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东准噶尔北缘板块构造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宁[1](2021)在《东准噶尔北缘一带泥盆纪火山岩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
白建科[2](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晶质石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显示出良好的晶质石墨成矿潜力。然而,因发现时间晚,石墨矿床研究程度整体偏低,目前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单个矿床,缺乏对东准噶尔石墨矿床的系统性研究,这不但制约了对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的准确认识,而且直接影响该地区下一步晶质石墨找矿工作的勘查部署和大型石墨资源基地建设。本论文选择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采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碳同位素等方法,重点分析石墨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碳质来源、控矿因素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石墨矿床矿化、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东准噶尔地区已知石墨矿床均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褶皱带内,空间分布明显受控于NW-SE向展布的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等3条区域性构造岩浆岩带。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矿体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作用明显,矿体发生塑性变形,矿化蚀变主要包括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褐铁矿化,石墨呈细鳞片-显微鳞片状结构,片径0.001~0.2mm,固定碳含量11.56%~15.6%。黄羊山石墨矿体赋存于碱性花岗岩中,矿化蚀变为云英岩化和硅化-黑云母化,固定碳含量6.15%,晶质鳞片状和叶片状结构,片径0.05~0.2mm,最大可达0.5mm。通过典型石墨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得出: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含矿岩系沉积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336~321Ma),含矿岩系归属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和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原岩均为杂砂岩或长石砂岩,其物源总体为长英质源区,但构造背景较复杂。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成矿时代集中于晚石炭世晚期(301~312Ma)。通过对典型石墨矿床开展碳同位素、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获得孔可热和吐尔库里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1.4‰,黄羊山和苏吉泉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0.4‰。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石墨碳同位素δ13C值的一致性,不仅反映石墨的碳质来源均为有机成因,而且暗示石墨原岩建造形成于相似的沉积环境。典型石墨矿床具有相似的XRD衍射图谱,峰形尖锐,石墨d(002)介于3.353~3.356?之间,说明石墨矿物有序度较好。黄羊山石墨矿中石墨激光拉曼光谱表现出尖锐的G带,微弱的D1、D2缺陷峰,显示石墨结晶度较高。石墨晶体R2值介于0.02~0.14,计算得到形成温度为578~632℃。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可划分为3种矿化类型:与蚀变钾长花岗岩有成因关系的石墨矿化类型;与岩浆期后气化热液有关的石墨矿化类型;炭质板岩-炭硅质板岩型石墨矿化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2种成因类型:构造岩浆热变质型和岩浆气液蚀变型,与前人划分方案不同,指导区域找矿可操作性更强。根据已发现典型石墨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成矿有利区带划分出3个成矿亚带: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石墨成矿亚带(Ⅰ-1)、扎河坝-阿尔曼泰石墨成矿亚带(Ⅰ-2)和卡拉麦里-莫钦乌拉石墨成矿亚带(Ⅰ-3),为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下一步石墨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安瑞[3](2021)在《东准噶尔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 ——来自恰库尔图—二台地区火山岩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是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重要构造单元,记录了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复杂的增生造山历史,迄今为止对于本区洋盆俯冲时限和增生造山过程仍然存在较多争议。本论文在东准噶尔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上,对区内古生代火山岩系统开展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Lu-Hf和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揭示了岩浆源区性质、演化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初步确定了该区古生代古洋盆的构造演化历史,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从泥盆纪平顶山组中识别出早古生代安山岩(466~422 Ma),该安山岩很可能是在卡拉麦里洋俯冲过程中由俯冲板片来源的流体交代上覆的尖晶石–石榴石过渡带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并推断洋壳初始俯冲发生在466 Ma之前的古生代早期。(2)东准噶尔北缘恰库尔图地区泥盆纪火山岩主要由高铝玄武岩、高Sr/Y安山岩、正常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形成时代为392~362 Ma。高铝玄武岩可能由俯冲大洋板片来源的流体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高Sr/Y安山岩是含石榴石的角闪岩相的大洋板片熔体与上覆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的产物;正常安山岩是由被板片流体所交代的亏损地幔楔不同程度部分熔融形成;英安岩和流纹岩是在角闪岩相条件下,由年轻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成。该地区在泥盆纪时期处于俯冲消减环境。(3)东准噶尔北缘恰库尔图地区石炭纪火山岩主要由高Sr/Y安山岩、正常安山岩和流纹岩组成,形成于约354~326 Ma。