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图书编辑校对质量检查的启示

三期图书编辑校对质量检查的启示

一、三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1995)在《三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启示》文中认为三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启示李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全国出版社达500多家,年出书品种近10万种,居世界之首。然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我们的图书出版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一个近几年变得越来越突出的...

蔡姗[2](2014)在《林穗芳编辑专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了编辑学、出版学的研究热潮,三十年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研究者,出版了大批论文和专着,积累了丰硕成果。从“编辑无学”到进入科学殿堂,出版界众多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林穗芳正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个典范。他退休前后努力从事编辑学理论和编辑实务研究,发表了数以百万字计的文章,出版了《列宁和编辑出版工作》《中外编辑出版研究》《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等多部着作和译着。他为编辑学理论的构建做了许多奠基性研究,为中外编辑出版做了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理论体系建设设计了一种基本框架。他的研究集中反映了三十年编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林穗芳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不仅在编辑方面,在出版和翻译方面同样贡献很大。本文以三十年编辑学研究为主线,着重论述他在编辑领域的研究,分若干专题分析他的观点和成就。在论述他的编辑专题研究时,注意从三十年编辑学研究热潮兴起和深入的背景进行全面考察,既充分反映林穗芳的研究成果,又体现三十年编辑学研究的基本历程;注意联系各个专题研究进行系统考察,既描述林穗芳在某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又显现他的整体成果:注意从“学”和“术”的结合上进行具体考察,既展现林穗芳在“学”方面的造诣,又反映他在“术”方面的功底。本文主要内容由关于林穗芳的编辑研究之理论、实务、规范和标点符号共四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构成。林穗芳的编辑理论研究。本专题论述了林穗芳在编辑概念和相关概念(如出版、图书、书籍、着作等)、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以及编辑史研究方面的观点。重点阐述了林穗芳的“两种编辑”观和“两个第一”原则。林穗芳的编辑实务研究。本专题系统阐述了林穗芳的编辑实务研究,包括编辑策划、编辑审稿、编辑加工、编辑后期工作几方面的主要见解:选题策划是责任编辑的主要职责,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加工是不可替代的独立环节,发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这些不是一般性的工作要求,而是林穗芳数十年编辑工作经验的结晶。另外,还论述了林穗芳关于翻译读物编辑工作和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的相关见解。林穗芳的编辑规范研究。本专题论述了林穗芳在语言文字规范、数字和计量单位规范、汉语拼音规范、英语文字规范方面的主要见解。林穗芳的标点符号研究。林穗芳对标点符号的研究有着自己独创性的观点,这些使得对林穗芳的标点符号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本专题着重分析了林穗芳标点符号研究的特点,分两部分论述了他的标点符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语部分归纳了林穗芳的治学特点和主要贡献。附录编制了一篇《林穗芳着作年表(1979-2009)》,从中可以窥见林穗芳的工作和研究历程。

胡佳[3](2014)在《S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文中指出出版体制改革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而在出版行业内部构建一套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指标,不仅有助于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也是每一个发展中的出版社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S出版社编辑部门为案例研究对象,在对S出版社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背景下,指出S出版社编辑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存在的问题,并希望借助平衡计分卡(BSC),对该社编辑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以设计,期望达到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出版质量,增强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涉及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并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绩效、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等相关理论,其中对平衡计分卡作了重点阐述。第三部分在介绍S出版社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了S出版社编辑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指出,借助平衡计分卡(BSC)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S出版社编辑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予以设计。第五部分是在基于S出版社绩效考核指标改进基础上实施绩效管理,选取了在绩效反馈阶段员工的薪酬分配和职务晋升来重点讨论。第六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局限。

