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厂低温能源利用的探索

硫酸厂低温能源利用的探索

一、关于硫酸工厂低温能源利用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于磊[1](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尹学志[2](2007)在《利用窑头窑尾余热发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国对余热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但进展一直不快,其原因除了对余热利用重视不够之外,更主要的是没有掌握好它的规律。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余热利用技术发展很快。我国目前余热利用的现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余热尚未利用。在当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大力开展回收余热的工作已显得极为重要。我国在水泥工业生产中,利用水泥回转窑尾部的余热进行发电,对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新建的水泥厂中均已考虑对余热的利用,进行统一规划,收到的效益十分可观。余热发电不仅节能,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余热发电的重要设备是余热锅炉。它利用工业窑炉的废气、废液等工质中的热或可燃质作热源,生产热水和蒸汽用于发电。由于工质温度不高,故锅炉体积大,耗用金属多。用于发电的余热主要有:高温烟气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废气、废液余热,低温余热(低于200℃)等。目前重点研究如何利用更多的热能,提高锅炉热效率。在窑头窑尾余热炉入口处分别加一台沉降装置,以减少粉尘对锅炉管束的磨损,延长锅炉使用寿命和提高运转率;窑头蓖冷机热端加一个取热点,这样有两个取热点,更能增加锅炉产汽量,提高发电量,稳定机组运行。在窑头余热炉三段管束分别加截止阀,其中某一段出现故障不影响锅炉整体运行。

顾勇冰[3](2019)在《负载金属催化剂的载体调控及其反应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以碳材料、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等为载体的负载金属催化剂在化工、医药、能源等产业中有着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载体不但具有承载金属粒子的作用,还能通过载体-金属相互作用,调控金属粒子的分散性、改变金属的电子结构,实现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高稳定性。一些载体甚至参与活化过程,与金属存在协同效应,成为催化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理论工具,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理解负载催化剂中的载体效应和界面效应,对设计与合成优异性能的负载金属催化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以具有特殊纳米孔的石墨炔、C2N为载体,研究过渡金属的负载结构和电子结构性质,考察石墨炔、C2N纳米孔对过渡金属单原子分散的调控,以及对反应性的影响;通过建立反相负载催化剂模型,研究氧化物对贵金属负载的载体调控,揭示载体与金属的协同效应对实现催化剂高活性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针对碳载体与金属之间较弱的相互作用导致负载金属粒子易团聚的问题,基于DFT理论研究了具有天然纳米孔的石墨炔(graphyne)对Pd单原子分散的载体调控作用及反应性能的影响。载体-Pd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源于炔基对Pd的螯合配位作用,促进了Pd在石墨炔纳米孔中的单原子负载和稳定性。以CO为模型反应研究Pd@graphyne单原子负载结构的反应性能,吸附物与负载金属的作用能够激发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二、基于DFT理论,对载体调控第一过渡系列金属在石墨炔上的负载及其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几何因素影响过渡金属单原子在石墨炔纳米孔中的负载结构,结合能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石墨炔载体对不同金属的相互作用。载体-金属间的强相互作用改变了过渡金属的电子结构,进而影响到CO、O2等小分子的吸附。在Fe@garphyne上的CO氧化,反应经历双分子吸附机理,最大反应能垒为0.59 eV,载体对Fe的强相互作用削弱了O的吸附,吸附O进一步与CO反应生成CO2的反应能垒只有0.18 eV。三、以反相负载的Al2O3/Au(111)为模型催化剂,对负载Au催化CO氧化的载体调控和界面效应进行了DFT理论研究。O2在Au(111)洁净表面难以吸附和活化的原因在于Au并非良好的电子给予体。Al2O3存在时,高价态Al的空轨道部分分散吸附O2的成键电子,有利于Au向O2反键空轨道的电子转移,氧化物与金的协同效应是O2能够在负载金催化剂界面位置吸附和高度活化的根本原因。Al2O3/Au(111)两相界面上的CO氧化反应,经历结合机理,CO的参与有利于O2解离,并形成COO2中间体,其最大Gibbs自由能垒仅为0.15 eV,是负载Au催化剂低温催化CO氧化优异活性的根源。四、以二维含N材料C2N为载体,基于DFT理论研究了载体调控过渡金属系列在C2N纳米孔中的单原子负载,及其TM@C2N上的N2电催化还原合成氨反应。载体对过渡金属的强相互作用来源于载体N对过渡金属的螯合作用,过渡金属以单原子嵌入纳米孔的方式负载,并向载体转移电子。通过载体-金属强相互作用的调控,N2及其加氢中间物种在V@C2N和Mo@C2N上吸附,NRR反应经酶促途径具有较低的理论过电位。V@C2N和Mo@C2N是潜在的NRR反应优良电催化剂。本文的DFT理论研究工作揭示了载体调控机制、载体-金属强相互作用、载体-金属协同效应引起催化剂界面效应的本质,对载体调控催化剂反应性能提供了原子和分子层次的理论解释。为通过载体调控制实现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负载金属催化剂和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实验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冯书静[4](2020)在《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文中指出温州矾矿指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及周边乡镇的明矾石矿区。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察温州矾矿大岗山、水尾山和鸡笼山三个矿段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材料和口述史资料,展开技术史视角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本论文不仅弥补了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揭示温州矾矿工业遗址、工业考古与技术史的关系,以及工业考古个案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以及特定时期内矾矿的历史影响;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讨各遗址的历史年代问题及遗址布局存在的科学内涵,考察温州矾矿“水浸法”炼矾工艺及设施改进;依据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复原并绘制焙烧炉炉型结构示意图,展示温州矾矿焙烧及炉型演进情况;比较古今中外炼矾工艺,探讨温州矾矿炼矾工艺技术的独特性;基于本文对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研究,总结关于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保存和复原包含在温州矾矿工业遗址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初步确定其历史年代,即温州矾矿明矾业最晚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庚辰日;清早期为民营生产模式,清中期开始官营,清末出现民营股份制经营模式;民国(1912-1949)期间的经营模式为官督商办;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矾矿于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私营、公私合营逐渐走向国有企业模式。