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挤压伤中期的伤情观察和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方嘉奇[1](2021)在《震后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我国地震灾害在近二十年呈现出活跃的态势,频率和规模都大于往常。地震发生之后,应急物资特别是应急医药是保障地震灾区伤病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物资。如果不能精准、快速地将应急医药配送至灾区,则有可能影响伤病患者的救治。本文研究的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问题主要是指通过分析医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影响因素,预测灾区医药物资需求并动态地进行高效配置,即解决应急医药“配多少、何时配、如何配”的问题以实现供需匹配。由于地震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实际决策过程变得尤为艰难。在地震发生初期,灾区应急医药需求信息混乱且不完备,增加了需求预测的难度;而灾后应急医药的需求及配置又迫在眉睫,需要依照时间窗序列快速地进行医药物流的供需适配决策;同时,随着应急救援工作不断推进,灾情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原来的应急医药适配决策出现不能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需实时调整刷新适配决策以应对地震现场信息的更新。关于上述应急医药物流供需的复杂性适配决策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学者对医药应急物流决策问题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还缺乏医药物流动态配置的综合、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对此,本文提出的应急医药动态供需适配决策不仅符合地震的实际救援情况,同时能更加快速、精确地进行医药物资配置,最终达到供需适配。针对应急医药物流中需求信息完备性、配置时间紧迫性和灾情演化动态性这三大关键性问题,本文以适量、适时、适运为目的,分析了医药应急物流供需适配相关问题,综合考虑了震后应急医药的实际供需情况和供需适配特征,对适配场景进行了分析,将适配模式选定为基于全局考虑的多目标多阶段协同适配模式以构建供需适配决策模型。首先,通过构建基于地震疾病谱的多源数据融合需求预测模型以解决信息完备性问题;随后通过建立基于时间窗序列约束下供需适配决策模型,在实现供需适配的同时,以解决时间紧迫性问题;最后建立滚动时间窗序列,并应用贝叶斯决策理论,综合应用历史信息、现场样本信息和预测信息,建立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模型以解决灾情演化动态性问题。通过三大模型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应急医药的供需适配。同时,本文还以汶川地震数据为背景分别对需求预测模型、供需适配时间窗序列决策模型以及供需动态适配决策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医药应急物流需求预测问题,并得出科学合理的医药应急物流动态适配决策方案。该决策方案确保适配效用损失最小,提高适配效率。另外,通过滚动时间窗序列、贝叶斯决策理论及群组刷新技术等使得适配过程更加贴合地震实际情况,实时更新以达到决策最优,使有限的救援医药物资发挥最大效用。由此可见,本文研究震后应急医药的供需动态适配决策能够为地震救援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图53幅,表44个,参考文献186篇。
汤林宁[2](2021)在《陆军维和军医培训课程研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艾蔻[3](2021)在《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文中研究指明序章比起京城的繁华闹市,这里的傍晚有些过于安静。秋色渐浓,小径上梧桐树的落叶多了起来,不知从哪天开始,黑蚱蝉们集体收声,回旋在耳边此起彼伏的嘶鸣仿佛转移到了另一座星球。每天晚饭后,石华独自散步,沿着小区花园的石板路走上一个小时。多年来,石华始终保持着七十五厘米的步幅和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步的步速。没人能跟上她的步子。亲友们抱怨,
孙静雯[4](2021)在《经学背景下的汉代骚体赋流变研究》文中认为骚体文学承自楚辞,于句式、结构、音律等方面具有独特表现。逮至汉代,作为骚体文学主要形式之一的骚体赋,多为士人继承模仿,出现了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扬雄《反离骚》、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短人赋》《伤胡栗赋》等27位骚体赋作家及71篇骚体赋作品。同时,汉代骚体赋在承继屈宋辞作余绪之外还多有变化。经学的“昌明”与“极盛”是汉代社会的标签之一,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论是内在道德教化的层面,还是外在实际应用层面,都以经学为知识来源和基本依据。因此,汉代骚体赋的流变势以经学的发展为背景而展开。然而,现今学界对汉代骚体赋的创作、流变以及骚体赋流变与经学之关系等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论述骚体赋流变的经学背景时多将其与汉代辞赋放在一起进行整体讨论,因而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分三章对经学背景下的汉代骚体赋流变进行研究:第一章从汉代骚体赋的创作背景入手,分别阐述西汉初期、西汉中期、西汉末期、东汉前期及东汉后期五个时段骚体赋的不同表现,及其与经学“大一统”观念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论述经学与汉代骚体赋主题开拓之间的关系。首先,汉代骚体赋承接屈骚,饱含对屈子的伤悼之情,而悼屈主题的形成是以经学政教观念为出发点的。其次,汉代士人在骚体赋创作中抒写个人志向和政治诉求,也是源出于经学政治批判性。此外,西汉后期以来,纪行类骚体赋作品数量增多,这与今古文经学之争及古文经学的肇兴脱不了干系。纵观汉代骚体赋个体“自我”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社会自我”到“道德自我”再到“独立自我”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的个体“自我”演变都与本阶段的经学特征息息相关。第三章则着眼于汉代骚体赋的文本形式演变。从篇章结构看,骚体赋“序”与“乱”的结构形成均与经学相关联,汉代说经文体的“序篇”为汉儒在撰写文章之前增添序言提供模拟依据。而骚体赋以四言为主的乱辞,也是汉代小学、《诗经》教育影响的产物,并随着经学思想的深入由抒情性向说理性衍变。从言说方式看,骚体赋的特有句式——“兮”字句,早已于经学文本中初见端倪,到了汉代,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与经学的诗教观相结合,更为骚体赋增添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另外,在古文经学的影响下,汉代骚体赋作家多取古字、引经据典,形成渊懿之风;骚体文学自身的诵读属性以及同为汉代经学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吟诵习惯,构成骚体赋的诵读之质。
