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唐瑞,崔飞[1](2021)在《高校微型消防站建设探索》文中提出高校是我国各类人才的培育基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日益扩大,高校火灾隐患也不断增加,为了防范校园消防安全事故,研究高校校园微型消防站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消防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的改进策略,重点研究了高校校园微型消防站的建设,为保障高校校园消防安全提供指导借鉴。
庞然,王东,英启雷[2](2021)在《新时代做好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事关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从新时代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验室安全、电气火灾防范、学生公寓施救以及消防设施操控四个关键点入手,深入分析了当前工作体系中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管理方式不科学、隐患整改力度不足,队伍建设中专业人员不足,人员培训缺少针对性、群防群控体系不健全,宣传教育中培训方式单一、覆盖面不足、教育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等突出问题,并针对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如何改进消防观念、健全工作体系、夯实工作基础以及拓展工作模式四方面可借鉴的对策建议。
王腾[3](2020)在《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及对策 ——以W高校体育馆项目为例》文中提出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是实现高校建设目标、提升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的确定与控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LCCM—Life Cycle Cost Management)是基于建设项目各个阶段造价管理,包含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与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以及运营维护阶段的造价管理。高校建设项目除具有一般建设项目特点之外,往往还具有需要自主负责运营维护阶段管理的特点,运营维护阶段费用对全寿命周期内的造价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从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的角度探讨高校建设项目的造价影响因素及对策非常契合。全寿命周期内影响造价的因素繁多,近年来出现的高校建设项目造价失控现象屡见不鲜,加之不断提高的节能要求、消防标准、“营改增”政策、BIM技术应用、过程结算等新技术新要求对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建立一套针对于高校建设项目特点的造价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模型,明确造价管理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回顾了工程造价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进一步明晰了工程造价管理的含义、特征、内容及流程,系统分析了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的含义及目标,为深入研究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造价影响因素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确定了全寿命周期内影响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16个主要因素,并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再次,介绍了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模型的意义和具体步骤;最后,结合W高校体育馆建设项目的实例,邀请专家对该项目各层级因素进行两两对比打分,确定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进一步明确了“初步设计概算”阶段是影响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造价控制最重要的阶段,“初步设计概算及编制”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利用所建立模型对该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造价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一致性结论,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所研究内容对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控制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类似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我国高校建设项目科学合理进行造价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银亚飞[4](2020)在《主动安全理念及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之本。为保障一切生产活动安全进行,追求安全生产是人类理性状态。在追求安全生产过程中,前人先后提出了系统安全、产品安全、本质安全等安全理念,并认为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社会是目前安全生产追求的最高理想状态。然而,由于企业、社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实现。所以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安全理念,意图从人的主动性视角进一步研究安全管理、事故的责任预防问题,寻找问题存在的症结,探究主动预防的策,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研究安全理念演进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杜邦安全理念的发展历程,探索了安全理念的发展趋,即逐渐重视人的主动性对事故预防的影响,重视人本的自我管理、互助管理、主动管理。所以,围绕提出的“主动安全理念”,本文重新定义了主动安全相关概念,分析其理念及含义,同时探索了主动安全理念的目标、重新划分了责任主体,重构了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运行机制,界定了其研究范畴;同时进行了主动安全理念的基本原理研究与设计。以主动安全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目前高校安全现状,分析了高校安全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主动安全理念对各要素的影响。在主动安全理念视域下对进行了高校主动安全系统概念模型设计并同时提出了一种适应高校的应急救援决策方法。最后针对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在主动安全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转变高校主动安全的管理理念,改变高校安全管理机制、主体,重构高校主动安全管理队伍,加强主动安全型大学生培养,完善高校安全文化;并提出、构建了高校主动安全管理体系雏形,同时将主动安全理念的指导思想应用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干预机制中。