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明矾产地分布情况,结合温州矾矿历史阶段的明矾外销,探讨温州矾矿明矾业的历史重要性;发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温州矾矿明矾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贸易交流中心。对温州矾矿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释。田野调查研究认为,温州矾矿开採最开始采用露天法,清朝时期采用无留柱窿道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其中,溪光采矿遗址和雪花窟遗址均为无留柱窿道法;溪光采矿遗址约为清代中期或更早,雪花窟采矿遗址大约为晚清时期;水尾山深洋矿洞群和鸡笼山南洋矿洞群均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对于采矿业来讲,矿产资源本身的储量、质量及开采技术可行性是其工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却是采矿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矾矿炼矾车间选址和布局,按照工业地理学理论建设,反映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对温州矾矿技术发展特征及内涵进行新解释。综合分析发现,温州矾矿600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浸法”炼矾工艺,其核心为煅烧-风化-溶解-结晶;虽然该工艺比较保守,但其各生产工序的设施在不断演进。其中,借助CAD复原焙烧炉,考察炉型演变序列,阐释业已消逝的传统焙烧技术,为明矾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见证;结合矾矿明矾产量,对焙烧炉生产技术与明矾产量关进行了新解释。同时,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温州矾矿的加温溶解主要采用逆流循环洗涤法;矾矿炼矾场址的各工序按地势由高到低布置,遵照物料运输最省力原则,其对机械化生产前的工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工业考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将其扩展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比较分析西方工业考古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工业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调查,借助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阐释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科技内涵等内容。同时,工业考古为技术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物质证据和数据信息,技术史反过来又有助于工业考古阐释其背后的技术特征及内涵和工业社会等深层次内容。

马青艳[5](2020)在《天安化工年产80万吨硫磺制酸工艺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硫酸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有关化学工业方面的应用尤为重要,被誉为化学工业的发动机。硫磺制酸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投资少、公用工程和动力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余热回收利用、经济效益好等优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一期8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于2005年3月建成投产,工艺上采用快速熔硫、机械过滤器除去杂质、机械雾化燃烧、“3+1”两转两吸、四塔两槽浓酸吸收流程,尾吸处理SO2,其总转化率达99.83%,吸收率达99.95%。该装置自投产以来,生产稳定,能耗低,经济效益较高。但随着装置运行时间的推移,再加硫酸具有强腐蚀性的特点,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疑难问题,通常只有降低生产负荷至才能维持运行,甚至有时就只有停车检修,严重影响装置的稳定运行,亟待进行技术改造。本论文针对8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衍生的系列问题,系统地对该装置的转化、吸收、尾气洗涤、余热综合利用等工段进行技改优化,具体内容如下:1.对核心设备转化器进行理论核算,计算结果表明,转化器的工艺参数包括通气量、触媒装填量等都符合要求,设备设计参数即转化器直径、承重面积、许用应力也都满足要求。说明转换器能够满足现行国标要求,可以开展后续的技改工作。2.针对干吸系统干燥塔阻力升高严重影响生产负荷进行技改,将干燥塔内原来的乱堆填料更换成125Y型S型陶瓷波纹规整填料,同时将干燥塔的纤维除雾器更换成金属丝网除雾器,工程验证表明,干燥塔的阻力已降到适宜的范围内,能够保证装置的顺利运行。3.针对干燥酸温升高影响生产负荷的问题,找到主要原因是由于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影响,从而需要加强循环水质的管理,坚持每班按时按量加药,按周期对循环水质进行清洗、预膜和正常处理程序。通过水质的处理使换热效果大大提高,酸温能够降到指标以内,恢复了装置的生产能力。4.针对新增低温位热能回收装置投用后,一吸塔出口酸雾量超标的问题,摸索出一些最合适本系统的控制手段:(1)尽量提高高温吸收塔的进塔酸温和出塔酸温,同时还应提高进塔气温。(2)严格控制干燥塔出口的水分。(3)对现有的一吸塔酸循环系统进行改造,合理的控制二级吸收酸量。(4)尽量提高二级吸收酸度。5.尾气洗涤装置的优化是通过增加除沫层高度、增加一根加水管、控制好吸收塔液位三项措施来实施。经过改造后的生产实践证明,该装置尾气排放指标能够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6.对整个系统的热效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通过硫磺制酸工艺优化,硫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从-0.199 tce/t降到了-0.217 tce/t,降低了9.0%,硫酸的单位生产成本降低了46.7419元,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对8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能够使其真正发挥出大型硫磺制酸装置的优越性,并更好的符合现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金涛[6](2007)在《诺诺克800kt/a硫磺制酸余热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硫酸生产是一个高度放热过程,从这个方面来说,生产过程要增加能源成本,却仅仅从生产过程中回收很少的热量,大部分的热量有循环水冷或空气冷却器带走。