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眼睑成形术的几个问题

中老年眼睑成形术的几个问题

一、中老年眼睑整形术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廖志锋[1](2021)在《眶上缘动脉弓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眶周注射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面部年轻化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微创非手术美容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软组织填充剂注射是面部年轻化的重要方式,由于注射导致的血管损伤并发症是大家最担忧的问题。其中眶周是注射的常见部位,也是注射导致并发症的高位部位。眼睑是最人体精致的结构之一,在面部美学和功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上眼睑饱满,眼睑褶皱尖锐、清晰,是年轻美丽面孔的重要特征。凹陷的上眼睑会让人看起来更老、更累、更憔悴。目前,软组织填充注射是治疗上睑凹陷的常用方法。对眶上缘血管的详细研究对于临床注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的:对面部血管进行血管造影,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建立眶上缘血管三维立体模型,并详细描述沿着眶上缘走形的血管,以为眶周玻尿酸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自愿捐献的51名无基础颅内病变的新鲜的冷冻成人尸头标本通过双侧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面动脉和颞浅动脉注入氧化铅造影剂。注射后获得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并使用经过验证的算法重建三维血管立体模型。扫描完成后对标本进行解剖。结果:86个清晰的半侧面清楚地显示了眶上缘血管的起源、深度和吻合,这些血管持续地分布于两个不同的层面:深层和浅层。在86个半侧面中眶上缘深层血管出现概率为59.3%,其中眶上缘深动脉弓占44.2%,眶上缘深动脉占15.1%。所有眶上缘深动脉均起源于眼动脉。97.7%的半侧面有眶上缘浅动脉弓,有4个起源:眼动脉、上睑内侧动脉、角动脉、角动脉和眼动脉与角动脉的吻合支。结论:1.眶上缘动脉主要分为分成深浅两层:眶上缘深层动脉和眶上缘浅层动脉。前者位于骨膜上,后者位于脂肪层。2.眶上缘深层动脉可以分为眶上缘深血管和眶上缘深动脉弓。44.2%(38/86)半侧面有眶上缘深动脉弓,97.7%(84/86)半侧面有眶上缘浅动脉弓,两者均沿着眶上缘走形至颞部并与颞部血管吻合。3.眶上缘浅层血管出现概率为97.7%,一共有四个来源:眼动脉、上睑内侧动脉、角动脉、角动脉和眼动脉与角动脉的吻合支。4.沿着眶上缘进行眉弓和上睑凹陷注射是应注意避免损伤眶上缘动脉,以免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李文琳[2](2021)在《内眦松弛相关内眦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下睑松弛矫正术是一类通过外科干预下睑皮肤、肌肉、支持韧带等软组织从而矫正下睑异位,改善正常睑球关系,达到缓解眼部症状的手术。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老龄人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眼睑松弛矫正术需求逐渐增加,大大提高此类手术的市场潜力。目前眼整形医生多采用处理外眦的术式如外眦固定或外眦成形来矫正下睑松弛,然而对于合并内眦松弛患者,单纯进行外眦部的手术,可出现泪点外移、外眦角过高、眼裂倾斜角过大以及矫正欠佳,远期可能加重内眦部松弛。近年,单独应用内眦松弛矫正术或联合外眦固定术治疗下睑松弛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内眦部的解剖研究相关文献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内眦松弛相关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文献更少,对松弛认识不足,且手术方法较少,内眦松弛手术矫正难度大、创伤大、操作复杂、并发症多。