孟俊林[5](2020)在《城市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估与规划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各类设施越发密集,城市系统日趋复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对城市的威胁也大大增加。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次重大地震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城市医疗系统作为城市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之一,常态下承担着基本的医疗救治工作,灾后更是在第一时间参与医疗救援。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医疗系统中的各类医疗机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医疗机构甚至会出现救护功能丧失殆尽的情况。震害多发环境下,城市安全诉求对城市医疗系统韧性建设及相关研究有着迫切需要,提高城市医疗系统韧性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地震灾害下的城市医疗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降低城市医疗系统抗灾易损性,提升城市医疗系统韧性为主要目标,对城市医疗系统中医疗设施的空间布局、医疗救援能力、医疗设施抗震能力、应急组织准备能力及与城市其他系统的耦联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根据医疗系统的功能、特点和恢复过程,制定韧性指标,构建城市医疗系统抗震韧性指标体系,提出医疗系统抗震防灾对策。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韧性视角下,以地震灾害下的城市医疗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韧性、韧性城市等韧性相关文献的学习研究和医疗系统防灾的认识,明确了城市医疗系统韧性概念及特征。2.依据韧性功能模型曲线特征,以城市医疗系统抗震韧性的表征为基础,从鲁棒性(R1:Robustness)、冗余性(R2:Redundancy)和效率性(R3:Efficiency)三个方面阐述城市医疗系统韧性,明确对城市医疗系统韧性的不同影响和作用,构建城市医疗系统韧性体系。3.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构建城市医疗系统初级指标体系,经相关领域专家筛选评估确定最终的评估体系。采用数理分析法、层次分析和德尔菲法,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并给出评分标准和等级说明。4.以权重结果为依据,按照三级评分标准,对评估体系进行实践检验,以国内某城市中心城区医疗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韧性提升建议。城市医疗系统防灾韧性的总目标是保障医疗设施在震时救治功能不中断、人员能更快地进入救护状态。所以,针对国情制定一套城市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估体系对我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来说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方娴[6](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张威涛[7](2019)在《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文中提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地壳运动的活跃,使多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并且灾难性事件增多。与此同时,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城市人口持续增长,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城市人口正在、也将更多地暴露于自然灾害威胁之下。城市疏散避难空间是灾害情景下工程抗灾设防受损后的第二道防线——保障人口生命安全的底线空间,也是收容救助活动的集核空间、城市机能运转的辅助空间。所以,疏散避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适应灾害风险”简称“适灾”,是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指在不同的灾害风险条件下都可以可靠地发挥庇护、收容、救助等关键职能,降低甚至避免灾害风险导致的人口及相关社会经济损失。但是,当我们审视当前各个城市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工作时,会发现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局——规划者们常常遵循既定经验范式,采用实体中心的规划技术手段(指从自上而下的视角关注事物的平面与静态结构)就灾害谈设计,从而忽视或回避了疏散避难空间和灾害风险之间复杂的、生动的适应关系及运行逻辑,导致难以把握这种适应关系所形塑的适灾对策。何为“适灾”?如何“适灾”?这成为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亟待回归、思考并解答的问题。首次采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和外部规划响应进行双向探索。通过适灾机理向规划响应的推导,最后落足于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的应用,不仅帮助突破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适灾困局,还在于弥补现有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理论缺欠。也期待通过贡献出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专项性成果,启发其他城市空间适灾理论的充实和适灾规划的完善。以基础平台搭建-适灾总体探讨-适灾分题探讨-适灾规划应用为研究路线依次展开:第一部分,搭建“适灾”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梳理归纳“疏散避难空间”、“灾害风险”、“CAS理论”的发展动态,搭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研究和规划应用的基础平台,奠定研究广度、深度和精度。包括:明确以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规划内容向多灾种、多时段、多手段、多尺度和多主体5个方面扩展;明确以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分解为致灾性、暴露性和敏感性3个风险维度;引入CAS经典理论,辅以社会生态系统的CAS衍生理论、城市空间系统的CAS应用程序,探索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问题。第二部分,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总体探讨。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与CAS理论的耦合分析,论证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包括空间复杂性表现、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适灾系统构成、适灾系统外部特征和适灾系统内部机制在内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思想。其中,通过挖掘适应概念的可持续发展内核,提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再通过搭建内部机制达到适灾要求的作用框架,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运行机理模型。然后,将适灾理论思想和适灾机理模型转化为规划语言,确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概念,重塑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体系,包括: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总体思路;将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转化为新的规划原则;受适灾机理模型启发建立规划方法集合;确立清晰的规划流程和完整的规划内容;赋予新的规划属性和价值等。