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内审机构是贯彻《审计法》的基础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汪妍[1](2019)在《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对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做出战略部署,要求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内部审计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审计署重新修订《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紧接着发布《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都对审计机关指导内部审计的要求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但目前,审计机关尚未明确指导的具体方式和内容,本文将详细研究相关内容,以期为审计机关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建议。本文首先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接着论述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论基础,重点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分工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写作的理论依据;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背景,概述不同时期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作用。然后分析总结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针对目前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时存在的不足,主要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中有关审计机关指导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设计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路径,明确指导的时间、方式和内容,从内部审内部审计计划的安排、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内部审计机构管理体制和完善制度建设这五个方面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接着进行案例分析,介绍J公司内部审计概况,以及审计机关指导J公司内部审计的情况,分析现存不足,提出完善措施,指明审计机关指导J公司内部审计的具体做法。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审计机关加强指导的相关建议。本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设计指导路径,提出目前尚未明确的关于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为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并且为审计机关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思路,也期望能为审计机关指导属于指导对象的其他单位的内部审计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于翔[2](2020)在《ZC公司内部审计改善研究》文中提出内部审计作为三大审计之一,其本质上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复杂,各组织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组织面临的投资运营问题变得越来越多,组织为了提高运营治理水平使其在市场争夺中占据主动地位,内部审计应时而生,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开始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组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管理层级的增多、商业行为的复杂化给组织带来了很多难题。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防护网,很多职能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很多组织目前在对内部审计的运用上还存着很多局限性,导致内部审计无法为组织提供很好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制造行业中具有突出影响的ZC公司进行深入研究,我国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制造型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走势影响很大,而内部审计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很好地提高管理,从而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很具有参考价值。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内部审计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通过对内部审计的概念、方法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了解,把握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其次,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内部审计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随后对ZC公司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并对ZC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对ZC公司的内部审计进行案例分析,从独立性、业务范围、人员素质、工作效率和结果执行度五个方面分析了ZC公司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并基于发现的这些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缘由,从而为存在的问题提供改变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明确职能定位、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的改进措施;最后对整篇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归纳,并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表述。本文从问题出发,究其问题存在的本质,有针对性的为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建议,从而为其他的制造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做出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潜靓靓[3](2019)在《YC市统计局内部审计问题探讨》文中提出近几年,审计的监督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愈发重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对公共财政、国有资产及资源、党政主要领导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方面实现审计全覆盖。”2016年,审计署再次出台了《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提出为开创新局面,审计工作要认识并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独立依法履行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责。当下,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考虑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研究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力量,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全覆盖的内审监督就显得非常必要。统计部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全面建立统计工作管理机制、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统计部门自我约束、维护财务纪律、促进财务管理、开源节流的新举措,更是保障统计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统计部门为了与之相适应,其工作任务、方法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且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统计业务的增加,各项统计经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急迫。从全国统计系统看,截至2018年底,国家统计局及各省级统计局均有制定内部审计制度。YC市统计局所属的江西省统计局于2018年12月制定了江西省统计局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各设区市统计局遵照执行。