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实体标本的解剖学、组织学、临床观察数据测量分析,阐明内眦部各组织结构相互关系,分析维护内眦部稳定的关键因素;对比分析中、老年年龄层次组织学变化特征,以及临床内眦松弛数据采集,进行统计学计算,分析内眦松弛的原因,探索新的内眦松弛矫正手术方法,为内眦矫正手术安全路径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内眦部解剖学研究选取中国汉族成年人经甲醛固定头部大体标本12具(共24例,均为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其中男性8具,女性4具,年龄40-78岁)(由海军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对6具标本(共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截取眉弓以下、眶下孔以上的眼眶标本。将大体标本按年龄进行分组,中年4例(年龄:40-60岁),老年8例(年龄:60-78岁,受标本年龄限制,青年标本极难获取)。对标本采取逐层解剖方法,首先观察泪点、睑板、睑板-内眦腱延伸处纤维、内眦腱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进一步解剖观察泪道系统、眼轮匝肌、内直肌以及Check韧带等支持结构相对内眦腱的组织结构关系。同时,对睑板施加向外拉力,模拟内眦松弛,观察睑板-内眦腱延伸处纤维、内眦腱、内眦腱鼻侧附着处纤维韧带的随力学变化出现的弹性形变,观察纤维结缔组织弹性,进一步行衰老相归因分析。2.内眦部组织学研究分析。对6具标本(共12例,男性4例,女性8例),按年龄进行分组,中年6例,老年6例。对内眦部进行离体大体解剖。分段取泪小点处(睑板-纤维附着处)、睑板-内眦腱延伸处纤维中段、内眦角组织融合处、内眦腱中段、泪前嵴、泪后嵴局部标本,制备组织学切片,通过HE、Masson、弹力蛋白及纤维蛋白染色,从组织学层面观察显微结构、组织学构成及相关蛋白随老龄化而变化情况。3.中、老年内眦松弛对比研究征集志愿者,分为中年(年龄40岁-60岁),老年(年龄60岁以上)两个年龄层次,分别测量内眦腱骨膜融合点到内眦角、内眦腱骨膜融合点到泪小点、内眦角到泪小点之间的距离,同时使用内眦松弛评估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采集,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在受到牵拉后内眦部关键节段松弛的改变程度及两个年龄层次内眦部不同阶段松弛度的变化率。4.内眦松弛矫正手术入路初步探索根据以上解剖学及组织学结果,细化描述内眦部空间结构,尤其是重要结构的位置,来设计手术入路、路径,并探索性进行些许临床工作。研究结果:1.大体解剖通过对大体标本内眦部的逐层解剖观察研究,发现:(1)从鼻侧睑板及睑板侧缘纤维组织呈扇形发出,即睑板-内眦腱延伸处纤维,其浅层为眼轮匝肌,深层为泪道,二者易分离。此纤维向内侧方走行,于内眦角与内眦腱汇合,睑板-内眦延伸处纤维作用在于将睑板悬吊于内眦腱上,组织相对松弛、易被拉伸,且质地较疏松。(2)内眦角处内眦腱起始部由上、下内眦腱延伸处纤维、内直肌筋膜鞘(Check韧带)、眶隔、Lockwood’s韧带、睑囊筋膜等支持结构在此汇聚,呈锥形向鼻侧走行。内眦韧带分为浅、深两部分,浅部附着于鼻骨的泪前嵴和上颌骨额突,深部止于泪后嵴,包绕泪囊;内眦腱有上下眼轮匝肌附着,将内眦区域筋膜韧带组织固定于骨膜上。中、老年标本的内眦腱弹性均较差,组织致密,不易拉伸。(3)经解剖发现,泪小点位于睑板鼻侧缘内侧、睑板-内眦腱纤维延伸处深面,靠近结膜,泪道在结膜浅面潜行向内侧,上、下泪小管汇聚成泪总管,泪总管于内眦腱浅层深面汇入泪囊,内眦腱浅支与泪道、泪囊关系密切。2.组织学切片(1)睑板与内眦腱延伸处纤维,位于泪道浅面、睑板内侧,止于内眦角。由鼻侧睑板及睑板侧缘发出的纤维与肌细胞共同组成,富含眼轮匝肌细胞、胶原纤维束、弹力纤维细丝,兼具韧性及弹性。(2)泪道及泪囊:泪道均位于睑板内侧、延伸处纤维深面、垂直部及水平部紧贴结膜面走行,并在泪阜处,上下泪道相互贴近,汇聚成泪总管,汇入泪囊。有环形厚层胶原纤维及眼轮匝肌、少许弹力蛋白保护泪道。后壁内眦腱深部后有所谓Horner肌走行。其外包绕的肌细胞、泪囊表面及深层的Horner肌以及管腔内的纤毛共同发挥泪泵的抽吸、泪液的引流作用。(3)内眦腱融合处位于泪阜内侧面,呈三角形包裹泪囊。内含大量肌细胞、粗胶原纤维,弹力细丝穿插其中,内眦腱深部纤维更加纤细密集细腻,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位于泪囊前壁浅面,深层较厚,紧贴泪囊后壁;浅部纤维更加粗壮,略显稀疏,且其并非为单纯结缔组织组成,与内眦腱弹性差特性相符。(4)睑板前眼轮匝肌细胞疏松,间隙内可见较多淋巴管道和血管,睑板-内眦腱延伸处肌细胞排列相对疏松、胶原纤维略细,内含的网格状结缔组织相对多,内眦腱肌细胞排列致密,胶原纤维较粗,网格状结缔组织少。衰老的软组织胶原蛋白及弹力蛋白相对稀疏,可较轻易找到断裂的纤维断端,所含淋巴管较中年组密集。3.中、老年内眦松弛对比观察经临床数据采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中年组与老年组泪小点到内眦角距离D1、内眦角到内眦骨膜融合处距离D3、拉伸后内眦角到骨膜融合处距离D4、泪小点到内眦骨膜融合处距离D5、拉伸前后内眦角到内眦骨膜融合处距离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拉伸后泪小点到内眦角距离D2、拉伸后泪小点到内眦骨膜融合处距离D6、拉伸前后泪小点到内眦角距离比D7、拉伸前后泪小点到内眦骨膜融合处距离D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内眦松弛的老年患者快速回弹试验显示回弹速度较慢,严重者回弹初期出现睑球分离,眨眼后自行贴合恢复。