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泽泻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珊,郭杰,李宗艾,田双双,朱晶晶,闫利华,王智民,高陆[1](2020)在《泽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泽泻为我国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复方及多种中成药中。目前从泽泻中分离到了220余个化合物,包括三萜、倍半萜、二萜、糖类、含氮化合物、苯丙素、黄酮、甾体等。药理学研究表明泽泻醇提物、水提物及一些单体类成分具有利尿、抗结石及肾脏保护、降血脂及保肝、降血糖、抗癌、抗氧化损伤、抗炎、抗补体等作用。该文对近五十年来泽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以期为泽泻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邢增智,陈旺,曾宇[2](2017)在《泽泻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泽泻的有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展开讨论,以期为泽泻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认为泽泻的药理作用集中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利尿、抗草酸钙结石、免疫调节与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近年发现泽泻还具有抗脂肪肝以及抗癌等功效。
陈华[3](2019)在《泽泻抗肾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泽泻(Alismatis Rhizoma)是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tle(Sam.)Juzep.]的干燥块茎,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水肿、尿少、高脂血症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泽泻中含有三萜、倍半萜、生物碱、脂肪酸等化学成分,其中三萜类化合物是泽泻的主要药效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开始,23-乙酰泽泻醇B(泽泻醇B-23-醋酸酯,Alisol B 23-acetate,ABA)被用作泽泻药材和饮片含量测定的唯一指标性成分。药理学研究证明泽泻中的三萜类成分具有利尿、肾保护、肝保护、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基于中医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泽泻的主要临床应用之一。然而,目前泽泻治疗CKD的研究较少,尤其关于其抗肾纤维化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严重缺乏,这不仅阻碍泽泻的新药开发而且限制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因此,本文研究了泽泻抗肾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目的:1.筛选泽泻的利尿活性部位,系统分离和鉴定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明确泽泻发挥肾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2.评价泽泻活性部位主要化学成分的抗肾纤维化作用,揭示其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治疗CKD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实验依据。方法:1.泽泻药材粉碎后分别用水和乙醇提取,得到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采用生理盐水负荷的大鼠模型首先评价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的利尿作用,然后进一步研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和剩余提取物的利尿作用。给正常大鼠灌胃生理盐水(5 mL/100 g),30 min后将大鼠随机分组,并分别给予上述药物,收集各组大鼠6 h内的尿液,测定尿量、尿液pH值以及电解质Na+、K+、Cl-的浓度。2.泽泻乙酸乙酯提取物首先采用MCI柱色谱进行初步分离,然后利用硅胶、RP-18、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方法解析化合物的结构。3.ABA的抗肾纤维化作用研究。首先,我们采用体内实验的方法评价ABA的抗肾纤维化作用。制作5/6肾切除(5/6 Nephrectomy,NX)和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模型,用ABA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实验结束时收集各组大鼠的24 h尿液、血液及肾组织样品。测定大鼠的体重、收缩压、血清肌酐、血清尿素、尿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采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分析大鼠肾组织的胶原沉积和形态学的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组织中α-SMA、collagen I、fibronectin等以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其次,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泽泻对肾脏细胞损伤的干预效应。以TGF-β1刺激的NRK-52E细胞为实验模型,利用Western blot、qRT-PCR等技术研究ABA对细胞中α-SMA、collagen I、fibronectin等蛋白以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运用免疫荧光染色、RNA干扰和免疫共沉淀等技术探究ABA抑制Smad3磷酸化的机制。4.四环三萜类新化合物25-O-甲基泽泻醇F(25-O-methylalisol F,MAF)的抗肾纤维化活性研究。以TGF-β1和Ang II刺激的NRK-52E细胞和NRK-49F细胞为实验模型,采用Western blot、qRT-PCR、免疫荧光染色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首先评价MAF对collagen I、fibronectin、α-SMA、vimentin和E-cadherin等蛋白表达的影响,其次研究MAF对细胞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TGF-β/Smad信号通路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运用RNA干扰、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共沉淀等技术研究MAF抑制Smad3磷酸化的机制。结果:1.泽泻具有利尿和抗利尿的双重作用。乙醇提取物在低剂量时具有利尿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抗利尿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类似的利尿和抗利尿作用,是泽泻利尿和抗利尿的活性部位。2.三萜类化合物是泽泻的主要化学成分。我们从泽泻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63个化合物:38个三萜、2个甾体、1个二萜、7个倍半萜、3个芳香族衍生物、2个生物碱、1个黄酮、1个呋喃衍生物及8个脂肪酸。