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内涵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肖贵清[1](2022)在《整体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三个《历史决议》》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上的重大节点和转折关头,先后制定和通过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的三个《历史决议》,是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开辟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彰显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承载着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凝结着全党的集体智慧,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推动党和革命事业向前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顾海良[2](2021)在《理论的创新与创新的理论——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拓新》文中认为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深广的理论精粹和思想富源。要从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的感悟上,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要从"三个历史"结合上,深入理解百年奋斗四个时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中体现的党的理论创造和理论创新;要在对重大时代课题探索的升华上,深湛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结合上,深透探析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征和精神实质。
佘双好,汤桢子[3](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党的百年建设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党就开始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化。新中国成立开启了宣传思想工作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下发一系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文件,确立了在全国范围、面向全体人民的宣传思想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领域化和科学化发展轨道,宣传思想工作制度化、体制化和系统化逐步加强,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宣传思想工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宣传思想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到整体化、全方位、法治化新时代。建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日益明确,宣传思想工作概念范畴日益明晰,工作领域范围逐渐拓展,工作方式方法更加整合,工作格局向政党主导、多元主体方向发展。建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历史发展进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全员动手与专业人员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坚定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发展道路。
殷德生[4](2021)在《“两大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飞跃》文中提出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贯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开创的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领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面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性,"两大布局"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系统观念,"两大布局"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能动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两大布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指导,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两大布局"不仅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而且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吴远贤[5](2021)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成玉[6](2021)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从毛泽东“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要求的提出,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胡锦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习近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果不能抓好道德建设或背离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建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道德建设,并以“引领”“支撑”“保证”等词语形容道德,凸显了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线,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本研究与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有哪些内容、特色及价值”“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等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现实境遇、理论基础及形成脉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现实境遇主要包括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断渗透和侵袭、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而其形成脉络可作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其次,阐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该部分从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四个方面的论述展开,不仅系统回答了当前要对哪些道德予以加强建设及为什么要对其加强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四个主要方面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与本质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就理论特色而言,该重要论述呈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以及思维系统化、内容大众化、方式生活化、视野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在本质要求上,“四个要求、三个理念、四个指向”贯穿该重要论述的始终,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落实提供了原则指向。复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从重要贡献来看,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就价值意蕴看,该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而且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建立健全新时代道德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最后,就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展开探讨。这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贯彻落实该重要论述的主要路径,具体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抓住“最大公约数”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及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遵循“双创”原则方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提升德法合治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孟旭琼[7](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阎[8](2021)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慧娟[9](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指出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谷永鑫,陆卫明[10](2021)在《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的逻辑依据、实践探索与提升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推进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丰富发展内容供给制度、完善落实重点领域制度、适时调整机构职能体系,有效推进了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制度化进程。站在百年历史新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深化规律认识、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有效优化组织管理,从而切实推进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朝着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试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内涵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内涵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整体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三个《历史决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历史决议》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大节点和转折关头 |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形成于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重大历史节点 |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初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 |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形成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 |
二、三个《历史决议》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基础 |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提供了理论框架 |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了系统阐述 |
三、深刻理解百年党史上三个《历史决议》的重大意义 |
(一)三个《历史决议》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
(二)三个《历史决议》为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奠定了基础 |
(三)三个《历史决议》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
(四)三个《历史决议》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
(2)理论的创新与创新的理论——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拓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
二、百年奋斗的四个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
三、核心要义的十个“明确” |
四、基本方略实施的十三个方面的伟大成就 |
五、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
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与时代内涵 |
(3)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历程 |
(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鼓动阶段(1921—1949年) |
(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教育阶段(1949—1976年) |
(三)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思想文化阶段(1977—2012年) |
