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AH-66的新技术将转到其他直升机(论文文献综述)
时杰[1](1995)在《RAH-66的新技术将转到其他直升机》文中研究表明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约翰·多伊奇已初步决定终止陆军RAH-66“科曼奇”侦察攻击直升机的生产。终止波音/西科斯基公司RAH-66项目的研制可能会取以下几种形式中的一种:完全撤销;延长原型机的制造时间,并待机东山再起;把研制项目改为打技术基础的研究。
葛讯[2](2012)在《鸭式旋翼/机翼飞行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垂直起降与高速巡航一直是飞机设计中的一对矛盾,将这对矛盾进行调解、合一是飞机设计的一大热点。本文认为,鸭式旋翼/机翼(CRW)技术是将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进行整合设计的上佳选择,本文提出一种将共轴双旋翼、斜机翼及全动机翼与鸭式旋翼/机翼相结合的新概念飞行器设计方案:鸭式共轴旋翼/机翼(CCRW)飞行器。目的是设计一种同时具备直升机垂直起降、高机动性及固定翼飞机高速高效飞行特点的飞行器。CCRW飞行模式有四种,分别为:直升机模式、混合模式、固定翼高速模式、“X”斜机翼极速模式。起降可任意选择垂直或者滑跑起降。CCRW旋翼机构为共轴双旋翼设计,且上下旋翼始终关于机身成对称同步反转,提高了模式转换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固定翼部分采用全动鸭翼和尾翼布局,推力尾桨位于机身后部,推力方向可横向小角度矢量调节,用以平衡共轴同步机构产生的微小偏航力矩,也为飞行器主动转向提供力矩。垂尾为无舵面设计,位于尾翼两端。CCRW非常适合应用于紧急救援、舰载及侦查等。着眼未来,当该技术成熟后,在通用航空领域也有宽广的应用空间,CCRW新概念飞行器更适合作为未来私家飞机使用。
王新华[3](2012)在《光传飞行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相对于电传操纵,光传操纵具有抗电磁干扰、传输容量大和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是未来飞行控制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热点。本文以舰载机起降光传飞行控制地面半物理仿真验证平台建设为引导,对光传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信号光传/能量电传作动器系统、光传现代飞行控制律以及光传余度实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设计开发与仿真验证,研究成果对光传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的核心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根据光传飞行控制系统工程化实现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舰载机光传飞行控制地面半物理验证系统的结构和实现方案,并对其中的主要组成部件的功能、实现方案进行了分析与设计,由于该地面半物理验证系统具有多功能、模块化和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其次,针对光传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工程实现的需要,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开放性光传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实现方案,并重点研制了光传飞行控制计算机输入/输出底板、MIL-STD-1773光总线等核心硬件,建立了相应的开发样机。性能测试表明,该光传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数据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好、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特点,可直接移植应用于我国新一代的军民用飞机的光传飞行控制系统中。第三,针对光输入作动器系统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信号光传,能量电传的作动器系统实现方案,研究并开发了其中的关键功能模块、直流伺服电动机数学模型以及双回路PI控制律等,建立了相应的开发样机。动静态性能测试表明,该作动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输出扭矩大、动态响应快、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第四,针对舰载机光传飞行控制系统实现的要求,在建立和分析某型舰载机非线性气动力学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基于模糊参数自适应的显模型跟踪控制系统,阐述了其控制机理,给出了设计方法,并最终建立了舰载机目视引导的光传验证系统。仿真验证表明,该光传着舰系统具有优良的自适应性和动态特性,具有工程应用前景。第五,为了提高光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给出了一种基于光交叉通道数据链路的三余度光传飞行控制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故障容错能力的光交叉通道数据链路,建立了马尔可夫可靠性数学模型,建立了相应的开发样机。仿真验证表明,该数据链路具有多故障工作能力,且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和工作稳定。最后建立的三余度光传综合火力/飞行控制三维可视化仿真平台,为我国光传飞控余度技术的验证与开发提供了通用平台。
李广磊[4](2010)在《军用直升机指标体系论证和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清楚地表明: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军用直升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军用直升机的综合效能已成为当前军事强国追求的共同目标。要有效提高军用直升机的综合效能,就必须从军用直升机的研制和作战运用两方面入手,而无论对于研制还是对于作战运用,军用直升机的指标体系论证和效能评估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指标体系是进行综合效能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完整,直接关系到最后的评价结果,是进行综合效能评估的关键。