肌细胞间出现了炎症细胞,偶有空泡样变性;肝细胞变性、坏死,核碎裂,胞浆红染,胞质空泡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肾小囊囊腔增大,肾小管系膜扩张,上皮肿胀,管腔闭塞;肺泡结构呈现出不完整的现象,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增强。全不死组E组与对照组相比,组织的病理切片并未发生明显改变。4.用于建库的RNA样品,OD260/280 1.80–2.20,RIN值大于等于8.0,RNA纯度较好质检合格。完成24个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81.14 Gb Clean Data。大部分转录本和基因使用COG数据库注释分别为(94.79%和94.90%),其次为GO数据库(87.59%和87.06%)和KEGG数据库(67.54%和64.86%)。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和E组表达差异基因,上调分别有286、400、108个,下调分别有200、477、78个。5.与对照组相比,A组MAFF基因表达量升高(P<0.01),HSPA1B基因表达量升高,HSPA1A基因表达量升高。B组MAFF基因表达量升高(P<0.05),HSPA1B基因表达量升高(P<0.01),HSPA1A基因表达量升高(P<0.05)。E组MAFF、HSPA1B和HSPA1A基因表达量降低,AOC1基因表达量升高(P<0.05),MX2基因的表达量升高(P<0.05)。qRT-PCR验证结果发现,目的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seq得到的表达趋势一致,说明RNA-seq数据可靠地反映了基因表达的变化。结论1.不同加工工艺艾条艾烟化学成分具有差异性,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也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成分。2.清艾条艾烟中毒性化学成分作用的主要生物学通路显示高浓度艾烟会对心脏、肝脏和肾脏产生一定的毒性,但在临床上并未有相关毒副作用的报道,不能孤立地“就毒性论毒性”,而应综合的考虑中医药在临床运用的特色。3.高浓度的艾烟会对组织产生一定的病理学变化,但全不死组大鼠心脏、肝脏、肾脏和肺脏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显着变化,说明毒性与剂量密切相关。4.肺脏转录组学测序结果显示,暴露在艾烟中对大鼠肺脏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了显着影响,这是多种途径和信号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5.MAFF、HSPA1B、HSPA1A、AOC1和MX2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变化趋势显示,高浓度艾烟有引起细胞应激反应而致肿瘤、炎症损伤的可能,提示在艾灸时应注意通风,确保艾灸治疗的安全性。
魏晓菡[9](2021)在《白藜芦醇改善大鼠甲醛源性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下降及继发性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探究白藜芦醇在液态甲醛源性大鼠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下降及继发性学习记忆功能减退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 法]60 只无特定病原菌(Specified Pathogen Free,SPF)的雄性 SD(Sprague 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i.p)等体积0.9%NaCl溶液+0.5%羧甲基纤维素(CMC)溶液灌胃(i.g);(2)甲醛蓄积组(FA):20 mg/kg FA(i.p)+0.5%CMC(i.g);(3)白藜芦醇组(RES):0.9%NaCl(i.p)+50 mg/kg RES(i.g);(4)甲醛蓄积+低浓度白藜芦醇组(FAL):20 mg/kg FA(i.p)+50 mg/kg RES(i.g);(5)甲醛蓄积+高浓度白藜芦醇组(FAH):20 mg/kg FA(i.p)+100 mg/kg RES(i.g),共 15d。实验结束后称重,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MWM)检测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检测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四碘甲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4)和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CA3区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神经元状况;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大鼠脑内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Ca2+-CAM 依赖性蛋白激酶 Ⅱ(Ca2+-Calmodulin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MKⅡ)、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结 果](1)大鼠体重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RES组大鼠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FA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白藜芦醇干预后FAL组和FAH组大鼠的体重均明显升高(均P<0.05),呈剂量依赖性。(2)甲状腺质量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RES组大鼠的甲状腺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FA组大鼠的甲状腺质量显着下降(P<0.01),白藜芦醇干预后FAL组及FAH组大鼠的甲状腺质量均有所升高(均P<0.05),呈剂量依赖性。(3)血清HPT轴相关激素水平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A组大鼠的T3、T4、TSH水平均显着下降(均P<0.01),白藜芦醇干预后FAL组和FAH组大鼠的T3、T4、TSH均水平显着升高(均P<0.05),呈剂量依赖性。C组及RES组大鼠的血清HPT轴相关激素水平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4)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呈下降趋势。与C组相比,FA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及目标象限时间占比显着延长(均P<0.01),穿越目标平台的次数显着降低(均P<0.01),白藜芦醇干预后FAL组及FAH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及目标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下降(均P<0.05),穿越目标平台的次数均显着升高(均P<0.05),呈剂量依赖性。C组及RES组大鼠的水迷宫实验相关指标无显着差异(均P>0.05)。(5)HE和Nissl染色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A组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细胞膜破裂,对Nissl染色海马CA1区和CA3区的神经元进行计数后发现其神经元数目均显着下降(均P<0.01)。白藜芦醇干预后FAL组和FAH组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的细胞排列较整齐紧密,对Nissl染色海马CA1区和CA3区的神经元进行计数后发现其神经元数目均显着提高(均P<0.05),呈剂量依赖性。C组及RES组大鼠的HE和Nissl染色结果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6)WB和RT-qPCR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FA组大鼠海马区和下丘脑的Ng、CAMKⅡ、PKC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白藜芦醇干预后大鼠海马区和下丘脑的Ng、CAMKⅡ、PKC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均显着升高(均P<0.05),呈剂量依赖性。C组及RES组大鼠海马区和下丘脑区的WB和RT-qPCR结果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改善暴露于液态甲醛后大鼠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海马区组织结构损害及功能障碍,提高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Ng-CAMKⅡ-PKC信号通路相关。