分离到的三萜类化合物包括泽泻醇A、泽泻醇A-23-醋酸酯、泽泻醇A-24-醋酸酯、11-去氧泽泻醇A、25-O-甲基泽泻醇A、25-O-乙基泽泻醇A、泽泻醇B、ABA、11-去氧泽泻醇B、11-去氧泽泻醇B-23-醋酸酯、16β-羟基泽泻醇B-23-醋酸酯、16β-甲氧基泽泻醇B-23-醋酸酯、16β-乙氧基泽泻醇B-23-醋酸酯、16-氧代泽泻醇A、16-氧代泽泻醇A-24-醋酸酯、泽泻醇C、泽泻醇C-23-醋酸酯、11-去氧泽泻醇C、11-去氧泽泻醇C-23-醋酸酯、16β-过氧氢泽泻醇B-23-醋酸酯、泽泻醇G、25-脱水泽泻醇A-11-醋酸酯、25-脱水泽泻醇A-24-醋酸酯、16-氧代-11-脱水泽泻醇A、泽泻醇L、泽泻醇L-23-醋酸酯、泽泻醇X、泽泻醇Y、16-氧代-11-脱水泽泻醇A-24-醋酸酯、alismanol A、alismanol B、alismanol C、alismanol E、25-O-甲基泽泻醇F、泽泻醇F、泽泻醇Z、25-脱水泽泻醇F、泽泻醇I;甾体类化合物包括β-谷甾醇和7-酮基胆甾醇;二萜类化合物为16(R)-(-)-kaurane-2,12-dione;倍半萜类化合物包括环氧泽泻醇烯、2β,4β,10α-trihydroxy-1αH,5βH-guaia-6-ene、泽泻萜醇A、泽泻萜醇B、泽泻萜醇C、泽泻萜醇E、泽泻醇;芳香族衍生物包括肉桂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生物碱包括neochinulin A和11,14-dihydroxylneochinulin E;黄酮类化合物为橘皮素;呋喃衍生物为5-羟甲基呋喃醛;脂肪酸类化合物包括单硬脂酸甘油酯、亚油酸、棕榈酸-α,α’-双甘油酯、棕榈酸、棕榈酸甲酯、methyl(7E,9E)-6,11-dioxononadeca-7,9-dienoate、肉豆蔻酸、硬脂酸。其中,16β-乙氧基泽泻醇B-23-醋酸酯、泽泻醇Y、25-O-甲基泽泻醇F和泽泻醇Z为新化合物。3.ABA通过抑制NX和UUO介导的p-Smad3表达上调和Smad7表达下调而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ABA能显着地降低NX大鼠的收缩压、血清肌酐和尿素以及尿蛋白的水平,显着地下调NX和UUO大鼠肾组织中α-SMA、collagen I、fibronectin等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ABA显着地下调NX和UUO大鼠肾组织中p-Smad3的表达而同时显着地上调Smad7的表达,但对其他Smad蛋白的表达无显着的影响。TGF-β1诱导的NRK-52E细胞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些结果。在siRNA Smad3转染的细胞中,ABA的抑制作用显着地减弱。本研究揭示ABA通过抑制TGFβRI与Smad3及SARA与Smad3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促进TGFβRI与Smurf2、TGFβRI与Smad7及Smurf2与Smad7之间的相互作用抗肾纤维化。4.MAF通过调控RAS、TGF-β/Smad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而抗肾纤维化。MAF显着地下调TGF-β1和Ang II刺激的NRK-52E细胞和NRK-49F细胞中collagen I、fibronectin、α-SMA等蛋白的表达,显着地下调血管紧张素原、肾素、ACE和AT1R的表达。MAF还能显着地下调p-Smad3的表达而上调Smad7的表达,但对其他Smad蛋白的表达无显着的影响。此外,MAF能显着地下调Wnt1和活化β-catenin以及其下游靶点蛋白Snail1、Twist、MMP-7、PAI-1和FSP1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证明乙酸乙酯提取物是泽泻利尿和抗利尿的活性部位,三萜类化合物是泽泻的主要成分和活性成分。我们的研究发现三萜类化合物通过阻断RAS、下调p-Smad3而上调Smad7的表达及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泽泻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抗肾纤维化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一步证明ABA作为指标成分被用于泽泻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也将为泽泻的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刘珊珊[4](2019)在《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及产地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泽泻为我国常用中药,来源于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的干燥块茎,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的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症。泽泻在临床上以水煎剂入药,但目前研究重点均集中在脂溶性成分上,水提物中的药效物质尚未揭示。根据产地不同,泽泻有建泽泻(福建和江西)、川泽泻(四川)和广泽泻(广西)之分,川泽泻和建泽泻在品种问题上的争议由来已久,除了三萜类成分之外,目前尚无不同产地泽泻进行系统比较的报道。基于上述两个科学问题,本文开展以下研究:一、对泽泻水提物进行化学轮廓分析,明确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型及占比泽泻水提液(ZXS)经75%乙醇沉淀,其沉淀物占ZXS的28%,主要为多糖;其上清物浓缩后经大孔树脂吸附,以水及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将其粗分,经UPLC-MS分析及对照品HPLC指认,初步明确各部位的组成及占比。其中水洗部位占ZXS的60%,含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成分;20%乙醇洗脱部位占ZXS的4.8%,含核苷、碱基、氨基酸类成分;50%乙醇洗脱部位占ZXS的3.7%,主要为倍半萜;70%和95%乙醇洗脱部位占ZXS的2.7%,主要为三萜和倍半萜类成分,并有少量苯丙素、含氮化合物。不同部位均可显着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肝脏中的TG含量,在降低脂肪指数、肝脏指数、降低血清和肝脏LDL-C、升高血清HDL-C等方面作用特点有所不同。二、水提物化学成分研究在对泽泻化学成分文献调研及水提物化学轮廓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提物的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部位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硅胶真空柱色谱(VLC)、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从中分离得到41个化合物,结合各种光谱数据(NMR,IR,HR-ESI-MS,CD和计算ECD),鉴定了 41个化合物结构,包括倍半萜类化合物24个,三萜类2个,苯丙素醚类2个,2,4,6-环庚三烯七元环骨架化合物1个,酚酸类6个,环肽化合物1个以及包括木质素、香豆素等在内的化合物5个。其中新化合物18个,新天然产物2个,12个化合物首次从泽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化合物分离鉴定过程中,发现泽泻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普遍存在外消旋现象,并经手性色谱柱拆分,分离出11对对映异构体。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内外抗炎活性筛选,体外实验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生成模型,结果显示两个原帖烷型三萜ZX-14和ZX-15的IC50分别为39.26±2.75 μM和 63.87±1.95 μM,与阳性药吲哚美辛(IC50=34.87±2.19 μM)相比具有显着的抑制NO生成活性。在CuSO4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模型中,化合物ZX-14和ZX-15在10和20 μM时能极显着地抑制巨噬细胞向神经丘移动,进一步确认了上述两个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三、不同产地泽泻差异研究通过对不同产地泽泻的植物外观、药材性状、DNA条形码、化学成分以及药效学进行系统比较,进一步明确不同产地泽泻的差异。