第三部分,以滨海城市为例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分题探讨。滨海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最活跃、人口最集中、灾害形势最复杂的城市地区之一。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安全,并以人口之安全维护社会经济之稳定,对于滨海城市而言至关重要。根据适灾规划体系指导,将适灾规划分为“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适应人口暴露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适应救助敏感性”3项专题分别展开。在每个专题下,首先通过分析滨海城市灾害风险主要影响要素,确定灾害风险评价指标,辨析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然后,针对滨海城市典型的灾害风险特征,将适灾运行机理模型具象化,形成疏散避难空间使用行动情景图式;以该图式为依据,搭建跟随灾害风险提升、承载邻域层自治行动向城市层统筹行动升级的疏散避难空间形制、配置和布局策略。第四部分,对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做规划应用研究。在对前文提出的空间适灾规划策略进行应用的同时,就应用研究区域本身发现并解决适灾专题探讨中忽视的差异性和细节性问题,指导我国滨海城市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提升,也为其他城市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建立一套指涉多方参与主体、识别多层规划权责、执行多元规划程序的规划保障措施,用于保障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编制、实施和使用的效果。
刘艳丁[8](2019)在《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与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场联合搜救作为未来作战行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成功率反映出国家战场搜救体制建设、搜救分队成员素质、搜救装备性能和医疗救援能力的水平。未来战争中,联合搜救行动往往在敌我火力犬牙交错覆盖的作战区域内进行,因此在执行任务时,搜救分队队员和遇险人员随时可能面临高危的火力威胁。如何在复杂搜救环境中,既维持遇险伤员的基本生命体征,又将其在安全带回我方控制区,是搜救分队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究作战环境对救治技术的影响,采用控制变量法,选取登岛作战纵深阶段遇险伤员的常规武器损伤开展研究,深入剖析战场搜救救治行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建立相应的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与筛选模型,为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的筛选提供相对科学和客观的方法,同时为制定战场搜救的医疗预案提供参考意见。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使用Hist Cite和Cite Space文献计量法挖掘有关搜救的文献数据,分析国际热门发展方向和和趋势。运用文献调研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搜救、战场搜救等文献资料,对本课题涉及的基本概念如:搜救、战场搜救、战场联合搜救、搜救分队、遇险伤员、人员生还率、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和风险评估加以界定和阐述,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识别战场搜救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为针对性的采取规避措施提供依据,同时着眼于提高战场搜救行动效益,结合搜救分队的职能定位,探索分析搜救分队的救援能力需求。第二部分制定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清单。制定与救治需求、职能定位、搜救环境和救治层级相匹配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清单,是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风险评估和筛选的前提和基础。以战场搜救的救援能力需求为牵引,搜集整理战现场急救及救护有关的技术项目共计101项,归纳整合后初步得到7个类别共计49项现场急救技术。制定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筛选标准,运用专家咨询法和界值法,对归纳整合后的技术进行遴选。最终确定45项入选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清单,为后续构建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和筛选模型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构建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广泛收集并分析影响战场搜救行动风险因素,筛选出既能评价战伤救治能力又能评价野战适应能力的技术评估指标。遵循科学、独立、可行、可操作和可延续原则,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包含5个一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分别确定在各指标评估救治能力和伴随风险的权重。为了下步构建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模型提供支撑。第四部分构建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风险评估和筛选模型。以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清单为基础,以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风险评估指标为维度,选用AHP-Vague风险评估的投票模型,邀请专家系统、全面的评估现场急救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风险并投票,投票结果与评估指标的正反向权重进行加权相乘,得出每项技术的评估公式,以此建立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和筛选模型,实现根据决策方案或决策者预判的不同风险水平,筛选出符合该风险水平的现场急救技术。创新点:1.提出了衡量战场搜救行动的评价标准和搜救分队的职能定位,梳理了搜救行动的救援能力需求,为填补我军在战场搜救理论上的空白进行了有益探索。2.制定了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清单,满足与战场搜救的职能定位、救治需求、搜救环境及救治层级相匹配的技术配置要求。3.构建了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系统、全面体现现场急救技术的风险来源,符合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双重评估的需求。4.构建了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模型,贴合战场搜救的职能需求,提供更为适用、客观的技术筛选与决策方法。