刘颖[5](2020)在《高校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NC大学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大学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人员的结构也变得愈加复杂,高校的保卫部门的工作面临着新形势下在不断更新的考验。作为学校保卫管理的管理者,学校保卫处在转变管理理念、建设员工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由于许多客观或主观的原因,高校保卫处留下了工作效率低下的形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形象管理的本质是做好组织和服务的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甚至是地方的名片,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校园保卫管理工作,体现着这个学校、地方教育部门的综合公共管理能力,是深化综合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十三五”规划的有力保障,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实践。通过优化高校保卫部门的形象,积极推进安全保障活动的内容,逐步规范高校自律行为,有效提高高校建设水平,提高依法治校的服务质量,促进高校的稳步发展,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的全面综合改革。对此,新时期的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策略优化成为当下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将在新形势下高校保卫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因此,新时期背景下,要顺应新的校园治理管理要求,为了与时俱进,高校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得到新的发展和延伸,需要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高水平的保卫部门服务质量,是体现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为江西高校乃至地方高校的校园治理管理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指导。本研究从NC大学的保卫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NC大学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的现状,发现保卫部门的形象存在定位不明晰、宣传工作缺乏有效性、视觉形象缺乏特征、部门整体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对此,从CIS形象系统、传播策略、组织管理三个维度设计优化对策,提升NC大学保卫部门形象,以增强的NC高校竞争力、提升整体的学校品牌形象和社会地位为目的,以期能够为与江西类似的地方高校的校园保卫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张德峰[6](2020)在《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是积聚大量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的地方。在各大高校内也存放着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珍贵的资料文献等,因此,做好高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必不可少。主要对高校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的问题进行讨论,期望为各大高校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一些借鉴,从而助力于高校消防安全管理。
李震,夏田[7](2020)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的对策研究——以华中地区部分高校为例》文中提出为了深入探究当前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华中地区20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方面存在消防安全责任制管理机制不健全、二级单位责任制落实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责任制落实缺乏量化考核机制以及宣传有效性不够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就如何加强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提出对策及建议。
李佳慧[8](2019)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形成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导向、育人、创新和保护的功能,对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行为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本文从安全文化建设的历史出发,回顾总结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历程,分析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安全建设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规范、风气和实力”的建设目标,人本性、系统性、全员性、可行性、方向性的建设原则,以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建设内容,通过“理论、法律、制度”分层推动、“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推动、“学生、朋辈、教师”共同推动、“部处、院系、班级”整体推动的建设路径,运用组织层级网格法、内容系统建构法、集中教育常态法、线上线下互补法、定量考核评价法的建设方法,构建了“目标、原则、内容、路径、方法”五位一体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安全检查表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实施科学的评价,这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种创新尝试,为创造平安有序的校园环境,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可操作路径。
冉景太[9](2019)在《基于DEMATEL-ANP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安全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安全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承会产生深远影响。研究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及构成,透析高校安全文化的功能,制定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建设对策,已成为新时期平安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对现有文献资料、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校安全文化的相关理论,构建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优化了评价指标,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了定量测量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高校安全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从文化和安全两个维度切入,运用信息沉淀法,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安全文化定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围绕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结构层次、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及其在事故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研究了安全文化的相关内容,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哲学理论研究了高校安全文化的理论基础。