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鱼亚目幼体形态探讨

灯笼鱼亚目幼体形态探讨

一、灯笼鱼亚目幼鱼期形态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冲山宗雄,王金铭[1](1986)在《灯笼鱼亚目幼鱼期形态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就灯笼鱼亚目的10个科来说,幼鱼期形态的特征可以说已经是很清楚的。以下考虑在本亚目亲缘关系的基础上选择认为重要的形态特征,试对其特化趋向等进行探讨。(1)体形一般体形细长,体宽也大,头部明显纵扁,龙头鱼科的侧扁,北梭鱼体高的增大可能都表明是其特化的性状。在灯笼鱼科中重复出现各种各样的体形。(2)口部形态和上颚骨Rosen 和 Patterson(1969)考虑作为基本型的三个科即比女鱼科、青眼鱼科、北梭鱼科以外的底层栖息的灯笼鱼类中,随着由浮

冲山宗雄,王金铭[2](1985)在《灯笼鱼亚目稚鱼分类史及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 对于灯笼鱼亚目中所有科的鱼类幼期基本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下面,一边充实Okiyama(1974)以后的资料,一边分别综述各科鱼类的研究现状.

招春旭[3](2021)在《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Lesson,1830)是南海具有较高资源开发潜力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和营养级高等特征,资源群体结构复杂且易受到环境波动的影响,给该资源的渔业合理可持续开发管理带来了困难。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的生物学特性和栖息生境,对管理和可持续开发该海域鸢乌贼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本研究利用2018年逐月及2019年2月在南海采集的鸢乌贼生物样本和渔获产量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繁殖特性、摄食生态和栖息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胴长频数分布对鸢乌贼群体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形态特征、线粒体COI基因和生态特性等作为依据探讨其群体划分;利用耳石进行研磨并估算其日龄,建立鸢乌贼生长模型,探究其日龄生长及其生长率的变化;根据性比、性腺成熟度指数和繁殖力测算,探明鸢乌贼繁殖高峰期和繁殖季节等特性;基于传统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对鸢乌贼摄食生态和营养级进行分析,解析了鸢乌贼各生长阶段的摄食习性并推测其食性转换的过程。基于环境遥感数据和渔获产量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环境因子和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之间的关系。(1)群体结构:南海区鸢乌贼个体相对较小,依据外部形态特征(发光器)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中型群(Medium form)和微型群(Dwarf form)两个群体,并未发现大型群(Giant form)。通过线粒体CO I基因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南海区鸢乌贼可分为两个种群,一个种群完全由微型群个体组成,无发光器;另一个种群主要由具发光器的个体组成,混有少量无发光器的且为性腺未成熟的个体。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4个类群(有发光器雌性、有发光器雄性、无发光器雌性和无发光器雄性)δ13C无显著差异,说明各类群的营养生态位上无明显差异。南海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在形态上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在栖息生境空间、食性和发育过程等方面均比较相似,在渔业资源管理上不需要区别对待。(2)日龄与生长:鸢乌贼胴长-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生长参数b>3,属于正异速生长类型。南海区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5~90 days,相对其他海域较小,南海鸢乌贼具有较短的寿命,平均每日胴长增量为4 mm/day。雌性和雄性群体的生长模型分别以von Bertalanffy和幂函数生长模型方程最优,整体以Logistic生长模型方程最优。南海鸢乌贼雌雄群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繁殖特性:雌性鸢乌贼胴长在90~109 mm范围内出现第一次性成熟,胴长大于160 mm出现第二次性成熟,这可能与鸢乌贼的两个群体相关;雄性样本在各胴长段均发生性成熟,且未发现胴长大于150 mm的雄性个体,性成熟可以作为区分两个群体重要标志。(4)摄食生态:鸢乌贼主要以鱼类为食,其次为头足类和甲壳类。不同胴长范围鸢乌贼摄食等级、空胃率、饱满指数和饵料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分析鸢乌贼摄食习性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胴长为100 mm,饵料中鱼类和头足类的出现频率在节点之前逐渐上升,空胃率逐渐下降;节点之后,鸢乌贼以鱼类和头足类为主要食物,出现频率分别为80.74%和65.68%,空胃率接近0。甲壳类在大部分生长阶段保持在20%左右,胴长大于160 mm的雌性鸢乌贼不再摄食甲壳类。δ13C和δ15N值变化说明鸢乌贼在下半年的食物来源较广且营养级较高。不同胴长范围个体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雌性鸢乌贼胴长范围在100~160 mm可能逐渐出现食性转换。(5)栖息地特征:在GAM模型分析中,海水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GAM模型的最佳拟合解析率为62.6%。纬度方向上,平均CPUE最高海域范围为12°~13°N,经度方向上平均CPUE变化并不明显。南海区鸢乌贼CPUE较高的环境条件为海水表层温度(SST)27~28℃、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0.05~0.05 m、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高于0.18μg/l。根据鸢乌贼最适栖息环境条件分析,调查海域的2月和3月的SST较为适合鸢乌贼生产作业;Chl-a从7月到次年3月较高,在高温影响下,4~6月出现贫营养状态;1~3月的SSHA较为平稳。