孙文婧[9](2019)在《交通事故中四肢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以交通事故中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非实验性研究设计中调查问卷法分析四肢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现象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了解交通事故中四肢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中人口学现状、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状况。3.为提高交通事故中四肢骨折住院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提供临床依据;为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实施治疗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有利于减少家庭压力、缓解社会负担。方法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法,于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呼和浩特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骨创伤科采集资料,使用便利抽样方法,严格遵循纳入排除标准挑选200例患者,发放调查问卷。运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SSQ)将一对一的方式发放问卷采集资料。采用SPSS21.0,检验水准α=0.05对调查问卷所获得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方式主要有:计量指标描述分析时采取均值±标准差(X?S);方差齐两组之间资料进行比较时使用t检验方法,多组之间资料比较应用方差分析的方法;两个或多个计量指标的联系采用相关性分析;PTGI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阐述交通事故中四肢骨折患者PTG产生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共有22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质量控制及最终缺失数据处理后,总共收回209份调查问卷,其中无效调查问卷有9例,最终有200份有效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90%。(1)此次调查问卷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取值区间在0.611-0.91之间,调查问卷中所有条目与问卷的总分呈正相关性,有较高信效度;(2)交通事故中四肢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7.03±16.30),PTG水平大于36分即为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分别为:与他人关系(11.79±5.68)、新的可能性(9.67±4.77)、个人力量(8.23±2.78)、人生感悟因子(19.60±5.03)、自我转变因子(9.48±4.36)。(3)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一般人口学资料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付费方式、家庭人均收入、创伤严重程度,及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等各因素影响程度对患者PTG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量表表明,(1)自我转变因子与主观支持维度两变量存在相关性;(2)人生感悟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两变量存在相关性;(3)与他人关系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两变量存在相关性;(4)新的可能性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两变量存在相关性。2.心理弹性量表明,(1)自我转变因子与乐观因子两变量存在相关性;(2)人生感悟因子与乐观因子两变量存在相关性;(3)个人力量因子与乐观因子两变量存在相关性;(4)新的可能性因子与坚韧性因子两变量存在相关性。(5)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结果表明:创伤后严重程度、文化状况、家庭平均收入及年龄各因素影响程度对患者创伤后成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交通伤中四肢骨折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中:年龄、性别、文患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创伤严重程度,及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均是患者PTG的保护因素。(2)医务人员及亲友不仅关注交通伤四肢骨折患者疾病本身救治。还要重视和早期发现其负面的心理反应,分析并找出其影响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同时我们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促进更多的创伤后成长,使其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回归社会。
徐莎[10](2018)在《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洪涝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特点及救护需求,结合洪涝灾害救援胜任力内涵,构建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为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选拔、培训、考核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对于洪灾的应对和处置能力,提高洪灾护理响应能力,为灾害护理体系的整体建设形成有益的模块化补充。方法1、本研究前期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分析了我国目前洪涝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及洪涝灾害伤病救护需求。2、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初步拟定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咨询,对各级指标的条目、等级进行咨询。3、采用Excel、SPSS17.0、Yaahp10.5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了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结果1、专家的代表性和咨询结果的可靠性:32名专家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山西、湖北的三甲医院及院校,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4,两轮专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22和0.00-0.19,协调系数为0.200-0.317和0.221-0.361。2、构建的洪涝灾害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对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4.0、变异系数(CV)<0.20的条目进行保留,并且结合课题研究小组的意见,对专家咨询表的条目进行修改、合并、删减。最终得到的胜任力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和77项三级指标。