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南部某些冰川近年来的变化及若干新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敬,谢自楚[1](1981)在《西藏南部某些冰川近年来的变化及若干新资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80年3—11月,笔者为配合《中国冰川》电影的拍摄,进入西藏南部,有机会再次观测了某些冰川。现将这些冰川的近期变化情况及取得的若干新资料报导于后。 一、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冰川和久达冰川 绒布冰川的末端位置近六十年来没有变动,与英国探险队1921年所测地形图上的位置完全一致。其上方150米左右发育着一个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冰面湖。据中国登山队有关人员回忆,该湖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存在着。它的规模及形状与1966年和1968年两次考察
谢自楚,周宰根,李巧媛,王淑红[2](2009)在《高亚洲冰川系统物质平衡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在高亚洲的大量现代冰川,是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淡水资源。高亚洲各区因环境差异,各区冰川系统物质平衡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就表现出不同特点,需进一步应用冰川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高亚洲冰川系统进行合理分区,研究各分区冰川系统的结构特征、物质平衡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通过总结国内外高亚洲冰川系统研究的现状,找出了国内外研究的优势及不足;在此基础上,从高亚洲冰川系统的等级划分、气候地形背景、结构特征、物质平衡特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冰川系统径流变化对冰川灾害及环境影响的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并认为需要根据各区气候、地理条件划分不同的次级冰川系统,然后分别对不同冰川系统的冰川变化进行预测,根据冰川变化趋势,制定最优利用冰川水资源方案和冰川灾害防范措施。
黄茂桓,施雅风[3](1988)在《三十年来我国冰川基本性质研究的进展》文中认为 本文拟从冰川的发育条件和雪线分布、成冰作用、物质平衡、冰川运动和冰川温度五个方面对三十年来取得的进展作一述评,最后归结到我国冰川分类问题的讨论。 一、冰川的发育条件和雪线分布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基本搞清了我国冰川发育的基本条件。 我国西部原无发育冰川的条件,只是从第三纪末以来,西部诸山系,北起阿尔泰山,南到喜马拉雅山均强烈隆起,超过了冰期和间冰期的雪线高度,才出现冰川。青藏高原和天山、阿尔泰山等山系的上升,不仅简单地改变地面温度条件,而且导致大气环流形势、降水、辐射与热量平衡的变化,从而对冰川的分布、规模和性质产生重大影
汪奎奎,刘景时,巩同梁,田克明,卢巍[4](2009)在《水文气象学方法计算喜马拉雅山北坡冰川流域物质平衡》文中研究表明卡鲁雄曲是喜马拉雅山北坡唯一具有长期常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的冰川流域。根据中国冰川水文和气候的分布特征,可推导出一组以水文、气象观测数据计算流域冰川平均物质平衡的公式。据此恢复了1983~2006年卡鲁雄曲流域冰川平均物质平衡各分量的逐年值序列,并用SPS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83~2006年的24a里,卡鲁雄曲流域的冰川消融逐步加剧:多年平均值为-136.3mm/a,前12a(1983~1994年)多年平均值为-83.61mm/a,后12a(1995~2006年)多年平均值为-188.98mm/a,且1986、1998和2005年出现较大的波动,冰川物质平衡值分别为:149.19mm、-654.36mm和-316.43mm。通过对影响冰川物质平衡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主要由强烈消融期(5~9月)的平均温度决定,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786,并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MB=-331.8T5-9+2683.5。
李向应,丁永建,刘时银[5](2007)在《中国境内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冰川是由降雪积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运动着的自然冰体,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从雪演化成冰的过程、机理和结果统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冰川的发育条件、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等;成冰作用的空间变化又是冰川变化的一种反映,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国境内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开始于1962年谢自楚等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开展的成冰作用研究,随后不同学者对祁连山等地区冰川的成冰作用亦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冰川成冰作用概念。主要回顾了冰川成冰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境内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藏东南地区和横断山区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展望了今后冰川成冰作用研究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今后在成冰作用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王宁练,张祥松[6](1992)在《近百年来山地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全球不同地区近百年来山地冰川变化的对比研究发现,山地冰川在本世纪总的退缩趋势下前进脉动的次数随纬度升高而增加。中纬度山地冰川随大陆性气候的加强,前进脉动表现不显著,甚至前进脉动次数减少。北半球山地冰川前进在统计意义上滞后于气候变化12—13 a左右。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本世纪末北半球山地冰川将以退缩为主。
张文敬,王平[7](1984)在《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冰、雪、水的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某些冰川和地球化学科学工作者,先后对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友谊峰等地的现代冰川冰、雪、水中痕量元素进行过若干研究,但在南峰地区还未作过研究。
