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菲律宾纺织服装业

发展中的菲律宾纺织服装业

一、发展中的菲律宾纺织服装业(论文文献综述)

向筱含[1](2020)在《CAFTA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作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逐渐受到世界各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2009年起,中国取代欧盟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在2020年初跃升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纺织服装业始终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支柱地位,而东盟国家由于纺织服装行业从业人数众多,对外汇增长促进作用大,一直受到该地区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考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能够为我们研究这一区域性自由贸易组织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贸易的实际影响、运行效果提供依据,帮助我国发现其中的问题,寻找应对策略提供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中国建立自贸区的发展演变进程,然后介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情况,并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CAFTA下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进行概述,接着就研究内容对展开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相关的文献综述。本文研究的核心是CAFTA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因此首先是对CAFTA签订前后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整体情况和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了RCA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标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签署CAFTA前后的国际竞争力发展进行对比,利用巴拉萨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对CAFTA的成立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贸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赵明光[2](2020)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产业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一带一路”倡议涵盖的重要区域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间自贸区。2019年,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各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合作,优化国际分工合作体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为更好的促进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本文对中国与东盟合作产业选择进行研究。目前对于合作产业选择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中国和东盟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依据区域分工理论与梯度转移理论,通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分别从产业间、区域间以及时间维度计算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产业转移度指标;通过分析区位熵指标来明确不同国家产业间的比较优势,最后结合产业合作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产业选择。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对于资源密集型产业部门,中国应加大与文莱、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相关产业部门合作;(2)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相关产业可以与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加强合作;(3)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可以加强与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合作;(4)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中国应加大与新加坡等国的相关部门合作。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加快区域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弥补产业短板;(2)鼓励自贸区内各产业部门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技术密集型部门产业合作;(3)加强监管,完善自贸区相关制度,健全风险防控保障体系。

张文琦[3](2020)在《韩国在TPP/CPTPP和“一带一路”之间的选择 ——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文中认为韩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出口导向是其经济的显着特点。亚太地区的经济和权力格局正经历深刻的调整和变革,加之WTO搁浅,各主要国家纷纷战略性地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TPP/CPTPP和“一带一路”是当前和未来亚太经贸合作的两种主要力量和路径。置身美、中、日三大政经伙伴角力的两种路径,韩国的抉择艰难而又在所难免。本研究在分析韩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及其竞合制擎关系的基础上,运用GTAP模型量化模拟韩国的各种抉择及一体化程度下的经济福利和产业冲击,从而判断其在两种路径之间的选择,研究发现:(1)美韩同盟是韩国对外关系的基石。中国发起了“一带一路”倡议,且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但韩中关系受韩美关系影响,政治互信不足。日本主导CPTPP,但日韩贸易竞争关系及历史纠葛影响其合作。(2)在区域层面,韩国加入TPP/CPTPP或“一带一路”均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但韩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结合度高于TPP/CPTPP国家,也高于原TPP主导国美国。在产业层面,韩国最具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产业——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相关产品与重要贸易伙伴及TPP/CPTPP和“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补性减弱,而韩-TPP/CPTPP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互补性更强,韩-“一带一路”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互补性更强。在出口竞争层面,韩-TPP/CPTPP大于韩-“一带一路”,但出口竞争性差异正在收窄,特别地,若美国重返TPP则出口竞争关系大幅改善。(3)韩国加入TPP/CPTPP或“一带一路”均有其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动因——改善与主导国的双边关系、增强地区影响力和话语权、绕过与产业财阀的正面交锋等,也均存在掣肘因素——历史和现代纠葛带来的谈判难度、产业互补性低可能遭受的冲击、政治互信不足导致的警惕戒备等。(4)运用GTAP模型模拟TPP/CPTPP和“一带一路”不同推进程度下,韩国加入/不加入TPP/CPTPP和“一带一路”对其经济总体(GDP、国民福利、贸易规模、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及各产业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总体层面的最优策略是既加入TPP/CPTPP又加入“一带一路”,仅加入“一带一路”次之;产业层面对其支柱产业——汽车及零部件、机械电子设备产业而言,最优策略是仅加入“一带一路”,加入TPP/CPTPP或两者均加入将产生负效应。(5)综合考量,韩国可以选择短期内先加入“一带一路”,在长期再加入TPP/CPTPP的策略。中国也应以此为基点,考量促进韩国对“一带一路”的加入和参与。

