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炼油厂和二次加工装置产能

美国炼油厂和二次加工装置产能

一、美国炼油厂及二次加工装置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业业[1](2020)在《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我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国,承担着国际社会上承诺的减排目标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石油炼制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在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进污染减排的背景下,石油炼制行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石化行业于2017年被纳入第一阶段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油品质量要求及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在此形势下,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形势下,精准的掌握企业碳排放水平、充分的了解环境影响关键环节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减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不能从根源解析环境影响关键环节的问题,对石油炼制工业过程层面的碳排放碳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弥补了目前碳排放体系核算结果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企业类型、工业过程及排放气体四个角度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采用“生产系统-生产装置-生产单元-排放节点”四层分级的方法对石油炼制过程碳排放源进行了识别并归类,建立了物料衡算-实测法的企业层面过程碳排放精准核算方法,并对我国中等规模炼油企业为案例进行了应用。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源归类为燃料燃烧源、工艺尾气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电力热力源。核算方法的精准性体现在:增加了对油气回收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的碳排放核算,增加了非CO2形式碳排放核算,电力碳排放系数考虑了清洁电力的影响,对燃料燃烧源、生产过程无组织VOCs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更为准确。案例应用核算结果为:该中等规模炼油企业碳排放系数核算为0.30t CO2eq/t原油;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常减压、油品储存及柴油加氢装置是全厂主要贡献过程;逸散源碳排放占全厂总碳排放的6.84%;非CO2形式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13.76%。对不同核算方法比较分析结果为:《石化指南》、《省级指南》、《2006年IPCC指南》核算结果分别低于本方法11.11%、55.27%、80.93%,未核算逸散排放源及未核算催化剂烧焦源是主要原因;《排查指南》法核算生产装置无组织源VOCs排放系数为本文核算方法的31.82%;采用实测法对催化剂烧焦源核算结果仅为本方法核算结果的7.3%。(2)从工业过程角度提出行业层面石油炼制碳排放核算方法,可弥补现有基于排放类别核算结果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对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揭示了行业碳减排存在的问题,识别了行业碳减排重点。分别从工业过程及排放类别角度构建了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基于排放类别方法对我国石油炼制行业2000-2017年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系数三个角度定性分析了行业碳排放特征,采用LMDI模型量化了加工规模、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排放系数对碳增量的贡献。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高,尚未到达拐点;2000-2017年,行业碳排放系数呈现“先抑后扬”特征,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对碳减排有积极效果,产业链的延深是导致行业碳排放系数“上扬”的原因;要实现国家承诺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石油炼制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碳减排。加工规模对碳增量的促进作用逐年降低,但仍是导致行业碳增量的主导因素;能源效率已成为继加工规模后的第二大促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开始起到促进碳排放的作用,目前提升能源效率的手段已逐渐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寻求更有效的能源效率提高途径迫在眉睫;能源结构对碳增量的贡献相对较小,能源结构因素对碳减排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碳排放因子对年均碳增量的贡献不够明显,效应值皆为负值;碳排放因子对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不明显。(3)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工业过程层面对典型石油炼制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量化评价,弥补了基于具体石油产品开展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石油炼制整体环境影响现状、不能从源头解析关键影响环节的不足。基于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中等规模典型企业工业过程层面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价,明确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识别主要贡献装置及物质、从源头解析主要装置的关键环节,并从单位原料综合环境影响的角度评价工业过程环境影响水平。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依次是臭氧耗竭、气候变化、人类毒性、细颗粒物形成、光化学氧化、水体酸性化、陆地生态毒性、淡水生态毒性及富营养化,对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更明显。对整个炼油企业来说,原油的开采生产过程是造成环境影响的主导因素;从工业过程层面来说,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常减压、柴油加氢、油品储存、循环冷却系统是造成石油炼制环境影响的主要过程;VOCs的现场排放、炼厂气燃烧、电力热力的使用、辅剂的生产及使用、循环水的冷却及油料空冷水冷过程是造成以上装置环境影响的四个关键环节,也是石油炼制行业今后控制的重点;导致以上环节贡献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原料性质、生产工艺、油品储存类型及管理水平等。刨除各生产装置原料加工量的影响来看,柴油加氢、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含苯抽提)、MTBE、延迟焦化、常减压的环境影响依次减小;氢气的使用是拉开柴油加氢与其它装置距离的主要原因。(4)创新性的构建了基于工业过程的企业及行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丰富和完善了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数据统计理论和方法。