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空军纪念超音速飞行50年(论文文献综述)
宫旭平[1](2005)在《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研究(1947—1969)》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空军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近几年来,在美国所进行的海湾战争、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高技术战争中,美国空军所起到的决定战争态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实,美国空军的现状离不开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对美国空军的重视和发展,回顾美国空军的成长壮大的历史,不难发现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空军的发展与壮大都与美国的全球战略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当代美国空军研究的比较深入,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之间关系的着作屈指可数。本文从军事与外交一致性角度对美国空军进行研究。作者主要以冷战期间从杜鲁门到约翰逊四位总统时期美国全球战略演变为历史背景,系统地梳理1947年-1969年从成为独立军种到约翰逊政府结束时的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之间的关系,归纳各个政府时期的美国全球战略与美国空军发展壮大的特点,进而总结出冷战初期美国空军的发展是随着美国全球战略演变而变化,从而揭示美国空军成为美国历届政府时期推行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的实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第一章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与美国空军冷战初期的任务和角色;第二章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与美国空军核心战略地位的确立;第三章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与美国空军的发展;结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项研究的选题意义、价值、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美国空军历史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探讨了杜鲁门政府时期的全球战略——对苏“遏制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美国空军成为独立军种的影响。作者简要地追溯了美国空军独立的历史背景,着重介绍了杜鲁门政府从美国全球战略出发,对国家安全体制进行的改革,而美国空军的独立是国家安全体制调整的一部分。这初步确立了美国空军从成为独立军种开始,就担负起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任务。第二章探讨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全球战略——“新面貌”政策及其核心“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出台确立了美国空军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作者分析了“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实质就是依靠核威慑。而美国空军在拥有“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之一轰炸机的同时,还着重发展洲际弹道导弹,最终成为核威慑的主要力量。此外美国空军还在大陆防御和美国的集体防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苏开始在外层空间领域进行新的争夺时,美国空军成为“太空军事化”的先驱。美国空军主动承担起在外层空间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角色。同时美国空军还是美国国防体制改革的积极推动者。第三章探讨了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全球战略——“新边疆”政策及其核心“灵活反应战略”对美国空军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作者分析了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出于维护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目的考虑,改变只依靠核威慑的军事战略,不但重视核力量的发展,而且积极发展常规军事力量。为了适应新的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美国空军在继续扩大其拥有核力量的战略空军的同时,也开始重视战术空军和军事空运,以应付可能在
张杨[2](2005)在《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是苏联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太空时代”。“太空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影响了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思想观念,影响了民族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更因其与上个世纪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态――冷战――相结合,转而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外层空间强国之一的美国,其外空决策受冷战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最为深广。冷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还有苏联以及其它大国)外层空间政策发展的轨迹,反过来,“太空时代”的到来,空间大国外空政策的执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冷战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促成了冷战形态的质变。本文利用美国政府的大量原始解密档案并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试图追溯从杜鲁门政府到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外层空间政策发展演变的轨迹,从而揭示冷战对美国外空决策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双向互动的结果,美国的外层空间决策又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影响了冷战的进程。由于外层空间在当代政治、经济、军事领域扮演着愈益重要的角色,更由于作为空间强国之一的美国至今仍保有冷战思维,因而厘清美国政府外层空间政策的发展脉络,探究美国政府外空决策的本质和动机,有助于包括中国在内其它致力于外空发展的国家应时而动,寻找本国外层空间发展的最好方式和策略。本文在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理论和政治心理学等学说理论的基础上,对来源广泛的美国政府解密文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最终试图说明问题如下:(1)受冷战国际关系的影响,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从一开始就成为东西方两大集团冷战威信竞争、军事实力竞争和政治利益竞争的产物,冷战本身也因此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质变;(2)美国决策者制定外层空间政策的心理动因是根源于“过度威胁预期”和“记忆恐惧”的冷战认知,并最终导致冷战中对潜在对手的“过度防御心理”;(3)在进入“太空时代”甚至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已经怀有为美国的“绝对安全”和“最大利益”而控制外层空间这一“最后的高边疆”的战略考虑,并且这一“高边疆”战略在后冷战时代继续得到加强。