在植物外观方面,结合《中国植物志》中的鉴别要点,相对来说,川泽泻与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的植株形态更为接近,而建泽泻与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更为相似。在DNA条形码分析中,川泽泻与建泽泻的ITS序列的一个碱基存在差异,经与数据库比对,川泽泻植物来源为泽泻A.plantago-aquatica,建泽泻为东方泽泻A.orientale。在化学成分比较中,多糖含量为广泽泻(23.93~46.99%)>川泽泻(8.51~14.51%)>建泽泻(5.58~13.25%),三产地样本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在核苷类成分上,川泽泻与建泽泻有较高的相似度,在聚类分析中,二者聚为一组,广泽泻聚为另外一组。在含量上,川泽泻与建泽泻中5种主要核苷(胞苷、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的含量范围为0.81~1.30 mg·g-1,显着高于广泽泻(0.35~0.50 mg·g-1),川泽泻与建泽泻相比,除腺嘌呤外,均为川泽泻略高于建泽泻;在三萜类成分上,川泽泻、建泽泻与广泽泻分别聚为三组,与川泽泻和建泽泻相比,广泽泻中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峰面积显着降低,而泽泻醇A峰面积显着增高;川泽泻与建泽泻相比,川泽泻中泽泻醇A、B、C的峰面积显着高于建泽泻,建泽泻中23-乙酰泽泻醇B的峰面积略高于川泽泻,但二者无显着差异。在降脂活性上,川泽泻和建泽泻不同给药组在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指数,肝脏TG含量,降低肝脏和血清LDL-C,升高血清HDL-C方面显示了显着的治疗作用,各给药组中水提物与醇提物的降脂活性无明显差异。总体来说建泽泻的降脂作用略优于川泽泻,但并无明显差别。通过上述研究,揭示了泽泻水提物中的成分类型和占比,为下一步开展泽泻水提物药效物质及质量评价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了多种结构新颖的化合物,进一步丰富了泽泻水提物中的药效物质。通过对不同产地泽泻的差异性研究,确认了不同产地泽泻在品种、化学成分和降脂药效上的差别,为2020版《中国药典》的修订以及规范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张慧娟,龚苏晓,许浚,张铁军,刘昌孝[5](2019)在《泽泻药材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泽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中多有收载。泽泻主要分布于福建、四川和江西,具利水渗湿、泄热、化浊调脂之效,现代药理活性广泛,其临床研究也逐步深入。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几个方面对泽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泽泻不同基原的差异,并根据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从生源途径出发,结合药效、新药用途及炮制等的研究,预测泽泻的质量标志物,以期为泽泻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新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吴信华[6](2020)在《潜阳育阴颗粒高血压肾保护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分析潜阳育阴颗粒中的化学成分,研究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功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运用LC/Q-TOF-MS技术结合Peakview数据处理平台建立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构建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质谱数据库,并对该复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和归属,以此为基础指认潜阳育阴颗粒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筛选潜阳育阴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挖掘高血压肾损害的相关靶点,根据网络拓扑分析和Metascape分析潜阳育阴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对核心成分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运用LC/Q-TOF-MS联用技术对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构建了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质谱数据库。共鉴定了 133个化合物,包括18个黄酮类化合物、21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9个酚酸类化合物、32个三萜类化合物、1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5个蒽醌类化合物、5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4个甾酮类化合物和18个其他类化合物,并总结不同结构类型化合物的裂解规律;对其进行单味药来源归属,41个化合物来源于鬼针草,30个化合物来源于制首乌,44个化合物来源于酒萸肉,39个化合物来源于玄参,30个化合物来源于川牛膝,43个化合物来源于泽泻。在此基础上指认出潜阳育阴颗粒中的99个化学成分,结构类型与水提液中的化合物相似。2.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从潜阳育阴颗粒中筛选出没食子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肉桂酸、咖啡酸甲酯、木樨草素、阿魏酸、槲皮素、山奈酚等44个活性成分,以及VEGFA、AKT1、JUN、GNB1、TP53、APP、MAPK1等48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血管生成、缺氧反应、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炎症调节等252个显着相关生物过程,预测出MAPK、PI3K-Akt、TGF-β、Wnt、Jak-STAT等141条显着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的可靠性。结论:该研究初步阐明了潜阳育阴颗粒的潜在功效物质基础,揭示了临床上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为潜阳育阴颗粒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汪春飞[7](2016)在《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制剂单元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联性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方以药成”,中药制剂是研究中药原料制成适宜剂型后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过程。随着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以及新理论提出,中药制剂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组分结构中药制剂,其特点是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理清楚、ADME/T性质确定、释药系统合理有效以及质量安全可控等。