针对目前基于排放类别统计石油炼制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现状,从工业过程角度构建了与上文企业行业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相对应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并根据过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VOCs减排及提高能源利用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企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形式设计了企业内部碳排放台账及对外统计报表两种类型;碳排放台账记录了企业内部碳排放核算所需的最原始数据,包括全厂及各工业过程两个维度,便于互相验证校核,保证数据准确性;对外统计报表则为统一的格式,可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下发给企业,该报表主要用于提供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所需数据,包括体现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总体信息的总表及提供各工业过程不同碳排放类别核算过程信息的分表。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以工业过程为基本统计单元,并根据原料/流程/技术及规模对各工业过程进一步分类,统计内容包括子类别下各工业过程行业层面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等信息。对于石油炼制VOCs减排方面,从安装在线监测、收集去除效率双重控制、加严VOCs排放标准、及时更新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政府如何监管提供了建议。对于能源利用方面,从优化装置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拓展能源结构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包括逐步降低催化裂化装置比重、进一步提高加氢工艺在二次加工占比、加强转化或淘汰小规模装置力度、进一步挖掘炼化一体化在装置之间及装置与系统之间提高能源效率的优势、提高清洁电力及天然气比重等。

宋倩倩,慕彦君,侯雨璇,王春娇,郑轶丹[2](2020)在《中美两国石油化工产业实力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超70%,炼油能力达到8.31亿吨/年,成品油产量与消费量分别为3.6亿吨/年、3.2亿吨/年,炼油技术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乙烯产能、产量、消费量分别达到2532.5万吨/年、1841万吨/年、2098.6万吨/年,聚乙烯产能、产量、消费量分别达1898.4万吨/年、1626万吨/年、3005.7万吨/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化工国家。美国石油化工产业无论在规模还是技术上一直引领着世界的发展,近年来得益于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开始逐步实现能源独立,并给石油化工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与动力。文中提出尽管中国已成为石油化工大国,但较世界强国的美国仍有不小差距,要实现石油化工强国的"中国梦",中国应强化原油供应,拓展进口渠道实现多元化,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全方位保证能源供应安全;严控炼油能力,持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强化装置结构调整,扩大成品油出口,加快传统炼油技术升级及新技术创新;坚持乙烯原料的多元化和低成本化,加快石化产品结构调整,强化高端化工产品科技创新。

童凯亮[3](2014)在《炼油与生物燃料供应链优化及不确定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的逐步增大,作为当今主要能源的石化燃料也面临着更高的供需要求。同时在石油日益短缺今天,生物燃料由于其环境友好,地域分布均衡,能值高等特点,成为了最有希望成为替代传统石油的新型能源。炼油厂的供应链优化在提升传统石化能源的整体生产效率,降低加工,运输和存储成本等各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合理的利用现有炼油厂设施,设计合理的生物燃料供应链网络,可以有效的提升新能源的使用比率,从而进一步满足能源需求,促进社会发展。本文分别从提高炼油供应链和生物燃料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角度上,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炼油供应链计划优化,生物燃料供应链设计优化,以及两者供应链集成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炼油厂供应链计划问题的条件风险价值模型,在最优化经济指标的同时控制风险,为炼油供应链计划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处理提供了新思路。采用样本平均逼近的方法来确定最佳风险阈值,并且测试了结果的鲁棒性。在场景数量的选择上,采用统计的方法在精确性和计算效率之间做折中。同时,深入挖掘产率波动这一内在不确定性,提出了结合优化与仿真的迭代算法,在条件风险价值的随机规划的框架下,得出满意解。2.从炼油厂供应链的生产和配送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将炼油厂生产调度优化和管道调度优化分开考虑的不足与缺点,提出了生产调度和管道调度集成模型,从整体上优化生产调度,油品调和,管道调度与库存管理。相比传统顺序式的拉式和推式求解策略,该集成模型不仅能保证整体优化问题的可行性,而且能大幅降低整体成本。3.针对第三代高级碳氢生物燃料的供应链与现有炼油厂设备的关系,首次提出了碳氢生物燃料供应链集成已有炼油厂的设计优化模型。模型同时兼顾生物燃料供应链战略设计与战术计划优化两个因素,综合考虑了生物炼油厂的不同技术方案,加工规模的选择,与传统炼油厂集成策略的确定,以及生物质的分布性、季节性、易腐蚀性,需求的分布性和政府财政补贴等特点。采用模糊可能性规划方法对供应链设计优化模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优化,决策者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可能性,必然性和可信性当作评价指标。4.从最小化单位成本的角度,提出了高级碳氢生物燃料供应链集成已有炼油厂的混合整数分式规划模型。采用了两种特定算法对此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同时从最优解,容差,计算时间等方面比较了特定算法与通用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求解器在此优化问题上的差别。详细分析了以单位成本最小化与以总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决策所造成的差别。提出了一个兼顾模型鲁棒性和经济性的鲁棒优化方法对供应链不确定性进行处理。5.首次提出了传统炼油厂和生物燃料集成供应链的长期设计和优化模型,分析两者供应链的互相协作与影响。采用装置级的炼厂计划模型代替简单的节点投入产出模型,提高了模型的分辨率。同时采用随机规划方法对长期设计计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控制。

钱伯章[4](2005)在《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文中提出

张德义[5](2012)在《含硫含酸原油加工技术进展》文中认为综述国内含硫/含酸原油加工技术进展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了劣质原油加工能力,2000—2010年,不仅劣质原油加工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炼油企业工艺装置结构也加快了调整。(2)电脱盐技术水平显着提高。(3)装置设备、管线材质大幅提高。合理选材在加工含硫/高硫或含酸/高酸原油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修订了《高硫原油加工装置设备和管道设计选材导则》(SH/T 3906—2010)和《高酸原油加工装置设备和管道设计选材导则》(SH/T 3129—2010)。这些选材导则和推荐用材意见对指导与规范国内炼油企业加工含硫/高硫、含酸/高酸原油设备、管线选材用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4)开发和推广了一批脱硫和脱酸新技术。例如,山东三维石化工程公司开发的SSR硫黄回收技术;镇海石化工程公司在引进荷兰Comprimo公司70 kt/a硫黄回收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开发的ZHSR硫黄回收技术;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原油全馏分催化裂化脱酸技术等。在工艺方面开发了一批重油加工、蜡油加氢处理、加氢裂化、柴油深度脱硫以及汽油选择性加氢生产符合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和柴油技术。结合国内外技术现状和经验,介绍了加工高硫和高酸劣质原油的基本体会,指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配备足够的硫回收和制硫能力。(2)重油加工是考虑的重点。(3)需要配备足够的加氢能力。(4)提高工艺设备的防腐能力。