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投射物致伤瞬间血流扰动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1](2014)在《胸部钝性弹道冲击致间接脑损伤的力学响应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钝性弹道冲击是指枪弹、破片等投射物直接或间接击中目标但未穿入的现象。在局部冲突和反恐平暴行动中,人员防护装备的应用已十分普及,投射物击中防弹衣产生的胸部钝性弹道冲击所导致的BABT(BehindArmor Blunt Trauma,防弹衣后钝性伤)发生率不断增高。研究发现,胸部钝性弹道冲击不仅造成胸部组织器官严重钝性损伤,还能导致间接脑损伤,胸部力学载荷在体内传播是引起间接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胸部与脑部之间存在三条能够产生力学传导的途径,即:血管/血液途径、椎骨途径和皮下组织途径,其中血管/血液途径是最直接的传导路径。但迄今对于胸部力学载荷向脑部传导的具体路径、以及传导路径上的力学响应特点尚不清楚。胸腔脏器、上腔血管力学响应参数的获取是胸部钝性弹道冲击损伤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活体动物力学测试创伤大、获得数据有限、结果一致性差等局限,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数值仿真技术,通过构建人体胸部和局部血管网络有限元模型,对胸部钝性弹道冲击产生的心腔内应力分布及心血管管路内压力响应特点开展研究,为阐明胸部钝性弹道冲击致间接脑损伤的力学响应特征提供一种数值方法,为血管/血液途径致间接脑损伤的理论提供依据。本课题基于CVH(Chinese Visible Human,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利用MIMICS、Geomagic、HyperMesh等软件建立人体胸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和局部血管网络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LS-DYNA环境中对5.56mm步枪弹以910m/s撞击防弹衣后人体胸部的动力学响应过程以及压力波沿心血管管路的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动物实验对所建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人体胸部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包含胸部皮肤、肌肉、骨骼(含胸骨、软骨、肋骨、脊柱)、肺脏、心脏及周边结构(含心肌、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满足胸部钝性弹道冲击过程的力学响应计算需要。2、在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叠加复合防弹板和5.56mm步枪弹模型,形成胸部钝性弹道冲击计算模型,对胸部钝性弹道冲击的力学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心腔内应力分布以及升主动脉、上腔静脉与心脏连接口处的压力响应。3、建立了人体上腔局部血管网络三维有限元模型(含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以升主动脉入口处压力波为输入载荷,对钝性弹道冲击在心血管管路中产生的压力波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与脑血管相连的左、右颈内动脉出口处的压力波峰值分别为35.4KPa和32.5KPa。上述力学响应参数可为脑损伤预判提供依据。4、采用与数值模拟相同的胸部钝性弹道冲击载荷作用于试验动物,通过在动物体内安置传感器获得动物左颈总动脉和脑室内的压力波峰值分别为78.9KPa和44.0KPa,其幅值及波形特征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符合,表明本课题所建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较为合理,能为防护后效应损伤特点和机制研究、以及防护装具的评估和优化提供新的方法。
赵欣[2](2013)在《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军事科技水平的发展,子弹致伤力的大幅度提升,导致四肢枪弹伤在战伤的比率逐渐增高。枪弹对机体的损伤,除枪弹导致的直接弹道损伤外,与原发伤相隔较远的远隔器官也会发生损伤,即远达效应。研究认为,枪弹伤所引发的远达效应主要是由机体应激反应所致[1]。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远达效应的致伤机制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但对远隔脏器出现的损伤及其病情进展变化的特点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枪弹伤所致远隔脏器损伤早期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响这些表现的主要因素尚未见系统报道。该实验在本课题组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观察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诱发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肺损伤早期病理学的变化特点;观察枪击前给予抗损伤药物防护(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维生素C2.0g、地塞米松2.0mg、安络血10mg)后,对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所致远隔脏器肺损伤的防护效果,为今后筛选预防和早期诊断肢体枪弹伤对肺远达效应损伤的有效指标。