2.高校校园第三类危险源辨识。研究了危险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分析了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理论,建立了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机理模型,并对高校校园进行了第三类危险源辨识。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工效学和人机工程学三个角度研究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从心理、生理、环境、组织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探析了其文化根源。3.指标体系构建。在分析高校安全文化内涵、特点的基础上,根据SMART原则,以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时间和环境两个视角,构建了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的评价体系概念模型,通过指标筛选和优化,建立起了一个以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为4个一级指标,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文明氛围等为29个二级指标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体系的结构效度,对指标进行了分析界定。4.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从建模角度深入分析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的特性,选择DEMATEL-ANP法作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评价方法,并从DEMATEL标度、ANP网络结构图构建、ANP判断矩阵建立、综合评价方法4个方面优化改进了DEMATEL和ANP的结合方法,构建了基于DEMATEL-ANP-FCE法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模型,运用矩阵和图论工具分析指标间的逻辑关系。5.指标分级标准和定量测量方法研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及实地调研法对指标进行分级,对各个分级档次的内容所反映的趋向程度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明确了各个档次与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每个档次用一个线性尺度表示。根据高校人员组成结构特点,确定了高校安全文化定量测量的主要方法、测量工具以及样本计算方法,最后以指标分级标准为基础设计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定量测量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了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6.实证研究。运用设计的测量量表定量测量云南某高校安全文化,并用DEMATEL-ANP-FCE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针对性的提出建设该校安全文化的具体措施。本研究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论基础、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及方法、指标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安全文化定量测量方法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高校安全管理的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汪家军[10](2019)在《新时代做好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文中认为分析高校火灾特点、发生原因及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要求对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作了一些探讨,旨在提高高校整体防火意识,强化消防安全责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消防治理格局,切实维护校园消防安全。
二、高校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微型消防站建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高校消防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火灾隐患突出 |
(二)消防安全宣传不到位 |
(三)高校基本消防设施不完善 |
(四)高校的消防工作不够全面 |
二、高校微型消防站的建设标准 |
(一)建设原则 |
(二)站点选址 |
(三)人员和器材装备 |
三、高校微型消防的未来发展 |
(一)高校微型消防站的智能化 |
(二)高校微型消防站的普遍化 |
(三)高校微型消防站的消防知识宣传 |
四、结语 |
(2)新时代做好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一)实验室安全管控是高校消防安全管理的工作重心 |
(二)电气火灾隐患防范是有效预防高校火灾的重要“防线” |
(三)高层学生公寓火灾施救是高校灭火救援的工作难点 |
(四)智能联动消防设施操控是有效应对高校火灾的重要保障 |
二、当前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
(二)消防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
(三)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有待深化 |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改进新观念,牢固树立“现代消防”理念 |
(二)健全新体系,破解消防工作责任落实难题 |
(三)夯实新基础,筑牢消防安全防范屏障 |
(四)拓展新模式,深化校园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
(3)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及对策 ——以W高校体育馆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高校建设项目 |
2.2 工程造价管理 |
2.3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确定 |
3.1 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问题分析 |
3.2 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
3.3 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
4.1 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4.2 构建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指标分析模型 |
4.3 合理控制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的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5 W高校体育馆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实例分析 |
