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时令[1](2019)在《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文中指出陶行知,是出生和成长在中国土壤上的大教育家,也是20世纪中国综合性文化巨人。他不仅是在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大师,而且是中西交流的文化使者。这位伟人的教育思想、精神追求、实践创造等都是后人研究学习的教科书。陶行知先生,尽管他受过西洋教育,然而他一直以来的理念,以及他的实践成果,都是完全忠于中国平民大众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面对的国际情况: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国内现状: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体制的转型,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意识形态相互冲突,给人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冲击。青少年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新事物层出不穷,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把孩子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人,是被中国的家庭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深入的反思中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改进家庭教育的观念与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从而使家庭教育效率提高,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对复兴伟大中华民族意义重大。陶行知先生家庭教育思想为我国现代优良的家庭教育观念、模式的构架提供了借鉴。这篇文章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基于文献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等,查阅、梳理、分析陶行知先生的有关论着,同时与陶行知相关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多角度、深入的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家庭思想教育,梳理分析陶行知曲折的心理历程、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实践,基于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进行深入剖析。陶行知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由于独特、深邃、真切、实用,是中国当代教育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并且在当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主要涵盖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对文章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进行阐述,之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基于陶行知家庭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和社会条件进行剖析;第三部分:对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的特征进行阐述;第四部分:从陶行知先生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等入手,深入学习陶行知先生家庭教育的内涵;第五部分,从实际出发,和中国当前家庭教育的问题相结合,论述陶行知的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文章认为:家庭教育要求家长给儿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需要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人格本位”;家庭教育需要对孩子的身心特征进行了解,从而使因材施教真正实现。
黄婧智[2](2019)在《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鹤琴是我国优秀的儿童教育家及着名的幼儿心理学家。他早年于清华学堂赴美留学,取得了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的学位。1919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儿童心理学的教授。1920年起,陈鹤琴将自己的长子陈一鸣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连续观察并做了追踪实验。陈鹤琴是我国最早使用科学实验法来研究儿童教育的学者,总结并提出了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本文力图研究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以便为当前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本文一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内容包括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以及题目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则是研究陈鹤琴德育理论的产生,该部分主要阐述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分析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的主要来源。第三部分以剖析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主,从“活教育”理论、幼儿家庭教育理论、幼儿师德修养理论三个方面剖析与幼儿德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梳理陈鹤琴幼儿德育的具体实践,主要从实施本土化幼儿德育实验、加强本土化幼儿师德培训、改进幼稚园管理标准三个方面展现了陈鹤琴在幼儿德育实践方面的贡献。第五部分阐明对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评价及获得的现实启示。陈鹤琴的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推进了我国传统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转变,促进了我国幼儿德育实践方法的科学化,为我们从事幼儿德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本文基于陈鹤琴的生平、时代背景等,从陈鹤琴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入手,挖掘陈鹤琴思想的来源,理解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精髓,以便引导现代幼儿德育的发展。陈鹤琴虽没有独立成篇的关于幼儿德育的文章,但其在“活教育”理论、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陈鹤琴的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着独特的魅力。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陈鹤琴的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力求为我国幼儿德育事业的改革、幼师队伍的发展及幼儿德育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徐雪莲[3](2020)在《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文中认为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滥觞于清朝末期,勃兴于民国前期和中期,此后趋于式微并走向转型。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欲挽救濒于亡国灭种边缘之国家,必先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民众。于是,各种旨在改善民生的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如: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三民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民众教育思潮、生产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等,其中皆包含教育救民、济民、惠民的思想追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俞庆棠的民众教育、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等思想,都有大量关于教育功能、受教育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见解以及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等,体现出教育民生思想。