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行“五个强化” 推动地方税专业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友顺[1](1993)在《实行“五个强化” 推动地方税专业管理》文中指出 地方税税源零散,牵涉面广,规模小,征收难度大,与工商税相比是"芝麻"。在税务系统内部,多年来一直存在着重大税种忽视小税种,挑"西瓜"丢"芝麻"的倾向,地方税征管的疲倦状态一直未能根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欠税多;二是漏税多;三是收入增长幅度不大;四是纳税人对缴纳地方税的观念模糊,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纳税意识尤为淡薄。针对上述情况,湖南省湘潭市税务局湘江分局于1990年对地方税实行专业管理,采取"西瓜"与"芝麻"并重,大税与小税齐抓的
王宇昕[2](2014)在《中国地方政府预算裁量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预算在地方政府治理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本文观察到,预算管理僵化和过度裁量在实践中的发展,正逐步而系统地削弱中国地方政府的预算治理能力,并可能导致预算改革出现方向性偏差。如何限制预算僵化,保障充分和合理的预算裁量,同时避免过度和不当的预算裁量,已经成为预算理论与实践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阐明预算僵化的存在导致合理裁量的不足,过度裁量的泛滥损害地方治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对策建议。预算裁量是指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财政经济目标变化等具体情况,相机抉择地做出政策安排和资源配置的决定。如果政府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均由法定预算程序本身决定,而不是在预算程序之外做出,预算就是“裁量式”的。实现政府善治,就要求在预算年度内,在预算过程中,完成政策制定和预算资源配置这两个政府治理的关键方面,而不是使这两个方面外在于预算的过程。预算僵化是指预算资源的配置决定在预算过程之外做出,预算过程只是被动地计算落实这些决定需要的资源,而不能根据国家战略优先性和政策重点相机抉择地配置资源。法定支出、专项转移支付和部门专款、债务利息的偿付、其他刚性支出等,固化了预算资金在特定用途和特定项目上的使用,使预算资金难以从低效或次优项目中转移出来并进入到高效或最优项目中;财力向中央集中、地方税体系不健全造成了财权上移,事权划分不合理造成了事权向地方政府下移;专款专用和地方政府不能自主支配使用的其他收入(主要是上缴上级政府的收入)等造成了收入方面的预算僵化;预算管理中注重投入而非产出与绩效,过分强调了预算的控制功能,造成了预算管理的低效;对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视促使社会保障支出逐步增加,以上这些问题都造成了预算管理缺乏灵活性,并表现为预算僵化。总之,凡是预算过程本身不能决定的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都会导致预算僵化。预算僵化会造成合理预算裁量的不充分,即在预算过程中完成政策制定和财政资源配置的潜力不足。预算管理过度裁量是指行政部门的预算决策逾越相关法律和立法机关的授权,导致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为了满足新的支出需求,地方政府通常通过发掘体制外收入的方法来获得预算资源,由此造成的过度财政负担形成了“公地悲剧”或“共用资源池”问题。唯GDP论和政绩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更关注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忽视了预算的民主参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低效;预算收入连年超收,也使得地方政府产生了扩大支出规模的强烈动机,通过地方政府债务弥补预算收支偏差,加重了地方政府负担;地方政府为扩大自主性收费动机产生的预算外收入、为突破预算限额而进行的“跑部钱进”,这些超越法定预算授权的行为都造成了预算管理的难度,属预算程序外的裁量,这种裁量会破坏预算裁量和预算控制,带来显性及隐性的财政风险,损害政府治理,导致“劣治”而非“良治”。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财税体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及“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表明了提升治理能力已成为现代预算制度建构和新时期全面深化财税改革的焦点。伴随着我国地方支出占中国全部支出的比重已高达80%以上,且位居世界最高水平,预算在地方治理中也显示出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预算不只是对财政资金实施法定控制的主要工具,也是促进政府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政府施政的利器,是政府治理的核心。预算治理指在始于预测而终于评估和审计的预算过程中,制定与实施政策、配置预算资源以解决各种难题和挑战的系统方法。地方政府的预算治理能力,取决于在正式的即法定的预算过程中高质量地完成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的能力。充分且合理的预算裁量权是预算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预算僵化限制和削弱了预算裁量,从而削弱了预算治理能力和政府治理能力。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预算僵化和过度裁量是现行预算制度的两个重大软肋,严重削弱了预算治理能力。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实施预算治理的过程就是发挥预算功能的过程,在预算的控制、管理、计划、政策和民主功能中,僵化代表了预算的控制功能被强化,过度裁量代表了预算的政策功能被放大。预算政策功能的实现需要适度的管理灵活性,但过度裁量又是腐败、寻租行为产生和破坏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根源。预算僵化与过度裁量的冲突集中反映了现实中实现控制功能与政策功能均衡的迫切性,“守住今天”的刚性约束和“抓住明天”的应对更紧迫的未来挑战之间的选择和冲突,成为地方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预算过度裁量和僵化的冲突,实现预算功能的均衡,完善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实现政府善治,是我们亟需认真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实现预算灵活性与约束性的平衡即预算政策功能与控制功能的均衡这一角度探寻地方政府公共预算改革的可行途径。并试图解决三个重点问题,即:(1)在什么意义及什么程度上,预算控制和预算裁量是必需的和适当的?(2)实践中预算僵化(裁量不足)和过度裁量将产生怎样的危害?(3)应建立怎样的矫正机制来实现管理灵活性与约束性即预算控制功能与政策功能的平衡?由于这一问题很少受到关注,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在预算的功能理论、经济人假设、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案例法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发达国家、oecd国家和转轨制国家在政府预算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从研究预算基本理论、预算僵化和预算裁量本质内涵和影响因素、预算裁量权获得和财政空间的创造等层次逐步展开分析,对地方政府预算裁量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预算管理僵化与过度裁量的矫正机制,即地方政府预算裁量权提升和创造地方财政空间。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预算僵化和过度裁量在中国地方预算中的发展,正在损害地方政府的预算治理能力。预算僵化无法体现基于战略优先性的资源配置和结果导向的营运绩效,造成预算与政策相脱节、公共支出绩效低下、民主参与不足等。预算过度裁量体现了脱离“财政纪律与总量控制”的不良预算行为,会造成预算资金安排与使用脱离预算控制,产生预算资源的浪费,导致寻租和腐败。(2)预算治理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和关键。预算不仅是政府施政的有力工具,也是联接政府与公民的财政纽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将公共治理理念的受托责任、预算透明度、参与性和可预见性等融入预算,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最终达到“善治”。(3)地方政府的预算治理能力,取决于在正式的、即法定的预算过程中高质量地完成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的能力。预算治理指在始于预测而终于评估和审计的预算过程中,制定与实施政策、配置资源,以便协调和解决各种不同利益冲突和难题的系统方法。