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天然气化工厂自动控制总结报告

湖州天然气化工厂自动控制总结报告

一、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自控总结报导(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德[1](1980)在《仪器仪表用不锈钢和耐蚀合金》文中研究指明 一、前言众所周知,要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首先要有灵敏可靠的检测元件以产生第一组信号;此外还要有灵敏可靠的执行元件以完成各项自动化调节和控制。诸如此类的一些元件如:变送器中的膜片、膜盒、弹簧管和波纹管;压力表中的弹簧管等弹性敏感元件;流量计中的叶轮和轴承以及调节阀中的阀芯阀座、各种弹簧等。它们都是仪器仪表的核心部件。在石油化工,冶金,原子能工业以及海洋开发事业等各部门的自控仪表系统中,这些检测元件和执行元件直接和各种腐蚀性介质相接触,除了遭受介质的

八院自控[2](1967)在《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自控总结报导》文中研究说明 由化工部第八设计院负责组织化工部第五、入设计院。四川化工厂,一机部江业自动化研究所以及泸州天然气匕工厂仪表车间等几个单位,共计三十多人,对泸州天然气化工厂的引进项目—用天然气制取合成氨和全循环法尿素仪表与自动化进行总结,总结工作共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现场调查并整理阶段、出版复制阶段。总结内容为七册叙述。

左国庆[3](1987)在《工业色谱仪在我国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介绍工业色谱仪国内研制情况及其在我国合成氨、石油化工、炼油生产中的使用情况,总结了近年来应用经验及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六室[4](1980)在《氨碱法与联碱法的综合比较》文中指出 纯碱工业是我国发展最早的化学工业之一,氨碱法在我国已有五十余年历史。解放后我国纯碱工业发展很快,五十年代纯碱不但能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有出口。1964年我国自已开发的第一套工业化大型联碱装置通过了国家鉴定,鉴定指出:“这一新生产方法的试验成功,是我国制碱工业上的一次大革命,是一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技术成就”。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干扰,以及其它一些原因,纯碱产量长

梁滔[5](2004)在《采用附聚技术制备抗冲树脂改性剂及耐热阻燃树脂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关于制备优异抗冲接枝共聚物的新工艺和方法,其抗冲接枝共聚物可以单独用做改性剂使用或者和热塑性树脂形成混合物使用。 该抗冲改性剂是通过苯乙烯和丙烯腈的混合单体乳液接枝到聚丁二烯胶乳或丁苯胶乳上而得到的。我们知道聚丁二烯(PB)胶乳或丁苯(SBR)胶乳的橡胶粒径是控制最终产品抗冲性能和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事实上,橡胶的大粒径能更好的改善抗冲击性能和加工性能。因此,象ABS这样的抗冲树脂的橡胶组分更希望有一个大的粒径。然而通过一般乳液聚合工艺的分散的橡胶粒径是很小的,在0.04——0.15μm之间,用这样的小粒径无法得到高的抗冲击性能。所以,制备大粒径橡胶粒子的技术是生产高抗冲树脂改性剂的关键技术。本文是研究关于通过附聚方法制备大粒径橡胶粒子的技术。 制备大粒径胶乳的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可以通过传统聚合工艺的过程控制获得大粒径胶乳,也可以通过用附聚剂附聚小粒径胶乳的方法获得。本研究采用附聚的PB或SBR大粒径胶乳(理想值≥30nm)作为基础,制备接枝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接枝共聚物),这个共聚物可以用做抗冲改性剂。 第二部分 在本论文第二部分,采用三溴氮苯基马来酰亚胺分别与苯乙烯和丙烯腈(Ⅰ),苯乙烯、丙烯腈和氮苯基马来酰亚胺(Ⅱ),丙烯腈(Ⅲ)进行悬浮聚合。这三种共聚物有好的的耐热性能和阻燃性能。这三种三溴氮苯基马来酰亚胺种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到了耐热、阻燃性能好的共聚物。