本研究聚焦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教育民生思想,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三位教育家为代表,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目标内涵、演化历程及其实践影响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理清其逻辑理路和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局限性及现实启示。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导论部分述及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缘起、界定教育民生的相关概念、论述相关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等。第一章阐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政治的沉沦、经济的衰微、文化的鸿沟、教育的维艰和民生的凋弊,是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是其产生的外部渊源。以此发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对教育的民生功能的重新认识与期求。第二章考察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形成和演进的历程。从1905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经历了一个初潮形成期、高潮勃发期以及由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新民主主义或国际主义教育民生思想转轨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俞庆棠的民众教育、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等思想为代表,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并考察教育民生实践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无论是教育家们教育宗旨的树立、教育对象的划定、教育路径的选择和教育实践的内容都体现出对民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其推行的教育活动中,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对象;凡是能够改善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字、生计、卫生、健康、休闲等,都成为他们的教育内容;他们的教育路径始终与民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聚焦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三位教育家的教育民生思想并进行比较。三人的教育民生思想不仅有很多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体现了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丰富性和实践的灵活性。第四章对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进行梳理,并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以民为本,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上均以生活为本位;由于产生于特殊的时代,知识分子急于找到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加之教育家们自身的局限,导致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误解国弱民穷的根源;过于抬高教育的民生功能;对现存腐败、独裁政府抱有幻想;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无力弥补理想与现实间的断裂地带。第五章论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社会影响,探讨其对当下教育民生建设的启示。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是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等一大批教育家殚精竭虑,对国家、对民众的热爱与自身教育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尽管存在某些历史局限,但瑕不掩瑜,其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对教育民生功能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发挥,在国内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教育本身,都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不仅更新了民众的教育观念,丰富了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变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在国外,不仅受到了关注与盛赞,也成为指导许多国家教育民生工作的蓝本;在目前我国的教育民生事业建设中,要踏实推进新时代全民教育,完善并切实执行教育民生政策,要更加关注教育的精神向度,努力消弭民间反智主义对教育民生的阻障,教育家办学应具有民生情怀。
尚燕红[4](2019)在《“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源自于他的教育实践,显示出科学的预见性和高度的创新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园教育仍有借鉴与启示价值。“教学做合一”思想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幼儿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教师的教、幼儿的学和做,环环相扣,才能让幼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将“教学做合一”式幼儿园教育作为模式进行探究与实践并不深入。基于此,有必要将“教学做合一”模式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并对模式的运行进行实验与研究,以期为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引导与实践指导。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正文介绍了与“教学做合一”相关的理论来源,并对它的本体内涵做出了解释;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教师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认识和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现状,发现幼儿动手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了“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运用的现实需求及其重要价值,能够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利于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思路和策略是整个论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结合教学案例介绍了在实践中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原则、具体过程和采用的主要方法。“教学做合一”要与实践有机结合、幼儿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教师的教必须顺应幼儿的天性,重点阐述了在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日常管理、艺术创意活动、语言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方法,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有益尝试。
