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国冶金术的起源(论文文献综述)
杨益民[1](2021)在《考古中有哪些高科技“神器”》文中指出科技考古现在使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趋势,一是依赖专业人员进行实验和数据解读的前沿手段;二是易操作的小型检测设备。考古学是通过分析古代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其源头可以上溯至欧洲的古物学和中国的金石学。
金正耀[2](2020)在《“何以河南”之问与中国科技考古新方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讨论何为"最早的中国",大都绕不开偃师二里头。①不过有学者认为,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远早于二里头时期。但如果对"国家"这一概念取一种平实的理解,笔者赞同将"最早的中国"指向二里头。正是二里头青铜生产所昭示的礼仪制度性走向,并经商周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其他青铜文明的特色。我们知道,仰韶文化中已有黄铜制品,晋南陶寺遗址也发现有铜铃等器物,
吴晓桐,谈金卓,马江波[3](2020)在《近期冶金考古研究进展和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期我国冶金考古研究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根据研究时段综述了近一年多来有关中国冶金考古的成果,涉及领域包括冶金术起源、青铜器合金成分和矿料来源、青铜器范铸技术、陶范制作工艺、青铜器镶嵌技术、铁器生产技术、鎏金工艺、红铜炸珠工艺、炼锌技术等等。最后总结了我国冶金考古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法创新和数据库建设的发展趋势。
葛韵[4](2018)在《欧亚大陆东部复合范铜铸件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欧亚大陆东部复合范铜铸件的发现与研究是探讨中国乃至东亚冶铜术起源的重要课题。伴随复合范铜铸件发现的增多,对复合范铜铸件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一、研究历程回顾欧亚大陆东部铜器以米努辛斯克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铜器发现最早。塞伊玛一图尔宾诺现象的铜器于1912年在奥卡河下游的塞伊玛墓地和苏联最西南端的博罗季诺窖藏中发现[1],引起了当时学界的广泛关注。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阿凡
陈坤龙,梅建军,王璐[5](2019)在《中国早期冶金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早期冶金术是中国和欧亚草原考古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在简要梳理近期考古学和冶金考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冶金术在中国早期发展中的本土化和区域技术交流等问题。本文指出,在认识到远距离交流和外来技术影响的同时,应该重视研究冶金生产的本土化过程,尤其是当地社群作为冶金生产和技术传播的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西北地区本土化冶金生产实践及其对技术体系的改造,为早期冶金术的继续发展和东向传播奠定了基础。而在中原地区同样可见本土化的进程,冶金技术知识融入已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生产体系被再次重塑,形成了中国青铜时代独特的冶金传统。
刘倩兮[6](2019)在《交际翻译理论视野下的翻译实践报告 ——以《三星堆文明》(节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翻译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段渝和邹一清编着的《三星堆文明》一书。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分别探讨了关于三星堆历史和文化的九个不同方面。本翻译材料节选了该书的第五章至第九章,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文字和传说等。本翻译报告基于一万五千字左右的中译英翻译实践,其中,重点部分是译文的个案研究,该部分的译文分析阐释了为何要运用此种翻译方法或技巧,以及使用该方法或技巧后所达到的翻译效果等。本翻译报告旨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以及增译、省译、加注的翻译技巧,将本翻译材料翻译为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以便让更多的外国读者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同时也使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古蜀文化和三星堆文明时有更多可查阅的资料。
