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梗塞性痴呆 - 老年智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梗塞性痴呆 - 老年智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一、多数梗塞性痴呆——老年期精神衰败原因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李岭军[1](2021)在《医养结合模式下社会工作参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的研究 ——以S市A医院为例》文中认为

梁思敏[2](2021)在《广东地区CADASIL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及认知损害特点》文中提出

原彬蔚[3](2021)在《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窍型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对比化痰通络汤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和单用盐酸多奈哌齐片对于痰瘀阻窍型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标准分治疗组(常规治疗+盐酸多奈哌齐片+化痰通络汤)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盐酸多奈哌齐片)。通过观察和分析每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12周后的相关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MMSE、Mo CA、ADL评分的数值,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组间、组内差异情况,疗效与疗程相关关系等问题。结果最终纳入68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35例),脱落4例。1.确保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均较前改善,经检验P<0.05,说明治疗4周后统计学存在差异,治疗组较优于对照组。治疗12周后,两组各量表评分上均进一步改善,经检验,在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MMSE、Mo CA方面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显着;在ADL上P﹥0.05,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从均值来看两组均有所上升。2.各组组内两两比较,观察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MMSE、Mo CA、ADL评分指标,经检验P<0.05,认为中、西药均可改善痰瘀阻窍型SCVCI患者的临床疗效。3.从疗程与疗效看各量表的变化,治疗12周后的疗效比治疗4周后的疗效更显着,认为在一定治疗时长内,疗效与疗程呈正相关关系。4.观察中医疗效评定,治疗组临床痊愈0、显效1例、有效26例、无效6例,对照组临床痊愈0、显效0例、有效11例、无效24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为31.42%,说明化痰通络汤在治疗该病总有效率上作用显着。结论痰瘀阻窍型SCVCI患者加用化痰通络汤治疗,可以改善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和行为能力,还能缓解患者头重头痛、纳呆腹胀、面色晦暗等不适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宋晓晨[4](2021)在《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于痴呆的治疗,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课题拟从中医医籍及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数据库所记载的中医痴呆古今医案入手,梳理中医治疗痴呆的古今医案情况,呈现大历史观下医家临证诊治痴呆的演变与发展,挖掘整理古今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等理论的认识及古今医家对痴呆的诊疗规律和经验,为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拓展思路。同时,结合对痴呆古代文献的梳理与中医相关研究的概述,对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总体论述。方法:1.基于《中华医典》对痴呆的古代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应用理论归纳与分析法,按照病名溯源、病因病机、治疗沿革等进行分析。2.基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的中医学经典医籍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痴呆的古今医案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按照医案年代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病因分布情况、病性病位分布情况、症状分布情况、方药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3.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近10年来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发文年份、发文地域、发文单位、文献类型、研究内容、项目支持、核心期刊、核心作者等进行分析。结果:1.痴呆首见于唐代的《华佗神医秘传》,又名“呆痴”“愚痴”“痴病”“神呆”“呆证”“呆病”等。明代以前多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可由药邪、先天因素、外伤、七情内伤、他病继发等诱发,病机以脏腑气血虚损为本,痰、瘀、火热为标。病位以心、脑为主,兼有肝、脾、肾。治疗兼见针灸与中药疗法。针灸选穴多为心经与肾经上的穴位。中药疗法包含藜芦、牵牛、石菖蒲、远志等化痰药及多个化痰补虚方的应用。2.共录入医案376则,分为少量的古代医案与近代医案,以及大量的现代医案。患者以60-79岁的男性居多。常见病因依次为他病继发、情志因素、毒邪、先天因素和外伤。常见病性依次为痰、血瘀、精髓亏虚、气虚、火热、气滞、阴虚等。常见病位依次为肾、心神(脑)、脾、心、肝、肺、胃、胆。常见症状依次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降低、性情改变等。常见方剂依次为补益剂、祛痰剂、活血剂、祛湿剂、行气剂、清热剂等。常见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等。应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依次为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六味地黄丸、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应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等。常用药物可聚类为补虚类、活血类、化痰类。经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应用情况与疗效评估,得到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对支持度百分比最高的石菖蒲-远志药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9个活性成分,73个潜在靶点,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c AMP信号通路、蛋白质去泛素化、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活性氧代谢过程、节律周期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及通路。3.共纳入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文献1558篇。年发文数量呈波动增长。主要发文地域依次为北京、湖北、广东、黑龙江、山东等。主要发文单位依次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内容包含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治未病、护理、康复等早期防护与病后调护的相关研究。治疗方法囊括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多项资助与支持。