胡婕[4](2020)在《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初是我国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开端,这二十年来由于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学术图书出版行业受到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技术的进步简化了学术图书出版的内容生产流程,改善了学术知识的传播效果,并为受众市场分散的学术图书出版创造了提供个性化产品和知识服务的技术条件,且倒逼着学术图书出版从业人员的能力的提升,为其数字化转型与变革打开了豁口。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进步也让学术图书出版暴露了许多遗留性问题,其仍然面临着如内容生产方面的学术出版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知识传播方面的营销观念落后、渠道单一和知识服务方面的技术投入资金缺乏等困境,这便是论文主要探究的着眼点之一。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为了争取出版市场的有利机遇,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单位应积极拥抱新兴技术,解决固有问题,重视知识服务,推动自身产业转型,为学术图书出版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知识生产理论,通过对知识生产和学术图书出版的契合性进行梳理,将学术图书出版视为知识生产活动的一种,进而探究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状况、知识生产境遇以及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了学术图书出版的相关概念、特征和意义。分析其与学术着作、学术专着的关系,并介绍知识生产的概念,然后根据其与知识服务的关系,构建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循环路径图。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概况。首先从政策、经济、技术和行业等四个方面分析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背景,并简要分析数字化给学术图书出版带来的变革,也对我国学术图书出版主体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国内学术出版单位中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发展启示。第四部分分析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境遇。首先从内容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问题,然后分析数字化给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带来的机遇。第五部分结合前四章内容,从内容生产、知识传播以及知识服务三个方面探究数字化时代中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

胡颖[5](2018)在《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从我国当前图书质量现状出发,结合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阐明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图书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将山东人民出版社从改革前期、改革中期、改革后期三个历史阶段进行梳理,并将其与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再对山东人民出版社进行具体分析,主要包括:第一,整体流程分析;第二,组织机制进行分析,从主要机制、特征、基本运作三个方面进行概述;第三,进度管理梳理;第四,管理保障分析,管理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其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文化定位、采取的措施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出版社采用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在图书项目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对其他出版社的启示。本文通过对山东人民出版社图书出版项目质量管理进行研究,为转制后的我国其他出版社图书项目质量管理提供操作层面上的参考。随着机制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在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也是对出版行业发展和行业形象影响最大的,就是图书的质量问题。所以,如何对图书质量进行管理,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林穗芳[6](2013)在《《林穗芳自选集》的编选说明及目录》文中研究表明编选说明收入选集的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所写的有关编辑出版方面的文章和职务作品(选题报告、书稿审读加工意见之类),分理论探索、出版工作研究、翻译书编辑工作、辞书编纂和稿件审校、书籍辅文和附件、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出版物编校质量和编辑培训、外国出版业研究、附录八部分,共90篇,约74万字。篇名前加星号的九篇文章曾收入《中外编辑出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迪[7](2020)在《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以《小星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传统少儿刊物产生了巨大影响,令其面临着严峻挑战。以传统纸媒为主媒介的少儿期刊必须抓住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规律,逐渐从传统出版转向复合出版,谋求正确的转型之路,避免走向淘汰。笔者以《小星星》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对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面临的问题作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融媒体与少儿期刊进行概念界定后,将融媒体技术的优势展开分析,说明融媒体技术存在的意义。其次对现有少儿期刊的大环境、少儿期刊的特点进行论述,证明本次研究的必要性,最后将个案《小星星》的40年发展历程做一梳理,以便读者对该杂志有一大概了解。第二部分为融媒体时代下《小星星》的发展成因与面临的困难。首先从宏观与微观双角度的研究总结出《小星星》的亮点、优势。继而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小星星》的研究,分析出少儿期刊在营销手段、呈现方式、售后环节、期刊编辑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呼应上一章节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新兴媒介技术,对《小星星》提出科学的转型建议,希望能给其他少儿期刊提供发展借鉴。在融媒体逐渐影响少儿阅读环境的情况下,少儿期刊应该如何适应市场以吸引更多读者,是少儿期刊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希望将融媒体与少儿期刊相结合,为推动少儿期刊的融媒体出版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参考。

胡苗[8](2004)在《中美图书编辑活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编辑活动在图书出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图书编辑活动产生的图书产品是图书营销和销售的基础,也是整个图书出版业的基础。随着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图书编辑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美国的图书编辑活动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现在,美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分工明确的图书编辑活动体系,并且,这一体系在出版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美两国图书编辑活动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认清差距,学习借鉴。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中美两国图书编辑活动的历史,并着重总结了图书编辑活动的经济性与文化性发展的规律。第二部分对中美图书编辑活动主体的收入、数量比例、类型等整体状况进行了比较,然后着重对组稿编辑和编辑主任两类编辑活动主体进行了比较。第三部分比较了中美图书编辑过程中信息采集、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等六个主要环节,并提出了改进我国图书编辑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建议。第四部分对中美图书编辑组织进行了比较,包括出版机构内的编辑组织比较和出版机构外的编辑组织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赵慧[9](2019)在《试析2015年版参考文献着录国家标准》文中认为通过研究2015年版的GB/T 7714,尤其是与2005年版的对比,可以看到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规则内容有所修改或者增加,科学性和实用性都有所增强,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反复研读标准,也可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别罗列和分析了在着录规则、示例、信息呼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还从具体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标准的下次修订、调整,提出一些希望。