(5)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赵玉明[6](2019)在《基于数学规划的炼油厂原油调度问题建模与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油短期调度是炼油企业密切关注的问题,详细生产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炼油企业的效益和生产安全。现有文献中对原油调度问题的研究,以数学规划方法为主,从最初的离散时间表示模型到同步连续时间表示模型,再到异步时间表示连续时间模型。本文主要针对典型的内陆型炼油企业的原油调度问题,同时对加工高凝固点原油的特殊内陆型炼油企业的调度问题也做了一些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如下:·到目前为止,现有文献中建立的原油调度问题数学规划模型都没有考虑原油驻留时间约束,带罐过程约束,及多个供油罐同时给一个蒸馏塔供油约束等实际生产过程要求,因此建立满足实际生产过程要求的数学规划模型是本文的研究内容之一。针对典型的内陆型炼油企业,本文引入一些实际炼油生产中必需的工艺约束,并用实例说明和比较了这些约束对实际调度问题的影响。对影响系统可调度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原油驻留时间和最高原油转运速率进行了详细分析。●双管道原油运输系统要求传输高凝固点原油以及两类原油之间共享储罐,比单管道系统调度更具挑战性。本文用异步连续时间表示数学规划模型对双管道原油传输和高凝固点原油短期调度问题进行研究。模型考虑了原油运输系统中的顶管以及反向顶管,管道预热和高凝固点原油连续传输过程,以及管道不空等约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对高凝固点的原油的连续传输模型进行了很好的控制,做到了一次准备传输尽可能多的高凝原油。·提出可以消除组分浓度不一致的迭代求解MINLP模型的新算法,找到一个有效不等式,提出确定好的优先级时间槽数目的算法。为了找到消除组分浓度不一致的解,在对问题的的属性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在模型中添加一个有效不等式,用于确保注入到供油罐的原油的组分浓度在生产工艺要求的蒸馏塔所能处理组分浓度范围之内。在对原油短期调度问题进行建模过程中,需要预先知道对模型规模影响巨大的优先级时间槽数目。为减小模型规模,本文提出一个算法用以找到好的优先级时间槽数目;随后,提出一个用迭代方式求解原油短期调度问题MINLP模型的新方法。每次迭代求解一个MILP问题并得到没有组分浓度不一致的部分解,根据部分解将一些非线性约束转化为线性约束后得到简化的MILP问题,而在下一次迭代求此问题。以这种方式,本文免于求解NLP问题;当找到一个可行解时,组分浓度不一致完全消除。这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显着进展。●提出原油短期调度问题的随机近似算法。本文从定义计算模型和复杂性出发,在给出一些算法性能分析和证明所需的引理和定理之后,提出用于求集合并集大小的随机近似算法,随后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证明。由于DNF计数问题是集合并集问题的特例,所以本文将算法应用于DNF计数问题。通过DNF计数问题进行适当的修改,提出原油短期调度问题的随机近似算法。该算法将原问题的搜索空间大幅的减少,且不需要求解MILP问题,在执行完设定的试验次数后,会以高概率给出算法找到的最好的可行解。本文研究了炼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生产工艺需求,提出了去除组分浓度不一致的有效算法,并尝试用随机近似算法求解原油调度问题,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为炼油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实施做出有益的贡献。

姚国欣[7](2012)在《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认为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都是高密度、高黏度、高硫、高氮、高酸、高残炭、高金属、高沥青质的劣质原油,不仅重馏分油和渣油中的金属含量高,而且轻馏分油中的金属含量也比较高,是当今世界上最难加工的原油。除了难以开采和开采成本高以外,对于炼厂还存在难以输送、难以脱盐脱水、难以正常生产运行等问题。炼厂加工高硫高酸超重原油或油砂沥青生产清洁燃料和裂解料难度很大:一是常压直馏馏分油太少;二是减压瓦斯油和减压渣油太多;三是常减压蒸馏各直馏馏分中硫含量和酸值都比较高,都需要深度精制或加工。而利用好高硫高酸超重原油和油砂沥青的减压渣油是用好非常规石油资源,提高轻油收率的关键所在。目前世界上只有委内瑞拉4座加工奥里诺科超重原油和加拿大6座加工油砂沥青的改质工厂在生产,产品为合成原油。正在建设中的加工委内瑞拉超重原油的炼油厂有4座,计划建设的油砂沥青炼油厂只有1座。加拿大油砂沥青改质工厂的技术和生产水平都比委内瑞拉超重原油改质工厂高一些。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与委内瑞拉和加拿大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我国炼油厂大量加工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已指日可待,预计我国炼油厂加工加拿大油砂沥青也为时不远。为此,建议有关科研项目应抓紧工作,尽早提出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着手开展相关技术,特别是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的开发工作;跟踪国外有关加工技术研发的工作进展,为我国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打好基础。

刘海燕,于建宁,鲍晓军[8](2007)在《世界石油炼制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石油资源的重质化、劣质化程度的加深,对清洁、超清洁车用燃料及化工原料需求的日益增加,正使世界炼油技术经历着重大的调整与变革.本工作在分析世界炼油工业和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世界炼油技术的未来发展将集中在重质/劣质原油的加工、清洁燃料的生产和炼油-化工一体化等几个方面.在重质/劣质原油的加工方面,加氢裂化和加氢处理工艺将是21世纪炼油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新型催化裂化(FCC)工艺和焦化工艺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洁燃料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汽柴油的脱硫上,以加氢脱硫为主的各种脱硫技术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在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方面,基于传统FCC工艺改进的最大限度生产低碳烯烃的技术将得到广泛关注,加氢裂化由于其较高的灵活性,既能生产优质中间馏分油(航空燃料和柴油),又能为乙烯厂和芳烃厂提供优质原料,是21世纪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技术.

刘来平[9](2012)在《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化工是一个全球化特点十分鲜明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源依赖性非常强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就是以全球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全世界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而发展起来,至今仍掌握着全球产业的主导权。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是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生产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本文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以下简称TCC公司)1970—2008年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石化产业是如何从一个独立体系逐渐参与到世界生产体系过程中的。近代石油产业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不久即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从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开采的石油经过美国、英国、荷兰石油公司的加工提炼成各种油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一战后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发权,二战以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凭借中东的“廉价石油”,以“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在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化工产业。