预算僵化会削弱预算治理能力和政府治理能力,预算过度裁量则会导致预算管理逾越合理的限度,因此充分且合理的预算裁量则成为预算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保障充分和合理的预算裁量就要约束和引导政府在预算过程中,完成大部分政策制定与资源配置任务,并保障其质量,避免将预算程序矮化为“计算程序”。(4)限制预算僵化的关键,在于要求预算的控制与政策功能间的适当平衡,充分发挥预算的政策功能,避免片面强调预算的控制功能而忽视政策功能,为此,要合并和压缩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修订部门法律、取消重点支出的挂钩机制;减少基数法的使用,增加零基预算法的使用;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收入自主权;引入中期滚动预算,逐步以基线筹划方法取代基数法;控制政府债务的增长,控制公民权益支出的增长,避免走福利国家的老路。(5)解决预算过度裁量的关键,在于将政府活动与财政资源纳入法定预算过程,确保预算的全面性、完整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地方预算收入的编制,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强化受托责任,实现预算民主;预算的重心由投入转向结果;建立中长期跨年度预算,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理论研究方面,将预算僵化、过度裁量置于预算治理与政府治理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将预算治理理解为通过预算过程(始于预测终于评估和审计)制定与实施政策、配置资源以解决各种难题和挑战的系统方法,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提出了矫正预算僵化和过度裁量的概念框架和对策;对地方政府预算裁量的规模和趋势进行了初步估算,通过定量研究得出中国地方政府预算裁量空间不足的结论;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进行了地方政府预算裁量规模和趋势的案例分析,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了理论性的参考和建议。由于时间和资料限制,本文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尚不深入,这些也是未来继续研究的对象:对我国地方政府预算裁量范围和预算裁量度的界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地方政府预算裁量规模和趋势的实证分析,只能进行初步的测算,不够准确;地方政府预算基础数据资料与统计口径的变化,可能需要对结果进行一定的修整;经济学理论对于现实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文章中所运用的政府预算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等还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对预算裁量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的微观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中国目前宏观经济环境和预算管理仍处于变化中,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在理论上也存在着多样性,文中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到的对预算过度裁量与僵化的矫正机制的研究结论仍是初步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可行性可能还存在欠缺。
姚三春,李良成,宋明万,高宝武[3](2011)在《税海搏击竞风流 扬帆破浪正其时》文中研究指明求真务实聚财为国谱新篇 如果说兰州“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是全市人民共同奋力书写的鸿篇巨制,那么兰州市城关地税二局事业的发展历程应该是其中令人欣喜的光辉一页。城关地税二局人用“河汇百川、九曲不回;创新发展、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书写着税收事业“跨越式发展”的
俞晓波[4](2014)在《扁平化架构下的大都市政府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科层制结构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其过分理性化、不透明、组织僵化等特征,日益表现出呆滞性;而扁平化结构由于信息传递层次少,更加具有环境适应性和灵活性,便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政府结构合理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结构扁平化既继承了科层制的工具理性,又融入了以民主参与、合作沟通为导向的后现代价值理性,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政府扁平化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平台,从大都市发展的角度,构建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的相合性模型,并以上海作为研究个案,梳理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结构的发展轨迹、演变趋势以及各类权变因素的相合性,分析总结上海政府结构优化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大都市政府结构改革的经验,提出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径和制度创新,为我国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提供思路。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研究选题的缘由与意义、与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框架(包括研究的基本思路、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论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正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对扁平化结构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特点、具体实践等进行阐释,结合国外政府实际运用的情况论述这一理论的优势与作用,为研究我国大都市政府扁平化结构变革提供理论支撑。本章内容主要是对理论工具的阐释,为进一步分析问题奠定基础。第二章探讨大都市政府结构变革面临的外部现实条件、内部要素对结构变革的影响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合性关系,进而构建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的相合性模型。本章内容是将政府扁平化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从宏观层面建立理论模型。第三章从城市发展背景入手,深入研究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全球城市的政府结构,探讨大都市政府的组织机构设置和政府结构改革,进而总结国外大都市政府结构的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我国大都市政府结构优化的启示。本章内容是从国外大都市政府的结构演变中找到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第四章以上海作为我国大都市的典型代表,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其以扁平化为导向的政府结构优化实践,从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成效与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和剖析。本章试图通过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上海延伸到全国大都市,提出政府结构变革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第五章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扁平化框架下建构大都市政府结构优化理论,针对政府结构变革面临的问题提出实现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的具体路径。本章内容主要是在宏观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对策。第三部分结语: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重点和衍生问题。