本研究拟采用64排螺旋CT,分析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致肺远达效应损伤早期影像学的改变及其特点;动态检测枪击前以及枪击后不同时间点血浆内皮素(ET)及皮质醇(COR)水平的变化,明确这些指标变化与枪击损伤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远达损伤的发生机理,为有效监测、预防和减轻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致肺远达损伤提供可靠实验依据。目的:明确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所致肺远达效应的影像学、病理学及生物化学表现特点,探讨肺远达效应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观察抗损伤药物对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所致肺远达效应的防护效果,为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损伤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的远达效应研究健康平原猪12只,雌雄不限,9~12月,45~55k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制木质固定架。实验猪仰卧,将其四肢固定在固定架两侧。复制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动物模型,采用国产81-1式半自动步枪,子弹直径为7.62mm,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VCT(64排螺旋VCT),动物麻醉成功后,在致伤前,先行胸部VCT扫描及耳缘静脉抽取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用的伤前影像及生化资料。从一侧下肢上段(股动脉前方1.0cm处)肌肉组织丰富处,避开骨骼和大血管,由内向外50cm近距离射击致软组织贯通伤,保证子弹着点准确,对侧衬以自制子弹阻尼装置。致伤后不清创,立即包扎止血,分别于枪击后5min、10min及25min各时间点行胸部VCT扫描及耳缘静脉血采集,进行血浆ET及COR检测。上述操作结束后,用10%氯化钾10mg心内注射处死动物,即刻开胸,剪断大血管放血,完整取出全肺,一部分肺标本在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一部分肺标本参照影像学显示的病变区取材,进行病理检查。实验二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防护研究健康平原猪24只,雌雄不限,8~12月,40~55kg。动物来源、致伤武器、麻醉及致伤方法均同实验一。实验的动物随机分为药物防护组与实验组,每组12只。药物防护组枪击前3天给予抗损伤药物(每天静脉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维生素C2.0g、地塞米松2.0mg、安络血10mg)。实验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致伤前,所有动物先行胸部VCT扫描及抽取耳缘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用的伤前影像及生化资料。分别于致伤后5min,10min,25min及60min行胸部VCT扫描及耳缘静脉血采集,进行血浆ET及COR检测。上述操作结束后,方法同实验一,处死动物并进行相关病理检查。结果:1.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可致肺脏远达效应损伤,在VCT图像上表现为双肺出现不同程度的条索状、斑片状及大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密度欠均匀,周边肺野显示透光度减低,部分肺段出现实变改变。肺间质可见渗出,肺实质亦见炎性渗出,细支气管炎症改变。所有动物均无血气胸表现。2.枪击后猪肺脏大体标本肉眼均可见肺表面大小程度不同的斑片状出血,边界清晰,呈暗红色或鲜红色,未见明显脏层胸膜和肺实质破裂。给予抗损伤药物的防护组猪肺脏大体标本肉眼仅见少量散在红色出血点。光镜下可见猪肺组织弥漫性出血,肺泡腔扩张、肺泡腔内充满红细胞,肺泡间隔增厚,呈蜂窝状改变,血管明显扩张、充血,肺间质出血、水肿,小叶出血、实变,支气管粘膜组织内可见炎细胞浸润。药物防护组镜下可见猪肺组织内少量出血,仅在少量肺泡腔内查见散在红细胞,肺泡间隔稍增厚,其内伴有少量炎性渗出及少量炎细胞浸润,血管轻度扩张。3.血浆ET及COR水平在枪击后呈明显上升趋势,枪击后各时间点均较枪击前升高,以枪击后10min最为显着(P<0.05)。而药物防护组枪击后血浆ET及COR水平较枪击前均有所增高,但ET无统计学差异(P>0.05),COR在枪击后10min较枪击前增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未防护组(实验组)相比较,增高的程度不显着。结论:1.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可致肺远达效应损伤,早期即可通过胸部VCT发现其影像学改变,病理组织学观察也证实肺部间接损伤的存在,而且影像学的表现与病理改变伤情一致。2.病理学观察及生化研究提示应激反应参与了远达效应致肺损伤的形成过程。3.枪击前给予抗损伤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致肺远达效应的损伤。
顾一飞[3](2013)在《HMGB-1/TLR4在急性脊髓损伤继发肺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建立急性T4段脊髓撞击伤继发肺损伤大鼠模型,并动态观察血气分析指标、肺损伤病理评分、肺血管通透性指数、肺湿干重比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变化,评估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鼠肺损伤发生发展的规律。2、检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脑脊液、血清、肺组织中HMGB-1水平及肺组织TLR4表达,并评估其变化规律。