本文在ADC模型的框架下,同指数法相结合,针对军用直升机的特点,初步建立了军用直升机综合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保证了综合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既反映了对军用直升机的功能性要求,又反映了不同层次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给出了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为军用直升机综合效能评估方法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军用直升机综合效能评估是直升机研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军用直升机的可用性、可信性以及任务能力进行了方法研究。特别是在直升机的任务能力方面,着重对攻击型直升机的对地攻击和对空作战两个方面,以及运输型直升机的运输评估方法方面做了较深入研究,并对典型的军用直升机的任务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所评估直升机的任务效能值,表明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最后对任务能力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给出了任务能力参数的重要性排序。另外,本文在军用直升机的指标体系和综合效能评估的基础上,以军用直升机任务能力提高为优化目标,对军用直升机总体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采用多目标优化中的线性加权求和法对军用直升机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的结果明显优于优化前的任务效能值。
郑伟峰[5](2018)在《氧化铝增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技术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复合材料传动轴具有高功重比、减振抗振、高疲劳寿命等优点。直升机采用复合材料传动轴代替金属轴已成为发展趋势。但传统热固化制造复合材料传动轴会产生热梯度、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将微波固化技术、颗粒增强技术和纤维混杂技术同时应用于直升机复合材料传动轴的成型,对颗粒氧化铝增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技术基础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建立了Al2O3增强环氧树脂体系的微波固化动力学模型。Al2O3的含量会影响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常数,而利用这两个参数可以通过Avrami法预测树脂固化反应过程。通过DSC、DMA等方法确定了活化能和反应常数与Al2O3含量的定量关系,为有限元分析模拟不同Al2O3含量的环氧树脂微波固化反应过程提供依据。揭示了添加Al2O3颗粒对树脂基体强度的增强机理。通过SEM观察不同氧化铝含量环氧树脂基体的断面发现,不含Al2O3颗粒的树脂断面比较规整光滑,而添加Al2O3颗粒后的树脂断面出现较多的阶梯状条纹。其原因是Al2O3颗粒的弹性模量远大于E51/DDS体系,故当其分散在基体之中,树脂断裂时Al2O3颗粒阻碍断裂运动而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提高树脂的强度。但当Al2O3颗粒添加过多时,会使树脂孔隙率增大,反而降低树脂的强度。提出了双重旋转微波均匀加热技术。微波在谐振腔中以驻波的形式存在,引起腔内微波场能分布不均,从而会造成物料加热不均。建立假设的驻波场理论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对比物料在静态、单重旋转以及双重旋转(即自转+公转)三种不同加热方式,结合微波加热水试验,验证双重旋转加热方式微波加热的效果最均匀。从运动学的角度,分析双重旋转时微波场能强点在物料上辐射加热过的轨迹,对自转和公转的转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保证物料能够均匀微波加热,为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成型均匀性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了低功率预热、高功率固化的微波固化方法。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低功率微波加热时,树脂温度场/固化度场分布更均匀,但树脂固化反应较慢,甚至不固化;高功率微波加热时,树脂固化反应充分,但固化过程中树脂温度场/固化度场分布均匀性较差。因此,将两者优点进行互补,先采用低功率对复合材料体系预热,在预热的基础上,再采用高功率加热让树脂体系充分固化,从而既优化了树脂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场/固化度场,又使树脂体系能够完全固化。通过试验证明,该方法有效可行,为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成型提供工艺方法指导。
钱斌[6](2007)在《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所谓直升机智能火控系统,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武装直升机火控系统相结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机载武器火力指挥控制问题进行智能化设计,并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为实现基础,以对付现代直升机空战日趋严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本文所设计的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主要围绕四个部分内容展开:即直升机导弹三维智能导引律、直升机机间数据链系统、直升机空战决策系统,三维智能导引律下的导弹攻击仿真研究。首先,参照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系统MTL-STD-188-141B,分析了影响数据链通讯效果的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种直升机机间数据链的设计方案,并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数据链传输过程中的延迟进行了补偿,最后用大量的数字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其次,进行了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空战协同决策系统的研究:首先给出了直升机空战态势分析方法;然后在该态势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传统的直升机空战威胁判断及编队方法并且用遗传算法来对空战决策进行了优化;接着,研究了基于蚁群算法的火力分配方法;最后,进行了直升机空战机动决策的研究,既分析了传统编队战术机动,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的直升机机动决策方法。以上的所有方法均进行了大量的数字仿真,仿真结果也证明了以上诸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在本文的接下来一章中用各种数据指标来分析了导弹比例导引律的优缺点,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退火算法的变论域三维模糊导引律,同时给出了一种用RBF网络计算导弹三维攻击区的方法,并且通过数字仿真对两者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在VC++环境中使用Multigen-Paradigm creator和Vega实现三维动画仿真的方法,给出了我方直升机发现目标,判断目标并做出决策后发射导弹攻击目标的空战三维动画方法,并且用三维动画形象地演示了导弹攻击目标的全过程,生动直观地验证了导引律的正确性。