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和环保意识的加强,现代硫酸装置从简单的产品生产逐渐过渡到能源工厂的角色,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硫酸余热回收越来越受到重视。硫酸生产中余热回收利用及节能措施成为衡量硫酸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热回收利用的好,可降低生产成本并且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本文介绍了硫酸生产中的主要技术路线、特点以及余热利用水平,特别是在低温余热利用领域国内技术与国外的差距。针对某800kt/a硫磺制酸厂在热回收技术和方案的选择问题上。对这个大型硫酸装置的工艺和设备进行热量衡算和物料衡算,讨论了硫磺制酸生产工艺,开发与利用废热回收系统等一些问题。通过计算结果优化并且选择了生产工艺及设备参数,包括转换器,废热锅炉,硫磺炉,鼓风机,酸循环泵、换热器、吸收装置和水冷却器等。通过工艺分析和系统工艺计算,对比分析了国产化装置和引进HRS(Heat Recovery System)系统在热回收量、技术成熟度、操作简易性和投资等各方面的优缺点,并结合该硫酸装置所处项目的蒸汽消耗情况,筛选确定了该硫磺制酸厂的余热利用方案。

裴雪莲[7](2019)在《提高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前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硫酸工业开始了起步和发展,到了二十世纪,随着我国工业的崛起,硫酸工业也开始了快速发展。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硫酸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硫酸的原料有五大类:硫铁矿、硫磺、冶炼烟气、磷石膏和硫化氢等,特别是以硫铁矿制酸为主,因为工业发展初期,矿产资源丰富易得,且价格低廉,但是污染较大,矿产利用率较低,还会产生大量的含铁废渣副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基于子孙后代的长远考虑,类似于硫铁矿制酸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原料和产业必将被新型原料和新型生产方式所替代。在这种情势下,硫酸工业逐步形成了“硫磺—冶炼烟气—硫铁矿”制酸原料三足鼎立的产业结构,而且硫磺制酸因其转化率高、污染小、没有副产物、较硫铁矿制酸耗能低,其在硫酸工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进口高硫原油比例增加、川东北地区高硫天然气开发及化肥、化工行业加强了硫磺回收,也使我国硫磺产量逐年增加;加之国际硫磺价格的下降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我国硫磺制酸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全世界对环保的重视,硫磺制酸工艺简单,污染轻,热能回收率高的众多特点日益突出,因此硫磺在众多制酸原料中成为硫酸生产最理想的原料。21世纪是绿色世纪,实施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全世界硫铁矿制酸的产量已经下降至50%以下,而硫磺制酸在这种形式下,顺势发展壮大,因此近年来我国新建了很多大型先进的硫磺制酸装置。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300kt/a硫磺制酸装置就是其中之一。[1]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建设了300kt/a的硫磺制酸装置,目前产能已提升至1050—1100吨/天,即系统可达到生产硫酸350kt/a。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硫酸而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小装置,运用新技术、新装置对传统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提高装置废热回收率,减少“三废”排放,实现集约化生产是现金的发展方向。硫酸企业正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和技术改造,提高硫酸装置的节能性和环保性。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及节能环保设计公司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对原有装置的改造设计,来提高原有装置的能源利用和回收效率。而美国的孟莫克公司率先研究出了硫酸低温位热回收系统(HRS)系统,并在国外众多企业投用并盈利。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引进了由美国孟莫克开发的硫酸低温位热回收系统(HRS),紧随其后也有一部分致力于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的国内公司开发了自己的低温回收装置,逐渐在国内硫磺制酸系统中试运行及投入商业化,并取得了很多专利保护。[2]硫磺制酸包含四大生产工段:硫磺熔融、硫磺焚烧、二氧化硫转化、三氧化硫吸收,后三个过程都是放热反应。其中硫磺焚烧和二氧化硫转化所产生的高、中温位热能约占75%,传统的硫磺制酸系统通过余热锅炉、高温低温蒸汽过热器和一省二省省煤器回收产生高压或中压蒸汽,基本可实现75%的热回收效率,但三氧化硫吸收即干吸工段产生的热量占到了整个硫磺制酸产热的25%,在原始的硫磺制酸系统中这25%的低温位热能都是靠酸冷却器由循环冷却水移走而流失于环境中,并且为了将此部分热能移走还增加了凉水塔、风扇冷却循环水,同时也增加了循环水的消耗。随着国家对降本增效、节能降耗的重视,进十多年,国内大部分硫磺制酸都安装了低温位余热回收系统,以回收干吸工段产生的低温余热。我公司于2012年2月成立低温余热回收项目组,2012年8月2日低温余热回收投建,2013年1月24日建成试车,并一次开车成功。开车成功后,低温余热回收非夏季平均产低压蒸汽0.45吨汽/吨酸,夏季0.36吨汽/吨酸。夏季产汽量比其他季节低,是低温回收的通病和弊端。运行一年后,经过工艺计算验证了提高低温余热回收夏季产汽量的可能性,经过设计,对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完成后,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夏季产汽量达到0.46吨汽/吨酸,与其他月份产汽量没有区别。本技术改造项目的关键要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考虑改造后,能不能保证公司所需的成品硫酸浓度;2.二吸酸泵的酸流量能否满足改造后的负荷;3.改造后能否保证干燥酸槽、二吸酸槽和高温酸槽的酸液位平衡。本文提出了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技术改造项目的总体建设和改造方案,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物热衡算及酸浓测算,结合实际运行和工艺及设备参数,对关键设备如干燥酸泵、二吸酸泵的流量承受能力进行了核算,设计布置了管线改造方案及系统倒换方案。对技术改造完成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特别是本项目没有增加大型设备及机电设备,只是增加了阀门、弯头,管线大多数为利旧材料。该项目计划投资20万元,实际投资7.3万元,但增产的低压蒸汽量,实现了创造年利润138.6万元。