刘碧华[4](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资源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隐含流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构建新时代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建设绿色可持续“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绿色贸易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科学评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资源环境影响,是制定促进“一带一路”绿色贸易发展政策的前提。基于此,本文从包含虚拟水、隐含能、虚拟耕地的隐含流的角度,综合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LMDI分解模型和结构路径分析模型,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隐含资源环境转移、贸易隐含流强度变化驱动因素以及隐含资源环境转移的路径等问题。首先,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国别和行业三个层面定量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隐含流的转移格局和资源环境压力转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隐含能贸易中,中国是净出口国,在虚拟水和虚拟耕地贸易中是净进口国,但贸易隐含流强度逐年降低。(2)整体来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隐含流主要从从资源环境压力小的国家向资源环境压力大的国家转移。但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如,中国与印度、埃及、及中亚五国间的虚拟水的贸易中,中国是上述地区隐含水的净进口国,这势必加剧上述国家本已经十分短缺的水资源问题。其次,运用LMDI分解方法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流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技术效应是驱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流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各种隐含流强度下降驱动因素略有差异。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驱动虚拟水和虚拟耕地强度的下降,但结构效应提升进口隐含能强度。(3)从部门的驱动因素来看,隐含能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部门是电力、煤气和水供应的技术效应;虚拟水和虚拟耕地强度下降则分别由于农业部门的结构效应和农业部门的技术效应。最后,运用结构路径分析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需求引致中国隐含流转移的关键关键路径和部门,以及水-能-粮关联关键路径和部门。研究发现:(1)中国出口隐含能的转移路径比虚拟水和虚拟耕地的转移路径更隐蔽。各隐含流的100条关键路径中都包括含0、1、2、3个生产层级的路径,隐含能的转移主要发生第2层级,而虚拟水和虚拟土地的转移主要集中在第1层级。(2)不同隐含物的转移部门路径存在显着差异性。电力、煤气、水供应部门是隐含能转移的关键部门。农业、电气及电机设备、其他制造业、食品和饮料以及纺织、服装业是实现虚拟水转移的关键部门。农业部门、纺织和服装业以及食物和饮料部门是虚拟土地转移的主要部门。(3)纺织和服装业是同时引起水、能源、土地三种资源转移的关键部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贸易结构、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贸易的政策建议。第一,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可持续供应链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自的资源禀赋,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供应链;第二,继续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第三,对中国服装行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逐渐淘汰落后产能。第四,调控贸易结构,限制低附加值,高资源消耗部门的出口。

吴崇伯,姚云贵[5](2019)在《东盟的“再工业化”:政策、优势及挑战》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东盟工业史上出现"去工业化"趋势,导致产业"空心化"。伴随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和东盟诸国自身发展的需求,东盟国家意识到制造业对提振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发展互联互通,制定工业4.0等政策措施,重点复兴三大传统产业和大力鼓励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东盟区域内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掣肘,除个别国家某些优势产业外,东盟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不大,前景不容乐观。然而,以钢铁、水泥和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得益于东盟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在生产体系中处于比较优势,拥有较大发展空间。