黄晴雯[10](2021)在《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真菌毒素是由产毒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可污染谷物、果蔬与中药材等,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体健康。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气候的高温高湿利于真菌的产生,易出现真菌毒素的污染,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真菌毒素分析方法,进而对真菌毒素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展开评价,并针对重要毒素开展相关降解技术研究,对于食品和药品的质量控制、保障人们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1)基于便捷式设备、无需依赖大型仪器和复杂前处理的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少,无法实现田间地头的现场监测;(2)真菌毒素已知有400余种,多种真菌毒素共同污染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目前较多研究只针对几十种常见真菌毒素的进行研究,对新型和未知真菌毒素(未知毒素、在不同农产品基质中新发现的已知毒素)的研究较少,缺乏合适真菌毒素的高效广谱筛查方法;(3)目前的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方法,大多只针对单一或一类毒素,未见对多种不同真菌毒素的联合安全风险的评价;(4)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毒素的防控,但存在二次污染以及大规模应用受限等不足,缺乏绿色、高效和安全的降解技术。本文通过构建174种真菌毒素筛查数据库,建立多种常见和新型真菌毒素的非靶向筛查技术,实现对谷物和中药山楂中真菌毒素的广谱筛查,再结合筛查结果,针对山楂中污染较多的展青霉素建立电化学快速筛查方法,构建的高灵敏、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可实现体外真菌毒素暴露预警。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体内的多种真菌毒素生物标志物的暴露进行评估,考察了多种真菌毒素的累积健康风险,再利用光降解方法探究对谷物中常见真菌毒素的降解作用,推动真菌毒素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174种真菌毒素(原型、新型及相关衍生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筛查技术。样品用含1%乙酸的乙腈提取、Qu ECh ERS方法净化,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100 mm×3.0mm,2.7 mm)柱分离,以1%甲酸水+3 mmol/L乙酸铵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以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分别测定。根据174种毒素的高分辨准分子离子峰、同位素分布、特征子离子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Master View软件实现定性检索。同时,考察了20种真菌毒素的定量方法,方法学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山楂中20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7,一级离子质量精确度均小于5 ppm,最低定量限为0.5-20μg/kg,回收率为70.16-119.7%,相对标准偏差为0.21-14.97%。使用该方法对119份小麦样品,32份玉米样本和31份山楂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其污染毒素的种类分别为41,22和27种。该方法可用于食品和中药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广谱筛查。2.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葡萄汁、苹果汁和山楂汁中的展青霉素的研究。以硫堇(Thionin,Th)为聚合单体和信号分子,以展青霉素为模板分子,在硫堇-纳米铂-氮掺杂石墨烯(Th-platinum nanoparticle-nitrogen-doped graphene,Th-Pt NP-NGE)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形成了测定展青霉素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将Th-Pt NP-NGE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不仅起到放大响应电流信号的作用,而且通过静电吸附和共价键作用将Th和纳米铂颗粒(Platinum nanoparticles,Pt NPs)吸附于电极表面,利用电化学聚合法在表面合成展青霉素分子印迹聚合膜。差示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测试表明,展青霉素浓度在0.002 ng/m L~2 ng/m L,浓度对数(Log C)与电流变化(ΔI)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5),检出限0.001 ng/m L(S/N=3)。该传感器制作简单、稳定性好、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3.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体内的多种真菌毒素生物标志物的暴露评估与累积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基于UHPLC-MS/MS方法,检测了长三角地区227名年龄在20-88岁的成年人体尿液中23种常见真菌毒素生物标志物含量。结果表明,在110份尿液样本中检测到8种真菌毒素,51/227份(22.47%)的尿液样本中同时出现多种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最常见。在传统单一真菌毒素风险评估中,FB1、ZEN、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均表现出潜在的危害。然而,虽然同时含有DON和ZEN的12个样本中无明显单一危害风险,但是通过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方法,计算出2个样本中两种真菌毒素的结合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可构成潜在的干扰风险。