4.手术方案设计本课题在解剖学及组织学基础上设计手术方案:方案一:经皮肤双小切口法:步骤(1)取下睑灰线下2mm泪小点外侧作0.5cm皮肤小切口,内眦腱中段0.5cm皮肤小切口,4-0双针缝线于鼻侧睑板上缘进针,潜行于睑板-内眦腱延伸处纤维浅层或皮下层,至内眦角内眦腱融合处出针,打结固定,注意远离泪阜、靠近皮肤,或者在睑缘下切口与内眦腱中段切口之间皮下层奋力形成皮下隧道,使用适当长度自体组织在睑板与内眦腱融合处进行缝合固定;步骤(2)由融合处交叉进针,于内眦腱浅部上缘潜行,于泪前嵴骨膜处出针,用于矫正松弛无外翻或轻度、中度松弛者。方案二:经皮肤三小切口深部固定法:步骤(1)取下睑灰线下2mm泪小点外侧作0.5cm小切口,内眦角皮缘及内眦腱骨膜融合处上缘行0.5cm小切口,潜行于睑板-内眦腱延伸处纤维浅层或皮下层,至内眦角内眦腱融合处出针,打结固定,注意远离泪阜、靠近皮肤,或者在睑缘下切口与内眦腱中段切口之间皮下层奋力形成皮下隧道,使用适当长度自体组织在睑板与内眦腱融合处进行缝合固定;步骤(2)融合处进针斜形向上内方,潜行于经内眦腱深部上缘,于泪后嵴内眦腱-骨膜融合处出针,用于矫正重度松弛者。结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内眦松弛关键原因在于睑板与内眦腱之间的延伸纤维的松弛,大体解剖实验研究发现此处纤维相对松弛,容易被拉伸,质地较疏松,含肌细胞、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随年龄老化,可出现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的断裂等老化现象,而内眦腱同样含上述三种成分,但肌细胞及纤维排列致密,且纤维组织粗壮,拉伸时形变不明显,在临床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证实此处为松弛的关键部位;同时我们通过逐层解剖,细致描述了内眦部的空间解剖结构。使术者在设计及实施改良手术方案时,心中有层次。我们初步设想了两种手术路径:(1)经睑板-内眦角融合处-内眦角浅部骨膜附着处固定法;(2)经睑板-内眦腱融合处-内眦腱深部骨膜融合处固定法。两种方案既能保证手术效率及效果,又能保护重要泪道,扩大内眦部手术适应证范围,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及临床实操应用价值。

何柏慧[3](2020)在《自体脂肪填充联合韧带释放矫正泪槽畸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自体脂肪填充联合韧带释放在泪槽沟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2018年1月,泪槽沟畸形患者共80位(160例)。入选组均伴有泪槽畸形,部分患者可伴有轻度眶隔脂肪疝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nanofat,颗粒脂肪填充联合泪槽韧带释放术治疗的患者40人(共80例),作为观察组。并设置对照组为B组,采用自体脂肪填充治疗的患者40人(共80例)。各组根据术前Barton分级分别分为3小组。A组术中钝针释放泪槽韧带,将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注射到下睑凹陷处,nanofat纳米脂肪27G锐针皮下注射,以矫正泪槽畸形。B组将大颗粒脂肪通过钝针直接移植至凹陷区域矫正泪槽畸形,自体脂肪填充量单侧2ml~3.5ml。术后随访3个月~12个月。观察对比AB两组,患者基于正常审美效果的术后满意程度,皮肤改观的有效程度,并使用Barton分级系统,测量泪槽沟畸形的表面解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评价。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6个月后,A组满意度(92.5%)相比B组(55%)高37.5%,p=0.036(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皮肤改观有效程度(97.5%),B组80%,高出17.5%,p=0.0006(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Barton分级疗效评分:A组和B组分组Bartonl级患者术后疗效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BartonⅡ、Ⅲ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3,泪槽畸形的表面解剖比值:术后两组的TTDH/PFW(%)与LEBH/PFW(%),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TTDH/PFW(%):比较,A1、A2、A3 组与 