黄嘉[3](2011)在《天疆迷航 ——基于SST理论的航天飞机项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地球外太空舞台上,美国的航天飞机以喜剧开场,以悲剧落幕,考察这一人类大科学工程项目兴衰成败的社会原因,无论是对于科技研发应用政策的制订,还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大量占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SST)视角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就各种社会因素对航天飞机技术内容和技术变迁方向的影响作了深入考察,研究发现:航天飞机设计的形成是NASA与空军、白宫预算部门等势力反复博弈的结果,最终促成尼克松决策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和总统大选等政治考虑;航天飞机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典型的技术锁定现象,其本质是“自证的预言”,利用“解释灵活性”探索其它可能的技术发展路径是打破技术锁定的一条有效途径;航天飞机升级换代问题上的政策动摇分散了资源,其中的技术争论大致分为关于价值的争论和关于事实的争论两大类,前者不存在逻辑上必然的解决办法,边界活动和技术事实的社会建构性使后者复杂化;航天飞机项目转型中的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并无先验界线,它们共同构成了“无缝之网”。本文的结论是,航天飞机项目的兴衰体现了鲜明的“阿波罗范式”,它过于强调预先规划和中央控制,高度依赖长期稳定集中的政治支持,已不适应时代要求,载人航天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探索灵活路径;航天飞机项目发展中的“技术逻辑”在展开的每一步上都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制约和否定,“技术本质的社会呈现”可以对此提供一种统一的解释视角。
张泽[4](2012)在《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外空安全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天权论”由来、定义和内涵,以及归纳外空安全主要理论流派的基础上,提出“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综合运用不同理论流派的合理内核,结合对影响各国外空安全战略决策正向、负向要素的分析,提出了外空安全三种相对稳定、且最具现实可能的前景,并针对中国的外空安全战略提出设想和决策思考。本文在绪论部分开宗明义介绍选题目的与理论和现实意义,简要综述国内外与本文选题相关研究的现状,针对本文涉及的包括外空、外空武器、外空军事化等重要概念进行讨论与界定。然后,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研究思路,分析可行性并提出研究方法。绪论部分还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之处与撰写难点,并介绍本文框架和章节设计思路,为展开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建构部分。第一章在回顾战略和地缘政治理论演进基础上,系统介绍“天权论”的由来、定义和内涵,尝试着归纳性地介绍国际关系理论有关外空安全的四个主要理论流派,并定性探讨外空安全的定义、内涵及主要外空安全威胁。这一章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本文理论创新重点,对外空武器战略价值、影响外空战略的正向、负向因素做了深入、系统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外空安全前景做了分析,提出了“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即:在不同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取向共同作用下,外空安全将呈现出在“全面毁灭性战争”与“确保外空永久和平法律秩序”两极之间的安全区间分布状态。从第三章起本文进入实证推理部分。第三章探讨外空大国的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涉及美国、俄罗斯、欧洲国家及新兴空间国家等。第四章全面介绍外空多边安全论坛相关情况,并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联合国、裁谈会等外空安全多边论坛。第三、四章进一步印证第二章提出的“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第五章论述中国的外空安全战略选择,重点围绕外空安全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途径等分析论证。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天权论”在人类进入外空时代后正成为主流的战略思想。外空安全受制于诸多因素,外空安全前景将是动态的区间体系。中国必须做好外空安全顶层设计,以维护本国“天权”和全球安全为总目标,相应地在战略能力、战略途径等方面做好设计。
褚安安[5](2018)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在天空翱翔,甚至能飞天奔月,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但直到20世纪,人类航空航天的梦想才真正得以实现。20世纪以来,航空航天技术获得迅猛发展,成为科技领域中最耀眼的领域之一。特别是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取得了世界航天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研究20世纪以来的航天技术发展史,我们需要关注前苏联航天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这些航天机构对推进航天技术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本论文即是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梳理其组织过的航天项目,讨论其所做的科学传播工作,尝试通过对NASA历史和工作的分析与梳理,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展现20世纪以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史上首颗人造卫星,引起美国朝野震动,不甘于人后的美国建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图在航空航天这个对未来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领域与苏联进行竞争。自成立以来,NASA先后在空间科学、航天探索等领域组织了阿波罗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大型工程项目,推进了美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引领了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NASA也一直重视科学传播工作,不仅激发了美国公众对太空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关注和热情,而且也使NASA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机构之一。研究美国航天史、世界航天史乃至20世纪科技史,应该将NASA及其贡献纳入。虽然NASA在全球范围内都广为人知,人们也经常从新闻中听到关于NASA的报道、从各种科技读物中读到NASA的内容,但到目前为止,系统性的研究文献却不多见。本论文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部分分析了NASA的发展过程、任务使命、组织框架及其机构特征。第三部分梳理了NASA在航天探索、太空探测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及取得的成就。第四部分分析了NASA的科学传播政策及在科学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第五部分探讨了NASA及其科学传播工作可以给我国航天事业提供的启示和借鉴。