然而自行开展内部审计的地市一级统计局凤毛菱角,这不利于充分发挥统计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本文以YC市统计局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概括性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分别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必要性、存在问题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接下来从三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进行了概述:一是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含义与特点,二是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内容、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作用描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系统构成要素,三是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理论基础,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权力制衡理论。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法,从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主要内容和工作程序等方面阐述了YC市统计局内部审计基本情况,发现YC市统计局内部审计工作存在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内部审计操作不规范、对普查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不够严格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和分析,查找出原因,主要有概念模糊、对内审工作的重视不够,内审人员配备及培养机制不完善,内审工作技术手段滞后,内部审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四个方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五条建议:一是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二是完善规章制度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三是配备独立的内审机构及人员并创新工作方式;四是加强队伍建设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五是改进工作方法技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徐玉德[4](2019)在《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四十年变迁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在回顾和梳理四十年变迁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分析了现阶段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健全内审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增强制度规范执行力等政策建议。
马世崧[5](2011)在《FZ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一家具体的国内集团公司,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该公司各级内审机构的发展历程、管理背景和面临的困难,结合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该公司内部审计改善对策。上至各级内审机构的职能定位,下至具体的改进措施,论文较为完整全面的对该公司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如下观点:在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对于上市公司,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采用向首席执行官和独董领导的审计委员会的双轨报告关系最为有力。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和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理论上采用向监事会和首席执行官双轨报告的模式最佳,但在实践采用执行有一定难度。内部审计在参与风险管理时具有天然的、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独特的优势,但要注意避免参与风险管理对审计独立性的损害,内部审计不应提供保证服务和承担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控制同样要注意不能参与被审计活动的决策和执行,避免可能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影响内审独立性。此外,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及模式的选择必须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具体到所研究的企业,本文深入剖析了FZ集团及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的优势和出现的问题,并考虑到FZ集团向“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转型的战略规划,以及集团转变管控模式和组织架构,对下属企业加大授权等背景,提出了提高集团和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更好发挥审计职能的改善方案及建议:对于FZ集团审计部,本文提出应改变此前监督、控制和威慑的职能定位,与下属企业审计部明确各自分工,并积极推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此外,应充分利用集团审计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为下属各级内审机构创造更加有利的审计环境,并推动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垂直管理体系。对于集团下属企业,应尽快建立完善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推行“控制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调整错误的职能定位,将服务所属企业作为主要职能,以支持配合业务拓展为主要目标,改善与所属企业的矛盾冲突关系;建立审计事后整改监督机制和后续审计制度、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审计问责制度以保障审计工作成果的落实。除对FZ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提出改善对策外,本文也可为其他国内企业的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及具体工作开展等方面起到借鉴作用。
田峰,孟佳琪[6](2017)在《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国家审计的职责与权力。文章在论述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法律依据的基础上,对全国25个省的审计厅以及广东、山西、甘肃3个省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了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各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较低,针对各监督、指导方法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法律制度、方法实施、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杜晓彤[7](2019)在《全覆盖背景下的央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L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此后“审计全覆盖”逐渐成为热词,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重要使用者,中央企业毫无疑问处于审计全覆盖的范围内。在国家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中央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覆盖对象,其较大的经济体量和复杂的资产状况给有限的审计资源带来了严峻挑战。内部审计的发展无疑拓展了国家审计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也促进了内部审计自身的持续深入发展。本文以全覆盖为背景,对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论题,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总结出学界对既有的中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引领。其次,从国家现行相关法规出发,结合阅读的文献资料和自身实践经历,总结中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肯定其成功做法和可取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其成因。论文认为,目前央企内部审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审计覆盖面窄、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审计成果运用不足、审计方法传统以及审计资源不足与能力恐慌等困惑,相对国家审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不论覆盖面与审计规范化程度,还是审计效果和审计结果应用、问责追责等,均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源于我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时间不长,发育不成熟,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指导不力,央企内部治理层对审计的投入及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效果不显、欠账较多,中央企业规模大却审计资源有限,内部审计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审计体系和审计标准,特别是经济责任的评价标准不够明晰等。论文以L公司的案例为照,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践现状,说明其问题存在原因符合理论剖析的基本指向。最后,论文以国家审计全覆盖为工作背景,从改进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视角,提出了优化和改进现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对策和建议。在分析L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中,本文提出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经济责任认定精准度低影响被审计单位积极主动性,造成被审计单位内部人员流动性变大,为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创新点之二是,针对包括案例涉及企业在内的中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其原因之一是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层面对内部审计需求增长,然而供给不足,从而导致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用的资源更加有限。
