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如何辞旧迎新?

老外如何辞旧迎新?

一、外国人是怎样辞旧迎新的?(论文文献综述)

何清[1](2021)在《抖音中“洋网红”的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黎帆[2](2021)在《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在对泰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祈福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的心理及精神活动之一,祈福文化则正是人类心理、精神活动的折射。在每一种特定文化群体进化发展时,都会创造出兼具自身群体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祈福文化,因此,祈福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常常见且尤为重要。伴随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泰国与我国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了解两国的祈福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加强两个国家及民族之间的理解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因此,在对泰汉语文化教学中中国传统祈福文化教学是值得探索的。本研究立足于对中国传统祈福文化较为全面的了解来探求中泰两个民族祈福文化的差异性和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将中国传统祈福文化与对泰汉语教学联系起来,分析赴任学校的基本情况,探讨中国传统祈福文化的教学应用实践,对教学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提出有益的关于中国传统祈福文化的对泰教学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民俗文化研究的发展开阔视野。

谢艳[3](2021)在《西南科技大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中国传统节日的有效传播是中华文化国际化的重要使命。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崛起和近年来的“汉语热”,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和相关专业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来。作为西部盆地高校,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也打破了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接收到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因此本论文选定西南科技大学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六大中国传统节日为研究内容,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立足西南科技大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期待、参与期待,对西南科技大学留学生汉语课程设置、跨文化交际提出对策和建议。本论文由六部分构成,包括绪论、预调研、调查设计、结果检验与统计分析、对策和建议等,以留学生信息描述性分析、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广度分析、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深度分析、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期待为分析主体,最终从认知广度有限、认知深度不够、留学生期待的认知途径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宋子昕[4](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说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王慧敏[5](2020)在《《中国日报》关于我国传统节日报道的情感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凝聚的一块瑰宝,彰显中华民族特色,也是群众认知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平台。情感传播则为传统节日报道实现良好传播效果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近十年《中国日报》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报道,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中国日报》在中国传统节日报道中如何实现情感传播?情感传播在中国传统节日报道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传统节日报道的情感传播中存在哪些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探究传统节日报道中的情感传播。《中国日报》在对我国传统节日进行报道时,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中的情感元素,通过对节日内涵、仪式以及当代发展等三方面内容进行情感构建实现情感传播,唤醒人们参与传统节日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情感心理,促进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在作用方面,情感传播的运用强化了阖家团圆、家国情怀、向往爱情以及尊老爱老等符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四种情感,维护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并且塑造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举国上下传承传统文化、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人文形象。但由于情感传播近些年才兴起,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节日情感类型把握片面和情感表达形式单一等问题,之后《中国日报》应该准确全面把握节日情感类型,丰富情感表达形式,将情感传播更好地运用到文化传播中,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好、更充分的传播。

李明珍[6](2020)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以春节为例》文中认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息息相关,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传播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主要手段之一,不断地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和教学。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一直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实践中的研究重点。春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也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研究分析春节文化的对外教学有助于人们了解春节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掌握春节文化的教学情况,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与传播,让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本文选择了五个章节进行阐述说明,通过春节文化教学研究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途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传播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并总结出适合节日文化教学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从重要性与必要性两方面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义,重要性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与意义,而必要性则是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春节文化,内容主要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选择《博雅汉语》与《发展汉语》有关综合课的系列教材,并与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作对比,分析教材中春节文化的具体教学情况,总结出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传播素材的欠缺;第二部分是春节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将课堂实践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分析春节文化教学方法及教学反思;第三部分则是通过课堂问题分析春节文化教学,并总结节日文化教学的原则与特征。第三章指出春节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中的思考,反思了节日文化教学课型,总结了春节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价值,为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程应用提出思考。结语部分是总结整篇文章,根据文章对春节文化教学的分析研究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鞠斐[7](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褚晓晴[8](2020)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是一种在春晚过程中播放广告片的广告形式,至今已陪伴春晚观众八年,一系列优秀的公益广告作品诞生。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已被列为央视春晚固定的节目类型。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代表,主流文化的传播关乎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兼具政治性与文艺性,具备仪式化、互动化、民族化的特征,承担起主流文化传播的责任。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打破了主流文化传播的说教性,以真实化、故事化、大众化的叙事手法,多主题、多方面、多层次地传播主流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通过唤醒集体记忆、构建身份认同、善用他者视角,发挥记录与弘扬主流文化的功能,实现多方利益共赢,形成独特的主流文化传播体系。