高Sr/Y安山岩可能是在角闪岩相条件下大洋板片熔体与上覆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的产物;正常安山岩是由被大量板片流体和少量沉积物熔体所交代的亏损地幔楔不同程度部分熔融形成;流纹岩是在角闪岩相条件下,由年轻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成。该地区在早石炭世早期处于俯冲消减环境,而在早石炭世末期可能处于碰撞环境。(4)东准噶尔北缘恰库尔图地区早二叠世火山岩主要由拉斑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组成,时代为277 Ma左右。拉斑玄武岩可能由地幔楔被俯冲大洋板片流体交代而部分熔融形成;安山岩是由被大量板片流体和少量沉积物熔体所交代的亏损地幔楔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流纹岩是在角闪岩相条件下,由年轻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该地区在早二叠世时期处于后碰撞伸展环境。(5)通过对古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组合、时代、Lu-Hf和Sr-Nd同位素分析对比,确定了东准噶尔地区在古生代为洋内岛弧体系,并提出了卡拉麦里洋在俯冲增生过程中可能存在俯冲板片前进和后撤的构造转换。(6)根据综合研究和区域对比,提出东准噶尔与阿尔泰地块可能拼合于早石炭世末期。
汤贺军[4](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文中认为东准噶尔地区地处中国新疆北部,作为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大陆增长和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研究课题。该区自古生代来经历了大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和后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关于东准噶尔的板块边界、物质组成、基底属性、洋盆闭合时限及矿产发育特征等,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和共识。但对该地区古生代构造属性、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未能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统一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东准噶尔北缘扎河坝及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厘定了成岩成矿时代,阐明了岩浆岩的性质、源区特征及其岩石成因,进而探讨了大地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通过1:1万实测地质剖面,对扎河坝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产于扎河坝蛇绿岩中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含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侵位时间为401?Ma,远小于扎河坝蛇绿岩的形成时代(488~498 Ma)。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各个岩石单元都具有受俯冲带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一个洋内岛弧逐渐成熟的过程。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环境,较晚形成的产物如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为俯冲消减不同时期的产物。2、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类,Mg#中等(0.39~0.50)。二者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全岩(87Sr/86Sr)i为0.704966~0.707395,εNd(t)介于1.29~3.84之间,锆石εHf(t)为-1.7~18.8,平均值为5.6,δ18O为5.25‰~10.17‰,平均值为7.71‰。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混染了约20%~40%的壳源物质。二者锆石U-Pb年龄为401 Ma左右,且均捕获了前寒武系的老锆石,说明本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本区泥盆纪侵入岩呈较小面积分布,但火山岩非常发育。玉伊塔斯矿床含矿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384.6Ma,索东角闪辉长岩年龄为387.2Ma,全岩(87Sr/86Sr)i为0.703512~0.704076,εNd(t)介于4.98~5.36之间,锆石εHf(t)值为9.8~12.9,δ18O同位素6.32‰~6.66‰。喀腊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年龄为393.5Ma,其磷灰石(87Sr/86Sr)i为0.703066~0.703332,εNd(t)为5.26~7.51。泥盆纪侵入岩及火山岩研究表明其构造背景为洋内弧有关的俯冲消减环境,索东角闪辉长岩及玉伊塔斯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为岛弧背景下俯冲板片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上部地幔楔形成。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受地壳污染程度较小,可能是石榴石橄榄岩熔融的产物。4、本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较为发育,但火山岩发育一般。碱性花岗岩带中扎河坝西岩体年龄为321Ma,早于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其具有A2型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暗示其侵位时该地区造山作用已结束。从早到晚,从北向南,东准噶尔乌伦古到卡拉麦里地区A型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逐渐降低,而εNd(t)的值逐渐增高,表明岩浆源区不断亏损,中亚造山带有不断向南增生的趋势。库拉比也含矿岩体及卡拉岗组含矿流纹岩锆石年龄为274~278Ma。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显示,前者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且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后者与扎河坝西碱性花岗岩为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拉张环境。5、对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了4个阶段: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为大洋扩张期,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为俯冲消减期,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为碰撞期,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为后碰撞期。成矿作用为: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刘泓佑[5](2020)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指出蛇绿岩是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背景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地质学者围绕着蛇绿岩开展过大量的研究。