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比例万用比例仪器(论文文献综述)
穆翔宇[1](2021)在《伊朗岩沥青制备防腐涂料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于帆[2](2021)在《脾胃散的发酵及其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脾胃散是由党参、炒白术、茯苓等材料调配成的复方,主要功效为补益脾胃、理气化积、生津止逆,主要治疗的疾病为因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引起的慢性胃病及食管病,因此本文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脾胃散中药组方为研究对象,以食药两用米曲霉NBM—3为菌株,优化了发酵所用麸皮、青蒿、小麦粉三种辅料的用量,然后在三角瓶水平优化了发酵条件,发酵后的中药复方脾胃散经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后,进一步用于临床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脾胃散发酵工艺优化通过混料试验设计(Simplex Centroid)法对脾胃散固态发酵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得到的最终配方为麸皮9 g,青蒿9 g,脾胃散96 g,汤药浸出物(固形物)降低率为73.23%,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Box-Benhnken)法的到得三角瓶水平最佳发酵条件为料水比1:1.40,接种量2.90×106个/g,发酵时间4.50 d,脾胃散HPLC图总峰面积(各组分峰面积总和)降低率为95.94%,将上述实验结果放大到30 L生物反应器进行固态发酵,经研究得到最佳料水比为1:0.60。(2)中药脾胃散复方发酵后主要成分的变化通过采用液相色谱和分子凝胶色谱法对发酵后样品进行分析,从液相色谱图分析可知,对比未发酵样品,发酵样品部分峰面积(出峰时间:9.00 min、25.40min、26.0 min)大大下降,而从凝胶色谱图分析可知,未发酵样品中分子量>670 k Da的蛋白占比为45.61%,而发酵样品的占比仅为5.99%,说明发酵使其中的大分子活性物质转变为小分子活性物质,提高了疗效,而某些有毒的大分子物质也被降解,降低毒副作用,更好地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3)中药脾胃散复方的毒理学评价通过急性和慢性毒理实验可知,本组方是安全无毒性的,而未发酵组方对肝脏造成药物性损伤,发酵组方减弱了这一毒副作用,说明其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长期服用的资质。(4)中药脾胃散复方的临床研究通过对229例患有脾胃虚弱并胃脘气滞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数据分析,发现服用发酵脾胃散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41%)高于服用未发酵脾胃散的对照组(84.07%),说明发酵脾胃散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安全可靠。
余涛[3](2021)在《低钠复合盐对风干羊肉品质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新疆卡拉库尔羊里脊为原料,基于食盐替代的低钠策略,采用风干羊肉的加工工序,研发出一种低钠复合盐配方,在此基础上,对风干羊肉成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作了分析,考察了风干羊肉不同时期的常规理化指标变化,探究了不同时期风干羊肉的脂肪、蛋白质氧化变化。本研究实现了较大程度上的减钠,降低了风干羊肉的钠含量,奠定了风干羊肉的脂肪、蛋白质氧化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低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概况如下:(1)以新疆卡拉库尔羊里脊为原料,采用复合配比试验,按照风干羊肉加工工序对羊里脊进行加工,考察了氯化钾、氯化钙、赖氨酸对感官评分、钠含量及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钠50%、氯化钾含量为35%,氯化钙含量为9%,赖氨酸含量为6%时,感官评分达到最高,与食盐组差异不显着(P>0.05),降低了钠含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混料试验设计,获得最佳工艺配方为氯化钠50%,氯化钾36.4%、氯化钙8%、赖氨酸5.6%,经测定,感官评分为44.32分,钠含量为1176.90mg/100g,水分含量为34.48%,通过t检验,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该配方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可作为低钠复合盐配方使用。(2)在上述低钠配方的基础上,以食盐组(100%)为食盐组,低钠复合盐为低钠组,考察风干3 d两组处理对风干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食盐组和低钠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均为46种,总峰面积分别为5.85×109、5.29×109,食盐组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上高于低钠组。(3)在不同的加工时期,考察上述(1)中的低钠腌制对风干羊肉的水分含量、失重率、色度值、质构、嫩度及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食盐组和低钠组水分含量逐渐降低,失重率逐渐增加,L*值、a*值、b*值均呈现降低趋势,硬度、胶粘性、咀嚼性都有不同程度增高,两组之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低钠组相比食盐组嫩度更高,钠含量随着水分的降低而增高,且低钠组钠含量均显着低于食盐组,达到减少钠含量的目的。(4)在不同的加工时期,考察上述(1)中的低钠腌制对风干羊肉的TBARS值、巯基值、羰基值、脂肪氧合酶(LOX)、组织蛋白酶B(CTSB)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加工过程中,食盐组和低钠组TBARS值显着上升,最终两组TBARS值分别为达1.06 mg/kg、0.69 mg/kg,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低钠组和食盐组巯基值均显着降低,羰基含量逐渐增高;食盐组和低钠组脂肪氧合酶(LOX)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最终酶活性分别为169.20 U/m L、161.42 U/m L,组织蛋白酶B(CTSB)活性略有降低,但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
陈加波[4](2021)在《基于部分Anammox一体化工艺构建及处理模拟城市污水脱氮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流厌氧氨氧化(Anammox)探索是国内外城市污水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低氨氮和高碳氮比(C/N)的进水水质不利于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为此,构建其他路径下的新型主流Anammox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生物膜反应器,首先在厌氧条件下,以低浓度的氨氮和亚硝氮为进水,普通活性污泥作为种泥,经过40 d成功启动Anammox,载体EPS的分层结构及含量组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Anammox生长富集微环境。分层测序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载体深度方向,厌氧氨氧化菌(An AOB)相对丰度显着逐渐提高。随后,探究了关键运行参数对Anammox工艺的影响。通过优化,系统对TN去除率最高可达95.3%,系统中An AOB为Candidatus Kuenenia。进一步研究了Anammox系统对C/N的耐受性能,发现:C/N比低于2时,TN去除不受影响;然而当C/N比大于3时,TN去除迅速恶化,为了尽快恢复Anammox,C/N回调到0,系统仅用15 d即可恢复Anammox活性。微生物分析发现:随着C/N比的增加,与Anammox相关的Anammox菌属及代谢基因(hzs和hdh)丰度显着下降。低C/N比条件有利于生物膜分泌EPS,尤其TB-EPS中的蛋白质在Anammox菌的活性恢复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模拟真实城市污水,进水中只加150 mg/LCOD和50 mg/L氨氮,采用接种Anammox的低氧SBBR系统,研究了季节性温度变化条件下脱氮效能。结果表明:水温在18℃以上,系统TN去除率在70%以上,而低于15℃时,TN去除率降至40%左右,出水主要为硝氮。低温环境下生物膜系统仍能够大量富集An AOB。进一步研究了低温不利环境下的羟胺投加对于脱氮的影响,发现添加少量(1~2 mg/L)的羟胺,可以有效促进短程硝化和提高Anammox脱氮效果;EPS分析结果显示低温下EPS蛋白质组分分泌增加,可能为抵制不利水温条件的应激作用,其中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和色氨酸类蛋白物质是关键。此时优势An AOB由之前的Candidatus Brocadia变为Candidatus Kuenenia。高通量测序表明:系统是由曝气环境中生物膜内不同脱氮功能菌群(An AOB、氨氧化菌AOB、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和反硝化菌DHB)协同脱氮的结果。研究结果为建立基于异养/自养耦合的部分Anammox的城市污水主流脱氮新工艺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基础。