3、使用HMGB-1单克隆抗体对急性脊髓损伤继发肺损伤大鼠模型进行干预,通过评价其保护作用,验证HMGB-1在急性脊髓损伤继发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1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ASCI组)60只,T4段脊髓改良Allen’s打击法以10g×5cm打击力度致急性脊髓撞击伤;假手术组(Sham组)60只,只暴露脊髓,不进行脊髓打击;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10只: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标本获取时间为造模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空白对照组直接获取标本。检测指标包括动脉血气分析、胸膜下出血程度、肺损伤病理评分、肺湿干重比、肺通透指数、血清及肺泡灌洗液IL-6和TNF-α。分析指标变化规律。2、55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ASCI组)25只,T4段脊髓改良Allen’s打击法以10g×5cm打击力度致急性脊髓撞击伤;假手术组(Sham组)25只,只暴露脊髓,不进行脊髓打击;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5只: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标本获取时间为造模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脑脊液、血清HMGB-1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HMGB-1含量,qPCR检测肺组织TLR4mRNA表达。3、成年wistar大鼠60只,260-280g,不限雌雄。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ASCI组)20只,抗体干预组(Ab组)20只:脊髓损伤后即刻自尾静脉注射抗HMGB-1单克隆抗体,生理盐水组20只,脊髓损伤后自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各组标本获取时间为造模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72小时共4个时间节点。ABC-ELISA法测定血清HMGB-1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HMGB-1含量。同时检测动脉血气分析、肺损伤病理评分、肺湿干重比、血清及肺泡灌洗液IL-6和TNF-α等指标。结果1、大鼠急性胸段脊髓损伤后动脉血pH值逐渐降低、PaO2降低、PaCO2升高(P<0.05)。损伤后72h动脉血pH值和PaO2达最低值,PaCO2达最高值大鼠脊髓损伤后12h起,肺通透指数逐渐增高(P<0.05),并在损伤后72h达到峰值。肺胸膜下出血程度和肺损伤评分均升高(P<0.05),在损伤后72h达到峰值。损伤后6h起右肺下叶和副叶湿干重比明显增高,12h起各叶湿干重比均明显增高。血清及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损伤后明显升高(P<0.05),其中血清TNF-α、IL-6分别在损伤后12h达到峰值,肺泡灌洗液TNF-α和IL-6分别在损伤后24h达到高峰。2.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脑脊液HMGB-1明显上升(P<0.05),在损伤后12h达到第一次高峰,继而稍下降,在损伤后72小时达到第二次高峰;血清HMGB-1明显上升,在损伤后12h达到高峰(P<0.05);肺组织HMGB-1表达持续上升,在损伤后72h达到高峰。肺组织TLR4mRNA表达损伤后12h、24h、72h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3.抗体干预组大鼠在损伤后6-24h血清HMGB-1水平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匀浆HMGB-1表达在损伤后6-72h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12h、24h、72h动脉血PaO2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72h时动脉血PaCO2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各时间点肺湿干重比均低于相同时间点脊髓损伤组大鼠(P<0.05);24h时肺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脊髓损伤(P<0.05)。6h、12h、24h血清和肺泡灌洗液TNF-α水平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6h、12h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损伤后6h、12h、24h肺泡灌洗液IL-6水平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结论1.大鼠急性胸4段脊髓损伤后可出现明显的肺组织充血、出血、水肿和呼吸功能的减退。肺损伤程度在脊髓损伤后3天达到峰值。2.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液和肺中异常聚集的HMGB-1可能通过TLR4信号途径介导肺损伤的发生。3.急性脊髓损伤后HMGB-1单克隆抗体的即刻干预可以中和循环及肺组织中的HMGB-1,并对继发的肺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田志强,赵东海,李全岳,余桂湘,万友华,曲海燕,陈伯成,张春宝[4](2011)在《胸部火器伤即刻致死者主要脏器的微创病理改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胸部火器伤即刻致死者各主要脏器的早期微创病理改变,为胸部火器伤早期救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14例胸部火器伤即刻致死者进行尸体病理剖解,在远离伤道区取各器官组织,显微镜下观察脑、脊髓、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脾脏、食管等主要脏器的早期微创病理改变。结果胸部火器伤即刻致死者远离伤道区各主要器官肉眼观察未见明显改变;镜下观察可见各脏器组织早期的微创伤主要变化为组织间隙扩张、管道上皮细胞脱落、小出血、淤血及肌肉收缩等。