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全州党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高万鑫[1](2021)在《触摸党校记忆》文中研究说明常言道,青年人热心谈论未来,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难怪我过了古稀之年,就常常跟人谈起我在党校工作的那十年峥嵘岁月。党校,顾名思义,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的学校。共产党最早以党校的名义培养干部始于1923年11月在安源开办的"安源党校",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而大理地区创办党校,那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30年之后了。党校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到方方面面,还真不知从何说起。想想还是从我到党校工作时说起吧。
徐润[2](2021)在《黔东南州凯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文中认为
郑尉雯[3](2021)在《内生与外嵌: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政策失败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T镇村医村教进两委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文权[4](2021)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以桂林市全州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红色旅游是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功能方面,更体现在其政治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上。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是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和产生综合效益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红色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红色教育的正外部性的特性,以及具有严肃的政治属性,其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规划、保护、投资、宣传以及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红色旅游,其政治性、社会性、教育性活动同样需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并引导协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力量参与到红色旅游的发展中来。总之,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的关注点是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以地方政府职能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公共物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旨在厘清红色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关系的基础上,探究全州县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据此提出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全州县在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着不足: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市场监管薄弱、宣传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借鉴学者已有的研究结果,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有效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全州县红色旅游发展的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建议。
麻江南[5](2021)在《湘西州“党建引领 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实践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肖怡然[6](2021)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文中提出
曾毅[7](2020)在《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上康区的核心区域。它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解放初,甘孜州仅有各类干部69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80余名。截止2019年,全州共有各类干部623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8800余名,藏族干部35800余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88亿元,是1950年的1142.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831元、12808元,分别是1950年的137.7倍和145.5倍;全州18个贫困县(市)、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70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党的民族理论和干部政策在甘孜州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运用,其干部队伍建设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对民族自治州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以往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较多,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把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体现了党的德才兼备和五湖四海干部政策优良传统。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由于资料获取受限和信息滞后等原因,目前对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范围和领域呈现碎片化特征,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个具体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尽管如此,前人的研究仍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和干部政策为指导,把甘孜州干部队伍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切入,对甘孜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是其自然环境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制约性,以及“治藏必先安康”在“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和把握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回顾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梳理总结解放初期、民主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等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性特征、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求,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甘孜州干部队伍的现状调查,从干部队伍结构、履职和职业发展两个重要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在民族结构、籍贯结构、政治面貌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较为均衡,但在学历结构、专业学科结构、行政辖区分布结构、行政职级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是干部队伍诸多结构因素中与发展稳定工作密切相关的因素,集中反映出当前干部队伍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以及基层能力薄弱的问题。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继承弘扬“老甘孜精神”,持续加大正风反腐力度,同时对当前较为突出的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严重缺乏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林可华,王海[8](2020)在《提高基层党校科研咨政水平的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指出,党校应以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队伍为主要目标,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的作用。党校的三大职能包括科研、教学、咨政,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咨政作为党校的重要职能,科研则是教学、咨政的基础支撑,三者相辅相成。本文从黔西南州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咨政为调研出发点,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黔西南州党校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别是个别地方党委不重视;部分党校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党校教师人才队伍匮乏;党校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部分党校忽视自身主责主业。如何提高党校科研咨政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别是党委高度重视党校的建设;落实科研激励机制;发挥好科研平台作用;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落实好党校的主责主业。