万超[8](2020)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问题探究 ——以J单位为例》文中认为《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于2014年10月27日发布,在指导思想中明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并提出审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视情况将审计工作职能部分或者全部移交给外部审计机构,为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外包提供了理论支撑。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但不影响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将审计职能有选择的外包。时至今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责任大日趋繁重,任务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一是职能转变导致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二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财政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规息息相关。而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第三方审计机构,为解决其当前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方法。本文选题以J单位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审计机构为视角,以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共治理、质量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其内部审计的现状、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动因、实施过程管理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启示和应关注的事项。文章开篇即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内部审计、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等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随后对内部审计外包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了介绍,再以研究单位——J单位为例,在介绍其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其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动因及其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其实现效果进行了概括评价。在事前控制阶段,分析了以预算控制为主线加强内控建设、谨慎选择内部审计外包范围、公开招标选择合适供应商三条路径,研究发现,事前控制的前提在于加强以预算为主线的内控建设。在事中控制方面,研究了达成共同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有效沟通加深外包人员对单位情况了解、精准把握跟踪管理尺度以防过度干预三条路径,分析表明事中控制的关键在于及时跟进内审外包实施情况。在事后控制方面,探讨了加大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形式、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这三条路径,研究表明,事后控制的保障在于积极完善内审外包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最后,本文通过对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实现路径及评价结果分析,对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的经验教训以及之后应注意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在加大外包业务事前、事中、事后阶段重要节点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外部审计的合作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能更充分实现对内部审计外包质量的良好控制。本文通过对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过程的研究,探索在外包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优势,总结经验,希望对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工作的抉择有实质性的帮助,推动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有效运用。
欧阳妍彦[9](2018)在《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党十九大的召开,“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理念精神愈发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机构、医疗人员、医疗技术以及医疗新政策都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对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系统建立与改善的研究也日益重要且迫在眉睫。当前我国没有完备的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已出台的各类法规相对松散、针对性不强;而理论领域也缺乏对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系统性研究。对此,本文不仅弥补了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从多维视角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突出公益性、有行业针对性的制度体系,制定了《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并提出了建议,对推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满足当下制度需求与促进公立医院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是基于多视角的制度设计,以及实用性制度成果。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立足当前新时代背景,通过对现行政策进行梳理与对比研究,厘清了公立医院领导干部及其经济责任的概念,明确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与领导责任的划分;然后通过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官方网站有关的新闻素材,探究了当前各省市的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并分析了其成效与不足;接着,结合对审计部门、财政监督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的深度访谈,从监督部门角度了解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困难与有关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国范围内各省各级公立医院及相关监督部门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与结果,立足国家审计机关、财政监督部门、卫生计生部门和公立医院多个视角,分析了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并从法制系统、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设计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议,最终得出《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这一实用性成果。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概述,第三章是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第四章是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法制设计,第五章是运行机制的设计,第六章是监督机制设计;最后是结论与展望。
