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培养小学生“能说会道”(论文文献综述)
王张俊[1](2018)在《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外来文化对本土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把民俗文化植入小学语文课程之中,让孩子们能有目的、有步骤地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是一个意义深远、可行有效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把语文教育与民俗文化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从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地位着手,论证:为什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论文的第二章简要地分析了五溪文化进入语文教学的原因。第三章就“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开发哪些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探讨。首先,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和实地考察,选择几个有趣的五溪民俗节日作为语文课堂知识链接点,适度挖掘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实现拓展教学。其次,收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五溪故事和传说来丰富课外阅读。另外,本章节收集了一首经典的民间歌谣作为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范例,并通过分析、探讨,对选择哪些歌谣纳入到小学语文课程的诗歌欣赏部分进行了考量。文章第四部分重点探讨了民俗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一是依托当地社会民俗开设专题课程,通过调整教学目标,使专题课既具有民俗色彩又具有语文特色,加大学生对民俗文化和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二是开设导游兴趣课程,培养优秀的小导游,提升部分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三是把游历参观和实践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本文结合五溪民俗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构想:一方面,开发了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把带有强烈地域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民俗文化有效地引入小学语文课程之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当地民俗文化中寻找和探索跟语文教育的契接点,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语文教学和民俗文化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李静美[2](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林琴[3](2019)在《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课堂表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以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作为载体,具有一定的理解性、思考性、反馈性的表达,以达到“你-我”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补充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逐渐从“一言堂”转变成相互交流的课堂,也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表达、探究以及活动的课堂,表达作为课堂中互相交流的的主要方式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即使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看重,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表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受其年龄、认知水平、心智的成熟程度以及自我等特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做到理想的表达。本研究主要从师生之间的表达和生生之间的表达两个角度出发,根据信息传递原理将表达能力归纳为接收表达能力、整合表达能力和反馈表达能力,通过这三个维度来对某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堂观察和访谈。研究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相同的表达问题包括:缺乏思考性表达、理解性表达、干扰性表达、错误性表达、选择性表达等;不同的是学生在向老师表达时缺乏批判性表达,学生在向同学表达时会出现缺乏关联性和共情性的表达。根据表达能力出现的问题,对小学生课堂表达的特征进行分析,再从培养表达注意力、表达整合力和表达反馈力的各方面给出相应的策略,期望对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一线教师的教学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潘秋英[4](2016)在《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以Q市H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承载着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因而,小学生要想真正成长、成才,就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若成才,先成人”,而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人格构成的基础,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习惯。因而,将“小学生”与“道德行为习惯”相提并论,便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其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通过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道德行为习惯是品德发展水平方面的关键性指标之一。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的涌动下,加之小学生特殊的年龄特征,天生的模仿性和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得有失偏颇。小学教育学中提到:“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而,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和必要。在理论上,对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相当成熟。然而,在实践中,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实效性仍较差,实践举措中尚存在诸多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不相容的地方。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Q市H小学为个案,通过对该小学小学生在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四个维度的认知及表现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当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探寻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效路径。本文共分四部分。首先是导论,内容主要涉及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及现状趋势、本文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其次是核心概念辨析和理论依据。其中,核心概念主要涉及习惯、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论依据主要涉及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体谅模式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再次是以Q市H小学为例,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在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方面的认知及表现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搜集来的数据及资料,运用描述性的定性分析及三级编码微分析进行分析,并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深入讨论影响原因,为本文的立论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是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从教师引导、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四方面进行阐述。