于金涛[7](2012)在《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信号处理算法研究》文中指出在直升机部件的疲劳试验中,开展直升机部件声发射检测技术的研究,更早发现损伤的萌生、位置、类型等情况,改进和提高疲劳试验状态下损伤检测的效率和精度,对准确评估直升机各重要部件寿命及安全性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以直升机关键部件常用复合材料试件为研究对象,针对声发射信号在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上的衰减问题、去噪问题、定位问题和声发射源类型识别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且利用断铅模拟试验数据和试件压断试验数据对所研究算法进行了验证,解决了直升机关键部件试样声发射检测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声发射信号在直升机关键部件常用复合材料试件上的衰减特性。通过对直升机关键部件常用的碳纤维材料试件和蜂窝材料试件进行断铅试验,获取衰减特性数据,利用能量和幅值参数分析了声发射信号的距离衰减特性。针对传统小波包分析存在的能量泄露、不同层分辨率不同、频带选取不灵活问题,利用谐波小波包分析声发射信号在各个频带上的衰减特性,获取两种试件上声发射信号的特征频带,为声发射传感器布置提供依据。为解决声发射信号的去噪问题,针对小波去噪存在的去噪效果受信号特点及小波基函数的影响和只适用于高信噪比的缺点,研究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阈值去噪相结合的声发射信号去噪方法,包括IMF-Wavelet去噪方法,EMD-Wavelet去噪方法和Wavelet-EMD去噪方法,这些方法利用EMD对信号的自适应分解特性及适合于低信噪比去噪的优点弥补小波去噪的不足,通过标准信号和断铅模拟声发射信号下几种去噪方法的去噪性能对比,表明Wavelet-EMD方法无论在高信噪比情况下,还是在低信噪比情况下,都具有较稳定的去噪效果。为解决声发射源定位问题,针对基于神经网络智能定位方法中存在的局部最优、大样本、过学习及网络结构难以确定等缺点,研究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的声发射源线性定位方法和基于多输出支持向量回归的声发射源平面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支持持向量机在全局寻优、收敛速度及小样本预测上的优势弥补神经网络的不足,通过对直升机关键部件常用碳纤维材料试件断铅定位试验结果表明,LS-SVM回归线性定位方法和M-SVR平面定位算法均达到了一定的精度,并且在收敛速度和定位精度上都优于神经网络定位器,并且在小样本下更具优势。为解决声发射源类型识别问题,研究基于谐波小波包特征提取和支持向量机多分类的声发射源识别方法。谐波小波包分解克服了传统小波包分解能量泄露、频带选取不灵活、不同层频率分辨率不同的缺点,更精确的提取了声发射源类型特征。利用聚类算法设计层次支持向量多分类器。通过碳纤维材料试件压断试验声发射信号识别结果表明,谐波小波包特征提取方法有效地提取了声发射类型特征,在计算效率和特征区分度上均优于传统小波包特征提取方法,模型优化后SVM多分类器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能,有效地解决了声发射源识别的小样本问题。针对支持向量机的模型参数优化问题,研究基于小生境粒子群算法的支持向量回归线性定位器和支持向量二分类器的参数优化方法。前者利用k-遍历交叉检验来评价LS-SVM回归的泛化能力,优选的参数保证LS-SVM回归线性定位器的定误差最小。后者利用基于分类正确率和结构复杂度的评价函数评价SVM二分类器的分类性能,优选的参数保证分类识别率最高且分类器结构最简单。
庞晓斌[8](2008)在《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信息化战争特别强调各作战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数据链正是发挥着一重要作用的利器;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是实现无人直升机作战的前提。本课题即是基于以上两点展开,对节省战争成本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美军在数据链建设方面已经形成系列,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减少差距。我国现役武装直升机火控系统大多落后西方国家,加快我国直升机火控系统的发展已是势在必行。这里所设计的基于数据链网络的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主要围绕三个部分内容展开:直升机数据链网络系统、直升机智能决策系统、直升机空空导弹三维智能导引律。首先,参照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建立技术,给出了在直升机群之间建立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办法,通过分群管理技术改善整个网络的协调能力,引入了相应的区域路由协议,最后从多个层次分析了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并给出了处理办法。其次,进行了基于数据链网络的直升机群战斗决策系统的研究:首先对目标状态进行估计,通过数据链网络在各直升机间完成态势转换,进行态势评估,并给出了对网络延迟的处理办法;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径向基网络进行了目标分配;接着研究了基于蚁群算法的火力分配。以上的所有方法均进行了仿真,证明了诸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然后,实现了一种基于遗传退火算法的变论域三维模糊导引律,同时给出了一种用径向基网络计算导弹三维攻击区的方法。结合数据链网络给出了一种空地导弹制导方式的新思路。最后一部分内容阐述了在VC++环境中使用MULTIGEN-Paradigm creator和Vega实现三维动画仿真的方法,并给出了实例。
