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酶法生产蛋白片新工艺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冯友仁[1](2009)在《漆酶高产菌选育及竹材木质素降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漆酶是一种含铜多酚氧化酶,广泛存在于真菌中。漆酶能够催化多种化学反应,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医学、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由于其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在制浆造纸、纺织面料、环境污染物的降解等方面具有较大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因此具有广泛的科学研究前景。本文在产漆酶菌的筛选、鉴定、菌株的诱变育种、菌株产酶条件优化以及应用此菌株对竹原纤维这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绿色环保纤维进行降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以Bavendamm氏反应试验和氧化带平板上菌落的变色圈为检测指标,对20多份土壤、腐木样品进行了筛选,得到具有较高Lacs酶活力的菌株6株。在此基础上经摇瓶复筛,最后筛选出漆酶产量最高的1024号菌株。利用菌丝干重法测定1024号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1024号菌株对数生长期为80h。使用基本产酶培养基在30℃和140rpm摇瓶培养时,N1024菌株在第8d漆酶活力为6.921U/L。用低能N+离子对1024号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在注入能量30KeV,注入剂量为100×1014ions/cm2,真空10-3Pa,电流强度10mA,脉冲10s条件下进行N+注入,通过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和摇瓶初筛复筛后再通过继代遗传稳定性实验考察,诱变菌N1024j具有较高的产酶稳定性,其第一代Lacs酶活力达8.62 U/L,第五代Lacs酶活力为7.81 U/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4.55%和12.84%。单因素法结合正交分析,对N1024j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产酶最适条件为: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5g,酵母膏3.0g, KH2PO43.0g,吐温800.1g,蒸馏水100GmL, pH 6.0。27℃、120rpm、装液量50mL(250mL三角摇瓶)、发酵3d后粗酶液酶活达到15.76 U/mL,比原产酶条件下Lacs酶活提高了182.83%。利用菌株N1024j对粗竹纤维进行微生物脱胶试验,经过30d的摇瓶降解试验,N1024j对毛竹粗纤维中木质素的降解率为33.19%,综纤维素降解率为22.28%,木质素降解选择性系数为1.49,并且分别对未处理的竹纤维样品,以及处理10d、20d和30d的竹纤维进行红外光谱分析,从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相关谱峰强度变化可以看出,菌株N1024j能有选择性地较快降解木质素和综纤维素。但木质素含量仍过高,需要后道工序继续处理。
梁帅[2](2008)在《竹材木质素降解菌的选育》文中提出竹纤维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绿色环保纤维,具有一系列其它纤维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抗菌性、耐磨性、吸湿性、透气性。我国竹资源丰富,如果能在纺织领域开发利用竹材资源,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微生物对竹纤维原料进行脱胶具有低污染,低成本,低能耗的特点。本文在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菌株的诱变育种和菌株产酶条件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以PDA-Azure-B平板上菌落的脱色圈为检测指标,对20多份土壤、腐殖质样品进行了筛选,得到具有Mnp和Lip酶活力的菌株3株。在此基础上经摇瓶复筛,最后筛选出了菌株1023号双酶产量高。利用菌丝干重法测定菌株1023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1023菌株对数生长中期为70小时。使用Kirk培养基在30℃和140rpm摇瓶培养时,1023菌株在第8天Mnp和Lip酶活力达到了最高峰分别为403 U/L和221 U/L。用低能N+离子对1023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在注入能量30KeV,注入剂量为100×1014ions/cm2,真空10-3Pa,电流强度10mA,脉冲10s条件下进行N+注入,通过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和摇瓶初筛复筛后再通过继代遗传稳定性实验考察,诱变菌N1023j具有较高的产酶稳定性,其Mnp酶活力达513 U/L,Lip酶活力为270.9 U/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7.29%和22.58%。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在培养温度为35℃,初始pH为5.5,摇瓶装量为100mL,摇床转速为160rpm时,高产变异株N1023j发酵有较高的酶活力。优化控制条件下进行高产变异株N1023j摇瓶发酵,Mnp和Lip酶活力分别为631U/L和340 U/L,分别比原发酵条件下Mnp和Lip酶活提高了22.76%和23.63%。利用菌株1023和N1023j对粗竹纤维进行微生物脱胶试验,经过30天的处理,1023和N1023j两株菌对毛竹粗纤维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33.19%和43.96%,综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18.81%和22.28%,两者木质素降解选择性系数分别为1.76和1.97。竹纤维中果胶、脂蜡质和木质素都大大降低。但木质素含量还过高,需要后道工序继续处理。
田丽娟[3](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王体科[4](1993)在《世界植物纤维水解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国外植物纤维素物质的3种水解方法,包括:稀酸高压渗滤法水解、浓酸水解和酶水解;并分别介绍了饲料酵母和单细胞蛋白、酒精、糠醛、木糖醇等植物纤维素物质水解产品。
清江蛋品厂[5](1977)在《酶法生产蛋白片新工艺的研究取得新进展》文中提出 蛋白片的生产以前一直都是沿用自然发酵的方法,蛋白发酵时间一般需60~70小时,其成品有臭味,色泽差。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清江蛋品厂大搞科学实验,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经过连续近二百次试验,摸索出酶法生产蛋白片的新工艺,使蛋白发酵时间较前缩短了十倍左右,其成品无异味,色泽稳定,酸度低,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理化指标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酶法生产蛋白片新工艺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酶法生产蛋白片新工艺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漆酶高产菌选育及竹材木质素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漆酶的分布 |
1.1.1 漆酶在真菌中的分布 |
1.1.2 漆酶在植物中的分布 |
1.1.3 漆酶在原核生物中的分布 |
1.1.4 漆酶在其它生物中的分布 |
1.2 真菌漆酶的结构与性质 |
1.2.1 漆酶的结构 |
1.2.2 漆酶的性质 |
1.2.3 漆酶的催化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
1.2.4 漆酶对木质素的降解作用 |
1.2.5 漆酶的活力测定 |
1.3 真菌漆酶的生产 |
1.3.1 菌种的筛选 |
1.3.2 液体发酵产漆酶 |
1.3.3 固态发酵产漆酶 |
1.4 漆酶在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 |
1.4.1 漆酶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1.4.2 漆酶基因结构分析和组织分析 |
1.4.3 漆酶基因家族 |
1.4.4 漆酶基因的克隆 |
1.4.5 漆酶的表达调节 |
