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的修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安,陈显丹,杨晓邬,马继贤,宋治民,林向,孙华,肖先进,施劲松[1](2006)在《纪念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现二十周年专栏——回顾与感言》文中认为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是古代蜀文明里程碑式的发现。它证明了三星堆遗址是古蜀国都邑所在地,经过二十多年的考古发掘,材料正陆续整理公布。“祭祀坑发掘日记”、“出土青铜器的修复情况”和“三星堆遗址历年发掘”介绍了二十年来三星堆遗址工作概况。
施劲松[2](2004)在《三星堆器物坑的再审视》文中指出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两个器物坑。由于这两个坑出土的遗物极为丰富、独特,也由于这两个坑的出土地点按传统的历史观属于远离文明中心的偏远地区,因此学术界对这两个坑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讨。目前,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发掘简报和正式报告都已出版多年,十多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两个坑的年代、性质以及所反映的文化面貌等,学术界看法纷纭,提出了种种
孙华[3](2013)在《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问题——埋藏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文中提出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认为:三星堆两个器物坑都为殷墟中期前段同时的埋藏,掩埋时间为三星堆从中心都城转变为普通聚落之时;这些器物是三星堆人两个独立神庙内的物品,其拥有者分别是三星堆世俗贵族(特征为脑后扎一条辫子)和神权贵族(特征为用发笄将头发集束在头上),它们被损坏埋藏是由于这两个掌握三星堆王国权力的贵族集团的内部冲突;三星堆王国是一个采用极端统治方式的比较落后的早期国家,其青铜冶铸工艺不发达,铜器等高品级器物高度集中,所以才会出现三星堆文化的遗址数量和密度远远少于先前的宝墩村文化和以后的十二桥文化的现象。
韩婧[4](2018)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容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星堆祭祀坑自被发掘和公布以来,一直广受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对这里出土的各种器物以及祭祀坑本身的相关问题报以极大的热忱,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得到不胜枚举的研究成果。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包括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地理位置较偏远,出土器物种类众多,且有很多从未出现的器物类型等情况,研究出现了诸多分歧。这些分歧主要集中在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性质、出土物的用途等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容器,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每一件可辨识的青铜容器进行详细的描述,归纳其特征,然后与同期中原殷墟地区和城洋等南方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比较,分析这些器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得出三星堆出土青铜容器大部分属于殷墟早期和中期的结论。此外,这些器物中,大部分容器的形制和纹饰具有很多中原殷墟地区的特点,也有一些器物与城洋等南方地区出土的青铜容器十分类似,甚至制作容器的合金成分基本一致,说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容器与这两个地区的铜容器一定存在着联系。本文总共分为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介绍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容器目前的研究现状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简单叙述了两个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容器保存情况;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用类型学的方法,按照器类详细介绍每一件出土青铜容器的形制,与同期中原殷墟和南方城洋地区出土的青铜容器进行比较,对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容器进行年代判断和文化属性分析;第四部分,进行总结描述。
刘芊[5](2014)在《中国神树图像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神树图像的设计方法与艺术特点、图像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分为上下编。第一章至第四章为上编,分别按照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宋元明清等阶段划分为四章,着重整体梳理和把握中国神树图像的发展源流。第五章至第七章为下编,选择了在中国长盛不衰的王母仙桃、月宫仙桂,以及由域外传入而最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葡萄、石榴共四种神树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考察这些特定神树的发展和演变。先秦时期的神树图像是原始信仰遗存的产物,神树常常配套出现,成为较严密的一个象征体系。三星堆祭祀坑神树是通过形式的统一与差异,来加强这种体系性的统一和等级差异。东周时期还存在“四木”组合模式,但此时期“四木”组合已不再强调等级差异了。汉代的神仙信仰与瑞祥思想极为兴盛。在此思潮影响下,汉代所见的神树以仙境仙树、瑞祥之树两大类为主,这两类有时也会融为一体,其他类型神树亦有少量存在。其中,仙境仙树与西王母的昆仑仙境有密切联系。在西汉较多使用长青树形式,至东汉则被连理木形式逐渐取代,且连理方式趋于复杂,视觉效果华美,它们都在画像石、画像砖中最为常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广泛交流,域外风格圣树大量涌现。