田敬义[5](2019)在《教育家陈鹤琴个体成长史研究》文中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现今,随着对教育家的研究逐渐深入,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出现了教育家成长史研究的这一新视角,即针对某一个教育家的个人成长历程进行分析,深层次挖掘其发展为教育家的成因。本研究选用陈鹤琴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研究主题,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探寻教育家陈鹤琴的个人成长历程及成因。本研究对陈鹤琴的成长历程进行了纵向梳理,分为四个阶段展开论述,并在每一个成长阶段中试图分析影响陈鹤琴发展的主要因素。孕育期,主要描述陈鹤琴的家庭以及求学经历对他立志教育救国的影响。发展期,主要讲述的是陈鹤琴开始进入教育,在诸种因素影响下在不同地域所做的一系列教育实践创新。成熟期,主要论述陈鹤琴坚持初心,排除万难,对之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升华,最终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不朽期,主要梳理陈鹤琴逝后世人对其的认可和宣传以及声名远扬的原因。归纳起来,影响陈鹤琴成长为教育家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主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地域文化、社会环境来分析;内因主要从自主发展、拾级而上、教育爱、不断创新来论述。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展望以及对当前教育家成长以及培养的启示,一名教育者要成为教育家必须以教育为志、理论联系实际、顺应时势、自主发展、勇于创新。
喻玲[6](2019)在《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对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建设启示》文中指出陶行知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德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他一生的教育实践均围绕此理论展开。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以教学做合一、知情意合一、教训合一、劳力劳心合一为原则,将理想教育、爱的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作为德育内容,通过集体生活、学生自治、美育熏陶和家庭教育等途径来达到培养渴求真理、道德完满、志向远大的人的德育目标。生活在武陵山区的湘西土家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源远的传统德育、口耳相传的德育内容和本民族独特的节日以及生活中的禁忌、习惯、习俗,这些传统文化对当地中学生德育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作者选取永顺县第一中学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当地中学生大多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心和不拘小节、隐忍吃苦的性格,这种性格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着助力作用。但该地区的德育工作也存在着德育功利化倾向严重、知性德育占主导地位、德育生活化理念缺失、德育对象面临双重道德生活空间等问题。因此,将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渗透到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建设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深入挖掘其对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建设的启示、借鉴生活德育的方法与经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德育目标围绕生活强调现实性、德育途径融合生活寻求多样性、德育评价指向生活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推动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形成新的局面,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杨佳[7](2012)在《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 ——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始于19世纪末,下迄1949年。其整个过程与来自西方的强烈影响有极大关系。本文以西方元素为切入点,从近代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器物(包括实践)三大层面的变化发展为主轴,探讨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与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内在逻辑。本文包括七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共五章)、结语。各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对有关名词概念作了界定分析;陈述了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本文的创新之处;分析了选题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此外还对论文涉及的文献、史料作了归纳、分析。第一章作为论文的背景和铺垫,探讨中国及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遗产。包括中国古代的重要幼儿教育观念、家庭类型、学前教育实施概况;以及西方古代的重要教育观念,近代社会化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条件及过程,近代重要学前教育思潮的由来及特点。第二章主要阐述在欧风美雨来袭下,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变化。本章侧重以西方元素中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兼顾其他思想)——融入到中国学前教育思想里,所呈现出接触——学习——本土化的轨迹作为线索,来勾画中国学前教育思想不断向前的近代化之路。本章通过分析晚清一批“知西来之大势,识外国之文明”的有识之士提出的重视幼学等观点,以及在“中体西用”指导下,搭建的学前教育制度构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人本位”,忽视儿童教育观的批判,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等“儿童本位”学前教育思想的宣扬;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以“人”为本,符合国情幼稚教育理论的提出,来阐明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层面的影响逐步深入,逐渐本土化的过程。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学前教育制度从创建到逐步成熟的历程。本章通过对清末蒙养院制度、民初蒙养园制度、民国幼稚园制度的制定过程及其内容的介绍,以及有关制度与日本和欧美国家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揭示了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制度近代化所扮演的助推器角色,同时也说明为创建一个较为完善并适应本土的制度,国人不可拘泥于照搬外国经验,因地制宜的努力不可缺少。第四、五章主要从器物、实践层面来剖析受西方元素影响中国学前教育的变化。其中第四章从幼稚园的类型、性质及办理、管理等角度进行论述。主要通过论述清末官、私立蒙养院、民国公、私立学前教育机构以及教会幼教机构的办理和管理变化,并选取案例介绍,来揭示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与教会幼稚园、日式幼稚园、西式幼稚园千丝万缕的联系,且进一步分析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机构近代化进程里所发挥的作用。第五章主要探讨幼稚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问题。在教学上,探讨了从中国传统家庭到清末蒙养院,再到民国幼稚园的学前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分析教会式教学以及西洋式教学对中国学前教育机构教学的影响。四、两五章还分别介绍了中国教育家的本土化努力及成果。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作者肯定了西方元素在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外来影响是推动本土学前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学前教育重要改革的先导等观点。结语还进一步提出:本土化是中外教育交流中不变的主题,中西融合演化,推陈出新才是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关键。
