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小平理财思想与振兴地方财政(论文文献综述)
贾康,苏京春[1](2021)在《建党百年视野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财政工作的回顾、学理思考与前瞻》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从救中国到发展中国,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继而也致力于为全人类进步的宏伟蓝图而奋斗。党领导的财政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历经供给型财政、生产建设型财政、改革开放后的分权型财政的演变,又进而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代财政制度的创新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财政工作的基本经验有在理论层面可总结的"四论":基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人民中心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济—财政系统论";基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宇宙观的"财政发展阶段论";以及基于共产党人"吸收人类文明一切积极成果"宽广胸怀的"财政工作专业论"。百年华诞的中国共产党,将在继往开来中更为成熟、坚强、卓越地作为"核心力量"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事业,在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继续深化改革,在新时代坚持与贯彻大局意识和系统思维,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并以中国特色"大国财政"结合创新型"数字财政"支持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贯彻落实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内嵌于党的事业的国家财政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不断增进中国人民与人类社会的福祉。
杨志勇[2](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财政事业: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文中认为学习百年党史,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财政事业的发展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财政事业发展,谈学习百年党史的体会,并思考财政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党领导的财政事业成功的原因;财政事业发展中克服困难增强信心信念;财政事业探索中的忠诚与专业能力;财政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对于财政理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对照现实,创新财政理论,按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财政学。
陈滋润[3](2021)在《新发展阶段的乡镇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冯娇娇[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指出
辛凯[5](2021)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变迁研究》文中指出
陈有联[6](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本浩[7](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文化建设的历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辰[8](2021)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左洋洋[9](2021)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及积极推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试点探索逐步过渡到全面展开,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赋活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其发展壮大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必然选择,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内循环的重要引擎。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遵循“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历史沿革-现实背景-发展现状-成因分析-解决对策”的基本思路,对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研究。首先,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指明产权关系明晰与股份合作是其核心特征。其次,分析了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沿革及现实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想,夯实了发展的理论根基;曲折探索、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构成了发展三阶段;助推经济内循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二次飞跃”则是发展的重要现实背景。再次,归纳分析了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及成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实现形式日趋多元、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尚未突破的发展困境,具体表现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组织运营水平低、持续盈利能力不强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运行管理不规范、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有针对性提出了包括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发展保障路径在内的相应对策。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多主体、多要素等的协同发力。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促进制度、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农村的倾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以最终实现业兴民富村美。
刘欢[10](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二、邓小平理财思想与振兴地方财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理财思想与振兴地方财政(论文提纲范文)
(1)建党百年视野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财政工作的回顾、学理思考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奋斗及领导财政工作的历程与成就 |
(一)内忧外患救亡图存中,推翻帝制而共和无方之际的建党———历史长河中“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二)以《共产党宣言》“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为纲,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党的奋斗宗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为路线,由星火而燎原 |
(三)自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后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开始,红色政权的财政工作成为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支撑条件,财政形态与体制经历与时俱进的各阶段变革 |
(四)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财政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与成就,作出对全局的重要贡献 |
三、学理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财政工作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 |
(一)基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人民中心论” |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济—财政系统论” |
(三)基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宇宙观的“财政发展阶段论” |
(四)基于共产党人“吸收人类文明一切积极成果”宽广胸怀的“财政工作专业论” |
四、前瞻 |
(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上,深化1994年后形成基本框架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的改革,理顺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构建地方税体系,全面优化各级预算制度、体系建设和绩效状况 |
(二)在“财政过紧日子”的新阶段,坚持以“跳出财政看财政”的大局意识和系统论思维,优化预算、赤字、税收、支出安排,积极合理运用公债、政策性金融等政策手段,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与货币政策更好协调配合,优化宏观调控,加快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大潮中,以中国特色“大国财政”结合创新型“数字财政”,支持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内嵌于党的事业的国家财政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不断增进中国人民与人类社会的福祉 |
五、结语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财政事业: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财政实践的结合推动党领导的财政事业成功 |
(一)财政事业成功的关键 |
(二)摆脱教条,立足中国财政实践 |
(三)实事求是,因时因势而变 |
(四)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展财政事业 |
三、 从克服财政事业发展的困难中增强对事业的信心信念 |
(一)困难无所不在,但方法总比困难多 |
(二)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财政困难的解决 |
四、 财政事业探索中的忠诚与专业是保障财政事业顺利推进的关键 |
(一)忠诚与能力 |
(二)崇德与敬业 |
(三)关心“国之大者” |
五、 财政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提供保障 |
(一)理论工作者的担当与财政学科建设 |
(二)应对重大现实问题,更好地发挥财政作用 |
六、 结 语 |
(9)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农村集体经济 |
1.3.2 传统农村集体经济 |
1.3.3 新时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
1.3.4 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
2.1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想 |
2.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想 |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互助合作思想 |
2.2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 |
2.2.1 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的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8 年) |
2.2.2 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阶段(1978-2012 年) |
2.2.3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阶段(2012-至今) |
2.3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 |
2.3.1 助推我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引擎 |
2.3.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
2.3.3 实现农业“二次飞跃”的基本要求 |
3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
3.1.1 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 |
3.1.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日趋多元 |
3.1.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显着增强 |
3.2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总体发展水平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 |
3.2.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水平较低 |
3.2.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盈利能力不强 |
3.3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
3.3.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不规范 |
3.3.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 |
4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
4.1 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
4.1.1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
4.1.2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4.1.3 深入开展群众宣传动员工作 |
4.1.4 充分挖掘自身发展基础优势 |
4.2 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
4.2.1 建立健全组织发展相关法律 |
4.2.2 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 |
4.2.3 健全集体“三资”监管机制 |
4.2.4 优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 |
4.3 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路径 |
4.3.1 强化地方部门统筹规划保障 |
4.3.2 健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度 |
4.3.3 强化财税金融多元政策支撑 |
4.3.4 多措并举优化农村人才队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农为本思想 |
3.3.2 道德教化思想 |
3.3.3 “和合”思想 |
3.3.4 乡村运动思想 |
3.3.5 乡村改造思想 |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后记 |
四、邓小平理财思想与振兴地方财政(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党百年视野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财政工作的回顾、学理思考与前瞻[J]. 贾康,苏京春. 地方财政研究, 2021(08)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财政事业: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 杨志勇. 财贸经济, 2021(07)
- [3]新发展阶段的乡镇治理研究[D]. 陈滋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冯娇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变迁研究[D]. 辛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6]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D]. 陈有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文化建设的历程及经验研究[D]. 杨本浩. 吉首大学, 2021
- [8]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研究[D]. 李辰.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9]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左洋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10]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