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化浊中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调肝化浊中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调肝导浊中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子樟[1](2021)在《乳香-没药功效成分KTDA与FSA配伍抗炎镇痛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香、没药为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消肿止痛的功效,常配伍使用出现在方剂中。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对乳香-没药抗炎镇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代表性功效成分KTDA和FSA配伍的抗炎镇痛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优选其最佳的配伍配比,并通过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模型对KTDA和FSA配伍的镇痛活性进行评价,为其开发抗炎镇痛新型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一、文献研究(一)炎症性疼痛的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对炎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炎症性疼痛的病理基础。炎症性疼痛是三类主要的疼痛类型之一,起源于组织损伤或者炎症。受损部位中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会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炎性介质,通过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诱导疼痛的产生和维持,而中和这些细胞因子可使疼痛在炎症减弱之前减轻。因此具有抗炎活性的药物同时也具有一定镇痛的作用,对炎症性疼痛的治疗也需从抗炎和镇痛两方面探讨。(二)乳香没药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研究进展对文献中报道的乳香和没药中具有抗炎镇痛活性化合物进行总结,并基于前期研究筛选出具有良好抗炎镇痛活性的乳香三萜酸部位和没药倍半萜部位,对其中的化合物进行整理分析,从官能团的角度发现乳香中具有羰基和乙酰氧基的四环三萜酸和没药中具有呋喃环并且同时有羰基和乙酰氧基的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活性,可能是该部位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而筛选出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KTDA(乳香)和FSA(没药),作为后续抗炎镇痛活性实验的研究对象。二、乳香没药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一)乳香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乳香粉末,通过UPLC法分析提取物中KTDA含量为2.23±0.12%。将得到的醇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作为洗脱剂洗脱,在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时分离得到KTDA,经石油醚反复冲洗纯化后获得针状结晶,经13C NMR谱、1HNMR谱分析鉴定为目标成分KTDA,UPLC分析其纯度≥95%。(二)没药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研究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没药粉末,通过含量检测发现FSA在乳香的醇提物中含量可达1.31±0.03%。将得到的醇提物使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在石油醚-乙酸乙酯20:1时分离得到FSA,以石油醚低温重结晶纯化获得块状结晶,经13C NMR谱、1H NMR谱分析鉴定为目标成分FSA,UPLC分析其纯度≥95%。实验表明上述方法对目标化合物KTDA和FSA进行简单快速的制备,可获得较高纯度化合物进行后续研究。三、基于LPS诱导的体外细胞模型优选KTDA与FSA配伍比例及抗炎作用机制研究(一)KTDA与FSA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探究化合物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的抗炎活性,并筛选出较优的配伍比例。结果表明,KTDA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给药浓度不超过20μM,FSA则在150μM以内均呈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以NO作为炎症指标筛选出KTDA和FSA在1:5的比例下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以该比例作为配伍比例,对LPS诱导下的RAW 264.7细胞中IL-6、IL-1β的mRNA表达水平、MAPKs家族蛋白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NF-κB的核转移作为指标,探讨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KTDA在20μM、FSA在75、100μM时可以显着降低IL-6、IL-1βmRNA的表达水平,配伍后仍可显着抑制但不及单独使用时显着;KTDA和FSA对P38和JNK蛋白的磷酸化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KTDA20μM、FSA 100μM时抑制效果最强,但KTDA对ERK磷酸化未见明显改善;高浓度的KTDA和FSA均能显着抑制AKT的磷酸化表达。对于NF-κB的核转移,KTDA则在10、20μM时显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均可能通过降低MAP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降低其核转移水平,从而降低了IL-1β、IL-6等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以发挥其抗炎镇痛作用。(二)KTDA与FSA对LPS诱导BV2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模型,探究化合物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对神经细胞炎症的活性作用。结果表明,KTDA同样在20μM以上出现较高的细胞毒性,FSA则在150μM以下的毒性较低;对BV2细胞NO分泌的结果表明KTDA在20μM、FSA在100μM时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其配伍比例有待继续验证;通过ELISA对细胞表达的IL-6和MCP-1水平检测,结果表明,KTDA在20μM、FSA在100μM时其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结果表明KTDA和FSA可能通过降低BV2细胞NO、IL-6、MCP-1等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来发挥对CNS炎性疾病的抗炎镇痛效果。三、KTDA与FSA及其配伍对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模型的效应与机制研究(一)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镇痛效应评价基于小鼠甩尾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对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对急性炎症性疼痛的镇痛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配伍低剂量组即KTDA 9mg/kg/d+FSA 45mg/kg/d的给药剂量时甩尾实验的最大效应百分比均高于单独用药组,醋酸扭体的抑制率也优于其他给药组,表现出显着的镇痛作用。单用组FSA 45 mg/kg/d给药剂量组优于90 mg/kg/d剂量组,KTDA9mg/kg/d给药剂量组优于18mg/kg/d剂量组,低剂量组的镇痛效果优于高剂量组。提示在动物实验中并非剂量越高药效越显着。(二)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机制研究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的基础上,在腹腔注射0.6%乙酸20分钟后收集小鼠的血清、胸腺和脾。血清用于检测体内β-EP、NE、SP和5-HT等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水平,以进一步探讨KTDA和FSA的抗炎镇痛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小鼠在连续给药三天后体重、胸腺和脾的脏器指数均未呈现显着改变,但结果可以看出给药组与阳性药组的脏器指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血清中SP和5-HT的水平在造模后显着升高、β-EP水平下降,给药后KTDA和FSA高剂量组对5-HT、SP下调趋势最为明显,配伍高剂量组则显着升高β-EP。大脑皮层中KTDA高剂量和FSA低剂量可显着升高NE和5-HT水平,结果表明KTDA和FSA配伍后可能通过上调血清中的β-EP和大脑皮层中的NE发挥镇痛作用。(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KTDA与FSA抗炎镇痛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对KTDA和FSA的类药性预测表明KTDA具有较强的脂溶性,FSA呈现出较好的类药性,血脑屏障透过性。同时二者显示出较好的透皮吸收特性,提示其有作为经皮给药药物的可能。对二者抗炎镇痛靶点进行预测并建立蛋白互作网络,通过拓扑学分析得到了9个起关键作用枢纽蛋白,其中ERK2、AKT1、PI3K均参与激活下游的NF-κB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前文实验也验证了 KTDA和FSA可分别抑制ER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进而减少了 NF-κB激活后转移进入细胞核的水平,证实了网络药理的分析结果。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KTDA和FSA可能参与免疫系统调节过程、防御反应、炎症反应、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白细胞介素信号转导等细胞过程和通路,参与体内炎症调节,抗炎镇痛作用。