李厚喜[5](2011)在《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构建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转型的基本内容之一。本论文从转型中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命题出发,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历程、基本因素、基本路径、基本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试图在理论、实践、政策上提出新解释,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广阔的政策选择。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本论文分析了当前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背景,界定了经济社会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相关概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理论、二元结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区域理论等国外理论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国内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基本梳理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国外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论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政府建设等经济社会转型主要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国内相关文献主要从中国相关国情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内容,设计并实施符合国情的相关政策。其次,通过总结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过程和经验,本论文提出了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框架,并归纳了国外的相关经验,尤其是转型中后期的相关政策。以此为基础,本论文重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过程、相关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的转移效果,构想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倾向、转移结果等内容,提出了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框架。本论文认为,对于人口大国,转型时期,设计并实施正确的人口政策十分艰难。中国目前的转型成功说明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政策,但绝不能照搬。只有根据本国实际国情世情来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长期发展。转型中后期,中国应进一步修正前期的转型政策,建设中国自身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路径,这也是农村劳动力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再次,本论文分析了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因素,并提出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逻辑框架。本论文认为,经济驱动是转型的基本动力,社会驱动是转型的隐性机制,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是转型的基本支撑,而制度变迁则构成转型的基本路径依赖,这是转型国家的一般规律。这四大因素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约束,也构成中国转型的中心支柱;农村劳动力也影响着四大因素的演化,推动转型的深化。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三大基本路径,即现代农业、城市经济、农村非农产业。本论文认为,城镇化并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唯一路径,现代农业、农村非农产业仍将是今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选择,也构成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设计和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不仅应有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现代农村转型、城镇化等现代化建设,更应充分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后,从中国转型的现状和前景出发,本论文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长期趋势,给出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判断,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变化,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前景。本论文认为,当前经济社会转型进入了关键时期,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新阶段的主要原因。“民工荒”是由中国现有制度缺陷、人口素质不高、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综合造成的,所以,改善农村居民人力资本、基础性制度重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本内容。本论文提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大政策体系。政府的三大政策体系应最终能够实现在同一制度框架下实施,构筑区域层面或国家层面的国民一致的制度体系,这是实现转型的根本前提。农村劳动力的原有政策体系并不可能瞬间被改变,本论文认为,当前政府应在长远规划基础上,分类分步设计农村劳动力的新政策体系,构筑转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性互动机制,实质性地推动中国改革进程。转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基本历程。转型前期和中后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转型前期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复制,甚至还会形成路径依赖或锁定效应,构成后期转型的基本障碍。转型中后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成为破除路径依赖的重要突破口,建设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将成为破解转型难题的重要选择,这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根本性转移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修正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区域层次和中央层次相协同的一体化基础性制度体系,以更好地应对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种种难题。
安洋[6](2007)在《我国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税制发展史,税收优惠一直是世界各国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税收优惠在促进经济发展、调节社会分配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诸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税收优惠管理理论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把税收收入与财政支出结合起来,揭示出了税收优惠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因此,也就有必要对税收优惠实施绩效评估和管理,让税收优惠发挥最大的效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管理已日渐成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税收优惠管理体系,实现了税收优惠的预算、绩效评估等一系列规范管理。我国对税收优惠管理研究的时间较短,未建立起规范的税收优惠管理体系。为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的效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本文试对我国当前税收优惠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我国税收优惠管理体系的完善提出设想与建议。