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BC-ELISA诊断耕牛日本血吸虫病(论文文献综述)
孙益春[1](2021)在《基于GAPDH、Catl-1两种重组蛋白的绵羊肝片吸虫病间接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
郭庆红[2](2021)在《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经过几十年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人和家畜的日本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传统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逐步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以及使用方便快捷的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本研究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的G01片段作为检测靶序列,通过对羊血浆样本量、核酸模板量以及Real-time PCR退火温度等进行优化,建立了可以用于诊断羊日本血吸虫病的Real-time PCR方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0.26 fg,与前后盘吸虫、大片吸虫、弓形虫、旋毛虫、裂头蚴、住肉孢子虫、巴贝斯虫和捻转血矛线虫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159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羊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8.74%(157/159,95%CI:95.53%–99.85%),对94份阴性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94/94,95%CI:96.15%–100%)。此外,应用该方法对望江(日本血吸虫病疫区)120份和威海(非日本血吸虫病疫区)33份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望江羊检出率为8.33%(10/120,95%CI:4.07%–14.79%),威海羊检出率为0%(0/33,95%CI:0%–10.58%)。本研究同样选取G01片段作为检测靶序列,建立了诊断小鼠和羊日本血吸虫病的LFD-RPA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2.6 fg,同样与前后盘吸虫、大片吸虫、弓形虫、旋毛虫、裂头蚴、住肉孢子虫、巴贝斯虫和捻转血矛线虫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36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小鼠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7.22%(35/36,95%CI,85.47%–99.93%),对36份阴性小鼠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36/36,95%CI,90.26%–100%);检测48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羊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3.75%(45/48,95%CI,82.80%–98.69%),对53份阴性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53/53,95%CI,93.28%–100%)。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同时具有快速诊断羊日本血吸虫病的潜力。此外,利用建立好的Real-time PCR方法对日本血吸虫不同感染量(感染5/10/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进行检测,以评估该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上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7天,不同感染量小鼠的检出率在20%-75%之间;感染10-20天后,不同感染量小鼠的检出率均在12.5%以下;在感染20天后检出率逐渐升高,至感染后第40天,检出率均为77.8%以上。因此,该方法对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的效果不理想。此外,我们对人工感染山羊在感染后1、2、3、4、5、6、7、14、24和56天采集的血浆样本进行了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5天,检出率在10%-50%之间;感染6-24天后,检出率均在12.5%以下;在感染20天后检出率逐渐升高,至感染后第56天检出率达到100%。因此,该方法对羊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效果不理想。
吕超[3](2016)在《多表位重组抗原的研制及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和免疫预防上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病牛是我国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在某些流行区内羊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有效控制牛、羊血吸虫病对我国早日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将有重大的意义。诊断是血吸虫病防控中的中心环节。在现已建立的各种血清学诊断技术中,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EA是最常用的诊断抗原,但以SEA作为诊断抗原,往往特异性较差,交叉反应高,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以及不能作为疗效考核的诊断抗原。一些血吸虫重组抗原已被用作诊断抗原或疫苗候选分子,评估其应用前景,但大多数重组抗原获得的敏感性都低于SEA,诱导的保护效果都不够高或不稳定。多表位重组抗原含有多个抗原表位有可能增强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把它们作为诊断抗原或疫苗候选分子,有可能提高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基于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候选抗原SjPGM和SjRAD23细胞表位的分析及单分子和多表位重组抗原的构建应用BepiPred 1.0、T-epitope Designer、PredictProtein、IEDB Analysis等在线预测软件预测候选抗原SjPGM和SjRAD23的B细胞和T细胞表位及候选抗原肽段的抗原性、可接近性等,综合各个预测软件的分析结果,筛选出表位富集肽段三段,包括从SjPGM挑选出的BSjPGM(aa 85-166);Sj RAD23挑选出的BSj RAD23-1(aa 46-123)和BSjRAD23-2(aa 166-230)。另Sj23抗原的大亲水区(LHD-Sj23)也被引入作为候选表位富集肽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共构建了9种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其中包括4种单分子重组表达质粒:BSjPGM/p ET-28a(+)、BSj RAD23-1/pET-28a(+)、BSjRAD23-2/p ET-28a(+)、BSj23/p ET-32a(+)和5种多表位重组表达质粒:BSjPGM-BSj23/p ET-28a(+)、BSjPGM-BSj RAD23-1/pET-28a(+)、BSjPGM-BSjRAD23-1-BSj23/pET-28a(+)、BSj RAD23-2-BSjPGM-BSj23/p ET-28a(+)和BSj RAD23-2-BSjPGM/pET-28a(+)。