张文[6](2019)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口政策的转变,我国由原来的人口红利国家变为老龄化趋势加重的国家,加之东南亚及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廉价劳动力等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上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着刻不容缓的转型升级压力。本文首先介绍了价值链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其次,从纺织服装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分析了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其中结合SCP范式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中游服装加工业,同时分析了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转型升级时存在影响的因素。选用DEA创新效率评价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得出:第一,我国纺织服装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附加值端,棉花种植等上游环节不占有优势地位,但少数企业在技术及品牌建设上的能力不断提升。第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创新效率普遍较低。本文采用DEA创新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四分位行业进行效率评价分析发现,纺织工业相关的传统制造业创新效率较低。第三,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能为企业业绩增长带来显着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进行创新性的定量分析发现,品牌建设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生产制造能力均对企业业绩产生显着影响,但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对企业业绩影响更加广泛。最后,本文基于上文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及实证结果,为我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提出三种路径选择:第一,增强研发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第二,打造自主品牌,注重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开发;第三,转移生产基地,打造升级价值链。

徐霞[7](2019)在《中国增加值出口的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加入WTO以来,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如今“碎片化”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进而让原有的国际贸易核算方法不再适用。现有的国际贸易统计亟需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方式,这对于国际贸易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利用Ti VA数据库和WIOD数据库,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增加值出口的现状,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影响我国增加值出口的因素。与已有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从研究对象上区别了以往的研究,界定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增加值出口,从最终消费角度核算我国实际的增加值出口;第二,在界定研究范围的基础上,从时间维度和横向比较的角度用一系列指标刻画我国增加值出口的现状。对我国增加值出口进行自身分析和与贸易伙伴国的比较分析、以及从行业角度和最终流向角度进行研究。第三,研究影响我国增加值出口的主要因素,使用了成分分解和结构分解两种方法,并在结构分解法中加入了产业关联角度分析全球生产分工变动对我国增加值出口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最终需求引致的增加值出口情况。最后本文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我国的增加值出口比率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2008年以前呈上升趋势,金融危机以后逐渐下降,2011年到2014年缓慢爬升,2014年以后有所上升。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增加值率处于中等水平,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一直较高,且地位不断上升。从行业角度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率增长较快,采矿业已经不是主要的增加值出口行业。在细分制造业行业中,纺织服装业等四大行业都是创造增加值出口较多的行业。另外,我国的增加值越来越多地流向亚洲等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影响因素分析,结构视角下影响我国增加值出口的因素有增加值系数、全球生产分工、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最终需求。在加入产业关联视角后的实证结果表明,最终需求是影响我国增加值出口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国际产业关联,增加值系数变动对我国增加值出口变动呈负相关,总体上不利于我国增加值出口,但是这种抑制作用呈下降趋势。第三,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报告期内,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对我国增加值出口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少,国际产业关联效应成为第一大主要因素,而这一现象在投入产出表给出的发展中经济体没有体现,发展中经济体的最终需求仍是拉动我国增加值出口的主要因素。