本文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税收优惠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对税收优惠管理理论的提出,税收优惠管理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效用作了分析,同时还对税收优惠管理体系中三个重要方面——税收优惠预算管理模式、税收优惠成本估算方法、税收优惠绩效评估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二部分,我国税收优惠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税收优惠管理的现状,然后从税收优惠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目标不清晰、税收优惠内容和管理缺乏透明度、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限混乱、税收优惠管理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税收优惠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国外税收优惠管理的经验及借鉴。国外税收优惠管理经验介绍了美国、德国、英国三个国家的相关管理措施及经验,从中可以借鉴税收优惠预算管理可以采取准预算管理模式、我国的税收优惠预算可采取按税种进行分类统计、对税收优惠成本估算方法的选择上应采取逐步完善的方法、加强税收信息库建设等方面。第四部分,完善我国税收优惠管理的设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税收优惠管理体系的原则、思路。分别从采取税收优惠准预算管理模式、采取收入放弃法来进行税收优惠成本估算、建立适合的税收优惠绩效评估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设想,以实现税收优惠管理体系完善。最后分析了完善税收优惠管理体系的相关措施。
蒋珊[7](2019)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研究 ——以F县A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税制改革、简政放权、土地财政和招商引资的推进,基层政府面对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衍生出复杂多变的地方政府行为。一方面,地方政府基本能够代表民众利益,积极执行上级要求,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如“一刀切”“空喊口号”“转发照搬中央文件”“数字造假”等不和谐因素,引发民众不满。本文以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为例,对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和讨论。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个基层政府行为模式的分析框架。经济考量、政治考量构成了地方政府行动的基本动力,政治、经济考量两者之间有四种排列组合关系,分别为符合经济考量、政治考量,符合经济考量、不符合政治考量,不符合经济考量、符合政治考量,经济考量、政治考量均不符合。在具体行为选择中,基层政府会根据这四种排列组合下的不同动力因素,综合考虑政府“效益—投入”、社会参与者意见和力量强弱,做出相应行为。F县A镇电子商务产业在短短的3-4年时间里,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动员发起到全面繁荣到走向衰落的过程,这一不同寻常的发展路径,引发了笔者关注并试图解读其背后的政府行为模式。在产业发展初期,发展电商虽受到社会参与者支持,但既不符合政府的政治考量也不符合经济考量,因而并没有进入政府视野,在民间默默发展。在产业快速发展期,上级较高的政治、经济激励使A镇政府积极投身电子商务事业发展,始终围绕着建成“淘宝村”的目标,按照“效益—投入”的逻辑做出行为选择,并对民众中不同力量强弱的群体进行区别对待。而当上级政策风向改变,上级提供的政治压力消失、经济收益为零,此时发展电子商务既不符合基层政府的政治考量,也不符合基层政府经济考量,A镇发展电子商务的动力消失,于是A镇停止各项扶持政策,将电子商务转变为一般产业进行管理和控制。此时企业和农户多次表达希望镇政府提供奖励帮扶的意愿,却因为力量弱小,被处于主导方的政府以各种借口拒绝。当电子商务产业的税收利好再次显现出来时,发展电商符合基层政府的经济考量,A镇的发展动力又一次被激发。由于地方政府常常从经济考量、政治考量做出行为选择这种特性,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忽略长远发展需求,资源投放过于集中、区域发展不均衡,违背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民众关系恶化等不利后果,导致地方政府公共性的偏离。这种以自身政治、经济考量为出发点进行决策的行为,使社会治理无法达到最优状态,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和感情,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深刻认识政府偏离公共性造成的危害,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政府公共性的实现。比如,通过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杜绝“以GDP论英雄”的考核理念;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落实官员的终身负责制;提高公民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力,构建评估主体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等方式纠正政府公共性的偏离。
康征[8](2011)在《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在深入调研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和经验和状况,对目前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发展进行研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今后发展道路中的相应对策。本文对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由政府部门或者有政府背景的科技园区负责建立和完善或者参与建成的,主要是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度高,自身发展活力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影响孵化器功能发挥。现行的孵化器政策也是造成孵化企业流动差的深层原因。孵化企业因为毕业后会失去了进一步政策的支持而不肯毕业;而且孵化器也会因发展较好的孵化企业的毕业,影响房租收入和政府财政性扶持,从而缺乏让企业毕业的积极性。因此,不完善现行的孵化器政策,将难以提高孵化企业毕业率,也难以建立有效的流动和辐射机制,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制环境。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服务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力手段,根据孵化器对企业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建立完善风险投资与孵化器投融资体系,向风险投资机构推荐投资对象,使投融资能够切实的落实到孵化器企业服务中去。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能推动事业蓬勃发展的人才机制,改革现行扶持政策势在必行。激发孵化器和管理人员的动力和活力,以利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阐明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分析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归纳本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并提出主要观点。第二部分,回顾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22年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用具体的数据体现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分析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比较了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发展管理成功经验,对完善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对策研究。第五部分,本文结论,并提出研究展望。