卞晓东[4](2010)在《鱼卵、仔稚鱼形态生态学基础研究 ——兼报黄河口海域鱼类浮游生物调查》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探索鱼卵种类鉴别方法,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鱼卵、仔稚鱼海域生态调查三方面,开展了鱼卵、仔稚鱼生物生态学研究。论文绪论部分综述了鱼卵种类鉴别方法、鱼类早期发育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等诸方面研究进展。论文第一部分:鱼卵种类鉴别方法探索研究。主要研究了四种鲆鲽类鱼卵受精前后形态特征变化,并归纳了可用于鱼卵种类鉴别和系统发生研究的主要形态特征;同时以自然海区采集的沙氏下鱵鱼Hyporhamphus sajori卵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遗传学手段来准确鉴别鱼卵种类的方法。论文第二部分: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和实验生态学研究。主要研究了北太平洋亚寒带海域关键种大头鳕Jadus macrocephalus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环境因子对其发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造成大头鳕胚胎死亡原因,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鱼卵密度及其粘性的动态变化、鱼卵异率孵化的生态学意义;同时,探讨了大头鳕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鳕属鱼类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三部分: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研究。采用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方法,调查了2007年春、夏季黄河口海区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并初步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鱼卵种类鉴别方法研究1、四种鲆鲽类未受精卵与受精卵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观察并测量了四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分批产卵型鲆鲽鱼类,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及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未受精与受精卵的形状及卵膜结构。首先,比较了同种受精前后处在不同发育期鱼卵的形态特征,以期揭示受精前后鱼卵卵膜及受精孔区变化;其次用方差分析(ANOVA)及欧氏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方法分析了四种鲆鲽类未受精成熟卵卵膜及受精孔区的结构,以期为四种鲆鲽类鱼卵的形态分类及系统发生研究积累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同种鱼卵在受精前后卵膜及受精孔区分别呈现不同形态特征。4种鱼卵受精后卵膜变得平整,且为防止多精授精,均具有受精后受精孔阻塞现象。星突江鲽、褐牙鲆、大菱鲆鱼卵均具无凹陷长孔道Ⅲ型受精孔,而与星突江鲽属于同一亚科的圆斑星鲽鱼卵具有浅凹陷长孔道的Ⅱ型受精孔。鱼卵卵膜的亚显微结构如壁孔大小及密度,卵径大小等特征均能为鱼卵分类鉴定和系统发生研究提供有用的数据资料,但受精孔区的结构是最主要的形态分类特征。2、沙氏下鱵鱼卵的形态学及遗传学鉴别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遗传学方法开展了采自南黄海海区(33°49’N,122°10’E)附着在海藻上的鱼卵种类的综合鉴别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卵呈微扁圆形,卵径1.95-2.38mm粘着沉性;卵黄间隙较窄,卵黄囊呈乳白色,无龟裂;卵膜平滑,在其表面有5-7根细长角质管状卵膜丝;多油球数不定(4-145),油球径0.05-0.50mm球在卵黄囊中的位置随不同的发育时期而不断发生变化;胚体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特征符合颌针鱼目鱼卵的特征。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鱼卵受精孔明显,位于动物极的卵膜丝之间,外缘孔径12.3μm卵膜壁孔不明显,在卵膜表面有大量颗粒状突起,密度约为50个/100μm2。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mtDNA Cyt b基因片段序列之间无差异,遗传距离为0,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间差异达18.72-21.3%,遗传距离在21.9-26.4%之间。NJ分子系统树的聚类结果也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序列聚为一支,他们共享一个单倍型,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分为两大支,其亲缘关系较远。进化速率较快的控制区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也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片段序列间遗传距离仅为0-0.7%,两者差异应为种内水平的遗传分化。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该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二、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和实验生态学研究1、大头鳕胚胎发育的生物学研究实验室内利用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活体观察测量拍摄大头鳕受精卵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详细描述记录其发育过程和时间,并利用斯托科斯定律(Stokes’law)对大头鳕卵子以发育天数为单位进行活体密度测定。