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脊液中分离出2株肺炎链球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树永,王晓明,刘家云,单斌,季萍,贾伟,谢小芳,喻华,刘平娟,蓝锴,鲍春梅,曲芬[1](2021)在《2018—2020年多中心脑脊液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18—2020年11家三级医院脑脊液分离出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抗生素耐药特征,为临床正确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1家三级医院2018—2020年脑脊液标本中分离的菌株及药敏数据,使用WHONET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11家医院脑脊液标本阳性患者主要为中青年男性,共分离出2191株病原菌(剔除同一患者重复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05(64.13%)株、革兰阴性菌752(34.32%)株、真菌34(1.55%)株。排在前五位的细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01(45.69%)株、鲍曼不动杆菌263(11.91%)株、肺炎克雷伯菌145(6.62%)株、屎肠球菌89(4.06%)株、大肠埃希菌74(3.38%)株。革兰阳性菌中其他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3(3.33%)株、粪肠球菌49(2.24%)株、肺炎链球菌47(2.15%)株;革兰阴性菌中其他检出率较高的分别为阴沟肠杆菌47(2.15%)株、铜绿假单胞菌37(1.69%)株。药敏结果显示,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78.4%和46.9%;葡萄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纳入统计的抗生素耐药率在50.6%~92.6%,对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超过69.0%;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低于50%的仅为头孢替坦(17.4%)、美罗培南(32.0%)、阿米卡星(39.4%)和亚胺培南(41.2%)。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超过70%。结论 11家医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占比最重,病原菌整体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不同病原菌的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钟文辉,何春明,李琳,严玉婷,沈慧,徐丽丽[2](2021)在《某院2017年—2019年120例患者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医院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120例病历资料,分析其检出的肺炎链球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情况,以及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治疗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结果:120例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肺炎链球菌86株,其中检出的肺炎链球菌主要来自儿科(占63.95%),其次为老年科、急诊科和呼吸科(分别为12.79%、8.14%和6.98%);在痰标本中分离出菌株为最多(占91.86%),而在分泌物、血液、胸水和脑脊液标本中也有少量检出;药敏结果发现,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达100.00%,对青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均高于87%,而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0.00%;经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红霉素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microbial use density,AUD)呈正相关,与美罗培南的AUD无显着相关性。结论:医院临床肺炎链球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儿科,标本主要来自痰液,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率高的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吕志勇,姚开虎,宋文琪,董方,甄景慧,孟庆盈,苏建荣[3](2021)在《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某医院住院患儿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菌株的血清型和耐药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寻找防治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明确诊断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肺炎链球菌的药敏结果、血清型,以及疫苗对其血清型覆盖情况。结果 74例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主要为幼儿期患儿(55.4%),感染部位主要以单部位血液为主(44.6%)。74株肺炎链球菌,其中22株分离自脑脊液标本,分为13种血清型,常见的血清型为19F、19A、14和23F。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检出率为56.7%(42株),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耐药率有明显差异,血清型19F和19A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于其他血清型。肺炎链球菌疫苗对肺炎链球菌的覆盖率:PCV7为63.5%,PCV13为97.3%。结论该医院住院患儿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血清型以19F、19A、14、23A为主,PCV13对这些血清型覆盖率高,可通过接种疫苗减少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发生。