朱志勇[8](2004)在《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所研究的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狮泉河-永珠-嘉黎结合带中段,地理位置略靠近北侧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呈北西-近东西向带状展布,研究区内与古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多为断层接触关系,但亦见几处侵入接触关系,被新近纪地层所覆盖。永珠蛇绿岩带岩石组合比较齐全,包括超镁铁质岩、堆晶杂岩、席状岩床(墙)群、枕状玄武岩、放射虫硅质岩五个单元,其中超镁铁质岩分为两期:即球状超镁铁质和(不具球状构造的)超镁铁质岩。根据岩石组合,空间展布和野外接触关系,将永珠蛇绿岩划分为六个填图单元。从分析样品数据来看,从超镁铁质岩→堆晶杂岩→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1)氧化物含量呈明显的变化规律即:MgO 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FeO、Fe2O3、MnO 变化不大,Al2O3、SiO2、CaO、K2O、Na2O、TiO2、P2O5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2)稀土元素ΣREE较低,随着固结指数SI逐渐降低,分异程度增加,稀土总量也逐渐增高。(3)微量元素呈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Zr,高场强元素Th、Hf逐渐富集。上述演化特征反映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各岩石单元之间是有一定的同源演化特征,即均来自相同的地幔源区。通过相应蛇绿岩构造环境判别图,如 FeOt-MgO-Al2O3 图解、FeOt/MgO-TiO2图解、Ti/Cr-Ni 图解,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主要落入洋脊玄武岩区,其次落在洋脊玄武岩和火山弧玄武岩的分界线附近,具火山弧和洋中脊过渡类型的特点。本区蛇绿岩中超镁铁岩、堆晶杂岩、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均具有轻稀土富集的特征,区别于标准的大洋蛇绿岩。岩墙群为钙碱性系列岩石,与岛弧区岩石的岩石化学特征一致。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均表现出富集的特征,与富集型洋脊玄武岩一致。枕状玄武岩属碱性岩石,具高K2O、P2O5、中TiO2的特征,LREE 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特征,反映当时的地壳厚度还相对较厚,为扩张历史短暂、规模较小、深度较深且发 52<WP=58>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育很不成熟的小洋盆,结合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本区处于两个岩浆弧之间,因此构造环境应更准确的确定为弧间裂谷盆地。另外,在该蛇绿岩套中的岩墙群进行了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的表面年龄值为 114-133Ma 之间,时代为早白垩世,基本反映了席状岩墙群的成岩年龄。在枕状玄武岩中获得K-Ar(全岩)同位素年龄为139Ma(测试单位:宜昌地质矿产所同位素室),因此确定其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并结合放射虫硅质中的放射虫化石,确定该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从时间上要晚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而早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53
王志刚[9](2018)在《南昌市厚田沙地风沙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位于南昌市南部的新建区,广泛分布着由沙丘砂—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的沉积序列。这套风沙-风尘堆积,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是研究鄱阳湖南部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位于新建区南部的厚田剖面进行工作,通过光释光测年、土壤粒度以及磁化率特征等手段,反演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研究发现其沉积序列由3层沙丘砂和3层砂质古土壤组成,顶部与底部的OSL年代为14.9ka和77ka BP,表明为末次冰期的产物。依据OSL年代和粒度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下:1)厚田剖面的末次冰期地层可划分为HTS4(77-57.1ka BP)、HTS3c(57.1-49.7ka BP)、HTS3b(49.7-36.8ka BP)、HTS3a(36.8-26.5ka BP)、HTS2(26.5-14.9ka BP)五个阶段。2)以粒径-标准偏差法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敏感粒度,12.619-20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呈正相关,400-563.667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呈负相关,经比对反映冬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400-563.667μm;反映夏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12.619-20μm。3)平均粒径、磁化率、黏粒含量、敏感粒度在剖面上呈现明显的峰谷交替变化,暖阶段基本同步于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强盛期、磁化率的高值和65°N天文辐射总量的高峰,揭示出HTS3c、HTS3a、HTS2早期为温暖期,砂质古土壤发育;冷阶段对应于古里雅冰芯δ18O记录的冬季风强盛期、平均粒径的粗值和65°N天文辐射总量的低值,揭示出HTS4、HTS3b、HTS2晚期为寒冷期,沙丘砂发育。这些结果表明,厚田剖面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存在万年尺度的气候波动,是太阳辐射总量和东亚季风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王志刚,李志文,黎武标[10](2017)在《鄱阳湖地区晚第四纪风沙沉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文中指出以定性与定量为基础,查阅半个世纪以来鄱阳湖地区风沙沉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报道,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综合分析与总结,深入分析了风沙沉积的空间分布、沉积特征、地质时代、古地理环境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广泛分布的风沙沉积是末期冰期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