阮媛[9](2020)在《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团结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确保社会稳步发展的根基,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境,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关口,也是全国民族种类、民族自治地方和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位于云南省中西部的大理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有47种民族成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典型写照和“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代表。2016年9月,大理州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称号,截止2019年12月,在全省1300多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示范学校中,大理州就占146所,该州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开展范围广、时间久、收效好,其方法和经验多次得到教育部、国家民委的肯定及推广,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大理州州府大理市及该州下辖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巍山回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共16所初中学校进行调查,对该州当前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其宝贵经验,发现其存在不足,并提出相应优化对策。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及在民族自治地区初中学校开展该项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主要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初中生民族团结知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情况、当地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开展情况三个方面调查并阐述了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第四部分对当前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调查表明,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能通过抓典型、抓载体、挖特色、设立少数民族班等形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改革,推动相关活动的广泛开展,但其中也存在着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工作机制不健全、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缺乏有效引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方法与实施内容过于单一、对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针对性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五部分分析优化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策。主要包括: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观;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及实践形式;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强化相关师资力量;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组织监督与政策性引导;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等。
廖怡[10](2020)在《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一统三治”模式研究 ——鹤峰县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在多次会议及讲话中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种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是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其本身作为学界当前研究热点兼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内容框架为:论文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梳理了传统中国、近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乡村社会治理上的不同表现,阐释了治理的相关概念、西方学术界讨论最多和最受认可的几种治理理论和中国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第二章介绍鹤峰县基本概况及其社会治理的探索过程,在此基础上阐释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具体内涵,即党建统领、自治创新、法治保障、德治浸润,并以邬阳乡为典型案例作进一步分析研究。第三章总结该模式实践以来取得的主要建设成效,并对还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第四章基于全文总结该模式在党建、自治、法治、德治以及信息手段等方面的治理经验,并在宏观上对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提出对策建议,如巩固基层党组织的统领地位、优化适合乡村实际的治理思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完善乡村治理协商民主化机制、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长效结合的保障机制、持续推进乡村民生事业建设、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兼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在全州党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全州党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触摸党校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编辑手记: |
(4)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以桂林市全州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红色文化 |
2.红色旅游 |
3.政府职能 |
4.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1.公共物品理论 |
2.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全州县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一)全州县红色旅游的发展概况 |
1.全州县概况 |
2.全州县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
(二)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必要性 |
1.红色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需要政府统筹规划 |
2.红色旅游的准公共物品属性需要政府提供资金保障 |
3.红色旅游的政治属性需要政府强化红色旅游市场监管 |
4.红色旅游的正外部性需要政府引导红色旅游的宣传推介 |
(三)全州县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履职现状 |
1.全州县发展红色旅游的历程 |
2.全州县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举措 |
3.全州县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
四、全州县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全州县在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的不足 |
1.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不合理 |
2.红色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
3.红色旅游的市场监管薄弱 |
4.红色旅游的宣传效果不佳 |
(二)全州县在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政府规划决策程序不够民主 |
2.当地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 |
3.部门旅游监管体制不健全 |
4.政府主导旅游宣传的局限性 |
五、国内其他地区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履职经验借鉴 |
(一)江西省在发展红色旅游中的政府履职经验 |
1.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红色旅游环境 |
2.强化政府引导,创建红色旅游演艺模式 |
3.挖掘红色内涵,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名牌 |
(二)山西省武乡县在发展红色旅游中的政府履职经验 |
1.政府主导红色旅游宣传形式多样化 |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理顺政府职能 |
3.创新景区管理机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
(三)山东省临沂市在发展红色旅游中的政府履职经验 |
1.深挖红色旅游资源,构建共建共享格局 |
2.推动文旅融合,突出“红”“绿”资源优势 |
3.多渠道投入资金,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
六、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建议 |
(一)转变观念,科学制定红色旅游规划 |
1.广泛征集意见,提升规划程序的民主性 |
2.完善红色旅游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 |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1.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
2.加强激励引导,促进多方力量参与 |
(三)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
1.完善管理体制,确定监管部门的职责 |
2.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的监督作用 |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红色景区知名度 |
1.借助互联网技术,扩大宣传力度 |
2.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
七、结语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7)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 |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两重性特点 |
一、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 |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因素 |
第二节 社会历史特点 |
一、政治历史沿革与民族人口结构 |
二、民族历史文化独特 |
三、“治藏必先安康”在“治边稳藏”战略中的地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甘孜州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干部队伍建设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新生政权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造就第一代干部 |
二、民主改革为干部队伍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使用各民族干部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环境影响导致干部队伍建设滞后 |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曲折前进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历程及特点 |