李梦琪,李姗泽[8](2020)在《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40年:回溯与展望》文中提出自1978年至2018年,我国关于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呼吁与奠基的评价阶段、回顾与审视的重寻阶段、研讨与论述的研论阶段、探求与求证的探求阶段四个时期,在成果数量、研究类型、主题内容、研究队伍、研究动因、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所发展。未来应科学审视历史经验,推进科研方法创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学前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学前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与启发价值,推动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持续深入。
张治升,裴学武[9](2016)在《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再认识》文中认为作为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在对国内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指出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内涵主要表现在"健康第一"的为生之道,"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为人之道,以及"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为学之道,方法上涵盖了早与迟、宽与严、言与行、家与校等多个层面。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门综合的艺术。
董荔芳[10](2015)在《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生活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贯穿于始终。他在不断探索前进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成果,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思想,不断总结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历经考验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活德育思想。生活德育思想在重视生活与德育关系的基础上,表现了其教人做真人的的本质,强调了个人德行要与社会道德观念相统一,认为教育应围绕生活进行,教育应服务于生活并改造生活。本文是将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从形成条件和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对生活德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其中德育途径与方法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进行解读,挖掘其当代价值是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探讨了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特定背景和理论渊源,为全文写作奠定历史背景的基础。陶行知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精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从具体实践出发,探索出适合当时国情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为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力图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四个角度出发,分析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对其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作了历史的考察分析。其次,从考察陶行知教育实践活动入手,分析研究并概括总结其生活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为理论上探讨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内容及特征提供史实依据。第二部分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生活德育思想的内容,进而总结归纳出了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活”和“真”两大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概括。第三部分首先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做概括性分析研究,“教学做合一”原则在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其次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做具体的分析阐述。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主要是通过集体生活、学生自治、渗透美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实现的,并取得了显着的实效。第四部分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首先对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做客观性评价,并对其局限性也做了理性的探讨;其次从对构建当代生活德育的启示以及对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两个方面论述了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价值 |
1. 理论价值 |
2. 实践价值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外的研究 |
2. 国内的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历史分析法 |
3. 调查法 |
(五)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 研究思路 |
2. 创新点 |
一、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思想渊源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哲学基础 |
1. 中国传统文化 |
2. 外国教育思想 |
(三) 社会条件 |
二、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的特征 |
(一) 中国化 |
(二) 生活化 |
(三) 终身性 |
三、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 陶行知的家庭教育目标 |
1. 人格本位 |
2. 学习做事 |
(二) 陶行知的家庭教育内容 |
1. 健康第一 |
2. 智育开发 |
3. 劳动教育 |
(三) 陶行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1. 从小培养,抓早抓紧 |
2. 尊重儿童,家庭民主 |
3. 了解儿童,心理施教 |
4.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
5. 父母一致,宽严并济 |
6. 家庭学校,紧密合作 |
7. 自助助人,自立立人 |
8. 科学指导,学习方法 |
四、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 有助于剖析当前家庭教育的问题 |
1. 父母陪伴的缺失 |
2. 家长责任感不足 |
3. 养育方法不恰当 |
4. 唯学习论 |
5. 不懂孩子的心理 |
(二) 有助于改变父母养育孩子的认知 |
1. 父母对孩子要有责任心 |
2. 提升自身的素养 |
3. 养育方法要科学 |
4. 父母把理智的爱和合理的期待结合起来 |
5.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
(三) 有助于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
1. 学校与家庭之间存在的问题 |
2.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 |
3.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2)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的产生 |
一、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产生的背景 |
(一) 陈鹤琴的个人经历 |
(二) 西方新教育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
二、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的主要渊源 |
(一) 继承中国传统品学德育观 |