(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时代发展阶段(2012年—) |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刻变化 |
(一)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日益明确 |
(二)宣传思想工作的概念范畴日益明晰 |
(三)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域范围逐渐拓展 |
(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整合 |
(五)宣传思想工作格局向政党主导、多元主体方向发展 |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 |
(三)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
(四)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全员动手与专业人员相结合 |
(五)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
(六)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发展道路 |
(4)“两大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飞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面性 |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性 |
四、“两大布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系统性 |
五、“两大布局”激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能动性 |
六、结 论 |
(6)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想信念 |
(二)爱国主义 |
(三)中华传统美德 |
(四)社会主义道德 |
(五)道德建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
一、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 |
二、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 |
三、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 |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
一、萌芽阶段:十八大以前 |
二、初步形成阶段:十八大至十九大 |
三、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构架 |
第一节 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的“定盘星” |
一、将“理想信念”提升到“精神之钙”“总开关”的战略高度 |
二、赋予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 |
四、提出理想信念的客观衡量标准 |
第二节 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
二、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之外兼具“人类关怀” |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 |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建设的“精神根脉” |
一、将中华传统美德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
三、形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
四、“双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的原则方针 |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 |
一、将社会主义道德提升至“兴国立人”的战略位置 |
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德法并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
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和本质要求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
一、基本特征:“四个统一”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 |
(二)广泛性和层次性统一 |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
二、鲜明特色:“四化” |
(一)思维系统化 |
(二)内容大众化 |
(三)方式生活化 |
(四)视野国际化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
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要求” |
(一)坚持对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弘扬是基本要求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核心要求 |
(三)占领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提升道德传播能力是重要要求 |
(四)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
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理念” |
(一)“最大公约数”理念 |
(二)“协同育人”理念 |
(三)“弘扬正能量”理念 |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指向” |
(一)加强顶层规划,明确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
(二)强调全方位,科学谋划推进创新 |
(三)关注多层次,循序渐进提升育人实效 |
(四)注重宽领域,各战线多场域协同发力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
(二)对中国共产党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二、新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 |
(一)深化了党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 |
(三)揭开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保障 |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指引 |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
(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泉源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
一、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标准 |
(一)人民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 |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最终评判者 |
二、蕴含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
(一)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
(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
三、蕴含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
(一)蕴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评判标准 |
(二)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标准 |
(三)包含了教师的师德标准 |
(四)强调了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
第五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 |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把握道德建设的方向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 |
二、加强对理想信念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思潮的批判力度 |
三、区分对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 |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第二节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
一、教育引导人民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和文化 |
二、通过“两个共同体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
三、抓住重点对象并注重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育人作用 |
四、疏堵结合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赋予道德建设以深厚的精神滋养 |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二、在遵循“双创”方针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 |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四、以家庭美德建设和世界美德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第四节 抓住“最大公约数”,增强道德建设的践行成效 |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以个人品德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 |
三、注重发挥重点阵地和群体的道德育人作用 |
四、在国家治理中推动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
2.1 文化的界定 |
2.1.1 文化的含义 |
2.1.2 文化的分类 |
2.1.3 文化的功能 |
2.2 自信的界定 |
2.2.1 自信的词源 |
2.2.2 自信的含义 |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
2.3.1 文化自信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
5.4.2 讲好中国故事 |
5.4.3 树立国家形象 |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的逻辑依据、实践探索与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的逻辑依据 |
(一)制度化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支撑 |
(二)推进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
(三)环境条件深刻变化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提出新要求 |
二、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的实践探索 |
(一)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强化主体责任 |
(二)丰富发展意识形态内容供给制度,夯实思想理论根基 |
(三)完善落实意识形态重点领域制度,优化阵地管理格局 |
(四)适时调整意识形态机构职能体系,提升制度运行效能 |
三、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的提升路径 |
(一)深化规律认识,提升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质量及能力 |
(二)健全制度体系,推进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框架更加成熟定型 |
(三)优化组织管理,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组织架构矩阵合力 |
四、试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内涵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三个《历史决议》[J]. 肖贵清. 河北学刊, 2022(01)
- [2]理论的创新与创新的理论——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拓新[J]. 顾海良.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12)
- [3]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 佘双好,汤桢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两大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飞跃[J]. 殷德生. 上海经济研究, 2021(12)
- [5]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D]. 吴远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6]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陈成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7]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D]. 孟旭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8]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D]. 李阎. 河北大学, 2021
- [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 [10]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制度化的逻辑依据、实践探索与提升路径[J]. 谷永鑫,陆卫明. 河南社会科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