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省四平地区猪棘球蚴病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郝景锋,李静姬,张宇航,尹柏双,付连军,黄岩,李心慰,李小兵,赵晨旭,刘国文[1](2017)在《吉林省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奶牛乳房炎是由物理、化学或微生物等因素刺激奶牛乳腺所引发的一种炎症反应,其特点是乳汁发生理化性质变化以及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学变化,该病发病率高,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发情期延长、繁殖性能降低;治疗该病会产生高额的费用,治愈率较低;此外,乳房炎导致牛奶品质下降,破坏牛奶营养成分,降低其保健作用,目前我国奶牛存栏量1440余万头,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也在
洪秀[2](2020)在《我国迭宫绦虫裂头蚴的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裂头蚴病是一种被忽视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因感染迭宫属绦虫的幼虫(裂头蚴)而引起。蛙类作为迭宫属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在裂头蚴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因生食或半生食阳性蛙肉或使用生蛙肉敷贴伤口而感染。近年来,裂头蚴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一些地区逐渐增加。目前,我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其中有26个地区有过裂头蚴病报道,累积病例超过1300例。然而对于全国范围内尤其是裂头蚴病流行区野生蛙体内裂头蚴的自然感染情况,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数据。此外,长期以来迭宫属绦虫的分类地位与物种鉴定一直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我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28个地区的145个采样点的野生蛙体内裂头蚴的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大地理尺度调查;对所获裂头蚴标本,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接着,根据多重PCR及聚类分析结果,选取特异性裂头蚴分离株感染终宿主猫以获取成虫,然后,基于传统形态学方法对成虫进行鉴定,以明确我国裂头蚴分离株的分类学地位。第二部分,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cox1)基因,对我国127个不同裂头蚴地理株及Gen Bank数据库中全球范围的cox1序列,分别进行单倍型鉴定、遗传变异分析、单倍型网络分析、遗传结构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及种群扩张分析,对全球范围内迭宫绦虫的遗传多态性水平进行全面评估。材料与方法1.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2013年7月至2018年9月,本研究对我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28个地区的145个采样点的野生蛙进行裂头蚴自然感染情况调查。在稻田或其他野生环境中捕获野生蛙,首先对蛙类标本进行编号及物种鉴定,然后用乙醚麻醉,使其安乐死,称重并仔细观察蛙肌肉组织中是否有裂头蚴寄生,对于阳性蛙,分别对其体内裂头蚴寄生数量、寄生部位及感染强度进行统计,并测量虫体长度。2.多重PCR鉴定及聚类分析:基于4对特异性引物(Se/Sd-1800F+Se-2018R和Se/Sd-7955F+Se-8356R;Se/Sd-1800F+Sd-2317R和Se/Sd-7955F+Sd-8567R),对72个裂头蚴地理株进行多重PCR鉴定;同时根据PCR产物序列,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进行聚类分析。3.形态学鉴定:选用6月龄的雌性家猫作为终宿主,根据分子鉴定结果,选择河南郑州裂头蚴分离株作为代表,经口感染家猫,剂量为1条/只。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计算迭宫绦虫每日排出虫卵量;感染后40天,从终宿主肠道内收集成虫:首先用PBS冲洗干净,并固定于AFA(85%乙醇+10%福尔马林+5%甘油)中,然后进行盐酸卡红染色。观察成节和孕节阴道口、子宫、子宫孔、生殖孔和睾丸等器官的形态特征,并将本研究获得的形态特征与其他迭宫绦虫物种:S.erinaceieuropaei(韩国分离株)、S.decipiens(南美洲分离株)和S.ranarum(缅甸分离株)进行比较,从而在形态学水平进行物种的比较鉴定。4.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公共数据库中全球范围内迭宫绦虫的cox1序列,并结合我国127个不同裂头蚴地理株,对迭宫绦虫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利用MEGA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变异位点、核苷酸组成及遗传距离估算。使用Dna SP软件进行单倍型鉴定、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析。使用Network软件进行单倍型网络关系分析。利用Arlequin软件计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水平。5.系统发育分析: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对所估算的cox1单倍型进行系统发育模式分析;最大似然法在MEGA软件进行,用Mr Bayes软件进行贝叶斯分析。使用Arlequin软件进行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分析,根据中性检测结果推断迭宫绦虫种群是否发生过种群扩张;此外,利用BEAST软件进行贝叶斯扩张动力学分析,估计种群规模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结果1.