席庆义,陈秀平[10](2003)在《强化“三校一读”是提高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文中提出办好学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栏目设置、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印刷发行等诸多环节,校对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对于保证学报质量起着把关作用。文章论述了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期刊校对出现差错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最后就如何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几点措施。

二、三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林穗芳编辑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1.1 出版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
        0.1.2 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和编辑素质的新要求
        0.1.3 深化编辑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新期待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现状
        0.3.1 研究进展
        0.3.2 研究不足
    0.4 研究内容
        0.4.1 主要内容
        0.4.2 研究方法
        0.4.3 创新之处
1 林穗芳生平与编辑研究发展概述
    1.1 林穗芳为编辑的一生
        1.1.1 一份简历
        1.1.2 青少年时代
        1.1.3 编辑情缘
        1.1.4 学习楷模
    1.2 编辑学研究热潮与林穗芳的编辑研究贡献
        1.2.1 编辑学研究热潮的兴起
        1.2.2 编辑学研究热潮的持续和深入
        1.2.3 林穗芳编辑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林穗芳的编辑理论研究
    2.1 对编辑学基本概念的研究
        2.1.1 编辑概念
        2.1.2 相关概念
    2.2 对编辑学基本范畴的研究
        2.2.1 编辑模式
        2.2.2 编辑过程
    2.3 对编辑基本规律的研究
        2.3.1 编辑规律的层次
        2.3.2 编辑基本规律
    2.4 对编辑史的研究
        2.4.1 编辑史是编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2.4.2 我国编辑活动的产生和古代编辑活动的特点
        2.4.3 编辑学和编辑史中的“编辑”概念应当保持一致
    2.5 对林穗芳编辑理论研究的评析
        2.5.1 研究内容的全面性
        2.5.2 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2.5.3 研究态度的包容性
        2.5.4 研究视野的开阔性
        2.5.5 研究论点的创新性
3 林穗芳的编辑实务研究
    3.1 编辑策划研究
        3.1.1 选题策划是责任编辑的主要职责
        3.1.2 创新性是编辑策划的最高要求
        3.1.3 选择性是编辑策划的基本特征
        3.1.4 倾向性是编辑策划的重要原则
        3.1.5 编辑策划个案——《关于编纂历时性汉语新词典的设想》
    3.2 编辑审稿研究
        3.2.1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
        3.2.2 审稿的主要任务是对稿件作出准确全面评价,决定取舍
        3.2.3 审稿要用制度约束
        3.2.4 审稿的步骤和方法
        3.2.5 审稿个案——对《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译稿的复审
    3.3 编辑加工研究
        3.3.1 编辑加工是不可替代的独立环节
        3.3.2 编辑加工需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
        3.3.3 编辑加工的基本方法
        3.3.4 编辑加工实例
    3.4 编辑后期工作研究
        3.4.1 发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
        3.4.2 编辑、作者、校对三结合校对缺一不可
        3.4.3 成书样品检查是一次重要把关
    3.5 翻译读物编辑工作研究
        3.5.1 林穗芳的翻译读物编辑工作实践
        3.5.2 翻译读物编辑工作的特性
        3.5.3 翻译读物编辑人员的修养
    3.6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研究
        3.6.1 电子编辑、电子出版和电子出版物的概念
        3.6.2 电子出版的编辑、复制和发行
        3.6.3 加强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3.6.4 培养电子学术编辑人才
    3.7 对林穗芳编辑实务研究的评析
        3.7.1 对编辑过程各环节进行理论定位
        3.7.2 揭示编辑过程的整体性
        3.7.3 对编辑过程进行规范
4 林穗芳的编辑规范研究
    4.1 语言文字规范
        4.1.1 使用规范汉字,不使用不规范汉字
        4.1.2 认真消灭错别字
        4.1.3 注意掌握词义
        4.1.4 学懂语法、逻辑、修辞
    4.2 数字和计量单位规范
        4.2.1 熟悉数字规范
        4.2.2 了解计量单位规范
    4.3 汉语拼音规范
        4.3.1 重视汉语拼音规范
        4.3.2 规范汉语拼音字符体式
    4.4 英语文字规范
        4.4.1 区分大小写字母的使用
        4.4.2 正确使用斜体字
        4.4.3 掌握英语文献着录的格式
        4.4.4 注意拆分移行
    4.5 对林穗芳编辑规范研究的评析
        4.5.1 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5.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4.5.3 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
        4.5.4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5 林穗芳的标点符号研究
    5.1 标点符号的理论研究
        5.1.1 标点学是“自成一类的独立学科”
        5.1.2 标点学的基本范畴
        5.1.3 标点的词源和历史演变
    5.2 标点符号的应用研究
        5.2.1 林穗芳增设的标点符号
        5.2.2 《标点符号用法》应用的难点
    5.3 对林穗芳标点符号研究的评析
        5.3.1 联系编辑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3.2 贯通古今中外,具有系统的理论性
        5.3.3 坚持国家标准,处理好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6 结语:林穗芳的治学特点及主要贡献
    6.1 林穗芳的治学特点
        6.1.1 勤奋好学,探索新知
        6.1.2 锲而不舍,刻苦钻研
        6.1.3 严谨务实,周密论证
        6.1.4 重视规范,锐意创新
    6.2 林穗芳的主要贡献
        6.2.1 提出并论证编辑学科体系的一种基本框架
        6.2.2 对编辑实务进行理论描述
        6.2.3 深入阐述“学”、“术”与“规范”的辩证关系
        6.2.4 研究和论述许多新见解
    6.3 林穗芳研究的不足
        6.3.1 缺乏对新兴媒体的研究
        6.3.2 翻译读物编辑工作研究薄弱
        6.3.3 有些观点还有待实践检验
附录:林穗芳着作年表(1979—2009)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S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绩效考核指标的相关理论介绍
    2.1 绩效
    2.2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
    2.3 绩效考核指标
        2.3.1 目标管理法(MBO)
        2.3.2 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KPI)
        2.3.3 平衡计分卡(BSC)
    2.4 平衡计分卡(BSC)相关理论的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出版社现状及编辑部门绩效指标问题分析
    3.1 S出版社有限公司及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3.1.1 S出版社有限公司简介
        3.1.2 S出版社有限公司组织架构
        3.1.3 S出版社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3.2 S出版社编辑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现状