5.1 W高校体育馆项目介绍 |
5.2 构建W高校体育馆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指标模型 |
5.3 W高校体育馆项目决策阶段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5.4 W高校体育馆项目设计阶段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5.5 W高校体育馆项目招标与施工阶段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5.6 W高校体育馆项目竣工阶段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5.7 W高校体育馆项目运营维护阶段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主动安全理念及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主动安全理念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主动安全理念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及基本原理 |
2.1 安全理念发展历程及代表性的杜邦安全理念 |
2.1.1 被动安全 |
2.1.2 系统安全理论 |
2.1.3 本质安全 |
2.1.4 杜邦安全理念 |
2.1.5 安全理念的发展方向 |
2.2 相关安全法规依据 |
2.3 主动安全理念的基本原理研究 |
2.3.1 主动安全理念的提出 |
2.3.2 主动安全及其理念的定义 |
2.3.3 主动安全的理念 |
2.3.4 主动安全的相关内容 |
2.4 主动安全原理研究及其设计 |
2.4.1 主动安全原理研究 |
2.4.2 主动安全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主动安全系统概念模型设计 |
3.1 高校安全管理的特点 |
3.1.1 高校安全的特征 |
3.1.2 高校典型的安全事故类型 |
3.1.3 高校安全事故的特征 |
3.1.4 高校安全管理现状 |
3.2 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要素分析 |
3.2.1 人员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
3.2.2 设施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
3.2.3 环境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
3.2.4 管理安全要素综合分析 |
3.3 主动安全理念对高校安全要素的改善措施 |
3.3.1 人员安全要素的改善 |
3.3.2 设施安全要素的改善 |
3.3.3 环境安全要素的改善 |
3.3.4 管理安全要素的改善 |
3.4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模型概念设计 |
3.4.1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理论概念设计的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3.4.2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理论概念设计意义、目的及原则 |
3.4.3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理论概念设计 |
3.4.4 高校主动安全系统功能概念设计示意图 |
3.5 基于主动安全理念的应急救援决策研究 |
3.5.1 主动安全理念视角下应急响应过程应急救援决策目标 |
3.5.2 主动安全理念视角下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应急救援决策主体 |
3.5.3 二动态、三层次、四阶段的应急救援决策方法及其作用机理 |
3.5.4 应急救援的未来发展趋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动安全理念下高校安全管理对策研究及应用——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
4.1 主动安全理念下高校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
4.1.1 高校安全管理思想理念的转变——主动安全理念 |
4.1.2 高校安全管理体制、主体的转变 |
4.1.3 重构高校主动安全管理队伍 |
4.1.4 加强主动安全型大学生培养 |
4.1.5 完善高校安全文化 |
4.2 基于主动安全理念的高校主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
4.3 主动安全理念在高校应用中的实例分析 |
4.3.1 主动安全理念在高校交通安全中的主动干预机制 |
4.3.2 主动安全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干预机制 |
4.3.3 主动安全理念在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干预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高校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NC大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校保卫部门 |
2.1.2 组织形象 |
2.1.3 形象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形象定位理论 |
2.2.3 形象资本论 |
2.2.4 CIS理论 |
第3章 NC大学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3.1 NC大学保卫部门基本情况 |
3.1.1 NC大学保卫部门组织架构 |
3.1.2 NC大学保卫部门组织职能 |
3.2 NC大学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的问卷设计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内容 |
3.3 NC大学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现状调查 |
3.3.1 抽样及抽样技术 |
3.3.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4 访谈结果分析 |
3.4 NC大学保卫部门形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保卫部门形象定位不够明晰 |
3.4.2 保卫部门形象标识缺乏特征 |
3.4.3 保卫部门宣传工作缺乏实效 |
3.4.4 保卫部门整体队伍素质不高 |
第4章 NC大学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的优化对策 |
4.1 CIS形象系统优化对策 |
4.1.1 理念识别优化对策 |
4.1.2 行为识别优化对策 |
4.1.3 视觉识别优化对策 |
4.2 传播策略优化对策 |
4.2.1 提升媒介传播实效 |
4.2.2 完善公共关系渠道 |
4.3 组织管理优化对策 |
4.3.1 建全信息回馈机制 |
4.3.2 推进人才培养建设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原因和意义 |
1.1 高校重点部位火灾发生原因 |
1.1.1 火灾本身的普遍发生性 |
1.1.2 高校集聚了数量众多的资源 |
1.2 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的意义 |
2 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2.1 部分师生消防意识薄弱 |
2.2 管理分工不明确 |
3 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对策 |
3.1 图书馆等场馆的消防安全管理 |
3.2 电教中心的消防安全管理 |
3.3 宿舍的消防安全管理 |
3.4 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 |
4 结束语 |
(7)新时期加强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的对策研究——以华中地区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依据 |