除BSjPGM/p ET-28a(+)、BSjRAD23-2/p ET-28a(+)、BSj RAD23-2-BSjPGM/pET-28a(+)外,其余6种重组表达质粒均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经纯化获得条带单一的目的蛋白。2.单分子/多表位重组抗原用于诊断山羊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以重组抗原rSjPGM和rSj RAD23及新构建的6种表位重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以sea作为参照抗原,应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山羊日本血吸虫病,共检测91份山羊感染日本血吸虫血清,44份健康山羊血清,12份捻转血矛线虫感染血清及37份东毕吸虫感染血清。结果显示,除rbsjpgm-bsjrad23-1外,其余3种多表位重组抗原获得的敏感性都高于4种单分子重组抗原(rsjrad23,rsjpgm,rbsjrad23-1,rbsj23),其中多表位重组抗原rbsjpgm-bsjrad23-1-bsj23获得最高的敏感性(97.8%,89/91),且保持良好的特异性(100%,44/44)和较低的交叉反应性(捻转血矛线虫:8.33%,1/12;东毕吸虫13.51%,5/37)。而以sea作为诊断抗原,其敏感性为100%(91/91),但特异性仅为75%(33/44),且与捻转血矛线虫和东毕吸虫分别有25%(3/12)和83.78%(31/37)的交叉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多表位重组抗原的研制与应用有可能提高重组抗原检测山羊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多表位重组抗原rbsjpgm-bsjrad23-1-bsj23有可能是一种诊断山羊血吸虫病的优选抗原。3.单分子/多表位重组抗原用于诊断水牛血吸虫病的效果评估将在诊断山羊血吸虫病中显示出较好效果的5种重组表位抗原,包括2种单分子表位抗原(rbsjrad23-1,rbsj23)和3种多表位重组抗原(rbsjpgm-bsj23、rbsjpgm-bsjrad23-1-bsj23、rbsjrad23-2-bsjpgm-bsj23),用于诊断水牛血吸虫病,同样以sea作为参照抗原。共检测114份日本血吸虫感染水牛血清,92份健康水牛血清,14份前后盘吸虫感染血清。elisa结果显示,5种重组表位抗原中rbsjpgm-bsjrad23-1-bsj23获得最高的敏感性(95.61%,109/114),其特异性和交叉反应率分别为97.83%(90/92)和7.14(2/14)。而以sea作为诊断抗原,获得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和交叉反应率分别为82.61%(76/92)和50%(7/14)。本研究结果显示,多表位重组抗原的研制与应用可以提高重组抗原检测水牛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同样,多表位重组抗原rbsjpgm-bsjrad23-1-bsj23是水牛血吸虫病的优选诊断抗原。4.表位重组抗原诱导免疫保护效果的初步评价在抗原表位分析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一重组表达质粒bsjrad23-2-bsjpgm-bsjrad23-1/pet-28a(+),将三种重组表位抗原rbsjrad23-1,rbsjpgm-bsjrad23-1,rbsjrad23-2-bsjpgm-bsjrad23-1结合206佐剂免疫小鼠,结果在两批独立的动物实验中,rbsjrad23-2-bsjpgm-bsjrad23-1在小鼠中诱导的减虫率(42.7%,30.4%)和减卵率(40.3%,30.3%)均高于另两种表位重组抗原,本研究提示构建多表位重组抗原可提高重组抗原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研制了一种在牛、羊血吸虫病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重组多表位诊断抗原r BSj RAD23-2-BSjPGM-BSj RAD23-1,并建立了ELISA检测技术,为我国家畜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诊断新技术。
阳爱国,周煜,郭莉,董国栋,毛光琼,邓永强,田慧云,吴云飞,侯巍,马坤,陈冬,文豪,朱银宝[4](2015)在《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对实验感染水牛的抗体检测》文中指出为明确牛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以下简称试纸条)的检出时限,用试纸条对实验感染血吸虫的10头水牛的抗体消长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6头试验水牛(编号为1号、2号、4号、6号、7和9号)在接种后第4周检测到血吸虫抗体,4头试验水牛(编号为3号、5号、8号和10号)在接种第5周检测到血吸虫抗体。经过吡喹酮治疗后,3头试验水牛(1号、3号和8号)在第16周抗体转阴,4头试验水牛(2号、5号、6号和10号)在第20周抗体转阴,3头试验水牛(4号、7号和9号)在第24周抗体转阴。结果表明,该试纸条最早可检测到水牛血吸虫抗体的时间在感染后第4周,要保证全部检出的时间须在感染后第5周;经治疗后,试验水牛血液中抗体转阴的最早时间是治疗后16周,全部转阴的时间在治疗后24周。说明该试纸条用于水牛血吸虫病早期诊断时间应在感染后4周5周,用于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应在患血吸虫病水牛治疗6个月后进行。
郭艳红[5](2014)在《家畜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研制及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迄今为止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患病家畜是我国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简便实用的诊断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作用。蠕虫病是危害放牧牛羊的一大类寄生虫病,摸清其优势虫种以及感染状况,是制定防控对策的关键。虫卵沉淀法是调查吸虫感染最常用的技术,但牛羊等家畜粪便成分复杂,含有较多的纤维素等不易除去的杂质,使得镜检观察较为困难。为此,本论文开展了家畜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研制、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和家畜吸虫粪便虫卵镜检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一、试纸条抗原的筛选以虫卵可溶性抗原(SEA),成虫可溶性抗原(AWA),全虫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基因重组抗原rSj06868为候选诊断抗原,通过ELISA分别对黄牛和水牛的血吸虫感染阳性血清进行检测,以P/N值作为筛查标准,筛选适合制备试纸条的抗原。结果SEA对黄牛和水牛的血吸虫感染阳性血清检测的OD值最高,P/N最大,是这5种抗原中最有诊断优势的抗原。研究结果还显示,基因重组抗原rSj06868对黄牛和兔血吸虫感染具有良好诊断价值,但对水牛血吸虫病没有诊断价值,提示今后选择家畜疫病诊断的通用抗原需用不同种类家畜血清进行筛选。二、家畜血吸虫病的试纸条制备及检测效果以胶体金颗粒标记链球菌G蛋白(SPG)为显示剂,以SEA和SPG分别作为试纸条的检测线(T线)和对照线(C线)包被层析膜,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利用该试纸条对实验室前期收集的血吸虫阳性黄牛血清24份、水牛血清24份、羊血清40份,阴性牛血清62份、羊血清5份,前后盘吸虫病牛血清14份,大片吸虫病牛血清6份,以及人工感染血吸虫的小鼠、兔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试纸条对水牛、黄牛和绵羊血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对阴性牛羊诊断的特异性为100%,但不能检出小鼠和兔血吸虫病;对前后盘吸虫病牛血清没有交叉反应,但对大片吸虫病血清交叉反应为50%(3/6)。