孙楠楠[2](2020)在《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口腔菌群的变化及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杜仲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口腔菌群丰度、组成的特征和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彩超结果、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索通过口腔菌群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调整口腔菌群紊乱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收集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医证候,总结其辨证分型,为更好的制定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参考。实验研究部分,观察杜仲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评估杜仲干预后肠道菌群属水平丰度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物、炎症细胞因子是否存在相关性,明确杜仲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通过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明确、验证杜仲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为杜仲从菌群角度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支撑。方法:1.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与非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口腔菌群丰度、组成的对比分析:顺序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于本院心病科住院的行颈动脉超声的患者,以及来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最终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0例,作为AS组。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0例,作为非AS组。采集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颈动脉彩超,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最大斑块面积;抽血检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血液生化检验指标;记录各种证候。使用培养管中的拭子擦拭上颚、舌上、咽部、两颊部位取得口腔菌群,对口腔拭子进行16S rRNA扩增子测序,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口腔菌群的丰度以及结构变化,并将显着差异的属水平菌群丰度与宿主IMT、最大斑块面积和血液生化检验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杜仲对ApoE-/-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SPF级ApoE-/-六周龄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n=10):实验组,西药组,模型组;以同周龄SPF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适应性喂养一周后,给以高脂饲料12周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从第13周开始各相应药物灌胃,其中实验组灌胃杜仲免煎颗粒水溶液,灌胃剂量为0.046g/Kg/d;西药组灌胃瑞舒伐他汀钙片水溶液,灌胃剂量0.45mg/Kg/d,模型组和对照组灌等量生理盐水,共灌胃8周。灌胃结束后,下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靶向代谢组检测血清TMAO以及相关代谢产物水平;冰上分离主动脉和回肠,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主动脉炎症细胞因子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D-68抗原(CD-68)的表达,以及回肠管壁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Y(IFN-Y)、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取回肠无污染粪便进行16S rRNA扩增子测序检测与分析,对比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与杜仲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微生物,并将显着差异的属水平菌群丰度与宿主TMAO水平、炎症相关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3.粪菌移植实验:选取SPF级ApoE-/-六周龄雄性小鼠30只,将3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三组(n=10):APOE(杜仲)组、APOE(C57BL/6J)组、APOE(生理盐水)组。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一周后,给以高脂饲料喂养直至实验结束。取此前杜仲灌胃的ApoE-/-小鼠粪便,以及生理盐水灌胃的C57BL/6J小鼠粪便,制成100mg/m L的粪便悬液。将杜仲灌胃的ApoE-/-小鼠粪便移植给APOE(杜仲)组、生理盐水灌胃的C57BL/6J小鼠粪便移植给APOE(C57BL/6J)组,同时生理盐水灌胃APOE(生理盐水)组,经胃分别移植给各组ApoE-/-小鼠,移植次数1次/天,移植时长8周。灌胃结束后,抽取下腔静脉血液,分离血清,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靶向代谢组检测血清TMAO以及相关代谢产物水平;取回肠无污染粪便进行肠道菌群16S rRNA扩增子检测与分析。结果:1.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与非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口腔菌群丰度、组成的对比分析:对比两组之间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较性;AS组患者颈动脉彩超结果:IMT平均1.31±0.17mm,其中最小值0.9mm,最大值1.6mm,最大斑块面积平均32.65±20.99mm2,其中最小值9.69mm2,最大值76.14mm2;AS组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着高于非AS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着低于非AS组(p<0.05);AS组动脉粥样硬化人群证型依次为痰瘀互结证7例、肾气亏虚+血瘀证7例、肾气亏虚+痰瘀互结证5例、肾气亏虚+痰阻证3例、痰热壅盛证3例、气滞血瘀证2例、肝肾阴虚+痰热证1例、肾阴阳两虚证1例、肾阴虚火旺证1例,存在肾之亏虚的病例共占比60%;与非AS组相比,AS组口腔菌群的多样性显着降低(Shannon指数P=0.038,Simpson指数P=0.014),丰富度没有明显差异(ACE指数P=0.685,Chao1指数P=0.572);两组口腔菌群序列门水平主要分属于以下5个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与非AS组相比,AS组拟杆菌门丰度有明显降低(p<0.05),厚壁菌门丰度有明显升高(p<0.05),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三个菌门的丰度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人群口腔菌群序列属水平主要分属于以下9个菌属:链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韦荣球菌属、放线菌属、梭杆菌属、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颗粒链菌属、巨球形菌属、孪生球菌属;与非AS组相比,AS组的链球菌属、放线菌属、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丰度明显升高(p<0.05),AS组的颗粒链菌属、孪生球菌属丰度明显降低(p<0.05);链球菌属丰度与最大斑块面积、总胆固醇水平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0.05);韦荣球菌属丰度与最大斑块面积、总胆固醇水平具显着正相关性(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显着负相关性(p<0.05)。2.杜仲对ApoE-/-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主动脉的VCAM-1、CD-68因子和回肠的IFN-Y、IL-6因子表达明显增加(P<0.05),回肠的TGF-β1因子表达明显降低(P<0.05),杜仲灌胃的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能显着降低主动脉VCAM-1因子和回肠IL-6因子的表达(P<0.05),提高回肠TGF-β1因子的表达(P<0.05),瑞舒伐他汀钙片灌胃的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能显着降低主动脉VCAM-1因子和回肠IL-6因子的表达(P<0.05);模型组的TMAO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西药组的TMAO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肠道菌群丰富度无明显差异(ACE指数P=0.173,Chao1指数P=0.176),多样性显着降低(Shannon指数P=0.006,Simpson指数P=0.009);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显着升高(ACE指数P=0.000,Chao1指数P=0.000,Shannon指数P=0.005,Simpson指数P=0.009),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ACE指数P=0.090,Chao1指数P=0.153,Shannon指数P=0.306,Simpson指数P=0.313);四组小鼠粪便菌群序列门水平主要分属于以下4个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模型组的厚壁菌门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拟杆菌门丰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西药组的拟杆菌门丰度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实验组和西药组的厚壁菌门丰度虽低于模型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两个菌门的丰度无明显差别(p>0.05);四组小鼠粪便菌群序列属水平主要分属于以下10个菌属:杜氏藻属、粪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乳酸菌属、葡萄球菌属、螺杆菌属、Odoribacter、另枝菌属、不动杆菌属;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螺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另枝菌属丰度明显升高(P<0.05),而乳酸菌属、粪杆菌属、拟杆菌属、Odoribacter、不动杆菌属丰度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的螺杆菌属、葡萄球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乳酸菌属、粪杆菌属、拟杆菌属、Odoribacter菌属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的葡萄球菌属、螺杆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粪杆菌属、乳酸菌属、Odoribacter、不动杆菌属丰度显着升高(P<0.05);葡萄球菌属丰度与IL-6水平、TMAO水平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0.05),拟杆菌属丰度与TMAO水平、VCAM-1水平具有显着负相关性(P<0.05),粪杆菌属丰度与IL-6水平具有显着负相关性(P<0.05)。3.