产油国为了石油利益持续抗争,四次中东战争是石油资源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是建国后完全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70、80年代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体系。TCC公司就是在中国原油勘探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大规模发展炼油和化工生产的背景下组建的。公司依托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大型石化建筑企业。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变、内需不足的形势,受此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缓慢,乃致亏损。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虽然TCC公司想方设法承揽工程,涉足多种业务,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为扩大总需求,中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由于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出口政策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明显。从企业内部来说,TCC公司90年代后期在集团统一政策安排下采取大力减员下岗、脱离社会职能等措施,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不过企业状况真正有所好转、效益逐渐提高是进入21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促进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出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初级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品,大量的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等产品使石化原料需求猛增。为满足这些产品需求,中国加速扩大石化生产能力。大量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使TCC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形式好转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不过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分工形势来看,TCC公司与其他的中国石化企业一样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长放缓。不过从全球来看,只是消耗资源多的产业环节转到了中东、南亚、印度等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迅速,导致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都含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因素。在政治、军事力量的保护支持下,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通过历史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继续保持产业主导权。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鲜明的资源依赖特点,且石油作为能源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尤为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目前的全球石化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军事武力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在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垄断石油产业链条的高端。中国石化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无疑受到这个分工体系的制约,一方面缺少外部石油资源供应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技术方面又落后于西方,处于石油生产加工链条的低端。历史上和今天,很多国家都曾经通过采用贸易保护和幼稚工业辅助等经济政策,支持和推动自己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以期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石化产业这种资源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和今天采用的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发动战争,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工业抢占国际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那么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用国家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沈浩[10](2013)在《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工业化能不能另辟蹊径而不重蹈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依赖能源粗放使用并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发展之路已经难以为继。在这一背景下,提高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能源效率并实现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微观层面的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决定了炼油行业总体的能源效率。在考虑污染物排放的能源效率分析框架下,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怎样?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这些问题促使本文以中国石化炼油企业为研究对象,测度能源效率、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管理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在理论上丰富了微观层面的能源效率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对提升中国石化炼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企业自身绩效评价体系,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和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背景下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梳理了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而提出了研究框架。实证研究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实证分析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02排放数量和边际收益、能源效率测度和影响因素、节能减排潜力等问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随即,作者提炼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展望。首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炼油企业碳平衡模型,计算了2004年-2009年①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2排放数量和边际收益,总结了炼油企业CO2排放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向距离函数(DDF)测度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2排放的边际收益。