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是十分重要的铜-金-钴-镍-铬多金属成矿带,扎河坝地区位于东准噶尔东北缘,近年来,在该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扎河坝蛇绿岩进行了岩石、岩相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在对该区超基性岩原岩恢复及蛇纹石化强度判别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蛇绿岩的主要基性-超基性岩的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了解其主、微量元素的迁移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各主要成岩及成矿元素的迁移与扎河坝地区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扎河坝蛇绿岩带受断裂带控制,区内地层大部分为古生界地层,其中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分布广泛,次为奥陶系、二叠系地层,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及东南部。新生界地层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以东及西南部。区内超基性岩-基性岩出露的较为完整,主要有两个镁铁-超镁铁质单元:(1)超铁镁质岩:该单元岩石主要为强蛇纹石化的斜辉橄榄岩,少量纯橄岩、斜辉辉橄岩、二辉辉橄岩、二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其下部为纯橄岩,向上渐变过渡为斜辉橄榄岩。(2)铁镁质岩:该单元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包含少量辉长岩、细碧岩及穿插其中的辉绿岩。通过构造图解分析和与前人研究认识对比,扎河坝蛇绿岩为典型的SSZ型蛇绿岩,其轻稀土元素(LREE)较为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富集,大部分样品的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呈现出Eu的负异常,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的样品呈现出Eu正异常。具有和N-MORB轻稀土亏损REE相似的配分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可能形成于弧前增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通过分析主微量元素迁移特征,Al元素在单辉橄榄岩、含辉纯橄岩及二辉橄榄岩样品中呈迁入状态,低压有利于Al元素的迁入,因此随着蛇纹石化强度,温压条件也在一直降低。随着蛇纹石化程度加深,除Tm、Lu等稀土元素没有明显迁移特征,其余稀土元素全部迁入,整体呈现富集状态,不过轻重稀土的迁移程度不同,在三种不同蛇纹石化橄榄岩中都体现为LREE/HREE的值渐增,表明岩体的演化分异程度越来越高。在成矿元素上,超基性岩-基性岩的Fe、Mg元素整体呈现迁出趋势,在单辉橄榄岩、含辉纯橄岩、二辉橄榄岩样品中随着蛇纹石化程度的加深,Fe、Mg元素呈现迁出趋势。对于Cr元素,在超基性岩样品中富集,且整体呈现出迁入趋势。在辉长岩及玄武岩样品中,整体呈现出迁出趋势,Cr的富集程度随着蛇纹石化的加深逐渐减少,弱蛇纹石化的区域更容易富集铬铁矿。铁族元素与亲铜元素V、Co、Ni、Cu、Zn等,除Ni外,其余元素在超基性岩样品中均呈现出迁入趋势。而在辉长岩与玄武岩样品中,除Ni外,其余元素均呈现出迁出趋势。因此,该区Cu、Co成矿元素很可能是在热液活动中从研究区的基性岩迁移到超基性岩中。此外,Au元素在超基性岩中呈现出迁出状态,很有可能该区的金矿在成因上与蛇绿岩带具有一定的关系。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6](2020)在《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地区蛇绿岩广泛分布在天山、秦祁昆等造山带和塔里木、准噶尔等陆块周缘,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陆块-混杂带交织图,演绎着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在近年来小比例尺西北地质图编制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了区内有关蛇绿岩的资料文献,梳理了西北蛇绿混杂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序列,重点叙述了西北地区蛇绿混杂岩特征,探讨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地质构造演化的关系。西北地区36条蛇绿混杂岩带是蛇绿岩的赋存空间,可以划归为5个区、2个对接带和2个缝合带。红柳沟-北祁连山新太古代—中元古代蛇绿岩可能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柯坪、勉略、松树沟等新元古代早期蛇绿岩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和局部洋陆转化相关,大量古生代以来的蛇绿岩是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多陆块岛弧洋盆系统洋陆转化作用的记录。
阿里木江·艾合买提[7](2020)在《新疆富蕴县杜热一带浅覆盖区铜矿找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富蕴县杜热镇一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谢米斯台-库兰卡孜干古生代岛弧带内。近年来,在该地区珠万喀腊-阿舒达斯一带陆续发现了多处重要的铜矿(化)体或细脉状铜矿化点,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但由于大面积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沉积物覆盖,研究区铜矿床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尚缺少成矿岩石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详细的物化探勘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以杜热一带铜矿(化)点及出露的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考察基础上,通过SHRIMP锆石U-Pb定年测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物化探数据收集等方法,对该区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1)通过SHRIMP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认为杜热一带泥盆纪(411~375 Ma)处于有利于铜矿形成的岛弧环境,含矿闪长岩(395.6±2.4 Ma)在此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晚石炭世早期碱性花岗岩(319.3±2.5 Ma)和晚石炭世晚期石英正长斑岩(304.1±2.8 Ma)均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是壳幔岩浆混合后经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但前者形成于陆-陆碰撞有关的后碰撞作用进入尾声阶段,其形成标志着造山作用的结束和板内伸展环境的开始,后者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2)综合分析认为,杜热一带铜多金属矿床受区域NW~SE向构造影响,泥盆纪(411~375 Ma)成矿与俯冲背景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有密切关系,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晚期(319~304 Ma),主要形成一系列与后碰撞、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岩浆活动有关的火山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床,与后碰撞阶段转换为板内环境有关。(3)结合区域成矿规律,根据铜矿化点矿化蚀变特征、地球物理异常、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基础上,对比邻区已知矿床(点)圈定了两个找矿远景区,分别为阿舒达斯铜金成矿远景区,大坝村-珠万喀腊铜金成矿远景区。结合前人研究和综合分析认为杜热一带具有一定的铜矿找矿潜力。