这些圣树的文化渊源十分复杂、形式也有多种变化,在以金银器、纺织品为主的设计艺术中,呈现出多种风格的并存和交融。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世俗文化的繁荣时期,中国神树也进入民间艺术的吉祥图案之中。出于对财富、长寿、多子等“福”的追求,摇钱树、桃、葡萄、石榴等等在设计艺术中成为重要题材。而桂树除了继续作为月宫的象征,人们更多是借用其谐音“贵”以及“功名”的象征意义。就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言,神树的果实或局部枝条成为其存在的主要形式,并出现了很多折枝纹,完整的全株树木则很少见,这与宋代以前设计艺术中神树多以完整树体出现有着鲜明的区别。吉祥瑞树也与神仙、动物、植物等等形成了许多具有特定吉祥寓意的固定组合,这些组合模式常出现在不同材质之中,成为某一类材质的民间艺术的固有纹饰。总之,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神树图像的内涵与外在形式始终都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即使是那些曾经无比神圣的神树,或是在某一时期曾风靡一时的形式,本土的神树中,能长久流传下来,并不断推陈出新、衍变出新形式的图像,只有王母仙桃和月宫仙桂。中外文化的大碰撞也曾为神树图像注入许多新鲜血液。域外圣树传入中国后,有的被吸收、改造、发展,在本土化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重要纹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有的则昙花一现,终至湮没。只有那些与中国文化特质接近、迎合人们世俗心理需求的域外圣树得以广泛流传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黄翠梅,李建纬[6](2007)在《商代蜀地的青铜与金玉艺术——视觉分析的考量途径》文中研究指明三星堆遗址出土器物功能之研究已累积丰硕成果。其中多数研究或以文献为本、或基于文字思维与逻辑,而以神灵、祖先、氏族、巫或统治者、图腾、动物或自然物崇拜等特定语言卷标,以诠释出土器物中的各种形象,或是从视觉观看角度进行思考的研究则仍属少数。商代蜀地的艺术内涵显示,蜀人真正体验和力图传达的应是图像本身的直观感染力,即该地的“视觉形象”本身在意义传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支配性。因此,本文尝试从视觉研究的角度着手,分析三星堆出土之青铜器、金器和玉器一观者视觉间的文化关系。
吴豪夫[7](2015)在《三星堆文化青铜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文明起源的三大标志之一,青铜器在研究中国古代早期文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蜀王国起源于四川岷山地区,发展于四川盆地。受封闭的自然环境影响,古蜀王国具有非常独特的特色。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和二号祭祀坑的考古发现,以三星堆遗址为中心的古蜀文明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和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制作非常精美、数量非常可观。本文在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头像、青铜人像、青铜鸟形人像、青铜神树和青铜眼形器进行研究。从总体上厘清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器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原始信仰在古蜀王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来探索古蜀王国的原始信仰,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古蜀王国原始信仰的特色。古蜀王国地处偏远的西南边陲之地,夏商时期与中原的交流极少,后世也无古蜀王国蜀王世系的记录。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面具对应着古蜀王国历代蜀王的形象。而从青铜面具出发,结合文献资料,可以推断出古蜀王国蜀王的大致世系。
吴然然[8](2014)在《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纹饰研究》文中指出先秦时期,四川是以巴蜀两大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关于蜀的历史,正史无记载,仅在东晋史学家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和西汉末年蜀人杨雄撰写的《蜀王本纪》这两部古籍里看到古蜀王国的些许古史踪迹,地方志中载有一些简单的史料和传说,所以要追溯古蜀的历史是非常困难的。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随着四川地区彭县朱瓦巷窖藏青铜器,成都12桥,新繁水观音等商周时期的遗址的发现,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三星堆遗址中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以及祭祀坑集中出土的数以千计青铜,金,玉等质地的贵重器物,证实了在古代西南曾有一个强大的古王国,它拥有同中原及其他地域一样悠久而发达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本文主要利用近年来关于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掘材料,以青铜器上的纹饰为基点,运用比较学、图像学以及商周时期中原青铜器纹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青铜器上的纹饰,总结出三星堆祭祀坑青铜纹饰的自身特点,揭示纹饰背后所蕴含的古蜀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以期弥补古蜀文献记载的不足。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写作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章:介绍古蜀的历史概况。第三章:分类梳理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分析出土器物所蕴含古蜀社会,宗教,对外关系状况。第四章:系统梳理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纹饰,分析纹饰的特征,以及不同器类纹饰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主要是借助国内和国外学者解读商周时期中原青铜纹饰的理论和方法,尝试解读具有古蜀本土特色的纹饰。第六章:将三星堆祭祀坑上的纹饰分别同中原和长江流域其他地区比较,分析三星堆祭祀坑青铜纹饰的自身特点。最后一章:结语。