王彪华[10](2016)在《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文中认为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基本建成。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影响力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的国家审计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探索其变迁规律,可以丰富国家审计准则理论,拓宽国家审计准则的理论基础,也可为未来准则变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变迁过程是对受托责任评价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适应了国家治理需求的变化。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以规范研究为基础,比较研究为支撑,建立起准则变迁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位和作用、发展变化、实践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这些文献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过程没有系统梳理,研究基础采用经济学较多,研究方法有限,侧重某一方面问题等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的需要,本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等概念进行界定,对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介绍了这两个理论在国家审计理论中的运用和发展情况。在构建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框架过程中,本文从供给、需求和均衡三个角度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供给方面包括供给成本和供给收益,需求方面从降低审计风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工作权益需要三个方面,而国家审计准则均衡是一种不常见的偶然状态,不均衡是常态。在分析变迁过程中,本文从时间角度来看,将变迁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对每个阶段准则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各个阶段准则特点进行归纳;从内容角度上看,主要从一般准则、审计证据、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方案、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六个方面,对各部分在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分析介绍基础上,比较其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归纳出变迁特点。本文对变迁过程运用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发现,审计机关作为变迁主体,具有节约制度变迁成本、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准则的需要和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特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具有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路径依赖性强、与国际接轨和趋同等特点。在国际比较中,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在对其准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概括、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变迁特点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审计独立性在国家审计准则中始终是强调的重点,注意强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兼容性,在制定方向的选择上各有利弊等启示,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准则变迁影响因素来看,本文将其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在内部动力方面,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在对国家审计及其准则认识的不断提高,采用学术关注度作为替代变量,发现学术关注度与国家审计准则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审计目标的演变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在国家审计的各层次目标中,现实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现实目标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在外部动力方面,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审计实践,都对准则变迁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及时作出调整,应对信息化的挑战,为实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审计的互动发展中,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国家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吸收了他们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在准则变迁效果检验中,本文采用了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在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中,以1996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样本,通过对43份检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审计准则变迁各阶段对比,发现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影响明显;在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中,以1993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样本,发现准则变迁对审计成果利用、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单位数等指标影响明显。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需要适应环境变化、促进审计工作发展,在突出依法审计、保障审计独立性、规范成果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在服务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从构建行为规范体系、推动责任政府建立、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有独特的实现路径,但在结构设计上和实践运行中还存在不足。在新常态下,随着国家治理需求,审计目标的调整,审计实践的探索发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等,都需要国家审计准则及时跟进。对于未来国家审计准则的发展,既要国家治理引领,凸显中国国家审计特色,又要合理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程度,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变迁方式。
二、完善内审机构是贯彻《审计法》的基础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内审机构是贯彻《审计法》的基础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评述 |
2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分工理论 |
2.3 治理理论 |
3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变迁 |
3.1 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指导职责得到初步确立 |
3.2 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指导逐步深入 |
3.3 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不断提升 |
4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不足 |
4.1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
4.1.1 通过网络信息搜集资料的现状分析 |
4.1.2 通过专家座谈搜集资料的现状分析 |
4.1.3 现状总结 |
4.2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 |
4.2.1 审计机关指导的覆盖范围不够全面 |
4.2.2 审计机关的指导职责划分不明确 |
4.2.3 部分地区对指导工作缺乏重视 |
4.2.4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
5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路径设计 |
5.1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路径的设计目标 |
5.2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路径的设计原则 |
5.2.1 总体指导思想 |
5.2.2 基本原则 |
5.3 设计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路径 |
5.3.1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安排审计计划 |
5.3.2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审计提高项目质量 |
5.3.3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升技能 |
5.3.4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管理体制 |
5.3.5 完善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
5.4 审计机关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路径设计的注意事项 |
5.4.1 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指导部门 |