俞帅一[8](2020)在《新疆阿尔泰锡伯渡一带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文中指出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的位置在准噶尔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交界处,是中亚造山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本文在对提肯乃克特地区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进行野外地质实地考察和以往地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利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其他理论基础,重点对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内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整个区域的构造演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内的物质组成主要分为岩块和基质两大部分。根据各个岩块的岩性特征、变形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接触关系,本文又将岩块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辉长岩岩块、阳起石片岩岩块、硅质岩岩块、片麻岩岩块以及斜长角闪片岩岩块,而基质则主要由变质砂岩、变粒岩以及各种微晶片岩组成。基质围绕岩块分布,表现出规模不等的“网结状”特征,其中岩块主要以透镜状的形式分布。该构造混杂岩带内的辉长岩岩块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出俯冲期火山岛弧的环境特征;阳起石片岩岩块通过进行原岩恢复得到其原岩为玄武岩,它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十分相似;片麻岩岩块原岩恢复为中酸性岩,其反应出火山弧-同碰撞构造的环境特征。其中辉长岩年龄为368.4±2.9Ma,片麻岩原岩形成年龄为381.9±2.5Ma。推测研究区的该构造混杂岩带形成于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在其形成过程中首先是经历了早期的俯冲拼贴和碰撞,其次为伸展走滑运动,最后经历了后期叠加改造作用。本次研究在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中共识别出4期构造变形,首先是初期的韧性变形,其次是左行韧性剪切变形和右行韧性剪切变形,最后是晚期的浅层次脆性变形。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应为晚古生代板块长期俯冲的产物,在整个区域上研究区的地质发展历史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寒武至奥陶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为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形成的阶段;第三阶段为石炭纪板块俯冲以及大陆边缘造山发展的阶段;第四阶段为二叠纪陆内演化的阶段;第五阶段为中-新生代陆内稳定发展的阶段。
徐倩[9](2020)在《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准噶尔构造带与西准噶尔构造带均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记录。两个地区许多地质记录既有“大致类同”之地层,也有“各具特色”之建造,据此,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究竟是分属两个构造带,还是可对比的一个构造带的东、西两端?这一疑问成为地质学家们久争之命题,并使得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探索并尝试回答这一争论,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的建造、古构造、盆地古环境等记录成为首选研究对象。其中,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尤其是火山沉积岩系,为这一对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记录和良好的窗口。本文依托《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典型剖面对比研究》项目,共选择了8条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为主的典型剖面和数条蛇绿岩带中的火山岩,重点进行了火山岩岩石学、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准确标定了火山岩的时代属性,以同时代火山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如组合建造、系列与类型、构造环境属性、成因、源区特征)为主要对比标志,较为详细的进行了东准噶尔、西准噶尔地区综合对比。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火山岩均以中基性岩为主,具有高铝、低钛、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弧火山岩特征。早泥盆世火山岩属钙碱(-拉斑)系列,且东准噶尔早泥盆世火山岩为典型的高铝玄武岩,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东准噶尔中泥盆世火山岩εHf(t)值为+4.33~+15.22,可能来自受板片流体交代的含石榴石和少量尖晶石的二辉橄榄岩亏损地幔10%~30%的部分熔融。东、西准噶尔晚泥盆世火山岩分别属钙碱-拉斑系列和中高钾钙碱系列,为受流体(及熔体)交代亏损地幔源区的产物。总体而言,泥盆纪东、西准噶尔整体处于俯冲相关的弧环境。东准噶尔早石炭世火山岩具有较高的Na2O+K2O含量和K2O/Na2O比值,显示钾玄质岩石的特征。相对富集LILE和LREE,强烈亏损HFSE,有较明显的Nb-Ta槽,显示俯冲带岩浆特征。εHf(t)值为+0.22~+13.62,较低的(Nb/La)N比值、Nb/U值、Ce/Pb值和较高的Nb含量,显示源区为交代作用富集的地幔源区,形成于后碰撞弧环境。西准噶尔早石炭世火山岩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属钙碱性系列,安山岩具高的Si O2、Al2O3、Sr和Sr/Y比值,低Mg O、Y、Yb,富钠贫钾,为典型的埃达克岩。流纹岩属于钙碱性过铝质岩石,锆石具有正高的εHf(t)=+12.57~+15.56。结合较低的相容元素Ni、Cr、Mg#、Rb/Sr和La/Ce比值,认为埃达克岩可能为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岛弧环境。西准噶尔晚石炭世火山岩为钙碱性基-中酸性火山岩。流纹岩具有高硅、低钛、高铝、富碱、贫钙的特征,属过铝质系列。球粒陨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V”字型分布,具明显的Eu负异常,较高的Ga/Al×104值,属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流纹岩εHf(t)值为+6.95~+14.89,来源于亏损地幔派生的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下。