以组分为制剂单元的多元释药系统是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基本形式,强调将中药通过精制纯化制备成不同的制剂单元——组分,代替中药整体发挥药效,根据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并结合现代制剂技术,制备成不同的释药单元,最终达到程序性释放的目的,从而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因此,制剂处方前阐明组分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同时考察其安全性,是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前提和保障。泽泻主要存在于六味地黄丸等复方制剂中,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药典记载其功能主治为“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素问》等方剂中对其药效也均有记载。泽泻含有萜类组分、多糖组分和挥发油等多种组分,这些组分/成分或起到药效作用,或起到毒性作用。但是,泽泻引起肾毒性的组分/成分依然不明确,且毒理机制也不明了。本课题基于“组分结构”理论,针对泽泻肾毒性存在的争议,对制剂处方前制剂单元泽泻萜类组分的“效-毒-谱”关联性及其肾毒性机理进行研究,为阐明制剂单元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思路,同时推动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发展。本课题主要内容如下:1.泽泻“利水渗湿”药效及其安全性初步研究本部分采用蒸馏水大鼠灌胃作水负荷模型,分别考察不同产地泽泻对水负荷大鼠的“利水渗湿”作用。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盐制泽泻均能显着地升高尿量、尿液中的Na+、K+和Cl-浓度;不同产地盐制泽泻能显着的降低大鼠肾脏髓质和HK-2细胞AQP-2水平,但是不同产地高、低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进一步比较分析得出福建泽泻利尿药效强于其他产地,说明道地福建泽泻具有优效性。在确定泽泻具有“利水渗湿”药效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大鼠喂养泽泻醇提物进行长期毒性实验,对其是否存在肾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至少6个月)大剂量服用泽泻醇提物(相对于生药量为18 g/kg)可导致大鼠产生肾毒性,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Kim-1、Ceruloplasmin、Clusterin、LCN2、Osteopontin和TIMP1等蛋白的表达。本部分结果表明,泽泻具有“利水渗湿”药效,且道地福建泽泻具有优效性;体内动物实验说明服用超过相对于生药量为18 g/kg/d(临床正常剂量的20倍)的泽泻醇提物约6个月可使大鼠产生肾毒性。优良的中药制剂原料,需要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如何控制泽泻制剂基本单元组分的量比关系,降低毒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2.泽泻“谱效”关系解析及其制剂基本单元组分的辨识组分结构中药制剂基本单元需要清楚地阐明泽泻药效物质基础,本部分在第一部分道地福建泽泻具有优效性的基础上,对其发挥药效的“谱效”关系进行解析,同时辨识药效组分。首先比较不同产地泽泻药材的性状和成分差异,从而对泽泻的差异性有初步的了解。同时比较不同产地盐制泽泻的性状和成分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道地泽泻“利水渗湿”优效性的主成分分别为:保留时间为72.53的色谱峰,以及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由于泽泻成分较多,又通过药物血清化学对泽泻药效成分进一步的筛选。入血成分结果说明,泽泻可能的药效成分分别为:泽泻醇F、泽泻醇A、23-乙酰泽泻醇B、24-乙酰泽泻醇A和泽泻醇B。因此综合结果,说明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是泽泻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确定了泽泻“利水渗湿”优效性的“谱效”关系为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组成结构特征比为:1:0.4:0.13,由此可确定萜类组分是泽泻发挥药效的组分。3.泽泻制剂基本单元萜类组分的制备和表征本部分对泽泻发挥药效的萜类组分进行制备和解析,利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泽泻乙醇提取萜类组分的最佳工艺进行考察,确定了泽泻乙醇提取的萜类组分的最佳工艺为:10倍体积的80%(体积分数)的乙醇加热提取2次,每次30 min。同时利用正交设计法对大孔树脂纯化泽泻萜类组分的最佳工艺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佳工艺为:洗脱流速为2BV/h,洗脱剂浓度为70%和洗脱体积为4BV。因此采用上述优化工艺进行萜类组分的制备,制备获得的萜类组分中可确定的8个萜类成分分别为:环氧泽泻烯、泽泻醇F、泽泻醇A、24-乙酰泽泻醇F、24-乙酰泽泻醇A、25-甲氧基泽泻醇A、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B。以峰面积计算,含量高达61.74%;相对于生药,其含量为53.80 mg/g。其中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为38.13%。由此可知本部分制备的泽泻萜类组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本部分制备的萜类组分是否是优良的制剂单元,还需要对其毒性进行研究。4.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系初探本部分针对第三部分制备的制剂基本单元萜类组分,分别从体内和体外考察其是否具有肾毒性,同时利用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对其产生肾毒性的机理以及“效-毒-谱”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体外HK-2细胞肾毒性评价结果表明,泽泻萜类组分能够显着地升高HK-2细胞Kim-1,Clusterin和TFF-3蛋白和m RNA水平。体内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给予泽泻萜类组分4个月后,大鼠尿液中的尿素氮含量升高,且6个月后萜类组分高剂量组显着升高。HE染色结果表明,大鼠肾脏出现肾脏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且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同时大鼠肾脏Clusterin和Kim-1蛋白表达也显着升高。采用HK-2细胞对23-乙酰泽泻醇B,24-乙酰泽泻醇A和泽泻醇B的肾毒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3-乙酰泽泻醇B,24-乙酰泽泻醇A和泽泻醇B通过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诱导HK-2细胞产生自噬,从而促进HK-2细胞凋亡,产生肾毒性。对前期研究制备的泽泻萜类组分中的3个主成分(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进行配比优化,探究是否能够通过改变萜类组分中3个主要成分的量比关系降低毒性,初步得到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系为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最优结构比为:5.38:14.34:11.31,与道地泽泻组成结构特征最接近,既保证泽泻作为中药制剂单元的药效,又保证了其作为中药制剂单元的安全性。5.