B1、B2、B3 组,组间两两比较,A1组与B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A3组与B2、B3组,组间两两比较,A2组与B2组,A3组与B3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LEBH/PFW(%):A1、A2、A3 组与 B1、B2、B3 组,组间样本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并发症的统计,A组(7.5%)水肿,皮肤瘀血发生概率较B组(2.5%)高,B组有4例(5%)出现局部凹凸不平,3例(3.75%)皮下硬结,而A组患者均未出现;AB两组都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球结膜水肿,A组(1.25%)较B组(2.5%)低。所有受试样本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血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nanofat,颗粒脂肪填充联合泪槽韧带释放术矫正泪槽沟畸形的对皮肤改善效果明显且优于单纯脂肪填充术式,患者满意度高。2,对于轻度泪槽沟畸形的患者,nanofat,颗粒脂肪填充术联合泪槽韧带释放术与单纯脂肪填充泪槽沟术式无明显差异,对于中重度泪槽沟畸形的治疗,nanofat,颗粒脂肪填充术联合泪槽韧带释放术效果更佳。3,nanofat,颗粒脂肪填充联合泪槽韧带释放术与单纯自体脂肪填充术在对眼袋的矫正效果上并无太大差异。4,该术式并未额外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远期也未增加下睑缘外翻及皮下结节的发生率,有一定推广价值。

包敏[4](2020)在《青年型眼袋与气虚体质的相关性研究及其眶睑畸形的手术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索气虚体质与青年型眼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体质辩证法帮助青年型眼袋患者进行术后的护理和恢复,通过调养和改善其气虚偏颇体质,减少易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获得更加满意的青年型眼袋整形术后远期效果。2.进一步探讨应用经结膜入路的眶隔后脂肪释放转移并睑眶沟畸形矫正术对青年型眼袋眶睑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1.研究以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整形美容外科在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所接收的175例青年型眼袋咨询就诊患者,采用网络平台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对气虚体质与引发青年型眼袋的影响因素及两者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2.经结膜入路眼袋并睑眶沟畸形矫正术的患者共67例,收治于2017年6月~2019年12月。其中:64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22岁,最小18岁,最大28岁。均诊断为下睑袋伴不同程度的眶隔后脂肪疝出,无或轻度下睑皮肤松弛;不同程度的眶睑沟呈现,骨性眶缘轮廓感;或伴有眶下区发育不足。所有病例均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经结膜入路的下睑弓状缘释放、眶隔后脂肪瓣转移至骨性眶缘及眶下区并覆盖固定。其中由于眶隔后脂肪量有限,耳后脂肪筋膜瓣游离移植于眶睑沟3例。下睑缘横向张力过大影响手术操作者行外眦角附加切口,长约3mm。结果:1.175名青年型眼袋患者中,有145人属于气虚体质(占82.9%),30人为非气虚体质(占17.1%)。2.两种类型的患者在遗传倾向、性格倾向、以及运动习惯等方面,数据分析结果都为P<0.01,具统计学意义。3.两种类型中的女性患者,其月经情况等指数等的分析结果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4.所有手术病例术后均未发生血肿、伤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3例双侧,1例单侧仍然存在轻度脂肪膨出畸形。其他案例眼袋畸形及睑眶沟明显改善,动态(轮匝肌收缩)表情下睑形态未出现局部隆起现象,手术效果满意。结论:1.气虚体质与青年型眼袋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气虚是青年型眼袋形成的主要易感因素之一,而气虚体质与患者的遗传、运动、睡眠乃至性格等方面,都一定的相关性。2.经结膜入路的眶隔后脂肪释放转移并睑眶沟畸形矫正术可有效改善青年型眼袋畸形及睑眶沟凹陷。单纯的结膜入路眶隔后脂肪的切除不能达到下睑眶区的美学效果。