载文量最多的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杂志等18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结论:1.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由以虚、痰为主要病机演变为以虚及正虚夹痰夹瘀为主,并兼见火热、气滞、湿阻、寒凝、水停等,治法也由补虚、化痰发展为补虚、化痰、活血、开郁、清热、燥湿、驱寒、利水等。2.痴呆的病因有他病继发、七情内伤、外伤、毒邪、先天因素等,病性以痰、血瘀、精髓亏虚为主,病位以肾、脑、脾、心、肝为主,症状表现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低下等,证型以正气不足的虚证与虚中夹痰夹瘀的本虚标实证为主,治疗时多应用补虚药、化痰药、活血药、清热药等,依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3.常用方剂有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常用中药有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黄芪、半夏、郁金、当归等,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4.痴呆的中医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内服外治相结合、多靶点靶向治疗的日臻完善的治疗模式,研究趋势为痴呆的早期干预与病后调护。

李雪娜[5](2021)在《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深入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支撑和临床研究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科门诊患者。按照血管性痴呆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60例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均可接受中风病恢复期常规治疗,如降压、调节血脂、血糖等药物可按医嘱照常服用,以排除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干扰因素。治疗组取穴:神庭至风府之间的督脉,及其两侧旁开1.5寸的膀胱经:三线头部腧穴均每间隔1.5寸取1穴排刺、双侧颈夹脊穴排刺;对照组取穴: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灸学》中痴呆的针刺处方:印堂、神庭、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侧)、足三里(双侧)、悬钟(双侧)、太溪(双侧)。疗程: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分别于入组即刻、第4疗程末,对两组患者进行ADL、MMSE、HDS-R评分及痴呆总疗效评价,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受教育程度及痴呆程度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MMSE评定: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值较治疗前均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ADL评定: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值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HDS-R评定:两组治疗前、后HDS-R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值较治疗前均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5.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30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30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无脱落病例及晕针、滞针等不良情况发生。研究结论1.本研究表明: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均有效果,均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2.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3.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疗效显着,可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且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马诗棋[6](2021)在《针灸治疗痴呆疗效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已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痴呆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是不一致的。本文旨在总结和评价来自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证据,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s Database、DARE、谷歌Scholar、CNKI、VIP、CBM、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从建库至2020年1月。病理类型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综述(SRs)评估了针灸对痴呆患者不同结果的影响。使用AMSTAR2工具对纳入SRs的方法学质量进行了评估。使用PRISMA清单评估所包含的SRs的报告质量。使用GRADE工具评估所包含的SRs的证据质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名评估者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结局指标采用Meta分析,对于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dd radio,OR)和95%置信区间(CI)评价针灸疗法改善痴呆有效性。结果:13个纳入分析的SRs符合纳入标准,包括总共137个RCT和9012名参与者。结果表明,针刺治疗痴呆在4—24周对疗效、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有有益影响,但存在高度异质性。亚组分析表明针灸治疗VD的疗效优于AD。进一步分析表明,单针治疗优于联合治疗,针刺的安全性明显高于药物治疗。报告质量在一个SRs中被评为“高”,在5个SRs中被评为“中等”,在7个SRs中被评为“低”。只有一种SR的方法学质量是“低”,其余的被评为“非常低”。证据质量在一项SR中被评为“高”,包括有效率、MMSE、ADAS-cog、HDS、Mo CA和FAQ。基于网状Meta分析中的结果显示,在纳入的针灸疗法中,针灸可被考虑作为治疗痴呆的补充替代疗法。结论::针灸对痴呆患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但SRs的整体质量不高。尚需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针灸治疗痴呆的临床疗效。