黄卫军[8](2017)在《富氧燃烧锅炉烟气压缩纯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人类面临重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之一,为避免工业活动对气候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所有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因其较长的寿命及庞大的排放量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最大。BP公司在《世界能源统计评述》中指出,原煤消费属于全球最快的一次能源,每年燃煤发电厂直接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关键能源数据统计》,燃煤发电量在全球电力生产来源统计中将一直保持在40%左右。显然,实现燃煤发电二氧化碳的捕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目前国际上燃煤发电的碳捕集技术路线主要有三种:基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的燃烧前捕集、基于富氧燃烧的燃烧中捕集和采用溶剂吸收的燃烧后捕集。对于目前燃煤发电厂来说,根据富氧燃烧热力学特性,将现有设备系统通过改造以实现富氧燃烧,富氧燃烧烟气采用压缩纯化技术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符合目前发电厂烟气近零排放技术要求,与燃烧前、后碳捕集技术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富氧燃烧成为二氧化碳捕集领域中一个具竞争力的重要技术,压缩纯化技术利用输送需要压缩的基本要求实现酸性污染物的一体化脱除,并且系统根据用户不同需求设计灵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结合富氧燃烧锅炉烟气特点,对CO2压缩纯化系统进行全流程模拟,优化操作参数,形成最优设计,搭建了一套由CO2压缩系统、铅室法脱硫脱硝系统、CO2净化提纯系统、制冷系统、DCS控制系统、CO2储存系统以及由电气系统、冷却水系统等辅助设施组成的50kg/h二氧化碳压缩纯化试验平台,以此开展CO2的压缩纯化试验研究通过CO2压缩冷凝试验,确定了温度和压力对CO2液化的影响、低温洗涤塔CO2喷淋量对洗涤塔塔顶气气体组成的影响、低温洗涤塔塔釜液NOx、SO2浓缩程度;通过硫硝净化试验,改变脱硫脱硝工艺中NO、SO2含量及NO、SO2的比例,确定了脱硫脱硝工艺的脱硫脱硝效果;进行了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全流程工艺试验,能够生产出99vt%以上的液体CO2,且脱硫脱硝效果明显;进行了酸性气体加压氧化试验。通过试验研究,掌握了CO2液化压力、温度与能耗的关系,NO的转化规律及脱除方法,SO2的转化规律及脱除方法等。为开发富氧燃烧CO2压缩纯化工艺技术及系统设计计算方法及200MWe富氧燃烧系统和锅炉研发奠定基础。

杨露萍[9](2012)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情境教学的研究》文中指出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在中学教育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随之逐渐变化。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化学更加注重它的真实性、生活性以及探究性,这就要求在化学教育中使用情境教学这一途径。在如今的化学教育中,情境教学的使用率很高,但是存在-些问题,而且对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情境教学的探讨很少有系统的描述。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以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案例为载体,分析了情境教学的特征,创设的途径,并对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情境教的现状进行了探查,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存在的问题,情境教学的情境形式化,情境缺乏探究性以及情境脱离了学生的实际。(2)研究了《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五个方面的特征:问题性,真实性,探究性,切实性,正面性。(3)《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研究途径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从生活与社会问题入手创设情境,从学生易错的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从实验入手创设情境,从化学史料入手来创设情境,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入手来创设。(4)书写了《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五个教学设计并对其情境进行分析。

白裕彬[10](2008)在《磁电等离子体对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污染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便捷的交通工具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汽车在给人们出行、货物运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上述问题将变得更为突出。近年来,围绕汽车节能减排的技术发展非常快,包括机内机外技术和三元催化技术等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提出利用磁电等离子体技术对汽车进排气进行处理,对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控制排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高压脉冲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原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中产生的有效成分如O3、O、OH等与汽油机的主要污染物NOx、CO、HC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极化激发态技术的原理,论述了利用磁电等离子体技术对降低燃油消耗和控制排放的方法。我们通过对现有的各种等离子体净化器的分析,结合实际条件对极化激发态进气装置和线筒式两级梯度电场等离子体净化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包括电源形式、电压和频率、放电参数和放电反应管的长度和直径等。为了验证等离子体装置在实际汽油机上的节能减排效果,我们在重庆大学内燃机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动机台架试验,发现等离子体装置对降低燃油消耗和降低排放都有较好的效果,在此同时我们也在实验中摸索等离子体装置的工作效率与发动机工况之间的变化规律。最后我们从整车的角度,在长安公司环境试验室进行整车排放试验进一步证明了等离子体装置节能减排理论的正确性。

二、关于硫酸工厂低温能源利用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硫酸工厂低温能源利用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利用窑头窑尾余热发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引言
    1.1 余热发电的生产背景及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余热发电的发展前景
    2.1 余热发电的发展前景
    2.2 余热发电的前景
第三章 几种热力循环系统