流行率高的血清型往往表现出更高的耐药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吕志勇,宋文琪,董方,甄景慧,孟庆盈,周为,刘锡青,安璟云[4](2021)在《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细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该院临床分离的4 854株非重复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仪器法、部分抗菌药物补充E试验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854株非重复细菌中,革兰阳性细菌占48.3%,革兰阴性细菌占51.7%。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6.8%,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菌属、肺炎链球菌。标本主要来自呼吸道(39.4%)、血液(22.1%)和尿液(10.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分别占各自菌种的26.7%、83.1%和80.5%,检出3株表皮葡萄球菌和1株松鼠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属中检出2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和2株利奈唑胺中介屎肠球菌。脑脊液中分离出13株肺炎链球菌,其中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 8株,占61.5%;非脑脊液标本分离出350株肺炎链球菌,其中PRSP和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分别占2.6%和25.7%。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0.0%、69.9%和26.1%。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中碳青霉烯类耐药株(CRE、CRAB、CRPAE)分别占27.1%、71.0%和21.0%。535株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71.2%,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69.2%。结论临床分离的常见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同,应重视细菌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蒋亚洲,闫京京,沈男,尹瀚浚,王胜,陈敏,王金娜[5](2021)在《宿迁地区562株住院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宿迁地区住院患儿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宿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患儿病历,统计一般资料、送检标本特征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我院住院患儿共分离出3 239株病原菌,其中肺炎链球菌562株,男性患儿占63.52%。3岁以下患儿检出率较高(87.9%)。送检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血液、肺泡灌洗液等,其中痰液共分离出444株肺炎链球菌(79.00%)。肺炎链球菌可能会合并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或腺病毒感染,其中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率较高(14.59%)。肺炎链球菌对阿莫西林、厄他培南、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泰利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氯霉素较敏感(92.95%~100%),对红霉素、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73.65%~99.43%)。结论肺炎链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3岁以下儿童,男性患儿居多,且合并其他病原体的情况不容忽视。药敏结果显示宿迁地区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首选阿莫西林、三代头孢或青霉素。
樊东升,刘光耀,樊路娟[6](2021)在《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菌血症并发急性脑膜炎1例深探》文中指出目的:以1例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菌血症并发急性脑膜炎病例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肺炎链球菌菌血症及脑膜炎的药敏特征及无菌体液培养中肺炎链球菌的快速鉴定、药敏方法,以缩短临床诊疗时间,提高患者治愈率。方法:对我院1例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菌血症并发急性脑膜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阳性培养瓶分别按传统鉴定药敏流程和直接涂布法及沉淀涂布法进行K-B法药敏及Optochin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快速鉴定药敏的可行性;对血液及脑脊液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通过甲酸提取蛋白在Bruker Microflex质谱仪上建库并进行聚类分析,以判断两肺炎链球菌来源是否相同。结果:血液及脑脊液沉淀涂布法的Optochin敏感性试验及K-B法药敏试验结果和CLSI推荐方法抑菌圈直径相近试验结果相同,但二者均和直接涂布法的试验结果差异较大;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出的两株肺炎链球菌在聚类分析树状图中同枝同簇,进化关系相同判断菌株来源相同。结论:可对无菌体液培养通过沉淀涂布法进行Optochin敏感性试验及K-B法药敏试验来初步判断肺炎链球菌疑似菌株的鉴定及药敏结果,以提前24h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刘超[7](2021)在《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IPD)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为儿童IPD的诊治提供帮助,为临床上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儿童IPD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山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并确诊为IPD的98例患儿,查阅病历信息,统计IP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2.