5.4.2 界定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协会的职责 |
5.4.3 指导部门与审计机关其他业务部门合作 |
6 审计机关指导J公司内部审计的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介绍 |
6.1.1 J公司简介 |
6.1.2 J公司内部审计情况概述 |
6.1.3 H市审计局指导J公司内部审计情况 |
6.2 .案例分析 |
6.2.1 H市审计局指导J公司内部审计尚存不足 |
6.2.2 H市审计局指导J公司内部审计的完善措施 |
6.3 案例启示 |
6.3.1 针对审计机关提出的建议 |
6.3.2 针对国有企业提出的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ZC公司内部审计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内部审计概念研究现状 |
1.2.2 内部审计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内部审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关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
2.1 内部审计的概念及目标 |
2.1.1 内部审计的概念 |
2.1.2 内部审计的目标 |
2.2 内部审计的特征和服务范围 |
2.2.1 内部审计的特征 |
2.2.2 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 |
2.3 内部审计的职能 |
2.3.1 监督职能 |
2.3.2 评价职能 |
2.3.3 咨询职能 |
2.3.4 服务职能 |
2.4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
2.5 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
2.5.1 受托责任理论 |
2.5.2 委托代理理论 |
2.5.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ZC公司内部审计情况分析 |
3.1 ZC公司简介 |
3.2 ZC公司经营状况 |
3.3 ZC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 |
3.3.1 ZC公司审计部门隶属关系组织结构图 |
3.3.2 ZC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组成 |
3.3.3 ZC公司的基本审计目标 |
3.3.4 ZC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业务范围 |
3.3.5 ZC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 |
3.3.6 ZC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权限 |
3.3.7 ZC公司内部审计操作流程 |
4 ZC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4.3 ZC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4.3.1 内部审计缺少独立性 |
4.3.2 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狭窄 |
4.3.3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限 |
4.3.4 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 |
4.3.5 内部审计结果执行度弱 |
4.4 ZC公司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4.4.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
4.4.2 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
4.4.3 内部审计人才体系建设不健全 |
4.4.4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比较落后 |
4.4.5 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
5 ZC公司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
5.1 改变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
5.2 明确职能定位以提升附加值 |
5.3 加强内部审计人才体系建设 |
5.3.1 丰富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来源 |
5.3.2 引导和督促内部审计人员持续学习 |
5.3.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沟通交流技巧能力 |
5.3.4 改革绩效考核管理方式和评分机制 |
5.4 提高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
5.5 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
5.5.1 改进内部审计管理 |
5.5.2 提高对内部审计资源的配备 |
5.5.3 重视后续审计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YC市统计局内部审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必要性的研究 |
1.2.2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行为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概述 |
2.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含义与特点 |
2.1.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含义 |
2.1.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特点 |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系统构成要素 |
2.2.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目标 |
2.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内容 |
2.2.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程序 |
2.2.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能 |
2.2.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用 |
2.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2.3.2 公共选择理论 |
2.3.3 公共权力制衡理论 |
3 YC市统计局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
3.1 YC市统计局内部审计基本情况 |
3.1.1 内审制度建设情况 |
3.1.2 内审机构设置情况 |
3.1.3 内审人员配置情况 |
3.1.4 内审工作主要职责 |
3.1.5 内审主要内容 |
3.1.6 内审工作程序 |
3.2 YC市统计局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
3.2.1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
3.2.2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
3.2.3 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3.2.4 内部审计操作不规范 |
3.2.5 对普查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不够严格 |
3.2.6 内审工作内容单一 |
4 YC市统计局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概念模糊且对内审工作的重视不够 |
4.1.1 对内部审计的概念认识不准确 |
4.1.2 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4.2 内审人员配备及培养机制不完善 |
4.2.1 单位内审工作人员配备不科学 |
4.2.2 缺乏内部审计方面的培训 |
4.3 内审工作技术手段滞后 |
4.3.1 内审工作信息化程度较低 |
4.3.2 内审人员不能灵活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
4.4 内部审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 |
4.4.1 国家法律和规章对部门内审的规定不明确 |
4.4.2 上级统计部门内审制度不健全且要求不严格 |
5 YC市统计局开展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
5.1.1 提升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
5.1.2 加深单位干部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
5.1.3 树立审计新思路 |
5.2 完善规章制度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
5.2.1 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规章制度 |
5.2.2 完善工作机制并规范内部审计流程 |
5.2.3 明确内审工作内容及重点 |
5.2.4 建立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 |
5.3 配备独立的内审机构及人员并创新工作方式 |
5.3.1 配备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 |
5.3.2 实行交叉审计或审计外包 |
5.4 加强队伍建设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
5.4.1 优化内审人员专业构成 |
5.4.2 强化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 |
5.4.3 激励内审人员自我提升 |
5.4.4 建立科学严格的考核制度 |
5.5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
5.5.1 改革工作方法和手段 |
5.5.2 加强信息化建设 |
5.5.3 延长工作流程并注重后续审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四十年变迁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 |