李学博[9](2018)在《“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度,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试点方案。经过几年的试点,“营改增”的地域范围逐步扩大到了全国,行业范围也逐渐扩大。自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我国全面实施了“营改增”。至此,所有营业税所涉及的行业全部完成了“营改增”的转变。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营改增”对其影响非常重大。由于房地产业涉及行业链条广泛、房地产开发销售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复杂性,还有房地产老项目还需适应过渡性的“营改增”政策,“营改增”后,房地产业的税负实际如何变化以及对税务部门带来哪些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章介绍了“营改增”的涵义及理论基础,并对房地产业“营改增”政策做出详细解读。之后,文章以天津市房地产样本企业作为出发视点,对“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企业税负影响做出规范性分析及实证分析。其中,实证分析阶段以天津市房地产上市公司近六年财务数据为基础,分析其税负变化;此外,为提升数据的普遍性,文章还对100家天津的非上市房地产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税负变化情况做出整理。再后,提出天津市税务部门应对“营改增”的建议(落实政策、务实服务;提升能力、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巩固成果;强化意识、防控风险;规范行为、依法推进)及房地产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做好规范发展的规划、梳理好上下游关系、处理好涉税事务、注重内部成本管理、提升增值税发票管理水平)。最后,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并进行研究展望。
鲍焓[10](2021)在《N市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实行“五个强化” 推动地方税专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行“五个强化” 推动地方税专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地方政府预算裁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预算裁量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预算裁量的内涵界定 |
一、预算裁量的概念 |
二、预算裁量的主要内容 |
三、预算裁量的特征 |
四、赋予地方政府预算裁量权的必要性 |
第二节 预算裁量的相关理论 |
一、预算的功能理论 |
二、预算裁量的经济学及管理学理论 |
第三节 预算僵化与过度裁量的影响及后果分析 |
一、预算治理 |
二、预算僵化及其影响和后果 |
三、预算过度裁量及其影响和后果 |
第三章 中国地方政府预算裁量规模估算与趋势分析 |
第一节 预算裁量的范围界定 |
一、支出分类 |
二、预算裁量分类 |
第二节 地方政府预算裁量规模估算 |
一、法定支出的规模估算 |
二、地方政府预算裁量规模估算 |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预算裁量规模估算 |
一、内蒙古自治区基本情况 |
二、内蒙古自治区预算裁量规模估算 |
第四章 地方政府预算裁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地方政府预算收入自主权的缺失 |
一、地方政府自主性收入不足 |
二、地方政府预算收入自主权缺失对预算裁量的影响 |
第二节 法定支出对预算裁量的影响 |
一、法定支出的内容 |
二、法定支出对可裁量支出的影响 |
第三节 现行预算制度的缺陷 |
一、年度预算缺陷 |
二、年度预算缺陷造成的超收超支现象 |
第四节 预算执行与政策的脱节 |
第五节 内蒙古自治区预算裁量影响因素分析 |
一、自主收入不足 |
二、转移支付制度制约 |
三、法定支出因素制约 |
四、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
五、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
六、其他客观因素 |
第五章 国外地方政府预算裁量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地方政府预算裁量管理的立法支持 |
一、以宪法明确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 |
二、以宪法明确地方政府支出权力和特殊支出用途 |
三、以宪法明确地方政府自治权力 |
四、以宪法明确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管理 |
五、以宪法明确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 |
第二节 国外地方政府预算裁量管理实践 |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 |
二、国外地方政府预算裁量改革路径选择 |
第三节 西方国家预算裁量改革路径经验借鉴 |
一、立法支持预算管理改革 |
二、科学合理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
三、实施绩效导向的预算改革 |
四、引入中期基础预算 |
五、预算管理改革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第六章 地方政府预算裁量权与财政空间的创造 |
第一节 地方财政自主权与财政空间的创造 |
一、税收自主权 |
二、适度下放地方政府公债发行权 |
三、释放法定支出预算资源 |
四、建立地方政府预算稳定基金 |
五、基线筹划法取代基数法 |
第二节 绩效预算 |
一、绩效预算的特点 |
二、中国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
三、地方政府实施绩效预算的思路 |
第三节 中期基础预算 |
一、中期预算与年度预算 |
二、中期预算的构成 |
三、从年度预算过渡到中期基础预算 |
第四节 强化内蒙古自治区预算裁量权的改革思路 |
一、近期改革思路 |
二、中长期改革思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扁平化架构下的大都市政府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问题的提出 |
0.1.3 研究意义 |
0.2 文献回顾与述评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论文的基本结构 |
0.3.1 论文研究的主题思想 |
0.3.2 论文的篇章结构 |
0.3.3 论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0.3.4 论文的创新点 |
0.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0.4.1 大都市 |
0.4.2 政府结构 |
0.4.3 扁平化结构 |
0.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0.5.1 文献分析法 |
0.5.2 案例研究法 |
0.5.3 比较分析法 |
0.5.4 访谈调查法 |
1 政府结构扁平化的理论与实践 |
1.1 政府结构扁平化理论的历史考察 |
1.1.1 政府结构扁平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1.1.2 政府扁平化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 |
1.2 政府结构扁平化的理论溯源 |
1.2.1 组织理论 |
1.2.2 新公共管理思想 |
1.3 政府结构扁平化的理论阐释 |
1.3.1 政府结构扁平化的内涵界定 |
1.3.2 扁平化结构与科层制结构比较分析 |
1.3.3 对政府结构扁平化的认识偏差 |
1.4 政府结构扁平化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实践应用 |
1.4.1 结构重组 |
1.4.2 分权改革 |
1.4.3 公共部门私有化 |
1.4.4 公共服务社会化 |
2 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的相合性模型 |
2.1 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模型的构建 |
2.1.1 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的原则 |
2.1.2 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模型 |
2.2 影响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的权变因素 |
2.2.1 环境 |
2.2.2 战略目标 |
2.2.3 政府规模 |
2.2.4 信息技术条件 |
2.2.5 行政文化 |
2.2.6 管理人员素质 |
2.3 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的相合性分析 |
2.3.1 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的相合性 |
2.3.2 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策略的选择 |
3 国外大都市政府结构模式及发展趋势 |
3.1 美国纽约政府“市—行政区”结构模式 |
3.1.1 美国纽约城市背景 |
3.1.2 纽约“强市长型”结构 |
3.1.3 纽约政府机构设置 |
3.2 英国伦敦政府“市—都市自治区”结构模式 |
3.2.1 英国伦敦城市背景 |