云轩[6](2004)在《M2之争》文中认为在有人驾驶飞行器首次突破"音障"之后,超音速飞机的研制步入了快车道。二战后向来不和的美国空军和海军在创造飞行速度记录方面也在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53年11月20日,美国海军的道格拉斯D-558-Ⅱ"空中火箭"研究机创下马赫数2.005的飞行速度纪录,突破了2倍音速大关。
张华[7](2013)在《迪芬贝克政府时期加美安全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57年6月,加拿大进步保守党领袖约翰·G·迪芬贝克(John G. Diefenbaker)举起加强与英帝国的传统联系、削弱与美国的关系的旗帜取得大选胜利,终结了自由党22年的连续执政。可是,执政后的迪芬贝克政府却沿续圣劳伦特政府的安全政策,在执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批准了北美空防(以下简称诺德,英文简称NORAD)军事协定。该协定规定由美国人担任诺德司令,统一指挥加美两国的空防军事系统,该协定使自1940年8月加美结成军事同盟以来的两国安全关系进入了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合作时代。诺德是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更加完整。诺德和北约组织、美日安保同盟一起成为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重要工具。可是,这一安全决策招致了在野党和加拿大民众的强烈批评,严重损害了迪芬贝克政府的执政基础。诺德建立后,迪芬贝克政府面对的又一难题是1954年启动的重大军事项目—“箭式”歼击机工程(Arrow Project),该项目到了1957年尽管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加拿大财政困难,继续研制生产将面临严重的经济亏损。迪芬贝克认为,既然诺德足以保护加拿大的安全利益,何必要这样一个耗费巨资,却得不偿失的军工项目,而且苏联在1957年成功开发出洲际导弹使箭式项目失去了防御苏联远程轰炸机的军事功能。因此主张引进更加便宜的美国的波马克(Bomarc)地对空导弹以加强加拿大的空防体系。可是,这样又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使加拿大从此失去了建立独立的国防体系的军工能力,二是由于放弃建设自己的国防体系就必须加强引进美国的先进武器系统,这样造成了更加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迪芬贝克政府在诺德建立后必须更加努力地推进加美安全关系。然而,迪芬贝克政府决定终止承载了加拿大民族独立与自尊的箭式项目在加拿大国内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加拿大民众因此批判迪芬贝克政府,造成了民众与政府的对立,进一步损害了它的执政基础。二是迪芬贝克政府为了弥补终止弥补箭式项目带来的军工产业的损失,努力加强与美国的军工生产合作,希望分享美国军工生产的经济蛋糕,这就是生产共享计划。可是,其结果又造成了加拿大军工体系成为了美国庞大的军工产业的附庸,而且使加拿大更深地投入了美国的安全怀抱。更大的危机还在于,由于在终止箭式项目后,加拿大引进了大量的美国先进武器,而这些武器只有在配备核弹头或核武器之后才能发挥正常的武器效能,而且,美国的核威慑战略需要加拿大军队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北美使用这些核武器。然而,受到民众强烈批评的迪芬贝克政府在做出上述两个引起巨大争议的决策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并未放弃对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追求,先后在第二次柏林危机、天鹰军演、古巴导弹危机上表现出不愿意追随美国安全政策的倾向,这招致了从艾森豪威尔政府到肯尼迪政府的不满,加美安全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肯尼迪政府对迪芬贝克的安全政策的独立倾向非常警惕,认为迪芬贝克政府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表现是在破坏美国的冷战战略。迪芬贝克政府在引进美国核武器上一方面希望谨慎一点,避免出现诺德和终止箭式项目那样的失误,另一方面,自5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反核运动的发展在加拿大形成了更大的政治势力,严重影响着此一时期的加拿大政治。加拿大国内政党在核武器的立场出现了竞争,再加上执政党在核武器政策上有出现了严重分裂,使迪芬贝克的核武立场不断摇摆,决策一再延宕。核武问题成为了迪芬贝克政府后期也成了1963年大选的的加拿大的主要政治议题。然而,迪芬贝克政府的拖延决策终于使肯尼迪政府失去了对迪芬贝克本人和迪芬贝克政府的信心和耐心。而且加拿大在核武器决策上的延宕严重威胁到美国的核武器的全球部署和冷战战略,对于美国的霸权也是严重挑战。在欧洲出现法国戴高乐政府挑战美国霸权的情况下,在北美又出现加拿大的反叛,使肯尼迪政府面临西方安全阵线完全破裂的危险。肯尼迪对戴高乐的挑战采取了宽容和忍让的政策,但是对迪芬贝克的反叛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手段,他利用1963年大选以支持反对党自由党的方式搞垮了不听话的迪芬贝克政府。1963年大选上台执政的皮尔逊政府很快就接受了美国的核武器,以此为标志,加美安全关系重新回到接受美国控制的正常轨道。美国也安全渡过了它冷战最困难的时期。对这段加美安全关系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加美安全关系的发展进程,而且有益于探讨冷战高峰时期的国际格局的演变,拓展战后国际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从而深化国际冷战史的研究。
赵恒晖,彭俊,董铮,周文婷,Eric Chan,张文宇[8](2006)在《群星璀璨——美国海军F-14“雄猫”战斗机中队史》文中研究表明为什么F-14"雄猫"战斗机能受到人们如此的热爱?除了电影《壮志凌云》极具杀伤力的宣传因素之外,数十个F-14中队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团结、合作等精神也是让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俊平[9](2014)在《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文中认为中国自清末即开始出现航空事业,但一直到北洋政府时期,空军发展仍十分迟滞。国民政府建政以后也致力于发展空军,1931年到1937年是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黄金”时期。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已建有正式的航空工厂和航空学校,并相应改善了一些空军基础设施,空军部队经扩充后也初具规模,不仅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也对以后的空军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国民政府建设空军的重要分水岭。其时,世界各国早已将国防的方向纷纷从海上转移到空中,以加强空军国防力量。日本在对华侵略态势下,已形成明显的空军优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空军轰炸东北锦州,揭开了日机轰炸中国重要城市的历史。四个月后,“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日机肆虐上海,而中国空军毫无办法。中国人此时才对空中战争有了相当的印象和认识,开始发出“航空救国”的呼声。面对严峻形势,国民政府开始募集航空捐款,并制定空军建设计划与空军对日作战计划。根据既定方针,国民政府主要从空军军备和空军人才两个方面来着手空军建设。在空军军备上,国民政府首要任务是发展航空工业。在资金和技术短缺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实行自行建造和中外合资相结合的办厂方式,引进美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生产、管理技术,并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对已有的航空工厂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当时中国整体工业基础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国民政府并不能实现飞机批量生产,而且大多航空工厂只能仿造、修理和装配飞机,因此中国空军使用的飞机主要还是购自海外。