粪菌移植实验:APOE(生理盐水)组的TMAO水平显着高于APOE(C57BL/6J)组和APOE(杜仲)组(P<0.05),APOE(C57BL/6J)组和APOE(杜仲)组的TMAO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APOE(生理盐水)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较APOE(C57BL/6J)组小鼠显着降低(ACE指数P=0.010,Chao1指数P=0.008),与APOE(生理盐水)组相比,APOE(杜仲)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明显上升(ACE指数P=0.023,Chao1指数P=0.028);APOE(生理盐水)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低于APOE(C57BL/6J)组小鼠(Shannon指数P=0.025,Simpson指数P=0.000),与APOE(生理盐水)组相比,APOE(杜仲)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上升(Shannon指数P=0.031,Simpson指数P=0.015);三组小鼠粪便菌群序列门水平主要分属于以下4个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APOE(杜仲)组和APOE(C57BL/6J)组的拟杆菌门丰度显着高于APOE组(P<0.05),厚壁菌门丰度显着低于APOE(生理盐水)组(P<0.05),疣微菌门、变形菌门两个菌门的丰度无明显差别(p>0.05);三组小鼠粪便菌群序列属水平主要分属于以下8个菌属:杜氏藻属、拟杆菌属、艾克曼菌属、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螺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另枝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菌属;与APOE(生理盐水)组相比,APOE(C57BL/6J)组小鼠的葡萄球菌属、拟普雷沃菌属丰度明显降低(P<0.05),拟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丰度明显升高(P<0.05);与APOE(生理盐水)组相比,APOE(杜仲)组小鼠的葡萄球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菌属丰度明显降低(P<0.05),拟杆菌属(Bacteroides)、艾克曼菌属丰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肾虚是动脉粥样硬化人群辨证的重要证候,提示补肾和脉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动脉粥样硬化人群的口腔菌群较非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多样性显着降低,存在结构差异,口腔菌群中链球菌属和韦荣球菌属增加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生物学指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杜仲可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构,影响其代谢产物,降低血TMAO水平,降低主动脉VCAM-1因子和回肠IL-6因子的表达,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杜仲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通过粪菌移植转移,并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

叶鸿博[3](2020)在《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复制发热动物模型、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利用肠道菌群变化和血清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从体内、体外及蛋白水平研究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动物模型的解热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深入探索石膏及其配伍解热机制的具体途径及作用靶点,初步阐释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传统功效,为石膏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石膏不同炮制品中金属元素分析,通过ICP-MS检测技术,对湖北应城产的生石膏、煅石膏中金属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分析生石膏和煅石膏所含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差异;2.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药效评价:2.1分别采用脂多糖腹腔注射和酵母菌混悬液背部皮下注射建立两种发热大鼠模型,观察生石膏和煅石膏对发热模型大鼠8小时内各时间点体温的影响;2.2.通过背部皮下注射酵母菌混悬液建立发热大鼠模型,采用实验动物体组成成分测定分析仪检测动物体组成成分的比例变化;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物血液中血气的变化,从生理功能角度考察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大鼠体液组成及血气成分变化的影响;2.3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模型动物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血清和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精氨酸加压素(AV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环磷酸腺苷(cAMP)和钙离子(Ca2+)含量,考察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模型大鼠体内致热因子的影响;2.4通过小鼠热板实验、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醋酸扭体实验,观察石膏及其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3.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机制研究:3.1选取21个样品,分为7组进行代谢研究;针对石膏及其配伍在解热作用机制方面寻找其发热相关的特征性生物标记物,并对其可能的解热通路进行筛选;3.2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分析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肝脏组织中NF-κB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确定石膏及其配伍解热的具体途径及其作用靶点;3.3通过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采用脂多糖诱导细胞炎性模型,考察石膏及其配伍对炎性细胞活力、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的影响;3.4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分析石膏及其配伍对脂多糖诱导的细胞炎性模型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从细胞水平上阐释石膏及其配伍解热的具体机制及途径;3.5应用16SrRNA菌群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进行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分析,考察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结果:1.ICP-MS检测结果显示,生石膏与煅石膏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差异,炮制后镁、铁、钾、钠和铝元素含量有所降低,锌和钙元素增加。2.1与模型组相比,生石膏能够降低两种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使其恢复基础体温达到解热的作用,而煅石膏和硫酸钙不能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无解热作用;2.2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使模型动物体内总含水量比率升高(P<0.05),细胞外液比例升高(P<0.05),脂肪含量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使模型动物血气中pCO2降低(P<0.05),血氧中氧饱和度(sO2%)和碳氧血红蛋白分数(FO2Hb%)升高(P<0.05),电解质中Ca2+降低(P<0.05);2.3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使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脑脊液中PGE2、CRH和cAMP含量显着降低(P<0.05),AVP和Ca2+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PGE2、CRH、cAMP、Ca2+含量显着降低(P<0.05),AVP含量显着升高(P<0.05);2.4与空白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延长小鼠舔足时间(P<0.05),减少醋酸引起小鼠的扭体次数(P<0.05),降低耳肿胀度(P<0.05)3.1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的代谢分析,共检测到了482个代谢物。血清代谢分析显示与发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17种,与石膏及其配解热作用相关且回调的生物标志物21。回调的代谢物中L-O-磷酸丝氨酸、L-精氨酸、D-葡醛内酯、甘氨胆酸、前列腺素E2、L-谷氨酸、18-羟基皮质(甾)酮7种差异代谢物与发热高度相关,这些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主要代谢通路和途径均与炎症介质对TRP通道的调节、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有关;3.2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显着下调下丘脑组织中NF-κB和IκKβ蛋白的表达(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显着下调肝脏组织NF-κB、IκBα和IκKβ蛋白的表达(P<0.05);3.3石膏及其配伍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活力没有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明显降低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iNOS含量升高(P<0.05);3.4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显着下调炎性细胞中NF-κB和IκKβ蛋白的表达(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3.5发热模型大鼠菌群组成结构、丰度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存在显着差异,酵母菌诱导大鼠发热后肠道菌群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中Alpha-proteobacteria、Selenomonadales、Rhodospirillales、Akkermansiaceae、Burkholderiaceae、Acidaminococcaceae、Lachnospirace-aeNK4 A136group、Prevotella9、Phascolarctobacterium变化较为显着。通过给予受试药物后各个物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调,特别是石膏组、药对组和白虎汤组几乎是以上物种均有回调作用。结论: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显着的降低发热模型大鼠体温,可能与干预NF-κB信号通路调节,维持体液组成成分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改善体内氨基酸代谢、脂代谢紊乱有关。