我国野生蛙体内裂头蚴感染情况:共收集野生蛙4665只,包括13个种,其中8种蛙类: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阔褶水蛙(Sylvirana latouchii)、沼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绿臭蛙(Odorrana margaretae)、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发现裂头蚴感染。总感染率为9.58%(447/4665),感染率最高的是黑斑蛙(14.07%),平均感染强度最高的也是黑斑蛙(4.27±3.02)。不同采样点蛙的感染率不同,总体范围为0~66.67%,感染强度范围为1~49条/只。此外,从裂头蚴的寄生部位来看,裂头蚴主要寄生于蛙大腿肌肉中(68.11%)。总的来说,华南和西南地区蛙的感染水平高于华中和华东地区。然而,东北地区没有发现阳性蛙。2.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我国72个不同地区的裂头蚴地理株的多重PCR鉴定结果显示2条特异性条带:540 bp和644 bp,进一步聚类分析提示我国裂头蚴分离株与欧猬迭宫绦虫(S.erinaceieuropaei)的亲缘关系较近;在拓扑结构树中,72个样本主要形成2个进化分支:分支1主要包括来自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样本;分支2主要由华中和华东地区的样本组成。3.形态鉴定:感染后10天镜检发现虫卵,虫卵呈浅灰褐色,长50~65μm,宽30~45μm,虫卵排出量持续增加,至第19天达到平台期,平均每克粪便虫卵量为70,425个。成虫头节细小,具有较强伸缩能力;颈节位于头节之后;成节两侧可见明显排泄管,内部可见睾丸、子宫和卵巢;孕节中子宫发达,盘绕4~6圈,末端呈球形,可见3个孔状开口:阴茎孔、阴道孔和子宫孔,前2个孔组成生殖孔,位于中线前1/5处。通过与S.erinaceieuropaei、S.decipiens、和S.ranarum的形态学比较发现,我国的裂头蚴分离株与韩国的S.erinaceieuropaei在形态上更为相似。4.裂头蚴单倍型鉴定:全球488个迭宫绦虫分离株共鉴定出45个单倍型,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652±0.023),但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1619±0.00156)。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单倍型12(haplotype 12)为最显着的单倍型,样本涵盖中国、泰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伊朗6个国家。遗传距离分析显示美洲(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美国)、亚洲(中国、日本、韩国等)+澳大利亚、非洲(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分离株之间的相互遗传差异较大(Fst>0.5)。5.系统发育分析:基于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法的系统发育分析均显示全球迭宫属绦虫可分为4个主要世系:世系1(巴西、美国分离株);世系2(阿根廷、委内瑞拉分离株);世系3(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分离株);世系4(亚洲和澳大利亚类群),因此,来自美洲和非洲分类地位不明确的迭宫绦虫应被认为是独立种。此外,2个韩国分离株(S.erianceeuropaei KJ599680和S.decipeens KJ599679)的分类地位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鉴定。贝叶斯扩增动力学分析支持迭宫属绦虫出现过种群扩张。结论1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野生蛙体内裂头蚴的感染率仍然较高,因此食用野生蛙,尤其在烹饪方法不当的情况下,会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2我国裂头蚴分离株属于欧猬迭宫绦虫(S.erinaceieuropaei);3韩国迭宫绦虫分离株S.decipiens(KJ599679)和S.erinaceieuropaei(KJ599680)的分类学地位仍存在争议;4全球范围内迭宫属绦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5迭宫属绦虫可分为4个主要世系:世系1(巴西和美国类群);世系2(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类群);世系3(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类群)和世系4(亚洲和澳大利亚类群)。
白泉阳[3](1983)在《吉林省四平地区猪棘球蚴病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 棘球蚴(Echinococcus)又叫色虫,是寄生在终末宿主犬及其它肉食兽小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可在多种动物和人体的各实质器官内寄生。因其体积大,生长力强,不但使被寄生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而且引起继发感染,特别是当蚴体发生破裂时引起剧烈的变态反应,甚至造成寄主的死亡。据资料报道,棘球蚴呈全球性分布,尤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较多。在我国的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等牧业地区广为流行。到目前为止,关于我省家畜和人的棘球蚴病还未见报道。作者在四平市肉联厂随机调查了1000头屠猪棘球蚴的感染情况,简报如下:
鲍天一[4](2019)在《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寄生虫病对肉牛危害严重,肉牛生长变缓、料肉比变高,严重影响养牛户的经济效益,因此科学防控肉牛寄生虫病,是保障肉牛饲养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铁岭市是辽宁省的肉牛饲养大市,肉牛的饲养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8年统计全市肉牛饲养量已达到40余万头。在一些地区,肉牛饲养业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养牛业的快速发展,寄生虫病对肉牛饲养业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危害铁岭地区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将对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的感染现况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研究,摸清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的感染种类、优势虫种、区系分布,为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铁岭地区肉牛养殖实际情况情况,结合铁岭市的行政区域划分,将调查区域划分为昌图县、西丰县、开原市、铁岭县、银州区5个调查区域;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调查区域内分别随机抽检肉牛样本50头,共计抽检肉牛样本250头。本研究采用肉牛全身性寄生虫学剖检法,对选择的250头肉牛样本的体内外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阐明铁岭市肉牛寄生虫的感染种类、感染强度,通过对感染强度和感染率的调查统计,研究铁岭市肉牛寄生虫的优势虫种。本次调查共发现铁岭地区肉牛感染体内外寄生虫27种,分别隶属于8纲9目19科26属,其中,发现铁岭地区肉牛感染体外寄生虫5种,分别隶属于2纲3目5科5属,发现铁岭地区肉牛感染原虫6种,分别隶属于2纲2目5科6属,发现铁岭地区肉牛感染体内蠕虫16种,分别隶属于4纲4目9科15属。在统计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基础上,确定了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的优势虫种9种,按照感染率高低排序分别为矛形歧腔吸虫、胰阔盘吸虫、蛇形毛圆线虫、长角血蜱、捻转血矛线虫、牛艾美耳球虫、扩展莫尼茨绦虫、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牛痒螨。
郭良兴[5](2012)在《吉林省羊传染性脓疱病流行病学调査及其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羊传染性脓疱病(Contagious ecthyma, CE)又名羊接触传染性脓疱性口炎、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羊口疮等,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 ORFV)感染引起山羊、绵羊和人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和嗜上皮性的人兽共患病,以在患羊的口唇、蹄、乳房、外阴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红斑、丘疹、脓疮、溃疡和疣状厚痂为特征。目前,该病广泛存在世界各养羊国家和地区,我国北方、西北等主要的养羊省区羊群中也不断有该病发生和流行的报道,因此该病的发生给世界养羊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ORFV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羊群在被感染后不易于清除,可持续多年对羊群造成危害。此外,ORFV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人,尤其是牧民、兽医师及从事剪毛、屠宰、饲养及皮毛加工的工作人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成为影响我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当前严重危害养羊业的主要疫病之一。为了解近年来羊传染性脓疱病在吉林省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2006~2010年间采自吉林省9个不同市县85个养羊户疑似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的628份痂皮样本(背部、乳房、四肢以及尾根等部位皮肤)进行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核酸的检测,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同期采集自上述地区羊群中的2160份血清样本进行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抗体检测。通过调查其在吉林省羊群中的感染分布情况,初步阐明其流行规律。这不仅为研究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奠定基础,而且将为针对感染现状日益严重的羊传染性脓疱病科学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各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品种羊的痂皮组织中均可检测出ORFV核酸,羊群中ORFV感染的平均阳性率为56.47%(48/85),痂皮样品中平均阳性检出率为24.36%(153/628),且各地区羊群中ORFV阳性率从16.42%~32.60%不等,其中以松原、白城地区的阳性率较高;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各市县的ORFV血清抗体阳性率从18.95%~53.49%不等,其中农安、松原和白城地区的羊群中ORFV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ORFV在吉林省羊群中长期带毒存在,感染非常普遍,且呈持续性流行状态。此外,本研究还对不同日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品种羊的ORFV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上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将为吉林省针对ORFV的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了探明吉林省ORFV地方流行毒株的类型和分子特征,进而为当地针对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本研究通过病原分离、电镜负染观察、动物回归试验、PCR等方法对ORFV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的病料进行系统的病原分离及鉴定。