        3.2.1 定量指标
        3.2.2 定性指标
    3.3 S出版社编辑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定量指标标准值选用不合理、不客观
        3.3.2 定性指标考核方式不尽合理
    3.4 S出版社编辑部门绩效考核指标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宣传动员不到位
        3.4.2 考核体系不完整、不统一
        3.4.3 指标空泛,民主参与度不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S出版社编辑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4.1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1.1 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出版行业的必要性
        4.1.2 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出版行业的可行性
        4.1.3 S出版社的SWOT分析
    4.2 构建S出版社编辑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4.2.1 S出版社绩效考核指标
        4.2.2 S出版社部门绩效考核指标设定
        4.2.3 指标权重的设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绩效考核指标改进基础上的绩效管理
    5.1 绩效管理机构的设置
    5.2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5.3 薪酬结构的设置体现绩效考核的价值
    5.4 与绩效考核结果相结合,完善激励晋升机制
    5.5 对有效实施绩效考核方案的进一步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探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4)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术图书出版的重要性
        1.1.2 数字化时代中的学术图书出版
        1.1.3 知识生产下的学术图书出版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 学术图书出版相关概念概述
    2.1 学术图书出版的相关概念
        2.1.1 学术图书出版
        2.1.2 学术图书和学术着作、学术专着
    2.2 学术图书出版特征与意义
        2.2.1 学术图书出版的特征
        2.2.2 学术图书出版的意义
    2.3 知识生产的概念
    2.4 学术图书出版与知识生产
3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状况
    3.1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背景分析
        3.1.1 政策环境:政策支持带来时代红利
        3.1.2 经济环境:付费阅读市场需求勃发
        3.1.3 技术环境:技术迭代升级的两面性
        3.1.4 行业环境:学术出版竞品博弈激烈
    3.2 数字化时代学术图书出版的变革
    3.3 我国学术图书出版主体
        3.3.1 部委出版社
        3.3.2 地方出版社
        3.3.3 大学出版社
    3.4 学术图书出版主体案例分析
        3.4.1 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3.4.2 部委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4.3 地方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4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境遇
    4.1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困境
        4.1.1 内容生产:学术图书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尚弱
        4.1.2 知识传播:学术图书出版的传播影响力不强
        4.1.3 知识服务:学术图书出版的全新生命力不足
    4.2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机遇
        4.2.1 数据技术变革知识生产流程
        4.2.2 数字出版丰富图书出版形式
        4.2.3 精准营销优化知识传播效果
        4.2.4 新兴技术助力知识服务建设
5 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优化策略
    5.1 内容生产:诞生“社会性质上的新知识”
        5.1.1 生产精品学术图书
        5.1.2 建设一流编辑队伍
        5.1.3 推行专家评审制度
        5.1.4 图书生产流程数字化
    5.2 知识传播:促成“主观性质上的新知识”
        5.2.1 加强出版单位品牌建设
        5.2.2 推动学术知识二级传播
        5.2.3 推动优秀学术图书走出去
    5.3 知识服务:关注到“用户需要什么信息”
        5.3.1 以专业技术为依托,搭建知识服务平台
        5.3.2 以专业内容为核心,加强知识服务管理
        5.3.3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激发用户潜在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涉及项目管理的研究
        1.2.2 涉及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2 山东人民出版社图书项目质量管理
    2.1 山东人民出版社图书质量概述
    2.2 山东人民出版社按时间发展脉络梳理
        2.2.1 改革初期阶段(1988年—1993年)
        2.2.2 改革中期阶段(1994年—2005年)
        2.2.3 改革后期阶段(2005年至今)
    2.3 山东人民出版社与吉林人民出版社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的比较
        2.3.1 图书质量的比较
        2.3.2 三审三校工作的比较
        2.3.2.1 吉林人民出版社的“三审制”执行
        2.3.2.2 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三审制”执行
        2.3.3 编辑工作人员的比较
3 山东人民出版社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实施
    3.1 山东人民出版社图书项目质量管理过程梳理
    3.2 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机制
        3.2.1 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
        3.2.2 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特征
        3.2.3 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过程
        3.2.4 图书项目质量进度管理
    3.3 图书项目质量管理保障
        3.3.1 图书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
        3.3.1.1 形成以图书质量为导向的生存意识和品牌意识
        3.3.1.2 构建以图书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3.3.1.3 完善图书质量控制标准和体系
        3.3.2 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的文化定位
        3.3.3 图书项目质量控制采取的措施
        3.3.3.1 设立严格的审核制度
        3.3.3.2 形成主动学习交流的良好氛围
4 山东人民出版社图书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不足
    4.1 选题呈现多样化趋势
    4.2 出书量较大,外审专家不足
    4.3 年轻编辑能力水平较差
    4.4 责任编辑制度存在漏洞
5 山东人民出版社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5.1 提高政治敏感性,树立大局意识
    5.2 树立全程把关的预防意识
    5.3 建立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
    5.4 建立图书质量控制的监控措施
    5.5 制定自检与抽检相结合的审读制度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林穗芳自选集》的编选说明及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编选说明
目录
    理论探索
    出版工作研究
    翻译书编辑工作
    辞书编纂和稿件审校
    书籍辅文和附件
    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出版物编校质量和编辑培训
    外国出版业研究
    附录