    3.1 废气的取热方式及特点
    3.2 几种纯低温余热发电热力循环系统
    3.3 我厂采用的废气取热方式
    3.4 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我公司纯低温余热的利用
    4.1 余热发电基础
    4.2 余热的利用
    4.3 纯低温余热的设计及应用
    4.4 电气系统的设计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负载金属催化剂的载体调控及其反应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催化剂工业发展简介
    1.2 催化剂的分类
    1.3 负载金属催化剂及其应用
        1.3.1 铂系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及其应用
        1.3.2 负载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1.3.3 非贵金属负载催化剂
    1.4 负载金属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1.4.1 金属活性组分因素
        1.4.2 载体
        1.4.3 金属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和构想
第二章 文献综述-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原理与分子动力学
    2.1 前言
    2.2 量子化学研究方法
        2.2.1 传统从头算(ab initio)方法
        2.2.2 密度泛函方法(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2.4 常用计算软件
        2.4.1 Gaussian量子化学软件包
        2.4.2 VASP软件包
        2.4.3 CP2K软件包
第三章 金属钯在石墨炔纳米孔的单原子负载及其反应性
    3.1 前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在石墨炔纳米孔中的单原子负载
        3.3.2 石墨炔负载单原子Pd结构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稳定性
        3.3.3 石墨炔负载单原子Pd催化剂对CO氧化的反应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炔纳米孔调控第一过渡系金属负载与反应性
    4.1 前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第一过渡系金属在石墨炔上的单原子负载
        4.3.2 石墨炔负载单原子金属对CO和 O_2的吸附
        4.3.3 石墨炔负载的单原子Mn、Fe催化CO氧化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Al_2O_3/Au(111)反相催化剂载体调控和界面效应
    5.1 前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l_2O_3)_x(x=2,3)团簇在Au(111)面上的负载
        5.3.2 O_2 在反相负载金催化剂Al_2O_3/Au(111)上的吸附与活化
        5.3.3 反相负载金Al_2O_3/Au(111)催化CO氧化——界面位置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维C_2N材料负载过渡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合成氨反应
    6.1 前言
    6.2 计算模型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_2N负载的过渡金属单原子结构
        6.3.2 N_2在TM@C_2N上的吸附及NRR电催化剂筛选
        6.3.3 V@C_2N和 Mo@C_2N上的电催化合成氨反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2:学位论文书脊示例

(4)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工业考古研究
        1.1.1 工业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1.1.2 国外工业考古研究
        1.1.3 国内工业考古研究
    1.2 明矾史研究
        1.2.1 国外明矾史研究
        1.2.2 国内明矾史研究
    1.3 温州矾矿相关研究
    1.4 小结
2 论文选题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2.3 研究方法
    2.4 史料来源
    2.5 创新点
3 温州矾矿历史文献考察
    3.1 地理、地质概况
    3.2 历史沿革
        3.2.1 明清时期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
        3.2.3 新中国成立后
    3.3 生产状况
    3.4 运输销售
    3.5 采矿炼矾工艺技术
        3.5.1 采矿工艺技术
        3.5.2 主要炼矾工艺技术
        3.5.3 其他炼矾工艺技术
    3.6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
        3.6.1 资源综合利用
        3.6.2 矿区整改及环境治理
    3.7 工人教育及企业办社会
    3.8 小结
4 温州矾矿田野考古调查
    4.1 采矿遗址
        4.1.1 溪光采矿遗址
        4.1.2 水尾山采矿遗址
        4.1.3 雪花窟采矿遗址
        4.1.4 南洋400平硐
        4.1.5 南洋312平硐
    4.2 炼矾遗址
        4.2.1 鸡角岭炼矾遗址
        4.2.2 溪光炼矾遗址
        4.2.3 福德湾炼矾遗址
        4.2.4 主厂区炼矾遗址
        4.2.5 其他炼矾遗址
    4.3 小结
5 温州矾矿炼矾工艺及设施演进
    5.1 “水浸法”炼矾工艺化学原理
    5.2 焙烧及其设施
        5.2.1 第一代焙烧炉
        5.2.2 第二代焙烧炉
        5.2.3 第三代焙烧炉
        5.2.4 第四代焙烧炉
    5.3 风化及其设施
        5.3.1 无底木桶浸取设施
        5.3.2 石-竹-草结构风化车间
        5.3.3 砖-瓦-木结构风化车间
    5.4 溶解及其设施
        5.4.1 逆流循环洗涤溶解
        5.4.2 滚筒洗砂-蒸汽加温溶解
    5.5 结晶及其设施
        5.5.1 简易结晶设施
        5.5.2 矿硐内结晶设施
        5.5.3 半机械化结晶设施
    5.6 小结
6 讨论
    6.1 温州矾矿历史价值
        6.1.1 遗址年代问题
        6.1.2 温州矾矿在中国明矾石矿中的历史情况
        6.1.3 历史时期内的明矾外销
    6.2 温州矾矿技术价值
        6.2.1 炼矾工艺技术特征及内涵
        6.2.2 焙烧炉演变序列
        6.2.3 中外非金属矿工业遗存比较
    6.3 工业考古的几点思考
        6.3.1 基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6.3.2 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之关系
7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7-2019年间对温州矾矿相关人员的采访情况
附录B 温州矾矿老窑(即二代焙烧炉)二十四工种岗位资料