(二) 借鉴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 |
(三) 吸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德育论 |
第二章 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活教育”中的德育理论 |
(一) 德育目的论 |
(二) 德育课程论 |
(三) 德育方法论 |
二、幼儿家庭德育理论 |
(一) 律己利他的幼儿家庭德育原则 |
(二) 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德育方法 |
(三) 营造良好的幼儿德育环境 |
三、幼儿师德修养理论 |
(一) 强调儿童本位是幼儿德育的生命线 |
(二) 构建全方位的幼儿师德规范体系 |
(三) 重视幼儿师德规范的内化与自律 |
第三章 陈鹤琴幼儿德育的具体实践 |
一、实施本土化幼儿德育实验 |
(一) 建立幼儿德育实验中心 |
(二) 创新教学组织法 |
二、加强本土化的幼儿师德培训 |
(一) 创办实施“活教育”的师资培训机构 |
(二) 拓宽幼儿师德培训的渠道 |
三、改进幼稚园德育管理标准 |
(一) 确立“以德育人”为主的幼稚园管理目标 |
(二) 践行“关爱”的管理模式 |
第四章 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评价及现实启示 |
一、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评价 |
(一) 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意义 |
(二) 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 |
二、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
(一) 摒弃“智育为主”的幼儿教育理念,注重幼儿全面发展 |
(二) 重视和利用环境对幼儿德育的影响 |
(三) 培养专业化、师德高尚的幼儿师资队伍 |
(四) 运用科学实验法,探索中国幼儿德育现代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中国古代教育民生思想源远流长 |
(二)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内涵丰富但缺少系统整理研究 |
(三) 中国当代教育民生建设及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民生 |
(二) 教育民生 |
(三) 教育民生思想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 |
(一) 为教育民生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
(二) 为我国当前教育民生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
五、研究思路 |
六、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
1. 已有研究的学术贡献 |
2.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本研究的努力方向 |
七、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三) 个案研究法 |
八、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领域的开新 |
(二) 研究范式的创新 |
第一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一、政治的沉沦 |
二、经济的衰微 |
三、文化的下行 |
四、教育的维艰 |
(一) 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
(二) 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
(三)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失学罢课现象频发 |
(四) 文盲人数众多,教育机会严重不平等 |
五、民生的凋敝 |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外部渊源 |
一、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引入 |
(一) “西学东渐”为近代中国点燃科学与民主思想的火种 |
(二) 科学与民主催发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 |
二、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 |
(一) 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二) 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形成与演进 |
第一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萌芽潮起(1905-1912年) |
一、教育民生观点的提出 |
二、教育方针及规章制度中教育民生思想的出现 |
第二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高潮勃发(1913-1937年) |
一、教育民生论说层见叠出 |
二、教育家办学的兴起 |
(一) 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 |
(二) 改良派教育舆论与实践的影响 |
(三) 政府政策的支持 |
(四) 教育家办学的涌现 |
(五) 教育家办学的社会影响 |
三、教育民生实践此行彼效 |
第三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式微与转轨(1937-1949年) |
一、抗战教育思潮云屯席卷 |
二、教育民生实践举步维艰 |
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
(一) 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新民主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
(二) 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国际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及实践探索 |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 |
一、教育民生宗旨观 |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
二、教育民生对象观 |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
三、教育民生内容观 |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
四、教育民生路径观 |
(一) 教育民生的方法选择 |
(二) 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实践探索 |
一、开展教育研究与实验 |
(一) 教育心理研究与实验——解决谁可以受教育的问题 |
(二) 文艺研究与实验——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民众接受教育的工具 |
(三) 生计教育研究与实验——改善民众物质生活 |
(四) 卫生教育研究与实验——增强民众体质,改善民众生活环境 |
(五) 公民教育研究与实验——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 |
(六) 休闲教育研究与实验——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唤起农民“向上的意识” |
二、编写教材和民众读物 |
(一) 编写教材——编辑符合民情的教学内容 |
(二) 编辑民众读物——传播知识,提升道德品质,丰富精神生活 |
三、出版学术期刊 |
(一) 教育理论类学术期刊——传播教育民生思想与理论,交流教育民生工作经验 |
(二) 教学辅导类学术期刊——提高学习效果,传授民生知识 |
四、教育成果推广 |
(一) 实验区内各项教育的推广 |
(二) 实验区的拓展 |
第三节 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教育民生思想比较分析 |
一、教育民生宗旨观的异同 |
(一) 相同之处 |
(二) 相异之处 |
二、教育民生对象观的异同 |
(一) 相同之处 |
(二) 相异之处 |
三、教育民生内容观的异同 |
(一) 相同之处 |
(二) 相异之处 |
四、教育民生路径观的异同 |
(一) 相同之处 |
(二) 相异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澄明 |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 |
一、实现救国济民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
二、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 |
(一) 大教育的概念 |
(二) 中国近代教育家对大教育的追求 |
三、追求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 |
四、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价值澄明 |
一、在继承与吸收中不断创新的历史价值 |