(7)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以《小星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融媒体
        1.2.2 少儿期刊
    1.3 有关“少儿期刊”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比较分析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调查法
第2章 《小星星》发展背景解析
    2.1 融媒体时代背景
        2.1.1 融媒体特点分析
        2.1.2 传统少儿期刊转型的必要性
    2.2 《小星星》发展历程
        2.2.1 萌芽期(1980—1988年)
        2.2.2 成长期(1989—1997年)
        2.2.3 发展期(1998—2008年)
        2.2.4 繁荣期(2009年—)
    2.3 思考与小结
第3章 《小星星》发展现状分析
    3.1 《小星星》的发展优势
        3.1.1 宏观角度分析
        3.1.2 微观角度分析
    3.2 《小星星》的发展困境
        3.2.1 单一的发行方式
        3.2.2 固化思维未转变
        3.2.3 低频的读者互动率
        3.2.4 融媒体意识的缺乏
    3.3 思考与小结
第4章 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的办刊启示
    4.1 刊媒互动,打造沉浸式体验
    4.2 媒体融合,构建网络平台
    4.3 加强互动,扩大读者群
    4.4 拓宽渠道,探索销售新模式
    4.5 加强思维,培养复合型编辑
    4.6 思考与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星星》历年所获奖项
附录B 《小星星》2000年至2019年所办活动