(一) 探索建立阶段 (1978–1991年) |
(二) 框架构建阶段 (1992–2001年) |
(三) 体系完善阶段 (2002–2011年) |
(四) 深化改革阶段 (2012年至今) |
二、内部审计制度四十年变革的基本经验和规律 |
(一) 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一致 |
(二) 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 |
(三) 由政府监管转向行业自律 |
三、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专门法律法规缺乏 |
(二) 多头管理现象仍然存在 |
(三) 现行制度规范不够完善 |
四、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展望 |
(一) 制定内部审计专门法律,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二) 明确监管部门职责范围, 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
(三) 加大内部审计应用指南建设力度, 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
(5)FZ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影响内部审计职能有效发挥的理论分析 |
2.1 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内审职能的发挥 |
2.1.1 对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认识 |
2.1.2 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内审职能如何有效发挥 |
2.2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
2.2.1 内部审计为什么要参与风险管理 |
2.2.2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
2.2.3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
2.3 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研究 |
2.3.1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
2.3.2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定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Z 集团概况及集团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
3.1 FZ 集团概况 |
3.1.1 FZ 集团介绍 |
3.1.2 FZ 集团组织架构 |
3.1.3 FZ 集团战略规划 |
3.1.4 FZ 集团管控模式介绍 |
3.2 FZ 集团及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
3.2.1 FZ 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
3.2.2 集团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FZ 集团及下属公司内审工作优势及问题分析 |
4.1 FZ 集团内部审计的优势和问题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问题分析 |
4.2 下属事业群和公司内部审计的优势和问题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问题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善FZ 集团内部审计的对策研究 |
5.1 FZ 集团内部审计改善对策研究 |
5.2 事业群和下属公司内部审计改善对策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三、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
(一) 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 |
(二) 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方法辨析及有效性界定 |
(三) 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理论分析框架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 问卷处理说明 |
五、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一) 基本情况统计 |
(二) 对监督指导的认识分析 |
(三) 审计机关视角下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四) 内部审计视角下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五) 不同视角下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实现监督指导的规范化、制度化 |
(二) 改善监督指导方法, 提升监督指导的效果 |
(三) 创新监督指导方法, 改革监督指导方式 |
(7)全覆盖背景下的央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L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5 文献综述 |
1.5.1 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 |
1.5.2 审计全覆盖的研究 |
1.5.3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研究 |
1.5.4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中央企业 |
1.6.2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
2 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权力制衡理论 |
2.4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 |
3 中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框架 |
3.1 审计范围和对象 |
3.2 审计目标 |
3.3 审计内容 |
3.4 审计程序 |
3.5 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 |
3.5.1 审计结果公开 |
3.5.2 审计结果运用 |
3.6 央企内部经责审计和外部经责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
3.7 央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协同与联动 |
4 中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
4.1 中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状况 |
4.2 中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业绩与效果 |
4.3 央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存在的问题 |
4.3.1 审计覆盖面窄 |
4.3.2 审计资源不足 |
4.3.3 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
4.3.4 审计方法传统 |
4.3.5 审计成果运用不足 |
4.4 全覆盖背景下央企内部经责审计的机遇与挑战 |
4.4.1 央企内部经责审计的机遇 |
4.4.2 央企内部经责审计的挑战 |
5 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以L公司为例 |
5.1 L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基本情况 |
5.2 L公司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
5.2.1 审计项目立项 |
5.2.2 审计重点与难点 |
5.2.3 审计基本程序 |
5.3 审计报告要点 |
5.3.1 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情况 |
5.3.2 任期内企业财务及经营状况 |
5.3.3 基本评价意见 |
5.4 L公司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与经验 |
5.5 L公司经济责任审计的存在问题与短板 |
5.5.1 审计资源与能力有欠 |
5.5.2 审计覆盖面窄、频度疏 |
5.5.3 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待完善 |
5.5.4 审计手段方法科技含量较低 |
5.5.5 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机制 |
5.5.6 审计强约束下保护与激励作用不显 |
5.6 问题原因分析 |
5.6.1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胜任能力有待提升 |
5.6.2 全覆盖背景下审计需求激增而供给相对不足 |
5.6.3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短、基本建设欠账多 |
5.6.4 组织内部对审计的认知有偏 |
5.6.5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牵引力 |
5.6.6 审计标准的复杂性和评价指标的动态性 |
6 全覆盖背景下加强中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计划建设:制定覆盖周期和分期任务 |
6.2 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经责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
6.3 标准建设:建立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
6.4 管理建设:将后续审计报告作为审计报告的补充报告 |
6.5 素质建设:加强队伍建设与人员培训 |
6.6 技术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及与政府审计的协同 |
7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问题探究 ——以J单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 |