这些工作也为后继实证研究章节核算企业“绿色产出”和引入污染物变量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其次,本文运用环境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度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并检验了影响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企业规模、能源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环境规制等因素。研究表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比Tanslog生产函数形式更适宜本研究;企业规模、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对于提高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基于模型测度结果,本文揭示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本文用数据包络方法(DEA)构建了基于环境技术的节能减排潜力评价模型,测度了中国石化旗下24家炼油企业2004年-2009年的电力、燃料油、燃料气节能潜力和CO2减排潜力。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能源效率测度能够比较好地识别各个企业的能源效率差距和变动趋势。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总结中国石化提高炼油企业能源效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依靠技术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开发CO2封存和综合利用技术、积极介入生物质能研发、关注国家能源立法进程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了能源效率的研究视野,弥补了现有能源效率研究在微观层面的局限和不足。已有文献中,系统研究微观层面的企业能源效率并检验影响因素的成果并不多见。由于企业数据信息获得的困难,对中国企业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大多通过分析工业数据——亦即企业的加总数据——来间接评价企业能源效率和影响因素,而且使用的大多是企业的加总数据(Aggragated Data)而非微观数据(Micro-data)。本文使用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微观投入、产出数据对其能源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并检验影响因素,为能源效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微观视角。本文的研究,是对我国企业能源效率研究的补充和深化,研究视角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将CO2排放纳入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分析框架。这样,实现了企业生产过程外部效应的内部化,突破了以往能源效率研究固有的企业“实体边界”,丰富和发展了能源效率理论。主流经济学关注的能源效率仅仅是既定投入条件之下的经济产出最大化。本文切中当前对碳排放这一热点问题的关注,利用炼油企业CO2排放收益调整炼油企业产出值,从而将CO2排放纳入炼油企业能源效率分析的框架中。本文构建了考虑能源资源和CO2排放的一个新的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分析框架,将其视为实证模型的内生变量,对企业能源效率的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客观,据此提出的对策和建议针对性强易于操作。三是通过参数和非参数方法结合的实证研究,将企业一般的单要素能源效率状况描述和简单分析推向环境全要素能源效率计量分析,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已有的文献大多单独采用参数方法或者非参数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一方面用碳平衡模型、方向距离函数等方法计算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CO2排放数量及边际收益。另一方面,利用CO2排放收益调整企业产出值并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实证研究了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的能源效率并检验了影响因素。而且,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方法(DEA)测度炼油企业节能减排潜力,进而对不同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二、美国炼油厂及二次加工装置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炼油厂及二次加工装置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碳排放核算研究进展
        1.2.2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3 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
    2.1 研究范围
        2.1.1 产业结构
        2.1.2 企业类型
        2.1.3 工业过程
        2.1.4 排放气体
    2.2 工业过程碳排放源识别及归类
        2.2.1 排放源识别
        2.2.2 排放源归类
    2.3 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
        2.3.1 燃料燃烧源
        2.3.2 工艺尾气源
        2.3.3 逸散排放源
        2.3.4 废物处理源
        2.3.5 间接排放源
        2.3.6 方法分析
    2.4 案例应用
        2.4.1 案例介绍
        2.4.2 数据收集
        2.4.3 核算结果
        2.4.4 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年际变化分析
    3.1 核算方法
        3.1.1 基于工业过程核算方法
        3.1.2 基于排放类别核算方法
        3.1.3 核算方法优劣势分析
    3.2 数据收集
        3.2.1 燃料燃烧源
        3.2.2 工艺尾气源
        3.2.3 逸散源
        3.2.4 电力热力源
        3.2.5 行业工业增加值
    3.3 年际变化动态分析
        3.3.1 核算结果
        3.3.2 结果分析
        3.3.3 不确定性分析
    3.4 影响因素贡献分析
        3.4.1 方法原理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过程的石油炼制企业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4.1 范围及目标
    4.2 清单分析
    4.3 评价方法
        4.3.1 评价指标及方法
        4.3.2 单位综合环境影响
    4.4 评价结果
        4.4.1 主要影响类别分析
        4.4.2 重点贡献环节识别
        4.4.3 关键贡献物质分析
        4.4.4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4.4.5 敏感性分析
    4.5 不确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及污染减排建议
    5.1 企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5.1.1 碳排放台账统计内容
        5.1.2 碳排放统计报表内容
    5.2 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5.3 污染物减排建议
        5.3.1 VOCs减排建议
        5.3.2 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6.3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美两国石油化工产业实力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油供需情况对比
    1.1 中国的原油供需情况
    1.2 美国的原油供需情况