(一) 从新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二) 对古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三) 对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吸收与创新 |
二、以民为本、教育济民的社会价值 |
(一) 强调教育为民服务 |
(二) 重视民众的主体性 |
三、以民生为本位的教育价值 |
(一) 平民教育的民生本位取向 |
(二) 民众教育的民生本位取向 |
(三) 民生本位教育的民生取向 |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局限 |
一、误解国弱民穷的根源 |
二、过于抬高教育的民生功能 |
三、对现存腐败、独裁政府抱有幻想 |
四、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 |
五、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外在制约 |
(一) 政治因素的制约 |
(二) 经济因素的制约 |
(三) 文化因素的制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 |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影响 |
一、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社会影响 |
(一) 更新了民众的教育观念 |
(二) 彰显了教育的民生功能 |
(三) 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况 |
二、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教育影响 |
(一) 促进教育民生政策的生成 |
(二) 丰富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 |
三、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国际影响 |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扎实推进新时代全民教育 |
二、完善并推进实施教育民生政策 |
三、关照教育民生的精神向度 |
四、消弭民间反智主义对教育民生的阻障 |
五、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民生情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4)“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理论来源及本体内涵 |
(一)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理论来源 |
(二)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本体内涵 |
二、“教学做合一”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调查与分析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工具 |
(四) 研究结果 |
(五) 幼儿动手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1. 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
2. 幼儿自理能力较为薄弱 |
3. 幼儿自我表现能力缺乏 |
4.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低下 |
5. 幼儿交往合作意识不足 |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运用的现实需求及重要价值 |
(一)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运用的现实需求 |
1.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
2.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
3. 培养幼儿自我表现能力 |
4. 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
5. 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 |
(二)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运用的重要价值 |
1. 有利于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
2. 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
3.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四、“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运用的思路及策略 |
(一)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思路 |
1. “教学做合一”思想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
2. 幼儿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
3. 教师的教必须顺应幼儿的天性 |
(二)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
1.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注重幼儿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
2. 教师日常管理中注重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
3. 通过艺术创意活动培养幼儿自主操作兴趣 |
4. 在语言学习活动中注重幼儿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 |
5. 在游戏活动中注重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5)教育家陈鹤琴个体成长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
(二) 教育史学研究的新视角 |
(三) 研究陈鹤琴的兴趣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教育家 |
(二) 个体成长 |
(三) 教育家个体成长 |
(四) 教育家个体成长史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个案研究法 |
(三) 历史研究法 |
五、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育家研究 |
(一) 教育家成长环境研究 |
(二) 教育家个体成长史研究 |
二、关于陈鹤琴的文献综述 |
(一) 文献类研究 |
(二) 着作类研究 |
(三) 论文类研究 |
第三章 陈鹤琴的成长历程 |
一、孕育期(1892—1919) |
(一) 基础奠定阶段 |
(二) 理想萌生阶段 |
二、发展期(1919—1940) |
(一) 改革探索阶段 |
三、成熟期(1940—1982) |
(一) 继续完善阶段 |
(二) 影响扩大阶段 |
(三) 理论升华阶段 |
四、不朽期(1982—至今) |
(一) 正名阶段 |
(二) 繁荣阶段 |
第四章 陈鹤琴成长为教育家的原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 |
(一) 家庭环境 |
(二) 学校环境 |
(三) 工作环境 |
(四) 地域文化 |
(五) 社会环境 |
二、内部因素 |
(一) 自主发展 |
(二) 拾级而上 |
(三) 教育爱 |
(四) 不断创新 |
第五章 启示与展望 |
一、启示 |
(一) 以教育为志:教育家成长的前提条件 |
(二) 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家成长的基本途径 |
(三) 顺应时势:教育家成长的必然要求 |
(四) 自主发展:教育家成长的内在动力 |
(五) 勇于创新:教育家成长的核心所在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三、报纸类 |
四、论文集类 |
五、其他类别 |
附录 |
表1 整理、出版陈鹤琴着作的书籍 |
表2 公开出版纪念陈鹤琴的书籍 |
致谢 |
(6)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对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建设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及意义 |
2.文献综述 |
3.研究内容及方法 |
4.研究的创新点 |
5.研究的重难点及不足之处 |
第1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概述 |
1.1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形成 |
1.1.1 生活德育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 |
1.1.2 生活德育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
1.2 陶行知生活德育的宗旨 |
1.2.1 学做真人,勿做假人,追求真理作真人 |
1.2.2 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 |
1.2.3 做有道德的人 |