林知敏[8](2018)在《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竞争与互补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为了开放市场、扩大经济规模,从而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目前,东盟以“10+1”贸易合作模式分别与东亚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构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最先启动且影响力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之一。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建成使双边贸易实现了零关税和无配额,为双边的纺织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纺织业自古以来是中国与东盟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长此以来凭借其低廉的劳动成本作为世界诸多纺织服装知名品牌的生产制造与供应基地,由于中国-东盟纺织业在要素禀赋、产业层次、出口市场及商品结构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其加剧了双边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上的竞争性。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双边是否还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潜力的发展空间?中国-东盟各国将如何提升自身优势进而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如何促进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和利润,有实力与其他经济体进行竞争?目前中国与东盟处在纺织业产业链上的哪些位置?各国的纺织业产业链各链条有什么样的发展特点、存在哪些发展潜力?有哪些因素促进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合作?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拟采用比较分析法、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在2006-2015年期间中国-东盟双边纺织业的贸易竞争与贸易互补关系,以论证双边建立贸易合作的可行性。本文首先对双边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进行阐述;运用产品出口相似性指数与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双边纺织业的贸易竞争关系;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衡量双边纺织业的贸易互补关系,借此明确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其次,对双边纺织业产业链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以明确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基础;从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的视角对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各个链条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明确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上所处在的位置、双边纺织业产业链的特点以及双边在该领域的合作潜力与前景。第三,基于贸易引力模型构建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因素模型,并进一步增加三个基本因素与两个制度因素考察其是否促进双边纺织业产业链的合作,在前三个最终经济模型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结合在一起构建新的贸易引力模型考察促进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东盟双边纺织业的贸易规模不大,但紧密程度不断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双边纺织业的贸易结构在发生改变;中国纺织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阶段,而东盟国家纺织业正承接来自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所转移的产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使双边纺织业在国际市场存在激烈竞争,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受教育程度、价值观、文化习俗与宗教的差异使其存在合作的发展空间;中国与东盟各国处在纺织业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但其围绕着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了贸易互补关系;人均GDP、效率强化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合作带来积极作用,而距离、创新与成熟度以及法治对双边纺织业产业链合作带来消极作用;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对区域内外纺织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其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刺激效应、投资刺激效应、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与加速经济增长效应。本文为促进双边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加快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系统,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技术、信息服务交流平台;加快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注重于科技研发与品牌创新;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分工与区域合作,充分利用自贸区的贸易优惠政策加强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加强双边纺织业的贸易互补,如建设区域性的纺织业产业集群,集双边的劳动者、制造商、企业家、销售商等人群为一体开展业务合作,以满足买家“一站式服务”的需求,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分一杯羹。

张丽[9](2018)在《中国纺织服装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迅速,已然成为世界纺织生产和出口大国,全面融入了全球纺织服装品价值链体系,但是否同步成为纺织贸易强国则一直是产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并质疑的。当前中国纺织服装业在科技研发、品牌建设和高端装备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的差距,而原来以价格为主的竞争优势又随着我国生产成本的逐渐提高有所减弱,面临着来自于东南亚、非洲一些成本更低的国家的严峻挑战。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环节获取高额利润已是各国竞争的主要目标,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取决于规模总量,而是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获取附加价值的能力,提高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将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采用出口复杂度这一指标测度了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得出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下端位置的结论。为探究如何能够快速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需求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第二,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人力资本与产品质量还不足以有效促进其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改善;第三,我国政府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以引导为主,用以衡量政府对纺织服装业融资政策松紧程度的资产负债率,并没有显示其对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有显着作用;第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且专利技术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能力,纺织服装行业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和改造,并不能够真正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所以当前以技术引进为主的科技并没有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路径以及政府与企业相关的对策建议。

李奕[10](2018)在《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测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快速崛起,国际间分工模式从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制造业生产流程高度片段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总体维持“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负债”的“三低一高”态势,各国都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制造业上。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几十年快速发展所积累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等问题不断被暴露出来。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断逼近资源和环境承载极限,传统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很难持续。我国应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最佳突破口,促进我国制造业成功升级,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当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研究的难点主要不是理论问题,因为所有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研究有关的基础理论,如国际分工理论、比较利益理论、管理学的供应链理论等,都可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现象进行解释,很难再找到理论的突破口。因此,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研究的突破口在于应用性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统计方法的研究和解释方法的研究。当前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方法主要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分析,但要素的全球流动使得基于属地要素的增加值分析难以反映东道国的真实地位,而要基于属权要素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分析又很难界定要素中不同国家权属所占比例。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展开历程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现象的发生有着内外因素的深刻影响。从内部而言,以模块化设计制造为特征的产业组织模式不断重构着以“福特制”为代表的一体化科层组织体系。伴随着企业创新性、灵活性不断增强,大型企业内部管理上不断“松绑”、功能上“归核化”。从外部而言,二十世纪下半叶两次石油危机使得西方国家物价上涨、消费减退,对生产厂商形成了巨大压力,而价值链的全球展开和分层式生产则正好顺应这一潮流,既有利于发达国家降低成本,又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本文在对一些国家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应用性理论研究为出发点,从劳动力分层和分职业就业结构出发,对不同国家的制造业价值链地位进行测算,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基于属权要素的测度途径。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机制的研究,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分解为制造业全球价值嵌入过程和嵌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后的价值链内升级过程进行研究,并基于要素流动视角分析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因素,研究各种动力因素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模型研究,对内外生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判断和影响传导分析。最后依据研究分析得到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规律,提出中国制造业在下一轮分工中的政策着力点。