三、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分别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虫卵沉淀法、贝尔曼法对安徽省望江县的115头放牧牛的新鲜粪便进行检查,同时对各虫种感染率以及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牛感染率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放牧牛感染的蠕虫有夏伯特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片形吸虫以及肺线虫,总感染率达到90.4%(104/115),其中捻转血矛线虫为感染优势虫种,感染率达70.4%。调查结果对长江流域洲滩放牧牛蠕虫病防治工作以及了解蠕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为本实验室后期进行牛蠕虫病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四、吸虫虫卵沉淀法诊断技术的改进将常规的清水沉淀改为饱和盐水混悬沉淀,然后在沉淀中加入福尔马林-乙酸乙酯并离心,再用10%KOH消化。对常规方法以及改进方法残留物质质量、人工添加血吸虫虫卵后镜检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的清水沉淀相比,改进方法的残留物质减少76.26%,虫卵的检出率从24.0%提高到86.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试纸条操作简便,反应灵敏,适合于基层对家畜进行血吸虫病的筛查;改进的吸虫虫卵沉淀法诊断技术提高了检出率;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结果为当地制定相应防控对策提供了基础。
王维华[6](2012)在《松滋市耕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病,耕牛是我国血吸虫病传播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松滋市是湖北省12个尚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重疫区县市之一。本次试验主要是对松滋市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做一个调查与分析,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部分疫区村镇的居民进行血检,耕牛进行粪检,调查耕牛的存栏数、占畜牧业的总产值、血吸虫感染率,不同性别、年龄感染血吸虫的情况和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不同性别、年龄感染的情况,有效的掌握耕牛和居民感染血吸虫病的具体情况;评价洲滩禁牧和耕牛圈养、翻耕种植有螺河滩、有螺防浪林喷洒药物、改水工程、改厕改圈以及兴林灭螺等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分析居民和耕牛感染及螺情变化;选取疫情较重的马放坪项目区为试验场地,随机选取240头血吸虫血清学检查呈阳性的存栏耕牛作为试验对象。将所有试验牛随机分为12组,每组20头。分析不同剂量、不同用药途径的毗喹酮组、硝硫氰胺组和硝硫氰醚组防治耕牛及居民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以期找到正确的治疗剂量以及用药途径。调查结果表明,耕牛在松滋市畜牧业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2008-2011年间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都处于上升的趋势。2008-2011年间耕牛的感染率每两年之间的结果其差异显着(0.010.05),治愈率结果之间其差异不显着。数据显示,母牛和壮牛属于易感染和感染较多的群体,其次是老牛也有一定的感染,公牛和幼牛感染的相对较少。松滋市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按性别来分,男性比女性更易感染血吸虫;按年龄来划分,中年人感染血吸虫较严重,其次是青少年,最后是老年人。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血吸虫感染的问题还是存在,并未彻底消灭,所以仍需做进一步的努力。从不同措施对松滋市耕牛血吸虫病的防治效果来看:翻耕种植有螺河滩和有螺防浪林喷洒药物二项措施对各年度间感染螺的平均密度差异显着;用河滩哨鼠测定法测定项目区疫水中感染血吸虫病的感染率明显下降且差异显着。洲滩禁牧和耕牛圈养、改水工程及沼气工程等措施在2008-2011年中每两年结果其差异不显着(p>0.05)。但每两年之间其阳性率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患病人数在逐年减少,人群感染率也在逐年下降。通过对不同剂量的三种药物的不同途径的治疗效果分析表明:10%吡喹酮以15~25mg/Kg应用三胃注射、吡喹酮以20~30mg/kg应用口服、1.5%硝硫氰胺以2-3mg/kg应用静脉注射以及10%硝硫氰醚以15~25mg/kg应用三胃注射都有显着的疗效。通过t检验,它们的减虫率差异不显着。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而硝硫氰胺应用肌肉注射以及硝硫氰醚应用肌肉注射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疗效不显着。由于吡喹酮价格较高,所需成本较高,所以,硝硫氰胺和硝硫氰醚是贫困地区治疗耕牛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吡喹酮口服疗法安全有效,但治疗费用较高,如果能解决药源的治疗费用,应是首选治疗药物。各疫区可根据当地的药物来源、治疗习惯、技术力量以及经费的承受能力择药使用。综合试验和调查研究结论告诉我们,血吸虫由于其自身繁殖力强、寄生宿方广泛、传播渠道太多、地理水系复杂、人畜共患面大、反复交叉感染等原因,导致防治难度加大。松滋要想彻底根治,必须采取始终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总方针,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1、牢固确立科学防治总体策略。即:以综合治理、科学防治为核心,以动物(耕牛)血防为重点,以河流、水域水系、区域治理为途径,以综合防治为手段,以消灭传染源为目的,建立科学的防治技术和预防屏障体系,走持久型、效益型血防之路。2、抓住控制传染原重点,狠抓耕牛血吸虫病防治,主要是有效防治病牛、采取洲滩禁牧、耕牛圈养、以机代牛、替代养殖等方式,切实控制耕牛反复或交叉感染。同时配合处理好耕牛粪便,减少传染源。3、抓好人群感染控制,全面查治,重点预防,并改厕改水。4、抓好安全牧场建设,把洲滩禁牧与建设安全牧场结合起来。采取禁牧、限牧、规范放牧等综合措施,努力减少耕牛接触疫水的机会。5、切实加大耕牛血防工作经费投入。当前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动物(耕牛)血防,各级政府要求“人畜查治同步”,但人与畜的查治工作经费却是天壤之别。人的查治药物全部上面拨给且工作经费充足,但耕牛血防不仅不给工作经费,且治疗药物也不给,全部要求县级地方政府筹资解决,而县级政府财力十分紧张,往往不能满足耕牛血防工作的需要,严重影响了耕牛血防工作顺利开展。总之,动物血防工作是一件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予以保障,需要各部门、各级组织通力合作、群策群力,需要科学防治、综合治理,才能够实现消灭血吸虫并走上持久、长效之路。