刘静[7](2021)在《探讨运动针刺干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VaD神经元保护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运动针刺对Va D大鼠认知功能、海马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下游凋亡蛋白Caspase-3在血清中表达水平的影响,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运动针刺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Va 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能及其对血清中Caspase-3蛋白水平的影响。从而了解运动针刺治疗Va D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可为运行针刺治疗Va D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研究:本实验以健康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Olsson法建立Va D动物模型,将造模术后存活的大鼠予以水迷宫行为学测试以检验造模是否成功,然后将造模成功的Va 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模型组、头针丛刺组、运动训练组及运动针刺组,每组各8只。然后另外随机选取8只进行分离未结扎颈总动脉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和8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正常组。分组完成后即可开始治疗,头针丛刺组予以皮内针针刺百会穴及左右旁开2mm三个穴位,运动训练组予以运动康复训练,运动针刺组即予以头针丛刺联合运动训练治疗,持续治疗时间为2周,治疗结束后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第1-5天进行定向航行实验,第6天撤掉逃生平台后开始空间探索实验,通过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分析运动针刺对Va D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先采集各组实验大鼠全血标本,再断头剥离出各组大鼠海马组织,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通路蛋白PI3K、AKT蛋白在各组实验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运用ELISA定量法检验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2、临床实验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Va D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Va D患者给与盐酸多奈哌齐等基础西药常规治疗,而治疗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运动针刺治疗,运动针刺是针刺百会及左右四神聪两穴的同时予以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周期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Va D患者进行相关痴呆量表评分(MMSE、HDS、ADL)及血标本的采集,运用ELISA法检测Va 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并对Va D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安全性能评估。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实验结果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针刺组、头针丛刺组及运动训练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不同程度缩短(P<0.05),其中以运动针刺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首次到达逃生平台时间明显延长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针刺组、头针丛刺组及运动训练组大鼠首次到达逃生平台时间不同程度缩短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不同程度延长(P<0.05),其中以运动针刺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2、Western-Blot及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蛋白明显降低,血清中Caspase-3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针刺组、头针丛刺组及运动训练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蛋白呈不同程度升高,血清中Caspase-3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0.05)。其中以运动针刺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3、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Va D患者血清中Caspase-3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运动针刺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后,可发现Va D患者血清中Caspase-3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Va D患者血清中Caspase-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Va D患者的学习记忆功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以治疗组最为明显。结论:1、动物和临床实验研究发现Caspase-3在Va D患者及大鼠血清中含量升高,表明Caspase-3表达异常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2、运动针刺防治Va D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细胞信号通路,并下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

姜海伟[8](2021)在《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相关“毒邪”进行具体分类,了解各类毒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总体特性,初步分析黄连解毒汤用于PSCI治疗的可行性。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通过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ND患者,分析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作用,并了解PSCI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的应用时机及部分相关机制,并进一步讨论“毒损脑络”理论对于PSCI病机的合理性。方法1.参考大数据分析结果及“SDSVD量表”中的症状要素,对入选的123例PSCI患者,参考“一般病证+严重、秽浊、迁延邪气”原则制定“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并进行“毒邪”分类,并采用“SDSVD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类毒邪与各中医证型、非特异性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CRP、NSE、D-D、FIB、Hcy)、TOSAT分型、影像学特征(侧支代偿、梗死部位、脑灌注)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从毒邪相兼情况及热性症状存在情况,评价PSCI相关“毒邪”分类方法的临床基础,分析毒邪的共同特性。分布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2.将60例PSCIN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行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黄连解毒汤,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的MMSE、Mo CA、NIHSS、ADL、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的CRP、NSE、D-D、FIB、Hcy值,对治疗后1月、6月的疗效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分析“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计数资料根据方差检验情况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疗效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3.将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24h模型对照组、7d模型对照组、24h黄连解毒汤组、7d黄连解毒汤组。给药28天后对比观察其水迷宫检测结果以了解其认知功能,光镜观察梗死及周围区病理,CD34标记MVD,WB法测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VEGF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β、IL-4、IL-10表达情况。