总结本课题基于“组分结构”理论,通过对制剂处方前制剂基本单元泽泻萜类组分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制剂基本单元组分的辨识和制备,泽泻萜类组分安全性评价,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系解析等的研究,表明泽泻萜类组分“毒-效”作用与组分内成分的量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通过优化比例可控制泽泻萜类组分的药效和毒性,确保中药制剂单元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构建创造条件,也为组分结构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许文,罗奋熔,赵万里,李小艳,李雪君,刘灿坤,于志文,吴水生[8](2014)在《泽泻降糖活性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泽泻Alisma orientalis根茎具降糖活性的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用泽泻水、醇提物干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从整体上观察泽泻提取物对小鼠糖耐量的影响,然后采用硅胶、ODS、制备液相等分离方法对具有降糖活性的醇提物进行分离,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对于高脂饲喂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泽泻水、醇提物均可改善糖耐量。进一步从泽泻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谷甾醇(1)、棕榈酸(2)、十七烷酸(3)、二十烷酸(4)、11-去氧泽泻醇B(5)、23-乙酰泽泻醇B(6)、23-乙酰泽泻醇C(7)、泽泻醇B(8)、24-乙酰泽泻醇A(9)、泽泻醇G(10)、24-乙酰泽泻醇F(11)、泽泻醇L(12)、泽泻醇C(13)、泽泻醇F(14)、泽泻醇A(15)、16-羰基-24-乙酰泽泻醇A(16);其中9种三萜类成分具有促进Hep G2细胞葡萄糖摄取活性。结论化合物3、4为首次从泽泻中分离得到,泽泻水、醇提物均可改善高脂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泽泻三萜类成分可能是其降糖药效物质基础之一。
许文,徐明涛,赵万里,丘建芳,李小艳,罗奋熔,黄鸣清,吴水生[9](2015)在《泽泻提取物三萜类成分含量测定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泽泻提取物中三萜类成分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5%香草醛(用冰醋酸配制)-高氯酸显色,在55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泽泻提取物总三萜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泽泻提取物中12个三萜类成分,采用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乙腈-5%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08 nm。结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三萜含量,以23-乙酰泽泻醇B计,质量浓度在5.915.6μg·m L-1范围内与吸光度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99.05%,RSD为2.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2个泽泻三萜类成分含量,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回收率均在95.89%99.33%范围内,RSD为2.0%3.4%。泽泻提取物中12个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泽泻醇A 5.71%5.95%、泽泻醇B 3.47%3.99%、泽泻醇C 2.53%2.97%、泽泻醇G 3.07%3.93%、泽泻醇L 3.65%3.99%、23-乙酰泽泻醇A 2.39%3.02%、23-乙酰泽泻醇B 10.56%11.32%、23-乙酰泽泻醇C 9.44%9.86%、16-羰基-23-乙酰泽泻醇A 0.63%3.14%、16-羰基-24-乙酰泽泻醇A 1.08%1.21%、11-去氧泽泻醇B 2.29%2.85%、24-乙酰泽泻醇A 4.04%5.02%。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本文建立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检测泽泻提取物中总三萜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检测泽泻提取物中12个泽泻三萜类成分含量。
赵晓梅[10](2020)在《泽泻质量标准及吴茱萸汤组方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泽泻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目的:完善泽泻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泽泻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对泽泻本草考证、植物形态特征对比及DNA条形码鉴定等的研究情况,对泽泻来源项进行修订;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对泽泻药材和饮片的水分、总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及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以硅胶GF254板为薄层板,以二氯甲烷-甲醇(15:1)为展开剂,建立了以23-乙酰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C及泽泻对照药材为对照的薄层鉴别方法;采用UPLC法,对37批泽泻药材与30批泽泻饮片进行测定,分别建立其特征图谱,并测定其中8个萜类成分的质量分数。采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样品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23-乙酰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C为含量测定指标,采用HPLC法,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208 nm和246 nm波长下分别进行测定。结果:修订本品来源为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或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的干燥块茎;修订薄层鉴别项,建立以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对照品及泽泻对照药材为对照的薄层鉴别;修订盐泽泻饮片的浸出物为不得少于9.0%;修订含量测定项,按干燥品计算,含23-乙酰泽泻醇B(C32H50O5)和23-乙酰泽泻醇C(C32H48O6)的总量不得少于0.10%,饮片同药材。建立的特征图谱结合萜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泽泻化学成分的含量及比例关系存在显着差异,但成分的数目和种类基本一致。结论:建立了泽泻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具有很好的专属性和重复性,可用于泽泻药材与饮片的质量控制。建立的特征图谱可阐明泽泻的产地差异及其成分特征。建议《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泽泻的【来源】、【鉴别】(薄层)、【浸出物】(盐泽泻)、【含量测定】项进行相应的修订。第二部分吴茱萸汤组方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目的:收集吴茱萸汤组方各药材并对质量进行评价,为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用药材的确定提供基础信息。方法:查阅文献、调研吴茱萸汤各单味药的主要产地,收集多批次吴茱萸、人参、生姜和大枣药材,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中4味药的质量标准,进行测定。结果:从各基地共收集18批吴茱萸、15批人参、30批生姜和7批大枣。经含量测定、水分检查等测定,收集到的吴茱萸、人参、生姜药材符合标准的批次均≧15批。结论:吴茱萸汤组方药材的质量分析,是吴茱萸汤研究和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物质基准研究的前提,本研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泽泻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泽泻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1)泽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三萜类 |