本研究对2010年白城地区某羊群中疑似ORFV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分离与鉴定,以从病原学角度证实该病在羊群中发生的原因。首先,分别利用原代胎羊鼻甲骨细胞(OFTu)和牛肾细胞(MDBK)进行病原的分离,OFTu细胞在盲传至第2代时即出现典型的CPE;而MDBK细胞用于病毒分离时,在盲传至第五代时出现CPE;将细胞病变液经蔗糖密度梯度(W/V)离心纯化后进行电镜负染观察,可见到呈椭圆形、毛线团样外观的典型的副痘病毒粒子,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分离获得了1株病毒;为进一步鉴定该病毒分离株,本研究设计合成了针对ORFV、CPV、BTV、FMDV的特异性引物以进行类症鉴别,PCR或RT-PCR检测结果显示,仅ORFV引物的扩增结果为阳性,排除了CPV、BTV、FMDV感染的可能性,从而证实了该病毒分离株为ORFV。为进一步了解该分离株在OFTu细胞中的增殖能力及其动态的侵袭过程,本研究制作了ORFV感染OFTu细胞后不同时间段的超薄切片对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病毒粒子的形态学发生过程进行观察,在感染初期,以对损伤最为敏感的线粒体的变化较为显着,线粒体肿胀、变形严重,线粒体嵴断裂、消失;至感染后期,粗面内质网也发生高度扩张,核周隙增大,感染细胞胞浆中可见有大量椭圆形的成熟病毒粒子,这表明ORFV在感染细胞胞浆中成功地进行了复制。此外,本研究还利用OFTu细胞对其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ORFV分离株在OFTu细胞上的感染滴度为10-8.33/0.1mL,该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的毒力较强;为进一步确定该分离株的致病性,本研究利用对ORFV易感的家兔和本源动物羔羊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均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相类似的临床症状。以上我们对ORFV白城分离株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鉴定,并从病原学角度对其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据此从而确诊该病的发生是ORFV野毒感染所致。由于目前吉林省羊群中ORFV感染的状况仍非常普遍,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用于该病的防治,因此利用ORFV地方分离毒株研制安全高效的疫苗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用分离获得的ORFV吉林省地方分离毒株作为疫苗研制的候选毒株,通过优化体外增殖条件,确定利用OFTu细胞进行ORFV的增殖传代。在确定ORFV最佳增殖条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经分离鉴定后冻干保存的ORFV吉林白城分离毒株定为F0代,接种于OFTu细胞中进行复苏传代,制备出原始种子库(F3代)和基础种子库(F6代),并对其第3代培养物(原始种子:F6;基础种子:F9)的培养特性、纯净度、毒力等进行测定,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ORFV原始种子库和基础种子库符合“兽用新生物制品质量标准”。之后,取基础种子库的病毒液制备生产种子用于生产疫苗用抗原,收集病毒效价(TCID50)达10-7.0/0.1mL以上的病毒液,经0.4%甲醛灭活后制备ORFV油乳剂灭活疫苗。随机抽取疫苗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其物理性状检验、无菌检验和支原体检验均符合《中国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3批疫苗均较为安全。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出了安全合格的ORFV油乳剂灭活疫苗。动物免疫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ORFV油乳剂灭活疫苗主要刺激机体的Th1型免疫应答反应,而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攻毒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ORFV油乳剂灭活疫苗能够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力。以上研究成果的取得将为临床上针对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控以及在羊群中的清除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杨兴[6](2016)在《牛带绦虫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牛带绦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成虫寄生虫于人体引起绦虫病,幼虫则寄生于牛的横纹肌内引起牛囊尾蚴病。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5000万人被牛带绦虫感染,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东地区、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该病原给全球畜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由于牛带绦虫的可用的生物分子数据较少,大大限制了人们对该病原的科学研究和新型药物的开发。本论文对该绦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以转录组数据为基础开展了相关工作。1.利用Illimina Hi Seq TM2000第二代测序技术对牛带绦虫囊尾蚴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测序共获得了52829606高质量序列,并通过拼接组装得到了91487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2122bp)。