附录C 解放前温州矾矿使用的部分生产工具草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天安化工年产80万吨硫磺制酸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酸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2 硫酸的性质
    1.3 硫酸的制备方法
    1.4 硫酸的国内外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1.4.1 国内硫酸的生产概况
        1.4.2 国外硫酸的生产概况
        1.4.3 硫酸的市场行情
        1.4.4 世界硫酸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预期目标
第二章 80万吨/年硫磺制酸工艺及相关理论计算
    2.1 80万吨/年硫磺制酸工艺
    2.2 硫酸产品规格
    2.3 理论计算分析
        2.3.1 硫磺制酸转化器所存在的问题
        2.3.2 转化工段理论计算分析
        2.3.3 转化器设备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吸工序中干燥塔的优化
    3.1 干吸工序中干燥塔优化的必要性
    3.2 干吸原理及流程
        3.2.1 干吸原理
        3.2.2 干吸工艺流程
    3.3 干吸工序干燥塔存在的问题
        3.3.1 填料层阻力分析
        3.3.2 塔填料阻力计算及分析
        3.3.3 除雾器阻力分析
    3.4 工程技改实施
        3.4.1 更换干燥塔填料
        3.4.2 更换除雾器
    3.5 生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环水系统工艺优化
    4.1 酸冷却器运行异常现象及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4.2 循环水工艺流程
    4.3 干吸酸温异常原因分析
        4.3.1 影响酸冷却器换热效果的原因分析
        4.3.2 酸冷却器的换热效果
        4.3.3 循环冷却水水质的处理
    4.4 循环水系统的优化探讨
        4.4.1 循环水损失和补水量
        4.4.2 循环水损失的原因
        4.4.3 循环水优化的思路探讨
        4.4.4 针对损失原因进行分析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80万吨硫酸装置新增HRS优化改进
    5.1 低温位热能回收原理
    5.2 增加HRS技改前后流程简介
        5.2.1 未增加HRS前工艺流程
        5.2.2 新建HRS后工艺流程
    5.3 增加HRS技改后的优缺点
        5.3.1 HRS能够产生蒸汽和回收热能
        5.3.2 增加HRS技改后缺点
    5.4 造成酸雾量高的原因分析
        5.4.1 工艺生产特点造成的酸雾高
        5.4.2 塔内吸收率低造成的酸雾量高
    5.5 改进措施
        5.5.1 控制硫酸饱和蒸汽
        5.5.2 控制吨酸喷淋量
        5.5.3 控制好吸收酸温度
    5.6 生产实施及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尾气洗涤改造后的优化
    6.1 概述
    6.2 尾气洗涤原理
    6.3 存在问题及分析
        6.3.1 前序工段送来的吸收气酸雾含量
        6.3.2 氨洗涤塔内酸雾吸收效果
        6.3.3 尾洗塔塔内泡沫较多
        6.3.4 氨洗涤塔内除雾器补雾不完全
    6.4 工程技改实施
        6.4.1 尾洗塔内增加一除沫层
        6.4.2 增加一根加水管
        6.4.3 其它措施
    6.5 验证效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硫磺制酸工艺优化的技术经济分析
    7.1 硫磺制酸的节能
        7.1.1 废热锅炉原理
        7.1.2 废热锅炉工艺流程
    7.2 节能效益
    7.3 经济效益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谢辞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6)诺诺克800kt/a硫磺制酸余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硫酸工业发展简史
        1.1.1 早期硫酸工艺发展历史
        1.1.2 我国硫酸近代发展历史
        1.1.3 当代硫酸技术发展特点
    1.2 现代硫酸生产技术及余热利用
        1.2.1 硫铁矿制酸
        1.2.2 冶炼烟气制酸
        1.2.3 其他原料制酸
        1.2.4 硫磺制酸
    1.3 硫磺制酸过程余热利用现状
        1.3.1 高中温位余热利用
        1.3.2 低温位余热利用
2. 诺诺克800KT/A硫磺制酸余热利用方案
    2.1 诺诺克热能利用现状综合分析
    2.2 硫磺制酸余热利用预选方案
    2.3 硫酸厂余热回收方案流程
        2.3.1 高中温余热利用方案流程
        2.3.2 低温余热回收方案
3. 方案一余热回收计算
    3.1 计算依据
        3.1.1 主要参数确定
        3.1.2 高温热回收流程
    3.2 焚硫系统
        3.2.1 硫磺用量
        3.2.2 焚硫系统
    3.3 废热锅炉蒸汽产量(方案一)
        3.3.1 参数确定
        3.3.2 方案一蒸汽产量
        3.3.3 脱盐水用进入量
    3.4 转化器热量衡算
        3.4.1 物料衡算
        3.4.2 转化器热量衡算
    3.5 干燥吸收系统
        3.5.1 干吸塔物料衡算
        3.5.2 干吸塔热量衡算
        3.5.3 循环槽物料热量衡算
        3.5.4 浓酸冷却器物料热量衡算
        3.5.5 循环水带出热量
    3.6 方案一热量衡算
        3.6.1 方案一800kt/h硫磺制酸系统热量平衡表
        3.6.2 方案一余热回收量
4. 方案二低温余热回收量
    4.1 方案二次高压蒸汽产量
        4.1.1 高中温余热回收流程
        4.1.2 两方案转化排出热量比较
        4.1.3 方案二次高压过热蒸汽产量
    4.2 第一吸收塔烟气热量衡算
        4.2.1 一次转化气体带入热量
        4.2.2 热回收塔烟气带出热量
        4.2.3 二次转化烟气带入热量
        4.2.4 最终吸收塔尾气带出热量
    4.3 热量回收塔循环酸量确定
        4.3.1 硫酸平衡
        4.3.2 硫酸热量衡算
        4.3.3 循环酸量
        4.3.4 热量衡算
    4.4 稀释器
        4.4.1 稀释器物料热量衡算
        4.4.2 稀释器热量衡算
    4.5 低压锅炉产汽量计算
    4.6 脱盐水预热器物料热量衡算
        4.6.1 物料衡算
        4.6.2 热量衡算
    4.7 干燥二吸泵槽物料热量衡算
        4.7.1 干燥二吸泵槽物料衡算
        4.7.2 干燥二吸泵槽热量衡算
    4.8 循环水带出热量
        4.8.1 干燥循环酸冷却器热量衡算
        4.8.2 最终循环酸冷却器
        4.8.3 成品酸冷却器
        4.8.4 循环水带走总热量
    4.9 方案二回收总热量
5. 余热利用方案分析比较
    5.1 技术比较
        5.1.1 工艺
        5.1.2 材料
        5.1.3 设备国产化
        5.1.4 国内外技术比较