“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扩建空军基础设施,1934年后机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不仅追求机场的数量,同时也注重它的实战功能;空军气象和通信设施在抗战前也初步建立。但空军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是非常薄弱,很多场站设备不健全,地勤指挥和通信能力也存在严重问题。此外,国民政府还积极扩充空军,不仅积极整合地方空军资源,还努力购置飞机装备,空军部队的编制不断扩大。在完成对广东空军的收编后,国民政府的空军力量日趋统一,空军部队初具规模。不过,由于中日空军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国民政府不得不把防空建设作为急务来抓,通过组建地面防空部队,实施防空演习和举办防空展览等方式,来增强防空能力。在空军人才建设上,国民政府十分注重空军的精神和技术教育,主要依托国内空军学校来培养空军人才。1932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学校是当时中国空军人才的摇篮,它有严格的选拔、考核机制和良好的培养环境。学员分别由美国和意大利顾问团成员来培训、管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实施不同的训练,接受空军信念教育和思想控制相结合的精神教育方式。空军学员的训练时间通常是一到两年,其培养成本十分高昂。防空学校是国民政府培养防空人才的一所学校,它组建于1934年,其在师资力量和管理上不如航校,学员的出路也十分困难。此外,国民政府还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航空相关人才,抗战前派往留学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意大利,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在国内航空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总的说来,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空军在抗日战场上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振奋了抗日精神。但与此同时,空军在抗战中也暴露出其在战略战术、基础设施、飞行员训练及军制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并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空军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朝辉[10](2015)在《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边疆是国家基于客观条件而主观构建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在前主权时代,边疆指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及至主权时代,边疆则指国家领土的边缘性部分;而到全球化时代,边疆则不仅指国家领土的边缘性部分,还包含超越主权管辖范围的超主权性边疆,如利益边疆、信息边疆。边疆架构是一个描述和分析国家关于边疆的认识、现状及实践的整体性概念,主要包括边疆观念、边疆理论、边疆现实、边疆治理、边疆战略等要素。边疆架构形成以后,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范围而发生变化,并影响国家发展。而国家发展反过来又构成边疆架构调整与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推动边疆架构的调整,由此,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在一国历史中互动开来,相互影响,构成一幅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历史长卷。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的互动贯穿了其整个历史进程,具有“双螺旋上升”式的互动特点。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北美13个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打响。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美国建立起来。美国自建立起就具备世界眼光,并确立了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原则。任何国家都面临着国家发展问题,美国也不例外。解决当时面临的内部矛盾及危机,谋求经济发展及良好的地缘政治条件的需要,共同推动着美国的陆地边疆拓展及卓有成效的边疆治理。当特纳的“边疆假说”形成时,美国的陆地边疆架构也构建成功,并对美国的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倍扩大了美国的规模,促进了美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助北方取得内战的胜利,美国迅速发展为北美陆权强国。陆地边疆架构构建中美国最大的污点就是驱赶、屠杀印第安人,此外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1898年美西战争开始,吹响了美国构建海洋边疆架构的号角。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是基于美国所取得的国家发展成就之上,经历了内战的美国实现了统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这些都为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以及地缘基础。不仅如此,美国谋求进一步的国家发展的需要,构成了海洋边疆架构构建的强劲动力。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原材料问题迫切需要美国开拓海外殖民地,构建海洋边疆架构。在“新天定命运说”及马汉的“海权论”影响下,美国积极增强海上力量,发动美西战争,并取得战争的胜利,开拓了海洋边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古巴、夏威夷、巴拿马运河、海地、多米尼加等纳入美国的边疆架构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不断发展,美国以各种方式获取海军基地,积极开展海军扩建,增强了美国的海权力量。美国海洋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扩大了美国的疆域规模,优化了美国的疆域结构;陆、海一体的疆域结构有利于美国保障其国土安全;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推动美国的国家转型,使美国从北美陆地强国转型为海陆复合型强国;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使美国从海权大国发展为海权强国,进而成为海权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强国,还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也荣登全世界第一。全面而超强的国家实力使得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这种前所未有且傲视群雄的国家发展成就给美国构建立体化边疆架构提供最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以及人才技术基础。而美国已不满足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称霸全球是其进一步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冷战中战胜苏联。美国的这一国家发展的诉求构成了立体化边疆架构构建的动力。在杜黑的“制空权论”以及米切尔的“空权”思想影响下,美国大力发展其空军来管控空中边疆,并开始建设早期预警系统,加强战略空军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提高空军的国防预算。而高边疆的构建经历了艾森豪威尔、肯尼迪以及里根政府时期,终于构建成功,使得美国的立体化边疆架构成功构建起来。