叶新明[9](2009)在《基于数据链的武装直升机智能火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所谓直升机智能火控系统,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武装直升机火控系统相结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机载武器火力指挥控制问题进行智能化设计,并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为实现基础,以对付现代直升机空战日趋严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本文所设计的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智能火控系统,主要围绕四个部分内容展开:即直升机机间数据链系统、直升机对地攻击系统火控系统、直升机空战火控系统、直升机导弹三维智能导引律。首先,参照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系统MTL–STD–188–141B,提出了一种直升机机间数据链的设计方案,并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数据链传输过程中的延迟进行了补偿,用大量的数字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其次,进行了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协同对地攻击火控系统的研究。首先给出了直升机对地作战决策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空地武器的作战精度;并利用概率分析方法研究了直升机对地作战效能。在空战火控系统中,研究了直升机空战机动决策,既分析了基于专家系统的战术机动决策,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蚁群算法协同攻击决策方法。以上所有方法均进行了大量的数字仿真,仿真结果也证明了以上诸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再次,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自适应滑模导引律,同时,给出了该滑模导引的具体推导,并进行了数字仿真。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在VC++环境中调用Vega实现三维动画仿真的方法,编制了导弹攻击目标的空战和空对地三维动画仿真软件,演示了导弹攻击目标的全过程,生动地验证了导引律的正确性。
徐新[10](2003)在《声发射技术在直升机部件疲劳裂纹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直升机部件的疲劳试验及强度研究中,利用声发射技术监测可以更早发现裂纹的萌生、位置及扩展情况,能有效地发现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改进及提高声发射技术对疲劳试验状态下的裂纹检测效率和精度,是准确评估直升机各重要构件寿命的关键。本文基于将声发射技术应用到直升机部件疲劳裂纹检测中,对噪声的抑制、声发射源定位的问题以及声发射特性典型参数数据库的构造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分析噪声的来源,对如何抑制环境噪声进行了研究。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进行考虑,提出了六种抑制噪声的方法:空间滤波、幅值滤波、带通滤波、参数窗滤波以及声发射波击时间设置和图解分析滤波,这几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依据噪声和有效信号的差别进行处理。 ·根据不同材料、不同形状样件的声发射特性,对如何布置检测探头,提高定位精度进行研究。分析了产生声源定位误差的主要因素:时差测量误差、波速测量误差及定位方法引起的误差,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通过大量的实验,对声发射技术在直升机部件疲劳裂纹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验证了应用声发射技术进行监测所起到的预警作用,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可作为经验数据纳入到声发射特性参数数据库中。 ·研究了声发射特性参数数据库系统的构造。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了其数据库系统结构:定义数据、表、创建数据关系模型及设计数据结构。
二、RAH-66的新技术将转到其他直升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H-66的新技术将转到其他直升机(论文提纲范文)
(2)鸭式旋翼/机翼飞行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固定翼飞机的发展及其原理与性能特点 |
1.1.2 直升机的发展及其原理与性能特点 |
1.1.3 垂直起降飞机的应用需求及其性能特点 |
1.2 鸭式旋翼/机翼(CRW)飞行器的出现及发展 |
1.2.1 鸭式旋翼/机翼技术的出现 |
1.2.2 鸭式旋翼旋翼/机翼飞行器的发展 |
1.2.3 鸭式旋翼/机翼飞行器的性能特点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新型鸭式共轴旋翼/机翼(CCRW)飞行器的概念设计 |
2.1 气动布局设计 |
2.2 共轴机构的设计及飞行控制方法 |
2.3 “X”斜机翼极速模式的实现 |
2.4 对称翼型的可行性分析 |
2.5 动力系统的统一 |
第三章 鸭式共轴旋翼/机翼(CCRW)飞行器可行性仿真分析 |
3.1 准备工作 |
3.2 固定翼模式分析 |
3.3 直升机模式分析 |
3.4 混合模式分析 |
第四章 鸭式共轴旋翼/机翼(CCRW)飞行器的技术验证 |
4.1 航模级验证机制作与操控技术基础 |
4.2 刚性旋翼及桨榖结构的设计以及旋翼锁定机构的机械实现 |
4.3 技术验证机的制作与飞行验证 |
第五章 总结 |
5.1 可行性总结 |
5.2 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光传飞行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传操纵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光传操纵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光传操纵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光传飞行控制地面半物理验证系统方案设计 |
2.1 光传飞行控制地面半物理验证系统总体结构配置 |
2.2 光传飞行控制地面半物理验证子系统方案设计 |
2.2.1 控制台子系统 |
2.2.2 光传飞行控制计算机子系统 |
2.2.3 飞行动力学仿真子系统 |
2.2.4 光输入作动器子系统 |
2.2.5 起降引导仿真辅助子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传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光传飞行控制计算机总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
3.2 飞行控制计算机主控制模块设计 |
3.2.1 嵌入式飞行控制板模块设计 |
3.2.2 二次电源模块设计 |
3.3 高速高精度飞控计算机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