此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头鳕7个胚胎发育期受精孔及卵膜的形态结构。大头鳕产沉性带微弱粘性卵子,无油球,未受精卵径0.95-1.08mm,密度为1.0422±0.001 g/cm3,卵膜表面具有弱的网状纹理。水温6.30±1.24℃、盐度34 psu受精后约2 hpf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胚盘形成,23 hpf进入囊胚期,38 hpf后进入胞胚期且卵子间粘性消失,52 hpf后进入原肠胚,196 hpf左右进入胚体器官分化期,228 hpf左右尾部游离,252 hpf后心跳开始,胚体搐动,296 hpf开始孵化,330.56 hpf时50%孵化。受精后大头鳕卵子的卵径与密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卵径随胚胎发育呈逐渐上升趋势,密度则呈逐渐降低趋势;50%孵化时卵径为1.09±0.02mm度变为1.0395±0.001 g/cm3。孵化后20d,仔鱼卵黄吸收完毕。亚显微观察显示,大头鳕具有深凹陷,短孔道的Ⅰ型受精孔;未受精时精孔管开放,精孔管径3.28±0.55μm,受精孔前庭外缘径18.13±2.03μm、内缘径10.22±3.07μm,卵膜具有六角形网纹且褶皱明显,卵膜壁孔间距为1.95±0.29 gm。受精后,卵子精孔管被卵周液分泌物阻塞,卵膜褶皱逐渐消失但整个卵膜逐渐变得粗糙;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孔的大小、形状及卵膜壁孔间距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细胞期受精孔前庭径和卵膜壁孔间距最大,杆状细菌在原口关闭期及胚体包卵5/8期布满受精孔前庭及卵膜,胚体包卵5/8期时整个受精孔已经完全塌陷。大头鳕卵子粘性、卵径和密度的动态变化也与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相关联,该特性对提高卵子受精率及卵子在海底正常发育及散布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此外,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子受精孔与卵膜结构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对防止大头鳕胚胎在较长发育期内免遭其他微生物及病菌侵袭具有重要的生物生态学意义。2、温度对大头鳕早期发育影响的研究实验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日本陆奥湾海域大头鳕受精卵发育速率、日死亡率、孵化率及初孵仔鱼形态特征的影响。人工受精方法获取受精卵,在水温0℃、1℃、2℃、4℃、6℃、8℃、10℃、12℃,正常海水盐度34 psu,光周期11L:13D的条件下进行孵化。据不同孵化温度下受精卵各发育期的中点时间,利用最小2乘法非线性多项式回归拟合曲线,研究孵化温度对胚胎发育速率和各发育阶段持续时间的影响。在各检测温度中,除0℃无受精卵孵化外,其余各温度下受精卵均能正常发育至孵化,且温度4-8℃时正常发育至孵化的比率最高。大头鳕受精卵死亡率最高的关键期从原肠初期一直持续到原孔关闭期。受精卵发育速率与孵化温度呈正相关,其达到特定发育阶段所需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受精卵孵化期、50%孵化时间和孵化终点时间与孵化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1℃水温条件下,50%孵化所需时间为817.87h,12℃仅需217.9 h。初孵仔鱼平均体长和卵黄贮存量与孵化温度呈二次曲线相关。即使在相同孵化条件下,大头鳕受精卵异率孵化现象明显,各孵化温度下早期孵化仔鱼体长较短但残留卵黄囊较多,而后期孵化仔鱼体长较长但残存卵黄囊较少。综上,在自然水域中大头鳕受精卵发育对温度较敏感;适温范围内受精卵发育速率、存活率、孵化率及初孵仔鱼形态特征受温度变化影响显著。由此,海水温度的时空异质性明显影响自然水域大头鳕沉性卵的发育及其仔鱼散布的潜能,受精卵的异率孵化被认为是其应对这种风险的一种进化策略。3、温、盐度对大头鳕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影响的研究实验室内研究了不同温、盐度对大头鳕受精卵及卵黄囊仔鱼发育的影响。1)受精卵发育期。人工采集实验室内暂养成鱼精卵并授精获取受精卵。受精卵分别置于9个温度梯度、5个盐度梯度组合的135(9×5×3)个有机塑料培养皿中进行孵化。孵化光照条件为11L:13D。分别检测大头鳕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及初孵仔鱼形态特征。2)初孵仔鱼培育实验。为研究大头鳕受精卵孵化后初孵仔鱼由海底相对稳定环境上浮至环境温度多变的表层或散布至不同水团后的存活状态,在一个9×5×3温盐度全因子实验中(温盐度同受精卵孵化实验)分别研究了孵化水温6℃、盐度34 psu条件下初孵仔鱼自孵化后在饥饿状态中持续至死亡的时间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大头鳕受精卵在温度4℃和6℃下,各盐度的孵化率均较高(53.67-73.66%);温度14℃已经超出了大头鳕受精卵的耐温极限;在接近大头鳕受精卵耐温极限时,各温度的孵化率受盐度影响显著。尽管0℃时在盐度30和34psu下没有受精卵正常孵化,但较低盐度的15-25 psu处理组仍有受精卵正常孵化;较高孵化水温下低盐处理组受精卵孵化率显著降低。上述现象体现了低温低盐对受精卵孵化率的增效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温低盐的限制性作用。温度对大头鳕受精卵发育速率影响较显著,但不同水温条件下盐度对受精卵发育时间影响不显著。在各孵化盐度下各温度处理组大头鳕初孵仔鱼的标准体长与孵化水温成凸型二次曲线相关;但在各监测温度条件下不同盐度对初孵仔鱼形态特征影响不显著。同时发现,初孵仔鱼耐温、盐范围远超过受精卵,多数初孵仔鱼在各监测的温、盐度范围内都能存活直至卵黄耗尽因饥饿而死亡。各盐度下饥条件下饥饿未投喂仔鱼50%存活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其相关性可用有效指数函数公式来描述。陆奥湾大头鳕卵子与仔鱼多分布在水温4℃和6℃的自然水域,室内试验证实,该水温范围内受精卵孵化率最高、耐盐范围最广,初孵仔鱼的标准体长最大,且饥饿仔鱼50%的存活时间适中,适合大头鳕卵子孵化和仔鱼发育。