韩雄哲[4](2019)在《猴腿蹄盖蕨提取物体内外抗炎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蕨类植物在中草药领域应用广泛。一段时期以来,全球各地对新药的开发工作越来越得到众人的重视,对药用蕨类植物更是青睐有加。在众多的蕨类植物中,猴腿蹄盖蕨作为生长在长白山地区的中草药,是能够同时满足药用和食用两方面需求的重要蕨类植物。相关研究显示,该种药用蕨类植物能够起到抗氧化以及抑制细菌增长等作用,然而国内外尚无有关蕨类植物-猴腿蹄盖蕨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的系统研究。本文为探讨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对LPS刺激诱导的小鼠肺损伤的抗炎功效和对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借助信号转导通路平台,探析其对相关的关键蛋白分子以及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作用,研究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对小鼠体内外抗炎作用,对猴腿蹄盖蕨的抗炎免疫功效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为猴腿蹄盖蕨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本文采用MTT方法,深入分析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毒害影响;借助ELISA方法,探讨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对LPS引发的TNF-α以及IL-6分泌情况的作用;结合Western blot方法,研究炎症信号通路中相关的关键蛋白分子的影响。通过仔细的研究发现:当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的浓度处于0-200.0μg/mL的水平时,其不会毒害到小鼠腹腔的巨噬细胞;同时明显阻碍了TNF-α和IL-6的分泌;此外,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能够以有效调节炎症信号通路的方式起到抗炎的功效。另外,还探讨了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对LPS刺激诱导的炎症通路的影响以及对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保护功能。在实验过程中,笔者设置了空白对照、LPS诱导、猴腿蹄盖蕨(5.0 mg/kg体重、10.0 mg/kg体重)+LPS以及地塞米松(7.8 mg/kg体重)+LPS等多组实验。将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通过小鼠胃部注入小鼠体内,并连续注药8天,在LPS开始诱导的两个小时前将地塞米松通过小鼠腹腔注入小鼠体内。之后再拿出小鼠肺脏,形成肺泡灌洗液,并对该灌洗液中的炎性细胞的具体数量进行监测;采取Griess方法,检测炎症介质NO的水平;结合ELISA方法,检测TNF-α、IL-1β以及IL-6的水平,做好病理切片以研究其中的组织病变情况。分析得到,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能够大幅度减少小鼠肺泡灌洗液内炎性细胞的含量,抑制NO、TNF-α、IL-1β以及IL-6等的产生。结果提示,猴腿蹄盖蕨乙醇提取物对LPS诱导下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起到了显着的抗炎功效。实验进一步观察了部分猴腿蹄盖蕨萃取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实验。在作者所萃取的三种物质中,石油醚层与二氯甲烷层清除DPPH、ABTS效果最好,石油醚层在0.2 mg/mL清除DPPH效果达到了 87.33%,在0.2 mg/mL时,清除ABTS效果达到98.73%,乙酸乙酯层铁离子螯合能力最佳,乙酸乙酯在10 mg/mL时,螯合能力达到75%。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猴腿蹄盖蕨提取物可能通过MyD88和TRIF双通路以及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抵抗LPS对小鼠的致炎作用;2.猴腿蹄盖蕨乙酸乙酯萃取层的抗一氧化氮能力最佳,石油醚与二氯甲烷萃取层清除DPPH、ABTS效果最好,乙酸乙酯萃取层铁离子螯合能力最佳。

林海艳[5](2019)在《淡紫拟青霉菌胞外多糖激活巨噬细胞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胞外多糖(EPS)是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的一类多糖物质,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海南医学院裴华老师等人从海南红树林热带湿地海洋环境中分离到一株淡紫拟青霉菌,我们从中提取得到了该菌的胞外多糖(称为PH-EPS)。巨噬细胞作为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及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在机体的免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主要研究PH-EPS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选用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株作为试验对象,将不同浓度的PH-EPS和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后用MTT检测巨噬细胞存活率,获得作用于RAW264.7细胞的最佳浓度范围;将不同浓度的PH-EPS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检测培养液中NO的含量;不同浓度PH-EPS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将其裂解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IκB-α及MAPK通路的蛋白磷酸化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RAW264.7细胞对右旋糖酐的摄取来反映RAW264.7细胞的吞噬功能状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H-EPS处理RAW264.7细胞后NF-κB p65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情况,同时采用NF-κb、TLR2、TLR4、Dectin-1和CR3抑制剂来进一步验证RAW264.7细胞激活与NF-κB/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结果:MTT结果表明,PH-EPS在浓度在0μg/ml600μg/ml时对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无显着影响,检测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发现PH-EPS可促进RAW264.7细胞产生并释放NO,并且呈剂量依赖效应。LPS的抑制剂多粘菌素B(PMB)和PH-EPS同时处理RAW264.7细胞发现RAW264.7细胞分泌NO的水平没有改变,说明PH-E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NO与内毒素污染无关。用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发现,PH-EPS能促使RAW264.7细胞高表达NO诱导酶iNOS,并呈剂量依赖效应效应,说明PH-EPS可能通过上调iNOS的表达来促进RAW264.7细胞NO产生。用ELISA检测发现PH-EPS能显着提高RAW264.7细胞中TNF-α和IL-1β含量并呈剂量依赖效应。随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RAW264.7细胞吞噬FITC标记的右旋糖酐后的荧光强度,发现PH-EPS处理后RAW264.7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并呈剂量依赖效应,说明PH-EPS能增强RAW264.7细胞的吞噬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PH-EPS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机制,我们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PH-EPS处理的RAW264.7细胞中有明显的NF-κB p65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的荧光,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IκB-α蛋白发现PH-EPS处理的RAW264.7细胞IκB-α蛋白表达则明显下调,更进一步用NF-κB抑制剂PDTC和BAY11-7082阻断NF-κB通路激活后,发现PH-EPS处理的RAW264.7细胞表达TNF-α和IL-1β水平则明显下降,说明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PH-EPS介导的RAW264.7细胞的活化。此后,我们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还发现PH-EPS处理的RAW264.7细胞中MAPK通路的三个主要级联蛋白ERK、JNK、p38磷酸化水平都明显增加,相反用MAPK抑制剂作用后,巨噬细胞培养液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也显着减少,表明MAPK信号通路也参与了PH-EPS介导的RAW264.7细胞的激活。最后我们用抗TLR2、TLR4、Dectin-1和CR3抗体和PH-EPS共同处理RAW264.7细胞,然后用ELISA检测TNF-α和IL-1β含量,发现阻断TLR4和Dectin-1通路后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有明显下降,说明TLR4和Dectin-1参与了PH-E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激化。结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菌胞外多糖(PH-EPS)能调节活化巨噬细胞,激活并促进其炎症过程和吞噬活性;TLR4/NF-κB/MAPKs信号通路活化是PH-EPS激活巨噬细胞的重要分子机制。

石磊[6](2019)在《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脂代谢影响及对巨噬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白黎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肝脏及血清指标的影响。(2)研究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巨噬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的建立: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个小组,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肝脏和血脂等指标的影响;(2)分别用0、12.5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共6个浓度梯度的白藜芦醇干预培养的鼠巨噬细胞24 h后,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染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大小,Western-Blot检测小鼠巨噬细胞自噬(LC3、Beclin1、P62、ATG5、Sirt1、p-P70 s6 k、AMPK、P-AMPK)、凋亡(P53、cle-Caspase3、cle-PARP、Bcl-2/Bax)相关蛋白以及脂代谢相关分子PPARα、CYP7 A1的表达。结果(1)分为基础组、动脉粥样硬化(AS)组、RSVI组、RSVII组、RSVIII组5组小鼠。各组小鼠饮食、精神状态良好,生长发状况育未见明显异常。5组小鼠体重增加量以RSVI组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组小鼠在实验期间平均摄食量均随饲养周期延长而增加,6周后小鼠活动量减少,摄食量增幅有所降低。