王科学,马满仓[5](2018)在《精细内切睑袋去除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矫正下睑袋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精细内切睑袋去除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矫正下睑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笔者医院接受下睑袋整形处理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形术去除下睑袋;观察组采用精细内切睑袋去除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术后7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下睑袋皮肤外观恢复时间、睑袋整形效果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精细内切睑袋去除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矫正下睑袋更加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整形效果,组织破坏少,术后恢复期短,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亮[6](2018)在《眼轮匝肌缩短及动力重建在中老年眼袋整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眼轮匝肌缩短在有明显眼轮匝肌松弛的中老年患者眼袋整复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经过短期以及长期术后随访,比较观察患者恢复期、手术时长、术后复发率、眼部外形满意率等。方法:在2016-2018年间,我们在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员医院整形外科门诊开展此项手术40例,其中男8例,女32例。患者年龄4262岁,平均年龄53岁。选取条件:1.术前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2.术前应排除手术禁忌病史(未控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眼部外伤史等)。3.患者眼部有明显眼轮匝肌松弛。常规“去皮法”眼袋手术的基础上,在靠近外眦角处离断眼轮匝肌,手工对眼轮匝肌牵拉塑形,在保证眼轮匝肌张力以及功能前提下,通过确定眼轮匝肌的松弛程度决定切除轮匝肌的长度以及形状,将对合塑形后的眼轮匝肌缝合。结果:通过对40例患者术前术后照片比较,发现改良手术对有明显轮匝肌松弛的中老年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下眼睑轮匝肌张力适中,下睑外形平坦且张力适中,术中充分止血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对眼轮匝肌处理后对有明显眼轮匝肌松弛中老年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在不改变原有组织解剖结构的基础上,达到治疗眼袋的目的。

孙淼[7](2017)在《眶脂肪弓状缘释放联合眶肌筋膜韧带悬吊与传统经皮下睑袋整形术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眶脂肪弓状缘释放联合眶肌筋膜韧带悬吊与传统经皮入路下睑袋整形术的并发症、满意度及治疗效果,分析两者优劣。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下睑袋伴泪沟畸形受术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共计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A、B两组,各计60例,其中A组为实施经皮眶脂肪弓状缘释放联合眶肌筋膜韧带悬吊术治疗下睑袋,B组为实施传统经皮下睑袋整形术。术后分别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术后的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及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两组相比,并发症下睑凹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睑外翻、球结膜水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满意度调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6个月满意度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基于Barton分级系统的泪沟