1.2 倍半萜 |
1.3 二萜 |
1.4 其他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利尿 |
2.2 抗结石及肾脏保护 |
2.3 降血脂及保肝 |
2.4 降血糖 |
2.5 抗癌 |
2.6 抗氧化损伤 |
2.7 抗炎 |
2.8 其他 |
3 毒性 |
4 讨论与展望 |
(2)泽泻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泽泻的化学成分 |
1.1 三萜类成分 |
1.2 倍半萜类成分 |
1.3 二萜类成分 |
1.4 其他成分 |
2 泽泻的药理作用 |
2.1 降血脂作用 |
2.2 降血糖作用 |
2.3 抗氧化损伤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 |
2.4 降血压作用 |
2.6 抗草酸钙结石作用 |
2.7 免疫调节与抗炎、抗肾炎作用 |
2.8 抗脂肪肝作用 |
2.9 抗癌作用 |
3 展望 |
(3)泽泻抗肾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泽泻的本草学考证、产地分布、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1.1 本草学考证与产地分布 |
1.1.2 化学成分 |
1.1.3 药理作用 |
1.2 慢性肾脏病的病理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机制 |
1.2.1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 |
1.2.2 CKD的病理学特征 |
1.2.3 TGF-β/Smad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 |
1.2.4 RAS与肾纤维化 |
1.2.5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泽泻的利尿活性部位研究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材料 |
2.2.1 药材 |
2.2.2 实验动物 |
2.2.3 主要实验仪器 |
2.2.4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泽泻提取物的制备 |
2.3.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3利尿活性实验 |
2.3.4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泽泻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大鼠尿量和尿液电解质的影响 |
2.4.2 泽泻石油醚提取物对大鼠尿量和尿液电解质的影响 |
2.4.3 泽泻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尿量和尿液电解质的影响 |
2.4.4 泽泻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尿量和尿液电解质的影响 |
2.4.5 泽泻剩余提取物对大鼠尿量和尿液电解质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泽泻的化学成分研究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材料 |
3.2.1 药材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制备 |
3.3.2 化合物的分离 |
3.4 实验结果 |
3.4.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4.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5 小结 |
第四章 泽泻醇B-23-醋酸酯(ABA)的抗肾纤维化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材料 |
4.2.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4.3 实验方法 |
4.3.1 NX和UUO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
4.3.2 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测定及肾组织样品的保存 |
4.3.3 细胞培养 |
4.3.4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
4.3.5 siRNA技术沉默Smad3的表达 |
4.3.6 qRT-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 |
4.3.7 Western blot分析 |
4.3.8 肾组织病理学分析 |
4.3.9 免疫荧光染色分析 |
4.3.10 免疫共沉淀分析 |
4.3.11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ABA对NX大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2 ABA对NX大鼠肾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4.3 ABA对NX和 UUO大鼠肾组织纤维化特征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4 ABA对NX和 UUO大鼠肾组织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5 ABA对TGF-β1介导的NRK-52E细胞损伤的影响 |
4.4.6 siRNASmad3技术研究ABA对TGF-β1 刺激的NRK-52E细胞的影响 |
4.4.7 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ABA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4.5 小结 |
第五章 25-O-methyalisol F(MAF)的抗肾纤维化活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仪器与材料 |
5.2.1 实验细胞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5.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模型及给药处理 |
5.3.2 CCK-8 法检测细胞活力 |
5.3.3 siRNA技术Smad3 的表达 |
5.3.4 qRT-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 |
5.3.5 Western blot分析 |
5.3.6 免疫荧光染色 |
5.3.7 免疫共沉淀分析 |
5.3.8 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MAF对 NRK-52E和 NRK-49F的细胞毒性研究 |
5.4.2 MAF对 TGF-β1介导的NRK-52E细胞形态异常的影响 |
5.4.3 MAF对 TGF-β1和Ang Ⅱ介导的NRK-52E细胞损伤的影响 |