对分离培养出的113株肺炎链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统计分析肺炎链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3.根据药敏结果,将IPD患儿分为青霉素不敏感组(Penicillin non-sensitiv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NSP)及肺炎链球菌青霉素敏感组(Penicillin sensitiv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SSP)并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1.在纳入本研究的98例IPD患儿中,男:女约为1.2:1;5岁以下儿童有81例,占82.6%,其中2岁以下儿童有46例,占46.9%;66例(67.4%)患儿在秋冬季发病;18例(18.3%)IPD患儿有明确的基础疾病;临床感染类型以单纯性血流感染(36例,36.7%)最常见,其次是化脓性脑膜炎(29例,29.6%),菌血症性肺炎(28例,28.6%);发热(95例,96.9%)是IP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咳嗽(47例,48.0%)、抽搐(24例,24.5%)及精神差(19例,19.4%),其他症状根据临床症状而异;社区获得性感染98例(100.0%),院内获得性感染0例(0.0%);合并有并发症的有62例(63.2%);混合感染其他病原15例(15.2%);98例IPD患儿中WBC>10×109/L有75例(76.5%),WBC>30×109/L有15例(15.3%),WBC<4×109/L有7例(7.1%)。CRP≥10mg/L有83例(84.7%),CRP≥50mg/L有63例(64.3%),CRP>200mg/L有16例(16.3%)。98例IPD患儿中有87例做过PCT,PCT>0.05ng/mL有85例(97.7%),PCT>0.5ng/m L有73例(74.5%),PCT>2ng/m L有55例(56.1%),PCT>100ng/m L有7例(7.1%);经积极治疗后,治愈57例(58.2%),好转29例(29.6%),未愈4例(4.1%),死亡8例(8.1%)。2.本研究中113株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青霉素敏感率为75.2%,中介率为2.7%,耐药率为22.1%;脑膜炎IPD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79.3%,而非脑膜炎IPD菌株的青霉素耐药率为2.4%;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敏感率达83.0%以上;脑膜炎IPD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10.3%、13.8%;未发现对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对美罗培南敏感率为73.6%;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均高度耐药,分别为100.0%、94.7%、98.9%;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50.5%。多重耐药率为48.7%。3.PNSP组患儿有脑膜炎[20例(90.9%)]、中枢系统并发症[5例(22.7%)]、PCT>100ng/m L[4例(18.2%)]较PSSP组患儿有脑膜炎[9例(11.8%),χ2=51.192]、中枢系统并发症[4例(5.3%),χ2=6.239]、PCT>100ng/m L[3例(3.9%)]发生率高。结论:1.IPD主要累及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秋冬季是IPD的高发季节,临床染类型以单纯性血流感染最常见,发热是IP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2.本研究中侵袭性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性明显升高,在培养结果回报前后,青霉素使用率有所增高,提示临床上可以选用青霉素治疗儿童IPD,但是脑膜炎IPD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非脑膜炎IPD菌株,提示青霉素不应作为疑似或确诊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儿童的一线药物。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普遍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均高度耐药。侵袭性肺炎链球菌多重耐药情况较严重,最常见的多重耐药模式是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及复方新诺明。临床上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儿童IPD。3.与PSSP组相比,PNSP组患儿更易患有脑膜炎以及并发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PCT>100ng/m L,合并以上情况的IPD患儿在临床上治疗时应避免使用青霉素。
程明璟,李福兴,忽胜和[8](2021)在《2017—2019年大理市某医院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特点、耐药性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患者的痰液、肺泡灌洗液、血液、分泌物、脑脊液、脓液、胆汁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和结果判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333株肺炎链球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占90.99%),科室主要来源于儿科(占53.75%);年龄≤1岁的患儿占36.64%,1~18岁(含18岁)患者占19.22%,18~60岁(含60岁)患者占19.52%,>60岁患者占24.62%。肺炎链球菌占所有分离细菌的2.31%,按季度统计其占细菌的分离比,第一季度(3.09%)>第四季度(2.57%)>第二季度(2.09%)>第三季度(1.77%),但各季度之间肺炎链球菌分离比差异不大。肺炎链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高(70.40%~93.65%),对氯霉素、头孢曲松、美罗培南、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泰利霉素、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0.00%~27.2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厄他培南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结论:肺炎链球菌主要分离于痰液标本,感染病例主要分布于儿科,年龄≤1岁的患儿是感染主体。肺炎链球菌的分离比各季度之间差异不大。