二、西藏南部某些冰川近年来的变化及若干新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南部某些冰川近年来的变化及若干新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2)高亚洲冰川系统物质平衡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研究区域概况 |
3 高亚洲冰川系统研究 |
3.1 高亚洲冰川系统的物质平衡 |
3.2 高亚洲冰川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4 高亚洲冰川研究现状 |
4.1 国内研究现状 |
4.2 国外研究现状 |
5 高亚洲冰川系统研究展望 |
5.1 高亚洲冰川系统及其气候、地形背景 |
5.2 冰川系统结构特征 |
5.3 高亚洲冰川系统物质平衡特征 |
5.4 高亚洲冰川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5.5 高亚洲冰川系统及径流变化对冰川灾害及环境影响的评估 |
6 结 语 |
(3)三十年来我国冰川基本性质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冰川的发育条件和雪线分布 |
(1)雪线高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
(2)青藏高原上雪线等值线作环状分布,最高雪线出现在高原西北部。 |
(3)西藏东南部雪线等值线呈舌状向西北突进,雪线高度由西北向东南剧降。 |
二、成冰作用 |
三、物质平衡 |
四、冰川运动 |
五、冰川温度. |
六、冰川分类 |
(4)水文气象学方法计算喜马拉雅山北坡冰川流域物质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
2 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的计算方法 |
3 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5)中国境内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成冰作用的研究方法 |
3 冰川成冰带 |
4 不同冰川区的成冰作用 |
4.1 祁连山区 |
4.2 天山区 |
4.3 阿尔泰和西昆仑山区 |
4.4 喜马拉雅山区 |
4.5 藏东南和横断山区 |
5 结 语 |
(8)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青藏高原蛇绿岩研究现状与大地构造格局 |
1.1 青高原蛇绿岩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
1.2 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格局 |
第二章 永珠-纳木错蛇绿岩产出的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岩体 |
2.3 构造地质背景 |
第三章 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3.1 蛇绿岩各岩石单元地质特征 |
3.2 蛇绿岩各岩石单元岩石学特征 |
3.3 蛇绿岩岩石化学 |
3.3.1 主量元素特征 |
3.3.2 稀土元素特征 |
3.3.3 微量元素特征 |
3.4 永珠-纳木错蛇绿岩与典型蛇绿岩的对比 |
第四章 永珠-纳木错蛇绿岩的构造环境 |
4.1 蛇绿岩年代学讨论 |
4.2 构造环境判别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9)南昌市厚田沙地风沙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状况的研究进展 |
1.2.2 末次冰期东亚季风演变与气候波动研究 |
1.2.3 鄱阳湖末次冰期风沙沉积研究现状与展望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剖面概况 |
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3 厚田剖面年代学框架 |
3.1 光释光测试方法 |
3.2 年代学框架 |
4 厚田剖面粒度特征及环境敏感粒度提取 |
4.1 粒度测试方法 |
4.2 粒度分布特征 |
4.2.1 粒度组成变化特征 |
4.2.2 粒度频率曲线变化特征 |
4.3 环境敏感粒度提取 |
4.3.1 环境敏感粒度的提取方法 |
4.3.2 环境敏感粒度的结果及其气候意义 |
5 厚田剖面磁化率分布特征 |
5.1 磁化率测试方法 |
5.2 磁化率变化特征 |
5.2.1 厚田剖面高频与低频磁化率垂直变化特征 |
5.2.2 厚田剖面不同沉积相磁化率值分布特征 |
5.2.3 厚田剖面频率磁化率的垂直变化特征 |
6 厚田剖面粒度和磁化率揭示的古环境 |
6.1 磁化率与粒度的关系 |
6.2 磁化率与敏感粒组的相关性 |
6.3 磁化率与粒度指示的古气候环境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鄱阳湖地区晚第四纪风沙沉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鄱阳湖地区风沙沉积的分布与形成 |
1.1 风沙沉积的分布 |
1.2 风沙沉积的形成机制 |
2 鄱阳湖地区晚第四纪风沙沉积的沉积特征 |
2.1 沉积结构 |
2.2 粒度特征 |
2.3 常量化学元素特征 |
3 鄱阳湖地区风沙沉积的年代学研究 |
3.1 相对年代法 |
3.2 间接年代法 |
3.3 绝对年代法 |
4 鄱阳湖地区风沙沉积的古地理环境 |
5 问题与展望 |
四、西藏南部某些冰川近年来的变化及若干新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南部某些冰川近年来的变化及若干新资料[J]. 张文敬,谢自楚. 冰川冻土, 1981(04)
- [2]高亚洲冰川系统物质平衡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与展望[J]. 谢自楚,周宰根,李巧媛,王淑红. 地球科学进展, 2009(10)
- [3]三十年来我国冰川基本性质研究的进展[J]. 黄茂桓,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88(03)
- [4]水文气象学方法计算喜马拉雅山北坡冰川流域物质平衡[J]. 汪奎奎,刘景时,巩同梁,田克明,卢巍. 山地学报, 2009(06)
- [5]中国境内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进展[J]. 李向应,丁永建,刘时银. 地球科学进展, 2007(04)
- [6]近百年来山地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J]. 王宁练,张祥松. 冰川冻土, 1992(03)
- [7]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冰、雪、水的地球化学特征[J]. 张文敬,王平. 山地研究, 1984(03)
- [8]西藏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D]. 朱志勇. 吉林大学, 2004(04)
- [9]南昌市厚田沙地风沙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特征[D]. 王志刚. 东华理工大学, 2018(01)
- [10]鄱阳湖地区晚第四纪风沙沉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 王志刚,李志文,黎武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