朱国康[9](2020)在《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是我国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最富有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瑰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血脉是维系有机体生命的重要保障,精神家园是精神上的造血供血系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早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而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正是丰富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自进入21世纪以来,“洋节”文化的渗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些年国家为弘扬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成为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梳理了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近几年具有典型性、影响力广的多部传统节日题材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纪录片内容的分析,总结其目前创作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的民族精神,体现在传统文化孕育的爱人美德。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帮助国人了解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时的选题立意应该如何进行,首先要了解地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习俗,分析传统节日的时代特色以及历史变化,然后选择合适的传统节日题材、挖掘有表现力的人物故事、节日故事。第四部分主要是探析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上应该如何创作,首先从叙事结构的搭建方面,从人物选择上、悬念的营造上、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以及叙事结构形式上分析。其次在叙事视角方面,从内外视角、全知视角进行分析,最后是叙事节奏的掌控上,从视听语言控制外部节奏、人物故事主导内部节奏两方面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从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艺术谈起,先是视听艺术在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中如何进行创构,从颜色的隐喻、方言的特色、构图的美感、细节的细腻、节日符号的运用五个视听语言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是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包括画面加解说、口述历史、影视资料、数字特技,以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最后是传统节日题材新样态微纪录片的运用。

郭莎[10](2020)在《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从1983年到2019年,央视春晚已经举办了36届。作为中国春节不可缺少的仪式化节目,央视春晚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历史故事。这些积淀着浓厚中国特色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以一种形象化的故事图景在央视春晚节目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本研究从这些中国故事入手,以1983年至2019年的36届央视春晚节目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借鉴叙事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对央视春晚节目的故事内容及叙事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节目叙事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并对节目日后发展、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故事以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积淀,讲述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中国大众生活,书写时代中国的新面貌,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丰富。笔者从故事母题、故事人物、故事内容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故事母题上看,央视春晚节目一直围绕着国家母题进行叙事,通过历届央视春晚节目主题体现出来。从1983年的第1届节目到2019年的第36届节目,央视春晚节目主题经历了从国家至上的“大家”主题发展到平民大众的“小家”主题,再到“家国一体”的国家表达的变迁。从故事人物上看,央视春晚节目通过“自我”和“他者”两种人物身份来表达故事。其中,“自我”身份以港澳台同胞的身份诉说、少数民族的话语认同和英雄人物的精神彰显进行展现,"他者"身份以外国友人的视角来阐释中国文化。从故事内容看,具体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的具象呈现、社会意识形态故事的复杂映射、平凡中国人故事的形象书写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阐释四个方面。其次,笔者从叙事主体、叙事时空、叙事结构和叙事场景四方面分析央视春晚节目的叙事策略。从叙事主体上看,节目叙事主体由作为真实作者的节目团队、作为外叙述者的主持人和作为内叙述者的表演者,以及作为受述者的观众共同组成;从叙事时间上看,央视春晚节目在每年除夕夜进行播出,具有辞旧迎新的传统春节文化意义,通过重复性叙事以增强节目叙事效果。央视春晚的叙事空间由具有叙事功能的舞台空间和具有认同功能的故事空间两方面组成。从叙事结构上看,节目普遍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在其中插入公益广告、道德模范介绍环节、拜年短片等内容以辅助叙事,并通过歌舞、小品等多种多样的叙事形式进行呈现。在叙事场景上,节目通过中国化的色彩符号和元素符号来表达中国意义,在平面到立体的舞台叙事中营造良好的叙事氛围。在节目之外,中国故事在春晚纪录片、流行语和《我要上春晚》节目等形式中继续延伸和发展。基于以上研究发现,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央视春晚节目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政治话语在节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节目受众流失、收视率下降等问题。加之过度流行化、功利化导致叙事效果不佳,笔者对此提出注重受众需求,激发叙事活力;转变讲述方式,回归叙事理性,以期对节目叙事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二、外国人是怎样辞旧迎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国人是怎样辞旧迎新的?(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在对泰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传统祈福文化概述
    2.1 祈福文化的来由
    2.2 祈福文化的产生背景
    2.3 祈福文化的特点
    2.4 祈福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中泰祈福文化比较
    3.1 中泰祈福文化相同点
        3.1.1 自然崇拜——民间神灵信仰
        3.1.2 祖先崇拜——祭祀纳福
        3.1.3 祈福文化生活与社会化——传统民俗节日
    3.2 中泰祈福文化不同点
        3.2.1 信仰不同
        3.2.2 属性不同
        3.2.3 风格不同
第四章 中国传统祈福文化的教学应用实践
    4.1 基本教学情况分析