蓝馨[5](2017)在《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媒介的升级发展,“微”学习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提升能力的重要方式。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如何批判地接收、选择、决策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及其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尝试建立一个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微课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微课,继而检验这种微课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包含四个主要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中小学批判性思维微课程设计。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分析,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形成连贯而有序的教学事件。另外,在确定微课类型之后,围绕微视频设计、微视频辅助设计两个主要内容,合理设计微课程资源,明确微课程应用及评估效果。第二部分,中小学批判性思维微视频制作。以PowerPoint为基础,充分利用Flash、能说会道等软件,合理选择微课开发工具,使图、文、音合而为一。搜集、整理微视频资料、素材,形成独具特色的脚本说明。将微课理念贯穿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合理划分批判性思维课程内容,制作与之相关系列课件。利用微信、校园网络平台等,输出、发布微视频,使中小学生可反复进行观看与学习批判性思维相关内容。第三部分,中小学批判性思维微视频质量试测与修改。对开发出来的批判性思维系列视频质量进行了试测,并就调查统计而得的修改建议进行了整理。第四部分,中小学批判性思维微课程资源应用与效果。根据前面所得的修改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并对微视频进行了适当调整,且借此检测此微课应用效果。
尹珺[6](2019)在《支架式教学在边远农村小学起步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文中提出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而边远农村小学生起步作文的教学现状更是问题丛生:一方面学生普遍对作文兴趣不高,知识面较窄,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其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很不自信;另一方面,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慢,教师普遍感觉起步作文教学难度大,无法对该阶段学生习作进行有效指导。针对此问题,笔者在自己任职的云南省通海县九龙中心小学,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展开日常作文教学,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本论文以云南省通海县边远农村小学为例,旨在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探索支架式教学在边远农村小学起步作文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和途径。全文共分四大板块:绪论部分提出问题,阐述论文涉及的核心概念,阅读与借鉴国内外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成效。第一章详细阐述支架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内涵、特征、基本流程和模式以及支架式教学在边远农村小学起步作文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原则。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探讨了云南省通海县九龙中心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第三章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边远农村地区起步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结语部分是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边远农村小学起步作文训练的功效进行整体评价,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方法。
张超[7](2019)在《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作为主要交流形式之一的英语口语,其重要性也日渐显着。对于正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是较为有利的,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有益于增强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减少口头表达的焦虑感,进而促进英语水平的有效提升。从现状看,小学生在参与英语口语交际活动时,依然会出现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吞吞吐吐等现象,其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尚待提高。当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并不显着,在口语教学的改进中运用“输入—输出”理论有着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视角,加强对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对于提高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改进小学英语教师口语教学的状况都有着重要意义。调查表明,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在语言基础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与此同时,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也存在着语言输入动机、输入条件与输入内容以及语言输出意识、输出质量与输出环境等多方面的局限。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问题的产生主要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的管理两方面密切相关。从教师方面看,教师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语言反馈及教育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是造成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较低下的直接原因;就学校层面来说,学校语言习得环境创设不足,师资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关注不够,造成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为此,需要从优化口语输入途径与健全口语输出机制两方面着手,积极优化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实施状况。从口语输入方面看,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整合并拓展语言输入内容,保证语言输入素材趣味相关与可理解;第二,采用灵活的语言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口语学习效率;第三,巧用现代化语言输入手段以提升语言输入质量。从口语输出方面看,提升口语输出效果的有效策略包括:第一,教师提升自身英语口语教学能力,可从优化口语纠正性反馈方式,培养教学反思能力等方面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学校重视英语口语教学,从实施前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与师资培训,再到实施后的教学活动评价工作都需要学校层面的引导与管理;第三,教师要激发学生口语训练的主动积极性,促进其积极情感生成并增强口语输出合作学习;第四,学校应增强家长支持学校口语活动的热情,共同培养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第五,教育部门加强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管理。