2 炼油业实力对比
    2.1 炼油能力与开工率
        2.1.1 中国
        2.1.2 美国
    2.2 原油二次加工装置结构
        2.2.1 中国
        2.2.2 美国
    2.3 成品油供需情况
        2.3.1 中国
        2.3.2 美国
    2.4 炼油技术
        2.4.1 中国[7]
        2.4.2 美国
3 石化业实力对比
    3.1 乙烯供需及生产技术
        3.1.1 乙烯供需情况
        3.1.2 乙烯生产技术
    3.2 聚乙烯供需及生产技术
        3.2.1 聚乙烯供需情况
        3.2.2 聚乙烯生产技术
4 结论与启示

(3)炼油与生物燃料供应链优化及不确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目录
1 绪论
    摘要
    1.1 炼油供应链的特点以及研究现状
        1.1.1 引言
        1.1.2 炼油供应链战略设计
        1.1.3 炼油供应链战术计划
        1.1.4 炼厂计划调度
        1.1.5 炼厂的管道调度
    1.2 生物燃料供应链的特点以及研究现状
        1.2.1 生物燃料简介
        1.2.2 生物燃料供应链特点
        1.2.3 高级生物燃料供应链与炼油供应链集成
    1.3 供应链不确定性研究
        1.3.1 供应链优化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1.3.2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1.4 大规模优化问题分解
        1.4.1 Benders分解
        1.4.2 拉格朗日分解
        1.4.3 双层分解
        1.4.4 分解算法应用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风险管理技术的炼油供应链计划优化
    摘要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炼油供应链计划优化建模
        2.3.1 符号说明
        2.3.2 数学模型
    2.4 条件风险价值模型
        2.4.1 条件风险价值理论
        2.4.2 需求不确定性
        2.4.3 产率不确定性
        2.4.4 场景数目的确定
    2.5 平均采样估计
    2.6 产率不确定性的马尔科夫特性
        2.6.1 马尔科夫特性
        2.6.2 启发式迭代算法
    2.7 案例分析
        2.7.1 条件风险价值模型
        2.7.2 模型比较
        2.7.3 产率的马尔科夫特性
    2.8 本章小结
3 炼油厂生产调度与管道调度集成
    摘要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数学建模
        3.3.1 符号说明
        3.3.2 炼油厂生产调度建模
        3.3.3 炼油厂管道调度
        3.3.4 生产调度和管道调度集成
    3.4 案例分析
        3.4.1 初始数据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集成现有炼油厂的生物燃料供应链设计优化以及不确定性分析
    摘要
    4.1 引言
    4.2 背景介绍
        4.2.1 高级碳氢生物燃料供应链
        4.2.2 与已有炼油厂集成
    4.3 问题描述
    4.4 数学建模
        4.4.1 符号说明
        4.4.2 数学模型
    4.5 模糊可能性规划
        4.5.1 模糊集理论与可能性理论
        4.5.2 模糊可能性规划
        4.5.3 模糊可能性规划在生物燃料供应链的应用
    4.6 案例分析
        4.6.1 初始数据
        4.6.2 模型简化
        4.6.3 确定性模型
        4.6.4 模糊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单位价格最小化为目标的高级生物燃料供应链鲁棒优化模型
    摘要
    5.1 引言
    5.2 背景介绍
    5.3 问题描述
    5.4 数学模型
    5.5 求解策略
        5.5.1 混合整数分式规划模型
        5.5.2 鲁棒优化模型
        5.5.3 基于单位价格最小化的生物燃料供应链鲁棒优化模型
    5.6 案例分析
        5.6.1 初始数据
        5.6.2 混合整数分式规划
        5.6.3 鲁棒优化
        5.6.4 集成框架
    5.7 本章小结
6 生物燃料与传统炼油集成供应链的多周期随机规划模型
    摘要
    6.1 引言
    6.2 背景介绍
        6.2.1 集成供应链介绍
        6.2.2 炼油厂计划介绍
        6.2.3 炼油厂内加工生物油介绍
    6.3 问题描述
    6.4 随机规划模型
    6.5 数学模型
    6.6 案例分析
        6.6.1 初始数据
        6.6.2 场景生成
        6.6.3 计算结果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摘要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附录A 第5章数学模型
    A.1 符号说明
    A.2 数学模型
        A.2.1 收割站
        A.2.2 预加工厂
        A.2.3 精制厂
        A.2.4 生物炼油厂
        A.2.5 炼油厂
        A.2.6 消费中心
        A.2.7 目标函数
附录B 第6章数学模型
    B.1 符号说明
    B.2 数学模型
        B.2.1 生物燃料供应链
        B.2.2 炼油厂供应链计划
        B.2.3 炼油厂加工生物燃料
        B.2.4 供应链集成
        B.2.5 目标函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含硫含酸原油加工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扩大了劣质原油加工能力
2 电脱盐技术显着提高
3 装置设备、管线材质大幅提高
4 开发和推广了一批新技术
5 加工高硫和高酸劣质原油的基本体会
    5.1 配备足够的硫回收和制硫能力
    5.2 重油加工是考虑的重点
    5.3 需要配备足够的加氢能力
    5.4 提高工艺设备的防腐能力
    5.5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6)基于数学规划的炼油厂原油调度问题建模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流程工业概况
        1.2.1 流程工业生产特点
        1.2.2 流程工业体系结构
        1.2.3 生产调度的主要建模和优化方法
    1.3 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
        1.3.1 炼油企业结构与分类
        1.3.2 炼油企业生产特点
        1.3.3 炼油企业长期生产计划
        1.3.4 炼油企业原油调度
    1.4 基于数学规划的原油调度
        1.4.1 批处理过程调度
        1.4.2 原油调度问题模型与方法
        1.4.3 其它原油调度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原油处理短期生产调度问题描述及模型
    2.1 炼油厂生产过程
    2.2 原油处理短期生产计划
        2.2.1 短期生产计划形式化描述
    2.3 原油调度问题定义及模型
    2.4 基于优先级时间槽操作序列模型
        2.4.1 符号定义
        2.4.2 单操作序列模型(SOS)
        2.4.3 带有同步开始时间的多操作序列模型(MOS-SST)
    2.5 小结
第三章 原油处理短期生产调度异步连续时间模型改进及应用
    3.1 模型扩展及改进
        3.1.1 约束描述
    3.2 改进后模型及应用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双管道原油运输系统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建模
    4.1 双管道原油运输系统生产过程
        4.1.1 双管道原油运输系统原油处理过程
    4.2 双管道原油运输系统原油调度问题描述
    4.3 双管道原油传输系统单操作序列模型
    4.4 求解方法
    4.5 工业实例验证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优先级时间槽连续时间MINLP模型的算法研究
    5.1 组分浓度不一致与优先级时间槽数目
        5.1.1 确定优先级时间槽的数目
    5.2 有效不等式和算法预处理
    5.3 求解方法
    5.4 算法性能测试