王璐[7](2019)在《甘青地区早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以临潭磨沟遗址出土铜器为中心》文中指出甘青地区是中国出土早期铜器最多的区域之一,也是欧亚草原与中原内陆重要的交流通道,早期青铜时代以齐家文化与四坝文化为代表,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论文以磨沟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铜器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金相观察、元素分析、铅同位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并结合火烧沟四坝文化以及晚期青铜时代寺洼文化、骟马文化出土铜器的分析检测,探讨了齐家文化铜器技术的发展变化、甘青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铜器技术的区域性特征、晚期青铜时代的承继与变化以及铅同位素比值特征等问题。研究表明,以磨沟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晚期阶段,铜器的种类更为多样化,工具类以刀、斧组合为主,饰品类以环饰、泡饰为主,一些特殊器型表明本土传统与外来因素共存。齐家晚期开始铜器作为随葬品大量出现,磨沟铜器中工具与饰品的使用并无性别之分,不同器类随葬位置的差异也体现其使用习惯的区别。磨沟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材质特征均与器物类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饰品类以热锻成型为主,工具类以铸造为主;耳环、珠、管、角帽等器物材质以锡青铜占绝对优势,而工具类整体以红铜为主,具有合金元素含量偏低、杂质元素组成复杂等早期铜器的技术特点。火烧沟遗址的铜器技术特征与之类似,但含砷青铜比例略高。齐家文化的铜器技术特征整体是从红铜与青铜并存到锡青铜为主导,有一定的区域差异,青海东部含砷青铜比例略高,洮河流域晚期阶段铅锡青铜占有一定的比例。四坝文化的技术特征显示出与齐家文化有一定相似性,早段红铜与青铜材质并存,晚段以锡青铜为主,含砷青铜比例要高于齐家文化。晚期青铜时代的铜器技术区域差异更为明显,洮河流域从齐家文化晚期到寺洼文化,技术特征有明显的转变,由锡青铜为主导过渡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体系,而河西走廊的骟马文化红铜依然占较大比例。在齐家文化用铜遗存兴起的过程中,齐家文化中期阶段显示出与河西走廊地区可能存在联系,晚期阶段更倾向于与中原地区存在铜器技术交流。
王刚刚[8](2017)在《北疆阿尔泰泥炭沉积记录的晚全新世人类活动》文中研究指明北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东部毗邻蒙古草原,向北可达米努辛斯克盆地,向南通过乌鲁木齐连接中原腹地,向西沿额尔齐斯河河谷即进入南西伯利亚。自古以来,东西方不同文化和技术在该区不断碰撞与交流。在这一地区及其上风向的广袤区域内曾先后形成数支繁荣昌盛的青铜-铁器文明。泥炭沉积作为大气重金属沉降的档案,对重建该区采矿、冶金等人类活动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择北疆铁尔沙汗雨养泥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MS 14C测年建立了泥炭岩芯(ALT-A)的年代序列。通过分析泥炭沉积碎屑颗粒粒度组成、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在理解泥炭碎屑物质输入过程和元素沉积后迁移以及粒度效应对元素含量影响的基础上,提取了反映人类采矿和冶金活动的重金属元素作为代用指标,重建了晚全新世人类活动历史。主要结论如下:1.泥炭岩芯ALT-A的粒度组成变化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与黄土等典型风成沉积相似且ALT-A泥炭沉积的环境判别参数为负值,表明泥炭沉积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气粉尘。碎屑物质再沉积作用不显着,沉降到泥炭中的重金属元素并不迁移或迁移性较弱。碎屑颗粒粒度组成对元素Cu、Pb、Cd、Ni、Cr没有显着影响,而对元素V的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2.8900-5500 cal a BP期间,元素Cu、Pb、Cd与Mo、Co、As、Zn变化趋势较为一致;5500 cal a BP以来,元素Cu、Pb、Cd在泥炭沉积中的含量有所增高并表现出3个明显的蓄积阶段,而元素Mo、Co、As、Zn的含量则迅速下降并接近各自在上陆壳(UCC)的含量。全新世元素变化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区铜矿开采、青铜冶炼等重金属输入有关。由于在8900-5500 cal a BP期间的人类活动对重金属释放极其有限,即该时期重金属元素Mo、Co、As、Zn、Cu、Pb、Cd的变化反映了自然背景大气粉尘的输入。因此,利用8900-5500 cal a BP期间元素Cu、Pb、Cd与元素Mo、As、Co之间的线性关系,分别以Mo、As和Co作为参比元素,计算了元素Cu、Pb和Cd的自然背景值;用实测的元素Cu、Pb、Cd含量减去各自元素的自然背景值,即可得到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元素变化。3.5500-2000 cal a BP期间,元素Cu、Pb、Cd含量高值阶段对应于阿勒泰、米努辛斯克、图瓦以及该地区上风向广袤区域内的一系列繁盛的青铜-铁器文化序列,表明青铜-铁器文化繁盛阶段的采矿冶金活动向大气中释放了重金属元素,再由大气沉降进入泥炭沉积而得以记录。1350-1200 cal a BP期间,元素Cu、Pb、Cd的显着富集可能是唐王朝对西域大规模的开发所致。1100-700 cal a BP期间,元素Cu、Pb、Cd显着富集可能指示了活跃于该区域的喀喇汗王国繁盛的采矿冶金活动。元素Cu、Pb、Cd、Mo、As、Co、Zn、Ni的含量在泥炭表层沉积均有快速上升的趋势,可能与新疆地区近现代(1900AD-)以来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有关。