利用几种蛋白质公共数据库(Nr,Swiss-prot,GO,COG和KEGG数据库)对Unigene进行了注释。结果显示,共有59262条Unigene(占总Unigene数量的64.77%)得到了功能注释。同时,我们鉴定出了大量的分子标记,包括12902个SNP(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位点和10017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序列.2.利用测序获得的牛带绦虫转录组数据和其他五种绦虫(猪带绦虫、亚洲带绦虫、微口膜壳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基因组数据,我们对六种绦虫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微口膜壳绦虫外,其他五种绦虫具有相似的密码子使用模式,这些绦虫的密码子都倾向于G或C结尾。相反,微口膜壳绦虫基因的密码子第三位倾向于以A或T结尾。ENC-plot、PR2和中性分析结果表明六种绦虫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突变和自然选择两种压力。除了这两种压力外,六种绦虫的密码子使用偏性还受到了GC含量、基因表达水平、基因长度和编码蛋白的亲水性及芳香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卡方检验,我们鉴定出了每种绦虫的最优密码子,这些密码子对于外源基因表达、分子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筛选出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和毕赤酵母表达等一系列工作。序列分析表明,ACh E1和ACh E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猪带绦虫ACh E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均在80%以上,而与人类的ACh E基因序列相似性仅有37%,这种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基因序列显着差异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绦虫病的药物。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ACh E1和ACh E2基因在成虫和囊尾蚴时期均有表达,且成虫时期表达量更高。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ACh E1和ACh E2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抗进行组织定位,结果表明,ACh E1和ACh E2主要分布在卵巢,而在间质以及体壁中分布不明显,表明乙酰胆碱酯酶与虫体的生殖发育相关。酶活性分析显示,当重组酶的浓度为0.5 mg/m L,底物浓度为0.8 mmol/L,p H为7,温度为35℃时,酶活性最高。4.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对牛带绦虫乙酰胆碱酯酶结构进行了预测,然后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对牛带绦虫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了筛选,得到了15个具有潜在ACh E抑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ACh E1和ACh E2各15个),这些小分子结构相似,多数为狭长结构,并含有芳香环结构、疏水基团和氮原子、氯原子和溴原子等,主要以氢键、π-π堆积和疏水作用与酶活性部位结合。
二、吉林省四平地区猪棘球蚴病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四平地区猪棘球蚴病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调查对象 |
1.1.2 诊断器材 |
1.2 试验方法 |
1.2.1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诊断 |
1.2.2 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 |
1.2.3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
2.2 胎次与发病的关系 |
2.3 月份与发病关系 |
2.4 泌乳阶段与发病关系 |
3 讨论 |
4 小结 |
(2)我国迭宫绦虫裂头蚴的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部分 我国不同地区野生蛙体内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及物种鉴定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剂 |
2.2 仪器 |
2.3 溶液的配制 |
2.4 样本宿主的收集 |
2.5 裂头蚴的收集 |
2.6 裂头蚴基因组DNA的制备 |
2.7 多重PCR鉴定 |
2.8 聚类分析 |
2.9 形态学鉴定 |
3 结果 |
3.1 我国不同地区野生蛙体内裂头蚴感染情况 |
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3 形态鉴定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全球范围内迭宫绦虫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
1 前言 |
1.1 裂头蚴及其危害 |
1.2 裂头蚴种群遗传多态性 |
1.3 研究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集构建 |
2.2 目的基因PCR扩增和测序 |
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4 种群结构分析 |
3 结果 |
3.1 迭宫绦虫单倍型鉴定 |
3.2 不同地理株间的遗传差异 |
3.3 单倍型网络分析 |
3.4 遗传结构 |
3.5 迭宫绦虫种群扩张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转录组数据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寄生虫病感染对肉牛饲养业的影响和危害 |
1.2 肉牛寄生虫病的诊断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铁岭地区肉牛感染体外寄生虫5种 |