2 当前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
3 当前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 进一步加强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的对策及建议 |
5 结论 |
(8)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高校安全文化的概述 |
2.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
2.1.1 高校安全文化的定义 |
2.1.2 高校安全文化的构成 |
2.1.3 高校安全文化的特征 |
2.1.4 高校安全文化的功能 |
2.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 |
2.2.1 安全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
2.2.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
2.2.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
2.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本安全原理 |
2.3.2 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 |
2.3.3 系统论 |
2.3.4 球体斜坡力学原理 |
2.3.5 文化力场原理 |
第三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
3.1 安全理念文化建设方面 |
3.1.1 领导体制逐步健全,责任落实有待加强 |
3.1.2 工作理念逐步形成,安全承诺有待深化 |
3.1.3 愿景目标逐步确立,工作方略有待细化 |
3.1.4 安全知识逐步普及,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
3.2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
3.2.1 学习制度坚持不懈,隐患治理有待抓实 |
3.2.2 食宿管理逐步规范,实验安全隐患最忧 |
3.2.3 应急预案渐趋完善,考核评估还需加强 |
3.3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
3.3.1 校内教育成效显着,家校互动有待强化 |
3.3.2 技能培训有序开展,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
3.3.3 心理教育有声有色,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
3.3.4 遵纪守法成为共识,可防案件仍然高发 |
3.4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
3.4.1 硬件设施得到改善,运行管理还需加强 |
3.4.2 信息技术得到应用,系统集成亟待加强 |
第四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 |
4.1 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
4.1.1 安全成为习惯 |
4.1.2 安全成为规范 |
4.1.3 安全成为风气 |
4.1.4 安全成为实力 |
4.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
4.2.1 人本性的原则 |
4.2.2 系统性的原则 |
4.2.3 全员性的原则 |
4.2.4 可行性的原则 |
4.2.5 方向性的原则 |
4.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
4.3.1 安全理念文化体系 |
4.3.2 安全制度文化体系 |
4.3.3 安全行为文化体系 |
4.3.4 安全物质文化体系 |
4.4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
4.4.1 “理论、法律、制度”分层推动 |
4.4.2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推动 |
4.4.3 “学生、朋辈、教师”共同推动 |
4.4.4 “部(处)、院(部)、班级”整体推动 |
4.5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 |
4.5.1 组织层级网格法 |
4.5.2 内容系统构建法 |
4.5.3 集中教育常态法 |
4.5.4 线上线下互补法 |
4.5.5 定量考核评价法 |
第五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 |
5.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的基本概念 |
5.1.1 评价的定义 |
5.1.2 评价的目的 |
5.1.3 评价的主体 |
5.1.4 评价的客体 |
5.1.5 评价的类型 |
5.1.6 评价的标准 |
5.1.7 评价的内容 |
5.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
5.2.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5.2.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
5.2.4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量化与融合 |
5.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构造判断矩阵 |
5.3.2 层次单排序的特征根法 |
5.3.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4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5.4.1 三级指标模糊综合判断 |
5.4.2 二级指标模糊综合判断 |
5.4.3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判断 |
5.4.4 模糊评判结果处理 |
5.5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的实施 |
5.5.1 建立评估组织 |
5.5.2 制定评估方案 |
5.5.3 实施现场评估 |
5.5.4 完成评估报告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个别访谈题统计结果(教职工卷) |
附录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学生卷) |
附录3 安全理念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4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5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6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7 安全特色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基于DEMATEL-ANP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文化定义研究现状 |
1.2.2 安全文化评价研究现状 |
1.2.3 安全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文化与安全 |
2.1.1 文化的定义和功能 |
2.1.2 文化的结构层次 |
2.1.3 安全的定义 |
2.2 安全文化 |
2.2.1 古代民俗安全文化趣事 |
2.2.2 安全文化的定义 |
2.2.3 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
2.2.4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 |
2.2.5 安全文化在事故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
2.3 高校安全文化 |
2.3.1 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 |
2.3.2 高校安全文化的结构层次 |
2.3.3 高校安全文化的功能 |
2.4 高校安全文化的心理学基础 |
2.5 高校安全文化的哲学理论基础 |