1.2.4 做一个整个的人 |
1.2.5 做一个有远大理想、励志改革,勇于创造的人 |
1.3 陶行知生活德育的原则 |
1.3.1 教学做合一原则 |
1.3.2 知情意合一原则 |
1.3.3 教训合一原则 |
1.3.4 劳力劳心合一原则 |
1.4 陶行知生活德育的内容 |
1.4.1 以理想教育为起点,爱的教育为内核的思想教育 |
1.4.2 以健全人格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
1.4.3 以强烈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政治教育 |
1.4.4 以真正的民主为原则的法纪教育 |
1.4.5 以具体的劳动生活为题材的劳动教育 |
1.5 陶行知生活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
1.5.1 集体生活 |
1.5.2 学生自治 |
1.5.3 美育陶冶 |
1.5.4 家庭教育 |
1.6 对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评价 |
1.6.1 生活德育理论的优点 |
1.6.2 生活德育理论的局限性 |
第2章 湘西土家族地区传统德育及其对中学生的影响 |
2.1 湘西土家族地区传统德育目标 |
2.2 湘西土家族地区传统德育内容 |
2.2.1 神话、传说 |
2.2.2 歌谣、史诗 |
2.2.3 原始戏剧 |
2.3 湘西土家族地区传统德育方式 |
2.3.1 独特的民俗活动——“社巴日” |
2.3.2 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活动——“月日” |
2.4 湘西土家族地区传统德育生活化的体现 |
2.4.1 禁忌与习惯法 |
2.4.2 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德育 |
2.4.3 习俗中的德育 |
2.4.4 家庭教育 |
2.5 湘西土家族地区传统德育对中学生的影响 |
2.5.1 湘西土家族地区传统德育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
2.5.2 湘西土家族地区传统德育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
第3章 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现状调查 |
3.1 调查说明 |
3.1.1 调查基点的选择 |
3.1.2 调查设计的说明 |
3.1.3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访谈对象的确立 |
3.2 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3.2.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2 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
3.2.3 学校德育内容 |
3.2.4 学校德育途径 |
3.2.5 学校德育环境 |
3.2.6 学校德育实效性 |
3.3 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德育对象面临双重的道德生活空间 |
3.3.2 德育功利化倾向 |
3.3.3 知性德育仍占据主导地位 |
3.3.4 德育生活化理念缺失 |
3.3.5 社区和家庭教育缺失 |
3.3.6 德育评价的不科学性 |
第4章 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渗透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4.1 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渗透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必要性 |
4.1.1 德育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 |
4.1.2 中学生成长对道德的需要 |
4.1.3 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
4.1.4 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
4.2 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渗透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
4.2.1 有助于促进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
4.2.2 有助于优化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师资队伍 |
4.2.3 有助于提高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第5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对改善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
5.1 德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5.1.1 转换角色,倡导“学生自治” |
5.1.2 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5.2 德育目标围绕生活强调现实性 |
5.2.1 德育目标定位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人” |
5.2.2 德育目标要体现主体性与层次性 |
5.3 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
5.3.1 联系学生实际,开发德育资源 |
5.3.2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德育内容 |
5.3.3 联系社会现实,关注新型课题教育 |
5.4 德育途径融合生活寻求多样性 |
5.4.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
5.4.2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合力网络 |
5.5 德育评价指向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 |
5.5.1 德育评价内容综合化 |
5.5.2 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 |
5.5.3 德育评价方式质性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 ——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研究意义及本文创新点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对近代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
(二) 外国学者对近代学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
(三) 西方教育在中国的传播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中西历史背景 |
一、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实施 |
(一) 中国的传统幼儿教育思想 |
(二) 家庭——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承担者 |
(三) 中国传统家庭学前教育的实施 |
二、近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西方背景 |
(一) 西方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及观念 |
(二) 近代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及公共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
(三) 近代西方学前教育思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欧风美雨来袭下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近代化 |
一、晚清时期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萌发 |
(一) 清末近代学前教育思想萌发的背景 |
(二) 清末的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
二、民国时期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 |
(一)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选择 |
(二) 对传统封建儿童教育观的批判 |
(三) 科学教育的导入 |
(四) 外来幼教理论的本土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创建到逐步成熟的中国学前教育制度 |
一、从无到有——清末以蒙养院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制度 |
(一) 姗姗来迟的癸卯学制 |
(二) 蒙养院制度的开创 |
(三) 蒙养院制度与日本幼稚教育制度比较 |
二、一字之变——民初以蒙养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制度 |