扈小丹[6](2002)在《甲醇法工艺过程的智能控制策略与工程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甲醇法生产甲烷氯化物工艺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国际上采用的主流工艺。沪州北方化工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的甲醇法工艺,其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 甲醇法工艺的核心是一氯甲烷热氯化反应。由于热氯化反应器的反应过程具有高度的非线性,不确定性,时变和大滞后及多变量耦合等复杂特性,其模型化的研究尚未成熟,还不能用于实时控制,加之反应介质为强腐蚀,原料剧毒,目前的生产过程大多是手动操作,因此,控制精度很差,工艺参数无法优化,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开发其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需求十分迫切。 本文提出了用面向热氯化反应对象的实时专家智能控制系统来控制热氯化反应过程的控制思想。在分析了甲醇法工艺控制上的难点与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专家智能控制是甲醇法工艺控制的有效方法;研究了面向热氯化反应对象的实时专家控制系统和智能控制理论,提出了热氯化反应的人工智能专家控制策略;分析了一氯甲烷热氯化反应过程特性和工艺条件的优化,设计构造了热氯化反应过程的智能专家控制系统,并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自控中心站[7](1967)在《消息报导》文中认为 自控专业现场会议将在泸化召开.由本站负责组织的自控专业现场会议,初步确定于今年九月下旬在四川纳溪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召开,会议内容及日期已上报化工部基建总局,待批准后,将正式通知各有关单位。

熊湘华[8](2003)在《低压低渗透油气田的低伤害压裂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裂改造是低压、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的基本手段,在压裂作业过程中最大程度降低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至关重要。在压裂液的性能中,低滤失、低残渣、快速返排是储层低伤害的基础。对于低压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液对油气层的伤害不仅仅是破胶后的残渣对孔隙产生的堵塞,更重要的是滤液的侵入造成的水锁效应(特别是低压低渗透气藏),从而显着降低渗流能力。 常规水基压裂是以彻底破胶为手段来增加返排能力,减小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它存在的问题是,对于低压低渗透储层,在压裂改造过程中,压裂液破胶越彻底,滤液进入储层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由于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强,当冷流体进入储层后,所引起的裂缝附近地带温度降低会使储层的渗透率降低,因此,不能达到满意的增产效果。 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不以彻底破胶为手段的减小压裂液对低压低渗透储层伤害的新方法,开发了自生气增压助排压裂液,将自生热增压体系引入到胍胶压裂液体系中,逐渐反应,增加压裂液的温度,同时产生大量惰性气体,从而大大增加了低压储层的返排能力;所产生的惰性气体均匀地分散在已交联的压裂液中,形成类泡沫压裂液,从而大大降低了滤失性。因此,该新型低伤害压裂液从机理上不是以压裂液的彻底破胶为手段,而是通过对压裂液的泡沫化降低滤失、增压助排来大大减小滤液进入储层的机会,从而实现对低压低渗透储层的低伤害。 根据工程需要、经济因素和施工安全等要求,在众多配方中筛选出NH4++NO2-生热增压体系(TS-QA+TS-QB),其反应条件是弱酸性环境,PH值<5,其反应速度、生气量、生热幅度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节化学剂浓度和PH值来实现。 通过对胍胶的改性、交联剂的筛选,得到的改性胍胶+交联剂体系为SW-21+TS-CL。这种体系在弱酸性条件下能够很好地交联,能够满足生热增压化学剂的PH值要求,从而在胍胶压裂液体系中实现了自生气增压、交联、泡沫化的一体化,实现了用与普通胍胶压裂液相同的工艺、远低于泡沫压裂液的成本达到泡沫压裂液的改造效果。 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君庙M油藏,开发出了新型低伤害压裂液,具有生气增压、携砂性能强、返排迅速、滤失性小、对储层的伤害率低、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其现场应用条件、设备相对简单,不需要对现有压裂设备进行改动。两口井的现场试验达到了优化配液与施工流程、充分暴露问题与解决问题、检验效果的目的,取得良好效果。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压裂液在改造低压、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明显优势。