美国立体化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影响了美国的疆域,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助推美国赢得美苏争霸,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及科技的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终于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宝座,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都居世界第一,虽然由于和苏联争霸而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美国造成了压力,但美国经济实力还是居全球首位。独霸全球的国家发展成就给美国构建超主权化边疆架构提供最坚实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科技基础。而此时美国的国家发展的目标是维持全球霸主地位,变单极时刻为单极时代,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美国的这一国家发展诉求构成了超主权化边疆架构构建的动力。美国超主权化边疆包括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利益边疆构建的逻辑起点是如何有效地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在此基础上,构建认知层面的利益边疆,即认定利益边疆的范围,再制定相应的战略,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实施,从而构建起现实层面的利益边疆,以实现美国的存在于全球范围的国家利益。就利益边疆的构建及其发展而言,经历了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以及奥巴马政府时期。在各个时期,对利益边疆的构建都将全球分成三大块:欧亚大陆、美洲、非洲。由于三人的执政理念及所面临的内外情势不同,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和界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利益边疆的构建和调整存在显着的区别。总而言之,利益边疆的构建和调整有成功之处,亦有失败的地方。信息边疆的构建由政治精英、技术精英和企业精英合力完成。政治精英立法、出台政策、组建机构,技术精英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定技术标准,企业精英则将信息边疆及行业标准推向全球,并从中获取巨额的财富。美国超主权化边疆架构的构建及其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发展:影响了美国疆域的规模和结构,使得美国疆域软硬结合;影响了美国经济实力,克林顿政府对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的构建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而小布什政府对利益边疆的构建则极大程度地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甚至将美国的经济拖入衰退境地;影响了美国的科技实力,信息边疆的构建推动了美国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加强,而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削弱。综上所述,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紧密,环环相扣,形成了“双螺旋上升”式的互动模式。虽然存在二者的消极互动,但积极互动占主导。它推动了美国边疆架构和美国的国家发展,使美国从当初英国的殖民地一跃变成了当今世界全球霸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中国必须要重视边疆,重视前瞻性地调整边疆架构,以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助推作用。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中国必须构建并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边疆和信息边疆,并将其与传统边疆有机结合起来。
二、美国空军纪念超音速飞行50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空军纪念超音速飞行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研究(1947—196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一章 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与美国空军冷战初期的任务和角色 |
第一节 美国空军独立的背景 |
第二节 二战后武装力量的统一与国家安全体制的建立及空军独立 |
第三节 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的形成与美国空军核心战略地位初步确立 |
第四节 美国空军在杜鲁门政府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及其具体表现 |
第二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与美国空军核心战略地位的确立 |
第一节“新面貌”国家安全政策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实质 |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导弹技术的重视和美国空军对导弹的研究与发展 |
第三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陆防御政策与美国空军对大陆防御的作用 |
第四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层空间政策与美国空军寻求“太空军事化” |
第五节 1958 年《国防改组法》的出台及其对美国空军的影响 |
第三章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与美国空军的发展 |
第一节 “新边疆纲领”与“灵活反应战略”中的核战略及其对空军建设的影响 |
第二节“灵活反应战略”中的其他方面对空军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美国空军的新任务——外层空间职责的确立 |
第四节 美国空军在维护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具体行动 |
结论 |
一、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美国空军的发展及现状 |
二、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的关系及其对我国空军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外层空间”的适用范围与概念界定 |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美国战后早期的外空探索和努力(1945-1957) |
第一节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军方的外空努力 |
一、战争对美国外层空间技术发展的推动 |
二、冷战形成对美国早期外层空间技术发展的推动 |
三、美国军方对外层空间技术研发的争论与实践 |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前期的美国外层空间决策 |
一、基利安报告与美苏外空冷战竞赛的序幕 |
二、NSC5520 号文件与第一个国家外层空间政策的确立 |
小结 |
第二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 |
第一节 “苏联卫星一号”与美国外层空间政策的剧变 |
一、“外层空间自由”――美国首颗卫星的决策依据 |
二、NSC5814/1 号文件与美国政府外层空间政策的剧变 |
三、国家宇航局――军事空间项目的遮羞布 |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军事空间政策 |
一、科罗纳――美国第一颗侦察卫星计划 |
二、国家侦察办公室:“开放天空”下的黑幕 |
三、美国早期的军事空间项目 |
第三节 “外空差距”与“外空优势”发展目标的确立 |
一、“外空差距” |
二、“外层空间优势”――美国外层空间发展目标的最终确立 |
小结 |