第一节 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迎来机遇与挑战 |
一、新时期发展与稳定为甘孜州工作定位 |
二、中央对涉藏地区实行差别化区域治理迎来干部队伍建设机遇 |
三、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干部队伍的挑战 |
第二节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
一、恢复党的干部政策确立“四化”标准 |
二、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
三、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成为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重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干部队伍结构分析 |
一、干部队伍结构情况 |
二、干部队伍双向流动情况 |
三、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干部队伍履职与职业发展状况 |
一、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调查 |
二、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 |
一、干部队伍精神品质方面 |
二、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方面 |
第二节 着力解决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
一、干部队伍建设中培养难的主要表现和对策 |
二、干部队伍留不住引进难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
三、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问题和对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清代选派官员和教师进藏办法及优惠待遇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及主要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族 |
(二)民族团结进步 |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
五、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观点 |
(三)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论述 |
(四)政策基础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个案分析法 |
第一章 民族自治地区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区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
一、知识方面 |
二、能力方面 |
三、思想认识方面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区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巩固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
二、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进步 |
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 |
第二章 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 |
一、必要性及重要性的认识 |
二、开展该项教育是否会带来负担的认识 |
三、相关理论、政策认识 |
第二节 初中生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的整体情况 |
一、学生民族理论政策知识相关情况的调查 |
二、学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意识调查 |
三、学生民族法治意识调查 |
第三节 当地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开展情况 |
一、课程设置及开展情况调查 |
二、相关教师培养及培训情况调查 |
三、上级部门监督指导情况调查 |
第三章 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
一、抓实教育载体 |
二、整体推进教育活动广泛开展 |
三、不断充实教育内涵 |
第二节 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部分校领导及教师存在认识偏差 |
二、学生缺乏有效引导 |
三、教学方法及内容单一 |
四、工作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与全面有效的相关培训机制 |
二、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依然存在 |
三、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及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 |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
第四章 优化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策分析 |
第一节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观 |
一、思想上树立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理念 |
二、深入推进“三个离不开”及“五个认同”教育 |
三、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
第二节 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及实践形式 |
一、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 |
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
第三节 加大相关工作经费投入,强化师资力量 |
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相关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
二、加强师资培育和培训,提高相关教师专业素质 |
第四节 加强组织监督与政策性引导 |
一、强化组织领导 |
二、加强政策引导 |
三、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
第五节 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
一、注重家庭教育渗透影响 |
二、转变观念,形成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一统三治”模式研究 ——鹤峰县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沿革 |
一、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治理 |
二、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治理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社会治理 |
第二节 治理相关概念及治理理论 |
一、社会治理和中国乡村社会治理 |
二、西方治理理论 |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 |
第二章 鹤峰县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 |
第一节 鹤峰县基本概况及十八大以来乡村社会治理的探索过程 |
一、鹤峰县基本概况 |
二、十八大以来鹤峰县乡村社会治理的探索过程 |
第二节 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 |
一、党建统领,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
二、自治创新,激发乡村社会活力 |
三、法治保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
四、德治浸润,凝聚乡村社会合力 |
第三节 鹤峰县邬阳乡典型案例 |
一、邬阳乡概况 |
二、邬阳乡社会治理建设 |
第三章 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成效及问题思考 |
第一节 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成效 |
一、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
二、党建基础更加坚实 |
三、社会活力逐渐激发 |
四、治理过程日益规范 |
五、精神风貌明显改善 |
第二节 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问题 |
一、自治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
二、法治人才支撑尚显不足 |
三、德治运行效用还需强化 |
第四章 “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经验及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经验 |
一、坚定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坚持社会治理群众主体 |
三、贯穿社会治理法治原则 |
四、创新社会治理道德载体 |
五、创新社会治理信息手段 |
第二节 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一、巩固基层党组织的统领地位 |
二、优化适合乡村实际的治理思路 |
三、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
四、完善乡村治理协商民主化机制 |
五、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长效结合的保障机制 |
六、持续推进乡村民生事业建设 |
七、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四、在全州党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触摸党校记忆[J]. 高万鑫. 大理文化, 2021(10)
- [2]黔东南州凯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D]. 徐润.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3]内生与外嵌: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政策失败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T镇村医村教进两委为例[D]. 郑尉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以桂林市全州县为例[D]. 文权.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湘西州“党建引领 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实践与经验研究[D]. 麻江南. 吉首大学, 2021
- [6]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D]. 肖怡然.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7]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D]. 曾毅.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8]提高基层党校科研咨政水平的对策思考[A]. 林可华,王海. 黔西南党校论坛(2020年第2期 总第70期), 2020(总第70期)
- [9]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研究[D]. 阮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一统三治”模式研究 ——鹤峰县的实践探索[D]. 廖怡. 三峡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