周尊严[9](1979)在《关于电化学保护的若干问题》文中指出 一、前言金属在其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引起的破坏,称之为金属腐蚀。金属的腐蚀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仅就钢铁为例,每年全世界生产的钢铁设备,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因腐蚀而报废,其中百分之十成为铁锈。除了直接损失外,因腐蚀引起设备的维修更新,造成停产、产品报废和环境污染,甚至灾难性事故等间接损失更是惊人。据国外统计,由于金属的腐蚀而带来的损失占各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4%左右。由于金属腐蚀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现实问题,也是各种天灾人祸中遥居首位的问题,因此腐蚀科学已迅速发展成为一门边缘性的新兴学科。腐蚀科学的任务就是控制腐蚀对

曾阳[10](1987)在《变压吸附技术在大型氨厂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一、前言变压吸附(以下简称PSA)净化氢气的技术,是在化工部各级领导直接关怀、鼓励和积极支持下开发成功应用的一种高效率、低能耗的制取高纯氢的工艺。在国内已先后建有不同规模,不同气源和不同产品氢纯度(98.5~99.99%H2)的工厂近40余家,取得了该技术成龙配套的实践经验。在国外美、

二、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自控总结报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自控总结报导(论文提纲范文)

(5)采用附聚技术制备抗冲树脂改性剂及耐热阻燃树脂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采用附聚技术制备抗冲树脂改性剂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粒径放大技术的分类
        1.2 附聚机理
        1.3 物理附聚法
        1.4 化学附聚法
        1.4.1 加入电解质法
        1.4.2 加入有机溶剂法
        1.4.3 加入酸及酸酐
        1.4.4 加入聚合物胶乳法
        1.5 附聚放大工艺
        1.6 影响化学附聚的因素
        1.7 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技术
        1.7.1 国内ABS树脂生产现状
        1.7.2 乳液接枝悬浮AS掺混法
        1.8 影响ABS树脂性能的主要生产技术因素
        1.8.1 主干胶乳类型的影响
        1.8.2 胶乳粒径的影响
        1.8.3 凝胶含量的影响
        1.8.4 接枝率的影响
        1.9 选题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外专利分析
        2.1 前言
        2.2 国外专利分析
        2.2.1 专利介绍
        2.2.2 专利分析
        2.3 结论
        参考专利
    第三章 主要原料、设备、实验过程及测试
        3.1 主要原料
        3.2 实验装置
        3.2.1 三立升聚合装置
        3.2.2 十立升耐压聚合反应釜
        3.2.3 三立方米耐压聚合反应釜
        3.2.4 八立方米接枝反应釜
        3.3 实验过程
        3.3.1 附聚剂的合成
        3.3.2 小粒径聚丁二烯(PB)胶乳的合成
        3.3.3 附聚法制备大粒径PB胶乳
        3.3.4 大粒径PB胶乳接枝聚合
        3.3.5 接枝胶乳的凝聚和干燥
        3.3.6 共混造粒
        3.3.7 注射样条
        3.3.8 树脂性能
        3.4 测试
        3.4.1 胶乳PH值的测定
        3.4.2 胶乳粘度的测定
        3.4.3 胶乳总固物含量的测定
        3.4.4 PB胶乳凝胶含量及膨胀比的测定
        3.4.5 PB胶乳接枝产物的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的测定
        3.4.6 胶乳粒径的测定
        3.4.7 拉伸强度的测定
        3.4.8 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测定
        3.4.9 热变形温度的测定
        3.4.10 维卡软化点温度的测定
        3.4.11 静弯曲强度的测定
        3.4.12 熔融指数的测定
        3.4.13 密度的测定
        3.4.14 硬度的测定
        3.4.15 电镜分析
        3.4.16 红外光谱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附聚剂胶乳的合成研究
        4.1.1 水油比(W/O)的影响
        4.1.2 引发剂量的变化影响
        4.1.3 乳化剂(DBS和SDS)变化的影响
        4.1.4 附聚剂共聚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4.1.5 小试结论
        4.1.6 附聚剂在3m~3聚合中试放大
        4.1.7 中试结论
        4.2 小粒径PB胶乳的合成研究