第三章 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 |
第一节 冷战与肯尼迪政府外空总体目标的确立 |
一、威斯纳报告与外层空间政策回顾 |
二、载人月球登陆计划与争夺“新边疆” |
三、总体外层空间政策与外层空间发展目标的确定 |
第二节 肯尼迪政府的军事空间政策 |
一、加德纳报告与总体军事空间政策的制定 |
二、国防部指令5160.32 与空军对外层空间职责的确立 |
三、空军与NASA 在“载人航天”开发上的冲突 |
第三节 外层空间政策的“冷战政治”问题 |
一、NSAM156 委员会与军事空间项目的政治问题 |
二、外层空间军控与部分核禁试条约 |
三、作为冷战策略之一的“国际空间合作” |
小结 |
第四章 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 |
第一节 冷战与约翰逊政府外空总体目标的确立 |
一、约翰逊执政时期冷战国际关系的演变 |
二、约翰逊与外层空间决策的不解之缘 |
三、约翰逊政府时期的总体外层空间政策 |
四、“阿波罗计划”在约翰逊政府时期的进展 |
第二节 约翰逊政府的军事空间政策 |
一、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军事空间发展水平与总体规划 |
二、反卫星武器:SAINT、505 工程和437 工程 |
三、反弹道导弹:“卫冕者”、“奈基·宙斯”系列与“哨兵”的部署 |
第三节 外层空间法治化趋向的加强 |
一、1967 年《外空条约》 |
二、“外空自由”、“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与美国外空决策的自我矛盾 |
小结 |
结语 |
一、冷战高边疆:美国外空决策的目的与手段 |
二、心理高边疆:“过度威胁预期”是美国冷战外空决策的潜在动因 |
三、最后的高边疆:“外空自由”原则与美国的“高边疆”战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二、英汉常用外层空间用语对照表 |
附录三、有关外层空间政策的总统指令(PD)文件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天疆迷航 ——基于SST理论的航天飞机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航天飞机项目的历史研究 |
1.3.2 航天飞机项目的社会学研究 |
1.3.3 航天飞机项目的政策研究与政府报告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论文依据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
2.1 论文的理论基础 |
2.1.1 SST 的核心观点、理论特征与政策意蕴 |
2.1.2 SST 研究兴起的背景 |
2.1.3 SST 的主要研究进路 |
2.1.4 SST 的理论困境 |
2.2 论文研究视角 |
2.2.1 历史学视角 |
2.2.2 社会学视角 |
2.2.3 哲学视角 |
2.3 论文研究方法 |
2.3.1 案例研究法 |
2.3.2 文献研究法 |
第三章 妥协的设计:航天飞机项目决策中的利益调和 |
3.1 航天飞机项目决策的背景 |
3.1.1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社会变迁与航天事业发展 |
3.1.2 “阿波罗”的谢幕与航天事业地位的改变 |
3.1.3 后“阿波罗”时代NASA 的航天发展路线 |
3.2 航天飞机设计中的各方博弈 |
3.2.1 NASA 的最初设计构想 |
3.2.2 外部势力的介入与总体设计的成型 |
3.2.3 尼克松与航天飞机项目决策 |
3.2.4 承包商选择中的利益纠葛 |
3.3 技术决策中的权力关系 |
3.3.1 领袖意志与官僚政治 |
3.3.2 设计谬误与技术归化 |
3.3.3 大科学工程决策中的结构性排除 |
3.3.4 大科学工程决策中的专家判断与公众参与 |
第四章 收敛的路径:航天飞机应用中的技术“锁定” |
4.1 通向“锁定”之路的早期努力 |
4.1.1 航天飞机的“实用化” |
4.1.2 NASA 的组织文化转型 |
4.1.3 竞争性技术的排除 |
4.1.4 联盟的巩固与扩大 |
4.2 “锁定”中的阻力与曲折 |
4.2.1 航天飞机局限性的暴露 |
4.2.2 军方立场的转变 |
4.2.3 商业应用中的困境 |
4.2.4 挑战者号事故及影响 |
4.3 应用网络扩张与“锁定”状态重建 |
4.3.1 “恢复飞行”中的技术信心重建 |
4.3.2 哈勃望远镜项目与航天飞机 |
4.3.3 空间站项目与航天飞机 |
4.4 技术锁定的动力机制 |
4.4.1 技术锁定的经济解释 |
4.4.2 技术锁定中的政治考量 |
4.4.3 技术锁定的社会学解释 |
4.4.4 “解释灵活性”与“解锁” |
第五章 动摇的决心:航天飞机升级换代中的技术争论 |
5.1 单级入轨方案的失败探索 |
5.1.1 前航天飞机时代的探索 |
5.1.2 国家空天飞机计划 |
5.1.3 “冒险星”/X-33 项目 |
5.2 航天飞机升级改造中的曲折反复 |
5.2.1 技术与政策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
5.2.2 航天飞机改造升级的曲折进程 |
5.2.3 货运型航天飞机研制的起伏 |
5.3 “星座”计划的兴亡 |
5.3.1 “太空探索愿景”与“星座”计划的提出 |
5.3.2 星座计划执行中的调整与问题 |
5.3.3 星座计划的终结 |
5.4 技术争论的形成与演进 |
5.4.1 技术争论的基本类型与形成演进机制 |
5.4.2 边界活动与技术争论 |
5.4.3 技术事实的建构与技术争论 |
第六章 未定的前途:航天飞机退役与美国载人航天转型困境 |
6.1 航天飞机退役的理由 |
6.1.1 航天飞机退役的技术考虑 |
6.1.2 航天飞机退役的经济考虑 |
6.1.3 哥伦比亚号事故及后续事件的影响 |
6.2 美国载人航天转型中的问题与争议 |
6.2.1 美国载人航天的目标与计划 |
6.2.2 美国在载人航天中的领导地位 |
6.2.3 载人航天商业化 |
6.2.4 劳动力安置与专业技能保留 |
6.3 航天飞机项目转型中的“无缝之网” |
6.3.1 “无缝之网”隐喻述评 |
6.3.2 技术问题的社会化 |
6.3.3 社会问题的技术解决 |
第七章 结论 |
7.1 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扬弃“阿波罗范式”,探索“灵活路径” |
7.2 “技术本质的社会呈现”:一种理论整合的尝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人名译名对照表 |
(4)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选题研究现状综述 |
三、 论文涉及的重要定义与概念界定 |
四、 论文设计思路、可行性分析与研究方法 |
五、 论文创新之处和难点 |
六、 论文框架和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外空安全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外空安全战略研究——“天权论”的提出 |
第二节 外空安全理论研究——四个主要流派 |
第三节 外空安全定性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 |
第一节 外空武器的战略作战价值 |
第二节 影响外空安全战略的正向要素 |
第三节 影响外空安全战略的负向要素 |
第四节 外空安全“区间分析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空大国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第一节 美国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第二节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第三节 欧盟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第四节 新兴空间国家外空安全战略与外空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空多边安全论坛及现状 |
第一节 联合国系统与外空安全相关的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地区性空间合作组织 |
第三节 外空安全领域重要非政府组织 |
第四节 多边外空安全进程回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 |
第一节 中国外空安全能力 |
第二节 中国外空安全环境 |
第三节 中国外空安全“区间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对NASA机构史的研究概述 |
1.2.2 对NASA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工作的研究 |