3、指标的权重设置:构建重要程度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评价该指标体系是否符合逻辑一致性。一般认为一致性检验CR值<0.1时,符合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构造合理。本研究一级指标CR值为0.0516,二级指标CR值为0.0077-0.0176,三级指标CR值为0.0000-0.0516,说明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符合逻辑一致性要求。结论1、研究显示,专家咨询代表性和可信度高,专家对研究较积极,意见比较一致。2、指标的筛选方法及权重设置合理,构建的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紧贴洪涝灾害救援特点,针对性强,有利于在实践中应用。3、本研究的学术意义:本研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以洪涝灾害救援为特点,着眼于灾害护理长远发展,构建了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弥补了不同灾害环境下护理救援胜任力研究的不足。本研究的应用意义:一是有针对性地对任务预备人员提供培训、考核和选拔依据。洪涝灾害季节规律明显,分布区域明确,可在重点范围内据此指标体系开展护理技能培训。二是提高洪涝灾害的护理响应能力。科学合理的队伍培训是提高应急救援响应能力的关键,依照此指标体系,培训参加洪涝灾害救援任务的预备人员,巩固和提高洪涝灾害救援行动所需的各项能力,从而为护理人员在行动准备和响应中提供行动依据,也为灾害护理培训体系的整体建设形成有益的模块化补充。
二、地震挤压伤中期的伤情观察和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挤压伤中期的伤情观察和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震后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回顾性分析 |
2.1.1 数据来源 |
2.1.2 文献统计分析 |
2.1.3 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
2.2 医药应急物流内涵 |
2.2.1 医药应急物流 |
2.2.2 医药应急物资 |
2.2.3 医药应急物资的特征 |
2.3 应急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
2.3.1 应急物资需求特性 |
2.3.2 应急物资需求影响因素 |
2.3.3 考虑需求特性的预测方法 |
2.4 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研究 |
2.4.1 应急物流资源配置概念 |
2.4.2 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特点 |
2.4.3 应急物流资源配置模式 |
2.5 应急物流供需适配决策研究 |
2.5.1 供需适配决策研究 |
2.5.2 带时间窗约束的决策研究 |
2.5.3 基于动态信息更新的决策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应急物流供需适配问题分析 |
3.1 应急物流供需适配概念与特征 |
3.1.1 供需适配概念 |
3.1.2 供需适配特征 |
3.1.3 供需适配原则 |
3.2 供需适配结构及效用分析 |
3.2.1 供需适配场景分析 |
3.2.2 供需适配结构 |
3.2.3 供需适配效用分析 |
3.3 供需适配系统运作分析 |
3.3.1 供需适配系统目标 |
3.3.2 供需适配系统运作过程 |
3.3.3 供需适配系统运作模式 |
3.3.4 供需适配系统运作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完备需求信息下医药物资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模型 |
4.1 需求信息完备性问题 |
4.1.1 考虑信息完备的重要性 |
4.1.2 需求信息完备性分析 |
4.1.3 需求信息完备性优化方法 |
4.2 地震疾病谱变化规律分析 |
4.2.1 地震医学救援阶段划分 |
4.2.2 震后疾病谱变化表现 |
4.2.3 地震疾病谱变化影响因素 |
4.2.4 震后医药物资需求及其变化规律 |
4.2.5 地震疾病谱数据分析 |
4.3 不完备信息下地震疾病谱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模型 |
4.3.1 多源数据融合预测技术 |
4.3.2 需求预测模型假设 |
4.3.3 多源数据融合过程 |
4.3.4 基于地震疾病谱的多源数据融合预测 |
4.3.5 对比分析 |
4.4 多源数据融合需求预测模型仿真分析 |
4.4.1 预测模型仿真背景 |
4.4.2 预测模型仿真过程与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紧迫状态下医药应急供需适配时间窗序列决策模型 |
5.1 配置时间紧迫性问题 |
5.1.1 考虑时间紧迫的重要性 |
5.1.2 配置时间紧迫性分析 |
5.1.3 配置时间紧迫性优化方法 |
5.2 紧迫状态下时间窗序列供需适配分析 |
5.2.1 时间窗序列的概念 |
5.2.2 时间窗序列的生成 |
5.2.3 时间窗序列下的医药适配方式 |
5.3 供需适配时间窗序列决策模型 |
5.3.1 符号与假设 |
5.3.2 时间窗序列的协同适配决策 |
5.3.3 单时间窗口的综合适配决策 |
5.3.4 求解方法 |
5.3.5 对比分析 |
5.4 供需适配时间窗序列模型仿真分析 |
5.4.1 时间窗序列适配模型仿真背景 |
5.4.2 时间窗序列适配模型仿真过程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灾情演化下医药应急供需动态适配决策模型 |
6.1 灾情演化动态性问题 |
6.1.1 考虑灾情动态演化的重要性 |
6.1.2 灾情演化动态性分析 |
6.1.3 灾情演化动态性优化方案 |
6.2 灾情演化下滚动时间窗序列供需适配分析 |
6.2.1 滚动时间窗序列的概念 |
6.2.2 滚动时间窗序列的生成 |
6.2.3 滚动时间窗序列下的医药适配方式 |
6.3 供需动态演化适配决策模型 |
6.3.1 符号与假设 |
6.3.2 动态适配决策概念界定 |
6.3.3 动态适配决策 |
6.3.4 求解过程 |
6.4 供需动态适配模型仿真分析 |
6.4.1 动态适配模型仿真背景 |
6.4.2 动态适配模型仿真过程与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医药相关数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
一九八四·女卫生兵方队 |
一、意外出现了 |
二、集结!四百二十二名女兵 |
三、长达十五秒的静站 |
四、焦头烂额的教练员 |
五、夏日奇冰 |
六、皮靴啊裙子啊,焕然一新 |
七、你好,斜线 |
八、银杏树的果子 |
一九九九·女兵方队 |
一、长号在前 |
二、大场面 |
三、一起减肥吧 |
四、又见沙河机场 |
五、数以吨计的汗水啊 |
六、调步子的人 |
七、想去仪仗队看“火花” |
八、芳邻 |
九、南池子街口一朵小花 |
二〇〇九·三军女兵方队 |
一、阅兵史上最大的数字 |
二、第一场雪 |
三、良乡的日日夜夜 |
四、向女神致敬 |
五、最牛排面 |
六、同心同行 |
七、七排头不练了! |
八、在雨中 |
九、青春啊,各奔东西 |
二〇一五·白求恩医疗方队 |
一、恋爱中的宝贝 |
二、唯一的女兵方队 |
三、战争,女人从未走开 |
四、学兵的逆袭 |
五、从素描到油画,从油画到水墨丹青 |
六、女将校领队 |
七、太阳照常升起 |
八、管亚新,我找了你三十年 |
二〇一九·女兵方队 |
一、集结!五百零二名女兵 |
二、拥抱的力量 |
三、女兵堆里的男干部 |
四、医务室里欢乐多 |
五、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
六、中秋之夜 |
七、星光熠熠 |
八、执念 |
九、即将踏上征程 |
尾声 |
(4)经学背景下的汉代骚体赋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二、选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三、选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代骚体赋创作背景流变与经学之关系 |