对比研究发现,北部库吉拜-和布克赛尔-洪古勒愣-扎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带和南部达尔布特-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可连接对比。以火山岩为对比主要抓手,并结合共生岩石组合、生物化石及沉积相等因素对比分析,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层小区与东准噶尔二台地层小区较好对比,西准噶尔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东准噶尔北塔山地层小区较好对比,西准噶尔玛依力山地层小区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层小区总体可对比。火山岩对比信息显示,东准噶尔于早石炭世进入后碰撞阶段,而西准噶尔于晚石炭世才开始进入后碰撞阶段,洋盆自东向西呈“剪刀式”闭合模式。自北向南,萨吾尔-福海-杜拉特构造带、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构造带、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构造带岩浆弧在东、西向构造延长方向均具有相似的演化模式。因而,总体而言,东、西准噶尔无论是沉积建造还是构造演化上,都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孟秋熠[10](2020)在《东准噶尔古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亚造山带,是地球上最大的增生造山带和显生宙地壳增生区,同时也是世界上着名的成矿域之一,发育巨量具有年轻幔源组分的花岗岩和大量的矿产。东准噶尔地处中亚造山带腹地,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结合部位,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东准噶尔地区构造演化和成矿背景存在着争议,研究东准噶尔地区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规律、物源特点及其与矿产时空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探究东准噶尔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与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在该地区进行矿产勘探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收集、整理东准地区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地球化学数据以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利用ArcGIS进行花岗岩及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并对东准噶尔琼和坝地区典型性两个时期斑岩铜矿开展了野外调查和赋矿围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并对其矿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东准噶尔地区金属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花岗岩时空演化和深部地壳组成之间的耦合关系,取得了以下成果:1、东准噶尔地区花岗岩集中发育于古生代(500-265Ma),明显分为三期,分别为500-400Ma、400-360Ma和360-265Ma,前两期花岗岩主要发育于扎河坝-琼和坝一线以及双峰山地区,主要表现出弧花岗岩特征;相对来说,第三期花岗岩则呈全区大面积分布,以发育大量的大量碱性花岗岩、A型花岗岩为特征,尤以320-280Ma最为发育,暗示东准噶尔洋至少在晚石炭世之间就已关闭。2、琼河坝拉伊克勒克斑岩铜(钼)矿英云闪长岩形成于早泥盆世(419±3Ma)的俯冲环境;而坝西斑岩铜(钼)矿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早石炭世(337±2Ma和337±4Ma)的构造体制转换期。3、通过同位素填图显示东准噶尔古生代花岗岩具有高正εNd(t)值(+1.3~+12.3)和εHf(t)值(+2.2~+18.2),以及年轻的模式年龄(TDM2(Nd)=1.0~0.4Ga,TDM2(Hf)=1.45~0.3Ga),年轻幔源物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揭示东准噶尔深部组成应主要为年轻的新生地壳,而古老基底非常少或者没有。4、东准噶尔发育大规模矿产,主要为与中酸性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金)、金、钨锡矿和少量的铁矿以及岩浆石墨矿,只有南北两侧发现有与基性-超基性有关的铜镍矿,目前尚未发现铅锌矿、锂矿等与壳源关系密切的矿产,这说明东准噶尔的矿产明显受控于其年轻新生地壳物质组成。东准噶尔成矿年代主要集中在志留纪-二叠纪,少部分为早中生代侏罗纪,志留-泥盆纪产出的矿产相对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分布在乌伦古-扎河坝-琼河坝一带,而石炭纪-二叠纪形成的矿床(点)规模相对较小,但数量多,在区内广泛分布,这与区内花岗岩类时空演化规律具有很好的耦合性。
二、新疆东准噶尔北缘板块构造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东准噶尔北缘板块构造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石墨矿床类型 |
1.2.2 石墨矿床碳源属性 |
1.2.3 石墨矿成矿机理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早古生代地层 |
2.1.2 晚古生代地层 |
2.1.3 中生代地层 |
2.1.4 新生代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2.4 区域深大断裂 |
2.5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三章 典型石墨矿床特征 |
3.1 孔可热石墨矿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 达布逊石墨矿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 散得克石墨矿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 吐尔库里石墨矿 |
3.4.1 矿区地质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5 黄羊山石墨矿 |
3.5.1 矿区地质 |
3.5.2 矿体特征 |
3.5.3 矿石特征 |
3.5.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石墨矿床年代学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测试方法 |
4.2 孔可热石墨矿年代学 |
4.3 达布逊石墨矿年代学 |
4.4 散得克石墨矿年代学 |
4.5 吐尔库里石墨矿年代学 |
4.6 黄羊山石墨矿年代学 |
4.7 小结 |
第五章 石墨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1.1 主要碳库及其同位素特征 |
5.1.2 石墨矿床碳同位素特征 |
5.2 石墨结晶度 |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
5.2.2 拉曼光谱分析 |
5.3 黄羊山石墨矿石可选性评价 |
5.3.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果及可选性评价 |
5.4 石墨矿床类型 |
5.4.1 矿化类型 |
5.4.2 矿床类型 |
5.5 成矿机制 |
5.5.1 构造岩浆热变质型石墨矿 |
5.5.2 岩浆气液蚀变型石墨矿 |
5.6 小结 |
第六章 石墨矿床成矿规律 |
6.1 控矿因素 |
6.2 成矿时代 |
6.3 分布规律 |
6.4 小结 |