二、发展中的菲律宾纺织服装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中的菲律宾纺织服装业(论文提纲范文)

(1)CAFTA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FTA
        2.1.2 贸易创造、转移效应
    2.2 关于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研究综述
        2.2.1 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基本理论研究
        2.2.2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的研究综述
    2.3 关于利用实证分析自贸区贸易效应的研究综述
        2.3.1 引力模型
        2.3.2 巴拉萨模型
        2.3.3 CGE模型
    2.4 关于中国与东盟纺织服装产品发展的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AFTA实施前后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3.1 双边纺织服装产品关税减让政策
    3.2 中国纺织服装整体进出口情况分析
    3.3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
    3.4 中国和东盟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3.4.1 RCA指数
        3.4.2 产业内贸易贸易指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AFTA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4.1 CAFTA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贸易效应理论分析
        4.1.1 贸易创造效应分析
        4.1.2 贸易转移效应分析
    4.2 CAFTA对中国纺织服装重点产品的静态贸易效应
        4.2.1 纺织原料类产品
        4.2.2 服装成品类产品
    4.3 CAFTA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动态贸易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AFTA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基于巴拉萨模型的检验
        5.1.1 模型的基本形式
        5.1.2 样本的确立与数据来源
        5.1.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4 分类产品模型分析
    5.2 基于引力模型的检验
        5.2.1 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5.2.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3 中国与东盟纺织服装贸易的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前人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际分工研究综述
        2.1.2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2.1.3 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研究综述
        2.1.4 文献评述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区域分工理论
        2.2.2 梯度转移理论
3 产业转移度指标测算及分析
    3.1 投入产出模型与数据来源
        3.1.1 投入产出模型
        3.1.2 数据来源
    3.2 国家间产业转移分析
    3.3 产业转移梯度分析
4 优势产业分析
    4.1 区位熵分析法
    4.2 区位熵测算
    4.3 优势产业分析
5 合作产业选择
    5.1 合作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5.2 前述计算结果分析
    5.3 合作产业选择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韩国在TPP/CPTPP和“一带一路”之间的选择 ——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韩国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2.2 韩国在TPP/CPTPP上选择的相关研究综述
    2.3 韩国在“一带一路”上选择的相关研究综述
    2.4 总结性评论
第3章 韩国国际政治与经贸关系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美韩同盟:韩国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石
        3.1.1 美韩同盟的历史成因
        3.1.2 美韩同盟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3.2 韩中之间:依赖与疏离
        3.2.1 韩中关系概况
        3.2.2 韩中关系发展分析
    3.3 韩日之间:放不下的历史纠葛与三角关系的现代竞合
    3.4 韩俄之间:因东北亚共同利益走在一起
    3.5 韩国与东盟之间:为促进经济、抵御大国风险而加深合作