(一) 承前启后的壬子·癸丑学制 |
(二) 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
(三) 蒙养园制度的特点 |
三、最终成形——民国中后期以幼稚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制度 |
(一) 应时而兴的壬戌学制 |
(二) 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
(三) 幼稚园制度与欧美学前教育制度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上) |
一、清末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 |
(一) 教会开办的幼教事业 |
(二) 东洋化的官办学前教育机构 |
(三) 灵活办学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 |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机构的成熟 |
(一) 教会幼稚园由盛转衰 |
(二) 西洋化幼稚园的发展 |
(三) 本土化幼稚园的探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下) |
一、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办理 |
(一) 宗教化的幼稚园教学 |
(二) 日式的蒙养教学 |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实施 |
(一) 教会幼稚园教学的改进 |
(二) 西洋式教学的盛行 |
(三) 本土化教学的探索 |
本章小结 |
结语:关于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 |
一、外来影响是推动本土学前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 |
二、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学前教育重要变革的先导 |
三、本土化是中外教育交流中不变的主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40年:回溯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历史阶段回溯 |
(一)评价之路(1978—1986年):呼吁与奠基 |
(二)重寻之路(1987—2000年):回顾与审视 |
(三)研论之路(2001—2009年):研讨与论述 |
(四)探求之路(2010—2018年):探索与求证 |
二、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学术成果特点 |
(一)研究成果整体数量大幅度提升,各主题数量逐年增多 |
(二)研究成果类型自单一走向多样,形式进一步丰富 |
(三)研究主题覆盖全面,由面至点逐步深入扩散 |
(四)研究队伍人员角色广泛,成员队伍逐步壮大 |
(五)研究动因价值趋同,教育改革共同体联系更加紧密 |
(六)以历史研究为主体,具体方法运用辩证客观 |
三、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未来展望 |
(一)立足新时代国情,发挥“中国化”学前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应用价值 |
(二)科学审视历史经验,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寻找契合本土的理论根源和经验 |
(三)回归专业信念精神,优化学前教育人才队伍专业素养建设的培训体系 |
(四)推进科研范式和方法创新,提升陈研学前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质量 |
(9)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研究的再回顾 |
二、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
(一)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特征 |
1. 为生之道:健康第一 |
2. 为人之道:追求真理做真人 |
3. 为学之道:在做中学、学中做 |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
1. 早与迟 |
2. 宽与严 |
3. 言与行 |
4. 家与校 |
三、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再反思 |
(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
(二)家庭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
(三)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
(10)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 |
(三)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条件 |
(四)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条件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 |
三、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
(一)生活德育思想的萌芽时期(1917-1926年) |
(二)生活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1927—1936年) |
(三)生活德育思想的成熟时期(1937—1946年) |
第二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以正确的人生观为起点的思想教育 |
(二)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政治教育 |
(三)以健全的人格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
(四)以真正的民主为原则的法纪教育 |
(五)以具体的劳动生活为题材的劳动教育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生活德育是活的德育 |
(二)生活德育是真的德育 |
第三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实现途径 |
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德育的基本原则 |
(一)“教学做合一”的含义 |
(二)生活德育强调在“做”的基础上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 |
(一)生活德育在集体生活中实现 |
(二)生活德育通过学生自治来实现 |
(三)生活德育过程中要渗透美育 |
(四)生活德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
第四章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评价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对构建生活德育的启示 |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D]. 李时令.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陈鹤琴幼儿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 黄婧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3]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D]. 徐雪莲.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4]“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D]. 尚燕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教育家陈鹤琴个体成长史研究[D]. 田敬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对湘西土家族地区中学德育建设启示[D]. 喻玲.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7]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 ——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研究[D]. 杨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 [8]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40年:回溯与展望[J]. 李梦琪,李姗泽. 学前教育研究, 2020(08)
- [9]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再认识[J]. 张治升,裴学武. 生活教育, 2016(17)
- [10]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董荔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