陈梦然[8](2003)在《论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训练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上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同国际教育理念接轨,我国在2001年也正式推出了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提出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又具体落实在各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之中。这一规定,既是听说教学改革自身的逻辑延伸,也体现了人们对“听话”“说话”教学在认识上的发展和要求上的提高,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本论文写作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拟用经验总结、比较借鉴及调查研究等方法,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原因、揭示加强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的现实意义的前提下,描述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规定;根据口语交际训练策略的内涵及其特征,确立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应持的策略,包括原则策略、梯度策略、人才策略、内容策略、方法策略、评价策略等。本文高度关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的活动和过程,对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期望建构比较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训练的模式,促进口语交际教学及训练活动蓬勃发展,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黄飞可[9](2013)在《《开明国语课本》与语文S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科书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相比的。要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教科书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我国是以汉语言为母语,语文学科是我国中小学阶段最主要的基础学科,因此语文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初入学者开始正式接触语文学科的重要材料,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本论文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结合课程与教学知识等,比较研究了民国时期的《开明国语课本》初小及高小本(共12册)和当代21世纪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1-6年级(共12册)这两套教科书,主要从形式结构和内容两大方面展开分析,努力发现两大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存在的异同,为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找寻经验。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第二章——两套教科书产生的背景;第三章——两套教科书形式结构的比较,主要是从宏观形式结构和微观形式结构两大方面进行比较,其中,宏观层面是从阶段内容和编写体系出发,而微观层面分得比较细,从两套教科书的开本定位、封面封底、导学部分、插入语部分、插图部分以及练习与活动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两套教科书内容结构的比较,内容是教科书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一章主要是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教科书的选文三大方面进行比较;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肖苗苗[10](2017)在《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文中指出应用文在沟通联系、宣传教育、依据凭证、管理指导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应用文写作课,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却并不重视应用文教学。他们在课堂上忽视应用文教学,加之语文试卷也很少涉及应用文方面的内容,导致很多小学生还不会写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应用文。语文教师一般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相对忽视习作教学尤其是应用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应用文教学既不重要也比较简单,无非就是让学生掌握书写格式与语言而已。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学生自然缺乏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发现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存在教材缺失相应的应用文习作内容、语文教师忽视应用文教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缺少应用文习作评价等问题。为了优化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需要从教材内容、教师自身、教学评价三方面做出综合改进。如语文教材应添加不同类型应用文数量;注重应用文内容的衔接;语文教师应转变对应用文教学的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等策略。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能说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能说会道”(论文提纲范文)
(1)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
第一节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高 |
第二节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分类多 |
一、氤氲着民俗文化气息的诗词歌谣 |
二、荟萃着民俗文化精髓的经典篇章 |
三、流连着民俗文化影子的优美散文 |
四、汇聚着民俗文化精神的传说故事 |
五、储藏着民俗文化能量的实践活动 |
第三节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大 |
一、利于解读文本 |
二、拓宽知识视野 |
三、增强课堂趣味 |
四、渗透思想教育 |
第二章 语文教材引入五溪民俗文化的原因 |
第一节 语文课程发展需求 |
第二节 五溪民俗趣味盎然 |
第三章 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促进语文教学 |
第一节 开发节日民俗丰富课堂内容 |
一、“多耶祭萨”过大年 |
二、三月抢花炮 |
三、四月八牛过节 |
四、五月端午“祖婆节” |
五、八月十五偷月亮菜 |
六、十一月过侗年 |
第二节 开发五溪故事加强课外阅读 |
一、人物篇 |
二、动物篇 |
三、植物篇 |
四、风物篇 |
第三节 收集民间歌谣体味民间智慧 |
第四章 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一节 调整教学目标 |
第二节 增设趣味课堂 |
第三节 丰富写作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
(三)简要的评论 |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
(一)内容与思路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
(二)样本情况介绍 |
(三)研究者的反思 |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
小结 |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
