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哄而起的俄罗斯通用航空飞机(论文文献综述)
黎时[1](1996)在《一哄而起的俄罗斯通用航空飞机》文中研究表明 俄罗斯正在快步走向市场经济。通用航空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趋势下,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过去由国家出钱研制飞机分配给国营单位使用,变成制造商自己寻找资金支持、开展研制生产,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格局。人们普遍预计,通用航空在俄罗斯会得到发展,但由于旧体制固有的或过渡阶段产生的各种困难,目前的进展还很缓慢。
陶锋[2](2007)在《天际网组织管理与组织学习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之后,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成立于2004年的天际网(www.tianji.com)一直致力于建设国内最好的,面向中高级职业人士的网络化社交平台。在天际网2年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取得过一些骄人的成绩。它的注册会员一直是SNS领域内会员质量最高的,网站的产品也比其它同类网站丰富多彩。但是,天际网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从而严重地制约了网站的发展。这些问题用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使用的系统基模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可以发现企业存在反应迟缓、成长上限、舍本逐末、饮鸩止渴、富者愈富等方面的病症。针对这些问题,公司从组织管理和组织学习的角度寻找解决方法。首先,对商务SNS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商务SNS的成功商业模式,重新明确网站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其次,根据公司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原来的组织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得新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模式更能提高决策效率,激发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同时,在公司内开展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使得每一位员工在清晰共同愿景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使得组织内的沟通机制更加顺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运用陈国权的组织学习系统模型,从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反思系统,知识获取与知识输出系统,以及知识库系统等9个方面对天际网的组织学习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中找到了许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报告中也介绍了许多公司在将这些理论框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案例。
尹鹏[3](2016)在《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技术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发展取得不少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当改变传统城镇化发展思路,探寻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并且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系统阐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并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评价,进而准确判断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全面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科学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对策,对于揭示城市发展规律,探寻城市问题根源,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寻发挥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再城市化,再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概念,综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区域经济演化理论、创新理论、中心地理论以及城乡一体化理论,梳理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与启示。总结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典型老工业基地城镇化以及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得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点重要启示,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奠定实践基础。第三章: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与评价。阐述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演变过程,通过分别建立中国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比较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利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指数、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探讨2003年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前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演变格局,旨在探寻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规律,把握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第四章: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吉林省9个地域单元为研究区域,利用熵值法、数据包络分析、脱钩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测度2003年和2014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新型城镇化效率、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化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内容。第五章: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亟需转型、新型城镇化战略政策的科学指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多业”支撑、东北亚区域开放的独特区位条件以及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鼎力支持五个方面探寻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第六章: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镇空间优化、市场全面开放和绿色生态转型五个方面提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对策。
邱铁鑫[4](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李海瑜[5](2018)在《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世界各主要国家采取的共同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富国强军的必然选择。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实施发展国民经济和建立强大国防两大战略的中坚骨干,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当前国内许多省市制定出台了培育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规划、方针、政策及指导意见,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体制机制障碍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山东省具有军民融合发展的政治基础、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在陆海统筹军民融合的新兴领域具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资源禀赋优势,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军民融合示范省”,推动区域经济和国防建设协同发展。