主要认识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数据附表 |
(3)东准噶尔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 ——来自恰库尔图—二台地区火山岩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中亚造山带 |
1.2.2 东准噶尔造山带 |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
1.7 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
2.2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2.2.1 中亚造山带南段大地构造单元 |
2.2.2 东准噶尔构造带 |
2.3 区域地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区域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
2.6 蛇绿岩带 |
2.6.1 扎河坝—阿尔曼泰蛇绿岩带 |
2.6.2 卡拉麦里蛇绿岩带 |
2.7 区域构造 |
2.8 矿产资源 |
2.9 小结 |
第三章 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成因及其对俯冲起始的约束 |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2 岩石学特征 |
3.3 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
3.4 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 |
3.5 东准噶尔的早古生代岩浆活动 |
3.6 岩石成因 |
3.6.1 分离结晶 |
3.6.2 岩浆源区 |
3.7 构造背景 |
3.8 小结 |
第四章 泥盆纪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4.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4.2 岩石学特征 |
4.3 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
4.4 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 |
4.5 岩石成因 |
4.5.1 泥盆纪高铝玄武岩 |
4.5.2 泥盆纪高Sr/Y安山岩 |
4.5.3 泥盆纪正常安山岩 |
4.5.4 泥盆纪英安岩和流纹岩 |
4.6 构造背景 |
4.7 小结 |
第五章 石炭纪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5.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5.2 岩石学特征 |
5.3 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
5.4 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 |
5.5 岩石成因 |
5.5.1 石炭纪高Sr/Y安山岩 |
5.5.2 石炭纪正常安山岩 |
5.5.3 石炭纪流纹岩 |
5.6 构造背景 |
5.7 小结 |
第六章 早二叠世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6.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6.2 岩石学特征 |
6.3 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
6.4 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 |
6.5 岩石成因 |
6.5.1 拉斑玄武岩 |
6.5.2 中钾钙碱性安山岩 |
6.5.3 高钾钙碱性流纹岩 |
6.6 构造背景 |
6.7 小结 |
第七章 东准噶尔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史 |
7.1 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属性 |
7.1.1 早古生代构造属性 |
7.1.2 晚古生代构造属性 |
7.2 俯冲碰撞时限 |
7.3 古生代俯冲增生拼贴过程 |
7.3.1 古生代俯冲过程 |
7.3.2 古生代碰撞拼贴过程 |
7.4 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史 |
7.5 陆壳增生机制 |
7.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分析方法 |
附录2 锆石U-Pb测年结果 |
附录3 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 |
附录4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附录5 全岩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 |
附录6 东准噶尔早古生代火成岩锆石 U-Pb与角闪石 Ar-Ar年龄总结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东准噶尔地区研究现状 |
1.2.2 扎河坝地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测试方法 |
1.6.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1.6.2 锆石SIMS U-Pb定年 |
1.6.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1.6.4 锆石O同位素分析 |
1.6.5 全岩主微量分析 |
1.6.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东准噶尔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扎河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
3.1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概况 |
3.2 扎河坝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地质特征 |
3.2.1 地质剖面概况 |
3.2.2 岩石学特征 |
3.2.3 矿产及矿化特征 |
3.2.4 构造变形特征 |
3.3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 |
3.3.1 矿床地质特征 |
3.3.2 含矿岩体特征 |
3.3.3 含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
3.3.4 含矿岩体锆石Hf-O同位素 |
3.3.5 主微量地球化学 |
3.3.6 Sr-Nd同位素组成 |
3.4 讨论 |
3.4.1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形成时代 |
3.4.2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
3.4.3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
第四章 泥盆纪岩浆演化 |
4.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
4.2 索东角闪辉长岩 |
4.2.1 岩石学特征 |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5 讨论 |
4.3 玉伊塔斯铜金矿床 |
4.3.1 矿床地质特征 |
4.3.2 含矿岩体特征 |
4.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5 讨论 |
4.4 喀拉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 |