3.3.1 高精度模拟信号输入/输出远程光模块设计 |
3.3.2 离散信号输入/输出远程光模块设计 |
3.3.3 高速单纤双向串行通信远程光模块设计 |
3.3.4 基于 CPLD 的光纤收发底板模块的设计 |
3.4 高速 MIL-STD-1773 光纤数据总线模块设计 |
3.4.1 MIL-STD-1773 光纤数据总线协议分析 |
3.4.2 MIL-STD-1773 光数据总线模块硬件设计 |
3.4.3 FPGA 协议芯片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输入作动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信号光传/能量电传作动系统结构设计 |
4.2 信号光传/能量电传作动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4.2.1 单片机主控电路设计 |
4.2.2 直流伺服电机选型设计 |
4.2.3 直流伺服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4.2.4 电源保护与转换电路设计 |
4.2.5 光耦隔离电路设计 |
4.2.6 驱动电流与位置反馈电路设计 |
4.3 信号光传/能量电传作动器控制律设计与仿真验证 |
4.3.1 直流伺服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2 光传舵机控制律设计与仿真验证 |
4.4 信号光传/能量电传作动系统软件设计与性能测试 |
4.4.1 信号光传/能量电传作动系统软件设计 |
4.4.2 信号光传/能量电传作动系统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舰载机飞行控制律设计与光传物理验证 |
5.1 飞机非线性气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
5.1.1 飞机全量非线性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1.2 小扰动增量线性化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2 基于模糊参数自适应的显模型跟踪飞行控制律设计与仿真 |
5.2.1 显模型跟踪控制系统 FCS|_(mfcs)的工作机理 |
5.2.2 电子显模型的设计 |
5.2.3 控制阵G_3 的设计 |
5.2.4 比例阵G_5 、R 及积分常数阵G_4的设计 |
5.2.5 基于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自适应算法设计 |
5.2.6 基于模糊参数自适应的显模型跟踪飞行控制系统FCS|_(fa ,mfcs)仿真验证 |
5.3 舰载机目视着舰引导光传半物理仿真验证系统 |
5.3.1 舰载机纵向目视引导系统设计 |
5.3.2 舰载机侧向引导与对中控制系统设计 |
5.3.3 舰载机纵侧向目视引导光传验证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光传飞行控制系统三余度实现技术研究 |
6.1 三余度光传飞行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6.2 具有故障容错功能的光交叉通道数据链路设计与实现 |
6.2.1 光交叉通道数据链路结构配置与工作流程分析 |
6.2.2 光交叉通道数据链路系统功能分析 |
6.2.3 光交叉通道数据链路故障容错逻辑 |
6.2.4 光交叉通道数据链路可靠度数学计算与分析 |
6.2.5 光交叉通道数据链路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
6.3 三余度光传飞行控制可视化半物理仿真验证系统 |
6.3.1 光传飞控三余度管理策略设计 |
6.3.2 三余度光传飞控系统仿真软件结构设计 |
6.3.3 三余度光传飞控系统可视化半物理仿真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创新性研究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军用直升机指标体系论证和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直升机的发展以及研究指标体系和综合效能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综合效能的基本理论和评估模型 |
2.1 综合效能的定义 |
2.2 效能评估方法 |
2.3 效能准则的选取原则 |
2.4 直升机综合效能分析的一般原理和评估步骤 |
2.5 综合效能的评估模型 |
2.5.1 美国 |
2.5.2 前苏联 |
2.5.3 国内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升机效能指标体系论证 |
3.1 直升机效能指标体系论证简介 |
3.2 直升机效能评估一级指标 |
3.2.1 可用性 |
3.2.2 可信性 |
3.2.3 能力 |
3.2.4 主观性 |
3.2.5 客观性 |
3.3 效能评估一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
3.3.1 可用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
3.3.2 可信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
3.3.3 能力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
3.3.4 主观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
3.3.5 客观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
3.4 军用直升机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用直升机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
4.1 可用性研究 |
4.1.1 可用性概述 |
4.1.2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定义 |
4.1.3 可靠性、维修性参数 |
4.1.4 可用性结构分析及模型 |
4.1.5 测试性影响 |
4.1.6 保障度 |
4.2 可信性研究 |
4.2.1 可信性的概念和度量以及组成部分 |
4.2.2 生存性分析 |
4.2.3 任务可靠性 |
4.2.4 可信度的简化 |
4.3 任务能力分析 |
4.3.1 任务能力概述 |
4.3.2 攻击型直升机作战能力 |
4.3.3 攻击型直升机作战能力评估 |
4.3.4 运输直升机效能评估研究 |
4.3.5 本节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任务能力优化研究 |
5.1 前言 |
5.2 函数最优化 |
5.3 直升机总体参数优化 |
5.3.1 直升机总体参数设计数学模型 |
5.3.2 直升机总体参数优化设计的基本要素 |
5.3.3 优化方法 |
5.4 直升机任务能力优化数学模型 |
5.4.1 设计变量的选择 |
5.4.2 设计约束的选择 |
5.4.3 目标函数的选择 |
5.5 直升机总体参数数学模型 |
5.5.1 最大前飞速度 |
5.5.2 续航性能 |