梅建军,周芸[9](2016)在《中国早期冶金术: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文中提出一引言金属与合金使用的开始是探讨早期中国文明兴起与演进的关键课题之一,也是过去几十年来冶金考古学家与汉学家们持续关注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尤其是西方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冶金术是外来的[1]。20世纪6080年代初,尽管一部分学者依然坚持外来说,认为"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凭空’发明出冶金术"[2];但是基于中国尤其是甘肃一青海地区早期金属的考古新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张冶金术在中国是独立起源的[3]。
陈建立[10](2016)在《蓬勃发展的冶金考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冶金技术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很长时期以来,中国冶金技术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问题一直是历史学、考古学和科技史研究的重点内容。2015年初,梅建军等对2005至2014的10年间中国冶金考古研究(特别是青铜冶金起源、商代青铜技术区域特征、早期铁器、失蜡法铸造、金器制作和秦代冶金技术等方面)系统总结之后,指出多学科交叉、冶金技术与社会和冶金术的中西交流是未来的研究重点1,这一看法是很
二、论中国冶金术的起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冶金术的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1)考古中有哪些高科技“神器”(论文提纲范文)
广域考古中的利器:遥感技术 |
发现古物的制造奥秘:同步辐射光源 |
识骨寻踪:从形态学到DNA序列 |
植物考古中的好帮手:显微镜和质谱 |
多科学手段:提取分子化石 |
(3)近期冶金考古研究进展和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石器时代至二里头文化时期 |
2 商代 |
3 西周 |
4 东周 |
5 秦汉 |
6 秦汉以后 |
7 专题研究 |
8 总结与展望 |
(5)中国早期冶金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西走廊早期本土化冶金生产 |
二、齐家文化铜器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
三、早期冶金术的重塑与技术传播 |
四、结语 |
(6)交际翻译理论视野下的翻译实践报告 ——以《三星堆文明》(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Schedule and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 |
2.1 Authors of the Original Text |
2.2 Contents of the Original Text |
2.3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Text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
3.1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2 Applicability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4.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ces |
Acknowledgements |
(7)甘青地区早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以临潭磨沟遗址出土铜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甘青地区早期铜器研究的相关问题 |
2.2 甘青地区早期铜器研究概述 |
2.2.1 早期铜器年代框架 |
2.2.2 早期青铜文化区系类型 |
2.2.3 早期铜器出土情况 |
2.2.4 早期铜器科学分析现状 |
2.2.5 区域互动及相关问题 |
2.2.6 晚期青铜时代的发展变化 |
2.3 磨沟遗址的相关研究 |
2.3.1 铜器出土概况 |
2.3.2 磨沟遗址相关考古学研究 |
2.3.3 磨沟遗址相关科技考古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金相组织分析 |
3.2.2 合金成分分析 |
3.2.3 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
3.3 创新点 |
4 磨沟遗址齐家文化铜器的分析研究 |
4.1 铜器类型与考古学信息 |
4.2 取样概况 |
4.3 金相组织分析 |
4.4 合金成分分析 |
4.5 小结 |
5 火烧沟遗址四坝文化铜器的分析研究 |
5.1 铜器类型与取样概况 |
5.2 金相组织分析 |