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何宝花,王颖童,贾肇一,郭映辉,王乐雨,姜霞,孙印旗[9](2020)在《河北省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菌型及疫苗覆盖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河北省儿童医院分离的410株肺炎链球菌进行分型研究,分析其菌型特点,为控制本地区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和疫苗的正确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菌株进行核酸提取,采用普通PCR方法进行种属鉴定,多重PCR方法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 410株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菌株大部分分离自2岁以下儿童,占82.68%,2~3岁患儿占11.22%,4~5岁患儿占3.9%,>5岁的患儿仅占2.2%。年龄最大患儿为10岁,最小为37 d。410株Spn菌株中菌型占比前3位的是19F、6A/6B和19A,7价、13价和23价肺炎链球菌疫苗的菌型覆盖率分别是55.61%、71.46%、76.83%。结论本地区儿童肺炎链球菌菌型型别丰富,从疫苗菌株覆盖率和保护性来看,提示13价多糖结合疫苗(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13)对本地区儿童可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
周梦兰[10](2020)在《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及毒力差异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基因水平、蛋白水平及细胞壁多糖水平对肺炎链球菌(SP)准确鉴定方法学进行探究;分析我国多中心侵袭性SP的血清学分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对我国侵袭性SP药物敏感性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进行突变分析;研究我国侵袭性SP主要流行血清型毒力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181株草绿色链球菌(VGS)及2010-2015年全国27家中心分离的300株侵袭性SP。以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为金标准,比较两台质谱仪对181株VGS的鉴定性能。通过流式细胞仪和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分析双花扁豆凝集素(Dolichos biflorus agglutinin,DBA)和蜗牛凝集素(Helix pomatia agglutinin,HPA)与不同血清型SP细胞壁的结合情况,通过Janus Cassette和pPEP1表达质粒构建基因敲除及回补株,探究磷酰胆碱酯酶(Pce)对结合的影响。通过荚膜肿胀试验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300株侵袭性SP进行血清型分型和分子分型,比较多重PCR和cpsB基因测序的方法进行血清分型的准确性。以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0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对pbpla、pbp2b和pbp2x进行扩增测序并分析其位点突变情况,研究青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通过小鼠腹腔感染菌血症模型对我国主要流行血清型进行毒力差异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比较血清群6内不同菌株非荚膜相关毒力基因ply、lytA、nanA、psaA、pspA及HylA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布鲁克质谱对VGS缓症群区分度较差,易将缓症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及假肺炎链球菌鉴定为SP。梅里埃质谱IVD系统对SP的鉴定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由于菌种库限制,缓症链球菌/口腔链球菌以复合体结果展示。基于此结果建立了质谱联合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的实验室VGS鉴定流程。DBA/HPA与SP细胞壁磷壁酸结合,依赖于菌株体内Pce活性,首次发现pce allele B,仅见于血清型11A和11E的菌株。我国SP引起的IPD患者中,以儿童居多,尤以5岁以下儿童居多,约占所有侵袭性感染SP疾病的50%,以血流感染为主。共检测出40种血清型,1株不可分型(NT)株,常见血清型依次为23F、19A、19F、3、14、6A 和 6B,PCV7、PCV10、PCV13 及 PPV23 的覆盖率分别为 42.3%、45.3%、73.3%和79.3%。从检测准确性及操作简便性考虑,cpsB基因测序分型优于多重PCR血清分型方法,适合大多数实验室采用。MLST共检测出123种序列型(ST),其中33个为首次发现,以ST320、ST81、ST271、ST876最为常见,几个主要的克隆复合群与血清型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CC320→19A、CC271→19F、CC81/CC880→23F、CC876→14、CC3173→6A、CC505→3。我国分离的侵袭性SP对厄他培南、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全部敏感,而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均超过90%。除亚胺培南外,侵袭性SP对其他抗菌药物2010年至2015年耐药率均有所下降。血清型23F、19A和19F是主要的耐药血清型,血清型3敏感性较高;ST271、ST320及ST81是主要的耐药序列型,ST180和ST505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疫苗覆盖血清型菌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疫苗覆盖血清型菌株。2010-2015年间疫苗非覆盖血清型菌株对部分抗菌药物年度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脑脊液分离的侵袭性SP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而非脑脊液(主要为血液来源)分离的侵袭性SP无耐药株。菌株PBP蛋白突变呈高度多样化,主要与青霉素MIC有关,与样本来源、判定折点无关。青霉素MIC值≤0.25μg/ml的菌株均无PBP活性位点突变,1株血清型6A(MIC=0.25 μg/ml)除外(PBP2b活性中心发生T451A突变)。青霉素MIC值≥0.5 μg/ml的菌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BP活性位点突变。