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结果1.据“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毒邪分类为热毒、痰毒、瘀毒、腑滞浊毒、正虚蕴毒。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各中医证型与各毒邪分布具有线性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毒与无多次脑梗死、无高血压、有糖尿病、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相关;痰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高脂血症、侧支代偿差、NSE升高相关;瘀毒与有高血压、吸烟、饮酒、小血管或前循环大血管病变、D-D及FIB升高有关;腑滞浊毒与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有关;正虚蕴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Hcy升高有关。整体毒邪与侧支代偿差、卒中到PSCI时间短、CRP升高、Hcy升高有关。各类“毒邪”相互交织,热象存在率平均达79.60%,提示各类“毒邪”存在共性及整体统一性。2.黄连解毒汤治疗PSCIND,在MMSE及Mo CA评分方面治疗组起效更早,可显着提高ADL评分(p<0.05)。对热毒内盛、痰浊阻络、腑滞浊留、气血不足证候评分可在治疗早期产生更积极作用(p<0.05),可防阴虚阳亢证进一步加重。治疗组在CRP、NSE、D-D方面的改善作用更明显(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1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降低热毒内盛评分及清除热毒相关,同时与CRP、NSE值降低、ADL值降低相关。治疗后6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总体毒邪被清除ADL值降低有关。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在认知功能行为学方面24h及7d黄连解毒汤组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能力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梗死及周围区存活细胞密度相对较高。各黄连解毒汤组在大脑皮层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IL-6、IL-1β、TNF-α、IL-4、IL-10表达改善作用均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在Hes1蛋白、IL-6、IL-4的表达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各黄连解毒汤组与对照模型组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脑组织MVD显着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结论1.对毒邪的分类研究发现,各类毒邪在中医辨证分型、非特异性症状、TOSAT分型、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方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和相关性。多数毒邪相互交织存在,多数存在热性症状,具有整体统一性,采用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具有可行性。2.采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CN患者可对患者血CRP、NSE、D-D等及中医证候评分产生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黄连解毒汤对其整体毒邪具有清除作用,不单纯局限于热毒。其毒邪动态变化特点进一步反应了毒邪的整体性,也反应了随着病情发展进行“辨证论治”的必要性。3.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尽早使用黄连解毒汤可减轻多发性脑梗死动脉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行为学损害,其部分机制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炎性因子及改善梗死周围区域微循环而实现的。“毒损脑络”理论反应了PSCI的病机特点,也反应了PSCI的“防”与“治”的整体一致性。

李恒德[9](2021)在《用于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研究》文中提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该疾病隐匿性较强,潜伏期可长达十几年。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老年斑是AD的主要毒性形式,但当老年斑形成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已不可逆转,此时考虑清除Aβ聚集体已为时过晚,且有证据表明,可溶性的Aβ寡聚体比不溶的Aβ原纤维具有更强的神经毒性。因此,靶向Aβ寡聚体是早期诊断的突破口。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对Aβ寡聚体成像的近红外荧光探针,为AD研究提供了示踪剂,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论文分为以下两部分:(1)已有研究表明,姜黄素能和Aβ聚集体结合并抑制其聚集,但是由于其稳定性较差且无法穿过血脑屏障而无法应用于体内研究。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对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合成了一种双功能荧光探针,该探针不仅保留了姜黄素的优良特性,而且还能应用于体内研究。本课题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和预测了探针与Aβ寡聚体之间的π-π堆积和氢键结合模式,使用荧光检测探究了其稳定性和选择性。通过对细胞毒性、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研究,发现该探针能迅速穿过血脑屏障到达海马区并特异性靶向Aβ低聚物。(2)近红外一区荧光探针存在组织穿透能力较差和背景信号过高两方面的问题,当荧光发射波长达到近红外二区范围后该问题将得到改善。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分子两端的苯胺结构作为电子供体和识别基团,中间的两个二氟化硼配位形成的强吸电子基团作为电子受体,通过桥联将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部分连接在一起,使发射波长达到近红外二区范围。这种探针对溶剂环境非常敏感,在水溶液中基本不发光,与Aβ结合后荧光显着增强。探针两端的苯胺基团易与Aβ聚集体之间产生氢键作用,保障了探针与Aβ聚集体的结合能力。由于探针分子的结构较为紧凑,分子量较小,且脂溶性强,具备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使探针分子能够进行活体脑部组织深层成像。本研究以Aβ聚集体为靶标,设计合成了两种发射波长分别位于近红外一区(600-900nm)和近红外二区(1000-1700nm)的荧光探针,实现了对AD病灶部位的靶向荧光成像,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李玉秋[10](2021)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性梗死痴呆(MI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的氨基酸类递质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相关蛋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型NR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作用,为针灸治疗MID提供一定的实验机制依据及推广应用依据。方法:将70只Wistar雄性大鼠使用数字随机法随抽取10只为正常组,余60只为预用栓子造模组;栓子造模组采用微血栓栓塞法造MID模型,经Morris水迷宫筛选出符合MID标准的大鼠40只后,按随机数字法将栓子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线灸组、西药组和药线非穴组各10只。药线灸组予“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点灸治疗,西药组给予盐酸美金刚灌胃治疗,药线非穴组给予两肋下非穴点药线点灸治疗,正常组、药线非穴组予同药线灸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抓摸刺激。