    5.5 数值实验
    5.6 小结
第六章 原油短期调度随机近似算法研究
    6.1 集合并集基数问题
    6.2 计算模型和复杂性
        6.2.1 随机模型
        6.2.2 趟和趟复杂度
    6.3 基于自适应随机取样的算法
        6.3.1 算法概述
        6.3.2 算法描述
        6.3.3 算法性能证明
    6.4 基于随机模型并集问题自调节覆盖算法
    6.5 原油短期调度随机近似算法
        6.5.1 基于随机模型DNF计数问题自调节覆盖算法
        6.5.2 基于随机模型原油短期调度问题自调节覆盖算法
        6.5.3 算法验证
    6.6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的资源量、可采储量及开采量
    2.1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
    2.2 加拿大油砂沥青
3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的性质
4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对炼厂正常生产运行和生产清洁燃料与裂解料的影响
    4.1 对炼油厂正常生产运行的影响
    4.2 对生产清洁燃料和裂解料的影响
5 委内瑞拉超重原油改质工厂和建设中的超重原油炼油厂
    5.1 Petroanzoategui改质工厂
    5.2 Petromanagas改质工厂
    5.3 Petrocedeno改质工厂
    5.4 Petropiar改质工厂
6 加拿大生产运行中的油砂沥青改质工厂和建设中的油砂沥青炼油厂
    6.1 Syncrude公司Mildred Lake改质工厂
    6.2 AOSP (Shell) Scotford改质工厂
    6.3 Opti/Nexen公司Long Lake改质工厂
    6.4 Husky公司Lloydminster改质工厂
    6.5 North West Upgrading公司Sturgeon改质工厂
    6.6 小结
7 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9)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近代石油产业在美、荷、英等国的产生和发展
        2.1.1 美国石油产业的形成
        2.1.2 荷兰和英国大石油公司的产生和扩张
        2.1.3 一战后美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2.1.4 大石油公司对炼油技术的垄断优势
        2.1.5 大石油公司的矛盾和勾结
    第二节 二战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
        2.2.1 “七姊妹”开发中东石油
        2.2.2 “七姊妹”成为石油巨头的原因
        2.2.3 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石化工业的发展
    第三节 石油输出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斗争
        2.3.1 1973 年以前石油输出国使用“石油武器”的失败
        2.3.2 1973、1978 年两次石油危机与石油输出国夺取定价权
    第四节 石油危机后世界石化产业的调整
        2.4.1 20 世纪 80 年代石油需求增长缓慢
        2.4.2 冷战结束后石油控制权对美国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石化产业的大规模技术引进与 TCC 公司的早期发展(1970—1989)
    第一节 TCC 公司的组建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建设
        3.1.1 20 世纪 7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的主要工程
        3.1.2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项目
        3.1.3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背景
        3.1.4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TCC 公司建设大型乙烯工程
        3.2.1 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曲折
        3.2.2 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3.2.3 20 世纪 8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齐鲁乙烯
    第三节 TCC 公司归并入中国石化总公司
        3.3.1 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目的
        3.3.2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
        3.3.3 石化总公司成立对中国石化产业的意义
第四章 从繁荣到困难(1990—1997)
    第一节 TCC 公司的施工和效益状况
        4.1.1 20 世纪 90 年初期的繁荣
        4.1.2 90 年代中期以后效益下滑
    第二节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石化产业的变化
        4.2.1 产业体制的变革
        4.2.2 由原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
    第三节 宏观环境对石化产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3.1 工业品市场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
        4.3.2 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
        4.3.3 中国石化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第四节 国企改革对石化行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4.1 企业承包制对 TCC 公司的成效
        4.4.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石化企业的作用
第五章 困境中的变革(1998—2002)
    第一节 1998 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组
        5.1.1 重组前石化产业的情况
        5.1.2 两大石油集团成立
        5.1.3 两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重组和上市
    第二节 TCC 公司的减员与改制
        5.2.1 减员的宏观背景: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5.2.2 TCC 公司的下岗和减员
        5.2.3 改制分流与脱离社会职能
    第三节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世界石化产业的状况
        5.3.1 大型石油公司的重组
        5.3.2 跨国石油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
    第四节 “入世”对中国石化产业的影响
        5.4.1 入世协议中有关石化市场承的承诺
        5.4.2 “入世”对中国石化业的影响
第六章 参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2003—2008)
    第一节 TCC 公司经营状况的好转
        6.1.1 TCC 公司的施工任务和效益状况
        6.1.2 中国石化产业的产能扩张
        6.1.3 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
    第二节 面向世界市场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
        6.2.1 TCC 公司在国外施工的情况
        6.2.2 全球产业链中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产业
        6.2.3 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
    第三节 21 世纪以来全球石化产业体系的变化
        6.3.1 发达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变化
        6.3.2 投机资本进入原油市场