另外通过联合暴露边际比(Combined margin of exposure index,MOET)方法判断AFB1和FB1的联合暴露风险评估,表明其可能构成潜在的健康问题,其中AFB1是主要的贡献者。我们的方法为定量评估多种不同类型真菌毒素的累积风险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并为准确解释与多种真菌毒素接触相关的流行病学健康结果开辟了一个新视野。4.采用直接光降解方法降解农产品和水果中普遍存在的腾毒素(Tentoxin,TEN),并初步探明其消减机理和降解产物。通过采用不同光源,测定了不同辐射时间、不同初始浓度和不同p H值条件下TEN的光降解效果,并初步探究了纯水体系下其降解产物,揭示了TEN在光降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全光条件下纯水系中TEN的降解率最高,且TEN的浓度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毒素溶液的p H值大小和溶液体系与毒素的降解情况并无显着联系。在p H=6,毒素初始浓度为1.0μg/m L,氙灯功率为540 W在纯水系下照射180 min后,TEN的降解率为55.90%。通过UHPLC-Q-TOF-MS对TEN的降解产物测定发现,TEN在光照条件下,自身发生重排,生成反式异构体iso-TEN,其产物较TEN的毒性降低,表明光降解对TEN有部分解毒作用。
二、糠醛对大鼠致畸效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糠醛对大鼠致畸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半夏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生物碱 |
1.2 挥发油 |
1.3 有机酸类 |
1.4 氨基酸类 |
1.5 甾醇类 |
1.6 刺激性成分 |
1.7 无机元素 |
1.8 其他 |
2 药理作用 |
2.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
2.1.1 镇咳作用 |
2.1.2 祛痰作用 |
2.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2.2.1 对胃肠道的影响 |
2.2.2 镇吐作用 |
2.2.3 对肝胆的影响 |
2.3 抗肿瘤作用 |
2.4 抗早孕作用 |
2.5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
2.6 不良反应 |
2.7 其他作用 |
3 结语 |
(2)药食同源物质西红花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健康危害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西红花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毒性效应 |
1.1 急性毒性 |
1.2 亚急性毒性 |
1.3 肝肾毒性 |
1.4 生殖发育毒性及致畸毒性 |
1.5 遗传毒性 |
2 西红花及其活性成分的人群资料 |
2.1 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
2.2 职业暴露 |
2.3 人群研究 |
3 总结 |
(3)石菖蒲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挥发性成分 |
1.2 非挥发性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中枢神经系统 |
2.2 心脑血管系统 |
2.2.1 抗脑缺血作用 |
2.2.2 抗心肌缺血 |
2.2.3 抗心律失常作用 |
2.4 消化系统 |
2.5 呼吸系统 |
2.6 抗肿瘤作用 |
2.7 抗菌、抗氧化作用 |
2.8 其他作用 |
3 石菖蒲Q-marker预测 |
3.1 基于化学成分有效性的石菖蒲Q-marker预测分析 |
3.2 基于化学成分特有性的石菖蒲Q-marker预测分析 |
3.3 基于传递与溯源性的原植物亲缘学石菖蒲 Q-marker 预测分析 |
3.4 基于可测和处方配伍性的石菖蒲Q-marker预测分析 |
4 结语 |
(5)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1.1 马铃薯制品与肥胖 |
1.1.2 马铃薯制品与高血压 |
1.1.3 马铃薯制品与心脑血管疾病 |
1.1.4 马铃薯制品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
1.1.5 马铃薯制品与癌症 |
1.2 马铃薯制品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2.1 丙烯酰胺 |
1.2.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1.2.3 杂环胺 |
1.2.4 其它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3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1 丙烯酰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2 晚期糖基化产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3 β-咔啉类杂环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4 多种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共存情况下对健康的影响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含量调查及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马铃薯样品的制备 |
2.3.2 马铃薯原料中糖类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3 马铃薯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4 马铃薯原料中总酚、总黄酮和总花青素的测定 |
2.3.5 马铃薯原料中酚类化合物的UPLC-TOF-MS分析 |
2.3.6 马铃薯原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7 马铃薯原料中糖苷生物碱提取及含量测定 |
2.3.8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测定 |
2.3.9 马铃薯制品中CML和 CEL含量测定 |
2.3.10 马铃薯制品中杂环胺含量测定 |
2.3.11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检测方法学考察 |
2.3.12 主成分分析 |
2.3.13 典型相关性分析 |
2.3.14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分析 |
2.4.2 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同步生成的关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材料 |
3.2.2 检索策略 |
3.2.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4 文献质量评价 |
3.2.5 文献数据提取 |
3.2.6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全死因死亡率的Meta分析 |
3.3.3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4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结肠癌风险的Meta分析 |
3.3.5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6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高血压风险的Meta分析 |
3.3.7 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3.3.8 讨论 |