林艺兰[7](2010)在《潜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及趋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潜江市近几年来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并探索应用自回归综合滑动平均数法(ARIMA)短期预测潜江市血吸虫病发病率的可行性,为血吸虫病的预警预测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分析潜江市4个监测点人畜查病、螺情调查资料,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利用潜江市1959-2005年血吸虫病发病率资料,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依据AIC和BIC准则确定拟合优度,用组内回代的平均相对误差判断预测精度,建立最优预测模型,预测潜江市2009-2013年血吸虫病的发病率。结果2008年潜江市尚有60.63万人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2006-2008年4个监测点居民平均感染率逐年下降(分别为3.35%、2.97%及1.77%,P<0.01);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性别比差距有所缩小;感染年龄集中在高年龄组(40-60岁),从2006年40-50岁组后移至2008年的50-60岁组;监测点3年均未发生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感染病例;健康教育活动次数逐年减少,尤其个人防护用品油膏投入使用情况最差。耕牛感染率亦逐渐下降(3年分别为10.75%、6.83%及5.18%, P<0.05),2008年未达到国家疫情控制标准;钉螺感染率3年在0.21%-0.39%间来回波动;疏系数ARIMA((4),1,0)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潜江市血吸虫病发病率的时间序列,AIC=219.849,模型可表示为: xt-xt-1 =1/(1 +0.331505B4)εt,组内回代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相对误差7.37%。2009-2013年的预测发病率分别为2.11%,2.76%,3.22%,3.44%,3.33%。结论目前潜江市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感染人数仍很多,人畜有可能重复感染,螺情仍不稳定;ARIMA模型可用于血吸虫病疫情的动态分析和短期预测,模型预测显示未来几年血吸虫病疫情有回升可能,需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及时采取并巩固各项有效措施,防止疫情反复。
陈实[8](2010)在《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南方十二省(直辖市、自治区),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准确的诊断是做好血防工作的前提;而现有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方法不能满足诊断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更为敏感、特异,并且具有疗效考核价值的诊断方法是当前的迫切需要。本文摸索确定了重组表达菌pGEX-BSjGCP-BSj23/BL21和pGEX-LHD-Sj23/BL21的最佳表达条件;比较了尿素变性-透析复性法与Protein Refolding Kit两种包涵体蛋白纯化方法,优化了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包涵体蛋白的纯化技术;通过方阵试验,优化了ELISA实验条件;以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BSjGCP为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相关表位,BSj23为日本血吸虫23kD表膜蛋白相关表位)和pGEX-LHD-Sj23(日本血吸虫23kD表膜蛋白的大亲水区片段)以及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jSEA作为诊断抗原,分别检测了70份健康水牛血清和104份感染日本血吸虫病水牛血清,比较三种抗原获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pGEX-BSjGCP-BSj23-ELISA法检测不同感染强度水牛血清,评价该重组抗原的诊断价值;以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和pGEX-LHD-Sj23以及可溶性虫卵抗原SjSEA作为诊断抗原,平行检测了实验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2周、4周、6周以及用血吸虫病治疗药物吡喹酮治疗后每月兔血清中三种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分析兔血清中三种特异性抗体的消长变化,评价三种检测方法的疗效考核价值。结果表明,以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jSEA作为诊断抗原,检测水牛血吸虫病,两者获得的敏感性相当,但前者获得的特异性略高于后者,两者获得的诊断效果均优于重组抗原pGEX-LHD-Sj23;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对于低感染强度水牛血清也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实验兔血清中抗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特异性抗体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出现时间早,药物治疗后消失快,因此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具有日本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而实验兔血清中抗可溶性虫卵抗原SjSEA特异性抗体和抗重组抗原pGEX-LHD-Sj23特异性抗体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出现时间晚,药物治疗后持续时间长、水平高,因此可溶性虫卵抗原SjSEA和重组抗原pGEX-LHD-Sj23不具有日本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
李友[9](2008)在《牛血吸虫病分子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文中提出血吸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界定的“六大热带病之一”,也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我国已报道至少有39种哺乳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易感家畜和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活动范围广,化疗覆盖面小,单靠化疗措施难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特别是易感动物耕牛生长周期长,排粪量大,在放牧、使役及流动过程中接触疫水的机会多,从而也增加了防治的难度。血吸虫病的防治,诊断是关键。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标准的能检测耕牛血吸虫病的试剂盒,因此研制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试剂是目前耕牛血防的重要内容之一。血吸虫23 kD表膜蛋白和日本血吸虫信号转导蛋白14-3-3(Sj14-3-3)被认为具有较好的诊断潜力,因此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了rLHD-Sj23-GST融合蛋白和rFusion-GST蛋白,并用重组表达的融合蛋白建立了间接ELISA的诊断方法,并利用建立的rLHD-Sj23-GST间接ELISA方法检测了试验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0~54w及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0~28w血清抗体的变化,初步阐明了牛感染及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体内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提取的日本血吸虫虫体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了日本血吸虫LHD-Sj23基因和Sj14-3-3开放读码框基因,首次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将日本血吸虫rLHD-Sj23基因和Sj14-3-3开放读码框基因进行了融合,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了日本血吸虫rLHD-Sj23-GST融合蛋白、rSj14-3-3-GST蛋白和rFusion-GST蛋白,经Western-blot证实重组表达的融合蛋白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原性。