干预4w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海马Glu、Asp、Gly、GABA含量,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NR1、BDNF蛋白表达。结果:(1)Glu、Asp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含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线灸组、西药组含量显着降低(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Gly、GABA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线灸组、西药组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NR1蛋白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显着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药线灸组大鼠海马组织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DNF蛋白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药线灸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可降低MID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Glu、Asp的含量,提高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Gly、GABA的含量,拮抗NR1受体,从而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损伤。“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可增加MID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保护海马记忆神经元,从而有效改善MID的认知功能障碍。

二、多数梗塞性痴呆——老年期精神衰败原因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数梗塞性痴呆——老年期精神衰败原因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3)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窍型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治疗前后组间比较
    3.治疗前后组内疗效分析
讨论
    1.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2.研究治疗痰瘀阻窍型CSVCI的必要性
    3.导师对CSVCI的认识
    4.导师从“痰瘀”论治CSVCI的思路
    5.导师诊疗CSVCI的经验总结
    6.化痰通络汤的相关分析
    7.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痴呆古代文献梳理
    一、病名溯源
        (一)痴呆释义
        (二)痴呆别名
        (三)痴呆内涵
    二、病因病机
        (一)痴呆病因
        (二)痴呆病机
        (三)痴呆病位
    三、治疗沿革
        (一)针灸疗法
        (二)中药疗法
    四、小结
第二部分 痴呆古今医案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选案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规范化处理
        (二)建立数据库
        (三)统计分析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医案梳理
        (二)数据结果
    五、结果分析
        (一)医案一般情况分析
        (二)因机证治规律分析
    六、小结
第三部分 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四部分 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调查
        (二)发病机制
        (三)风险因素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五)治疗现状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一)文献记载
        (二)病因病机
        (三)症状证型
        (四)治疗现状
    三、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一、病因病机
    二、症状证型
    三、类证鉴别
    四、治则治法
    五、治疗方法
    六、各时期杰出医家思想
    七、中医药治疗痴呆的现状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案来源
附录2 证素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5)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或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线资料收集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3.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3 现代医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
    4 立题意义
    5 头穴理论依据
    6 颈夹脊穴理论依据
    7 排刺针法的应用
    8 观察指标的应用依据
    9 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
    10 存在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针灸治疗痴呆疗效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痴呆的认识
    2 针灸治疗痴呆的作用机制
    3 针灸治疗痴呆的临床应用
    4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再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探讨运动针刺干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VaD神经元保护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喂养标准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VaD大鼠模型制备
        1.4 动物分组
        1.5 实验干预方法
        1.6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1.7 实验标本取材及保存
        1.8 检测方法及实验步骤
        1.8.1 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表达的实验操作
        1.8.2 ELISA定量法检测Caspase-3 表达的实验操作
        1.9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分析
        2.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分析
        2.3 PI3K及 AKT在海马组织中蛋白表达结果
        2.4 Caspase-3 蛋白表达结果
    3 讨论
        3.1 VaD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行为学检测
        3.2 血管性痴呆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3.3 血管性痴呆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实验过程
        1.9 ELISA 定量法检测 Caspase-3 表达的实验操作
        1.10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两组VaD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VaD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比较
        2.3 两组VaD患者治疗前后HDS评分比较