        5.1.5 技术评价
    5.2 经济性比较
        5.2.1 蒸汽产量比较
        5.2.2 回收总热量比较
        5.2.3 回收热能价格比较
        5.2.4 循环水冷却量
        5.2.5 投资
        5.2.6 经济评价
    5.3 风险分析
        5.3.1 技术风险
        5.3.2 操作风险
        5.3.3 安全风险
        5.3.4 风险评价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提高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技术线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低温余热回收技术的起源
    2.2 低温余热回收技术的优化
    2.3 我国低温余热回收的发展
    2.4 我国低温余热回收的应用及夏季时的短板
第3章 改造前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状况
    3.1 改造前硫磺制酸工艺流程介绍
    3.2 改造前干吸工段工艺流程
    3.3 改造前低温余热回收工段工艺流程
        3.3.1 改造前低温余热回收系统酸系统工艺流程
        3.3.2 改造前低温余热回收系统汽水系统工艺流程
    3.4 改造前低温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数据
    3.5 改造前干吸及低温余热回收系统主要设备
第4章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改造的可行性
    4.1 概述
    4.2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率的改造依据
        4.2.1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率改造的关键点
        4.2.2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率改造的可行性计算
第5章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改造的实施
    5.1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率改造流程简介
    5.2 改造前后工艺流程图程
    5.3 改造后的系统控制
        5.3.1 控制原理
        5.3.2 控制要点
        5.3.3 两槽液位及酸浓的控制方法
        5.3.4 改造投用方法
第6章 改造后的效益分析
    6.1 改造项目投资
    6.2 改造前后产汽量的变化
    6.3 经济效益及节能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亮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8)富氧燃烧锅炉烟气压缩纯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富氧燃烧CO_2纯化技术及系统
        1.2.1 传统的富氧燃烧CO_2纯化技术及系统
        1.2.2 新颖的富氧燃烧CO_2纯化技术及系统
        1.2.3 国内富氧燃烧烟气CO_2纯化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压缩纯化装置搭建
        1.3.2 含酸性气体混合气体压缩纯化研究
    1.4 研究方案及难点
第2章 富氧燃烧烟气条件分析及气体配置
    2.1 富氧燃烧锅炉烟气条件分析
        2.1.1 烟气CO_2含量
        2.1.2 烟气NO_x含量
        2.1.3 烟气SO_2含量
        2.1.4 烟气其它组分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氧化碳压缩纯化原理及工艺设计
    3.1 二氧化碳压缩纯化原理
        3.1.1 烟气中不凝结气体脱除原理
        3.1.2 NO的氧化反应机理
        3.1.3 SO_2与NO_2的反应
        3.1.4 NO的吸收机理
    3.2 二氧化碳压缩纯化试验流程介绍
        3.2.1 二氧化碳压缩纯化流程框图
        3.2.2 二氧化碳压缩纯化流程
    3.3 二氧化碳压缩纯化系统组成
        3.3.1 设备选材方案
        3.3.2 主要设备参数设计
        3.3.3 现场实物图片
        3.3.4 设备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富氧燃烧二氧化碳压缩纯化试验
    4.1 分析检测方法
        4.1.1 CO_2、O_2和N2分析方法
        4.1.2 NO、NO_2和SO_2分析方法
        4.1.3 酸碱滴定法
        4.1.4 沉淀滴定法
    4.2 CO_2压缩冷凝试验
        4.2.1 温度和压力对CO_2液化的影响
        4.2.2 低温洗涤塔CO_2喷淋量对洗涤塔塔顶气气体组成的影响
        4.2.3 低温洗涤塔塔釜液NO_x、SO_2洗涤试验
    4.3 硫硝净化试验
        4.3.1 脱硫脱硝工艺试验准备
        4.3.2 脱硫脱硝工艺试验
    4.4 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全流程工艺试验
    4.5 酸性气体加压氧化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水平
        1.2.2 优化了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有关情境教学创设途径的研究
        1.3.2 有关情境教学创设方法的研究
        1.3.3 有关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
        1.3.4 有关情境教学创设功能的研究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个案分析法
        1.4.3 访谈法
2. 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2.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2.3 概念界定
        2.3.1 情境
        2.3.2 情境教学
3.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情境教学的研究
    3.1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情境教学现状的探查
        3.1.1 情境教学的情境形式化
        3.1.2 情境缺乏探究性
        3.1.3 情境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3.2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情境的特征
        3.2.1 问题性
        3.2.2 真实性
        3.2.3 探究性
        3.2.4 切实性
        3.2.5 正面性
    3.3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情境创设的途径
        3.3.1 从生活与社会问题入手创设情境
        3.3.2 从学生易错的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
        3.3.3 从实验入手创设情境
        3.3.4 从化学史料入手来创设情境
        3.3.5 从科技的发展的角度入手来创设