苑晓萌[5](2021)在《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导致严重的多重耐药还会增加抗生素在牛奶中的残留,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噬菌体具有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展现了良好的杀菌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本研究首先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了解山东省生鲜牛乳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特异性裂解性噬菌体。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学和药效动力学分析,探索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抗菌作用的规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研究和后续的治疗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1.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患有乳房炎、隐形乳房炎和正常奶牛的18份牛奶样品进行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845574条序列和5465个OTU。在属水平上,不同来源的牛奶样品之间优势细菌类群及其所占比例不同,Halomonas在乳房炎牛奶样品中所占比例最高为9.0%,Staphylococcus仅在隐形乳房炎牛奶样品中检测到,所占比例为13.5%,在正常牛奶样品中,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其丰度为33.9%。该研究为准确评估生鲜牛乳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2.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奶牛场418份生鲜牛乳样品中分离出1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8.9%,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0.7%,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耐药率为55.4%;主要毒力基因为sed、sec,分别占13.2%和8.3%;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了18种不同的ST类型,以ST50、ST398为主,分别占13.2%、12.4%;表面蛋白A基因(spa)分型中以t034、t189为主,分别占12.4%和9.9%;经SCCmec基因分型发现携带mec A基因的MRSA为SCCmec III型。本研究可为山东地区生鲜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监测与防控,以及合理选择优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3.对96株噬菌体进行裂解谱测定,发现对1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范围为3%-82.5%。选择两株裂解率高的噬菌体RPCSa20091、RPCSa20062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经电镜观察两株噬菌体为有尾目噬菌体,噬菌体长度约194-294nm。2株噬菌体不耐高温但对酸碱有一定的抵抗力,RPCSa20091最佳感染复数为0.1,RPCSa20062最佳感染复数为0.01。进一步分析基因组序列,发现RPCSa20091的基因组大小为42829bp,GC含量为34.64%,预测到64个ORF,平均长度为210bp,RPCSa20062的基因组大小为43274bp,GC含量为34.09%,预测到63个ORF,平均长度为214bp。在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初步建立了噬菌体药理学体系与研究方法,发现经噬菌体处理后的宿主菌对头孢噻呋、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的MIC会显着降低。在噬菌体与细菌药效动力学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RPCSa20091的效价达到1011pfu·mL-1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抑制宿主菌的数量。恩诺沙星与噬菌体RPCSa20091联合作用使MIC从4μg·mL-1降低至2μg·mL-1,表明恩诺沙星和噬菌体具有协同作用。该研究为应用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制剂来治疗防控奶牛乳房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子聪[6](2021)在《NaOH/NaNO2协同控制污水管道有害气体的效能与机制》文中提出污水管道是保障城市污水收集与运输的重要市政设施,其内部微生物新陈代谢生成的硫化氢(H2S)与甲烷(CH4)会影响其正常运行并带来安全隐患。NaOH与NaNO2是控制排水管道内有害气体较为常用的化学药物,但NaOH的控制能力较弱,需频繁应用以保持控制效果,NaNO2的用量较大且会影响污水水质。将两者协同应用应该能够弥补各自的缺陷,增强控制效果。为了探究NaOH与NaNO2在重力流污水管道中协同应用时的有害气体控制效能与环境效应,了解其控制有害气体的微生物机制,本研究在实验室搭建了可用于模拟重力流污水管道的完全混合式反应器系统,对NaOH与NaNO2单独应用与协同应用下有害气体、污水水质参数及微生物的生物相参数与群落组成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对控制参数进行了优化。在备选的两种协同应用方案中,方案二,即同时应用NaOH与NaNO2灭活微生物并间歇应用NaNO2抑制微生物活性的控制效果更好,能够将产硫速率降低97.97%,将气相中H2S和CH4降低93.83%和83.99%。与单独应用NaNO2相比,NaNO2的消耗降低了60.28%±4.56%,污水C/N比提高了22.70%±5.04%。方案二的控制效果与NaNO2浓度呈正比,综合比较,选取方案二和30 mg N/L的NaNO2作为最佳控制参数。(2)在长期控制中,NaOH/NaNO2协同应用能够明显提升有害气体控制效果,降低控制成本。在单独应用时,NaOH与NaNO2分别能将H2S降低55.01%与61.95%,将CH4降低79.30%与75.59%。在两者协同应用下,H2S与CH4分别减低96.01%和91.49%,产硫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别被降低92.32%和85.28%,降幅明显高于单独应用时的情况,避免了长期控制中微生物对化学药物的适应导致的控制效果的下降。NaOH/NaNO2协同应用下,NaNO2的消耗降低了42.90%,NaOH的消耗速率沿程呈下降趋势,控制成本仅为0.026元/m3。(3)在长期控制中,NaOH/NaNO2协同应用对污水管道气液环境的影响较小。单独应用NaNO2会将污水C/N比从5.14±0.48 mg COD/mg N降至2.98±0.15~3.84±0.13 mg COD/mg N,NaOH/NaNO2协同应用会使污水C/N比提升至3.61±0.49~4.45±0.11 mg COD/mg N,避免了对下游污水处理单元脱氮过程的影响。控制副产物N2O的产量低于0.3 mg/L,其中0.05 mg/L释放至气相空间,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约为38.25 g CO2/m3,远低于控制前甲烷的温室效应240 g CO2/m3。(4)在NaOH/NaNO2协同应用下,胞外聚合物与生物膜结构被破坏,管道内生物量大幅下降,硫酸盐还原菌(SRB)、产甲烷菌(MA)与硫氧化-硝酸盐还原菌(so NRB)等相关微生物的群落明显变化。构成生物膜致密结构的芳香族蛋白质、色氨酸类蛋白明显减少,蛋白质和多糖的总量分别减少了77.59%与73.95%,生物膜粘附力减弱,64.92%的生物膜剥离管壁随污水排出。参与有害气体产生的BRH-c20a、为SRB和MA提供基质的Lactococcus(乳球菌属)与Lactivibrio,以SRB-2与Desulfomicrobium(脱硫微菌属)为主的SRB等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从源头上减少了H2S的产生和积累。CH4的主要贡献菌株Methanomethylovorans(甲烷食甲基菌属)与Methanosaeta(甲烷丝菌属)等MA的生长受到抑制,减少了CH4的产生和积累。参与碳类污染物及氮类污染物转化的Gammaproteobacteia(γ-变形菌纲)与Aminomonas(气单胞菌属)等细菌,以Dechloromonas为主的so NRB等微生物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使微生物新陈代谢和H2S氧化过程中NaNO2的消耗大幅下降。