(8)中美图书编辑活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中美图书编辑活动史比较
    1.1 中国图书编辑活动史简述
        1.1.1 萌芽阶段(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1.1.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末)
        1.1.3 变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2 美国图书编辑活动史简述
        1.2.1 萌芽阶段(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1.2.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
        1.2.3 变革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1.3 中美图书编辑活动史比较
        1.3.1 中美编辑活动发展的共同规律
        1.3.2 从规律中获得的启示
2 中美图书编辑活动主体比较
    2.1 整体情况比较
        2.1.1 收入水平比较
        2.1.2 数量比例比较
        2.1.3 类型比较
    2.2 个体情况比较
        2.2.1 组稿编辑比较
        2.2.2 编辑主任比较
3 中美图书编辑过程比较
    3.1 信息采集环节比较
        3.1.1 信息采集的主体比较
        3.1.2 信息采集的渠道比较
        3.1.3 信息采集的技术比较
        3.1.4 关于改进信息采集工作的思考
    3.2 选题环节比较
        3.2.1 选题设计比较
        3.2.2 选题论证比较
        3.2.3 选题决策比较
        3.2.4 关于完善选题机制的思考
    3.3 组稿环节比较
        3.3.1 对组稿的重视程度比较
        3.3.2 作者资源的发展与维护比较
        3.3.3 作者权益的保障比较
        3.3.4 关于加强组稿工作的思考
    3.4 审稿环节比较
        3.4.1 审稿的主体比较
        3.4.2 审稿的对象比较
        3.4.3 审稿的作用比较
        3.4.4 审稿制度的实施程度比较
        3.4.5 关于坚持和完善三审制的思考
    3.5 编辑加工环节比较
        3.5.1 编辑加工的主体比较
        3.5.2 编辑加工的效果比较
        3.5.3 关于提高编辑加工水平的思考
    3.6 装帧设计环节比较
        3.6.1 图书装帧设计观念比较
        3.6.2 图书装帧设计制度比较
        3.6.3 关于改进图书装帧设计的思考
4 中美图书编辑组织比较
    4.1 出版机构内的编辑组织比较
        4.1.1 基础性编辑组织比较
        4.1.2 出版机构内编辑组织的配合与协调比较
        4.1.3 关于完善出版机构内的编辑组织的思考
    4.2 出版机构外的编辑组织比较
        4.2.1 图书生产服务组织比较
        4.2.2 图书信息服务组织比较
        4.2.3 图书宣传评介服务组织比较
        4.2.4 关于完善出版机构外的编辑组织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9)试析2015年版参考文献着录国家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标准的变革
    (一) 总体上扩大适用范围
    (二) 增加新内容
    (三) 修改原有内容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有些规则可商榷
    (二) 示例不够妥当
    (三) 信息的前后呼应有欠缺
    (四) 文字差错
三、建议和希望
    (一) 对存在问题的处理建议
        1. 修改规则
        2. 解决示例和信息前后呼应方面的欠缺
        3. 消灭文字差错
    (二) 对标准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希望
        1. 充分兼顾两种制度
        2. 扩充示例
        3. 扩充对各种信息资源的说明
        4. 示例的编排分制度按层级
四、结语

(10)强化“三校一读”是提高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对在学报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差错情况分析
    1.造成差错的原因
    2.差错的具体表现
三、提高编校质量的措施
    1.认真“三校”, 强化“一读”
    2.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3.开展校对理论研究

四、三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启示[J]. 李明. 出版发行研究, 1995(01)
  • [2]林穗芳编辑专题研究[D]. 蔡姗. 武汉大学, 2014(06)
  • [3]S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D]. 胡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4]数字化时代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知识生产路径探究[D]. 胡婕.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图书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胡颖.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6]《林穗芳自选集》的编选说明及目录[J]. 林穗芳.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7]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以《小星星》为例[D]. 朱迪. 南昌大学, 2020(01)
  • [8]中美图书编辑活动比较研究[D]. 胡苗. 武汉大学, 2004(04)
  • [9]试析2015年版参考文献着录国家标准[J]. 赵慧. 出版与印刷, 2019(02)
  • [10]强化“三校一读”是提高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J]. 席庆义,陈秀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标签:;  ;  

三期图书编辑校对质量检查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