一、启动背景 |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二、实施历程 |
(一)酝酿准备 |
(二)启动实施 |
(三)深化完善 |
三、学理反思 |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
小结 |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
一、生源吸引状况 |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
三、生源吸引逻辑 |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
小结 |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
一、培养质量如何 |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
二、缘何有高质量 |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
小结 |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
一、到岗留任状况 |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
二、到岗留任原因 |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
小结 |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3)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起源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目的 |
第一章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基本结构 |
第三节 小学生课堂表达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二节 小学生课堂表达现状 |
第三章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小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存在的表达问题 |
第二节 小学生在整合信息时存在的表达问题 |
第三节 小学生在反馈信息时存在的表达问题 |
第四节 小学生存在课堂表达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策略 |
第一节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注意力的策略 |
第二节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整合力的策略 |
第三节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反馈力的策略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以Q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的缘由 |
2.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综述及现状趋势 |
1.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综述 |
2.研究现状趋势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观察法 |
5.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方法 |
一、核心概念辨析和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辨析 |
1.习惯 |
2.行为习惯 |
3.道德行为习惯 |
4.养成教育 |
(二)理论依据 |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2.人本主义理论 |
3.社会认知理论 |
4.体谅模式理论 |
5.价值澄清模式理论 |
二、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及调查工具的编制 |
1.问卷法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三、走进现场:Q市H小学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调查 |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访谈的基本情况 |
(三)观察的基本情况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1.问卷调查分析 |
2.访谈资料分析 |
3.观察资料分析 |
四、讨论与总结:影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因素 |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 |
1.不成熟的心理因素 |
2.不稳定的道德动机 |
3.心理的内部矛盾 |
4.个性上的某种缺陷 |
5.个体的性别差异 |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
1.不完整的家庭结构 |
2.不科学的家庭教育 |
3.不和谐的家庭氛围 |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
1.教育内容“重智轻德” |
2.教育方式不科学 |
3.学校的条件和环境不良 |
(四)社会方面的因素 |
1.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 |
2.学校周边的社会风气不良 |
3.信息时代网络的盛行 |
4.城乡结合部区域环境的特殊性 |
五、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路径探析 |
(一)重视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启蒙影响 |
1.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
2.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
3.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
4.家长要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
(二)发挥教师在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
1.引导小学生提高道德认知 |
2.引导小学生培养道德情感 |
3.引导小学生锻炼道德意志 |
4.引导小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
(三)营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校园文化 |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2.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 |
3.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 |
4.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 |
(四)改善学校周边社会环境,助推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
1.加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干预 |
2.改善周围风气,消除不良影响 |
3.改善城乡结合部的环境 |
(五)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中小学批判性思维微课程设计 |
一、学习对象分析 |
二、课程内容分析 |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
(一) 案例教学法 |
(二) 情境教学法 |
五、微课类型的确定 |
六、微课程资源设计 |
(一) 微视频教学设计 |
(二) 辅助资源设计 |
七、微视频应用活动设计 |
第3章 中小学批判性思维微视频制作 |
一、选择开发工具 |
二、编写脚本 |
三、制作系列课件 |
(一) 图片 |
(二) 音频 |
四、输出与发布视频 |
第4章 中小学批判性思维微视频质量试测与修改 |
一、微视频质量试测 |
(一) 对微视频认同等级调查 |
(二) 微视频修改建议调查 |
二、微视频的修改 |
第5章 中小学批判性思维微课程资源应用及效果分析 |
一、批判性思维微视频第一次应用效果分析 |
(一) 学生利用微课学习情况分析 |
(二) 学生学习效果调查分析 |
(三) 微视频质量调查分析及修改 |
二、批判性思维微视频二次应用效果分析 |
(一) 学生学习效果调查分析 |
(二) 微视频质量二次调查分析 |
第6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支架式教学在边远农村小学起步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论文相关概念 |
三、支架式教学研究现状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支架式作文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模式 |