韦秀叶[7](2021)在《工业大麻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工业大麻在世界上被广泛种植,其在纺织、食品、建材、保健和医药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工业大麻植株可以合成数百种大麻酚类物质,其中的大麻二酚(CBD)因具有较高的医药价值,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驱动下,为获得高CBD含量,世界各国在工业大麻育种、高效栽培技术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在诸多种植技术中,设施栽培因其条件可控性好、空间利用率高、作物产量高等特点而备受亲睐。本研究利用“新麻1号”进行室内试验模拟工厂化生产,对设施栽培参数光照条件、营养液成分等进行探索。本研究筛选出2种适合工业大麻生长且能提高CBD含量的光谱和2种适合工业大麻幼苗生长的营养液配方,明确了工业大麻对氮磷钾的需求规律,并对其生长形态指标、生理指标、生物量及大麻素进行了测定。最终获得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参数,这为实现工业大麻工厂化生产,提高CBD含量提供科学依据。1.研究不同光谱高压钠灯(CK)和发光二极管(LED)对工业大麻生长、生物量及大麻素含量的影响,其中CK的光谱数据为:红蓝比(R:B 9.3:1),光合光子通量密度(PPFD 151)。结果表明:与CK相比,LED2(R:B 1.61:1;PPFD 540)和LED5(R:B 16.8:1;PPFD 252)在株高、茎粗和叶片数方面能较好地促进工业大麻生长,且分别显着提高地上部生物量的55.1%和15.2%,花序生物量的238%和61.5%;与CK花序、叶片CBD含量(4.27%,1.38%)相比,LED2能显着提高花序、叶片CBD含量(5.83%,1.81%),而LED5仅能提高叶片的CBD含量。与CK相比,LED2和LED5的CBD产量分别提高26.8%和9.0%。结果表明:LED2和LED5适用于工业大麻高效种植及提高CBD产量。2.为筛选有利于工业大麻幼苗生长的营养液配方,根据工业大麻需肥规律,在霍格兰营养液配方的基础上,自主设计4种营养液配方(1 Z、1/2 Z、1/4 Z和1/8 Z)。结果表明:与1 H(标准霍格兰营养液)相比,1 Z处理幼苗的生长发育无显着性差异,而1/4 Z处理显着提高了工业大麻幼苗功能叶的叶面积(约为1350 mm2)和单株生物量(1.99 g),分别为1 H处理条件下的5.8倍和2.2倍;1/8 Z处理促进了工业大麻幼苗株高、根长和生根数的生长。综合考虑,1/4Z和1/8 Z较适合工业大麻水培幼苗生长。3.在上述设计的营养液配方及LED5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筛选适合“新麻1号”生长的氮磷钾配比。结果表明:与A6(N6P2K3)(N:P:K 6:2:3)相比,A7(N8P1K5)和A8(N8P1.5K3)可显着提高工业大麻的株高和茎粗,两者的茎叶干重分别提高105.14%和78.40%,根干重提高了202.80%和161.68%;花序干重分别提高了476.92%和238.46%;与A3(N4P2K5)相比,A1(N4P1K3)和A7(N8P1K5)显着提高了花序CBD含量的36.0%和42.8%,CBD总含量对应提高了41.81%和36.28%。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比为8:1:5的营养液配方更适合于工业大麻水培生长。
董海波[8](2021)在《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快速频率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频率其反映了电力系统有功出力与负荷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是评估电力系统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整个发电系统中的占比也会不断提高,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发电技术发展较快的技术之一,近几年来,其装机容量也不断上升,然而,大规模光伏发电并网后所产生的随机波动出力势必会影响系统有功出力与负荷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当发生随机严重有功缺额时,如果不能快速地使有功出力与负荷需求之间达到平衡,电网频率会大幅下跌,这将会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开展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快速频率控制策略研究,充分挖掘该系统的频率响应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为了充分挖掘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快速频率响应能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建立了火力发电机组的模型,采用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igital Electro-Hydraulic,DEH)与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ed Control Strategy,CCS)的协同控制策略,实现了火力发电的一次调频,第二部分建立了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模型,并且提出了一种光伏发电的快速频率控制策略。第三步基于系统辨识与模型降阶相结合的方法,简化了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模型;第四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自适应动态规划(Integrated Adaptive Dynamic Programming,IADP)算法的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频率控制策略,并且针对电网频率呈非高斯分布的问题,采用了中心误差熵作为性能指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频率控制策略不仅明显缩短了混合发电系统的频率响应时间,而且减小了频率最低点的偏差,所以,该策略对于实现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快速频率控制是有效的。
田瑞齐[9](2021)在《铁基复合载体对厌氧氨氧化效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MBBR)与基于悬浮生物载体的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复合工艺(Integrated floating-film activated sludge,IFFAS)已被证明是厌氧氨氧化应用的理想候选工艺之一。然而,厌氧氨氧化菌(An AOB)生物膜形成速度缓慢,生物活性不稳定,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零价铁(ZVI)改性载体,用于强化An AOB生物挂膜过程,提高厌氧氨氧化性能。另一方面,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应用,污水厂进水中纳米颗粒浓度逐渐增加,同时,厌氧氨氧化技术在污水厂的不断应用,这些纳米颗粒将对厌氧氨氧化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针对纳米颗粒对基于新型载体的厌氧氨氧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表面性能分析表明,与传统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载体相比,铁基复合载体具有正电性、疏水性少、表面自由能高的特点。载体表面经亲电改性后,相比于负电性传统载体,Zeta电位变为38.8±1.4 m V。相比于普通载体,铁基复合载体的总表面能提高24%以上。通过对载体的亲水性改性,铁基复合载体的ΔGiwi绝对值低于普通载体,经改性后亲水性得到改善。An AOB与4种载体(HDPE、ZVI-1、ZVI-2、ZVI-3)之间的总相互作用能为负,说明生物膜形成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且ZVI-3载体的总相互作用能绝对值最高,生物膜形成性能最好并且An AOB与载体的表面参数与EPS的分泌呈正相关。(2)在不同进水TN负荷(0.6~1.4 kg/(m3?d))下,填充铁基复合载体的IFFAS工艺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厌氧氨氧化活性,并在冻结6个月后表现出维持和恢复厌氧氨氧化活性的潜力。铁基复合载体反应器污泥血红素c含量高于普通载体反应器。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An AOB属(Candidatus Kuenenia)对铁基复合载体的生态位偏好显着高于传统的HDPE载体。添加2 wt%或3 wt%ZVI复合载体的IFFAS过程中Candidatus Kuenenia数量为1.34×106~1.55×106copies/mg DNA,比对照反应器(1.11×106copies/mg DNA)增加了20.7~39.6%。研究表明,An AOB在3种铁基复合载体上均能原位富集和维持,且具有较高的丰度和生物活性,这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3)在50 mg/L的Zn O NPs短期作用下,普通载体和ZVI-3载体反应器的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变差。同时,在浓度10 mg/L Zn O NPs短期作用条件下,两个反应器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有一定的提高。在Ti O2NPs短期作用下,两个反应器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在10 mg/L的Zn O NPs长期运行条件下,两个反应器脱氮性能随运行时间逐渐下降,但基于IFFAS工艺的ZVI-3载体反应器受Zn O NPs的影响相对较小。