1.2.2 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 |
1.2.3 关于内部审计外包质量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框架 |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理论概述 |
2.1 本文研究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
2.1.1 行政事业单位概念 |
2.1.2 内部审计概念 |
2.1.3 审计外包概念 |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与特点 |
2.2.1 补充式外包 |
2.2.2 审计管理咨询 |
2.2.3 合作审计 |
2.2.4 全部外包 |
2.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及效果评价方法 |
2.3.1 内部审计外包的事前控制 |
2.3.2 内部审计外包的事中控制 |
2.3.3 内部审计外包的事后控制 |
2.4 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交易成本理论 |
2.4.3 公共治理理论 |
2.4.4 质量控制理论 |
3 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案例介绍 |
3.1 单位概况 |
3.1.1 J单位情况简介 |
3.1.2 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情况概述 |
3.2 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动因 |
3.2.1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需要 |
3.2.2 财政资金合理合规使用的有效证明 |
3.2.3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 |
4 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控制及效果分析 |
4.1 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的事前控制 |
4.1.1 以预算管理为主线加强内控建设 |
4.1.2 谨慎选择内部审计外包范围 |
4.1.3 公开招标选择合适供应商 |
4.2 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的事中控制 |
4.2.1 共同制定审计工作方案 |
4.2.2 内外部审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
4.2.3 精准把握跟踪管理尺度 |
4.3 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的事后控制 |
4.3.1 优化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形式 |
4.3.2 加大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力度 |
4.3.3 建立健全内审外包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
4.4 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效果 |
4.4.1 事前控制的效果 |
4.4.2 事中控制的效果 |
4.4.3 事后控制的效果 |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1 J单位内部审计外包案例研究结论 |
5.1.1 事前控制的前提在于加强以预算为主线的内控建设 |
5.1.2 事中控制的关键在于及时跟进内审外包实施情况 |
5.1.3 事后控制的保障在于积极完善内审外包评价体系 |
5.2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的建议 |
5.2.1 加深对各阶段重要节点的重视 |
5.2.2 加强与外部审计的合作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理论分析法 |
1.4.3 深度访谈法 |
1.4.4 问卷调查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受托经济责任 |
2.1.2 经济责任审计 |
2.1.3 公立医院领导干部 |
2.1.4 制度与制度设计 |
2.2 理论依据 |
2.2.1 公共委托代理理论: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理念 |
2.2.2 权力制约监督理论: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中枢 |
2.2.3 公共产品理论: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条件 |
第三章 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
3.1 相关政策法规对比研究 |
3.1.1 法规梳理 |
3.1.2 概念界定 |
3.2 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研究 |
3.2.1 政策法规执行情况新闻整理 |
3.2.2 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小结 |
3.3 深度访谈 |
3.3.1 访谈概况 |
3.3.2 结果归纳与分析 |
3.4 问卷调查 |
3.4.1 调查问卷设计 |
3.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4.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 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现状评述 |
3.5.1 审计时效滞后 |
3.5.2 责任难以界定 |
3.5.3 审计结果难以落实 |
3.5.4 缺乏统一、量化的评价标准 |
3.5.5 审计队伍存在不足 |
第四章 法制设计 |
4.1 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法制设计基本原则 |
4.1.1 普适性 |
4.1.2 公平性 |
4.1.3 相对稳定性 |
4.1.4 灵活性 |
4.1.5 效率性 |
4.2 公立医院领导干部法制现状研究 |
4.2.1 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法制基础 |
4.2.2 公立医院经济责任法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 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法制设计建议 |
4.3.1 体系构建建议 |
4.3.2 《细则》框架建议 |
第五章 运行机制设计 |
5.1 组织领导 |
5.2 人员配置 |
5.2.1 设立专职机构 |
5.2.2 “专业矩阵式”专家库 |
5.3 审计范围 |
5.4 审计内容 |
5.4.1 评价内容全面量化 |
5.4.2 评价内容突显公益性 |
5.5 评价程序与实施 |
5.5.1 审计实施程序 |
5.5.2 审计实施要点 |
5.6 审计方法 |
5.6.1 常规审计方法 |
5.6.2 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审计方法 |
5.7 审计结果与运用 |
5.7.1 审计评价与审计报告 |
5.7.2 审计结果运用 |
5.8 后续审计 |
5.8.1 机制落实 |
5.8.2 后评价整改 |
第六章 监督机制设计 |
6.1 监督体系 |
6.1.1 政府部门监督 |
6.1.2 卫生计生部门监督 |
6.1.3 社会监督 |
6.2 惩罚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 |
附录2: 福建省财政监督检查局访谈记录 |
附录3: 福州市审计局访谈稿 |
附录4: 福建省卫计委访谈记录 |
附录5: 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结构 |
1.3.2 逻辑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能的创新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 |
2.1.1.1 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义 |
2.1.1.2 国家审计准则的特点 |
2.1.1.3 国家审计准则的地位 |
2.1.1.4 国家审计准则的作用 |
2.1.2 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 |
2.1.2.1 国家审计准则是一种制度安排 |
2.1.2.2 制度变迁的概念 |
2.1.2.3 制度变迁的方式 |
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1 诺斯的学术思想 |
2.2.2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框架 |
2.2.3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
2.2.4 其他制度变迁理论 |
2.2.5 制度变迁理论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 |
2.3 国家治理理论 |
2.3.1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2 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3 国家治理理论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 |
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和特征分析 |
3.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 |
3.1.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供给分析 |
3.1.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分析 |
3.1.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均衡分析 |
3.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历程及特点 |
3.2.1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演进历程和各阶段特点 |
3.2.1.1 萌芽阶段(1983年至1995年) |
3.2.1.2 探索阶段(1996年至1999年) |
3.2.1.3 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 |