一、支架式作文教学的概念 |
二、支架式作文教学的内涵 |
三、支架式作文教学的基本流程与模式 |
四、边远农村小学支架式作文教学的价值原则与功效 |
第二章 边远农村地区小学作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分析——以云南省通海县九龙中心小学为例 |
一、关于边远农村地区小学生作文学习现状的调查 |
二、关于小学阶段学生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三、云南省通海县九龙中心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习作训练分析 |
第三章 支架式作文教学在边远农村地区起步作文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云南通海县九街小学为例 |
一、范例支架教学 |
二、结构化写作教学 |
三、图表支架教学 |
四、现场体验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7)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培养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
(二)当前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
(三)“输入—输出”理论对语言习得具有重要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输入—输出”理论 |
(二)英语表达能力 |
(三)口头表达能力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中的“输入—输出”理论 |
(一)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 |
(二)Swain语言输出理论 |
(三)“输入—输出”理论 |
二、“输入—输出”理论对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价值 |
(一)Krashen输入理论在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
(二)Swain输出理论在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
一、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现状 |
(一)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口语输入现状 |
(二)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口语输出现状 |
二、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问题 |
(一)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口语输入问题 |
(二)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口语输出问题 |
第四章 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影响英语口语教学 |
(一)输入素材趣味相关性与可理解性缺乏 |
(二)语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
(三)语言反馈技巧使用不恰当 |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缺乏 |
(五)教师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
(六)未能充分调动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积极性 |
二、学校缺乏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健全机制 |
(一)班级规模不合理 |
(二)语言习得环境适宜性较差 |
(三)师资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关注不够 |
第五章 培养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措施 |
一、优化口语输入途径,提高口语输入能力 |
(一)整合并拓展语言输入内容 |
(二)采用灵活的语言教学形式 |
(三)巧用现代化语言输入手段 |
二、健全口语输出机制,提升口语输出效果 |
(一)教师提升自身英语口语教学能力 |
(二)学校重视英语口语教学 |
(三)教师要激发学生口语训练的主动积极性 |
(四)学校应增强家长支持学校口语活动的热情 |
(五)教育部门加强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8)论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训练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口语交际的内涵 |
2 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性 |
3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 |
4 口语交际训练策略的含义和类型 |
4.1 策略的含义 |
4.2 策略的类型 |
5 口语交际训练策略的特点 |
5.1 指导性和实践性 |
5.2 实用性和可交流性 |
5.3 基础性和发展性 |
6 口语交际训练策略的实施 |
6.1 原则策略 |
6.2 梯度策略 |
6.3 人才策略 |
6.4 内容策略 |
6.5 方法策略 |
6.6 评价策略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开明国语课本》与语文S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两套教材产生的背景 |
2.1 开明国语课本产生的背景 |
2.2 语文 S 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产生的背景 |
第三章 两套教科书形式结构的比较 |
3.1 宏观结构比较 |
3.1.1 阶段内容 |
3.1.2 编写体系 |
3.2 微观结构比较 |
3.2.1 开本定位 |
3.2.2 封面与封底 |
3.2.3 导学部分 |
3.2.4 课文部分 |
3.2.5 插入语部分 |
3.2.6 插图部分 |
3.2.7 练习与活动部分 |
第四章 两套教科书内容结构的比较 |
4.1 语文知识 |
4.1.1 《开明国语课本》 |
4.1.2 语文 S 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
4.2 语文能力 |
4.3 教科书的选文 |
4.3.1 两套教科书选文的相同点 |
4.3.2 两套教科书选文的不同点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
一、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三、便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的理论要求 |
一、明确应用文的用途 |
二、了解应用文的格式 |
三、掌握应用文的语言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
一、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
一、教材方面的策略 |
二、教师方面的策略 |
三、评价方面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能说会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 王张俊.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3]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林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以Q市H小学为例[D]. 潘秋英.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5]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蓝馨.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6]支架式教学在边远农村小学起步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 尹珺. 湖南大学, 2019(07)
- [7]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视角[D]. 张超.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8]论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训练的策略[D]. 陈梦然. 湖南师范大学, 2003(04)
- [9]《开明国语课本》与语文S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 黄飞可. 广州大学, 2013(04)
- [10]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D]. 肖苗苗.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