三、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研究1、2007年春、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 min,拖网速度为2.0 n 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 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油魣(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932粒鱼卵、6尾仔稚鱼和11粒鱼卵、0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10.53%和26.32%、0%,平均密度分别为364.84粒/网、0.32尾/网和0.59粒/m3、0尾/m3;夏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58粒鱼卵、57尾仔稚鱼和60粒鱼卵、7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63.16%和31.58%、15.79%,平均密度分别为34.63粒/网、3尾/网和1.85粒/m3、0.22尾/m3。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分成春夏季—夏季两种生态类型,种类更替率高达83.33%;河口南部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优势种突出,优势度较大,物种多样性水平与种间分布均匀度高于北部海域。上述规律符合该海域的水文地理学特性和硬骨鱼类的繁殖生物学规律。此外本研究分别对春季和夏季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以及斑鰶、油魣、短吻红舌鳎等优势种类鱼卵的数量分布绘制了密度等值分布图。与1982-1983、1984-1985、1992-1993年同期调查结果比较发现,2007年春季和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认为,在渔业捕捞压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双重扰动下,黄河口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群交替和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资源补充群体也随之改变。

周游[5](2012)在《西南大西洋两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根据2011年1月至4月鲁荣渔6177、6178号捕捞船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公海拖网所得渔获物的生物学数据,应用统计与回归的方法分别对366尾阿根廷无须鳕(Merluccius hubbsi)和399尾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的性腺成熟期、摄食等级、性比、体长分布、体重分布、空胃率与体长的关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阿根廷无须鳕渔获物体长分布范围为24.4cm72.5cm,1月优势体长30.135.0cm,2月、3月和4月优势体长都为35.140.0cm。体重分布范围为130g945g,1月优势体重301350g,2月、3月和4月优势体重都为401450g。渔获物年龄范围1-6龄。2.拉氏南美南极鱼渔获物体长分布范围为9.330.4cm,1月优势体长9.010.9cm,2月、3月和4月优势体长都为19.020.9cm。体重分布范围为9.5533g,1月优势体重049.9g,2月、3月和4月优势体重都为100149.9g。渔获物年龄范围0-5龄。3.阿根廷无须鳕体长-体重关系:W=0.021830L2.740002。拉氏南美南极鱼体长-体重关系为:W=0.004898L3.388855。4.阿根廷无须鳕雌雄性比为4.63:1。阿根廷无须鳕雌雄都以性腺成熟期Ⅵ期为主。拉氏南美南极鱼雌雄性比为1:0.48。拉氏南美南极鱼雌雄都以性腺成熟期Ⅱ期为主,并有少量Ⅰ和Ⅲ期的个体。5.阿根廷无须鳕摄食等级以0、1和2级为主,所占百分比在1月最低为49%,4月最高为87%;雄鱼摄食等级都是以0、1和2级为主,所占百分比在2月最低为68%,4月最高为100%;雌鱼摄食等级都是以0、1和2级为主,所占百分比在1月最低为45%,4月最高为84%。拉氏南美南极鱼摄食等级以0、1和2级为主,所占百分比在1月最低为49%,3月最高为90;雄鱼摄食等级都是以0、1和2级为主,所占百分比在1月最低为41.2%,2月最高为77%;雌鱼摄食等级都是以0、1和2级为主,所占百分比在1月最低为45%,3月最高为86.3%。6.对于阿根廷无须鳕来说,当体长在20.1-50cm之间时,随着体长的增加,其空胃百分比上下波动,波动范围为20%40%;当体长大于50.1cm时,其空胃率为0。对于雄鱼来说,随着体长的增加,其空胃百分比呈现下降趋势;对于雌鱼来说,当体长在25.1-50cm时,随着体长的增加,其空胃率百分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当体长大于50.1cm时,其空胃率为0。7.对于拉氏南美南极鱼来说,当体长在25-26.9cm之间时,其空胃率最大,为30%;除25-26.9cm体长外,随着体长的增加,其空胃百分比呈现先上升在下降趋势。对于雄鱼来说,当体长在15-26.9cm时,随着体长的增加,其空胃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当体长在9.0-14.9cm和体长大于27cm时,其空胃率为0。对于雌鱼来说,在25-26.9cm体长,其空胃率最大,为30%;当体长大于27cm时,其空胃率为0。