3.4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大鼠健康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材料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4.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4.3.3 实验样本收集 |
4.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FINS) |
4.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4.3.6 血清生化分析 |
4.3.7 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
4.3.8 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分析 |
4.3.9 血清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4.3.10 GC-TOF-MS分析血清代谢物 |
4.3.11 血清代谢物鉴定 |
4.3.12 血清代谢物数据统计处理 |
4.3.13 数据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实验动物常规指标监测 |
4.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
4.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脏器组织的影响 |
4.4.4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4.5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
4.4.6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
4.4.7 讨论 |
4.5 主要结论 |
第五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健康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材料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5.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5.3.3 实验样本收集和血清生化分析 |
5.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 |
5.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5.3.6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5.3.7 胰岛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5.3.8 血液和尿液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5.3.9 GC-TOF-MS分析及鉴定血液和尿液代谢物 |
5.3.10 代谢组学和其它数据统计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
5.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影响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
5.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健康的影响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6.2.1 实验动物 |
6.2.2 实验材料 |
6.2.3 主要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6.3.2 新物体识别实验 |
6.3.3 Y迷宫实验 |
6.3.4 实验样本收集 |
6.3.5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6.3.6 脑组织中关键蛋白含量的测定 |
6.3.7 脑组织病理分析以及H&E染色和尼氏染色 |
6.3.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6.3.9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4.2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影响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机制 |
6.5 主要结论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HPLC-MS图谱 |
附录B:免疫组化染色图 |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6)嘧菌酯与外源硒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 |
1.1.1 嘧菌酯使用及残留现状 |
1.1.2 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
1.2 外源硒 |
1.2.1 硒使用现状 |
1.2.2 外源硒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
1.3 斑马鱼特性 |
1.4 论文设计的思路 |
1.4.1 论文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三种外源硒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药剂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
2.2.2 供试药剂含量测定 |
2.2.3 数据统计及毒性等级划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供试药剂浓度的实测数据 |
2.3.2 三种外源硒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 |
2.3.3 三种外源硒对斑马鱼仔鱼的急性毒性 |
2.3.4 三种外源硒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 |
2.3.5 斑马鱼对三种外源硒的中毒症状 |
2.4 讨论 |
第三章 嘧菌酯与外源硒对斑马鱼的联合急性毒性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药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嘧菌酯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
3.2.2 嘧菌酯和三种外源硒联合毒性试验 |
3.2.3 供试药剂含量测定 |
3.2.4 联合毒性评价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暴露溶液中各有效成分实验浓度含量的测定 |
3.3.2 嘧菌酯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急性毒性 |
3.3.3 嘧菌酯与三种外源硒联合暴露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
3.4 讨论 |
第四章 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多种方式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短期发育毒性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药剂 |
4.1.3 试验仪器 |
4.1.4 试验方法 |
4.1.5 显微观察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AZO+SeMet等毒同时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