1.2.3 对NASA科学传播工作的相关研究 |
1.3 本论文的研究 |
第二章 NASA的设立、使命和组织架构 |
2.1 从NACA到 NASA |
2.2 NASA的设立 |
2.3 NASA的使命任务 |
2.4 NASA的组织架构 |
2.5 NASA机构特点分析 |
第三章 NASA的重大科学和工程项目 |
3.1 NASA的载人航天项目 |
3.1.1 水星计划 |
3.1.2 双子星座计划 |
3.1.3 阿波罗计划 |
3.1.4 航天飞机计划 |
3.1.5 空间站计划 |
3.2 NASA的空间探测 |
3.2.1 行星探测计划 |
3.2.2 太阳探测计划 |
3.2.3 彗星探测计划 |
3.2.4 月球探测计划 |
3.2.5 哈勃空间望远镜 |
3.3 NASA的卫星研发 |
3.3.1 通信卫星 |
3.3.2 气象卫星 |
3.3.3 地球资源卫星 |
3.3.4 天文卫星 |
3.4 NASA的其他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
3.5 NASA研究研发工作特点分析 |
第四章 NASA的科学传播 |
4.1 NASA科学传播工作的政策指引 |
4.2 NASA的科学传播工作 |
4.2.1 媒体传播 |
4.2.2 网络利用 |
4.2.3 展览展示 |
4.2.4 科普活动 |
4.3 NASA的科学教育项目 |
4.3.1 中小学科学教育项目 |
4.3.2 大学科学教育项目 |
4.4 NASA科学传播工作特点分析 |
第五章 NASA及其科学传播活动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启示 |
5.1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
5.2 NASA对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迪芬贝克政府时期加美安全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特点和使用的原始材料 |
四、本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从结盟到巩固同盟 |
第一节 二战时期的加美安全关系(1940-1945) |
一、二战初期欧洲战场形势和加、美的反应 |
二、1940年7月加美参谋会谈 |
三、奥格登斯堡首脑会晤 |
四、二战时期加美安全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
第二节 战后初期的加美安全关系(1945-1956) |
一、调整两国安全关系的尝试 |
二、加拿大对外战略的转型和修订《加美联合防御基本规划之二》 |
三、从《关于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到北美空防合作 |
小结 |
第二章 迪芬贝克政府执政与北美空防司令部的建立 |
第一节 1957年大选和约翰·G·迪芬贝克上台 |
一、管道辩论 |
二、苏伊士运河危机 |
三、1957年大选 |
第二节 “诺德”的建立 |
一、北美大陆的新的地缘战略形势 |
二、诺德的建立过程 |
三、诺德从军事协定到政治协定 |
小结 |
第三章 加美在军工领域的矛盾与合作 |
第一节 终止“箭式”飞机项目 |
一、“箭式”飞机项目遇到麻烦 |
二、向美国推销“箭式”飞机 |
三、1958年9月23日的声明 |
四、最后一次推销努力 |
五、1959年2月的内阁会议 |
六、终止“箭式”飞机项目的影响 |
第二节 引进美国武器 |
一、以“巫毒”替代“箭式”飞机 |
二、以“波马克”地对空导弹加强北美空防能力 |
三、以“星”式战机加强加拿大驻欧洲空军 |
第三节 军工生产共享计划 |
一、前迪芬贝克政府时期两国军工生产合作状况 |
二、生产共享计划的缘起与争论 |
三、1958年12月15日加美部际安全联席会议 |
四、生产共享计划的实施 |
小结 |
第四章 两次国际危机中的加美安全关系 |
第一节 加美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不同反应 |
一、苏联的和平攻势与加拿大对美、苏认知的变化 |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演变过程中加美立场出现的分歧 |
第二节 加美对古巴导弹危机的不同反应 |
一、加美对古巴革命的不同反应 |
二、加美对古巴导弹危机的不同反应 |
小结 |
第五章 天鹰事件和核武争端 |
第一节 天鹰事件 |
一、天鹰行动的酝酿与制定 |
二、加、美两国政府关于天鹰行动的外交斗争 |
三、天鹰行动失败的原因探析 |
四、天鹰事件对两国安全关系的影响 |
第二节 核武争端 |
一、战后初期加拿大的核武政策 |
二、美国核战略与加美关于纽芬兰军事基地的谈判 |
三、迪芬贝克政府的困境 |
四、争论中不断延宕的核武决策 |
小结 |
第六章 走入政治的绝境 |
第一节 加拿大国内两党竞争下的核武政策 |
一、即将来临的1963年大选 |
二、自由党的核武政策 |
三、1961-1962年间加、美关于加拿大核武政策的攻防战 |
第二节 加美关系恶化 |
一、拿骚会晤 |
二、诺斯塔德事件 |
三、皮尔逊改变核武政策 |
四、美国国务院的声明 |
五、迪芬贝克大选失败 |
小结 |
第七章 回归“正常状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特色 |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背景 |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
一、国民政府空军的建立 |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初露端倪 |
三、“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之成就 |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空军的发展 |
一、一战后欧美列强日益向空军倾斜的国防体系 |
二、20世纪30年代后欧美列强积极扩建空军 |
三、欧美空军发展对中国空军建设的影响 |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事航空的强化及其空军势力的扩充 |
一、日本的航空事业 |
二、空军战备训练 |
三、空军教育:飞行学校与空军人员之养成 |
四、空军实力扩充 |
五、日本空军对华侵略态势 |
第二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酝酿与决策 |
第一节 国内航空救国运动的兴起 |
一、“航空救国”意识的觉醒 |
二、各种航空救国组织的建立 |
三、举办“航空救国”宣传活动 |
四、捐款购机:民众对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响应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思想基础 |
一、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空军建设思想 |
二、“七七”事变前时人对空军建设的认识 |
第三节 全国航空会议的召开 |
第四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与防日计划 |
一、空军内部提出对空军的改革与建议 |
二、国民政府空军建设计划的出台与演变 |
三、国民政府空军对日作战计划 |
第三章 空军军备建设 |
第一节 航空工业的艰难起步 |
一、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条件分析 |
二、先天不足的早期中国航空工业 |
三、国民政府自主建厂与中外合资办厂 |
四、推进航空工程教育与研究发展 |
第二节 空军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扩建 |
一、扩大与改造航空场站 |
二、增办其他空军设施 |
三、设置航空禁航区域 |
第三节 扩充空军部队 |
一、整合地方空军 |
二、增编作战飞机 |
三、抗战爆发时空军部队实力及部署情况 |
第四节 空军建设的当务之急:防空建设 |
一、防空的紧迫性与防空问题的严重性 |
二、组建防空部队,发展“积极防空” |
三、实施防空演习 |
四、举办防空展览活动—以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为例 |
第四章 空军教育与人才建设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空军人才的培养要求 |
一、空军学员的准入资格 |
二、对空军人员的精神要求与指导思想 |
三、对空军人员的技术训练培养要求 |
第二节 空军人才的摇篮—中央航空学校 |
一、航校的成立 |
二、严格学员选拔与考核机制 |
三、重视学员的培养 |
四、航校的精神教育 |
五、航校的人才培养成本与薪阶制度 |
第三节 防空学校人才培养概况 |
一、防空训练与培训 |
二、主要负责人及师资力量 |
三、学员的选拔、管理与出路 |