        2.4 两组VaD患者血清中Caspase-3 表达比较
        2.5 两组Va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的比较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相关认识
        3.2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3.3 讨论头针丛刺法治疗VaD选穴处方理论依据
        3.4 运动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3.5 西医基础抗痴呆药物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3.6 Caspase-3与VaD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4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对PSCI相关中医“毒邪”分类的研究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入选患者中医证型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的总体分布情况
        2.各中医证型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3.毒邪的分类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4. 各中医证型与相应毒邪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5. 各类毒邪相兼情况分布特征
        6. 各类毒邪中热性症状存在情况
        7. 各类毒邪与所观察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PSCI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2.对PSCI毒邪的分类定义
        3.对PSCI中医证型及毒邪分类研究结果的解读及探讨
        4.对于“素毒”与“新毒”的理解
        5.PSCI毒邪的整体统一性及黄连解毒汤治疗的可行性
        6.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方向
第二部分:早期应用黄连解毒汤对PSCIND患者的疗效观察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影响
        2.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oCA评分的影响
        3.黄连解毒汤对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影响
        4.黄连解毒汤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影响
        5.黄连解毒汤对各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6.黄连解毒汤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7.对治疗后1 月、6 月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PSCI的治疗与“毒损脑络”学说
        2.黄连解毒汤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3.导师组有关黄连解毒汤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基础
        4.对神经、认知功能及ADL评分的影响作用分析
        5.对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有关毒邪的动态影响作用分析
        6.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作用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及仍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黄连解毒汤对脑梗死动物模型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动物与方法
        1.实验动物
        2.试剂及仪器
        3.多发性脑梗死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
        4.随机分组及给药
        5.大鼠脑组织取材
        6.指标检测及方法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认知功能检测
        2. 各组大鼠皮层组织 HE 染色病理检查
        3. 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周围区 MVD 检测
        4.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Notch信号通路及VEGF蛋白检测
        5.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检测
    讨论
        1.对PSCI发生机制的认识及所观察指标的选择
        2.黄连解毒汤对于脑缺血及PSCI影响的可能机制
        3.对PSCI相关信号通路的选择
        4.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5.对实验分组方法的选择
        6.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及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及有待延伸的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毒损脑络”学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
    参考文献
附录2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诊断量表(SDSVD)
附录3 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
附录4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附录5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6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
附录7 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
附录8 各组实验动物水迷宫活动轨迹图例
附录9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 HE 染色病理结果
附录10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微血管密度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用于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
        1.2.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1.2.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
        1.2.3 金属离子稳态假说
        1.2.4 氧化应激假说
        1.2.5 炎症假说
    1.3 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与Aβ蛋白的检测
        1.3.1 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
        1.3.2 Aβ蛋白的检测方法
        1.3.2.1 计算机断层扫描
        1.3.2.2 磁共振成像
        1.3.2.3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
        1.3.2.4 近红外荧光成像
        (1)花青素衍生物
        (2)BODIPY衍生物
        (3)供体-受体结构
        (4)姜黄素衍生物
        (5)咔唑衍生物
        (6)喹啉-丙二腈衍生物
        (7)亚氨基香豆素衍生物
        (8)二甲基氨基噻吩衍生物
        (9)吩噻嗪衍生物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靶向Aβ低聚物及抑制其聚集的双功能姜黄素衍生物荧光探针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