董秀强[6](2018)在《西北太平洋灯诱围网和敷网渔获物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文中提出西北太平洋历年捕捞产量高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渔船在该海域主要通过灯光围网和灯光敷网等方式捕捞日本鲭、远东拟沙丁鱼和巴特柔鱼等渔业资源。为了促使公海中上层渔业资源的更加合理和高效率的利用,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随机取样的方法,对灯光敷网和灯光围网渔获组成及主要渔获种类体长分布百分比进行调查,分析渔获组成体长及年龄结构组成的差异性,进而评估两种捕捞生产渔具的捕捞效率及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以期为西北太平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捕捞渔具渔法的优化提供基础性材料。根据2016年811月的灯光围网、灯光敷网和2017年78月灯光敷网的生产调查结果,结合相关捕捞生产数据,对2种灯光渔船渔获组成进行分析,并对渔获种类和采集样品进行分类鉴别和相关实验处理。主要调查包括渔船作业海域、网具类型及参数、捕捞强度及种类组成、样品生物学数据等内容,结果如下:1.灯光围网灯光围网主要捕捞中上层和头足类渔业资源,2016年调查其渔获物种分属6目13科15属,物种种类丰富度指数为0.22,日本鲭、巴特柔鱼及秋刀鱼的物种优势度分别为0.84、0.03及0.01,在种类选择性表现较好。随着季节变化,沙丁鱼产量及尾数占比下降,巴特柔鱼和秋刀鱼占比上升;各月平均CPUE范围为(0.82.0)×103Kg/h,平均渔获产量为12.3×103Kg/网;幼鱼尾数比例日本鲭(≤22cm)和巴特柔鱼(≤25cm)分别为12.7%和33.18%;日本鲭优势叉长组为1719cm和2729cm,占比分别为24.3%和23.2%,巴特柔鱼优势胴长组为21.027.0cm,占比为75.5%。2.2016年灯光敷网灯光敷网主要捕捞中上层渔业资源,2016年调查其渔获物种分属6目13科15属,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30,日本鲭、巴特柔鱼和远东拟沙丁鱼的物种优势度分(Y)别为0.53、0.07和0.26,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随着季节变化,沙丁鱼产量及尾数占比下降,巴特柔鱼占比上升;各月平均CPUE范围为(2.65.6)×103Kg/h,平均渔获产量为2.2×103Kg/网;幼鱼尾数比例日本鲭(≤22cm)和巴特柔鱼(≤25cm)分别为33.2%和63.96%;日本鲭优势叉长为优势叉长组为17.019.0cm和27.029.0cm,占比分别为24.3%和23.2%,巴特柔鱼优势胴长组为21.027.0cm,占比为76.8%。调查期间所获日本鲭和远东拟沙丁鱼的胃含物组成主要包括磷虾、桡足类和鱼鳞及消化物等,其中磷虾为最主要的摄食饵料种类,占样本百分比的77.1%,日本鲭胃含物平均质量分别为0.9g。3.2017年灯光敷网2017年渔业资源调查渔获物种分属7目13科13属,物种种类丰富度指数为为0.24,日本鲭和远东拟沙丁鱼的物种优势度分(Y)别为0.82和0.19,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平均CPUE为2.1×103Kg/h,平均渔获产量为4.1×103Kg/网;幼鱼比例日本鲭(≤22cm)占比为56.6%,较去年增大;日本鲭优势叉长为优势叉长组为21.023.0cm,占数量百分比的51%。调查期间所获日本鲭和远东拟沙丁鱼的胃含物组成主要包括磷虾、桡足类和鱼鳞及消化物等,其中磷虾为最主要的摄食饵料种类,占样本百分比为78.3%,日本鲭胃含物平均质量为0.8g。4.灯光敷网和灯光围网的差异(2016年)(1)渔获组成:灯光围网远东拟沙丁鱼占质量比低于灯光敷网,日本鲭占质量比高于灯光敷网。(2)渔获产量:灯光围网总产量和平均单网次产量均高于灯光敷网。(3)渔获幼体比例:对于主要渔获种类日本鲭和巴特柔鱼,灯光围网幼体比例均低于灯光敷网,结合产量,灯光围网渔获幼鱼尾数较高。(4)渔获多样性:灯光围网渔获多样性高于灯光敷网(5)捕捞效率:灯光围网捕捞效率高于灯光敷网。5.灯光敷网组成的差异(1)渔获组成:2017年远东拟沙丁鱼占质量比高于2016年,日本鲭和巴特柔鱼占质量比下降。(2)渔获产量:2017年灯光敷网平均单网次产量高于2016年灯光敷网。(3)渔获幼体比例:2017年均高于2016年,对幼鱼资源的伤害性更大。(4)渔获多样性:2017年灯光敷网多样性较低。(5)捕捞效率:2017年灯光敷网较高。灯光围网产量高,捕捞强度大,对渔业资源破坏性较为强烈;灯光敷网选择性和渔获效率较灯光围网低,可根据资源群体变动情况适当调整捕捞强度,优化渔具渔法。

李虎[7](2012)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性别决定机制、养殖群体性比及雌雄形态差异研究》文中提出半滑舌鳎隶属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舌鳎科(Cynoglossidae)、舌鳎属(Cynoglossus),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近海区,具有活动范围小、个体大、生长速度快以及肉味鲜美等特点。半滑舌鳎雌性生长较雄性快,且其生长规格可达雄性的2-4倍。因此,实现全雌化或高雌化养殖对提高半滑舌鳎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育苗现场无法区分雌雄,必须在养殖过程中不断淘汰雄性个体,保留雌性个体,最终雌性比例很少。为此,本文开展了性别决定机制、养殖群体性比和雌雄形态差异研究,旨在为解决半滑舌鳎雌性比例过小问题提供基础资料及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诱导半滑舌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分别采集处于囊胚期、肌节期胚胎及2日龄仔鱼。根据Chen的性别鉴定方法,即表达218bp与206bp两条带者为雌性,仅表达218bp者为超雌鱼,表达206bp者为雄性,利用性别连锁CseF-SSR标记进行结果分析,推测了半滑舌鳎性别决定机制;其次,根据性别连锁CseF-SSR标记鉴定遗传性别,采用组织切片技术辨别表型性别,分析了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幼鱼性别组成及变化特点;第三,根据幼鱼的体重、体长及体高等指标,分析了遗传性别与表型性别雌雄个体的生长差异。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有丝分裂雌核发育胚胎仅发育至囊胚期即全部死亡。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胚胎顺利出膜。在有丝分裂雌核发育40个囊胚期胚胎中,5个表达为218bp的条带,存在W染色体,即超雌性,其余均表达为206bp的条带,位于Z染色体,即雄性;在减数分裂雌核发育40个囊胚期胚胎中,有6个表达218bp的条带,为超雌性,其余均为206bp的条带,即雄性;在肌节期胚胎及2日龄仔鱼全部表达206bp的条带,全部位于Z染色体,故全部为雄性。实验结果表明,半滑舌鳎雌性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则其性别决定机制应为雌性异配型,即ZZ-ZW型。在囊胚期胚胎中,存在W染色体,而在肌节期和仔鱼期则没有发现W染色体,说明仅持有W染色体的个体不能发育至肌节期。所以,推测半滑舌鳎雌核发育后代不会出现雌性,而只有雄性。(2)在遗传性别上,雌雄所占比例分别为45.5%与54.5%,约为1:1,差异不显著。在表型性别上,雄性所占的比例是75.2%,远超过雌性的24.8%,两者比值接近1:3。遗传性别为雌性的个体中,有53.5%正常发育出卵巢,为雌性;有46.5%发育成精巢,表现为雄性,称之为“伪雄鱼”。遗传性别为雄性的个体全部发育成精巢,为正常雄性;未发现有逆转者。上述比例与养殖现场常出现雌性比例仅为1/4的现象相一致,说明由遗传雌性个体半数变为雄性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养殖现场雌性比例占1/4是正常现象,如想提高雌性比例,应首先阻止雌性个体雄性化。(3)在体重上,半滑舌鳎表型雌雄之间在6月龄时已具显著性差异(p<0.05),6月龄以后,两者之间的差距持续增大。在体长方面,半滑舌鳎表型雌雄之间在6月龄时已有较大差异,而在8月龄达到显著性水平。6月龄以后,表型雌性无论在体长还是在体重上,都显著大于正常雄性(p<0.05);而伪雄鱼在体长、体重两个方面均处于表型雌性和正常雄性之间,比表型雌性稍小,比正常雄性稍大,但均未达显著性水平。半滑舌鳎雌雄间的显著性差异在体重和体长上并非同时显现,体重差异性达显著水平早于体长。