陈慧[10](2021)在《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对于推动学校个性化发展,进而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将起到关键作用。校长是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核心,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是否充分,校长能否用好办学自主权,是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健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关于校长办学自主权研究的文献看,强调下放教育管理权限、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总体趋势,但就执行现状来看,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水平尚有待提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进行的与校长办学自主权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向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治理模式。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从国际比较和本土实践两个视角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力图解决如下问题:(1)通过国际教育调查的数据分析,解析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结构;(2)重要国际教育调查中,不同国家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3)在国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更为细致的问卷、访谈,在解析本土实践中校长办学自主权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揭示本土中小学校长对办学自主权的期望;(4)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校长办学自主权,以及提升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围绕上述问题,研究并置分析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调查评估项目TALIS、PISA和SABER中近年来关于办学自主权的调查,对其概念框架、主题指标、实施方法等进行阐述,通过对TALIS2018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所呈现的校长自主权有近乎一致的差异趋势,校长在课程、教材、人事、教师工资方面的自主权较低,在学生纪律政策、预算分配、招生、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SABER2014评估发现上海校长在学校预算、人事管理、学校与学生评估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在发挥学校理事会作用和学校问责方面自主权相对较低。鉴于大型国际教育调查虽涉及范围比较广,但是就办学自主权问题而言深入程度不够,且仅显示了各国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本研究对上海市16个行政区的公办学校中小学校长进行更为细致的办学自主权现状与期望的问卷调查。根据不同区分变量制作出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在问卷项目和问卷维度上的数据概览,为后续其他研究者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比较研究提供多指标分析参考。研究发现,上海校长在不同维度上办学自主权呈现高中低3个水平,在学校形象、发展规划、教学实施、教育科研方面自主权程度较高;在组织领导、学生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方面自主权程度中等;在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方面自主权程度较低。上海校长对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自主权现实与期望的差值最大,落差处于高位水平;组织领导、教师发展、学生德育、课程建设、教育科研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中位水平;学校形象、发展规划和教学实施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低位水平。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对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策略以及政策建议:扩大校长人事和财物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对政府而言,应该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二、高比例万用比例仪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比例万用比例仪器(论文提纲范文)
(2)脾胃散的发酵及其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中药复方脾胃散的一般介绍 |
1.2 中药炮制的历史 |
1.2.1 中医药 |
1.2.2 炮制 |
1.3 微生物的发酵中草药 |
1.3.1 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定义 |
1.3.2 微生物发酵的历史和方式 |
1.3.2.1 微生物发酵的历史 |
1.3.2.2 微生物发酵中药技术 |
1.3.3 固态发酵 |
1.3.4 固态发酵在中药炮制的作用 |
1.3.4.1 增强中药的临床效果 |
1.3.4.2 降低中药的毒性 |
1.3.4.3 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
1.3.4.4 促进中药循环利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共同特征 |
1.4.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
1.4.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影响 |
1.4.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流行病学 |
1.4.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措施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脾胃散发酵工艺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原材料 |
2.1.2 供试菌种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2.1.4.1 仪器与设备 |
2.1.4.2 主要试剂与厂家 |
2.1.5 脾胃散辅料用量的实验优化 |
2.1.5.1 中药复方脾胃散三角瓶固态发酵工艺流程 |
2.1.5.2 工艺参数及操作要点 |
2.1.6 脾胃散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2.1.6.1 单因素实验 |
2.1.6.2 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 |
2.1.7 30 L生物反应器脾胃散固态发酵的放大研究 |
2.1.7.1 工艺参数及操作要点 |
2.1.7.2 30 L生物反应器主要影响因素料水比的优化 |
2.1.8 分析方法 |
2.1.8.1 脾胃散的熬制方法 |
2.1.8.2 汤药中浸出物浓度的测定 |
2.1.8.3 色谱分析方法 |
2.1.9 数据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中药脾胃散辅料添加量的优化 |
2.2.1.1 混料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
2.2.1.2 验证实验 |
2.2.2 响应面优化发酵工艺结果分析 |
2.2.2.1 不同料水比对脾胃散HPLC图总峰面积降低率的影响 |
2.2.2.2 不同发酵时间对脾胃散HPLC图总峰面积降低率的影响 |
2.2.2.3 不同接种量对脾胃散HPLC图总峰面积降低率的影响 |
2.2.2.4 BBD法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
2.2.2.5 验证实验 |
2.2.2.6 未发酵与发酵样品色谱图对比 |
2.2.3 30 L生物反应器发酵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中药脾胃散复方发酵后成分含量的变化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2 仪器与设备 |
3.3 溶液配制 |
3.3.1 试剂溶液 |
3.3.2 样品溶液制备 |
3.4 实验方法 |
3.4.1 色谱图峰面积变化的测定实验方法 |
3.4.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实验步骤 |
3.4.3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3.5 分析方法 |
3.5.1 色谱样品分析方法 |
3.5.2 还原糖样品分析方法 |
3.5.3 凝胶色谱分析方法 |
3.6 数据处理 |
3.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1 色谱图峰面积的变化 |
3.7.2 发酵样品中还原糖的变化 |
3.7.3 未发酵与发酵样品中蛋白质的变化 |
3.8 本章小结 |
4 中药复方脾胃散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
4.1 仪器与材料 |
4.1.1 主要仪器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主要试剂 |
4.1.4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急性毒理(经口灌胃)试验 |
4.2.2 90 天喂养试验 |
4.2.3 数据处理方式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急性毒理(经口灌胃)试验结果 |
4.3.2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2.1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中ALB、GLO、A/G的影响 |
4.3.2.2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中ALT、AST和 AST/ALT的影响 |