5.5.3 最大爬升率和综合升限 |
5.6 直升机任务能力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氧化铝增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复合材料传动轴的研究现状 |
1.2.1 传动轴的结构设计 |
1.2.2 传动轴的铺层设计 |
1.2.3 传动轴的固化成型工艺 |
1.3 氧化铝增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微波固化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成型技术 |
1.3.2 氧化铝颗粒增强技术 |
1.3.3 纤维混杂技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合材料传动轴环氧树脂基体的微波固化动力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微波固化动力学基础理论模型 |
2.3 Al_2O_3增强环氧体系微波固化动力学模型 |
2.4 Al_2O_3增强环氧树脂浇注体的性能研究 |
2.4.1 试验过程 |
2.4.2 氧化铝含量对热性能的影响 |
2.4.3 力学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杂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成型参数的影响规律分析 |
3.1 引言 |
3.2 微波场的场强分析计算 |
3.2.1 场强理论分析 |
3.2.2 场强的计算 |
3.3 传动轴微波固化有限元模型 |
3.3.1 微波加热固化理论基础 |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3 有限元模型的变量定义 |
3.4 参数对传动轴固化的影响规律分析 |
3.4.1 加热时间的影响 |
3.4.2 微波功率的影响 |
3.4.3 氧化铝含量的影响 |
3.4.4 几何尺寸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密闭腔微波驻波场的双重旋转微波均匀加热技术 |
4.1 引言 |
4.2 非均布场能密度下加热方式理论分析 |
4.2.1 静态加热 |
4.2.2 单重旋转加热 |
4.2.3 双重旋转加热 |
4.2.4 不同加热方式理论温差对比 |
4.3 理论模型的试验验证 |
4.3.1 试验过程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双重旋转微波加热均匀的条件 |
4.4.1 自转公转转速比的理论要求 |
4.4.2 自转公转转速比的实际取值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杂复合材料试样微波固化成型的试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验证试样制备及性能表征 |
5.2.1 颗粒Al_2O_3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成型过程 |
5.2.2 DSC固化度测试 |
5.2.3 力学性能测试 |
5.3 微波固化成型的试验验证结果分析 |
5.3.1 微波固化工艺参数的影响 |
5.3.2 纤维混杂比的影响 |
5.3.3 Al_2O_3含量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混杂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成型工艺验证 |
6.1 引言 |
6.2 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工艺优化方法 |
6.3 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优化工艺验证 |
6.3.1 复合材料传动轴制备 |
6.3.2 传动轴性能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所提方案的原理及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直升机空战战术数据链技术研究 |
2.1 战术数据链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
2.2 短波通讯自动链路系统 |
2.2.1 自动链路的建立(Automatic Link Establishment, ALE) |
2.2.2 自动链路的保持(Automatic Link Maintenance, ALM) |
2.3 影响数据链通讯效果的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
2.3.1 影响因素分析 |
2.3.2 解决方案 |
2.4 基于数据链的三维空战态势分析 |
2.4.1 三维空战态势的转换 |
2.4.2 空战态势转换方法 |
2.5 仿真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智能火控系统的研究 |
3.1 直升机协同空战基本知识 |
3.2 目标对己方威胁分析及直升机空战决策 |
3.2.1 目标对己方威胁判断 |
3.2.2 基于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的单机机动决策 |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直升机空战编队研究 |
3.3.1 遗传算法概述 |
3.3.2 直升机空战编队的基本形式 |
3.3.3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直升机编队空战 |
3.3.4 仿真分析研究 |
3.3.5 结论 |
3.4 基于数据链的武装直升机协同空战智能火控系统 |
3.4.1 概述 |
3.4.2 基于蚁群算法的火力分配 |
3.4.3 火力分配问题的数学模型 |
3.4.4 基于蚁群算法的火力分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空导弹三维导引律研究 |
4.1 导引算法概述 |
4.1.1 导弹三维导引模型 |
4.1.2 论域自调整的三维模糊导引律 |
4.2 对三维导引律的优化 |
4.2.1 遗传算法对导引律的优化 |
4.2.2 模拟退火算法对遗传算法的改进 |
4.3 三维攻击区的计算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动画仿真实现 |
5.1 三维动画仿真软件相关介绍 |
5.1.1 Multigen Creator |
5.1.2 Vega |
5.1.3 vc |
5.2 直升机空战三维动画建模 |
5.2.1 建模方法的介绍 |
5.2.2 地形模型的建立 |
5.2.3 场景设置及模块调用方法 |
5.3 仿真演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的总结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7)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信号处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损伤类型及无损检测技术分析 |