第4章 韩国在TPP/CPTPP和“一带一路”之间的选择:国际经贸与政治分析
    4.1 韩国与TPP/CPTPP、“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结合度及出口比较优势
        4.1.1 韩国主要贸易伙伴加入TPP(CPTPP)/“一带一路”情况
        4.1.2 贸易结合度分析
        4.1.3 出口比较优势分析
    4.2 韩国与TPP/CPTPP、“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和相似性
        4.2.1 贸易互补性分析
        4.2.2 出口相似性分析
    4.3 韩国在TPP/CPTPP和“一带一路”之间选择的动因与阻碍
        4.3.1 韩国在TPP/CPTPP选择上的动因与阻碍
        4.3.2 韩国在“一带一路”选择上的动因与阻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韩国在TPP/CPTPP和“一带一路”之间的选择:基于GTAP模型的经济效应模拟
    5.1 GTAP模型及模拟方案设计
        5.1.1 GTAP模型
        5.1.2 模拟方案设计
    5.2 模拟结果分析
        5.2.1 各区域GDP变化及比较
        5.2.2 各区域福利变化及比较
        5.2.3 各区域进出口贸易变化及比较
        5.2.4 各情景下韩国和中国各部门产出变化及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资源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隐含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一带一路”相关文献综述
        1.2.2 隐含流文献综述
        1.2.3 水-能-粮关联关系文献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隐含流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2.1 隐含流转移分析模型构建
        2.2.2 资源环境压力测度指标
        2.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流转移
        2.3.1 贸易隐含流转移的整体格局
        2.3.2 贸易隐含流转移国别格局
        2.3.3 贸易隐含流行业转移格局
    2.4 资源环境压力转移
        2.4.1 水资源压力转移
        2.4.2 土地资源压力转移
        2.4.3 能源压力转移
    2.5 本章总结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隐含流强度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分解指标与方法
        3.2.1 分解指标
        3.2.2 分解方法
    3.3 中国进出口隐含流强度分析
    3.4 LMDI分解分析
    3.5 本章总结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间隐含流结构路径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
        4.2.1 模型构建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沿线国家引致中国隐含流出口的关键路径分析
        4.3.1 隐含能关键路径分析
        4.3.2 虚拟水关键路径分析
        4.3.3 虚拟土地关键路径分析
    4.4 水-能-粮关联关系分析
    4.5 本章总结
5.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隐含流转移主要结论
        5.1.2 隐含流强度驱动因素主要结论
        5.1.3 隐含流转移路径分析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东盟的“再工业化”:政策、优势及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东盟国家“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
    (一)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
    (二)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激励和扶持制造业发展
    (三) 创建东盟互联互通, 便于再工业化进程持续进行
    (四) 制定工业4.0计划, 重点发展创新型产业
二 东盟国家再工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 大力改造传统部门, 实现实体经济回归
        1.钢铁
        2.水泥
        3.纺织服装业
    (二) 鼓励新兴产业, 青睐创新智造
        1.电子商务
        2.金融科技
        3.汽车产业
        4.航空航天
        5.信息技术
        6.可再生能源
三 东盟再工业化的主要挑战与前景
    (一)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给东盟再工业化带来巨大挑战
    (二) 东盟工业基础总体薄弱, “再工业化”难以形成生产力
        第一, 资金缺口较大。
        第二, 再工业化缺乏技术基础。
    (三) 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失严重制约东盟再工业化进程
结 语