基础组、干预III组小鼠平均摄食量高于其余3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组小鼠肝脏指数组间比较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小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基础组、RSVII组和RSVIII组小鼠肝脏颜色鲜红,边沿锐利,质地软;而AS组和RSVI组小鼠肝脏边沿变钝,质地韧,剖面呈油腻感。小鼠肝脏HE染色切片显示:基础组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脂肪变性肝细胞极少见;模型组小鼠的肝脏切片中可见部分脂肪变性肝细胞;RSV干预的三组小鼠肝脏切片中可见少数脂肪变性肝细胞。(5)与基础组比较,AS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1),HDL-C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与AS组比较,用白藜芦醇干预的3组中,TC、TG、LDL-C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P<0.05),HDL-C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RSVI组、RSVII组和RSVIII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C、TG、LDLC水平逐渐降低,HDL-C水平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基础组比较,AS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1、AI2显着上升(P<0.01);与AS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的三组中,AI1、AI2均降低(P<0.01,P<0.05);RSVI组、RSVII组和RSVIII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AI1、AI2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1、AI2有一定的影响。(7)小鼠血清抗氧化水平:与基础组比较,AS组血清T-SOD、CAT、GSH-Px水平降低(P<0.01),MDA水平升高(P<0.01);与AS组比较,用白藜芦醇干预的3组中,T-SOD、CAT、GSH-Px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0.05),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RSVI组、RSVII组和RSVIII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SOD、CAT、GSH-Px水平逐渐升高,MDA含量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水平:与基础组比较,AS组肝脏中T-SOD、CAT、GSH-Px水平降低(P<0.01),MDA水平升高(P<0.01);与AS组比较,用白藜芦醇干预的3组中,T-SOD、CAT、GSH-Px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0.05),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RSVI组、RSVII组和RSVIII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SOD、CAT、GSH-Px水平逐渐升高,MDA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于肝脏中抗氧化酶T-SOD、CAT、GSH-Px及MDA水平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9)随着处理浓度增加,细胞间距变大、细胞折光性变差、死细胞数量增多,活细胞状态也变差,细胞活力都呈剂量依赖性的负相关。MTT法检测显示,不同浓度梯度的RSV干预可一定程度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随着RSV浓度升高,巨噬细胞生存活力下降。(10)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经RSV干预后,AS模型小鼠巨噬细胞中自噬相关分子LC3-Ⅱ、ATG5、Beclin1、p62、AMPK、P-AMPK和Sirt1表达均上调,p-P70 s6k、LC3-1的表达下调。(11)Western-Blot检测结果提示,经RSV干预后,AS模型小鼠巨噬细胞中凋亡相关因子P53、cle-Caspase3、cle-PARP、Bax表达上调,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下降。(12)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经RSV干预后,脂代谢相关分子PPARα和CYP7A1在AS模型小鼠巨噬细胞中表达增强。结论(1)白藜芦醇可以减轻小鼠肝脏的脂肪变性、降低小鼠外周血的血脂水平,降低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还可以使其肝组织和血清中抗氧化分子的水平升高,从而影响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2)白藜芦醇可以通过影响小鼠巨噬细胞的自噬和凋亡,调节其脂代谢相关因子,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孙佳隆[7](2019)在《丙泊酚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小鼠应用丙泊酚,观察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水平,探索丙泊酚神经修复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8周龄清洁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96只,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2):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丙泊酚组(P组)。S组于右臀部游离出坐骨神经,不切断神经,关闭切口,不做其他处理。M组与P组制备右侧坐骨神经离断模型,P组于模型制备后连续腹腔注射丙泊酚50mg/kg,共计7天,每天1次。M组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术后小鼠步态、足趾并拢状况与足跟溃疡的发生及恢复情况,于造模后2W、4W、8W时,进行足迹实验,采集各组小鼠足印,根据公式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并于1W、2W、4W、8W每个时间点各组处死8只小鼠,取小鼠坐骨神经对应的脊髓节段(L4-6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nNOS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脊髓nNOS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一般情况:S组小鼠步态与术前大致相同,下肢功能正常,未出现足跟处溃疡;M组小鼠与P组小鼠在1W时右侧下肢瘫痪,步态不稳,足趾并拢,足跟处出现溃疡;P组小鼠在2W3W时逐渐恢复展爪,足趾并拢好转,溃疡开始愈合,78W时足趾稍有并拢,有明显好转,关节屈曲障碍改善明显,溃疡处完全愈合;而M组小鼠2W时损伤侧下肢情况仍未见好转,4W时才逐渐恢复展爪,足趾并拢好转,溃疡开始愈合,8W时部分溃疡仍尚未完全愈合。2.SFI:在2W、4W、8W时,与S组比较,M组、P组SFI明显降低(P<0.05);在4W、8W时,与M组比较,P组SFI明显升高(P<0.05)。3.Western Blot:在造模后的各个时间点,与S组相比,M组和P组nNOS表达出现增加(P<0.05),与M组比较,P组nNOS表达降低(P<0.05)。4.Real-time PCR:与S组相比,M组与P组在神经损伤后1W、2W、4W、8W四个时间点nNOS mRNA表达增加(P<0.05);与M组相比,P组在四个时间点nNOS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丙泊酚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相应脊髓节段nNOS的表达有关。

胡樱凡[8](2019)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TLR4介导的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TRIF依赖信号通路,并结合药效动力学模型和中位效应方程定量地评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体外抗炎的分子机制与量效关系,进一步明确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抗炎活性与分子结构关系的科学内涵。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RAW 264.7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从而明确三种药物在该细胞系中的安全浓度范围,并确定实验浓度。2.采用预给药实验方案。大黄酸(80μM、40μM、20μM)、大黄素(80μM、40μM、20μM)、芦荟大黄素(20μM、10μM、5μM)分别与RAW 264.7巨噬细胞预孵育30 min后,加入LPS(终浓度1μg/mL)刺激,以LPS加入时间为“零”时间点。在0、5、15、30、60、90、120 min后,取细胞裂解液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KKβ、TBK1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0、10、30、60、120、240min后取细胞裂解液,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PI3K、IRF3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0、1、2、4、8、12、24 h后,取细胞裂解液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NOS蛋白表达,取细胞上清液采用Griess法检测NO浓度以及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IL-6、TNF-α、IFN-β、IFN-γ。从而考察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的TLR4-MyD88/TRIF依赖信号通路中上游蛋白以及下游炎性因子与干扰素动态变化的调控作用。3.采用Monolix?2016R1软件建立药效学模型,定量地捕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体外抗炎的动态变化与分子机制;同时三个药物分别设置七个浓度剂量组,取上清液分别用于检测IL-6和NO,并计算中位效应方程。结合药效学模型与中位效应方程,明确三种化合物的体外抗炎的量效关系与效价强度。4.分析对比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分子疏水性系数(logP)、极性/非极性去溶剂化能、拓扑极性表面积、分子表面静电势以及穿透磷脂双分子层的过量自由能,与药效学研究关联分析对比,从而揭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体外抗炎与分子结构关系(构效关系)的实质。结果1.0.1μM100μM大黄酸、大黄素以及0.1μM40μM芦荟大黄素在RAW264.7巨噬细胞为安全浓度范围,确定大黄酸、大黄素实验浓度分别为80、40、20μM,芦荟大黄素实验浓度为20、10、5μM。2.LPS可激活RAW 264.7细胞中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TRIF依赖信号通路,且所涉及的上游蛋白表达以及下游末端因子的生成均有各自独特的动态变化。