利用纯化的重组蛋白rLHD-Sj23-GST和rFusion-GST作为诊断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的诊断方法。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水牛巴贝斯虫和牛泰勒虫均呈阴性反应;间接ELISA能检测到1:320以上稀释血清中的抗日本血吸虫的特异性抗体:诊断试剂的批内与批间重复试验,ELISA变异系数均小于10%;rLHD-Sj23-GST包被的ELISA板在4℃贮存6个月仍有很好的检测效果。以上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较好的敏感性、稳定性及较长的保质期(rLHD-Sj23-GST)。以从阳性钉螺中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及重感染试验牛,复制了牛的血吸虫病。感染后我们从临床症状、粪孵毛蚴试验、感染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环卵沉淀试验四个方面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试验牛进行了监测。在感染后我们观察到了试验牛临床症状的变化,在感染后的49d用粪孵毛蚴法在5头试验牛中均观察到了毛蚴的孵出,感染前后0~14w的生理生化指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对感染后1~16w的血清进行环卵沉淀试验发现7~11w的血清呈现出阳性反应,以上各项指征均证实试验牛已成功感染了日本血吸虫。以建立的rLHD-Sj23-GST间接ELISA方法检测了试验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0~54w体内血清抗体的变化及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0~28w血清抗体的变化,结果显示:初次感染时,抗体水平在5~8w时转阳,在感染后9w或10w时,抗体水平达最高峰,然后开始逐渐下降,在感染后18~22w转阴,但4#牛较特殊,在感染后34w抗体水平才转阴;重感染时,在重感染的早期(2w或3w)抗体就能升高到阳性临界值以上,但抗体水平的升高比较缓慢,抗体水平达到顶峰的时间出现在14~18w,这一点与初次感染时明显不同,1#和3#牛抗体水平随后逐步下降到阴性临界值以下,而4#牛的抗体水平的降低则很缓慢,至感染后第28w仍未转阴。本研究中rLHD-Sj23-GST和rFusion-GST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为快速、准确、简便的耕牛血吸虫病的试剂盒的研制打下了基础,对牛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而对牛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牛感染和重感染血吸虫后的抗体变化规律的阐明为掌握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抗体变化的特点,及时诊断和治疗血吸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伟芳[10](2008)在《重组抗原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血吸虫病是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患病家畜是我国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家畜血防工作对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流行意义重大。准确的诊断是做好血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有的血吸虫病病原学诊断方法检出率低、漏检率高、费时费力,不适应血防工作发展的需要,血清学诊断方法操作较简便、方法敏感,但是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仍不够理想。不能用于疗效考核,不可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寻找更为理想的诊断抗原,建立更加特异敏感,或可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可用于疗效考核的血吸虫病检测技术是当前血防工作的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可同时提高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基因重组抗原,是本研究尝试的目的之一。本研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和纯化了本实验室研制的5种血吸虫病基因重组抗原或多表位基因重组抗原,同时以目前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最常用的抗原——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EA作为对照抗原,应用间接ELISA法,比较分析不同基因重组抗原或多表位基因重组抗原作为诊断抗原检测牛、兔血吸虫病的应用潜力。首先通过方阵实验,摸索和确定了以上5种血吸虫基因重组抗原和SEA作为诊断抗原,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实验感染兔和现场感染牛的优选实验条件,包括抗原、包被浓度、封闭剂及作用时间、血清稀释度及作用时间、酶标二抗稀释度及作用条件、底物作用条件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研究:1.比较分析以不同基因重组抗原作为诊断抗原,检测兔和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分析比较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药物治疗前后基因重组抗原特异性抗体消长情况。3.血吸虫早期诊断抗原与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二价多表位重组抗原pGEX-SjGCP-Sj23作为诊断抗原,对牛和兔血吸虫病的检出率和对健康动物的阴性符合率都高于SEA和其他几种基因重组抗原。如用于疗效考核或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目的,在所测试的几种抗原中,以二价多表位重组抗原pGEX-SjGCP-Sj23效果最佳。建立针对pGEX-SjGCP-Sj23的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技术有可能用于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二价多表位重组抗原pGEX-SjGCP-Sj23,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有应用前景的、新的血吸虫病诊断抗原。本研究为建立更为敏感、特异的家畜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二、ABC-ELISA诊断耕牛日本血吸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BC-ELISA诊断耕牛日本血吸虫病(论文提纲范文)
(2)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吸虫病概述 |
1.2 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
1.2.1 病原学诊断 |
1.2.2 免疫学诊断 |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二章 羊日本血吸虫病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生物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酶和试剂 |