结论胸部火器伤后远离伤道区各主要脏器组织即刻就可出现微创病理改变,救治胸部火器伤时应重视器官微创伤的危害,及早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黄剑侯[5](2010)在《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近代战争中脊柱脊髓火器伤约占伤员的0.3-4.6%,在美国,每年因火器伤而致脊髓损伤的约占总数的13-17%。脊髓火器伤的特点是病情急、创伤重、变化快,对机体影响比较大,残废率、死亡率均比较高。军事作战及长时间剧烈运动将大量产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汗液蒸发困难,加之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下接受大量的外加热,导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血液循环衰竭等,进而造成体内温度增高、代谢率增加、体液丧失和内环境失衡紊乱等;在此基础上合并脊髓火器伤,脊髓病理损害将更显着,同时损伤又加重了内环境的紊乱和全身重要脏器的负荷与损害,使脊髓火器伤后伤情更重、更为复杂。我国东南部沿海常形成典型的高温高湿气候,台海的危机、南海领地的保卫,面临着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因此脊柱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研究,对于未来南方战区军事作战及伤病员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1、建立满意的脊髓火器伤模型。2、探讨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生命体征和肺功能的变化。3、观察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的病理变化。方法1、建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进行麻醉和非麻醉下的生命体征观察。2、建立高温高湿条件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对动物进行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进行监测及肺部病理学检查。3、对火器伤脊髓进行超微结构改变的及病理学检查(GFAF、NSE、S-100蛋白和CD34)。结果1、麻醉组与清醒组对照研究(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进行性下降,在伤后4小时麻醉组MAP下降比清醒组明显。(2)HR变化:两组动物伤后HR进行加快,伤后6h麻醉组的心率加快比清醒组明显。(3)肛温变化:麻醉组伤后平均体温在伤后两小时较伤前下降近2℃。(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aCO2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2、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生命体征及肺功能变化(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均进行性下降(P<0.05)。对照组在伤后两小时与伤前差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伤后各时间点H组的MAP下降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P<0.05)。(2)HR变化:伤后两组动物的HR都进行加快,与伤前相比,心率在伤后各时间点均与伤前存在差别(P<0.05);H组心率在伤后不同时间变化均比对照组快(P<0.05)。(3)肛温变化:对照组肛温在伤后有轻微波动,但伤后各时间点与伤前比较无差异(P>0.05);H组的平均肛温在伤后进行性增高,伤后6h较伤前增高2.4℃,P<0.05,存在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0.05)。H组的PaO2在伤后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H组PaCO2伤后持续性增高并比对照组组高(P<0.05)。(5)大体标本两组均出现大量点、片状出血,高温高湿环境组出血明显。镜下观察高温高湿组:肺泡结构消失,肺泡上皮溶解变性,可见片状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变性脱失,管腔内出血物及分泌物明显。常温组:肺泡间质血管广泛性充血,肺泡腔大小不一,伴有少量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轻度扩张。3、高温高湿组(H)与常温常湿组(C)损伤脊髓病理改变对照研究(1)光镜检查:两组脊髓硬脊膜血管明显扩张,硬膜下淤血明显,部分蛛网膜破裂,脊髓白质外露,组织疏松、水肿,小血管扩张,伴散在单核细胞浸润,白质轴突以纤维变性为主,病变不明显,脊髓灰质中神经元细胞变性,部分尼氏体消失,严重者神经元消失溶解,形态不规则,部分标本脊髓中央管附近部分组织广泛出血变性,正常结构消失H组病变相对严重。(2)电镜检查:两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细胞核增大,染色质边集部分空洞形成,线粒体轻至重度水肿溶酶体增多,部分细胞内线粒体明显消失;髓鞘板层结构增厚、扭曲、松散、分层、破裂及出现不规则排列,轴索与髓鞘之间由于水肿出现间隙,轴索肿胀,部分轴浆溢出,可见较多水肿、髓内出血、坏死区及炎性细胞浸润。C组明显轻于H组。(3)尼氏体:两组均有损伤表现:出现尼氏体数目的减少、淡染,C组明显轻于H组。(4) NSE: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下调。(5) GFAP: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6) S-100: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7)CD34两组均可见零星散在阳性标记物,H组单个视野平均血管数明显少于C组。结论1、麻醉对猪脊髓火器伤早期生命体征存在影响,随着实验动物的体重的增加其伤后早期的存活时间也逐渐延长。2、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排热障碍,代偿性出汗排热增加,导致机体代谢率增加、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液循环改变等,高温高湿环境引起脊髓火器伤动物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加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加剧了火器伤所带来的肺功能损害及加重脊髓火器伤的病理损害但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存在着脊髓损伤的修复。