第一节 骚体赋与“大一统”观念的叛离 |
一、诸子兼兴与“大一统”观念的对立 |
二、楚文化的特殊处境与“大一统”观念的悖离 |
第二节 骚体赋作家的心态变化与经学“大一统” |
一、骚体赋对经学“大一统”的歌颂 |
二、骚体赋对经学“大一统”的抵抗 |
三、骚体赋所体现的经学齐、鲁学之分野 |
第三节 骚体赋的分流及经学“大一统”的衰弱 |
一、怀抱希望,关心朝政 |
二、正本清源,纯化经学 |
三、疏离政治,明哲保身 |
四、骚体赋不同走向的经学背景分析 |
第四节 骚体赋的道德关注及经学“大一统”的再现 |
一、东汉早期骚体赋的道德关注 |
二、《幽通赋》中士人乐观精神之彰显 |
第五节 骚体赋的回归及政权与经学的双重跌落 |
一、骚体赋的批判性回归 |
二、骚体赋的抒情化回归 |
第二章 汉代骚体赋主题呈现开拓与经学之关系 |
第一节 骚体赋的悼屈主题与汉代经学的政教观念 |
一、西汉前期:合乎诗教、入世忠君 |
二、西汉后期:以骚言志、以正事君 |
三、东汉前期:中庸内敛、温柔敦厚 |
四、东汉后期:依经立义、以风谏君 |
第二节 骚体赋的叙志主题与汉代经学的政治批判性 |
一、汉代骚体赋的叙志渊源 |
二、骚体赋叙志主题受经学政治批判性之影响 |
第三节 骚体赋的纪行主题与古文经学的肇兴 |
一、纪行赋与骚体之关系 |
二、东汉时期骚体赋创作的经学背景 |
第四节 骚体赋中的个体“自我”演变与汉代经学的阶段特征 |
一、骚体赋的“社会自我”追求与西汉通经入仕 |
二、骚体赋的“道德自我”完善与东汉尚德复礼 |
三、骚体赋的“独立自我”觉醒与汉末经义式微 |
第三章 汉代骚体赋结构形式演变与经学之关系 |
第一节 汉代骚体赋的篇章结构与经学 |
一、骚体赋序言与说经文体之关系 |
二、骚体赋乱辞与经传语体之关系 |
第二节 汉代骚体赋的言说方式与经学 |
一、“兮”字句型的演变与经学之关系 |
二、遣词造句的更新与经学之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城市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估与规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震灾害背景 |
1.1.2 城市医疗系统受灾背景 |
1.1.3 城市医疗系统韧性建设是必然趋势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韧性研究现状 |
1.3.2 城市医疗系统韧性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 |
1.4.1 灾害范围 |
1.4.2 城市医疗系统范围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韧性 |
2.1.2 城市韧性 |
2.1.3 城市抗震韧性 |
2.1.4 城市医疗系统 |
2.2 城市医疗系统韧性 |
2.2.1 城市医疗系统韧性 |
2.2.2 城市医疗系统韧性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震灾害下城市医疗系统的韧性表征 |
3.1 地震灾害下的城市医疗系统 |
3.1.1 城市医疗系统地震灾害特点 |
3.1.2 地震灾害中影响医疗韧性的要素总结 |
3.2 城市医疗系统的韧性功能曲线的构建 |
3.2.1 韧性功能曲线 |
3.2.2 城市医疗系统韧性功能曲线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估体系构建 |
4.1 评估体系建立的基础 |
4.1.1 指标选取的依据 |
4.1.2 指标选取原则 |
4.1.3 评估方法选择 |
4.2 评估体系构建 |
4.2.1 评估指标的确定 |
4.2.2 指标的说明 |
4.3 评估体系指标权重计算 |
4.3.1 指标因子权重计算方法简介 |
4.3.2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
4.3.3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 |
4.3.4 三级指标权重计算 |
4.4 评估体系指标权重汇总及结果分析 |
4.4.1 评估指标权重汇总 |
4.4.2 评估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4.5 指标评分标准及评估结果等级说明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医疗系统规划韧性设计对策 |
5.1 韧性提升策略重点 |
5.2 风险评估与有效避让 |
5.3 医疗建筑工程抗震能力提升 |
5.4 应急基础设施抗震及冗余能力提升 |
5.5 震后医疗救治能力提升 |
5.5.1 日本防灾医院的建设经验 |
5.5.2 我国防灾医院建设 |
5.5.3 城市防灾医疗网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医疗系统韧性评估体系的实例应用 |
6.1 背景概述 |
6.2 实例计算 |
6.2.1 实例计算医疗设施应急反应时间评估结果 |
6.2.2 指标打分及结果汇总 |
6.3 结果分析 |
6.3.1 得分评定 |
6.3.2 指标得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
1.5 研究不足 |
1.6 理论研究基础 |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1.6.2 风险管理理论 |
1.6.3 系统管理理论 |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8.1 主要研究内容 |
1.8.2 几个概念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文献研究法 |
2.1.3.2 贴现法 |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
2.1.4 相关内容界定 |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
2.2 结果 |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
2.3 讨论 |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专家情况 |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
4.3 讨论 |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
4.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方法 |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
5.2.1 基本情况 |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然灾害频发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城市安全矛盾 |
1.1.2 我国城市空间研究中灾害风险适应议题的涌现 |
1.1.3 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中灾害风险适应的瓶颈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2.1 疏散避难空间 |
1.2.2 突发性自然灾害 |
1.2.3 适应灾害风险(适灾)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理论目的与意义 |
1.3.2 现实目的与意义 |
1.3.3 实践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对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梳理 |
2.1.1 我国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
2.1.2 日本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
2.1.3 其他国家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
2.2 对灾害风险研究的梳理 |
2.2.1 关注成灾机理的致灾型概念与研究 |
2.2.2 推进灾害管理的损失型概念与研究 |