        4.2.1 引发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2.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4.2.3 TDM用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4.2.4 转化率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4.2.5 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
        4.2.6 电解质对胶乳性能的影响
        4.2.7 小试结论
        4.3 小粒径PB胶乳的小试附聚放大与接枝研究
        4.3.1 附聚放大中间产品和产品技术指标
        4.3.2 附聚前PB胶乳粒径的影响
        4.3.3 附聚剂用量的影响
        4.3.4 搅拌对胶乳粒径及PH值的影响
        4.3.5 附聚后PH值的调节
        4.3.6 后稳定剂的影响
        4.3.7 附聚剂滴加速度的影响
        4.3.8 小试附聚结论
        4.3.9 小试接枝聚合
        4.4 小粒径丁苯(SBR)胶乳的附聚放大与接枝研究
        4.4.1 小粒径丁苯(SBR)胶乳制备
        4.4.2 小粒径丁苯(SBR)胶乳基本性能指标
        4.4.3 小粒径丁苯(SBR)胶乳的附聚放大研究
        4.4.4 附聚SBR胶乳制备ABS树脂性能指标
        4.4.5 大粒径SBR胶乳的附聚实验
        4.4.6 结论
        4.5 抗氧体系的选择
        4.5.1 wingstay L简介
        4.5.2 wingstay L的乳液配制
        4.5.3 wingstay L乳液的制备工艺
        4.5.4 wingstay L与2246抗氧剂的对比评价
        4.6 3m~3釜中小粒径PB胶乳放大试验
        4.6.1 小粒径PB胶乳3M~3中试放大配方
        4.6.2 投料顺序
        4.6.3 反应过程工艺控制
        4.6.4 溶液配制
        4.6.5 中试结果
        4.7 8M~3釜附聚与接枝放大试验
        4.7.1 附聚配方
        4.7.2 附聚工艺条件及附聚结果
        4.7.3 接枝配方
        4.7.4 接枝工艺条件
        4.7.5 聚合釜换热能力核算
        4.8 中试凝聚、离心、干燥
        4.8.1 凝聚
        4.8.2 离心
        4.8.3 干燥
        4.9 共混、造粒
        4.9.1 共混
        4.9.2 造粒
        4.10 接枝粉抗冲改性剂能评价
        4.11 结论
        4.12 展望
    第五章 20kt/a附聚法EBR基础设计
        5.1 工艺
        5.1.1 设计基础
        5.1.2 工艺技术方案
        5.1.3 主要原料、助剂和公用工程来源及消耗
        5.2 设备
        5.2.1 工艺设备设计
        5.2.2 本装置主要设备
        5.2.3 设计基础数据
        5.2.4 设备制造
        5.2.5 主要设备数据表
        5.3 自控部分
        5.3.1 装置环境特征
        5.3.2 控制方案及主要仪表选型
        5.4 电气说明
        5.5 给排水说明
        5.6 采暖通风
        5.6.1 设计依据
        5.6.2 设计范围
        5.6.3 设计基础数据
        5.6.4 采暖设计
        5.6.5 通风设计
        5.6.6 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5.7 环保说明
        5.7.1 三废来源说明及处理方法
        5.7.2 废气处理
        5.7.3 废水处理
        5.7.4 废渣
        5.7.5 噪声
        5.8 职业安全卫生
        5.9 生产制度及装置定员
        5.10 概算
        附: 总概算、设备一览表
第二部部分 耐热阻燃树脂合成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N-取代马来酰亚胺
        1.1.1 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制备
        1.1.2 马来酰亚胺型耐热改性剂的制备
        1.1.3 马来酰亚胺性耐热改性剂的应用
        1.2 N-(2,4,6-三溴苯基)马来酰亚胺(TBPMI)
        1.2.1 TBPMI的阻燃机理
        1.2.2 TBPMI的制备方法
        1.2.3 TBPMI的共聚
        1.2.4 TBPMI的应用
        1.3 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与测试
        2.1 原料与规格
        2.2 聚合实验
        2.3 分析与测试
        2.4 聚合物性能评价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共聚物的合成
        3.1.1 共聚物的合成配方
        3.1.2 聚合工艺
        3.2 共聚物红外分析
        3.3 共聚物热重分析
        3.4 共聚物玻璃化温度
        3.5 共聚物分子量和分布
        3.6 共聚物的性能评价
        3.7 结论
注释: 代号解释
附: 专利、论文、鉴定、获奖情况
致谢