2.2.4 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小鼠组织、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和羊血浆和血清样本的收集 |
2.3.2 DNA提取 |
2.3.3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3.4 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检测下限、敏感性、特异性 |
2.3.5 血浆和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对比 |
2.3.6 血浆保存时间 |
2.3.7 ELISA检测 |
2.3.8 对疫区和非疫区羊进行Real-time PCR诊断 |
2.4 结果 |
2.4.1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4.2 Real-time PCR反应的检测下限、敏感性和特异性 |
2.4.3 血浆样本和血清样本检测效果对比 |
2.4.4 血浆保存时间 |
2.4.5 ELISA检测结果 |
2.4.6 疫区和非疫区羊血浆样本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小鼠/羊日本血吸虫病LFD-RPA诊断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生物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酶和试剂 |
3.2.4 引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鼠和羊血浆样本的收集 |
3.3.2 DNA提取 |
3.3.3 LFD-RPA最佳引物的选择 |
3.3.4 LFD-RPA反应条件优化 |
3.3.5 LFD-RPA检测下限、特异性和敏感性 |
3.4 结果 |
3.4.1 LFD-RPA最佳引物和探针的选择 |
3.4.2 LFD-RPA反应甜菜碱加入量的优化 |
3.4.3 LFD-RPA反应最佳孵育温度的优化 |
3.4.4 LFD-RPA反应最佳孵育时间的优化 |
3.4.5 LFD-RPA反应产物最佳稀释度的优化 |
3.4.6 LFD-RPA检测下限和交叉反应结果 |
3.4.7 LFD-RPA与 Real-time PCR在小鼠和羊上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
3.5 讨论 |
第四章 Real-time PCR诊断早期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评估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生物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酶和试剂 |
4.2.4 试剂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小鼠和羊血浆样本的收集 |
4.3.2 DNA提取 |
4.3.3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和羊样本 |
4.3.4 日本血吸虫虫体计数 |
4.4 结果 |
4.4.1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结果 |
4.4.2 虫体计数结果 |
4.4.3 Real-time PCR检测羊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多表位重组抗原的研制及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和免疫预防上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
1.2.1 间接血凝试验(IHA) |
1.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2.3 胶体免疫试纸条(DDIA) |
1.3 单分子重组诊断抗原的研究近况 |
1.3.1 23KDa抗原 |
1.3.2 Sj26GST重组抗原 |
1.3.3 Sj1433 抗原 |
1.3.4 日本血吸虫SjSVLBP(极低密度脂结合蛋白) |
1.3.5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 1(SjTPx-1) |
1.3.6 SjSP-13重组抗原 |
1.4 重组多表位抗原用于诊断疾病方面的研究 |
1.5 构建多表位重组抗原应用于血吸虫病免疫预防的研究 |
1.6 日本血吸虫SjPGM和Sj RAD23的筛选背景 |
1.7 本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候选抗原细胞表位的分析及多表位重组抗原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预测软件 |
2.2.2 载体、菌种、实验动物 |
2.2.3 主要仪器 |
2.2.4 主要试剂 |
2.2.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候选抗原SjRAD23、SjPGM抗原表位的筛选 |
2.3.2 表位肽段编码核苷酸片段的克隆 |
2.3.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4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
2.3.5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2.4 实验结果 |
2.4.1 候选抗原SjPGM和Sj RAD23表位肽段的筛选 |
2.4.2 挑选出的表位肽段的基因克隆 |
2.4.3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验证 |
2.4.4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表达及蛋白的纯化 |
2.5 讨论 |
第三章 SjPGM、Sj RAD23以及新构建的多表位重组抗原用于检测山羊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血清与实验动物 |
3.2.2 主要材料与主要仪器 |
3.2.3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制备 |
3.3.2 应用ELISA评价候选抗原作为诊断抗原检测山羊血吸虫病的初步效果 |
3.4 实验结果 |
3.4.1 方阵试验 |
3.4.2 应用重组抗原诊断山羊日本血吸虫病 |
3.5 讨论 |
第四章 评价多表位重组抗原检测水牛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血清 |
4.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可溶性虫卵抗原的制备 |
4.3.2 应用间接ELISA法评价候选抗原作为诊断抗原检测水牛血吸虫病的初步效果 |
4.4 实验结果 |
4.4.1 方阵试验 |
4.4.2 应用重组抗原诊断水牛血吸虫病 |
4.5 讨论 |
第五章 多表位重组抗原免疫保护效果的初步评估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动物和尾蚴 |
5.2.2 主要仪器、试剂与试剂的配置 |
5.3 实验方法 |
5.3.1 rBSj RAD232BSjPGM-BSj RAD23-1 的构建与表达 |
5.3.2 重组蛋白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观察 |
5.4 实验结果 |
5.4.1 BSj RAD232BSjPGM-BSjRAD23-1/p ET-28a(+)双酶切验证 |
5.4.2 重组质粒BSj RAD232BSjPGM-BSjRAD23-1 的表达及纯化 |
5.4.3 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 |
5.5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对实验感染水牛的抗体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感染血吸虫水牛临床症状的变化 |