        2.2.4 细胞株
    2.3 实验方法
        2.3.1 JP-1和JP-2的合成与表征
        2.3.2 分子对接模拟(Docking)
        2.3.3 紫外光谱性质研究
        2.3.4 荧光光谱性质研究
        2.3.5 荧光量子产率研究
        2.3.6 酸度系数研究
        2.3.7 Aβ1-42多肽、低聚物、原纤维的培养及透射电镜检测
        2.3.8 探针分子对Aβ1-42聚集体的选择性和特异性研究
        2.3.9 探针分子的稳定性研究
        2.3.10 荧光滴定光谱实验
        2.3.11 探针分子对Aβ1-42聚集体的体外结合常数测定
        2.3.12 探针分子的细胞毒性测定(MTT法)
        2.3.13 探针分子对Aβ1-42聚集体的抑制聚集和解聚实验
        2.3.14 探针分子的体外脑组织切片染色实验
        2.3.15 探针分子的活体成像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分子对接模拟
        2.4.2 JP-1和JP-2的光谱性质
        2.4.3 JP-1和JP-2的酸度系数(p Ka)
        2.4.4 JP-1和JP-2对Aβ1-42聚集体的选择性与特异性
        2.4.5 JP-1和JP-2的光稳定性
        2.4.6 JP-1和JP-2对Aβ1-42聚集体的荧光滴定光谱测定
        2.4.7 JP-1和JP-2对Aβ1-42聚集体的结合系数测定
        2.4.8 JP-1和JP-2 的细胞毒性
        2.4.9 JP-1和JP-2对Aβ1-42 聚集体的抑制聚集和解聚
        2.4.10 JP-1和JP-2的体外脑组织荧光染色成像
        2.4.11 JP-1和JP-2的小鼠活体荧光成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用于阿尔茨海默症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2.4 细胞株
    3.3 实验方法
        3.3.1 Eth-BF的合成与表征
        3.3.2 探针分子的活体成像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Eth-BF和Hex-BF的光谱性质分析
        3.4.2 Eth-BF和Hex-BF和Aβ1-42 聚集体的荧光响应研究
        3.4.3 Eth-BF对Aβ1-42聚集体的选择性与特异性
        3.4.4 Eth-BF的细胞毒性测定
        3.4.5 Eth-BF的小鼠活体荧光成像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H,~(13)C NMR,HPLC和HRMS图
致谢

(10)“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1.1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临床症状
        1.2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及量表应用
        1.3 血管性痴呆的分型
        1.4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1.5 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
        1.6 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
        1.7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1.8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2.1 概述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概况
第二部分 实验与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设备
        1.2 实验动物及筛选
        1.3 动物分组
        1.4 动物模型的制备
        1.5 模型筛选
        1.6 干预方法及疗程
        1.7 取材方法
        1.8 指标检测
        1.9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MID大鼠海马区各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
        2.2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MID大鼠海马区NR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2.3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MID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3 讨论
        3.1 MID的模型选择
        3.2 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损害和受体损害是MID的重要发病机理
        3.3 抑制性氨基酸对兴奋性毒性的拮抗作用
        3.4 BDNF对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3.5 西药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3.6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是传统中医理论和壮医理论结合的创新方法
        3.7 优选“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治疗MID的依据
        3.8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通过改善EAA毒性损伤及神经元损伤从而起到治疗MID作用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益气调血,扶本培源”治则运用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多数梗塞性痴呆——老年期精神衰败原因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养结合模式下社会工作参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的研究 ——以S市A医院为例[D]. 李岭军.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2]广东地区CADASIL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及认知损害特点[D]. 梁思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窍型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原彬蔚.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D]. 宋晓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雪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灸治疗痴呆疗效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再评价[D]. 马诗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探讨运动针刺干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VaD神经元保护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D]. 刘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姜海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用于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研究[D]. 李恒德. 湖北大学, 2021(01)
  • [10]“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D]. 李玉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大多数梗塞性痴呆 - 老年智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