赵欣,王玮[6](2009)在《高速投射物致远达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黄晓龙[7](2008)在《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特点及相关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在现代战争及和平时期,密闭空间内的爆炸伤发生率高。由于颅脑不是爆炸冲击波的靶器官,以往的救治主要关注体表的破片伤,肺部、胃肠道、听器等靶器官的冲击伤。据文献报道,爆炸导致颅脑损伤发生率较高,但颅脑的冲击伤的救治常被忽略。目前关于密闭空间内颅脑爆炸伤的研究甚少,对于伤员颅脑部位的伤情难以准确的诊断和施救。本课题旨在建立一种准确反映密闭空间内爆炸的颅脑损伤模型,研究其早期伤情特点及规律,并结合冲击波压力测试探讨颅脑损伤相关机制,为密闭空间内人员颅脑爆炸伤的早期防护、快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建立舱室内爆炸损伤模型:SD成年雄性大鼠56只,随机分为舱内400mg TNT当量无破片点爆源爆炸组48只及伤前正常对照组8只。爆炸组在模拟装甲运兵车模型内爆炸致伤,同时测定舱内及舱外200mg、400mg、600mgTNT当量点爆源爆炸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大鼠伤后一般情况,大鼠死亡率,脑、肺、心脏的病理学改变及脑含水量变化。2.舱室内颅脑冲击伤伤情特点:SD成年雄性大鼠218只,随机分为舱内200mg、400mg、600mg组及舱外400mg、600mg组及伤前正常对照组。舱内组致伤方式与建立模型相同,舱外组动物在开阔地爆炸致伤,动物距爆心与舱内组相同。分别在致伤后1、3、6、12、24、72小时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死亡率,大体解剖,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素,记录伤后6小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伤后24小时神经细胞凋亡阳性率,用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结合病理学观察脑组织在光镜中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舱室内爆炸损伤模型:爆炸后可观察到大鼠呼吸变深、变慢,之后逐渐加快,无死亡,均在3小时内清醒,能自由活动、进食、水,但较伤前正常对照组反应迟钝。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肺出血明显。爆炸组大鼠伤后脑含水量随时间逐渐增加,6小时达高峰,72小时仍高于正常。用本实验方法可稳定的复制出适合研究舱室内颅脑爆炸性脑损伤的模型。2.舱室内颅脑冲击伤伤情特点:舱内爆炸组伤后1小时内即可看到脑皮层血管充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水肿改变;肺实质损伤、出血明显,且与爆炸当量正相关;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断裂;血浆S100B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脑钠素伤后随时间发展均有明显增高规律;伤后24h神经细胞凋亡阳性率明显增高;动物致伤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等也有不同程度改变。舱室内颅脑冲击伤伤情与致伤的炸药当量正相关,较舱外同等当量炸药致伤更重。结论:1.建立了稳定的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模型。2.密闭空间内冲击波较开放空间冲击波的波形及冲击波参数有明显差异。3.密闭空间及开放空间的爆炸冲击波都可导致明显的颅脑损伤。4.密闭空间内冲击波较开放空间冲击波明显加重大鼠冲击伤后脑损伤、脑水肿、增加神经细胞凋亡阳性率,显着加重冲击伤伤情,且伤情与炸药的当量成正相关。5.密闭空间爆炸的颅脑伤情特点可概括为:①脑水肿发生早,水肿持续时间与爆炸当量密切相关;②大脑半球表面广泛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伤重者有颅底积血。③神经细胞凋亡阳性率明显增高;④脑损伤标志物显着增高。6.爆炸伤后多发伤多见,最明显的是冲击波的靶器官肺组织,心脏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改变。7.应加强针对颅脑爆炸伤的防护,关注其早期救治。
周忠志[8](2007)在《脑府逐瘀汤佐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脑府积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脑府逐瘀汤佐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脑府积瘀证的临床疗效,探讨脑府逐瘀汤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脑保护和治疗作用。方法:62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府积瘀证的住院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8分,原发性昏迷时间>12小时,外伤史耋3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脑府逐瘀汤”内服。