2.2 感染水牛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吸虫抗体的检出情况 |
3 讨论 |
(5)家畜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研制及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血吸虫病概述 |
1.2 我国家畜的日本血吸虫病现状 |
1.3 血吸虫生活史及发病机制研究 |
1.4 日本血吸虫病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
1.4.1 病原学诊断方法 |
1.4.2 免疫学诊断方法 |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1.5 血吸虫病诊断抗原的研究现状 |
1.5.1 天然抗原 |
1.5.2 循环抗原 |
1.5.3 组分抗原 |
1.5.4 重组抗原 |
1.5.5 模拟抗原 |
1.5.6 其他抗原 |
1.6 免疫胶体金诊断技术的研究 |
1.6.1 胶体金和胶体金标记技术 |
1.6.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 |
1.6.3 胶体金标记的原理 |
1.6.4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成 |
1.6.5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应用与前景 |
1.7 链球菌G蛋白的相关研究 |
1.8 蠕虫感染状况调查研究 |
1.9 粪便虫卵沉淀法 |
1.10 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候选诊断抗原的筛选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酶和试剂 |
2.2.3 菌种 |
2.3 实验方法 |
2.3.1 抗原的准备 |
2.3.2 血清的来源和制备 |
2.3.3 几种抗原作为候选诊断潜力抗原的研究 |
2.4 实验结果 |
2.4.1 虫卵抗原,全虫抗原,成虫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的制备 |
2.4.2 重组抗原rSj06868的制备结果 |
2.4.3 诊断抗原、待检血清、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2.4.4 五种抗原ELISA检测感染黄牛血清和感染水牛血清的结果 |
2.4.5 兔血清的ELISA试验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诊断技术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化学试剂 |
3.2.2 血清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胶体金标记SPA与SPG的准备 |
3.3.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 |
3.3.3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对血清抗体的检测 |
3.3.4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初步应用 |
3.4 实验结果 |
3.4.1 试纸条的制备 |
3.4.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应用 |
3.5 讨论 |
3.5.1 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 |
3.5.2 标记蛋白的选择 |
3.5.3 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四章 望江县长江江滩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调查地点及当地的地理、气候、自然状况 |
4.2.2 粪样采集 |
4.2.3 检查方法 |
4.2.4 幼虫培养 |
4.2.5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感染率和感染度 |
4.3.2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牛感染状况的比较 |
4.3.3 三期幼虫鉴定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粪便虫卵沉淀法的改进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悬浮粪便的方法选择 |
5.3.2 虫卵的准备 |
5.3.3 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消化法的条件优化 |
5.3.4 虫卵计数 |
5.4 实验结果 |
5.4.1 悬浮粪便的方法选择结果 |
5.4.2 优化方法一与优化方法二结果比较 |
5.4.3 显微镜虫卵计数 |
5.5 讨论 |
5.5.1 悬浮粪便的方法选择 |
5.5.2 方法的优化比较 |
5.5.3 吸虫粪便虫卵沉淀法的改进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松滋市耕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血吸虫病的流行、传播及危害 |
1.3 血吸虫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血吸虫病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松滋市耕牛及居民感染血吸虫病的基本情况 |
2.1 松滋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基本市情 |
2.2 松滋市耕牛及居民感染血吸虫病的基本慨况 |
2.3 松滋市治疗血吸虫病的措施 |
2.4 松滋市马放坪血防综合治理试点项目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调查方法 |
3.2 松滋市耕牛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
3.3 观察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
3.4 不同药物对松滋市血吸虫病疫区耕牛的治疗效果试验的材料与方法 |
3.5 试验地点及时间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松滋市血吸虫疫区耕牛及居民感染血吸虫病调查与分析 |
4.2 不同措施对松滋市耕牛血吸虫病的防治结果与分析 |
4.3 不同药物对松滋市血吸虫病疫区耕牛的治疗效果分析 |
第5章 讨论与小结 |
5.1 讨论与小结 |
5.2 综合防治效果 |
5.3 动物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 今后动物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探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潜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及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8)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病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日本血吸虫病 |
2. 日本血吸虫病检测方法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包涵体蛋白复性研究进展 |
1. 包涵体形成原因 |
2. 蛋白质折叠机理 |
3. 包涵体的变性 |
4. 影响复性的因素 |
5. 复性的方法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诊断水牛日本血吸虫病研究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疗效考核研究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全文总结 |
致谢 |