5.3 合金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6 甘青地区晚期铜器的分析研究 |
6.1 占旗遗址寺洼文化铜器的分析研究 |
6.1.1 取样情况 |
6.1.2 金相组织分析 |
6.1.3 合金成分分析 |
6.2 火烧沟遗址骟马文化铜器的分析研究 |
6.2.1 取样情况 |
6.2.2 金相组织分析 |
6.2.3 合金成分分析 |
6.3 小结 |
7 铅同位素比值的分析研究 |
7.1 洮河流域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
7.2 河西走廊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
7.3 小结 |
8 相关问题讨论 |
8.1 甘青地区早期铜器形制的发展变化 |
8.2 甘青地区早期铜器的社会使用状况 |
8.3 齐家文化铜器技术的发展变化 |
8.4 甘青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铜器技术特征 |
8.5 甘青地区晚期青铜时代铜器技术的承继与变化 |
8.6 甘青地区早期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特征 |
8.7 齐家文化与早期铜器技术传播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北疆阿尔泰泥炭沉积记录的晚全新世人类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泥炭沉积 |
1.2 泥炭分布 |
1.2.1 全球泥炭分布 |
1.2.2 中国泥炭分布 |
1.3 人类采矿冶金活动的环境记录研究进展 |
1.3.1 人类采矿冶金活动的环境污染研究 |
1.3.2 人类采矿冶金活动的泥炭记录 |
1.3.3 人类采矿冶金活动的其它地质记录 |
1.4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4.1 新疆在文化(冶金文明)交流上的特殊地位 |
1.4.2 研究区有关人类活动的重建工作尚未见报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北疆区域地质概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土壤 |
2.2.2 植被 |
2.2.3 水文 |
2.3 气候 |
2.3.1 温度 |
2.3.2 降水 |
2.3.3 蒸发 |
2.3.4 沙尘暴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1.1 铁尔沙汗湿地 |
3.2 实验方法 |
3.2.1 ~(14)C年代 |
3.2.2 干容重 |
3.2.3 灰分含量和灰分沉积通量 |
3.2.4 粒度 |
3.2.5 元素 |
第四章 结果 |
4.1 年代结果 |
4.2 灰分沉积通量、干容重、含水量 |
4.3 粒度 |
4.4 元素 |
4.4.1 稀土元素 |
4.4.2 重金属元素 |
第五章 泥炭沉积重金属元素变化历史 |
5.1 泥炭碎屑物质输入过程 |
5.1.1 雨养泥炭沉积特点 |
5.1.2 泥炭碎屑物质粒度组成 |
5.1.3 粒度组成的沉积环境判别 |
5.1.4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
5.2 泥炭重金属元素沉积后迁移 |
5.3 粒度效应对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六章 重金属元素记录的人类活动变化 |
6.1 岩芯ALT-A沉积物中元素异常变化 |
6.2 岩芯ALT-A沉积物中元素异常记录的人类活动变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表清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论中国冶金术的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古中有哪些高科技“神器”[J]. 杨益民. 科学大观园, 2021(20)
- [2]“何以河南”之问与中国科技考古新方向[J]. 金正耀. 历史研究, 2020(05)
- [3]近期冶金考古研究进展和趋势[J]. 吴晓桐,谈金卓,马江波.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05)
- [4]欧亚大陆东部复合范铜铸件研究综述[J]. 葛韵. 三代考古, 2018(00)
- [5]中国早期冶金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J]. 陈坤龙,梅建军,王璐. 考古与文物, 2019(03)
- [6]交际翻译理论视野下的翻译实践报告 ——以《三星堆文明》(节选)为例[D]. 刘倩兮.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甘青地区早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以临潭磨沟遗址出土铜器为中心[D]. 王璐.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8]北疆阿尔泰泥炭沉积记录的晚全新世人类活动[D]. 王刚刚. 兰州大学, 2017(07)
- [9]中国早期冶金术: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J]. 梅建军,周芸. 早期中国研究, 2016(00)
- [10]蓬勃发展的冶金考古研究[J]. 陈建立. 南方文物,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