观察患者症状及临床体征、GCS昏迷评分、意识觉醒时间、机体代谢情况、血液流变学及头颅CT扫描变化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证候疗效率、西医总体疗效率、10天后意识转清醒率均明显增高(P<0.05),伤后10天重度脑水肿患者明显减少(P<0.01),机体代谢、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好转,GCS昏迷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与单纯西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气滞血瘀患者比较,脑府逐瘀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明显提高总体疗效,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病理生理改变的恶性循环,缩短了昏迷时间,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李曙光,王建民,刘荫秋,陈志强,王大田,张良潮,练伟伸,赖西南,吴国萍,陈蕾[9](1998)在《枪弹所致血流强扰动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对伤情转归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M193556mm枪弹对犬双后肢致伤、双侧股动静脉结扎后致伤及单纯放血致休克三组实验模型,重点观察了血液流变学发生的一系变化特点,分析探讨了其在伤情转归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速投射物所产生的血流强烈扰动,可导致全血粘度急剧增高、红细胞聚集增加及血液浓缩等流变学变化,可能与血流强烈扰动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液中细胞成分的破坏有关。上述变化可导致微循环的改变和物质传输的紊乱,进而为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供病理生理基础。
谭颖徽[10](1997)在《高能颌面火器伤并发伤早期损伤特点和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颌面部火器伤是战争中的常见伤,现代战争中颌面部火器伤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现代火器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损伤的广泛性,高速投射物致伤时,除造成伤区局部的严重损伤外,还会使邻近和远隔脏器发生严重并发伤。目前对颌面部火器伤的研究,多集中于研究局部损伤特点和早期修复相关问题,且致伤模型种类比较单一,对颌面部重型火器伤并发伤的研究很少。故本课题建立不同种类颌面部火器伤动物模型,采用病理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力学方法,研究高能颌面部火器伤并发伤早期损伤特点、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实验重点为颅脑并发伤特点和发生机理,同时研究其它临近和远隔重要脏器的损伤病理特点)。 选用犬60只(50只致伤,10只对照),新鲜离体猪头40只,分别采用重1.03g,射速850m/s和1400m/s的钢珠,5.56mm M193型和7.62mm 56式制式弹丸,8号纸壳雷管致伤上、下颌区,建立不同种类颌面部重型火器伤动物模型。伤后1h、6h观察颌面伤情后取材,分别用光镜(HE,Nissl’s染色)、电镜(SEM,TEM)观察脑、视网膜、视神经、耳蜗表面结构、耳蜗神经、肺、心、肝、肾、颞颌关节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在硝酸镧灌注后,用TEM观察血脑屏障改变;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伤前、伤后1h、6h脑脊液中脑型激酸激酶同功酶(CK-BB)、脑含水量、血和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钠素(ANP)和一氧化氮(NO)变化值,了解伤后早期机体发生的相关病理生理变化和脑组织内环境变化与并发伤之间的关系;用生物力学方法测定致伤瞬间脑内压力变化、头颅冲击加速度变化和颌骨、颅骨应
二、高速投射物致伤瞬间血流扰动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投射物致伤瞬间血流扰动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胸部钝性弹道冲击致间接脑损伤的力学响应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人体胸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胸部钝性弹道冲击过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压力波在心血管管路中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使用实验数据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一 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的远达效应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防护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HMGB-1/TLR4在急性脊髓损伤继发肺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胸段脊髓急性撞击伤继发肺损伤模型建立及评估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急性脊髓损伤继发肺损伤模型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TOLL 样受体 4 表达水平的检测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抗 HMGB-1 单克隆抗体对急性脊髓损伤继发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急性脊髓损伤继发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脊髓火器伤模型的建立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