        4.1.1 Ban Dung Wittaya School中学中文课基本情况分析
        4.1.2 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4.1.3 教学条件情况分析
    4.2 祈福文化教学案例
        4.2.1 祈福节日文化教学案例
        4.2.2 祈福祭祀文化教学案例
        4.2.3 祈福主题文化活动教学案例
    4.3 教学效果评价
    4.4 教学反思
        4.4.1 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4.4.2 关注课堂管理问题
        4.4.3 注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禁忌
第五章 中国传统祈福文化教学建议
    5.1 中国传统祈福文化的教学内容
        5.1.1 基础语言知识
        5.1.2 中国传统祈福文化知识
        5.1.3 交际性知识
    5.2 中国传统祈福文化的教学原则
        5.2.1 选择教学内容注重针对性
        5.2.2 分阶段教学注重循序渐进性
        5.2.3 调动课堂趣味性
    5.3 中国传统祈福文化的教学方法
        5.3.1 直接阐释法
        5.3.2 联系对比法
        5.3.3 体验式教学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西南科技大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跨文化交际学发展概况
        1.2.2 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
        1.2.3 认知相关理论概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概念界定
        1.6.1 中国传统节日
        1.6.2 传统节日文化
第二章 西南科技大学留学生接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调查
    2.1 汉语课程设置
    2.2 课外活动
        2.2.1 假期课外活动
        2.2.2 与时节有关的课外活动
        2.2.3 各类主题活动
    2.3 学生社团参与
第三章 调查设计及结果检验
    3.1 调查设计
        3.1.1 选取六大传统节日的缘由
        3.1.1.1 预调查情况汇总
        3.1.1.2 留学生参与愿望调查
        3.1.2 问卷内容设计
        3.1.3 调查对象
        3.1.4 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
    3.2 调查结果检验
        3.2.1 问卷调查信度检验
        3.2.2 问卷调查效度检验
        3.2.3 调查结果说明
第四章 认知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留学生信息描述性分析
        4.1.1 留学生来源分析
        4.1.2 留学生汉语水平分析
    4.2 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广度分析
        4.2.1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概况分析
        4.2.2 对六大传统节日的知晓度
        4.2.2.1 对春节、元宵欢庆节日文化的知晓情况
        4.2.2.2 对清明、端午纪念节日文化的知晓
        4.2.2.3 对七夕、中秋神话色彩节日文化的知晓
    4.3 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深度分析
        4.3.1 对节日装饰物知晓率
        4.3.2 对节日饮食知晓率
        4.3.3 节日来历或典故的知晓率
        4.3.4 对节日精神价值的知晓率
    4.4 对传统节日的期待
        4.4.1 认知期待
        4.4.1.1 目前的认知来源
        4.4.1.2 期待的认知来源
        4.4.2 参与期待
        4.4.2.1 参与现状
        4.4.2.2 参与意愿
        4.4.2.3 期待的参与途径
第五章 对策和建议
    5.1 加大传统节日的课程比重
    5.2 科学开展跨文化交际
    5.3 把学生社团建设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窗口”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日报》关于我国传统节日报道的情感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1.中国传统节日
        2.情感传播
    (三)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1.情感传播
        2.情感影响最大化理论
        3.中国传统节日
        4.《中国日报》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一、中国传统节日报道中的情感构建
    (一)把情感融入议题,维系节日内涵
        1.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记忆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用心诠释
        3.细腻与温暖:市井生活的温情呈现
    (二)借情感渲染仪式,续存节日氛围
        1.传统节日仪式缺失现状
        2.借助共同情感,重拾节日仪式
        3.强化认同心理,细化地方仪式
    (三)用情感化解困境,推动节日发展
        1.传统节日面临的发展困境
        2.多视角关注节日发展痛点,传达心声
        3.多角度呈现传统节日走出去,拉近距离
二、中国传统节日报道中情感传播的作用
    (一)微观:形成主流情感积淀
        1.阖家团圆
        2.家国情怀
        3.向往爱情
        4.尊老爱老
    (二)宏观:塑造立体国家人文形象
        1.有深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2.有态度:竭尽全力弘扬传统文化
        3.有温度:关注百姓的喜乐悲欢
三、情感传播现存问题及相关思考
    (一)情感传播现存问题
        1.节日情感类型把握片面
        2.情感表达形式单一
    (二)相关启发
        1.全面把握节日情感类型
        2.丰富情感表达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以春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研究
        (二)节日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对外文化教学相关理论
    三、研究方法
        (一)节日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教学研究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节日文化的教学实践
        (三)课堂实践与节日文化专题研究法
第一章 中国传统节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义
    1.1 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1.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1.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意义
    1.2 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春节文化
    2.1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春节文化分析
        2.1.1 《博雅汉语》综合课系列教材中的春节文化
        2.1.2 《发展汉语》综合课系列教材中的春节文化
        2.1.3 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春节文化分析
    2.2 春节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2.2.1 教学示例
        2.2.2 教学方法
        2.2.3 教学反思
    2.3 节日文化教学的原则与特征