IKK-β在LPS刺激5 min后快速磷酸化并达到最高表达水平;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在LPS刺激后的10 min即可检测到升高,随后逐渐减弱,在120 min时其磷酸化水平再度升高,其磷酸化水平呈振荡曲线趋势;PI3K在LPS刺激后60min迅速升高,并随时间增加而升高;TBK1在LPS刺激后的30 min可检测其磷酸化水平升高,并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升高;IRF3在LPS刺激后60 min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且进入平台期,在60240 min内其磷酸化水平趋于稳定;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LPS刺激后的8 h显着升高,且在8 h24 h内持续升高;细胞上清液中NO的浓度在LPS刺激后的8 h24 h持续升高;细胞上清液中IL-6浓度在LPS刺激后的2 h8 h内显着升高,在8 h24 h其浓度趋于稳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在LPS刺激后的0 h2 h内陡然升高,在4 h24 h其浓度略有降低且趋于平稳;细胞上清液中未检测到IFN-γ、IFN-β。3.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均可抑制LPS刺激引起的MyD88依赖信号通路和TRIF依赖信号通路的激活,可剂量依赖地下调IKKβ、NFκB p65、PI3K、TBK1、IRF3磷酸化水平,抑制下游iNOS的表达,以及NO、IL-6的分泌。同时观察到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对TNF-α的分泌略有上调作用,这与IKKβ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关。4.中位效应方程的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在相同浓度下,芦荟大黄素对IL-6以及NO生成的抑制率均强于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抑制LPS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生成IL-6的IC50为100.92μM、39.81μM、18.84μM,而抑制NO生成的IC50为53.12μM、46.80μM、17.83μM;药效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大黄蒽醌化合物治疗该体外炎症的药效动力学模型为双靶点抑制模型,对NF-κB p65磷酸化和iNOS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NF-κB p65磷酸化的对数线性抑制系数为0.0125、0.0208、0.0410,对iNOS蛋白表达的对数线性抑制系数分别为0.0142、0.0587、0.0763,显然对iN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对NF-κB p65磷酸化的抑制作用(约两倍)。中位效应方程与药效动力学模型结果均表明,三种蒽醌化合物体外抗炎机制相同,但具有不同的效价强度: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但由于溶解度的限制,芦荟大黄素的效能低于大黄素、大黄酸。5.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蒽醌化合物的疏水结构是引起抗炎效价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大黄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结合的受体具有疏水口袋,芦荟大黄素分子结构的疏水作用最强,故其与受体的结合能力亦强于大黄素、大黄酸,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抗炎能力。结论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可剂量依赖地抑制LPS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其作用机制为双靶点抑制(NF-κB p65和iNOS)。相同剂量下,芦荟大黄素的抗炎作用强于大黄素、大黄酸。三种蒽醌化合物抗炎能力的差异主要源自其分子结构支链引起的疏水作用差异,与蒽醌类化合物结合的受体具有疏水口袋,芦荟大黄素分子结构的疏水作用强于大黄素、大黄酸,故具有更强抗炎效价强度。

庞晓敏[9](2019)在《复方过敏煎干预哮喘大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建立哮喘大鼠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讨中药复方过敏煎颗粒对哮喘大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及其对哮喘症状的干预和影响,从而为临床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过敏性哮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西药氨茶碱组(C组)、中药复方过敏煎高剂量组(D组)、复方过敏煎中剂量组(E组)、复方过敏煎低剂量组(F组),每组10只。使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建立哮喘大鼠模型,每次雾化诱发哮喘时观察哮喘大鼠行为体征。C组给予西药氨茶碱灌胃,D、E、F组分别予高、中、低剂量的复方过敏煎灌胃,A组及B组则用蒸馏水灌胃,每日一次,共35天。于每次给药后30min内观察大鼠行为症状,对不同药物的症状改善程度进行比较并记录。末次给药后24小时,麻醉各组大鼠后采集腹主动脉血、取大鼠肺组织制备组织匀浆,测定大鼠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NO、NOS的浓度和活性;将大鼠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比较各组间肺组织的病理变化;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iNOS的阳性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A组大鼠表现正常,无哮喘的症状和体征。B组大鼠表现出烦躁、抓挠耳鼻、呼吸短促等典型的哮喘症状。其余各组大鼠哮喘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C、E组改善情况较好。2.大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A组大鼠肺组织无明显异常病理改变,B组肺组织气道、血管及支气管壁周围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聚集,支气管平滑肌层肥大、增生等哮喘肺组织病理表现。各治疗组肺组织病理形态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以C、E组为佳。3.大鼠血清及肺组织NO浓度水平测定:B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NO浓度水平显着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NO浓度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氨茶碱和中药复方过敏煎能降低哮喘大鼠血清及肺组织NO浓度水平。4.大鼠血清及肺组织NOS活性水平测定:B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NOS活性水平显着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NOS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氨茶碱和中药复方过敏煎能抑制哮喘大鼠血清和肺组织NOS活性水平。5.大鼠肺组织iNOS免疫组化:iNOS在B组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着高于A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大鼠肺组织中iNOS阳性率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氨茶碱和中药复方过敏煎能降低哮喘大鼠肺组织中iNOS阳性表达率。结论中药复方过敏煎对哮喘大鼠的典型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能够降低过敏性哮喘大鼠血清、肺组织中NOS活性水平,减少NO生成,从而从哮喘的NO、NOS水平干预过敏性哮喘大鼠的神经调节机制。

高媛[10](2019)在《妇炎舒胶囊对醋酸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妇炎舒胶囊对醋酸致痛小鼠模型的扭体阳性率、扭体潜伏时间、扭体次数及镇痛率的影响,探讨妇炎舒胶囊的镇痛作用,同时观察小鼠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脑组织β-内啡肽(Beta endorphins,β-EP)的含量,进一步探讨妇炎舒胶囊的镇痛机制。方法:选取SPF级KM小鼠72只,常规饲养7天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妇炎舒低剂量组、妇炎舒中剂量组、妇炎舒高剂量组、康妇炎胶囊组、阿司匹林组、空白组,每组各12只。分组当日开始灌胃,每天1次,连续7天。末次灌胃结束60min后,各组腹腔注射0.9%冰醋酸以诱导小鼠扭体反应,记录注射致痛剂后20min内各鼠扭体潜伏期和扭体次数,计算扭体阳性率及镇痛率。观察扭体行为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8只小鼠采集标本,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PGE2、NO及脑组织中β-EP的含量。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妇炎舒高、中剂量组均能够显着地延长小鼠扭体潜伏时间以及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P<0.05),妇炎舒高剂量组的扭体潜伏时间明显的长于低剂量组(P<0.05),其最低扭体阳性率最低为33.33%,最高镇痛率为95.26%,且妇炎舒中剂量组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作用与阿司匹林组和康妇炎组无明显差别(P>0.05)。2.与空白组比较,妇炎舒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地降低小鼠血清中PGE2的含量(P<0.05),且妇炎舒中剂量组降低PGE2的效果与阿司匹林组和康妇炎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3.与空白组比较,妇炎舒高、中剂量组血清中的NO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且妇炎舒中剂量组降低NO的效果与阿司匹林组和康妇炎组无明显差别(P>0.05),妇炎舒高剂量组血清中NO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4.与空白组对比,各组小鼠脑组织中β-EP的含量并无明显趋势,各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妇炎舒胶囊能够明显地抑制小鼠的扭体次数、缩短扭体潜伏时间,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2.妇炎舒胶囊可能通过降低PGE2的含量发挥镇痛作用。3.妇炎舒胶囊可能通过降低NO的含量发挥镇痛作用。

二、调肝导浊中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肝导浊中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乳香-没药功效成分KTDA与FSA配伍抗炎镇痛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化合物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炎症性疼痛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乳香没药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乳香-没药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
    第一节 乳香中KTDA的分离与鉴定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没药中FSA的分离与鉴定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LPS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优选KTDA与FSA分子配伍比例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KTDA与FSA及其配伍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节 KTDA与FSA及其配伍对LPS诱导BV2细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KTDA与FSA对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模型的活性评价