二、灯笼鱼亚目幼鱼期形态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灯笼鱼亚目幼鱼期形态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3)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资源量及分布
        1.2.2 种群结构
        1.2.3 生活史特性
        1.2.4 栖息地特征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样本采集及处理
    2.1 生物学样本采集
    2.2 生物学样本测量及判别
第3章 南海鸢乌贼种群结构及划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形态分析
        3.1.2 分子遗传分析
        3.1.3 生态习性分析
    3.2 结果
        3.2.1 群体胴长结构
        3.2.2 形态分析
        3.2.3 分子遗传分析
        3.2.4 生态习性分析
    3.3 讨论
        3.3.1 南海鸢乌贼群体结构状况
        3.3.2 南海鸢乌贼群体划分依据
第4章 南海鸢乌贼基础生物学特性
    4.1 南海鸢乌贼日龄结构与生长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南海鸢乌贼繁殖特性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3 南海鸢乌贼摄食生态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第5章 南海鸢乌贼资源与环境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渔获数据
        5.1.2 环境遥感数据
        5.1.3 方法
    5.2 结果
        5.2.1 环境条件的时空变化
        5.2.2 鸢乌贼CPUE的时空变化
        5.2.3 最适环境条件筛选
        5.2.4 鸢乌贼CPUE与环境关系
    5.3 讨论
        5.3.1 南海鸢乌贼时空分布规律
        5.3.2 南海鸢乌贼CPUE与环境关系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4)鱼卵、仔稚鱼形态生态学基础研究 ——兼报黄河口海域鱼类浮游生物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鱼卵仔稚鱼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工鱼卵鉴别方法
        1.1.1 传统形态学鉴别方法
        1.1.2 扫描电镜观察
        1.1.3 遗传学方法
        1.1.4 单克隆抗体免疫染色技术
        1.1.5 展望
        参考文献
    1.2 鱼卵仔稚鱼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Ⅱ鱼类早期发育及其生态学研究
        1.2.1 鱼类早期发育形态特征
        1.2.2 影响鱼类早期发育的因素
        1.2.3 鱼卵、仔稚鱼实验生态学研究
        1.2.4 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研究
        1.2.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鱼卵种类鉴别方法探索研究
    1 四种鲆鲽类未受精卵与受精卵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样品收集
        1.2.2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方法
        1.2.3 卵膜形态学比较研究和四种鲆鲽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
        1.3 结果
        1.3.1 光学显微镜下鱼卵形态特征
        1.3.2 扫描电镜下卵膜亚显微结构
        1.3.3 四种鲆鲽类未受精卵的形态比较及其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
        1.4 讨论
        1.4.1 四种鲆鲽类鱼卵受精前后形态特征变化
        1.4.2 四种鲆鲽鱼类未受精卵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及其系统发生研究
        参考文献
    2 沙氏下鱵鱼卵的形态学及遗传学鉴别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2.3.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3.3 遗传学鉴别研究结果
        2.4 讨论
        2.4.1 通过形态学特征初鉴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
        2.4.2 扫描电镜下鱼卵的超微结构特征
        2.4.3 遗传学分析确定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
        2.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和实验生态学研究