        2.3.1 “分课型”文化教学方法
        2.3.2 多媒体“虚拟文化”的体验式教学
        2.3.3 “田野参与式”的教学实践
第三章 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中的思考
    3.1 节日文化教学课型的反思
        3.1.1 中外节日文化的比较教学
        3.1.2 节日文化的教材编写与课程建设
        3.1.3 阶梯性与分类型跨文化教学法
    3.2 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传播价值
        3.2.1 节日文化教学与国家文化建设
        3.2.2 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的文化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现状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定义与特征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诞生的背景
        三、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流变
    第二节 中国主流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一、主流文化的定义
        二、主流文化的内涵
    第三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与主流文化
        一、媒介仪式赋能主流文化
        二、轻松风格承载严肃话题
        三、助力民族共同体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主题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中国梦”图景
        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二、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
        三、民族文化、继承发展的中国梦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国家形象”景况
        一、团结统一、共同繁荣的和谐中国
        二、友好包容、平等合作的世界邦邻
        三、历史厚重、魅力十足的文明古国
    第三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对各阶层的兼顾
        一、城乡融合的主流文化
        二、共同富裕的主流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内容及策略
    第一节 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
        一、守望幸福的宏大宣传
        二、平凡真实的记录
    第二节 焦点内容与温情故事
        一、社会热点内容
        二、感性诉求策略
    第三节 国际艺术与民族审美
        一、兼容并包的形态
        二、独具特色的内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效果及价值
    第一节 受众共鸣强烈
        一、唤醒集体记忆
        二、实现身份认同
        三、他者视角反衬
    第二节 价值引领彰显
        一、巧妙记录与传达
        二、多渠道传播互动
    第三节 多方利益兼顾
        一、保障社会利益
        二、实现经济利益
        三、维护品牌利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方向
    第一节 广告作品精品化
        一、创新广告内容
        二、精细制作流程
    第二节 传播渠道多屏化
        一、完善跨屏播放
        二、丰富产品类型
    第三节 价值引领人性化
        一、增加主体互动
        二、强化个体共鸣
        三、延展文本价值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脉络
        一、国内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梳理
        二、国外拍摄的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
    第二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纪录片叙事缺少生动性
        二、缺少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第二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一节 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文化内涵
        一、追求天人合一,承载中华文化
        二、蕴含传统美德,体现民族精神
        三、展现民风民俗,突出文化符号
        四、弘扬传统文化,反映时代变化
    第二节 纪录片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作用
        一、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
        二、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第三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策划
    第一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立意策划
        一、了解传统节日在地域文化中的习俗
        二、分析传统节日所展现出的时代特色
        三、纵观传统节日在历史中的习俗变化
    第二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故事策划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人物身上的故事
        二、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手法
    第一节 叙事结构的搭建
        一、人物的选择
        二、悬念的营造
        三、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四、叙事结构形式的选择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设置
        一、以外国人为内视角的独特角度
        二、外视角下的现实主义
        三、全知视角的谨慎运用
    第三节 叙事节奏的掌控
        一、视听语言对外部节奏的掌控
        二、人物故事主导下的内部节奏
第五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表达
    第一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声画艺术的创构
        一、节日颜色的隐喻表达
        二、方言体现节日地域特色
        三、构图营造中国式美感
        四、细节勾画节日特色
    第二节 文化符号的运用
        一、实物符号的表现
        二、仪式符号的传承与创新
        三、行为符号的运用
第六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
    第一节 多元化创作手法
        一、画面加解说的创作
        二、口述节日的习俗文化
        三、影视资料的恰当运用
        四、数字动画技术的使用
        五、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
    第二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新样态
        一、传统节日题材的微纪录片形式
        二、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贴合社会热点
结语
视频或作品下载地址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电视作品《兔子王》导演阐述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创作的电视作品
观摩的部分影视作品统计
致谢