(二) 平均体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三)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
(四) 生存率 |
(五) 病理检查 |
三、讨论 |
(一) 脊髓火器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二) 脊髓火器伤的致伤机制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改变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
(二) 平均肛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三) 呼吸频率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四)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
(五) 肺脏病理改变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二) 超微结构 |
(三) 尼氏染色 |
(四) NSE检测 |
(五) GFAP检测 |
(六) S-100蛋白检测 |
(七) CD34检测 |
三、讨论 |
(一)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早期的光镜下的改变 |
(二) 脊髓火器伤后早期的超微结构改变 |
(三) 脊髓枪伤后早期尼氏体的改变 |
(四)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脊髓火器伤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
致谢 |
(6)高速投射物致远达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远达效应的发现及定义 |
2 远达效应的发生条件及规律特点 |
2.1 发生条件 |
2.2 规律特点 |
3 远达效应的发生机理[6, 13~16] |
4 应激反应、远达效应与创伤后并发症的关系 |
5 组织器官远达效应伤情表现 |
5.1 肺脏远达效应表现 |
5.2 心脏远达效应表现 |
5.3 脑损伤远达效应表现 |
5.4 腹腔脏器损伤远达效应表现 |
5.5 眼部远达效应表现 |
6 远达效应的诊断和治疗 |
(7)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特点及相关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特点及相关机制的探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密闭空间动物颅脑爆炸伤模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密闭空间爆炸动物颅脑伤情特点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照片 |
文献综述 脑损伤标志物S-1008 和NSE 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
(8)脑府逐瘀汤佐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脑府积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1.5.1 剔除标准 |
1.5.2 脱落标准 |
1.5.3 中止试验标准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6.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1.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1.6.3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1.7 一般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2.1 药液制备 |
2.2 治疗方法 |
3.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检测 |
3.3 疗效观察 |
3.4 脑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 |
3.5 血糖监测 |
3.6 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
3.7 本研究采用单盲法进行观察 |
4.统计学处理 |
5.偏倚的预防 |
结果与分析 |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
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比较 |
1.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2.两组患者GCS评分监测 |
2.1 意识觉醒率 |
2.2 GCS评分监测 |
3.两组患者伤灶脑水肿体积的比较 |
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
5.两组患者血糖监测情况的比较 |
6.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西医学对颅脑损伤病理改变的认识 |
1.1 颅脑损伤的病理机制 |
1.2 血肿自身演变机制 |
1.3 血肿周围组织细胞损伤机制与转归 |
1.3.1 血肿引起的机械性损伤 |
1.3.2 血肿引起的继发性细胞损伤机制 |
1.4 西医学对创伤性脑水肿的认识 |
1.5 西医学对血液流变性异常与微循环障碍的认识 |
2.中医学对颅脑损伤急性期分型论治的探讨 |
2.1 中医学对颅脑损伤急性期的病因病机的探讨 |
2.2 中医学对颅脑外伤重症的认识 |
2.3 重型颅脑损伤辨证分型的探讨 |
3.脑府逐瘀汤组方的探讨 |
3.1 组方依据 |
3.2 脑府逐瘀汤的功效特点分析 |
4.脑府逐瘀汤的临床疗效评价 |
4.1 减轻创伤性脑水肿 |
4.2 缩短意识障碍时间,改善临床症状 |
4.3 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纠正高血糖症 |
5.脑府逐瘀汤作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疗效机理的探讨 |