黄剑华[9](2006)在《三星堆出土青铜雕像与面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三星堆遗址半个多世纪以来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神奇、最令人惊叹的,便是1986年一号器物坑与二号器物坑出土的众多青铜人像和青铜面具了。这些青铜雕像和面具铸造精美,形态各异,既有庞大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细腻的写真,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神秘群体。它们不仅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凡的艺术魅力感染和震撼着我们,同时也向我们透露了大量的古蜀信息,为我们破译扑朔迷离的古蜀之谜提供了钥匙。通过这些神奇的青铜造像,使我们看到了古蜀时代青铜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看到了古代蜀人
陈显丹[10](2001)在《广汉三星堆大事记(1929~2000.2)》文中指出
二、谈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的修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的修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纪念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现二十周年专栏——回顾与感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星堆遗址考古大事纪要 |
附:历次调查、发掘简报及成果 |
二、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发掘日记 |
一号祭祀坑发掘日记 |
二号祭祀坑发掘日记 |
三、三星堆遗址祭祀出土文物的修复 |
四、感 言 |
马继贤 (四川大学考古系, 教授) : |
宋治民 (四川大学考古系, 教授) : |
林向 (四川大学考古系, 教授) : |
孙华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 |
肖先进 (三星堆博物馆, 馆长) : |
施劲松 (《考古》编辑部, 研究员) : |
(2)三星堆器物坑的再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
一研究概述 |
二方法检视 |
(一)年代判定 |
(二)性质推断 |
(三)考古材料与文献传说 |
三两个器物坑的比较 |
(一)1号坑 |
(二)2号坑 |
四对三星堆器物坑的再解释 |
(3)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问题——埋藏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埋藏年代 |
二、埋藏性质 |
三、埋藏主人 |
1. 构成上层社会的两个族群 |
2. 两个族群的职业区分 |
3. 三星堆的社会结构 |
四、埋藏背景 |
1. 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区位 |
2. 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与古城衰落的关系 |
3. 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与成都平原相关遗址的关系 |
4. 三星堆器物坑的出现与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
五、几个推论 |
(4)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容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 |
1.4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二章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容器情况简介 |
2.1 一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容器介绍 |
2.2 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容器介绍 |
第三章 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容器的特征及比较研究 |
3.1 .两坑出土青铜容器特征及与殷墟地区同类器物的比较 |
3.2 与城洋地区出土青铜容器的比较 |
3.3 两坑出土青铜容器的共同特征 |
3.4 文化因素分析 |
3.4.1 文化因素分类 |
3.4.2 文化因素分析 |
第四章 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容器探析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中国神树图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成果评述 |
三、 研究对象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先秦神树 |
第一节 文献中的先秦神树 |
一、 《山海经》所载神树 |
二、 其他文献所载的先秦神树 |
第二节 古蜀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 |
一、 青铜神树及其残件图像 |
二、 青铜神树的文化内涵探析 |
三、 三星堆祭祀坑神树的设计艺术特点 |
第三节 战国时期四木模式 |
一、 战国时期所见的四木模式图像 |
二、 四木模式的文化内涵 |
小结 |
第二章 汉代神树 |
第一节 西汉时期神树 |
一、 太阳神树的文化内涵与设计艺术 |
二、 仙境仙树的文化内涵与设计艺术 |
三、 引导升仙的神树的文化内涵与设计艺术 |
第二节 东汉时期神树 |
一、 昆仑神话系统仙树的文化内涵与设计艺术 |
二、 瑞树的文化内涵与设计艺术 |
三、 方位神树的内涵与设计艺术 |
四、 社树的文化内涵与设计艺术 |
第三节 两汉神树的主要模式及其设计艺术分析 |
一、 长青树 |
二、 连理木 |
小结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域外风格圣树 |
第一节 域外风格圣树及其文化渊源 |
一、 关于圣树 |
二、 关于域外 |
三、 丝绸之路主要文化核心区概述以纺织品为例 |
四、 域外风格圣树的文化渊源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域外风格圣树 |
一、 圣树对兽(禽)组合模式 |
二、 其他域外风格圣树纹饰 |
小结 |
第四章 宋元明清以来的神树 |
第一节 摇钱树 |
一、 清代以来的厌胜钱树 |
二、 明清以来的摇钱树 |