第四节 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
一、“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对空军留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及派遣尝试 |
二、派遣赴意大利留学的学生学习概况 |
三、派遣留学生赴其他国家学习概况 |
第五章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评价与检讨 |
第一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对抗战的贡献 |
一、中国空军歼灭了日本空军的有生力量,并从战略上牵制了日军 |
二、铸就“笕桥精神”,鼓舞抗战士气 |
三、为抗战后期争取美国对华空军援助打开窗口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问题检讨 |
一、缺乏正确的空军战略战术 |
二、空军基础建设极其薄弱 |
三、飞行员缺乏训练导致事故 |
四、空军军制不良,航委会人事混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关于边疆架构和国家发展的研究 |
(二) 关于美国边疆研究 |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框架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历史分析法 |
(三) 精英分析法 |
(四) 利益分析法 |
(五) 层次分析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
(一) 研究重点及难点 |
(二) 研究创新 |
六、研究条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一) 研究的有利条件 |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国家发展与边疆架构互动的逻辑 |
第一节 边疆架构的含义 |
一、边疆的含义 |
二、边疆架构及其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国家发展的含义 |
一、“国家发展”概念 |
二、相似概念的辨别 |
第三节 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存在逻辑互动关系 |
一、国家发展的需要促使边疆架构的初步构建 |
二、边疆架构影响国家发展 |
三、国家发展的状况促成边疆架构的调整 |
第四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进程 |
一、划分历史阶段的意义 |
二、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不同历史阶段 |
第二章 陆地边疆架构推动美国成为北美陆权强国(1776-1898) |
第一节 美国的建立 |
一、美国建立的标志 |
二、美国建立的动因 |
三、美国的四大要素 |
四、美国的三重属性 |
五、世界眼光和孤立主义 |
第二节 国家发展的需要催生美国陆地边疆架构 |
一、美国国家发展的需要促成其边疆拓展 |
二、美国陆地边疆架构的历史形成 |
第三节 陆地边疆架构对美国国家发展的影响 |
一、积极的作用 |
二、带来的问题 |
第三章 海洋边疆架构催生世界海权霸主(1898-1945) |
第一节 海洋边疆架构形成前的国家发展 |
一、实现了国家统一 |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三、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
第二节 国家发展催生海洋边疆架构 |
一、国家发展是海洋边疆架构形成的基础和动力 |
二、海洋边疆架构的历史建构 |
三、美国海洋边疆架构的发展 |
第三节 海洋边疆架构促进国家发展 |
一、优化美国的疆域结构 |
二、保障美国的国土安全 |
三、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 |
四、推动美国的国家转型 |
五、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 |
第四章 立体化边疆架构助推美国称霸全球(1945-1991) |
第一节 美国立体化边疆架构构建前的国家发展 |
一、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强国 |
二、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 |
三、军事实力荣登全世界第一 |
四、科技实力迅猛发展 |
第二节 美国国家发展催生立体化边疆架构 |
一、国家发展是美国边疆架构立体化的基础和动力 |
二、美国边疆架构立体化构建 |
第三节 美国立体化的边疆架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
一、影响美国的疆域 |
二、为美国提供立体化的安全保障 |
三、有助于美国赢得美苏争霸 |
四、促进美国的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
第五章 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支撑美国单极时代(1991至今) |
第一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构建前的国家发展 |
一、发挥全球作用的军事实力 |
二、居世界首位的经济实力 |
三、居世界第一的科技实力 |
第二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的形成 |
一、国家发展是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构建的基础和动力 |
二、利益边疆的构建 |
三、信息边疆的构建及治理 |
第三节 美国超主权性边疆架构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
一、对美国疆域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
二、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三、对美国科技的影响 |
四、对美国军事实力的影响 |
五、对美国全球霸权的影响 |
第六章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回顾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进程 |
第二节 美国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互动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美国空军纪念超音速飞行50年(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空军与美国全球战略研究(1947—1969)[D]. 宫旭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9)
- [2]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D]. 张杨.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9)
- [3]天疆迷航 ——基于SST理论的航天飞机项目研究[D]. 黄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4]外空安全战略研究 ——兼论中国外空安全战略框架设计[D]. 张泽. 外交学院, 2012(12)
- [5]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D]. 褚安安.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M2之争[J]. 云轩. 航空世界, 2004(02)
- [7]迪芬贝克政府时期加美安全关系的研究[D]. 张华.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2)
- [8]群星璀璨——美国海军F-14“雄猫”战斗机中队史[J]. 赵恒晖,彭俊,董铮,周文婷,Eric Chan,张文宇. 现代兵器, 2006(S1)
- [9]抗战前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31-1937)[D]. 刘俊平. 南京大学, 2014(05)
- [10]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D]. 李朝辉. 云南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