3.2.2 伦敦政府改革:从地方分治到两级制 |
3.2.3 伦敦政府机构设置 |
3.3 日本东京政府“都—区”结构模式 |
3.3.1 日本东京城市背景 |
3.3.2 东京政府改革 |
3.3.3 东京政府机构设置 |
3.4 国外大都市政府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
3.4.1 国外大都市政府结构所表现的特征 |
3.4.2 国外大都市政府结构发展趋向 |
3.4.3 国外大都市政府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
4 上海市政府结构改革的演进轨迹 |
4.1 上海城市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 |
4.1.1 经济运行态势严峻 |
4.1.2 城市人口规模急剧增长 |
4.1.3 城市基层治理结构亟待完善 |
4.1.4 城市政府的改革创新有待推进 |
4.2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结构沿革与机构改革 |
4.2.1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政府结构沿革 |
4.2.2 上海市政府机构设置现状及机构改革特点 |
4.3 上海市政府结构优化的主要举措 |
4.3.1 调整管理幅度,提高城市政府的回应性 |
4.3.2 缩减政府规模,探索大市场大监管模式 |
4.3.3 以流程再造为重点,为公众提供扁平高效的服务 |
4.3.4 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抓手,推进基层社会自治 |
4.4 上海市政府结构优化的文本解读 |
4.4.1 形态结构的规范化有待增强 |
4.4.2 运行结构的弹性化不足 |
5 实现大都市政府结构扁平化的路径选择 |
5.1 文化培育,树立创新管理理念 |
5.1.1 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的阻碍因素 |
5.1.2 树立政府结构扁平化变革的创新理念 |
5.2 结构再造,缩短政府管理链条 |
5.2.1 政府职能结构调整 |
5.2.2 政府组织机构重组 |
5.2.3 政府权力关系划分 |
5.3 技术推进,改造传统信息沟通模式 |
5.3.1 正确看待电子政务 |
5.3.2 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 |
5.3.3 加强公务员的信息化培训 |
5.4 强化能力,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 |
5.4.1 加强市级机关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 |
5.4.2 提高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水平 |
5.4.3 发挥好聘任制公务员的作用 |
5.5 协同合作,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
5.5.1 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政策架构 |
5.5.2 健全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机制 |
5.5.3 政府购买服务与培育社区内社会组织相结合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 |
一、农村劳动力 |
二、经济社会转型 |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五节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论文可能的创新 |
二、本论文的不足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理论综述 |
一、产业结构理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二、二元经济理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三、人力资本理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四、区域经济理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趋势 |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政策及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过程 |
一、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评价 |
二、转型时期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评价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过程 |
一、韩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分析 |
二、巴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及分析 |
第三节 转型时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启示 |
一、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启示 |
二、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历程 |
第一节 1978-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背景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及其重要内容 |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效果评价 |
第二节 1992-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发展和整体推进 |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背景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及主要内容 |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效果评价 |
第三节 2002-2010: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入推进 |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背景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及主要内容 |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效果评价 |
第四节 2011~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质性变革 |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背景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采取的政策 |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产生的政策效果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口因素 |
一、人口规模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硬约束 |
二、人口结构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变迁 |
三、人口城市化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态 |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因素 |
一、居民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拉力 |
二、资本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规模 |
三、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驱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支撑 |
四、农业生产率的改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 |
五、地理经济因素是农村劳动力区域化转移的重要基础 |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 |
一、市场制度改革和深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激励机制 |
二、户籍制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设计和实施的主要纽带 |
三、城乡二元福利制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彻底的基本因素 |
四、城乡二元化的土地制度是农村劳动力半城市化转移的重要原因 |
第四节 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因素 |