    1 大头鳕胚胎发育的生物学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受精卵制备及孵化条件
        1.2.2 胚胎发育期划分及观察方法
        1.2.3 各发育期受精卵密度的测定
        1.2.4 受精孔及卵膜亚显微结构观察
        1.3 结果
        1.3.1 各胚胎发育期的形态学描述
        1.3.2 初孵仔鱼形态特征
        1.3.3 各发育期卵径及卵密度的变化
        1.3.4 各发育期卵膜及受精孔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1.4 讨论
        1.4.1 大头鳕卵子与仔鱼形态发育特征及其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
        1.4.2 大头鳕卵膜在各发育阶段亚显微结构的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1.4.3 大头鳕卵子的密度及其粘性
        参考文献
    2 水温对大头鳕早期发育影响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受精卵制备及孵化条件
        2.2.2 各孵化水温下卵子发育速率的计算
        2.2.3 各水温条件下孵化率的比较
        2.2.4 各水温条件下早期孵化、中期孵化及末期孵化仔鱼的形态特征
        2.3 结果
        2.3.1 各孵化水温下受精卵日均死亡率与发育速率
        2.3.2 各孵化水温下受精卵孵化率及初孵仔鱼形态特征
        2.3.3 孵化水温为4℃与6℃大头鳕早期、中间和末期初孵仔鱼形态特征
        2.4 讨论
        2.4.1 孵化水温对大头鳕卵子死亡率的影响
        2.4.2 孵化水温对大头鳕卵子孵化时间及发育速率的影响
        2.4.3 水温对孵化期仔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4.4 大头鳕卵子异率孵化的生态学意义
        参考文献
    3 不同温、盐度对大头鳕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受精卵制备及孵化条件
        3.2.2 受精直至孵化期不同温、盐度对胚胎发育影响
        3.2.3 卵黄囊仔鱼实验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温盐度下卵子发育速率、孵化率
        3.3.2 不同温盐度对初孵仔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3.3.3 不同温盐度下饥饿卵黄囊仔鱼50%存活时间
        3.4 讨论
        3.4.1 温盐度对大头鳕卵子发育速率、孵化期及孵化率的影响
        3.4.2 温盐度对初孵仔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温盐度对卵黄囊仔鱼50%存活时间的影响
        3.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鱼卵、仔稚鱼生态调查研究
    1 2007年春、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调查航次和站位分布
        1.2.2 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1.2.3 数据的处理
        1.3 结果
        1.3.1 种类组成
        1.3.2 数量分布
        1.3.3 重要优势种数量分布
        1.3.4 水平网鱼卵、仔稚鱼群落多样性和数量分布与表层环境因子的关系
        1.4 讨论
        1.4.1 河口海区作为产卵育幼场
        1.4.2 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征
        1.4.3 近30年来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变动的评价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西南大西洋两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西南大西洋渔业概况
        1.2 无须鳕属的研究概况和阿根廷无须鳕研究概况
        1.2.1 无须鳕属研究概况
        1.2.2 阿根廷无须鳕研究现状
        1.3 拉氏南美南极鱼研究概况
        1.4 鱼类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年龄鉴定
        1.4.2 生长分析
        1.4.3 繁殖分析
        1.4.4 食性分析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阿根廷无须鳕生物学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数据处理
    2.实验结果
        2.1 种群组成
        2.1.1 体长和体重逐月变化
        2.1.2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2 繁殖特性
        2.2.1 性比逐月变化
        2.2.2 性腺成熟度逐月变化
        2.3 摄食特性
        2.3.1 摄食等级逐月变化
        2.3.2 体长与空胃率的关系
    3. 讨论
第三章 拉氏南美南极鱼生物学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数据处理
    2.实验结果
        2.1 种群组成
        2.1.1 体长和体重逐月变化
        2.1.2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2 繁殖特性
        2.2.1 渔获物性比逐月变化
        2.2.2 性腺成熟度逐月变化
        2.3 摄食特性
        2.3.1 摄食等级逐月变化
        2.3.2 体长与空胃率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北太平洋灯诱围网和敷网渔获物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灯光围网和灯光敷网概述