3.2.1.4 完善阶段(2011年之后) |
3.2.2 国家审计准则主要内容的变化情况和特点分析 |
3.2.2.1 一般准则 |
3.2.2.2 审计证据准则 |
3.2.2.3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准则 |
3.2.2.4 审计方案准则 |
3.2.2.5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
3.2.2.6 审计报告准则 |
3.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特征 |
3.3.1 以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 |
3.3.2 采用渐进式变迁方式 |
3.3.3 路径依赖性强 |
3.3.4 注重与国际接轨和趋同 |
4 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审计准则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世界审计组织国际准则变迁及特点 |
4.1.1 现行准则基本概况 |
4.1.2 准则变迁过程及原因 |
4.1.3 准则变迁的特点分析 |
4.2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变迁及特点 |
4.2.1 现行准则基本概况 |
4.2.2 准则变迁过程及原因 |
4.2.3 准则变迁的特点分析 |
4.3 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启示 |
5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内部动力 |
5.1.1 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的作用 |
5.1.1.1 审计准则认识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1.1.2 审计实践认识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1.2 审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 |
5.1.2.1 国家审计目标的不断演进 |
5.1.2.2 审计目标演进对审计准则的引领作用 |
5.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外部动力 |
5.2.1 审计实践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1.1 国家审计准则萌芽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1.2 国家审计准则探索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1.3 国家审计准则发展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2 技术方法进步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2.1 相关技术方法的进步 |
5.2.2.2 对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3 财政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3.1 国家审计准则在财政体制和国家审计发展中的互动作用 |
5.2.3.2 财政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4 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5.2.4.1 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
5.2.4.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
6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效果分析 |
6.1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总体效果评价 |
6.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研究 |
6.2.1 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项目质量的关系 |
6.2.1.1 审计项目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
6.2.1.2 国家审计准则中的审计项目质量 |
6.2.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研究——以1996年至2011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例 |
6.2.2.1 样本选择 |
6.2.2.2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6.2.2.3 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 |
6.3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的影响研究 |
6.3.1 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结果的关系 |
6.3.1.1 审计结果的涵义 |
6.3.1.2 国家审计准则中审计结果披露的变化 |
6.3.1.3 准则中披露方式变化产生的影响分析 |
6.3.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以1993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例 |
6.3.2.1 准则变化对审计结果影响的理论分析 |
6.3.2.2 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影响的实证检验 |
7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分析和改进策略 |
7.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7.1.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分析 |
7.1.1.1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的特点 |
7.1.1.2 新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中的路径选择 |
7.1.2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2.1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 |
7.1.2.2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
7.2 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实因素 |
7.2.1 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准则提出的新要求 |
7.2.2 审计目标调整对国家审计准则的挑战 |
7.2.3 审计实践探索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 |
7.2.4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对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 |
7.2.5 计算机技术新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 |
7.2.6 其他因素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
7.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未来改进策略 |
7.3.1 以国家治理引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 |
7.3.2 凸显中国特色并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
7.3.3 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 |
7.3.4 选择最优的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方式 |
8 结论与局限性 |
8.1 研究结论 |
8.1.1 最高审计机关在准则变迁中发挥主导作用 |
8.1.2 准则变迁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 |
8.1.3 准则变迁结果推动了国家治理发展 |
8.2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完善内审机构是贯彻《审计法》的基础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研究[D]. 汪妍.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2]ZC公司内部审计改善研究[D]. 于翔.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YC市统计局内部审计问题探讨[D]. 潜靓靓.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四十年变迁回顾与展望[J]. 徐玉德. 中国内部审计, 2019(02)
- [5]FZ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世崧. 北京工业大学, 2011(10)
- [6]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研究[J]. 田峰,孟佳琪. 会计之友, 2017(13)
- [7]全覆盖背景下的央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L公司为例[D]. 杜晓彤.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8]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问题探究 ——以J单位为例[D]. 万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9]公立医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设计研究[D]. 欧阳妍彦. 福州大学, 2018(03)
- [10]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D]. 王彪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