(6)甲醇法工艺过程的智能控制策略与工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甲醇法的工艺及控制综述
    1.1 生产甲烷氯化物的原料路线
    1.2 甲烷热氯化法和甲醇法工艺的比较
    1.3 甲醇法工艺简介
    1.4 甲醇法工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5 泸州北方化工有限公司甲醇法工艺简介
    1.6 甲醇法工艺过程在控制上的难点和特点
    1.7 甲醇法工艺过程的控制现状
    1.8 专家智能控制是甲醇法工艺过程控制的有效方法
第二章 专家智能控制综述
    2.1 问题的提出
    2.2 专家智能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2.3 智能控制的主要类型
    2.4 专家控制系统
    2.5 专家系统必须面临过程的挑战
第三章 热氯化法反应过程的智能专家系统控制策略
    3.1 问题的提出
    3.2 实时专家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3.3 实时专家控制系统知识的表示
        3.3.1 产生式规则表示法
        3.3.2 框架表示法
        3.3.3 状态空间表示法
        3.3.4 混合表示法
    3.4 实时专家控制系统的推理方法
        3.4.1 并行推理
        3.4.2 非单调推理
        3.4.3 级进推理
        3.4.4 知识库编译
    3.5 实时专家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
        3.5.1 在实时系统中嵌入专家系统模块
        3.5.2 在专家系统中嵌入实时处理模块
        3.5.3 实时系统和专家系统协同工作
    3.6 基于级进推理的热氯化反应器温度实时专家控制系统
第四章 热氯化反应过程的专家智能控制
    4.1 概述
    4.2 一氯甲烷热氯化反应的过程特性
        4.2.1 热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4.2.2 热氯化反应的化学热力学
        4.2.3 热氯化反应的化学动力学
        4.2.4 热氯化反应过程的工艺条件和优化
    4.3 热氯化反应过程的专家智能控制
        4.3.1 目标参数的模糊化处理
        4.3.2 控制规则库
        4.3.3 规则库知识的获取
        4.3.4 推理机
    4.4 控制方案的实施
    4.5 应用效果
        4.5.1 甲醇法工艺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改造方案
        4.5.2 控制效果与经济效益分析
    4.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甲醇法工艺专家智能控制系统公司评审意见