(10)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叙事学研究概况
        二、央视春晚研究梳理
        三、“中国故事”的研究
        四、央视春晚叙事研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央视春晚概貌
    第一节 基本概况
    第二节 发展历程
第二章 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内容呈现
    第一节 何为“中国故事”?
    第二节 “中国故事”的内容建构
        一、故事母题:从“大家”到“小家”的国家母题
        二、故事人物:“自我”“他者”的身份阐释
        三、故事内容:中国特色的故事表达
第三章 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叙事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一、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
        二、叙述者:内外兼叙,互相配合
        三、受述者:场内场外,互相交流
    第二节 叙事时空:时空结合、多样阐释
        一、叙事时间:春节意义,多样表达
        二、叙事空间:双重空间,叙事认同
    第三节 叙事结构:线性结构,形式丰富
        一、线性叙事固定统一
        二、插叙内容辅助叙事
        三、叙事形式丰富多样
    第四节 叙事场景:符号表达,技术呈现
        一、中国元素的符号表达
        二、平面到立体的舞台叙事
第四章 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衍生叙事
    第一节 “中国故事”的网络表达:春晚流行语
    第二节 “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春晚纪录片
    第三节 “中国故事”的后续叙事:《我要上春晚》
第五章 央视春晚“中国故事”叙事的思考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话语占主导,受众流失严重
        二、过度流行化、功利化,叙事意义欠缺
    第二节 提出的建议
        一、注重受众需求,激发叙事活力
        二、转变讲述方式,回归叙事理性
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外国人是怎样辞旧迎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抖音中“洋网红”的形象传播策略研究[D]. 何清. 西北大学, 2021
  • [2]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在对泰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黎帆.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西南科技大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谢艳.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4]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国日报》关于我国传统节日报道的情感传播研究[D]. 王慧敏.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以春节为例[D]. 李明珍. 山西大学, 2020(12)
  •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研究[D]. 褚晓晴.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D]. 朱国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央视春晚“中国故事”的叙事研究[D]. 郭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标签:;  ;  ;  ;  ;  

老外如何辞旧迎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