(6)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2.1 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
        2.1.2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
        2.1.3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配曲线类型
    2.2 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2.2.1 企业转型升级的含义
        2.2.2 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2.3 纺织服装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概念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概况
        3.1.1 我国纺织服装业上游棉花种植发展现状
        3.1.2 我国纺织服装业上游涤纶市场发展现状
        3.1.3 我国纺织服装业中游色织工业发展现状
        3.1.4 我国纺织服装业中游服装加工业发展现状
        3.1.5 我国纺织服装业下游服装品牌商发展现状
        3.1.6 我国纺织服装业下游市场需求发展现状
    3.2 我国纺织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3.2.1 我国纺织服装业存在的问题
        3.2.2 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挑战
    3.3 我国纺织服装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4.1 我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
    4.2 我国纺织服装业创新效率的测度
        4.2.1 DEA模型介绍
        4.2.2 创新效率评价指标选择
        4.2.3 纺织服装业创新效率结果分析
    4.3 我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选取
        4.3.2 模型介绍
        4.3.3 我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5.1 增强研发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
    5.2 打造自有品牌,注重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开发
    5.3 转移生产基地,打造价值链升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增加值出口的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2.1 研究方法
        1.2.2 论文结构
        1.2.3 研究框架
    1.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辨析
        2.1.1 概念界定
        2.1.2 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2.2 测算增加值贸易的方法
        2.2.1 测算方法的发展
        2.2.2 测算方法的比较
    2.3 增加值测算的应用
        2.3.1 企业层面的测算应用
        2.3.2 宏观层面的测算应用
    2.4 影响增加值的因素
        2.4.1 基于传统回归方法的研究
        2.4.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增加值出口模型构建及测算分析
    3.1 理论基础
    3.2 理论模型
        3.2.1 理论假设
        3.2.2 模型推导
    3.3 测算与分析
        3.3.1 增加值数据库选择
        3.3.2 比较与分析
第四章 增加值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增加值成分视角下影响因素的分解
        4.1.1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4.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 结构视角下增加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SDA模型构建
        4.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3 SDA分解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8)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竞争与互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2.3 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及数据来源
        1.3.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预期研究成果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预期研究成果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自由贸易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1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2.1.2 贸易自由化的新型实现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2.1.3 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研究综述
    2.2 产业链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研究综述
        2.2.1 产业链的概念
        2.2.2 产业链形成的内外机制
        2.2.3 纺织业及纺织业产业链的定义
        2.2.4 关于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研究综述
        2.2.5 关于纺织业产业链的研究综述
        2.2.6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所作的改进
    2.3 中国-东盟纺织业竞争与互补的分析工具
        2.3.1 衡量贸易竞争关系的指标
        2.3.2 衡量贸易互补关系的指标
        2.3.3 贸易引力模型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3章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演变及特点
    3.1 中国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3.1.3 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3.2 东盟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3.2.1 东盟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3.2.2 东盟纺织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3.2.3 东盟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3.3 中国-东盟双边纺织业的商品统计范围及其贸易结构
        3.3.1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商品统计范围
        3.3.2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结构
    3.4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竞争关系实证研究
        3.4.1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出口相似性程度分析
        3.4.2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竞争力程度比较
    3.5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互补关系实证研究
        3.5.1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3.5.2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贸易互补性程度分析
        3.5.3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第4章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4.1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整体的现状
        4.1.1 中国-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
        4.1.2 中国-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基础
    4.2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各个链条的现状
        4.2.1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供需链
        4.2.2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企业链
        4.2.3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空间链
        4.2.4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价值链
    4.3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特点及其发展潜力
        4.3.1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特点
        4.3.2 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发展潜力
第5章 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因素研究
    5.1 基本贸易引力模型
        5.1.1 模型的构建以及样本的选取
        5.1.2 实证分析
    5.2 基本因素是否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合作
        5.2.1 模型的构建以及样本的选取
        5.2.2 实证分析
    5.3 制度因素是否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合作
        5.3.1 模型的构建以及样本的选取
        5.3.2 实证分析
    5.4 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合作的主要因素
第6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与各贸易伙伴在引力模型的相关数据
附录 B 中国与各贸易伙伴在引力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检验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纺织服装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主要内容
2 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
    2.1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中独占鳌头
    2.2 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地区),市场集中度降低
    2.3 出口获利较小
    2.4 小结
3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1 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3.2 数据选取及处理