    第一节 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节 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KTDA与FSA抗炎镇痛分子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总结与创新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口腔菌群的变化及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杜仲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证型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二)动脉粥祥硬化的病理变化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四)影像学检查方法
        (五)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三、动脉粥样硬化与口腔菌群的现代研究
        (一)口腔菌群与人体健康
        (二)口腔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四、动脉粥样硬化与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一)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
        (二)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影响
        (三)动脉粥样硬化和肠道菌群的间接关系
    五、导师观点
    六、杜仲的古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资料收集
        (一)一般资料
        (二)全身症状、舌脉等中医症候要素。
        (三)颈动脉彩超
        (四)血液生化检查
        (五)口腔菌群标本收集
    四、口腔菌群16s r RNA扩增子测序及分析
        (一)测序部分
        (二)信息分析部分
        (三)测序数据分析
    五、结果
        (一)患者临床特征
        (二)30 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彩超统计结果
        (三)AS组和非AS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四)30 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
        (五)口腔菌群测序结果分析
        (六)口腔菌群多样性的分析
        (七)两组人群口腔菌群构成和丰度分析
        (八)相关性检验
    六、讨论
        (一)颈动脉超声IMT和斑块面积
        (二)两组人群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三)两组人群口腔菌群分析
        (四)相关性研究
        (五)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医辨证分型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一 杜仲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药效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药品
        (三)实验设备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分组
        (二)喂养方法
        (三)给药方法
        (四)标本采集与处理
        (五)标本检测与方法
        三、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形态学变化
        (三)四组小鼠主动脉炎症相关因子变化
        (四)四组小鼠回肠炎症相关因子变化
        (五)四组小鼠TMAO以及相关靶向标志物的数值变化
        (六)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七)相关性检验
        四、讨论
        (一)对小鼠主动脉和回肠的形态学影响
        (二)对主动脉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
        (三)对回肠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
        (四)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五)对TMAO的影响
        (六)相关性分析
    动物实验二 肠道菌群移植
        一、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试剂
        (三)实验设备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分组
        (二)喂养方法
        (三)灌胃方法
        (四)标本采集与处理
        三、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三组小鼠TMAO以及相关靶向标志物的数值变化
        (三)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杜仲及其组分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石膏不同炮制品中金属元素ICP-MS分析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第二章 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药效评价
        1 石膏对LPS发热模型大鼠的解热作用/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指标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1.5 实验结果
        2 石膏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解热作用/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指标测定
        2.4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
        3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体液组成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指标测定
        3.4 统计学分析
        3.5 实验结果
        4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血气的影响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指标测定
        4.4 统计学分析
        4.5 实验结果
        5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血清中致热因子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指标测定
        5.4 统计学分析
        5.5 实验结果
        6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体温调节因子和钙离子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指标测定
        6.4 统计学分析
        6.5 实验结果
        7 石膏及其配伍的抗炎镇痛实验
        7.1 石膏及其配伍对小鼠热板实验的影响
        7.2 石膏及其配伍对小鼠二甲苯耳肿胀实验的影响
        7.3 石膏及其配伍对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的影响
        8 小结
    第三章 石膏及其配伍解热的作用机制研究
        1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2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下丘脑、肝脏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3 石膏及其配伍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4 石膏及其配伍对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5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实验样品
        5.2 实验方法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分析
        6 小结
全文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猴腿蹄盖蕨提取物体内外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名词中英文对照和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蹄盖蕨研究
        1.1.1 蹄盖蕨化学成分研究
        1.1.2 蹄盖蕨药理活性研究
    1.2 炎症研究
        1.2.1 脂多糖诱导炎症反应
        1.2.2 中药抗炎免疫调控
        1.2.3 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用主要试剂及药物的配制
        2.1.3 实验主要设备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猴腿蹄盖蕨活性成分的提取
        2.2.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诱导
        2.2.3 药物处理及实验分组
        2.2.4 细胞毒性实验
        2.2.5 一氧化氮检测
        2.2.6 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
        2.2.7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2.2.8 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立及相关因子检测
        2.2.9 AM的指纹图谱及总黄酮含量检测
        2.2.10 体外抗氧试验
        2.2.10.1 清除DPPH试验
        2.2.10.2 铁离子螯合能力
        2.2.10.3 清除ABTS试验
        2.2.11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AM提取物的细胞毒性
    3.2 AM提取物对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3.2.1 AM提取物对LPS刺激诱导NO表达的影响
        3.2.2 AM提取物对LPS刺激诱导iNOS、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
        3.2.3 AM提取物对LPS刺激后TNF-α表达的影响
        3.2.4 AM提取物对LPS诱导IL-6表达的影响
        3.2.5 AM提取物对LPS诱导IL-1β表达的影响