4.4.1 岩石学特征 |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4.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5 讨论 |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岩浆演化 |
5.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
5.2 扎河坝西石炭纪碱性花岗岩 |
5.2.1 岩石学特征 |
5.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4 Sr-Nd同位素特征 |
5.2.5 讨论 |
5.3 库拉比也铜镍硫化物矿床 |
5.3.1 矿床地质特征 |
5.3.2 含矿岩石特征 |
5.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6 讨论 |
5.4 恰库尔图珍珠岩、萤石矿床 |
5.4.1 矿床地质特征 |
5.4.2 岩石学特征 |
5.4.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4.6 讨论 |
第六章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6.1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 |
6.1.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大洋扩张期 |
6.1.2 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俯冲消减期 |
6.1.3 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碰撞期 |
6.1.4 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后碰撞期 |
6.2 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岩浆演化序列 |
6.2.1 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 |
6.2.2 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 |
6.3 区域成矿作用 |
6.3.1 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 |
6.3.2 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 |
6.3.3 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 |
6.3.4 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
6.3.5 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
6.3.6 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蛇绿岩研究现状 |
2.1 蛇绿岩简介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4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1 区内地层与构造特征 |
3.2 区内火山岩概况 |
3.3 区内蛇绿岩概况 |
3.4 区内矿产概况 |
3.4.1 区域矿产概况 |
3.4.2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特征 |
第4章 扎河坝蛇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样品测试 |
4.1.3 数据处理 |
4.2 样品岩石矿物学特征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 扎河坝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意义 |
5.1 元素迁移基准值的确定 |
5.2 元素迁移特征及地质意义 |
5.2.1 主量元素迁移特征 |
5.2.2 微量与稀土元素迁移特征 |
5.2.3 元素迁移对成矿作用贡献的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总结 |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概况 |
1.1 空间分布 |
1.2 蛇绿岩时间序列 |
2 西北地区蛇绿岩特征 |
2.1 阿尔泰区 |
2.2 额尔齐斯对接带 |
2.3 准噶尔-中天山-北山区 |
2.3.1 准噶尔西部区 |
2.3.2 准噶尔东部卡拉麦里-伊吾蛇绿混杂岩带 |
2.3.3 准噶尔-吐哈盆地南缘 |
2.4 南天山-马鬃山对接带 |
(1)吉根蛇绿混杂岩带 |
(2)巴雷公-别迭里蛇绿混杂岩带 |
(3)中天山南缘蛇绿混杂岩带 |
(4)榆树沟-铜花山蛇绿混杂岩 |
2.5 塔里木-敦煌-北山南部区 |
2.6 阿尔金-祁连-北秦岭缝合带 |
2.6.1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 |
2.6.2 阿帕-茫崖蛇绿混杂岩带 |
2.6.3 北祁连缝合带 |
(1)九个泉-老虎沟蛇绿混杂岩带 |
(2)香毛山-大岔大坂蛇绿混杂岩带 |
2.6.4 达道尔基-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 |
2.6.5 北秦岭蛇绿混杂岩带 |
2.7 柴达木及相邻区 |
2.8 西昆仑-木孜塔格-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 |
2.9 北羌塘区 |
3 蛇绿岩与构造演化讨论 |
3.1 地壳早期演化阶段 |
3.2 超大陆裂解阶段 |
3.3 洋陆格局的形成与洋陆转化阶段 |
3.3.1 古亚洲构造域 |
3.3.2 特提斯构造域 |
4 结论 |
(7)新疆富蕴县杜热一带浅覆盖区铜矿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泥盆系 |
2.1.2 石炭系 |
2.1.3 二叠系 |
2.1.4 白垩系 |
2.1.5 第四系 |
2.2 火山岩 |
2.3 构造 |
2.4 区域成矿带划分 |
第3章 杜热一带地质概况 |
3.1 地层 |
3.1.1 泥盆纪托让格库都克组(D_1t) |
3.1.2 中泥盆统北塔山组(D_2bt) |
3.1.3 上白垩统红砾山组(K_2h) |
3.1.4 古新统-始新统紫泥泉子组(E_(1-2)z) |
3.1.5 始新统-渐新统安集海河组(E_(2-3)a) |
3.1.6 渐-中新统沙湾组(E_3N_1sh) |
3.1.7 第四系 |
3.2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
3.3 火山岩 |
第4章 研究区侵入岩特征 |
4.1 SHRIMP锆石U-Pb测年 |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1 主量元素 |
4.2.2 微量和稀土元素 |
4.3 讨论 |
4.3.1 碱性花岗岩与石英正长斑岩成因 |
4.3.2 构造环境 |
4.4 小结 |
第5章 研究区铜矿(化)点地质特征 |
5.1 珠万喀腊铜矿(化)点 |
5.1.1 珠万喀腊铜矿化蚀变带特征 |
5.1.2 矿石特征 |
5.2 喀拉布勒根铜矿(化)点 |
5.2.1 矿化蚀变特征 |
5.2.2 矿石特征 |
5.3 第二牧场铜矿(化)点 |
5.3.1 矿化蚀变特征 |
5.3.2 矿石特征 |
5.4 阿舒达斯铜矿(化)点 |
第6章 研究区物化探特征 |
6.1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6.1.1 珠万喀腊铜矿(化)点化探特征 |
6.1.2 喀拉布勒根铜矿(化)点化探特征 |
6.1.3 第二牧场铜矿(化)点化探特征 |
6.1.4 阿舒达斯铜矿(化)点化探特征 |
6.2 地球物理特征 |
6.2.1 地球物理参数特征 |
6.2.2 珠万喀腊铜矿化点地球物理信息 |
6.2.3 喀拉布勒根铜矿化点地球物理信息 |
6.2.4 阿舒达斯铜矿化点地球物理信息 |
第7章 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分析 |
7.1 成矿规律 |
7.1.1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