一、人力资本的持续改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成功的重要保证 |
二、社会资本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纽带 |
三、社会变迁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化 |
第五节 转型中后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逻辑框架 |
一、经济社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互动关系 |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路径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政策 |
第一节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
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现状和前景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长期趋势 |
三、设计和实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政策 |
一、推动户籍制度及福利制度改革,建立一体化的国民福利制度 |
二、改进县级财政政策,推动县域内城乡统筹发展 |
三、完善区域财政政策,优化区域城市化布局 |
第三节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代乡村建设政策 |
一、加大农业现代化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 |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推动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
三、鼓励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建设农村现代经济 |
四、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推动农村社会进步 |
第四节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民工政策 |
一、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
二、调整财政民生支出结构,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一、总结 |
二、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我国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税收优惠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税收优惠管理的提出 |
(一) 税收优惠的一般分析 |
(二) 税收优惠管理的提出 |
二、税收优惠管理的效应分析 |
(一) 税收优惠管理的一般理论意义 |
(二) 我国税收优惠管理的现实效应 |
三、税收优惠管理的基本方法分析 |
(一) 税收优惠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
(二) 税收优惠成本估算方法分析 |
(三) 税收优惠绩效评估方法分析 |
第二部分 我国税收优惠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税收优惠管理的现状 |
二、我国现行税收优惠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税收优惠没有纳入预算管理 |
(二) 税收优惠政策目标不清晰 |
(三) 税收优惠内容和管理缺乏透明度 |
(四) 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限混乱 |
(五) 税收优惠管理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
第三部分 国外税收优惠管理的经验及借鉴 |
一、国外税收优惠管理经验 |
(一) 美国税收优惠管理 |
(二) 德国税收优惠管理 |
(三) 英国税收优惠管理 |
二、国外税收优惠管理经验借鉴 |
(一) 我国税收优惠预算管理易采取准预算管理模式 |
(二) 我国的税收优惠预算可采取按税种进行分类统计 |
(三) 我国税收优惠成本估算方法的选择上应采取逐步完善的方法 |
(四) 加强我国税收信息库建设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税收优惠管理的设想 |
一、完善我国税收优惠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
(一) 政策性原则 |
(二) 公平性原则 |
(三) 财政性原则 |
(四) 效率性原则 |
二、完善税收优惠管理的思路 |
(一) 明确税收优惠目标、方向、范围 |
(二) 选择税收优惠预算管理范围 |
(三) 税收优惠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 |
(四) 采集税收优惠估算数据 |
(五) 强化对税收优惠规模的有效控制 |
(六) 优化税收优惠手段 |
(七) 提高税收优惠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
三、完善税收优惠管理制度的具体设想 |
(一) 采取税收优惠准预算管理模式 |
(二) 采取收入放弃法来进行税收优惠成本估算 |
(三) 选择税收优惠的绩效统计方法 |
(四) 建立适合的税收优惠绩效评估体系 |
四、完善税收优惠管理的相关措施 |
(一) 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 |
(二) 不断完善税收法律法规 |
(三) 加强税收信息建设 |
(四) 建立纳税人、企业的收入和财产申报制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研究 ——以F县A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研究现状 |
1.3.1 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
1.3.2 基层政府行为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访谈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电子商务 |
1.5.2 农村电子商务 |
1.6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2 基层政府行为分析框架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基层政府行为的动力机制 |
2.2.1 经济考量 |
2.2.2 政治考量 |
2.2.3 两者排列组合关系 |
2.3 基层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 |
2.3.1 政府投入 |
2.3.2 社会行动者 |
2.4 基层政府行为模式分析 |
3 F县A镇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 |
3.1 F县 A镇简介 |
3.2 F县 A镇电子商务发展 |
3.2.1 电子商务起步中的政府行为 |
3.2.2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
3.2.3 电子商务低谷中的政府行为 |
3.2.4 电子商务回归中的政府行为 |
3.3 小结 |
4 基层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对策 |
4.1 基层政府引发的治理困境 |
4.1.1 追求短期效益,忽略长远发展需求 |
4.1.2 资源投放集中,区域发展不均衡 |
4.1.3 政治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偏离市场发展规律 |
4.1.4 政府公信力下降,群众信任度降低 |
4.2 提升基层政府治理水平 |
4.2.1 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
4.2.2 构建评估主体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
4.2.3 设立合理的财政分权制度 |
4.2.4 提高公民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力 |
4.2.5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8)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孵化器研究情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本研究的特点 |
3.1 主要观点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理论分析视角 |
二、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
1. 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 |
1.1 科技企业孵化器定义 |
1.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
1.3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过程 |