(9)牛血吸虫病分子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血吸虫病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
1.1 血吸虫虫体抗原 |
1.2 组分抗原 |
1.3 重组抗原 |
1.4 模拟抗原 |
1.5 其他抗原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LHD-Sj23和Sj14-3-3基因片段以及融合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
2.3.1.1 基因的PCR扩增 |
2.3.1.2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2.3.1.3 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2.3.2 重组质粒在E.coli中的表达及存在形式分析 |
2.3.3 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分析 |
2.3.4 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2.4 讨论 |
2.4.1 克隆基因的选择 |
2.4.2 克隆载体的选择 |
2.4.3 包涵体的提取和纯化 |
2.4.4 Sj14-3-3克隆过程中的突变 |
2.5 小结 |
第三章 牛血吸虫病rLHD-Sj23-GST及rFusion-GST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 |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rLHD-Sj23-GST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3.3.2 rFusion-GST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3.4 讨论 |
3.4.1 rLHD-Sj23-GST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3.4.2 rFusion-GST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3.5 小结 |
第四章 牛日本血吸虫的人工感染与重感染及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1 目的和意义 |
4.2 实验材料 |
4.2.1 试验动物 |
4.2.2 感染材料 |
4.2.3 试验仪器 |
4.2.4 试验药品及试剂 |
4.2.5 牛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期的血清 |
4.2.6 ELISA检测方法中所需的试剂和器材 |
4.3 试验方法 |
4.3.1 日本血吸虫尾蚴贴片法感染试验牛 |
4.3.2 粪孵法查毛蚴 |
4.3.3 环卵沉淀试验检测血清抗体 |
4.3.4 感染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 |
4.3.5 血清抗体的检测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试验牛感染血吸虫后临床症状的变化 |
4.4.2 粪孵毛蚴的结果 |
4.4.3 环卵沉淀试验的结果 |
4.4.4 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 |
4.4.5 牛初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4.6 6#小牛出生后体内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 |
4.4.7 牛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5 讨论 |
4.5.1 牛日本血吸虫病的人工复制 |
4.5.2 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日本血吸虫病 |
4.5.3 粪孵毛蚴法和环卵沉淀试验与日本血吸虫病 |
4.5.4 试验牛感染与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抗体变化的差异 |
4.5.5 小牛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 |
4.6 小结 |
4.6.1 牛日本血吸虫的人工感染与重感染 |
4.6.2 试验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6.3 试验牛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6.4 小牛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重组抗原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吸虫病 |
1.2 日本血吸虫病 |
1.3 日本血吸虫病诊断研究进展 |
1.4 基因重组抗原作为血吸虫病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
第二章 不同基因重组抗原检测兔和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吡喹酮治疗前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兔特异性抗体消长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血吸虫病早期诊断抗原与技术的初步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ABC-ELISA诊断耕牛日本血吸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APDH、Catl-1两种重组蛋白的绵羊肝片吸虫病间接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D]. 孙益春.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 郭庆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多表位重组抗原的研制及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和免疫预防上的初步应用[D]. 吕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4]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对实验感染水牛的抗体检测[J]. 阳爱国,周煜,郭莉,董国栋,毛光琼,邓永强,田慧云,吴云飞,侯巍,马坤,陈冬,文豪,朱银宝. 动物医学进展, 2015(12)
- [5]家畜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研制及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D]. 郭艳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6]松滋市耕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王维华. 长江大学, 2012(04)
- [7]潜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及趋势预测[D]. 林艺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
- [8]重组抗原pGEX-BSjGCP-BSj23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研究[D]. 陈实.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牛血吸虫病分子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D]. 李友.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10]重组抗原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比较分析[D]. 周伟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