4.3.2.3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中CREA、TBIL和 TG的影响 |
4.3.2.4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血清中BUN和 CHOL的影响 |
4.3.3 脾胃散供试样品对大鼠体重和各脏器质量、系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发酵后的中药脾胃散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 |
5.1 研究对象 |
5.2 资料与方法 |
5.2.1 一般资料 |
5.2.2 诊断标准 |
5.2.3 纳入排除标准 |
5.2.4 治疗方法 |
5.2.5 观察指标 |
5.2.6 统计学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两组疗效分析 |
5.3.2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检查积分的变化分析 |
5.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附录 未发酵与发酵药液HPLC放大图 |
(3)低钠复合盐对风干羊肉品质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钠肉类腌制品研究现状 |
1.2.2 食盐替代品的应用 |
1.2.3 风味增强剂 |
1.2.4 低钠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
1.2.5 低钠腌制品脂肪、蛋白质氧化的研究 |
1.2.6 低钠腌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低钠复合盐配方的研究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风干羊肉加工流程及样品制备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方法 |
2.3 数据统计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复合配比试验结果分析 |
2.4.2 混料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2.5 结语 |
第三章 低钠风干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 |
3.2.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3.3 数据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低钠腌制对风干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3.5 结语 |
第四章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低钠风干羊肉的加工流程和取样时间 |
4.2.2 水分含量与失重率的测定 |
4.2.3 色度值的测定 |
4.2.4 质构的测定 |
4.2.5 嫩度的测定 |
4.2.6 钠含量的测定 |
4.3 数据统计方法 |
4.4 结果分析 |
4.4.1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及失重率的变化 |
4.4.2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色度值的变化 |
4.4.3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质构的变化 |
4.4.4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嫩度的变化 |
4.4.5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钠含量的变化 |
4.5 结语 |
第五章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脂肪、蛋白质氧化的研究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低钠风干羊肉的加工流程及取样时间 |
5.2.2 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的测定 |
5.2.3 巯基含量的测定 |
5.2.4 羰基含量的测定 |
5.2.5 酶活性的测定 |
5.3 数据统计方法 |
5.4 结果分析 |
5.4.1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的变化 |
5.4.2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巯基含量的变化 |
5.4.3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羰基含量的变化 |
5.4.4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脂肪氧合酶(LOX)活性的变化 |
5.4.5 低钠风干羊肉加工过程中组织蛋白酶B(CTSB)活性的变化 |
5.5 结语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部分Anammox一体化工艺构建及处理模拟城市污水脱氮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物脱氮工艺 |
1.2.1 硝化/反硝化 |
1.2.2 短程硝化/反硝化 |
1.3 厌氧氨氧化 |
1.3.1 厌氧氨氧化反应发现 |
1.3.2 厌氧氨氧化菌的分类 |
1.3.3 厌氧氨氧化菌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
1.4 厌氧氨氧化一体化工艺型式 |
1.4.1 基于短程硝化的一体化厌氧氨氧化(PN-Anammox) |
1.4.2 基于短程反硝化的一体化厌氧氨氧化(PD-Anammox) |
1.4.3 基于硝酸盐异化还原的一体化厌氧氨氧化(DNRA-Anammox) |
1.4.4 其他一体化Anammox工艺 |
1.4.5 技术和经济性比较 |
1.5 厌氧氨氧化影响因素 |
1.5.1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 |
1.5.2 温度 |
1.5.3 pH |
1.5.4 有机物和C/N比 |
1.5.5 基质浓度 |
1.5.6 无机碳(Inorganic carbon,IC) |
1.5.7 盐度 |
1.5.8 HRT |
1.5.9 污泥龄 |
1.5.10 重金属 |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装置 |
2.1.2 接种污泥 |
2.1.3 实验用水和水质 |
2.1.4 使用试剂和仪器 |
2.2 分析方法 |
2.2.1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 |
2.2.2 水质指标计算公式 |
2.2.3 生物量测定 |
2.2.4 活性测定 |
2.2.5 细胞色素c的测定 |
2.2.6 胞外聚合物分析 |
2.2.7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2.8 生物膜样品16SrRNA的PCR扩增 |
2.2.9 高通量测序 |
第3章 AnSBBR-Anammox处理低氨氮废水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AnSBBR反应器 |
3.1.2 实验设计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启动阶段脱氮性能 |
3.2.2 启动效果对比 |
3.2.3 EPS分析 |
3.2.4 FT-IR红外分析 |
3.2.5 三维荧光分析 |
3.2.6 微生物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AnSBBR-Anammox工艺优化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装置 |
4.2 处理效果 |
4.2.1 脱氮效能 |
4.2.2 参数对脱氮影响 |
4.2.3 微生物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An SBBR-Anammox工艺对C/N耐受性能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脱氮性能 |
5.2.2 恢复性能 |
5.2.3 EPS分析 |
5.2.4 微生物群落分析 |
5.2.5 功能基因与机制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氧SBBR-Anammox工艺处理模拟生活废水研究 |
6.1 实验内容 |
6.1.1 实验装置 |
6.1.2 实验设计 |
6.2 自然条件下系统脱氮研究 |
6.2.1 脱氮性能 |
6.2.2 分时测定 |
6.2.3 SAA分析 |
6.2.4 EPS分析 |
6.2.5 SEM分析 |
6.2.6 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
6.2.7 相关性分析和展望 |
6.3 羟胺添加影响 |
6.3.1 脱氮性能 |
6.3.2 分时测定 |
6.3.3 SAA与血红素分析 |
6.3.4 微生物群落分析 |
6.3.5 RDA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主要术语和缩写表 Nomenclature and abbreviations |
(5)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药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奶牛乳房炎的概况 |
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性危害 |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 |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 |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 |