    3.3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复杂度
    3.4 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复杂度
    3.5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
    3.6 小结
4 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因素分析
    4.1 相关因素的理论分析
        4.1.1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4.1.2 市场需求因素
        4.1.3 产品质量因素
        4.1.4 技术因素
        4.1.5 人力资本因素
        4.1.6 政府因素
    4.2 实证分析
        4.2.1 模型建立、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4.2.2 模型检验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5 中国纺织服装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5.1 纺织服装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路径
        5.1.1 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生产
        5.1.2 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过渡
        5.1.3 从低级制造转向产品销售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10)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测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国制造业面临升级压力
        二、制造业国际分工的深化
        三、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业升级
    第二节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展开与特征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理论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
        二、全球价值链的描述方式
        三、全球价值链的特征
        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第二节 制造业价值链内在结构的模块化重构
        一、产品设计的模块化
        二、价值链上生产模块的逐渐剥离
        三、模块化生产优势
    第三节 电子行业中模块化网络生产的胜出
        一、“128公路”地带与“硅谷”地区的文化差异
        二、“128公路”地带与“硅谷”地区的制度差异
    第四节 跨越国界的价值链重构
    第五节 中国制造业承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
        一、日本制造业的主动分工
        二、台湾地区制造业的代工历程
        三、中国参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四、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的层级特征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曲线主要类型
        一、微笑曲线
        二、武藏曲线
        三、彩虹曲线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创新方式与层级关系
        一、生产的跨国转移
        二、价值链展开对“水池”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国家间分工后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
    第一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的方法综述
        一、现有文献中对制造业价值链地位度量的研究
        二、现有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方法
        一、劳动力数量的相关规律
        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中的劳动力分层
        三、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经验研究
    第三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演进过程中的分职业就业结构变迁
        一、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二、主要国家制造业分职业的就业结构量化分析
        三、基于中国标准职业分类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判断
    第四节 制造业细分行业地位分析
        一、美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特征
        二、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特征
        三、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特征
        四、根据就业人数加权调整的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地位综合指标-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机制
    第一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内涵
    第二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
        一、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过程
        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内升级过程
    第三节 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因素
        一、基于要素禀赋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二、基于要素流动的全球价值链升级
        三、影响要素积聚的因素
    第四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力机制
        一、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升级过程的动力
        二、嵌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过程的动力
        三、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动力对升级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不同升级过程的动力分析
        一、嵌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过程的动力分析
        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内升级过程的动力分析
        三、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分析
    第六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喷泉机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因素的初步选择
        一、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制造业地位升级因素研究
        二、嵌入全球价值链后影响制造业地位升级因素研究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升级直接影响因素的偏最小二乘分析
        一、偏最小二乘理论模型
        二、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三、偏最小二乘模型计算分析
        四、偏最小二乘模型结果研判
    第三节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经济增长多因素模型的建立
        二、中国经济增长多因素SVAR模型构建
        三、中国经济增长多因素SVAR模型实证
        四、我国经济增长多因素模型实证结论
    第四节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影响因素面板分析
        一、数据与模型分析
        二、解释变量平稳性分析
        三、协整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节 实证结论的意义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规律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在下一轮分工中的政策着力点
        一、积极引导全社会重视科研创新
        二、创造吸引高端人才积聚的条件
        三、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
        四、提升价值链中间环节的服务质量
        五、合理利用国内市场
        六、引导全球经济治理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发展中的菲律宾纺织服装业(论文参考文献)

  • [1]CAFTA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研究[D]. 向筱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2]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产业选择研究[D]. 赵明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韩国在TPP/CPTPP和“一带一路”之间的选择 ——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D]. 张文琦. 华侨大学, 2020(01)
  •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资源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隐含流视角[D]. 刘碧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东盟的“再工业化”:政策、优势及挑战[J]. 吴崇伯,姚云贵. 东南亚研究, 2019(04)
  • [6]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D]. 张文. 青岛大学, 2019(02)
  • [7]中国增加值出口的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 徐霞.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5)
  • [8]中国—东盟纺织业的竞争与互补研究[D]. 林知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4)
  • [9]中国纺织服装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研究[D]. 张丽. 兰州财经大学, 2018(12)
  • [10]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测度方法研究[D]. 李奕.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标签:;  ;  ;  ;  ;  

发展中的菲律宾纺织服装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