1.2.1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及损伤类型 |
1.2.2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无损检测技术 |
1.3 声发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声发射检测技术概念 |
1.3.2 声发射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
1.3.3 声发射信号分析技术 |
1.3.4 声发射信号去噪技术 |
1.3.5 声发射源定位技术 |
1.3.6 声发射信号特征参数提取技术 |
1.3.7 声发射源识别技术 |
1.4 声发射检测技术在直升机中应用现状及分析 |
1.5 存在主要问题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信号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谐波小波包分析原理 |
2.2.1 二进谐波小波原理 |
2.2.2 广义谐波小波原理 |
2.3 声发射信号传播特性分析 |
2.3.1 声发射波的传播原理 |
2.3.2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信号传播实验 |
2.3.3 声发射参数衰减结果 |
2.3.4 声发射信号衰减的谐波小波包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信号去噪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小波阈值去噪原理 |
3.2.1 阈值函数选择及阈值优化 |
3.2.2 小波基函数的确定 |
3.3 经验模态分解及去噪原理 |
3.3.1 经验模态分解原理 |
3.3.2 经验模态分解的滤波特性 |
3.3.3 经验模态分解去噪原理 |
3.4 经验模式分解及小波结合去噪原理 |
3.4.1 IMF-Wavelet 去噪原理 |
3.4.2 EMD-Wavelet 去噪原理 |
3.4.3 Wavelet- EMD 去噪原理 |
3.5 去噪效果评价 |
3.6 仿真实验及分析 |
3.6.1 标准信号去噪实验 |
3.6.2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断铅模拟 AE 信号去噪实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信号智能定位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的声发射源线性定位方法 |
4.2.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原理 |
4.2.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 LS-SVM 回归的参数优化 |
4.2.3 利用 LS-SVM 回归进行声发射源线性定位 |
4.2.4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源线性定位实验分析 |
4.3 基于多输出支持向量回归的声发射源平面定位方法 |
4.3.1 单输出支持向量回归原理 |
4.3.2 多输出支持向量回归原理及算法 |
4.3.3 多输出支持向量回归算法仿真验证 |
4.3.4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源平面定位实验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信号识别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谐波小波包分解的声发射信号特征提取 |
5.2.1 特征评价方法 |
5.2.2 谐波小波包分解特征提取步骤 |
5.2.3 谐波小波包分解频带确定 |
5.3 基于支持向量多分类器的声发射源类型识别 |
5.3.1 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 |
5.3.2 支持向量机多分类器设计 |
5.3.3 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优化 |
5.4 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 |
5.4.1 基于小生境粒子群算法的 SVM 参数优化验证 |
5.4.2 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压断实验 |
5.4.3 谐波小波包分解特征提取验证 |
5.4.4 支持向量多分类器声发射源类型识别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涉及的关键技术 |
1.4 主要内容 |
第2章 直升机数据链网络研究 |
2.1 移动无线自组织网络概述 |
2.2 关键技术 |
2.3 网络结点的物理设备 |
2.4 基于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的信道接入技术 |
2.4.1 工作模式 |
2.4.2 信道管理 |
2.4.3 地址管理 |
2.4.4 时隙结构 |
2.4.5 同步呼叫协议 |
2.4.6 点到点的链路建立 |
2.4.7 多播和广播链路建立 |
2.5 基于直升机编制的分群技术 |
2.6 自组织网络的分群管理 |
2.6.1 节点入网 |
2.6.2 节点移动 |
2.6.3 节点消失 |
2.6.4 群的消亡 |
2.6.5 群的合并 |
2.6.6 群的分裂 |
2.7 路由技术 |
2.8 网络安全 |
2.8.1 数据加密机制 |
2.8.2 安全访问控制技术 |
2.8.3 网络层的安全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链条件下的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研究 |
3.1 数据链下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的概述 |
3.2 本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
3.3 直升机的自身状态 |
3.4 目标态势信息 |
3.5 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战场态势分析 |
3.5.1 态势转换 |
3.5.2 数据链传输滞后的影响 |
3.6 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决策 |
3.6.1 态势评估 |
3.6.2 基于径向基网络的目标分配 |
3.6.3 基于蚁群算法的火力分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升机攻击技术研究 |
4.1 直升机空空导弹攻击研究 |
4.1.1 导弹的三维制导模型 |
4.1.2 变论域的模糊导引律 |
4.1.3 攻击区计算 |
4.1.4 脱靶量计算 |
4.2 数据链下的直升机空地导弹攻击方式 |
4.3 数据链对火控系统和武器发射精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视化仿真 |
5.1 相关软件简介 |
5.1.1 Multigen Creator |
5.1.2 Vega |
5.1.3 VC |
5.2 模型建立 |
5.2.1 建模方法 |