2.5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研究进展 |
3.1 噬菌体概述 |
3.2 噬菌体的作用机制 |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应用 |
3.4 噬菌体疗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
4 噬菌体的药理学探究 |
4.1 噬菌体药理学 |
4.2 噬菌体的药效动力学 |
4.3 噬菌体的药代动力学 |
4.4 噬菌体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进展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山东地区生鲜牛乳菌群的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收集 |
2.2.2 宏基因组测序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生鲜牛乳中样品的测序结果及多样性指数 |
2.3.2 生鲜牛乳样品的稀释曲线分析 |
2.3.3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OTU分布 |
2.3.4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
2.3.5 生鲜牛乳中OTU数及系统发育分析 |
2.3.6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
2.3.7 生鲜牛乳中微生物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实验结果 |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结果 |
3.2.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 |
3.2.5 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结果 |
3.2.6 金黄色葡萄球菌MLST分型结果 |
3.2.7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分型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结果 |
4.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谱结果 |
4.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4.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电镜观察 |
4.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结果 |
4.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热稳定性测定结果 |
4.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最适p H值的测定结果 |
4.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OMOI)的测定结果 |
4.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
4.2.10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基因组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噬菌体与宿主菌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噬菌体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化结果 |
5.2.2 噬菌体的杀菌动力学结果 |
5.2.3 恩诺沙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协同作用的研究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说明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6)NaOH/NaNO2协同控制污水管道有害气体的效能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污水管道中有害气体的影响及危害 |
1.1.2 有害气体产生机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害气体控制方法及应用 |
1.2.2 NaOH/NaNO_2协同控制有害气体的优势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装置 |
2.1.2 试验水质 |
2.1.3 药品与仪器 |
2.2 试验条件 |
2.2.1 水力条件 |
2.2.2 加药条件 |
2.2.3 取样方案 |
2.3 分析方法 |
2.3.1 气相参数 |
2.3.2 液相参数 |
2.3.3 生物相参数 |
3 NaOH/NaNO_2协同控制有害气体的参数优化 |
3.1 协同应用方案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
3.1.1 有害气体浓度的对比 |
3.1.2 产硫速率及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对比 |
3.2 药物浓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
3.2.1 有害气体浓度的对比 |
3.2.2 产硫速率及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对比 |
3.3 不同控制条件下NaNO_2的消耗情况 |
3.4 不同控制条件下污水C/N比的变化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4 NaOH/NaNO_2协同控制有害气体的效能及环境效应 |
4.1 有害气体控制效果 |
4.1.1 H_2S气体浓度的对比 |
4.1.2 产硫速率的对比 |
4.1.3 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对比 |
4.1.4 甲烷气体浓度的对比 |
4.2 NaOH/NaNO_2协同应用下化学药物的消耗情况 |
4.2.1 污水pH的变化情况 |
4.2.2 NaNO_2的消耗情况 |
4.3 NaOH/NaNO_2协同应用下管道气液环境的变化 |
4.3.1 污水C/N比的变化情况 |
4.3.2 副产物的产生情况 |
4.4 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NaOH/NaNO_2协同控制有害气体的微生物机制 |
5.1 附着生物量的变化情况 |
5.2 胞外聚合物的变化情况 |
5.2.1 胞外聚合物的定量分析 |
5.2.2 胞外聚合物的定性分析 |
5.3 细菌群落结构的组成变化 |
5.3.1 细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
5.3.2 药物投加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5.3.3 参与硫循环的主要物种变化 |
5.4 古菌群落结构的组成变化 |
5.4.1 古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
5.4.2 古菌群落的主要物种分析 |
5.5 NaOH/NaNO_2协同控制有害气体的机制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工业大麻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业大麻简介 |
1.2 工业大麻用途 |
1.2.1 纤维纺织 |
1.2.2 造纸 |
1.2.3 能源材料 |
1.2.4 食品 |
1.2.5 医药 |
1.3 工业大麻生产概况 |
1.3.1 国外工业大麻生产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工业大麻生产研究现状 |
1.3.3 我国工业大麻生产存在的问题 |
1.4 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
1.4.1 光对工业大麻生长的影响 |
1.4.2 光谱对工业大麻生长的影响 |
1.4.3 LED光质对工业大麻生长的影响 |
1.4.4 光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4.5 无土栽培与营养液管理 |
1.4.6 营养液配方与应用 |
1.5 氮磷钾对作物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研究 |
1.5.1 氮肥利用 |
1.5.2 磷肥利用 |
1.5.3 钾肥利用 |
1.5.4 养分利用的相关生理基础 |
1.5.5 工业大麻氮磷钾研究现状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业大麻设施栽培适用光谱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1.4 试验方法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不同光谱LED灯对工业大麻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 |
2.2.2 不同光谱LED灯对工业大麻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3 不同光谱LED灯对工业大麻生物量的影响 |
2.2.4 不同光谱LED灯对大麻素和CBD产量的影响 |
2.2.5 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不同光谱LED灯对工业大麻生长的影响 |
2.3.2 不同光谱LED灯对工业大麻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光谱LED灯对大麻素的影响 |
2.3.4 光质作为信号线索的作用 |