    3.3 AM提取物对LPS刺激PM细胞诱导MAPKs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AM提取物对LPS刺激PM细胞诱导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AM提取物对LPS刺激PM细胞诱导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AM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影响
    3.7 AM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及总黄酮量
    3.8 不同溶剂对AM的萃取率
    3.9 AM萃取物细胞毒性试验
    3.10 AM萃取层对NO释放量影响对比试验
    3.11 AM体外抗氧化试验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淡紫拟青霉菌胞外多糖激活巨噬细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2 试剂配制
    1.3 实验方法
2、结果
    2.1 PH-EPS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PH-EPS诱导RAW264.7细胞NO生成及iNOS的表达
    2.3 PH-EPS促进RAW264.7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
    2.4 PH-EPS增强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
    2.5 PH-EPS诱导RAW264.7细胞NF-κB活化及IκB-α降解
    2.6 PH-EPS促进RAW264.7细胞MAPKs的磷酸化
    2.7 PH-EPS通过TLR4 受体诱导RAW264.7细胞激活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脂代谢影响及对巨噬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1.4 标本处理与收集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及筛选
        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小鼠一般情况
        4.2 各组小鼠肝指数比较
        4.3 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
        4.4 血脂水平
        4.5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4.6 小鼠血清抗氧化水平
        4.7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水平
    5 讨论
        5.1 白藜芦醇干预对小鼠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5.2 白黎芦醇干预对小鼠肝组织大体改变及病理改变的影响
        5.3 白黎芦醇干预对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5.4 白黎芦醇干预对小鼠血清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 结论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巨噬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抗体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巨噬细胞提取
        2.2 细胞培养
        2.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MTT检测RSV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
        3.2 RSV对小鼠巨噬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影响及机制
        3.3 RSV对小鼠鼠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的相关性的研究
        3.4 RSV对小鼠巨噬细胞脂代谢分子的作用
    4 讨论
        4.1 白藜芦醇对小鼠巨噬细胞的自噬的影响
        4.2 白藜芦醇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4.3 自噬和凋亡之间的关系
        4.4 PPAR-α、CYP7A1 在小鼠巨噬细胞脂代谢中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
致谢

(7)丙泊酚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炎症简介
        1.1 Toll样受体家族
        1.2 TLR4信号通路
        1.3 My D88与TRIF依赖信号通路的动力学研究
    2.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研究现状
        2.1 大黄酸的抗炎研究进展
        2.2 大黄素的抗炎研究进展
        2.3 芦荟大黄素的抗炎研究进展
    3. 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RAW 264.7 巨噬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My D88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TRIF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LPS诱导My D88/TRIF依赖信号通路下游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抗炎的药效学模型分析以及量效关系分析
    1.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抗炎药效学模型分析
        1.1 数据准备
        1.2 药效学模型的建立
        1.3 药效学模型分析结果
    2.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量效关系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内容
        2.3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部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构效关系分析
    1. 实验数据库及软件
    2. 实验内容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复方过敏煎干预哮喘大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妇炎舒胶囊对醋酸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S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中医药治疗PID及SPID的实验研究概况
    1 药效学研究
        1.1 镇痛作用
        1.2 抗炎作用
        1.3 抗菌作用
    2 疗效机制研究
        2.1 抗炎机制
        2.1.1 调节致炎/抗炎失衡
        2.1.2 调节粘连相关因子
        2.1.3 调节炎症相关信号通路
        2.2 抗氧化机制
        2.3 细胞凋亡机制
        2.4 调节血液黏稠度
        2.5 调节机体免疫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养环境
        1.3 实验主要器械和设备
        1.3.1 主要器械
        1.3.2 主要设备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药物
        1.5.1 实验组药物
        1.5.2 阳性对照组药物
        1.5.3 化学试剂
        1.5.4 0.9%冰醋酸及药物混悬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确定冰醋酸浓度
        2.2 分组
        2.3 实验设计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5 检测技术与方法
        2.5.1 观察小鼠扭体行为
        2.5.2 检测小鼠血清PGE2、NO的含量
        2.5.3 检测小鼠脑组织中β-EP的含量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扭体反应的实验结果
        3.1.1 小鼠扭体阳性率
        3.1.2 小鼠扭体潜伏时间
        3.1.3 小鼠扭体次数
        3.1.4 小鼠扭体镇痛率
        3.2 小鼠血清中PGE2、NO及脑组织中β-EP的实验结果
        3.2.1 PGE2 的实验结果
        3.2.2 NO的实验结果
        3.2.3 β-EP的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研究模型的选择
        4.1.1 研究模型
        4.1.2 温度和醋酸浓度对小鼠扭体模型的影响
        4.2 妇炎舒胶囊的相关研究
        4.2.1 妇炎舒胶囊药物分析
        4.2.2 妇炎舒胶囊的前期研究
        4.3 PGE2、NO、β-EP与镇痛作用的关系
        4.3.1 PGE2 与镇痛作用的关系
        4.3.2 NO与镇痛作用的关系
        4.3.3 β-EP与镇痛作用的关系
    5 结论
主要工作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调肝导浊中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乳香-没药功效成分KTDA与FSA配伍抗炎镇痛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D]. 赵子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口腔菌群的变化及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杜仲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孙楠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叶鸿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猴腿蹄盖蕨提取物体内外抗炎作用研究[D]. 韩雄哲. 延边大学, 2019(03)
  • [5]淡紫拟青霉菌胞外多糖激活巨噬细胞的机制研究[D]. 林海艳. 海南医学院, 2019(02)
  • [6]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脂代谢影响及对巨噬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D]. 石磊. 青岛大学, 2019(07)
  • [7]丙泊酚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D]. 孙佳隆.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大黄蒽醌类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D]. 胡樱凡.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复方过敏煎干预哮喘大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D]. 庞晓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妇炎舒胶囊对醋酸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高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调肝化浊中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