2.3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与应用 |
2.3.1 CAS理论基础之一:复杂系统的发展与贡献 |
2.3.2 CAS理论基础之二:适应概念的内涵与内核 |
2.3.3 CAS经典理论的建立:复杂性和适应性的交融 |
2.3.4 CAS视角下社会生态系统内部机制的挖掘 |
2.3.5 CAS视角下城市空间系统外部响应的推导 |
2.4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对本文的启示 |
2.4.1 明确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 |
2.4.2 明确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 |
2.4.3 确定CAS理论为研究基础 |
2.4.4 确立适灾理论设计导向适灾规划应用的研究路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与规划体系建构 |
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系统复杂性表现 |
3.1.1 多元要素与结构的复杂性 |
3.1.2 多重职能与使用的复杂性 |
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风险适应性要求 |
3.2.1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公平使用要求 |
3.2.2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持续使用要求 |
3.2.3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异同使用要求 |
3.3 CAS理论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确立 |
3.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主体辨析 |
3.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外部特征 |
3.3.3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机制 |
3.4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模型的建立 |
3.4.1 适灾机理之一:运行“统筹与自治兼顾”的标识机制,施行异同使用 |
3.4.2 适灾机理之二:运行“涌现与扰沌并行”的积木机制,实现公平使用 |
3.4.3 适灾机理之三:运行“弹性适应性循环”的内部模型,确保持续使用 |
3.5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体系的生成 |
3.5.1 承接适灾理论设计的适灾规划响应框架 |
3.5.2 基于公平性-持续性-异同性原则的规划方法集合 |
3.5.3 基于专题导向-风险导向-主体导向的规划内容搭建 |
3.5.4 基于适应-事实-复杂-人本属性的规划价值审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一: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 |
4.1 滨海城市多灾种致灾性风险特征归纳 |
4.1.1 海陆相接的致灾机制与灾害形势 |
4.1.2 地震-潮灾-台风-火灾的致灾性评价指标 |
4.1.3 近海-远海的空间分异倾向 |
4.2 滨海城市致灾性风险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
4.2.1 地震与火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
4.2.2 潮灾与风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
4.3 致灾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庇护策略搭建 |
4.3.1 邻域层多灾种场所性庇护方式的差异 |
4.3.2 城市层近海向远海的环境性庇护撤离 |
4.3.3 针对安全庇护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二:适应人口暴露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 |
5.1 滨海城市人口暴露性风险特征识别 |
5.1.1 人口发展与避难场所资源条件 |
5.1.2 紧急收容-生活收容的暴露性评价指标 |
5.1.3 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倾向 |
5.2 滨海城市暴露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
5.3 暴露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收容策略搭建 |
5.3.1 邻域层紧急至生活的收容规格提升 |
5.3.2 城市层中心向外围的生活性收容转移 |
5.3.3 针对有效收容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三:适应救助敏感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 |
6.1 滨海城市救助敏感性风险特征辨析 |
6.1.1 主要救助单位及救助行动流线 |
6.1.2 生命安全-生活重建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
6.1.3 边缘-轴线的空间分异倾向 |
6.2 滨海城市敏感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
6.3 敏感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救助策略搭建 |
6.3.1 邻域层初级至高级的救助服务升级 |
6.3.2 城市层轴线向边缘的高级救助调遣 |
6.3.3 针对可靠救助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应用与规划保障 |
7.1 天津滨海新区和核心区概况 |
7.1.1 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范围 |
7.1.2 地震、风暴潮、火灾致灾条件充分 |
7.1.3 人口增长但疏散避难空间资源发展不齐 |
7.1.4 海河垂直海岸构成“T”状城市发展轴 |
7.2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价值 |
7.2.1 具有滨海城市的典型灾害风险特征,发挥先行先试 |
7.2.2 暂无系统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成果,填补现状缺失 |
7.2.3 城市建设和规划编制都处于调整期,把握规划时机 |
7.3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可视化与庇护型策略 |
7.3.1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评价 |
7.3.2 邻域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
7.3.3 城市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
7.4 人口暴露性风险可视化与收容型策略 |
7.4.1 人口暴露性风险评价 |
7.4.2 邻域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
7.4.3 城市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
7.5 救助敏感性风险可视化与救助型策略 |
7.5.1 救助敏感性风险评价 |
7.5.2 邻域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
7.5.3 城市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
7.6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措施 |