本论文以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等有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 SWOT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山东整体规模实力不断提升,使得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较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其“参军”实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批较强的企业和产业集群。虽然山东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突破潜力和市场空间,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融合渠道不畅、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需要解决。最后,本文根据SWOT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对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李朝洪,王玉昭,崔涛[6](2006)在《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拥有一批具有绝对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的特色旅游资源:一是冬季冰雪资源。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冬季漫长,雪质好,可利用时间长。冰雪资源开发较早,基础雄厚;二是夏季避暑资源。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夏季气候凉爽,有浩瀚的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是避暑的好去处;三是边境旅游资源。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着长达3000公里的边境线,23个边境口岸己有17个开展旅游项目,对俄罗斯旅游优势明显。开发利用这些特色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即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业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不过短短十年的时间,发展十分迅速。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7](2003)在《2002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月1日 我国信守入世承诺下调关税 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海关关税总水平由15.3%下降到12%左右。在7000多个税目中,有5300多个税目的关税不同程度降低,降幅面达75%。降低关税后,工业品的平均税率为11.6%;农产品为15.8%;水产品为14.3%。我国还将按照承诺继续分步降低关税税率,
二、一哄而起的俄罗斯通用航空飞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哄而起的俄罗斯通用航空飞机(论文提纲范文)
(2)天际网组织管理与组织学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篇 天际网组织管理与组织学习实践 |
1.1 绪论 |
1.1.1 引言 |
1.1.2 天际网简介 |
1.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4 本文的结构及各章主要内容 |
1.2 天际网产品结构及商业模式 |
1.2.1 六度分隔理论 |
1.2.2 天际网产品架构 |
1.2.3 网站商业模式 |
1.3 公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1.3.1 当前若干主要问题表现 |
1.3.2 运用系统基模方法分析网站问题原因 |
1.3.3 问题总结 |
1.3.4 解决思路 |
1.4 公司战略定位调整 |
1.4.1 市场环境分析 |
1.4.2 产品定位分析 |
1.4.3 产品发展战略 |
1.4.4 总结 |
1.5 组织结构调整与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 |
1.5.1 组织结构的调整 |
1.5.2 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 |
1.6 组织学习系统的建设实践 |
1.6.1 陈国权的组织学习系统模型 |
1.6.2 知识发现子系统 |
1.6.3 发明子系统 |
1.6.4 选择子系统 |
1.6.5 执行子系统 |
1.6.6 推广子系统 |
1.6.7 反思子系统 |
1.6.8 获取知识子系统 |
1.6.9 输出知识子系统 |
1.6.10 建立知识库子系统 |
1.7 总结 |
1.7.1 组织学习的“学习鱼”模型 |
1.7.2 “方向性强”:目标清晰 |
1.7.3 “头脑简单”:有选择性 |
1.7.4 “动力十足”:执行力强 |
第2篇 中国代用燃料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 |
2.1 中国发展代用燃料汽车的背景介绍 |
2.1.1 中国的能源和环保概况 |
2.1.2 机动车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和能源造成的巨大压力 |
2.1.3 国内代用燃料汽车的发展情况 |
2.2 甲醇汽车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
2.2.1 甲醇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
2.2.2 我国甲醇汽车应用水平 |
2.2.3 甲醇汽车应用的经济性分析 |
2.3 乙醇汽车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
2.3.1 中国推广使用车用燃料乙醇的政治背景 |
2.3.2 国家资源情况 |
2.3.3 乙醇供应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
2.3.4 中国乙醇汽车应用水平 |
2.3.5 存在问题 |
2.4 结论与展望 |
2.4.1 中国代用燃料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
2.4.2 结论 |
第3篇 浅析中国汽车工业的品牌营销策略 |
3.1 面临挑战的汽车营销观念 |
3.1.1 2004 降价风潮 |
3.1.2 汽车营销手段相对落后 |
3.1.3 中国汽车品牌的“边缘化”处境 |
3.1.4 汽车市场呼唤品牌营销观念 |
3.2 浅析品牌与品牌营销 |
3.2.1 什么是品牌 |
3.2.2 什么是品牌营销 |
3.2.3 品牌营销的三元结构 |
3.3 着名汽车公司品牌营销案例 |
3.3.1 大众公司的品牌建设 |
3.3.2 丰田汽车的品牌营销策略 |
3.3.3 福特埃德塞尔的品牌失败 |
3.4 三公司营销案例点评 |
3.4.1 多品牌策略 |
3.4.3 品牌的文化建设 |
3.4.4 品牌视觉的重要性 |
3.5 中国汽车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
3.5.1 从4P 到4C 的转变 |
3.5.2 4C 策略组合分析 |
3.5.3 走向联合与国际化的汽车品牌 |
3.6 结束语 |
第4篇 航空运输业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分析报告 |
4.1 航空运输业产业分析 |
4.1.1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历程 |
4.1.2 航空运输行业的现状 |
4.1.3 航空运输业产业分析 |
4.1.4 产业内部的竞争分析 |
4.2 选择公司的简介 |
4.2.1 南方航空公司 |
4.2.2 东方航空公司 |
4.2.3 海南航空公司 |
4.2.4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
4.2.5 上海航空公司 |
4.2.6 山东航空公司 |
4.2.7 中信海直 |
4.3 投资决策分析 |
4.3.1 投资的项目 |
4.3.2 项目投资的效果分析 |
4.3.3 投资总体评价 |
4.4 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的变化 |
4.4.1 资本结构分析 |
4.4.2 融资分析 |
4.5 公司成长评价 |
4.5.1 历史 |
4.5.2 投资依赖型还是盈利驱动型成长 |
4.6 流动资本管理水平、政策 |
4.6.1 流动资本在总资产中的比重 |
4.6.2 流动资本的情况 |
4.7 公司并购效果分析 |
4.7.1 背景分析 |
4.7.2 典型案例分析 |
4.8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三、研究区域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辨析 |
一、城市化、城镇化与再城市化的概念辨析 |
二、再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辨析 |
三、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 基本理论综述 |
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
三、区域经济演化理论 |
四、创新理论 |
五、中心地理论 |
六、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 |
一、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教训 |
三、典型老工业基地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 |
第二节 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 |
一、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 |
二、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制定 |
三、积分落户制度的出台 |
四、智慧城市的广泛建设 |
五、新城新区的广泛设立 |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启示 |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
二、结合区域实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自然基础 |