第二节 生命树 |
一、 民间剪纸艺术中的生命树 |
二、 民间纺织品中的生命树 |
第五章 王母仙桃 |
第一节 桃的文化意义 |
一、 辟邪神木 |
二、 仙境仙树 |
三、 长寿神树 |
四、 食之成仙的神树 |
第二节 历代王母仙桃纹饰 |
一、 汉代的辟邪桃梗及桃人 |
二、 宋金元时期的桃纹饰 |
三、 明代的桃纹饰 |
四、 清代的桃纹饰 |
第三节 王母仙桃纹饰的装饰应用 |
一、 瓷器中的桃纹饰 |
二、 纺织品中的桃纹饰 |
三、 年画中的桃纹饰 |
四、 桃的仿生造型 |
第四节 桃纹饰的演变及典型组合 |
一、 历代典型的桃纹饰 |
二、 桃的组合纹饰 |
小结 |
第六章 月宫仙桂 |
第一节 桂的文化意义 |
一、 寓意不死的桂树 |
二、 寓意功名的桂树 |
三、 谐音贵的桂树 |
第二节 月宫的语境及其主要构图模式 |
一、 天象图 |
二、 月神羽人 |
三、 外来宗教神只的法物 |
四、 皇帝冕服十二章纹的月宫 |
五、 神仙簇拥月宫 |
六、 独立的月宫 |
七、 桂枝 |
第三节 历代的月宫仙桂纹饰 |
一、 汉代月宫仙桂纹饰 |
二、 魏晋南北朝月宫仙桂纹饰 |
三、 唐代月宫仙桂纹饰 |
四、 五代与宋元月宫仙桂纹饰 |
五、 明清月宫仙桂纹饰 |
第四节 月宫仙桂纹饰的演变与文化内涵变迁 |
一、 月宫仙桂纹饰的造型演变与分析 |
二、 由月宫仙桂看多种文化的融合 |
小结 |
第七章 域外圣树 |
第一节 葡萄与石榴的来源及其名称 |
一、 石榴的来源与名称辨析 |
二、 葡萄的来源与别名探讨 |
第二节 汉代至隋唐域外风情浓郁的圣树纹饰 |
一、 汉代域外圣树初露倪端 |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域外风格圣树大量涌现 |
第三节 宋元明清本土化的域外圣树纹饰 |
一、 宋金辽元葡萄与石榴的纹饰特点及其应用 |
二、 明代葡萄与石榴纹饰的特点及其应用 |
三、 清代葡萄与石榴纹饰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四节 域外圣树纹饰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
一、 葡萄纹饰的演变 |
二、 石榴纹饰的演变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完成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商代蜀地的青铜与金玉艺术——视觉分析的考量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视觉研究方法 |
二、商代蜀地物质文化与视觉表现 |
三、以视觉奇观为尚的商代蜀人 |
(7)三星堆文化青铜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三星堆遗址的自然地理 |
第三节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经历及发掘成果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二章 类型学分析 |
第一节 青铜面具的类型学分析 |
第二节 青铜人头像的类型学分析 |
第三节 青铜人像的类型学分析 |
第四节 青铜鸟形人像的类型学分析 |
第五节 青铜神树的类型学分析 |
第六节 青铜眼睛形器类型学分析 |
第三章 三星堆青铜器与古蜀王国的原始信仰 |
第一节 从三星堆青铜器看古蜀王国的自然信仰 |
第二节 从三星堆青铜器看古蜀王国的祖先信仰 |
第三节 从三星堆青铜器看古蜀王国的图腾信仰 |
第四章 三星堆青铜器与蜀王世系研究 |
第一节 青铜圆脸人面具与古蜀女王嫘祖 |
第二节 青铜方脸人面具与蜀王 |
第三节 长耳纵目人面具与蜀王蚕丛氏 |
第四节 神人神鸟面具与蜀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纹饰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2 古蜀历史概况 |
3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情况 |
3.1 两坑的地理位置及形制 |
3.2 出土遗物 |
3.3 两坑出土遗物揭示的内涵 |
3.3.1 出土器物揭示古蜀社会经济生产状况 |
3.3.2 出土器物揭示古蜀社会风俗信仰 |
3.3.3 出土文物揭示古蜀与周边的关系 |
4 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上的纹饰 |
4.1 青铜容器上的纹饰 |
4.2 非容器上的纹饰 |
4.3 青铜容器纹饰与非容器纹饰的关系 |
5 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纹饰解读 |
5.1 鸟纹 |
5.2 “日晕”纹 |
5.3 眼睛纹 |
6 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纹饰比较研究 |
6.1 三星堆祭祀坑与商代中原青铜器纹饰的比较 |
6.2 三星堆祭祀坑与长江流域青铜器纹饰的比较 |
6.3 三星堆青铜器纹饰的总体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谈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的修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纪念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现二十周年专栏——回顾与感言[J]. 陈德安,陈显丹,杨晓邬,马继贤,宋治民,林向,孙华,肖先进,施劲松. 四川文物, 2006(03)
- [2]三星堆器物坑的再审视[J]. 施劲松. 考古学报, 2004(02)
- [3]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问题——埋藏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J]. 孙华. 南方民族考古, 2013(00)
- [4]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容器研究[D]. 韩婧. 山西大学, 2018(04)
- [5]中国神树图像设计研究[D]. 刘芊. 苏州大学, 2014(11)
- [6]商代蜀地的青铜与金玉艺术——视觉分析的考量途径[J]. 黄翠梅,李建纬. 四川文物, 2007(02)
- [7]三星堆文化青铜器研究[D]. 吴豪夫.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8]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纹饰研究[D]. 吴然然.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2)
- [9]三星堆出土青铜雕像与面具研究[J]. 黄剑华. 史前研究, 2006(00)
- [10]广汉三星堆大事记(1929~2000.2)[J]. 陈显丹. 中华文化论坛,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