第三章 工业大麻不同营养液配方的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不同营养液配方及浓度对工业大麻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不同营养液对工业大麻幼苗生物量和叶面积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适合工业大麻生长的氮磷钾配比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 |
4.1.4 试验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工业大麻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2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工业大麻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
4.2.3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大麻素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工业大麻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2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工业大麻生物量的影响 |
4.3.3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大麻素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快速频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火力发电参与调频的研究现状 |
1.2.2 光伏发电参与调频的研究现状 |
1.2.3 混合发电系统的频率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电一次调频建模与仿真 |
2.0 引言 |
2.1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分析 |
2.1.1 DEH和CCS单独一次调频 |
2.1.2 DEH和CCS协同一次调频 |
2.2 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模型简介 |
2.2.1 DEH的模型 |
2.2.2 CCS的模型 |
2.2.3 锅炉模型 |
2.2.4 中间再热汽轮机与发电机模型 |
2.3 CCS+DEH调频仿真实验及结果 |
2.3.1 系统参数设定 |
2.3.2 仿真实验及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伏发电的快速频率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光伏与火电系统的总体架构 |
3.3 光伏发电模型简介 |
3.4 光伏发电的快速频率控制 |
3.4.1 光伏发电的快速频率控制总体架构 |
3.4.2 光照强度预测 |
3.4.3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预算 |
3.4.4 光伏发电变减载率 |
3.4.5 虚拟惯量控制策略 |
3.4.6 下垂控制策略 |
3.4.7 模式选择器 |
3.5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1 光照强度预测实验结果 |
3.5.2 光火混合发电系统调频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模型简化 |
4.1 引言 |
4.2 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简化模型设计 |
4.3 系统辨识方法介绍 |
4.4 模型降阶方法介绍 |
4.5 仿真实验及结果 |
4.6.1 系统辨识仿真实验及结果 |
4.6.2 辨识模型的降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频率控制策略 |
5.1 引言 |
5.2 光火混合发电系统频率协调控制框架 |
5.3 基于IADP的混合系统有功功率分配 |
5.3.1 IADP算法的理论推导 |
5.3.2 集成神经网络 |
5.4 源内功率分配 |
5.4.1 光伏电站的功率分配 |
5.4.2 火力发电的功率分配 |
5.5 仿真实验及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铁基复合载体对厌氧氨氧化效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厌氧氨氧化 |
1.2.1 厌氧氨氧化概述 |
1.2.2 厌氧氨氧化优缺点 |
1.2.3 铁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4 纳米颗粒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
1.3 基于悬浮生物载体的脱氮工艺 |
1.3.1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
1.3.2 基于悬浮载体的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的复合工艺 |
1.3.3 悬浮载体的研究进展 |
1.4 界面作用对微生物粘附影响研究 |
1.4.1 微生物粘附理论 |
1.4.2 界面作用对微生物固着影响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2 基于XDLVO理论An AOB与载体界面能计算及生物挂膜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仪器设备 |
2.2.2 试验材料及试剂 |
2.2.3 悬浮载体载体制备 |
2.2.4 微生物、载体表面Zeta电位与接触角 |
2.2.5 基于XDLVO理论表面自由能及界面能计算分析方法 |
2.2.6 悬浮载体生物膜提取及测量 |
2.2.7 胞外聚合物提取及测量 |
2.2.8 污泥及悬浮载体表面生物膜形貌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nAOB与悬浮载体表面热力学计算分析 |
2.3.2 AnAOB与悬浮载体表面界面作用分析 |
2.3.3 生物膜量及胞外聚合物分析 |
2.3.4 载体表面生物膜形貌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铁基复合载体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效能及污泥性质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仪器设备 |
3.2.2 试验材料及试剂 |
3.2.3 试验用水及污泥 |
3.2.4 试验装置及操作 |
3.2.5 水质分析方法 |
3.2.6 亚铁离子提取及测定 |
3.2.7 Heme c提取及测定 |
3.2.8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基质浓度下反应器进出水氮素变化 |
3.3.2 不同基质浓度下基质化学计量关系变化 |
3.3.3 不同载体对反应器pH、DO、ORP影响 |
3.3.4 不同载体对系统内污泥铁浓度及Heme c含量影响 |
3.3.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颗粒对基于悬浮载体的厌氧氨氧化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4.2.2 试验用水及污泥 |
4.2.3 试验装置及操作 |
4.2.4 水质分析方法 |
4.2.5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和测量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纳米 ZnO和纳米 TiO_2的表征 |
4.3.2 纳米颗粒对厌氧氨氧化的短期影响 |
4.3.3 纳米颗粒对厌氧氨氧化的长期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研究对象说明 |
二、“Autonomy”的语义与译语 |
三、学校自主权、学校自治和办学自主权 |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四、论文结构安排 |
第四节 研究价值与创新 |
一、研究价值 |
二、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一、关注教育分权改革的探讨 |
二、关注校本管理改革的探讨 |
三、关注学校效能提升的探讨 |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一、关注校长负责制的探讨 |
二、关注现代学校制度的探讨 |
三、关注政府职能转变的探讨 |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 |
第三章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和评估 |
第一节 TALIS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
一、TALIS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
二、TALIS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分析 |
三、TALIS2018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二节 PISA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
一、PISA测评的内容与方法 |
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三节 SABER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
一、SABER评估的工具与方法 |
二、SABER-SAA在各国的评估实践案例 |
三、SABER对上海校长办学自主权的评估发现 |
第四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的启示 |
第四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实证调查 |