4.2.2 AZO(0.25mg·L~(-1))+SeMet不等毒同时暴露对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
4.2.3 AZO-SeMet错时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
4.2.4 SeMet-AZO错时暴露对胚胎发育毒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嘧菌酯与硒代蛋氨酸联合暴露对斑马鱼酶活性影响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试剂 |
5.1.3 试验仪器 |
5.2 斑马鱼胚胎酶活性测定 |
5.2.1 斑马鱼胚胎联合暴露 |
5.2.2 蛋白浓度测定 |
5.2.3 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两种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5.2.4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Ⅲ活性的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1、益气补肾方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 2、放射性碘治疗Graves病后早发甲减和早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益气补肾方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raves病患者放射性碘治疗后发生早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预测因素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放射性碘治疗对Graves病患者肝功能的早期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艾烟的成分分析及其对SD大鼠急性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艾烟的化学成分 |
2 艾烟的作用 |
2.1 抗衰老作用 |
2.2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
2.3 抗菌、抗病毒作用 |
2.4 其他 |
3 艾烟的安全性研究 |
3.1 艾烟不良反应的报道 |
3.2 艾烟的一般毒性研究 |
3.3 艾烟的特殊毒性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不同加工工艺艾条艾烟化学成分的HS-GC-MS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顶空进样器条件 |
2.2 气相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3 实验结果 |
3.1 总离子流图 |
3.2 艾烟化学成分比较结果 |
3.3 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分析 |
4 讨论 |
第二章 清艾条艾烟成分富集的GC-MS分析及其毒副作用初步探讨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GC-MS分析 |
2.3 网络毒理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总离子流图 |
3.2 GC-MS分析结果 |
3.3 艾烟中毒性化学成分 |
3.4 毒性化学成分作用靶点 |
3.5 毒性化学成分分子网络构建 |
3.6 毒性化学成分作用的生物学通路 |
4 讨论 |
第三章 艾烟对SD大鼠急性毒性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急毒染毒柜制备 |
2.2 艾条燃烧基本参数的测定 |
2.2.1 含水率的测定 |
2.2.2 灰烬的测定 |
2.2.3 烟气生成率的测定 |
2.3 急毒试验 |
2.4 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艾条燃烧基本参数测定结果 |
3.2 大鼠的一般行为学观察 |
3.3 急毒试验结果 |
3.4 LC_(50)的计算 |
3.5 艾烟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6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 |
3.6.1 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3.6.2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3.6.3 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3.6.4 肺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
4 讨论 |
第四章 肺脏转录组学研究 |
1 试剂与仪器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总RNA提取 |
2.2 文库构建 |
2.2.1 Oligo d T富集m RNA |
2.2.2 片段化m RNA |
2.2.3 反转录合成c DNA |
2.2.4 连接adaptor |
2.2.5 片段筛选和文库富集 |
2.3 Illumina Hiseq X Ten上机测序 |
2.4 转录数据分析 |
2.4.1 数据过滤 |
2.4.2 数据组装 |
2.4.3 功能注释 |
2.4.4 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分析 |
3 结果 |
3.1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1 测序结果分析 |
3.2.2 功能注释统计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3.2.4 GO分类 |
3.2.5 KEGG通路分析 |
4 讨论 |
第五章 目的基因筛选及qRT-PCR验证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样本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验证基因挖掘 |
2.2 qRT-PCR所用引物 |
2.3 mRNA反转录cDNA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PCR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结果 |
3.2 荧光定量PCR结果 |
4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白藜芦醇改善大鼠甲醛源性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下降及继发性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醛暴露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真菌毒素的种类、分布和危害 |
1.1.1 真菌毒素的种类 |
1.1.2 真菌毒素的分布 |
1.1.3 真菌毒素的危害 |
1.2 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 |
1.2.1 确证法 |
1.2.1.1 薄层色谱法(TLC) |
1.2.1.2 气相色谱法(GC) |
1.2.1.3 液相色谱法(LC) |
1.2.2 快速检测方法 |
1.2.2.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1.2.2.2 高光谱成像(HSI) |
1.2.2.3 电子鼻 |
1.2.2.4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1.3 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的方法 |
1.4 真菌毒素的降解方法 |
1.4.1 物理方法 |
1.4.1.1 热处理法 |
1.4.1.2 物理吸附法 |
1.4.2 化学方法 |
1.4.3 生物方法 |
1.4.4 辐射法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研究设计框架图 |