    3.4 《化学反应原理》情境教学的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3.4.1 《盐类的水解》的教学设计中情境教学的分析
        3.4.1.1 《盐类的水解》的教学设计
        3.4.1.2 《盐类的水解》中情境教学的分析
        3.4.2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中情境教学的分析
        3.4.2.1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教学设计
        3.4.2.2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中情境教学的分析
        3.4.3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教学设计中情境教学的分析
        3.4.3.1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3.4.3.2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中情境教学的分析
        3.4.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中情境教学的分析
        3.4.4.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教学设计
        3.4.4.2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中情境教学的分析
        3.4.5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中就情境教学的分析
        3.4.5.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设计
        3.4.5.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情境教学的分析
4. 启迪与思考
    4.1 让情境贯穿整个化学课堂
    4.2 让化学情境更好地发挥功能
    4.3 让学生在化学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磁电等离子体对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污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汽车工业概况
    1.2 汽油机尾气成分及危害
        1.2.1 一氧化碳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1.2.2 氮氧化合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1.2.3 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1.3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1.3.1 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1.3.2 氮氧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3.3 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4 发动机排气净化技术
        1.4.1 现代排放控制技术
        1.4.2 未来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1.5 国内排放标准和燃油消耗标准
    1.6 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6.1 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
        1.6.2 等离子体在空气净化方面的发展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的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2 应用等离子体节能减排的机理研究
    2.1 高压脉冲放电理论
        2.1.1 气体放电类型
        2.1.2 气体放电理论
        2.1.3 等离子体基元反应过程
    2.2 强磁场等离子体对进气处理节能减排原理
        2.2.1 燃烧机理
        2.2.2 强磁场基本理论
    2.3 梯度电场等离子体净化尾气的机理研究
        2.3.1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尾气机理分析
        2.3.2 梯度电场净化机理分析
3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装置设计
    3.1 磁电等离子体极化激发态进气装置的设计
        3.1.1 总体设计
        3.1.2 放电反应器
        3.1.3 磁环组
        3.1.4 高压电源
    3.2 梯度电场等离子体尾气净化装置的设计
        3.2.1 总体设计
        3.2.2 电源设计
4 试验研究与试验结果分析
    4.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4.2 磁电等离子体极化激发态进气装置试验研究
        4.2.1 试验步骤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梯度电场等离子体尾气净化装置的试验研究
        4.3.1 试验步骤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关于硫酸工厂低温能源利用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2]利用窑头窑尾余热发电的研究[D]. 尹学志. 长春理工大学, 2007(04)
  • [3]负载金属催化剂的载体调控及其反应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 顾勇冰.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4]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D]. 冯书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天安化工年产80万吨硫磺制酸工艺优化[D]. 马青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诺诺克800kt/a硫磺制酸余热利用研究[D]. 金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7]提高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的设计与实施[D]. 裴雪莲.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7)
  • [8]富氧燃烧锅炉烟气压缩纯化技术研究[D]. 黄卫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4)
  • [9]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情境教学的研究[D]. 杨露萍. 扬州大学, 2012(07)
  • [10]磁电等离子体对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污染的实验研究[D]. 白裕彬.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硫酸厂低温能源利用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