        1.2.1 围网作业特点
        1.2.2 灯光围网概述
        1.2.3 灯光敷网概述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围网和敷网渔获组成研究进展
        1.3.2 集鱼灯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西北太平洋各渔业资源概况
    2.1 日本鲭资源
        2.1.1 形态特征
        2.1.2 洄游及分布
        2.1.3 成熟和产卵
        2.1.4 资源状况
    2.2 澳洲鲐资源
    2.3 远东拟沙丁鱼资源
        2.3.1 生物学特性
        2.3.2 资源变动情况
    2.4 头足类资源
    2.5 资源研究现状
第三章 2种灯光网具渔获物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渔船与渔具
        3.1.2 样本采集和数据来源
        3.1.3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
        3.2.1 渔获物种类组成比较
        3.2.2 主要渔获种类的质量组成比较
        3.2.3 主要渔获种类的叉长/胴长组成比较
        3.2.4 主要渔获物的叉长/胴长和体质量的生长曲线
        3.2.5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比较
    3.3 讨论与分析
        3.3.1 减少渔获中低龄幼鱼的措施
        3.3.2 集鱼灯功率与网具尺度匹配性讨论
第四章 灯光敷网渔获物组成对比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2.1 渔获物组成
        4.2.2 渔获种类的质量组成
        4.2.3 主要渔获物种类的生物学特性
        4.2.4 主要渔获物的体叉长/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4.2.5 胃含物的比较
        4.2.6 摄食等级的比较
        4.2.7 捕捞效率的对比
    4.3 讨论与分析
        4.3.1 渔获结构分析
        4.3.2 渔业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4.3.3 灯光敷网生产存在的问题
        4.3.4 灯光敷网渔业管理意见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果
    5.2 论文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性别决定机制、养殖群体性比及雌雄形态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鱼类的性别决定与性分化
        1.1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
        1.2 鱼类的性分化
    2. 鱼类性别控制的方法
        2.1 雌核发育
        2.2 激素诱导
    3. 鱼类的雌核发育
        3.1 精子遗传物质的灭活
        3.2 卵子染色体组的二倍化
        3.3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
        3.4 雌核发育的应用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半滑舌鳎性别决定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器材
        1.3 试验药品
        1.4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倍性鉴定
        2.2 雌核发育后代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养殖群体半滑舌鳎的性比与形态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器材
        1.3 试验药品
        1.4 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型性别的辨别
        2.2 遗传性别的鉴定
        2.3 性比
        2.4 表型雌雄及伪雄鱼生长情况
        2.5 半滑舌鳎表型雌雄形态差异
    3. 讨论
        3.1 伪雄鱼
        3.2 性比
        3.3 雌雄生长差异
        3.4 雌雄形态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灯笼鱼亚目幼鱼期形态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灯笼鱼亚目幼鱼期形态的探讨[J]. 冲山宗雄,王金铭. 国外水产, 1986(01)
  • [2]灯笼鱼亚目稚鱼分类史及其现状[J]. 冲山宗雄,王金铭. 国外水产, 1985(04)
  • [3]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特征研究[D]. 招春旭. 集美大学, 2021
  • [4]鱼卵、仔稚鱼形态生态学基础研究 ——兼报黄河口海域鱼类浮游生物调查[D]. 卞晓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5]西南大西洋两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初步研究[D]. 周游.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6]西北太平洋灯诱围网和敷网渔获物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D]. 董秀强.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7]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性别决定机制、养殖群体性比及雌雄形态差异研究[D]. 李虎.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标签:;  

灯笼鱼亚目幼体形态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