第一节 实证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一、问卷设计 |
第二节 样本分布与工具有效性分析 |
一、样本数据准备 |
二、样本属性分布 |
三、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
第三节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数据概览 |
一、校长办学自主权在性别上的数据概览 |
二、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年龄段上的数据概览 |
三、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职位上的数据概览 |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副校长分管上的数据概览 |
五、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学历上的数据概览 |
六、校长办学自主权在任职总年限段上的数据概览 |
七、校长自主权在学段类型上的数据概览 |
八、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行政区属性上的数据概览 |
第五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校长办学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差异比较 |
一、“学校形象”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二、“发展规划”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三、“组织领导”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四、“人事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五、“财物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六、“学生德育”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七、“课程建设”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八、“教学实施”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九、“教师发展”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十、“教育科研”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第二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性别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性别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性别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性别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性别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性别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性别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性别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性别差异 |
第三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年龄段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年龄段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年龄段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年龄段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年龄段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年龄段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年龄段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年龄段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年龄段差异 |
第四节 副校长自主权分管职能差异 |
一、在“学生德育”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
二、在“课程建设”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
三、在“教学实施”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
第五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历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历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历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历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历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历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历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历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历差异 |
第六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第七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段类型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第八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行政区属性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扩大校长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 |
二、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 |
三、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 |
四、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布 |
五、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 |
第二节 思考和建议 |
一、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 |
二、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 |
三、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实证调查样本代表性存在不足 |
二、实证调查数据与国际数据的对接存在不足 |
三、访谈数据运用和学校案例分析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英文类 |
附录 |
附录一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比例万用比例仪器(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朗岩沥青制备防腐涂料的试验研究[D]. 穆翔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脾胃散的发酵及其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D]. 于帆. 烟台大学, 2021(11)
- [3]低钠复合盐对风干羊肉品质变化的影响研究[D]. 余涛.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基于部分Anammox一体化工艺构建及处理模拟城市污水脱氮效能研究[D]. 陈加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药效动力学研究[D]. 苑晓萌.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6]NaOH/NaNO2协同控制污水管道有害气体的效能与机制[D]. 赵子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7]工业大麻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韦秀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光-火混合发电系统的快速频率控制研究[D]. 董海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铁基复合载体对厌氧氨氧化效能的影响研究[D]. 田瑞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10]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D]. 陈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