5.2.2 地形模型 |
5.2.3 场景设置及模块调用 |
5.3 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9)基于数据链的武装直升机智能火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方案原理和关键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直升机空战战术数据链技术 |
2.1 数据链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
2.1.1 战术数据链的组成结构 |
2.1.2 战术数据链的特点 |
2.2 战术数据链的基本工作原理及设计 |
2.3 战术数据链关键技术的改进 |
2.3.1 战术数据链网络同步技术的改进 |
2.3.2 数据链的传输补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协同空对地智能火控技术 |
3.1 武装直升机对地攻击火控系统构成 |
3.2 现代空对地攻击技术研究 |
3.2.1 空对地作战任务 |
3.2.2 空对地攻击系统构成 |
3.2.3 防区外发射空地导弹 |
3.3 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对地攻击决策 |
3.3.1 武装直升机对地攻击态势评估 |
3.3.2 目标分配 |
3.4 武装直升机空地作战精度分析 |
3.4.1 火控系统精度分析误差源分析 |
3.4.2 命中精度CEP 的评估方法 |
3.5 直升机空地作战攻击效能的评估 |
3.5.1 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研究状况 |
3.5.2 直升机作战效能分析的数学描述 |
3.5.3 武装直升机攻击方式效能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协同空战智能火控技术 |
4.1 武装直升机空战火控系统构成 |
4.2 基于专家系统的空战机动决策 |
4.3 基于启发式蚁群算法的武装直升机协同目标分配 |
4.3.1 协同多目标攻击目标分配问题 |
4.3.2 目标分配模型 |
4.3.3 协同多目标攻击战术分析 |
4.3.4 空战目标分配的启发式蚁群算法实现 |
4.3.5 仿真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弹三维导引律研究 |
5.1 空中拦截中寻的导弹滑模导引律研究 |
5.1.1 空中拦截中的坐标系 |
5.1.2 空中拦截中的弹道方程 |
5.1.3 自适应滑模制导律(ASMG) |
5.2 基于规则的智能自适应滑模制导律(IASMG) |
5.3 (IASMG)在空中拦截中的应用 |
5.3.1 空中拦截仿真参数设定 |
5.3.2 IASMG 仿真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维动画仿真 |
6.1 三维动画仿真软件相关介绍 |
6.1.1 Multigen Creator |
6.1.2 Vega |
6.1.3 VC |
6.2 直升机空战三维动画建模 |
6.2.1 建模方法的介绍 |
6.2.2 地形模型的建立 |
6.2.3 场景设置及模块调用方法 |
6.3 仿真演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
7.2 本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10)声发射技术在直升机部件疲劳裂纹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声发射技术简介 |
1.3 声发射技术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声发射检测系统 |
2.1 声发射设备的基本技术要求 |
2.2 声发射设备系统结构 |
2.3 声发射设备主要性能指标 |
2.4 声发射信号特性参数 |
2.5 影响声发射特性的因素 |
2.6 在部件疲劳试验当中的应用 |
第三章 环境噪声与滤波技术 |
3.1 引言 |
3.2 噪声来源 |
3.3 抑制噪声的主要方法 |
3.3.1 空间滤波 |
3.3.2 幅值滤波 |
3.3.3 带通滤波 |
3.3.4 参数窗滤波 |
3.3.5 声发射波击时间设置 |
3.3.6 图解分析与滤波 |
第四章 裂纹检测与定位 |
4.1 引言 |
4.2 声发射源的定位类型 |
4.2.1 时差定位 |
4.2.2 区域定位 |
4.3 定位误差分析 |
4.3.1 时差测量误差对定位的影响 |
4.3.2 波速测量误差对定位的影响 |
4.3.3 定位方法引起的误差 |
4.4 试验实例及分析 |
第五章 声发射特性参数数据库设计 |
5.1 功能 |
5.2 实现语言 |
5.3 硬件要求 |
5.4 数据库结构 |
5.4.1 术语定义 |
5.4.2 约定 |
5.4.3 数据定义 |
5.4.4 表定义 |
5.4.5 关系模型 |
5.4.6 数据结构设计 |
5.4.7 界面及程序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的项目 |
参考文献 |
四、RAH-66的新技术将转到其他直升机(论文参考文献)
- [1]RAH-66的新技术将转到其他直升机[J]. 时杰. 国际航空, 1995(01)
- [2]鸭式旋翼/机翼飞行器研究[D]. 葛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2)
- [3]光传飞行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研究[D]. 王新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10)
- [4]军用直升机指标体系论证和评估方法研究[D]. 李广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6)
- [5]氧化铝增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微波固化技术基础研究[D]. 郑伟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6]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研究[D]. 钱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
- [7]直升机复合材料试件声发射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 于金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6)
- [8]基于数据链的直升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研究[D]. 庞晓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9]基于数据链的武装直升机智能火控技术[D]. 叶新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1)
- [10]声发射技术在直升机部件疲劳裂纹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徐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