7.1.2 邻区铜矿床成矿时代分析研究 |
7.2 杜热一带铜矿床成矿模式 |
7.3 杜热一带铜矿床找矿标志 |
7.4 成矿预测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新疆阿尔泰锡伯渡一带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现状 |
2.2 构造背景 |
2.3 地层 |
2.4 火山岩 |
2.5 侵入岩 |
2.6 变质岩 |
2.7 构造 |
第3章 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特征 |
3.1 划分依据 |
3.2 物质组成 |
3.3 岩块年代学特征 |
3.4 岩块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
第4章 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变形特征及地质演化历史 |
4.1 混杂岩结构 |
4.2 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的变形特征及期次划分 |
4.3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
第5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立典剖面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火山岩研究现状 |
1.2.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已完成与论文相关的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2.1 地层分区方案 |
2.2.2 地层概况 |
2.3 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3.3 脉岩 |
2.4 蛇绿岩 |
2.4.1 西准噶尔蛇绿构造混杂岩 |
2.4.2 东准噶尔蛇绿构造混杂岩 |
2.5 区域构造概况 |
第三章 东、西准噶尔泥盆纪岩浆活动 |
3.1 早泥盆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
3.1.1 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
3.1.2 年代学特征 |
3.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
3.1.5 构造环境 |
3.2 中泥盆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
3.2.1 火山岩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
3.2.2 年代学特征 |
3.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3.2.5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
3.2.6 构造环境 |
3.3 晚泥盆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
3.3.1 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
3.3.2 年代学特征 |
3.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
3.3.5 构造环境 |
第四章 东、西准噶尔石炭纪岩浆活动 |
4.1 早石炭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
4.1.1 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
4.1.2 年代学特征 |
4.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4.1.5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
4.1.6 构造环境 |
4.2 晚石炭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
4.2.1 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
4.2.2 年代学特征 |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4.2.5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
4.2.6 构造环境 |
第五章 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构造岩浆对比 |
5.1 东、西准噶尔蛇绿岩带火山岩对比分析 |
5.1.1 北部蛇绿岩带火山岩 |
5.1.2 南部蛇绿岩带火山岩 |
5.2 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对比 |
5.3 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东准噶尔古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 |
2.2 地层 |
2.3 岩浆岩 |
2.4 矿产(金属矿产) |
第三章 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物质来源 |
3.1 东准噶尔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
3.2 东准噶尔花岗岩源区性质判别 |
第四章 典型斑岩矿床研究 |
4.1 区域地质概况 |
4.2 泥盆纪拉伊克勒克斑岩铜钼矿 |
4.3 早石炭世坝西斑岩铜钼矿 |
第五章 东准噶尔主要金属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
5.1 主要金属矿产及其分布特征 |
5.2 主要金属矿产与花岗岩的时空耦合关系 |
5.3 主要金属矿产时空分布与深部地壳组成的耦合关系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新疆东准噶尔北缘板块构造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准噶尔北缘一带泥盆纪火山岩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D]. 王雅宁. 新疆大学, 2021
- [2]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D]. 白建科. 西北大学, 2021(12)
- [3]东准噶尔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 ——来自恰库尔图—二台地区火山岩的制约[D]. 安瑞. 西北大学, 2021
- [4]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D]. 汤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5]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刘泓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J].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 地质通报, 2020(06)
- [7]新疆富蕴县杜热一带浅覆盖区铜矿找矿潜力分析[D]. 阿里木江·艾合买提. 新疆大学, 2020(07)
- [8]新疆阿尔泰锡伯渡一带额尔齐斯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D]. 俞帅一. 新疆大学, 2020(07)
- [9]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对比研究[D]. 徐倩. 长安大学, 2020(06)
- [10]东准噶尔古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D]. 孟秋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