三、适时适速适度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
四、加强宏观调控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五、实现健康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落脚点 |
第三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与评价 |
第一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分析 |
一、近代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 |
二、日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雏形阶段 |
三、改革开放以前城镇化的波动增长阶段 |
四、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缓慢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计算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 |
一、研究方法 |
二、新型城镇化空间演变的总体特征与热点分析 |
三、新型城镇化空间演变的空间变差分析 |
第四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效率尚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三、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土地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人口城镇化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脱钩模型 |
三、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递增但失衡性突出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四化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但协调度较低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
三、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城市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但普遍不高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亟需转型 |
一、路径依赖特征长期存在 |
二、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
三、产业发展竞争力持续减弱 |
四、能源资源产销失衡 |
五、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 |
六、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 |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的科学指导 |
一、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
二、省域层面的战略规划 |
三、区域层面的战略规划 |
第三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多业”支撑 |
一、商品粮生产的基础性地位稳固 |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鲜明 |
四、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 |
五、建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
六、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性强 |
第四节 东北亚区域开放的独特区位条件 |
一、边疆近海的地缘区位 |
二、相对重要的过境省份 |
三、开放平台的不断建设 |
第五节 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鼎力支持 |
一、《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
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
三、《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
四、《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
第六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
一、国有企业改革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三、政府职能转变 |
第二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
一、全方位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转变 |
二、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
第三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镇空间优化 |
一、打造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
二、实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 |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 |
第四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全面开放 |
一、协调省内发展,明确职能分工 |
二、密切省区联系,培育壮大物流 |
三、扩大与俄联动,稳妥与朝合作 |
四、建设通道口岸,维护出海权益 |
第五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绿色生态转型 |
一、推进资源节约的绿色生态转型 |
二、推进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转型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之处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5)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防科技工业 |
2.1.2 军民融合 |
2.2 相关理论支撑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国防工业转轨理论 |
第三章 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
3.1 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概况 |
3.2 优势( strength)分析 |
3.2.1 规模实力不断提升,产业基础优势明显 |
3.2.2 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较强 |
3.2.3 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参军”实力逐步提高 |
3.2.4 一批较强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
3.3 弱势(weakness)分析 |
3.3.1 融合渠道不畅通 |
3.3.2 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
3.3.3 政策措施力度不够 |
3.3.4 高质量人才匮乏 |
3.4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3.4.1 国际合作拓宽产业发展新空间 |
3.4.2 结构调整带来发展新需求 |
3.4.3 产业政策支持增加发展新动力 |
3.5 威胁(threat)分析 |
3.5.1 军民融合发展成效存在不确定性 |
3.5.2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难度加大 |
3.5.3 国内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
第四章 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 |
4.2 军民融合发展目标 |
4.3 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
4.3.1 世界层面 |
4.3.2 山东层面 |
4.4 进一步加强政府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
4.5 加强军民融合财税金融扶持力度 |
4.6 加强军民融合信息共享技术转化平台建设 |
4.7 加强军民融合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一哄而起的俄罗斯通用航空飞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哄而起的俄罗斯通用航空飞机[J]. 黎时. 国际航空, 1996(01)
- [2]天际网组织管理与组织学习实践[D]. 陶锋. 清华大学, 2007(08)
- [3]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D]. 尹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5]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 李海瑜. 山东大学, 2018(12)
- [6]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J]. 李朝洪,王玉昭,崔涛. 统计与咨询, 2006(06)
- [7]2002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J].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