5.1 清除氧自由基 |
5.2 改善微循环 |
5.3 钙离子的拮抗作用 |
5.4 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提高免疫调控 |
6.活血化瘀药是否适用于颅脑损伤的探讨 |
6.1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的血瘀病机 |
6.2 针对病例和注意给药时机 |
6.3 活血化瘀药的选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10)高能颌面火器伤并发伤早期损伤特点和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常用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现代火器伤特点和并发伤致伤机理 |
2.颌面部高速投射伤损伤特点 |
3.颌面部爆炸伤损伤特点 |
4.重型颌面火器伤并发伤特点 |
实验内容总表 |
第一部分:邻近和远隔重要脏器并发伤早期特点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动物 |
2.致伤模型 |
3.动物观察和标本取材 |
结果 |
1.局部伤情与能量关系 |
2.邻近和远隔重要脏器形态学改变 |
3.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 |
4.高速投射伤并发脑损伤相关因素 |
第二部分:脑组织并发伤的早期病理生理学变化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脑脊液中脑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BB)变化 |
2.血、脑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 |
3.血、脑中心钠素(ANP)和脑含水量变化 |
4.血、脑中一氧化(?)(NO)变化 |
结果 |
1.脑脊液中CK-BB和TCK活性变化 |
2.血、脑中LPO和SOD活性变化 |
3.血、脑中ANP和脑含水量变化 |
4.血、脑中NO变化 |
第三部分:颅脑并发伤的生物力学变化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动物 |
2.致伤模型 |
3.脑内压力值测试 |
4.头颅冲击加速度值测试 |
5.颌骨、颅骨应变值测试 |
6.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致伤能量和局部伤情 |
2.脑内压力测试值 |
3.头颅冲击加速度(振动)测试值 |
4.颌骨、颅骨应变测试值 |
讨论 |
1.颌面部重型火器伤的局部损伤特点 |
1.1.颌面部高速投射伤局部损伤特点 |
1.2.颌面部爆炸伤局部损伤特点 |
2.重型颌面火器伤并发颅脑损伤特点 |
2.1.重型颌面火器伤并发颅脑伤发生条件和相关因素 |
2.2.重型颌面火器伤并发脑损伤早期病理学变化特点 |
2.3.脑组织并发伤脑内环境早期变化及其意义 |
3.眼、内耳、心、肺等其它邻近和远隔重要脏器并发伤早期病理学特点 |
3.1.眼、内耳并发损伤早期病理学特点和发生机理 |
3.2.颌面部高速投射伤远隔重要脏器损伤特点与其它部位伤的比较 |
4.颌面部高速投射伤并发颅脑损伤发生机理 |
4.1.脑内压力变化与颅脑损伤 |
4.2.头颅冲击加速度变化与颅脑损伤 |
4.3.颌骨、颅骨应变与颅脑损伤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近年来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附图 |
四、高速投射物致伤瞬间血流扰动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胸部钝性弹道冲击致间接脑损伤的力学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 刘海.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4)
- [2]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实验研究[D]. 赵欣.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1)
- [3]HMGB-1/TLR4在急性脊髓损伤继发肺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顾一飞.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4]胸部火器伤即刻致死者主要脏器的微创病理改变[J]. 田志强,赵东海,李全岳,余桂湘,万友华,曲海燕,陈伯成,张春宝.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04)
- [5]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D]. 黄剑侯.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6]高速投射物致远达效应的研究进展[J]. 赵欣,王玮. 西南国防医药, 2009(07)
- [7]密闭空间内爆炸大鼠颅脑损伤特点及相关机制的探讨[D]. 黄晓龙.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8]脑府逐瘀汤佐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脑府积瘀证的临床研究[D]. 周忠志.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7(04)
- [9]枪弹所致血流强扰动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对伤情转归的影响[J]. 李曙光,王建民,刘荫秋,陈志强,王大田,张良潮,练伟伸,赖西南,吴国萍,陈蕾.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8(01)
- [10]高能颌面火器伤并发伤早期损伤特点和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D]. 谭颖徽. 第四军医大学, 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