青霉素高MIC水平(MIC≥1 μg/ml)的菌株均存在PBP1a活性位点突变,并同时伴有PBP2b和PBP2x突变。非脑脊液来源的侵袭性SP即使表型判定为敏感,仍存在不同PBP活性位点的突变,临床使用需注意。PBP1a分析序列中共检测出105个不同的点突变,PBP2b分析序列中共检测出111个不同的点突变及2个插入突变,2个插入突变YIW和YTW分别位于2株血液来源PSSP中,均为国际首次报道。PBP2x分析序列中共检测出98个不同的点突变。小鼠体内试验显示,血清型3为强毒力血清型,血清型23F、19A、19F和14表现为无毒力,血清群6内不同血清型、不同菌株间毒力水平有所差异。血清群6内菌株各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动物实验毒力水平间无明显对应关系。结论:梅里埃质谱IVD系统对SP的鉴定性能优于布鲁克质谱,可用于SP的准确鉴定。DBA/HPA可以与不同血清型肺炎链球菌结合,磷酰胆碱酯酶基因pce是DBA/HPA与SP结合的决定性因素,pce allele B仅在血清型11A和11E菌株中发现,或可用于血清型预测。我国侵袭性SP以血清型23F、19A、19F、3、14、6A和6B为主,以ST320、ST81、ST271、ST876最为常见。尽管我国疫苗接种率较低,非疫苗覆盖血清型分离率呈上升趋势,出现血清型转换,可能为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结果。PBP1a活性位点突变是引起菌株青霉素高MIC水平(MIC≥1μg/ml)的必要条件,但需同时伴有PBP2b和/或PBP2x突变。我国流行血清型3菌株呈高毒力、低耐药特点。血清型23F、19A、19F、14呈低毒力、高耐药特点,而血清型6A、6B及6C的菌株间毒力水平不一。本研究为提高常规实验室SP准确鉴定能力、了解我国侵袭性感染SP血清学、分子型别、耐药性及主要流行血清型毒力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疫苗的使用或研发提供流行病学基础。
二、脑脊液中分离出2株肺炎链球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脊液中分离出2株肺炎链球菌(论文提纲范文)
(1)2018—2020年多中心脑脊液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原菌来源 |
1.2 标本留取及培养 |
1.3 病原菌鉴定与药敏实验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11家医院一般情况 |
2.2 2018—2020年11家三级医院脑脊液感染的一般特征 |
2.3 2018—2020年11家三级医院分离自脑脊液的菌种分离情况 |
2.3.1 2018—2020年11家三级医院分离自脑脊液的菌种数量 |
2.3.2 2018—2020年11家三级医院分离自脑脊液的医院分布 |
2.3.3 2018—2020年11家三级医院分离自脑脊液的菌种分布 |
2.3.4 2018—2020年11家三级医院分离自脑脊液的菌种种类 |
2.3.5 脑膜炎患者病因及科室分布特征 |
2.4 2018—2020年11家三级医院分离自脑脊液的菌种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
2.4.1 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 |
2.4.2 Ab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 |
2.4.3 肠杆菌目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 |
2.4.4 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 |
2.4.5 其他耐药情况 |
3 讨论 |
(2)某院2017年—2019年120例患者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标本的采集 |
1.2.2 药敏试验 |
1.3 考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感染患者肺炎链球菌的临床分布 |
2.2 肺炎链球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
2.3 肺炎链球菌耐药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型和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菌种来源 |
1.3 菌株培养方法 |
1.4 菌株分离与鉴定 |
1.5 血清型分型 |
1.6 药敏检测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血清型分布 |
2.3 疫苗覆盖情况 |
2.4 药敏结果 |
2.5 不同血清型肺炎链球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 |
2.6 转归与预后 |
3 讨论 |
(4)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菌来源 |
1.1.2 药敏试验板卡、培养基与仪器 |
1.1.3 质控菌株 |
1.2 方法 |
1.2.1 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 |
1.2.2 判读标准 |
1.2.3 β内酰胺酶测定 |
1.2.4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定义 |
1.2.5 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菌株(BLNAR)定义 |
1.2.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菌株分布 |
2.2 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 |
2.2.1 葡萄球菌属 |
2.2.2 肠球菌属 |
2.2.3 链球菌属 |
2.3 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 |
2.3.1 肠杆菌科细菌 |
2.3.2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 |
2.3.3 嗜血杆菌属 |
2.3.4 卡他莫拉菌 |
3 讨论 |
(5)宿迁地区562株住院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肺炎链球菌临床分布及标本来源分布 |
2.2 肺炎链球菌检出及合并其他病原体检出情况 |
2.3 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 |
2.4 儿童肺炎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情况 |
3 讨论 |
(6)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菌血症并发急性脑膜炎1例深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体液培养 |
1.3 菌株培养鉴定及药敏 |
1.3.1 传统法 |
1.3.2 仪器法 |
1.3.3 培养液直接涂布法(以下简称直接涂布法) |
1.3.4 培养液沉淀物涂布法(以下简称沉淀涂布法) |