(8)低压低渗透油气田的低伤害压裂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低渗透油气田开发中的突出特点
        1.1.2 低渗透油气田开发中的主要矛盾
        1.1.3 低渗透油气田的开采方式
    1.2 国内外压裂液及发展现状
        1.2.1 压裂液主要类型及特性
        1.2.2 国内外压裂液发展概述
        1.2.3 低温压裂液破胶技术
    1.3 研究的技术思路
        1.3.1 降低水锁效应
        1.3.2 在压裂液中实现生气增压/交联/泡沫化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低渗透砂岩中的水锁伤害研究
    2.1 水锁伤害机理
        2.1.1 热力学水锁效应
        2.1.2 动力学水锁效应
    2.2 水锁伤害实验研究
        2.2.1 水锁效应评价方法
        2.2.2 实验流程及条件
        2.2.3 实验结果分析
    2.3 小节
3 自生热增压体系研究
    3.1 生热增压反应体系筛选
        3.1.1 生成氨气的反应
        3.1.2 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3.1.3 生成氮气的反应
        3.1.4 主要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3.2 自生热增压体系的生热原理
    3.3 自生热增压体系溶解特性
    3.4 自生热增压体系生热速度的影响因素
        3.4.1 环境温度对生热速度的影响
        3.4.2 催化剂浓度对生热速度的影响
        3.4.3 化学剂用量对生热速度的影响
    3.5 生热增压速度的控制方法
    3.6 化学剂浓度的确定
    3.7 小节
4 胍胶的改性与交联
    4.1 常规胍胶压裂液体系交联机理
        4.1.1 羟丙基胍胶(HPG)及其分子结构
        4.1.2 硼酸盐与HPG的交联机理
        4.1.3 有机硼与HPG的交联机理
    4.2 胍胶的改性
        4.2.1 改性胍胶SW-21的合成
        4.2.2 改性胍胶SW-21的性能
    4.3 交联剂的筛选
5 新型低温低伤害压裂液添加剂的优选
    5.1 老君庙油田M油藏描述
        5.1.1 区域地质特征
        5.1.2 构造特征
        5.1.3 地层特征
        5.1.4 M层沉积特征
        5.1.5 岩性、物性特征
        5.1.6 M油藏开发简况
    5.2 破胶剂体系的筛选
        5.2.1 低温压裂液破胶剂体系的选择
        5.2.2 低温压裂液破胶剂体系的确定
    5.3 粘土稳定剂的筛选
    5.4 助排剂的筛选
    5.5 PH调节、催化剂的筛选
    5.6 小结
6 新型低温低伤害压裂液综合性能评价
    6.1 新型压裂液配方的基本组份
    6.2 压裂液体系性能评价
        6.2.1 冻胶的粘度特征
        6.2.2 配方的PH特征
        6.2.3 配方的密度特征
        6.2.4 配方的滤失性能评价
        6.2.5 配方的静态悬砂性能评价
        6.2.6 配方的流变性能评价
        6.2.7 配方的升温性能研究
        6.2.8 配方的破胶性能评价
        6.2.9 配方的助排效果评价
        6.2.10 新型压裂液体系的微观结构
        6.2.11 新型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评价
        6.2.12 新型压裂液对设备的腐蚀性及解决方案
    6.3 小结
7 现场试验
    7.1 C197井
        7.1.1 C197井基本井况
        7.1.2 C197井压裂设计思路
        7.1.3 施工总体方案设计
        7.1.4 支撑剂及压裂液材料准备
        7.1.5 配方的应用条件及配液要求
        7.1.6 配液量及配液要求
        7.1.7 压裂施工步骤
        7.1.8 施工情况简述及施工数据处理
        7.1.9 C197井施工效果评价
        7.1.10 暴露的问题分析与改进措施
    7.2 E198井
        7.2.1 TC9-3A压裂液配方调试
        7.2.2 E198井基本井况
        7.2.3 E198井压裂设计思路
        7.2.4 E198井施工总体方案设计
        7.2.5 支撑剂及压裂液材料准备
        7.2.6 配方的配液要求
        7.2.7 配液量
        7.2.8 压裂施工步骤
        7.2.9 施工情况简述及施工数据
        7.2.10 E198井施工效果评价
        7.2.11 存在问题
    7.3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自控总结报导(论文参考文献)

  • [1]仪器仪表用不锈钢和耐蚀合金[J]. 王明德. 仪表材料, 1980(01)
  • [2]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自控总结报导[J]. 八院自控. 石油化工自动化, 1967(04)
  • [3]工业色谱仪在我国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 左国庆.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1987(02)
  • [4]氨碱法与联碱法的综合比较[J]. 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六室. 纯碱工业, 1980(02)
  • [5]采用附聚技术制备抗冲树脂改性剂及耐热阻燃树脂合成研究[D]. 梁滔. 西北师范大学, 2004(03)
  • [6]甲醇法工艺过程的智能控制策略与工程实现[D]. 扈小丹. 四川大学, 2002(02)
  • [7]消息报导[J]. 自控中心站. 石油化工自动化, 1967(02)
  • [8]低压低渗透油气田的低伤害压裂液研究[D]. 熊湘华. 西南石油学院, 2003(02)
  • [9]关于电化学保护的若干问题[J]. 周尊严. 材料保护, 1979(06)
  • [10]变压吸附技术在大型氨厂中的应用[J]. 曾阳. 化肥设计, 1987(Z1)

标签:;  ;  

湖州天然气化工厂自动控制总结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