3.2 铁岭地区肉牛感染原虫6种 |
3.3 铁岭地区肉牛感染体内蠕虫16种 |
3.4 优势虫种的确定 |
第四章 讨论 |
4.1 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优势虫种的确定 |
4.2 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的感染现况 |
4.3 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的地理分布 |
4.4 对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5.1 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感染情况 |
5.2 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的优势虫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
(5)吉林省羊传染性脓疱病流行病学调査及其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 病毒基因组特征 |
1.2 流行病学特点 |
1.3 诊断方法研究 |
1.4 免疫调节机制 |
1.5 宿主抗病毒免疫 |
1.6 ORFV 载体的应用 |
1.7 灭活 ORFV 的免疫增强作用 |
1.8 小结 |
第2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致病机理、免疫特性及疫苗研究 |
2.1 ORFV 的致病机理 |
2.2 抗副痘病毒免疫反应 |
2.3 副痘病毒的免疫逃逸 |
2.4 痘病毒编码的免疫调节蛋白 |
2.5 灭活副痘病毒的调节机制 |
2.6 副痘病毒疫苗免疫和重组疫苗 |
2.7 小结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吉林省羊传染性脓疱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吉林省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白城分离株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制备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试验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6)牛带绦虫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牛带绦虫概述 |
1.1 概况 |
1.2 病原形态 |
1.3 生活史 |
1.4 流行病学 |
1.5 致病机制和对宿主的危害 |
1.6 诊断方法 |
1.6.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7 治疗药物及作用机理 |
1.8 生物分子数据信息 |
第二章 遗传密码子概述 |
2.1 遗传密码的破译 |
2.2 遗传密码的通用性和简并性 |
2.3 遗传密码的起源 |
2.4 同义密码子的使用模式 |
2.5 影响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因素 |
2.6 研究密码子使用模式的意义 |
2.7 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定量方法及原理 |
2.8 分析密码子使用模式的统计方法 |
2.9 用于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的相关软件、网站和数据库 |
第三章 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进展 |
3.1 乙酰胆碱酯酶概述 |
3.2 乙酰胆碱酯酶的结构 |
3.2.1 乙酰胆碱酯酶的功能位点 |
第四章 同源模建 |
4.1 模板的选择与序列比对 |
4.2 目标模型的构建 |
4.3 模型的优化与评估 |
4.4 软件和工具 |
4.5 同源模建的前景展望 |
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及筛选 |
5.1 从头药物设计 |
5.2 数据库虚拟筛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牛带绦虫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牛带绦虫与其他五种绦虫基因组水平的密码子用法比较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牛带绦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3.1 材料与方法 |
3.1.8 ACh E1和ACh E2基因序列的优化和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牛带绦虫乙酰胆碱酯酶的同源模建及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
4.1 方法与材料 |
4.2 结果 |
4.2.1 牛带绦虫乙酰胆碱酯酶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吉林省四平地区猪棘球蚴病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J]. 郝景锋,李静姬,张宇航,尹柏双,付连军,黄岩,李心慰,李小兵,赵晨旭,刘国文. 中国兽医杂志, 2017(01)
- [2]我国迭宫绦虫裂头蚴的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D]. 洪秀. 郑州大学, 2020(02)
- [3]吉林省四平地区猪棘球蚴病的调查[J]. 白泉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83(04)
- [4]铁岭地区肉牛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D]. 鲍天一.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吉林省羊传染性脓疱病流行病学调査及其灭活疫苗的研制[D]. 郭良兴. 吉林大学, 2012(03)
- [6]牛带绦虫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D]. 杨兴. 吉林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