2.5.1 认识论和方法论 |
2.5.2 系统论 |
2.5.3 “以人为本”安全文化核心理念的哲学解读 |
2.6 从哲学角度探析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2.6.1 唯物论奠定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哲学基础 |
2.6.2 辩证法论证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哲学关系 |
2.7 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理论 |
2.7.1 危险源基本概念及分类 |
2.7.2 第三类危险源事故致因机理 |
2.7.3 高校校园第三类危险源辨识 |
2.8 人的不安全行为 |
2.8.1 人的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 |
2.8.2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2.8.3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文化根源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
3.1 构建依据 |
3.1.1 构建的准则 |
3.1.2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 |
3.2 构建流程 |
3.3 指标选取视角分析 |
3.3.1 评价主体 |
3.3.2 指标选取的宏、微观两个层面 |
3.3.3 指标选取的时间视角 |
3.3.4 指标选取的空间环境视角 |
3.4 指标体系概念模型构建 |
3.5 一级指标的选取 |
3.6 二级指标的选取 |
3.6.1 安全文化因子提取 |
3.6.2 安全文化因子初步合并 |
3.6.3 安全文化因子归类 |
3.6.4 二级指标的初步确定 |
3.7 指标优化 |
3.7.1 德尔菲法介绍 |
3.7.2 第一轮专家调查与结果分析 |
3.7.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3.8 与国家示范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标准的比较 |
3.9 指标的分析界定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DEMATEL法的原理与流程 |
4.2.1 DEMATEL原理 |
4.2.2 DEMATEL实施步骤 |
4.3 ANP的原理与流程 |
4.3.1 ANP原理 |
4.3.2 ANP实施步骤 |
4.4 改进的DEMATEL-ANP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4.1 DEMATEL标度的改进 |
4.4.2 ANP网络结构图构建改进 |
4.4.3 ANP判断矩阵建立改进 |
4.4.4 综合评价法的改进 |
4.4.5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5 综合评价模型计算 |
4.5.1 基于DEMATEL法准则影响程度的计算 |
4.5.2 基于ANP指标权重的计算 |
4.6 模型结果分析 |
4.6.1 因果图 |
4.6.2 指标ANP权重排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安全文化指标分级标准及定量测量研究 |
5.1 指标分级标准 |
5.2 定量测量的方法 |
5.3 定量测量量表设计 |
5.3.1 量表设计原则 |
5.3.2 量表内容 |
5.3.3 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
5.4 定量测量工具 |
5.5 调查方法选择 |
5.6 样本容量确定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应用 |
6.1 测量高校的基本情况 |
6.2 定量测量 |
6.2.1 样本容量的确定 |
6.2.2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
6.2.3 数据分析 |
6.3 综合评价 |
6.4 结果分析 |
6.5 提升对策 |
6.5.1 安全检查常态化,安全评估制度化 |
6.5.2 牢固树立“安全工作第一位”的管理理念 |
6.5.3 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参与度 |
6.5.4 健全制度体系,做到“制度健全,落实到位” |
6.5.5 确保安全管理投入,保证设施安全和环境和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10)新时代做好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火灾特点 |
1. 人员密集,易发生伤亡。 |
2. 诱发火灾因素较多。 |
3. 高层建筑多,扑救困难。 |
4. 火灾影响广,损失大。 |
二、高校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 |
1. 电气线路老化。 |
2. 违规使用电器。 |
3. 动用明火不慎。 |
4. 化学实验安全管理不到位。 |
5. 不良用电习惯。 |
三、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1. 责任落实不到位。 |
2. 消防设施不完善。 |
3. 经费投入不足。 |
4. 教育培训不到位。 |
5. 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 |
四、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应对措施 |
1. 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
2. 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
3. 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
4. 开发和推广消防安全技术成果。 |
5.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四、高校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微型消防站建设探索[J]. 唐瑞,崔飞. 消防界(电子版), 2021(24)
- [2]新时代做好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 庞然,王东,英启雷. 北京教育(德育), 2021(Z1)
- [3]高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影响因素及对策 ——以W高校体育馆项目为例[D]. 王腾.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主动安全理念及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D]. 银亚飞.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高校保卫部门形象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NC大学的调查分析[D]. 刘颖. 南昌大学, 2020(01)
- [6]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 张德峰.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 [7]新时期加强高校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的对策研究——以华中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 李震,夏田. 安全, 2020(04)
- [8]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D]. 李佳慧.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基于DEMATEL-ANP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冉景太.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10]新时代做好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 汪家军.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