1.4.6 漆酶的异源表达 |
1.5 真菌漆酶合成的调控 |
1.5.1 碳源和氮源对真菌漆酶合成的影响 |
1.5.2 金属离子对真菌漆酶合成的影响 |
1.5.3 化合物对真菌漆酶合成的诱导 |
1.5.4 其它因素 |
1.6 真菌漆酶的应用 |
1.6.1 环境修复 |
1.6.2 生物漂白和脱色 |
1.6.3 造纸工业 |
1.6.4 有机合成 |
1.6.5 食品加工 |
1.6.6 生物检测 |
1.6.7 其他方面 |
1.7 漆酶目前存在的问题 |
1.8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研究概况 |
1.8.1 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兴起与发展 |
1.8.2 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特点 |
1.8.3 离子束注入的诱变机理研究 |
1.8.4 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应用研究 |
1.8.5 我国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展望 |
1.9 本课题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9.1 本课题的来源 |
1.9.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漆酶高产菌株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菌种的富集 |
2.1.2.2 菌种的分离 |
2.1.2.3 菌种活化和平板培养 |
2.1.2.4 初筛 |
2.1.2.5 氧化带测定 |
2.1.2.6 液体发酵培养 |
2.1.2.7 酶活性测定方法 |
2.1.2.8 菌株生长曲线绘制 |
2.1.2.9 菌株形态初步鉴定 |
2.2 结果分析 |
2.2.1 初筛结果 |
2.2.2 氧化带测量结果 |
2.2.3 菌株产漆酶结果 |
2.2.4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5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3 低能N~+离子注入法诱变漆酶高产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能量和不同剂量N~+离子注入诱变的存活率 |
3.2.2 N~+离子注入诱变的突变率 |
3.2.3 突变菌株的诱变及筛选结果 |
3.2.4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
3.3 结论与讨论 |
4 漆酶高产菌株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产酶发酵条件 |
4.2.2 正交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5 竹纤维微生物脱胶初步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菌株对竹纤维的脱胶效果 |
5.2.2 微生物脱胶处理后的竹纤维显微结构 |
5.2.3 降解过程的FTIR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6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竹材木质素降解菌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竹纤维的研究概况 |
1.1.1 竹纤维的分类 |
1.1.2 竹纤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
1.1.3 现行竹纤维的提取工艺比较 |
1.1.4 国内外竹纤维研究现状 |
1.1.5 竹纤维开发的前景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1.2.1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的种类 |
1.2.2 木质素降解酶系及其特性 |
1.2.3 木质素降解酶合成的营养调控 |
1.2.4 木质素降解酶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2.5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
1.3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研究概况 |
1.3.1 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兴起与发展 |
1.3.2 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特点 |
1.3.3 离子束注入的诱变机理研究 |
1.3.4 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应用研究 |
1.3.5 我国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展望 |
1.4 本课题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来源 |
1.4.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竹纤维成分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样品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结论 |
3.木质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本采集 |
3.1.2 培养基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试剂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 |
3.2.2 Azure-B脱色反应结果 |
3.2.3 菌株摇瓶产酶培养结果 |
3.2.4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3.2.5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3.3 结论 |
4.低能N~+离子注入法诱变木质素降解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出发菌种 |
4.1.2 培养基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试剂 |
4.1.5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同能量和不同剂量N+离子注入诱变的存活率 |
4.2.2 N+离子注入诱变的突变率 |
4.2.3 突变菌株的诱变及筛选结果 |
4.2.4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
4.3 结论 |
5.高产菌株的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菌种 |
5.1.2 培养基 |
5.1.3 实验仪器 |
5.1.4 实验试剂 |
5.1.5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菌株N1023j的生长产酶曲线 |
5.2.2 培养温度对菌体产酶活力的影响 |
5.2.3 初始pH值对菌体产酶活力的影响 |
5.2.4 摇瓶装量对菌体产酶活力的影响 |
5.2.5 摇床转速对菌体产酶活力的影响 |
5.2.6 菌株N1023j产酶条件的正交优化 |
5.2.7 优化发酵条件下摇瓶发酵验证高产诱变株产双酶水平 |
5.3 结论 |
6.竹纤维微生物脱胶初步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菌株 |
6.1.2 竹纤维样品 |
6.1.3 培养基 |
6.1.4 实验仪器 |
6.1.5 实验试剂 |
6.1.6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菌株对竹纤维的脱胶效果 |
6.2.2 微生物脱胶处理后的竹纤维显微结构 |
6.3 结论 |
7.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四、酶法生产蛋白片新工艺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漆酶高产菌选育及竹材木质素降解研究[D]. 冯友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2]竹材木质素降解菌的选育[D]. 梁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02)
- [3]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4]世界植物纤维水解概况[J]. 王体科. 世界林业研究, 1993(06)
- [5]酶法生产蛋白片新工艺的研究取得新进展[J]. 清江蛋品厂. 江苏发酵, 19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