1.4 菌株自建库 |
1.5 聚类分析 |
2 结果 |
2.1 K-B法药敏试验结果比较 |
2.2 血液和脑脊液中肺炎链球菌MIC法药敏结果分析 |
2.3 菌株自建库聚类分析 |
3 讨论 |
(7)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98 例儿童IPD临床特征分析 |
2.2 113 株肺炎链球菌耐药分析 |
2.3 PNSP 组与PSSP 组的临床特点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2017—2019年大理市某医院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分离培养 |
1.4 初步鉴定 |
1.4.1 革兰染色及镜检 |
1.4.2 Optochin敏感试验 |
1.5 上机鉴定及药敏试验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标本来源 |
2.2 科室分布 |
2.3 年龄分布 |
2.4 不同年度和季度肺炎链球菌分布 |
2.5 分离肺炎链球菌变化趋势 |
2.6 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 |
3 讨论 |
(9)河北省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菌型及疫苗覆盖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方法 |
1.2.1 肺炎链球菌的分离培养 |
1.2.2 核酸标本制备 |
1.2.3 种属特异性基因鉴定 |
1.2.4肺炎链球菌多重PCR血清型鉴定 |
2 结果 |
2.1 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
2.2 Spn菌株分型结果 |
2.3 Spn菌株疫苗覆盖情况 |
3 讨论 |
(10)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及毒力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肺炎链球菌准确鉴定方法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实验室鉴定方法评价 |
2. DBA与HPA作为肺炎链球菌细胞壁表面标记物探究 |
结果 |
1. 草绿色链球菌实验室鉴定方法学结果评价 |
2. DBA及HPA与肺炎链球菌细胞壁作用研究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 荚膜肿胀试验分型 |
2. 多重PCR分型(mPCR) |
3. CpsB基因测序分型 |
4.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结果 |
1.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分布 |
2. 血清型分布 |
3.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检测方法学比较 |
4.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药物敏感性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突变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
2. PBP基因扩增测序 |
结果 |
1.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
2.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PBP突变分析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主要流行血清型毒力差异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1. 伦理申明 |
2. 试验菌株选取 |
3. 动物实验准备 |
4. 小鼠菌血症模型建立 |
5. 不同血清型毒力比较 |
6. 非荚膜相关毒力基因表达量分析 |
结果 |
1. 小鼠腹腔感染菌血症模型建立 |
2. 不同血清型感染小鼠血液肺炎链球菌载量及存活率 |
3. 血清型6ABC菌株毒力基因表达比较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肺炎链球菌鼻咽部定植及胞内感染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脑脊液中分离出2株肺炎链球菌(论文参考文献)
- [1]2018—2020年多中心脑脊液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张树永,王晓明,刘家云,单斌,季萍,贾伟,谢小芳,喻华,刘平娟,蓝锴,鲍春梅,曲芬.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1(11)
- [2]某院2017年—2019年120例患者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J]. 钟文辉,何春明,李琳,严玉婷,沈慧,徐丽丽. 抗感染药学, 2021(09)
- [3]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型和耐药性[J]. 吕志勇,姚开虎,宋文琪,董方,甄景慧,孟庆盈,苏建荣.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07)
- [4]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J]. 吕志勇,宋文琪,董方,甄景慧,孟庆盈,周为,刘锡青,安璟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03)
- [5]宿迁地区562株住院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研究[J]. 蒋亚洲,闫京京,沈男,尹瀚浚,王胜,陈敏,王金娜.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04)
- [6]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菌血症并发急性脑膜炎1例深探[J]. 樊东升,刘光耀,樊路娟. 农垦医学, 2021(02)
- [7]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D]. 刘超.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8]2017—2019年大理市某医院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程明璟,李福兴,忽胜和. 大理大学学报, 2021(02)
- [9]河北省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菌型及疫苗覆盖率分析[J]. 何宝花,王颖童,贾肇一,郭映辉,王乐雨,姜霞,孙印旗. 现代预防医学, 2020(22)
- [10]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及毒力差异研究[D]. 周梦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