5.4.4 MAF对 TGF-β1和Ang Ⅱ诱导的NRK-52E细胞中RAS的影响 |
5.4.5 MAF对 TGF-β1诱导的NRK-52E细胞中TGF-β/Smsd信号通路的影响 |
5.4.6 MAF对 TGF-β1诱导的NRK-52E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
5.4.7 MAF对 TGF-β1和Ang Ⅱ刺激的NRK-49F细胞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4)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及产地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泽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化学成分 |
2.药理活性 |
3.毒性 |
4.讨论与展望 |
第二节 泽泻本草考证 |
1.植物形态及品种记载 |
2.产地记载 |
3.药效记载 |
4.炮制方法 |
5.小结 |
第二章 泽泻水提物化学轮廓分析及不同部位降脂活性比较 |
第一节 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轮廓分析 |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和结果 |
3.小结 |
第二节 泽泻水提物不同部位降脂活性比较 |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3.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及部分单体药理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水提物化学成分研究 |
1.研究结果 |
2.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3.实验部分 |
4.实验数据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二节 部分单体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 |
第四章 不同产地泽泻植物外观、药材性状及DNA条形码分析 |
第一节 植物外观 |
第二节 药材性状 |
第三节 DNA条形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产地泽泻化学成分比较 |
第一节 多糖类成分比较 |
第二节 核苷类成分比较 |
第三节 三萜类成分比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产地泽泻降脂活性比较 |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3.结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查新报告 |
(5)泽泻药材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草考证 |
2 炮制历史沿革 |
3 化学成分 |
3.1 三萜类成分 |
3.2 倍半萜类成分 |
3.3 二萜类成分 |
3.4 其他类成分 |
4 药理作用 |
4.1 利尿及抗结石作用 |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及调血脂作用 |
4.3 降糖作用 |
4.4 抗脂肪肝及保肝作用 |
4.5 抗氧化及抗炎作用 |
4.6 抗癌作用 |
4.7 调节免疫作用 |
5 Q-marker的预测分析 |
5.1 基于原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5.2 基于化学成分与有效性相关证据的Q-marker预测分析 |
5.3 基于化学成分可测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
5.4 基于炮制影响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Q-marker预测分析 |
5.5 基于质量控制相关的Q-marker预测分析 |
5.6 基于网络药理学评价的Q-marker预测分析 |
6 结语 |
(6)潜阳育阴颗粒高血压肾保护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高血压肾损害概述 |
1.1 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 |
1.2 高血压肾损害的现代治疗 |
2. 潜阳育阴颗粒中单味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1 鬼针草 |
2.2 制首乌 |
2.3 川牛膝 |
2.4 酒萸肉 |
2.5 玄参 |
2.6 泽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LC/Q-TOF-S的潜阳育阴颗粒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5 质谱条件 |
2.6 样品测定 |
3. 结果分析 |
3.1 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化学成分的LC/Q-TOF-S分析 |
3.2 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中各类化合物的质谱解析 |
3.3 潜阳育阴颗粒化学成分的LC/Q-TOF-MS分析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数据库 |
1.2 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
2.2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 |
2.3 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疾病靶点的筛选 |
2.4 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靶点类型归属 |
2.5 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作用靶点的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 |
2.6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2.7 分子对接验证 |
3. 结果分析 |
3.1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的筛选 |
3.2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 |
3.3 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疾病靶点的筛选 |
3.4 PPI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
3.5 作用靶点类型归属 |
3.6 GO生物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7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3.8 分子对接验证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制剂单元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联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泽泻“利水渗湿”药效及其安全性初步研究 |
第一节 道地泽泻“利水渗湿”优效性研究 |
1 不同产地泽泻“利水渗湿”体内药效研究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2 不同产地泽泻“利水渗湿”体外药效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泽泻醇提物对大鼠肾毒性探究实验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泽泻“谱效”关系解析及其制剂基本单元组分的辨识 |
第一节 泽泻“谱效”关系解析 |