        6.3.3 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和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
        1.3.2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2.2 能源效率的定义与测度
        2.2.1 单要素能源效率的定义与测度
        2.2.2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定义与测度
        2.2.3 考虑环境约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2.3 微观层面的企业能源效率研究
    2.4 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企业规模
        2.4.2 能源结构
        2.4.3 能源价格
        2.4.4 技术进步
        2.4.5 环境规制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效率理论
        2.5.2 生产前沿理论
        2.5.3 外部性理论
        2.5.4 低碳经济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实证研究:数量与边际收益
    3.1 炼油企业CO_2排放特征
    3.2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量测算
        3.2.1 炼油企业CO_2排放量碳平衡测算模型
        3.2.2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量测算
        3.2.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结果分析
    3.3 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炼油企业CO_2排放边际收益分析
        3.3.1 方向性环境生产前沿函数
        3.3.2 影子价格模型
        3.3.3 中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边际收益
        3.3.4 变量说明
        3.3.5 结果估计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环境约束下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
    4.1 炼油企业的能源消耗特征及能源效率现状
        4.1.1 炼油企业的能源消耗特征
        4.1.2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现状
    4.2 环境约束变量的引入——用CO_2排放收益核算经济产出
        4.2.1 “绿色”产出核算理论
        4.2.2 炼油企业“绿色”产出的核算方法
        4.2.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CO_2排放收益
    4.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3.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4.3.2 模型变量选取及描述
        4.3.3 模型的设定与检验
        4.3.4 模型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4.3.5 炼油企业能源效率计算结果
    4.4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4.1 能源效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4.4.2 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分析
        4.4.3 能源效率σ收敛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测度及能效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5.1 基于环境技术的非径向节能减排潜力测度方法
        5.1.1 环境DEA技术
        5.1.2 基于环境DEA技术的非径向节能减排潜力测度方法
    5.2 基于非径向DEA的炼油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实证研究
        5.2.1 变量的选择及处理
        5.2.2 测度模型的确定
        5.2.3 测度结果与分析
    5.3 炼油企业能源效率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5.3.1 基于DEA方法的炼油企业能源效率评价
        5.3.2 炼油企业能源效率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提高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对策分析
    6.1 提高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理性认识:多维视角
        6.1.1 投入视角: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
        6.1.2 产出视角:常规途径与深度减排
        6.1.3 外部视角:油品市场与环境规制
    6.2 中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对比及借鉴
        6.2.1 中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对比
        6.2.2 国外炼油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经验借鉴
    6.3 中国石化炼油企业提高能源效率面临的主要问题
        6.3.1 加工负荷率偏低及技术进步贡献小
        6.3.2 CO2排放总量增长快及减排成本高
        6.3.3 资源利用率低及替代能源投入不足
    6.4 提高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6.4.1 加强自主研发走内涵式发展
        6.4.2 加快发展加氢处理与IGCC
        6.4.3 规划炼化装置联合利用能源
        6.4.4 关注替代能源技术新进展
        6.4.5 发展CO_2捕集和循环利用
        6.4.6 关注能源立法和碳排放交易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7.2.1 研究层次的拓展
        7.2.2 研究对象的拓展
        7.2.3 理论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美国炼油厂及二次加工装置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D]. 刘业业. 山东大学, 2020(11)
  • [2]中美两国石油化工产业实力对比分析[J]. 宋倩倩,慕彦君,侯雨璇,王春娇,郑轶丹. 化工进展, 2020(05)
  • [3]炼油与生物燃料供应链优化及不确定性研究[D]. 童凯亮. 浙江大学, 2014(08)
  • [4]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A]. 钱伯章. 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 [5]含硫含酸原油加工技术进展[J]. 张德义.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12(01)
  • [6]基于数学规划的炼油厂原油调度问题建模与算法研究[D]. 赵玉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1)
  • [7]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J]. 姚国欣. 中外能源, 2012(01)
  • [8]世界石油炼制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刘海燕,于建宁,鲍晓军. 过程工程学报, 2007(01)
  • [9]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D]. 刘来平. 南开大学, 2012(07)
  • [10]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能源效率研究[D]. 沈浩. 中南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美国炼油厂和二次加工装置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