第2章 长三角地区主要农产品和中药山楂中非靶向性真菌毒素筛查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3 样品处理 |
2.2.4 UHPLC-Q-TOF-MS分析 |
2.2.5 筛查方法 |
2.2.6 定量方法学验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定性分析验证 |
2.3.2 定量分析验证 |
2.3.2.1 线性范围与检测限 |
2.3.2.2 回收率和精密度 |
2.3.3 实际样品筛查 |
2.3.3.1 非靶向快速筛查小麦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 |
2.3.3.2 非靶向快速筛查玉米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 |
2.3.3.3 非靶向快速筛查山楂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聚硫堇分子印迹膜的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果汁中的展青霉素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仪器 |
3.2.2 Th-PtNP-NGE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3.2.3 Th-PtNP-NGE纳米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Th-PtNP-NGE/GCE)的制备 |
3.2.4 分子印迹聚合物/硫堇-Pt纳米粒子-氮掺杂石墨烯/玻碳电极(MIP/Th-Pt NP-NGE/GCE)的制备 |
3.2.5 电化学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h-PtNP-NGE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3.3.2 电极修饰过程的电化学表征 |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3.1 复合材料中PtNP-NGE和Th的比例选择 |
3.3.3.2 电解液的p H值 |
3.3.3.3 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配比 |
3.3.3.4 吸附时间的选择 |
3.3.4 分析方法的建立 |
3.3.4.1 线性范围和灵敏度 |
3.3.4.2 分子印迹电极的选择性、稳定性及重复性 |
3.3.5 样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长三角地区居民的多种真菌毒素累积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2 研究人群 |
4.2.3 尿液样品制备 |
4.2.4 UHPLC-MS/MS分析 |
4.2.5 肌酐校正 |
4.2.6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
4.2.6.1 真菌毒素日摄入量(Probable daily intake,PDI) |
4.2.6.2 单一真菌毒素的风险评估 |
4.2.6.3 复合污染的真菌毒素的联合风险评估 |
4.2.7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研究人群的一般人口学信息 |
4.3.2 真菌毒素的暴露水平 |
4.3.3 居住地区、BMI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
4.3.4 真菌毒素污染与食物摄入的关系 |
4.3.5 单一真菌毒素的风险评估 |
4.3.6 多种真菌毒素联合污染的累积风险暴露评估 |
4.3.7 局限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对TEN的降解效果及降解产物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
5.2.3 TEN降解实验 |
5.2.3.1 不同光照波长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
5.2.3.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毒素降解 |
5.2.3.3 不同初始浓度下的毒素降解 |
5.2.3.4 不同pH值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
5.2.3.5 不同溶液体系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
5.2.4 仪器方法 |
5.2.4.1 UHPLC-MS/MS分析 |
5.2.4.2 UHPLC-Q-TOF-MS分析TEN降解产物 |
5.2.5 降解率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光降解TEN的条件优化 |
5.3.1.1 不同光照波长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
5.3.1.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毒素降解效果 |
5.3.1.3 不同初始浓度下的毒素降解 |
5.3.1.4 不同溶液环境下光照条件下毒素的降解效果 |
5.3.2 TEN降解产物分析 |
5.3.2.1 光降解TEN总离子色谱图 |
5.3.2.2 光降解TEN产物质量及分子式 |
5.3.2.3 光降解TEN产物结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74 种真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名称、分子式和精确分子量 |
作者简历 |
四、糠醛对大鼠致畸效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夏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李哲,玄静,赵振华,张永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1)
- [2]药食同源物质西红花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健康危害评估[J]. 张楠,高珊. 毒理学杂志, 2021(04)
- [3]石菖蒲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 杨鹤年,吴宿慧,李寒冰,李根林. 中国新药杂志, 2021(13)
- [4]养殖虾类中氨基脲的检测方法与来源研究[D]. 范清涛.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5]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D]. 全威. 江南大学, 2021(01)
- [6]嘧菌酯与外源硒对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D]. 郭志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1、益气补肾方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 2、放射性碘治疗Graves病后早发甲减和早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D]. 胡睿婷. 山东大学, 2021(11)
- [8]艾烟的成分分析及其对SD大鼠急性毒性研究[D]. 许小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9]白藜芦醇改善大鼠甲醛源性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下降及继发性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机制研究[D]. 魏晓菡.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D]. 黄晴雯. 浙江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