1 主产地泽泻性状比较和成分分析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2 不同产地泽泻性状和组成特征以及“谱效”关系分析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UPLC/Q-TOF-MS对泽泻醇提物入血成分的分析鉴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泽泻制剂基本单元萜类组分的制备和表征 |
第一节 泽泻制剂基本单元萜类组分的制备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制剂基本单元泽泻萜类组分的表征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系初探 |
第一节 制剂基本单元萜类组分肾毒性研究 |
1 基于HK-2 细胞的泽泻萜类组分体外肾毒性评价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2 泽泻萜类组分大鼠长期肾毒性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制剂基本单元萜类组分肾毒性机制研究 |
1 基于HK-2 细胞的 23 B、24 A和B体外肾毒性研究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2 23 B、24 A和B对HK-2 细胞自噬水平的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3 23 B、24 A和B对HK-2 细胞凋亡水平的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4 23B,24A和B诱导HK-2 细胞肾毒性及凋亡的机制探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5 讨论 |
第三节 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系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泽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泽泻降糖活性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泽泻提取物制备 |
2.2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及泽泻干预作用 |
2.3 泽泻醇提物化学成分分离 |
2.4 结构鉴定 |
3泽泻三萜体外降糖活性实验 |
4 讨论 |
(9)泽泻提取物三萜类成分含量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 1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泽泻提取物总三萜含量 |
2. 1. 1供试品溶液制备 |
2. 1. 2对照品溶液制备 |
2. 1. 3测定波长选择 |
2. 1. 4显色条件选择 |
2. 1. 5方法学考察 |
2. 1. 6 3批中试泽泻提取物含量测定 |
2. 2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泽泻提取物中12个三萜类成分含量 |
2. 2. 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2. 2混合对照品溶液制备 |
2. 2. 3色谱条件 |
2. 2. 4方法学考察 |
2. 2. 5 3批中试提取物含量测定 |
3讨论 |
3. 1提取溶剂的选择 |
3. 2色谱条件优化 |
3. 3含量测定分析 |
3. 4小结 |
(10)泽泻质量标准及吴茱萸汤组方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泽泻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引言 |
第一章 来源 |
1.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总结 |
2.修订建议 |
第二章 样品收集 |
1.样品信息 |
2.性状描述 |
第三章 鉴别 |
1.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第四章 检查 |
1.水分检查 |
2.总灰分检查 |
3.农药残留检查 |
4.重金属检查 |
第五章 浸出物 |
1.95%乙醇浸出物 |
2.50%乙醇浸出物 |
3.水浸出物(热浸法) |
4.水浸出物(冷浸法) |
5.小结 |
第六章 泽泻UPLC特征图谱 |
1.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第七章 含量测定指标选择依据 |
1.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第八章 含量测定 |
1.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第九章 泽泻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吴茱萸汤组方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
引言 |
第一章 药材基地和样品收集 |
1.实验方法 |
2.结果 |
第二章 单味药材的质量评价 |
第一节 吴茱萸药材的质量评价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第二节 人参药材的质量评价 |
1.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生姜药材的质量评价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综述一、泽泻研究现状 |
1.化学成分 |
2.质量评价 |
3.药理作用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吴茱萸汤的研究进展 |
1.单味药的研究 |
2.吴茱萸汤质量控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泽泻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论文参考文献)
- [1]泽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刘珊珊,郭杰,李宗艾,田双双,朱晶晶,闫利华,王智民,高陆. 中国中药杂志, 2020(07)
- [2]泽泻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邢增智,陈旺,曾宇. 中医药导报, 2017(15)
- [3]泽泻抗肾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陈华. 西北大学, 2019(04)
- [4]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及产地差异研究[D]. 刘珊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5]泽泻药材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张慧娟,龚苏晓,许浚,张铁军,刘昌孝. 中草药, 2019(19)
- [6]潜阳育阴颗粒高血压肾保护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D]. 吴信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制剂单元泽泻萜类组分“效-毒-谱”关联性及机理研究[D]. 汪春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泽泻降糖活性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J]. 许文,罗奋熔,赵万里,李小艳,李雪君,刘灿坤,于志文,吴水生. 中草药, 2014(22)
- [9]泽泻提取物三萜类成分含量测定研究[J]. 许文,徐明涛,赵万里,丘建芳,李小艳,罗奋熔,黄鸣清,吴水生. 药物分析杂志, 2015(02)
- [10]泽泻质量标准及吴茱萸汤组方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D]. 赵晓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