7.6.1 基于异同性原则的多方权责分配制度 |
7.6.2 基于公平性原则的多层规划参与程序 |
7.6.3 基于持续性原则的多阶信息智慧平台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结语 |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与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立题依据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3.技术路线 |
4.研究方法 |
4.1 文献调研法 |
4.2 文献计量法 |
4.3 专家咨询法 |
4.4 层次分析法 |
4.5 风险评估法 |
4.6 统计分析法 |
5.国内外发展现状 |
5.1 国外发展现状 |
5.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1.1 基本概念 |
1.1.1 搜救 |
1.1.2 战场搜救 |
1.1.3 战场联合搜救 |
1.1.4 搜救分队 |
1.1.5 遇险人员 |
1.1.6 人员生还率 |
1.1.7 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 |
1.1.8 风险评估 |
1.2 战场搜救风险因素分析 |
1.2.1 资源类风险 |
1.2.2 信息类风险 |
1.2.3 技术类风险 |
1.2.4 环境类风险 |
1.2.5 组织管理类风险 |
1.3 战场搜救能力需求分析 |
1.3.1 现场判断能力 |
1.3.2 现场急救能力 |
1.3.3 后送能力 |
第二章 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清单 |
2.1 构建原则 |
2.1.1 与遇险伤员时效救治需求相匹配 |
2.1.2 与搜救分队职能定位相匹配 |
2.1.3 与战场搜救环境相适应 |
2.1.4 与救治层级相匹配 |
2.2 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的搜集与梳理 |
2.3 确立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清单 |
2.3.1 拟制技术清单咨询表 |
2.3.2 选择咨询专家 |
2.3.3 数据分析方法 |
2.3.4 清单筛选方法 |
2.3.5 分析咨询结果 |
2.3.6 构建技术清单 |
第三章 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
3.1 构建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独立性原则 |
3.1.3 可操作性原则 |
3.1.4 可行性原则 |
3.1.5 可延续性原则 |
3.2 指标搜集及拟定 |
3.2.1 救治人员层次 |
3.2.2 救治人员数量 |
3.2.3 药材类型 |
3.2.4 操作时间 |
3.2.5 操作姿势 |
3.3 确定评估指标 |
3.3.1 咨询问卷设计 |
3.3.2 专家基本情况 |
3.3.3 结果分析 |
3.3.4 专家意见 |
3.4 确定评估指标权重 |
3.4.1 问卷设计 |
3.4.2 赋值方法 |
3.4.3 建立评估指标判断矩阵 |
3.4.4 计算评估指标正反向权重 |
第四章 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与筛选模型 |
4.1 建模方法 |
4.2 建模步骤 |
4.2.1 确立评估指标 |
4.2.2 确定评估指标权重 |
4.2.3 确定双向评价值 |
4.3 建立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与筛选模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通气技术 |
4.4.2 止血技术 |
4.4.3 包扎技术 |
4.4.4 固定技术 |
4.4.5 搬运技术 |
4.4.6 镇痛技术 |
4.4.7 抗感染技术 |
第五章 启示与展望 |
5.1 启示 |
5.1.1 准确把握作战防护和医疗救治的关系 |
5.1.2 着力提升战场搜救的救治技能水平 |
5.1.3 加强战场搜救的救治技术储备 |
5.1.4 加快战救装备研发成果转化 |
5.1.5 制定战场搜救的医疗救援预案 |
5.2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5.2.1 系统阐述了相关概念和理论 |
5.2.2 制定了战场搜救救治技术清单 |
5.2.3 构建了战场搜救救治技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5.2.4 构建了战场搜救救治技术适用性评估与筛选模型 |
5.3 存在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2 第一轮咨询问卷 |
附录3 第二轮咨询问卷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9)交通事故中四肢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交通事故后四肢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表 |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A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附录 B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
附录 C 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PTGI) |
附录 D 心理弹性量表 CD-RIS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前言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背景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研究目的意义 |
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洪涝灾害伤病救护需求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附件一 |
附件二 |
四、地震挤压伤中期的伤情观察和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震后医药应急物流供需动态适配决策问题研究[D]. 方嘉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陆军维和军医培训课程研究及对策分析[D]. 汤林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3]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J]. 艾蔻. 芳草, 2021(04)
- [4]经学背景下的汉代骚体赋流变研究[D]. 孙静雯.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城市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估与规划对策研究[D]. 孟俊林.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 [6]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7]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D]. 张威涛. 天津大学, 2019(01)
- [8]战场搜救现场急救技术适用性评估与筛选研究[D]. 刘艳丁. 军事科学院, 2019(09)
- [9]交通事故中四肢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 孙文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洪涝灾害救援护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徐莎. 锦州医科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