1.4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孵化企业的关系 |
2. 中国孵化器的发展现状 |
2.1 发展状况 |
2.2 各地政府支持力度与支持方式 |
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
3.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初始阶段 |
3.2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探索阶段 |
3.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拓展阶段 |
3.4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扩张阶段 |
3.5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深化发展阶段 |
三、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上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体制缺陷 |
1.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体制问题 |
1.2 原因分析 |
2. 政策法规执行力度缺陷 |
2.1 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统一的问题 |
2.2 原因分析 |
3. 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缺陷 |
3.1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
3.2 原因分析 |
4. 孵化器自身人才机制缺陷 |
4.1 孵化器人才机制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四、完善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对策研究 |
1. 国外孵化器发展的基本经验 |
1.1 政府的大力支持保障孵化器发展 |
1.2 完善的法制环境支撑孵化器发展 |
1.3 良好的孵化器投资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
1.4 规范化、标准化的内部管理体制保证孵化器健康发展 |
2. 外地企业孵化器的一些先进做法 |
2.1 管理团队与孵化器利益挂钩 |
2.2 延伸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
2.3 具有一定的创业投资、融资等功能 |
2.4 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双重角色 |
2.5 租用孵化场地建设孵化器 |
3. 主要启示 |
3.1 界定政府与孵化器的关系,明确孵化器的定位 |
3.2 立法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保证 |
3.3 推广风险投资机制,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服务体系 |
3.4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确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 |
五、结论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展望 |
附录 |
1.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情况表 |
2.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类型表 |
3.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重要指标07-09年对比表 |
4.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性质表 |
5.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表 |
6.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2009年累计风险投资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章 房地产行业“营改增”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解读 |
2.1 “营改增”概述 |
2.1.1 “营改增”的涵义 |
2.1.2 “营改增”的理论基础 |
2.2 房地产行业“营改增”政策解读 |
2.2.1 房地产行业概述 |
2.2.2 房地产业“营改增”政策解读 |
第3章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发展及税收征管的影响 |
3.1 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的生产经营及其税收征管情况 |
3.1.1 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
3.1.2 天津市房地产行业“营改增”之前的税收征管情况 |
3.2 “营改增”对天津市税收征管的影响 |
3.2.1 “营改增”对天津市税收征管的积极影响 |
3.2.2 “营改增”对天津市税收征管的挑战 |
3.3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经营的影响 |
3.3.1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经营的积极影响 |
3.3.2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经营的挑战 |
第4章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税负影响分析 |
4.1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税负影响的规范性分析 |
4.1.1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税负影响分析 |
4.1.2 测算结论分析 |
4.2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天津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数据 |
4.2.2 “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天津非上市房地产企业的问卷调查 |
4.3 规范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比较 |
第5章 天津税务部门及房地产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建议与对策 |
5.1 天津税务部门应对“营改增”的建议 |
5.1.1 落实政策、务实服务 |
5.1.2 提升能力、改进作风 |
5.1.3 提高效率、巩固成果 |
5.1.4 强化意识、防控风险 |
5.1.5 规范行为、依法推进 |
5.2 天津房地产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 |
5.2.1 做好规范发展的规划 |
5.2.2 梳理好上下游关系 |
5.2.3 处理好涉税事务 |
5.2.4 注重内部成本管理 |
5.2.5 提升增值税发票管理水平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实行“五个强化” 推动地方税专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实行“五个强化” 推动地方税专业管理[J]. 赵友顺. 税务研究, 1993(01)
- [2]中国地方政府预算裁量问题研究[D]. 王宇昕. 中央财经大学, 2014(12)
- [3]税海搏击竞风流 扬帆破浪正其时[N]. 姚三春,李良成,宋明万,高宝武. 甘肃经济日报, 2011
- [4]扁平化架构下的大都市政府结构研究[D]. 俞晓波. 武汉大学, 2014(01)
- [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D]. 李厚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1)
- [6]我国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研究[D]. 安洋.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6)
- [7]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行为研究 ——以F县A镇为例[D]. 蒋珊.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D]. 康征. 复旦大学, 2011(04)
- [9]“营改增”对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学博.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7)
- [10]N市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执行研究[D]. 鲍焓.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