畸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脂肪弓状缘释放联合眶肌筋膜韧带悬吊矫正下睑袋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特别对于合并泪沟畸形的下睑袋,其远期效果优于传统经皮入路下睑袋整形术,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徐梦琼[8](2014)在《睑袋整复术联合外眦皮瓣骨膜固定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对在2012年3月2014年3月中78例要求睑袋整复的患者运用皮瓣-肌皮瓣联合外眦皮瓣骨膜固定的下睑整复术,并对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观察,总结其临床疗效,旨在寻求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且效果持久的睑袋整复术。方法:对2012年3月2012年3月间,以改善下睑老化为目的患者,年龄在35岁以上,就诊前未接受过或3个月内未接受纠正下睑老化治疗,且无免疫系统或凝血障碍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根据Castanare临床分型进行术前评估及分型[1]。其中Ⅰ型:单纯皮肤松弛型。Ⅱ型:眶隔脂肪假性疝出。Ⅲ型:伴有或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为紧贴下睑缘的膨隆,隆起范围局限睑板,均匀一致,位置高于眶隔脂肪位置。Ⅳ型:混合型。指兼有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者。本文中患者分别为Ⅰ型:19例;Ⅳ型:59例。睑袋分型中多以Ⅳ型多见,无单纯眶隔脂肪疝出或眼轮匝肌肥厚型。手术均采用皮肤入路睑袋整复术,距下睑缘1mm处平行下睑缘切开皮肤,分离皮肤与眼轮匝肌形成皮瓣,保留5mm眼轮匝肌后进入眼轮匝肌深层,沿眼轮匝肌与眶隔筋膜间隙向下分离,形成肌皮瓣,适量去除疝出的眶内脂肪后,释放并固定眶缘。于下睑外眦区域形成皮瓣,快薇乔6/0可吸收线固定于眶骨缘骨膜上。术后针对常见并发症如肿胀淤血、下睑平展程度、睑球分离,下睑外翻、下睑退缩,下睑中外1/3处弧度下移、外眦处睑裂大小(以同一位患者两眼虹膜直径作参照,比较手术前后睑裂大小是否改变)、外眦固定处皮肤凹陷或排线反应、术后复发(12周后表现为睑袋重现及下睑组织松弛)等指标进行观察及调查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术后随访至12周。睑袋整复术后效果明显,下睑袋消失,下睑皮肤完全平展,弹性良好,Hill在4-6mm,外眦角形状良好,切口线无瘢痕增生挛缩且下睑缘眼轮匝肌隆起弧度圆润。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少,症状较轻,但短期肿胀瘀血损伤指标无明显差别,其中64%的患者出现手术区域不同程度的淤血肿胀,多于10日左右自行消退。约占5%的患者出现短暂轻度睑球分离、下睑外翻及中外1/3移位,对症治疗后痊愈。1名患者存在术后睑裂变小,于12周后行外眦松解术后,效果满意。2例出现外眦固定处皮肤凹陷,均在23周后自行消失。无排线反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外眦皮瓣骨膜固定的睑袋整复术操作更为简便,同时运用皮瓣法-肌皮瓣法两层分离,增加去除皮肤量,皮瓣真皮层与骨膜的连接牢固,不需逐层分离下睑支持韧带结构,减少手术步骤和时间,术后效果维持时间较长。同时运用可吸收线减少术后排线反应[2]及缝合过紧时出现皮肤凹陷,是有效改善下睑老化畸形的手术治疗手段。

杨丽丽,李桂芹,代丹丹[9](2013)在《肌皮瓣法下睑袋修复术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过去20年治疗下睑袋的经验。方法:对本组689例下睑袋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收紧缝合、眼轮匝肌悬吊等步骤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1~5年,结果:所有受术者下睑袋消失、局部皮肤皱褶减少、外形明显改善。结论:下睑袋整形手术适合任何年龄,但必须结合眶隔收紧缝合,眼轮匝肌悬吊等手术步骤,术后效果满意。

付思祺[10](2010)在《眶隔的解剖研究及其在东方人眼袋整复术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对年轻化的要求越来越强。因此,眼袋整复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五大美容手术之一。眼袋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参与、多层组织结构改变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皮肤、肌肉、韧带和骨骼等综合因素,其中眶隔膜松弛占重要作用。眶隔膜处理是眼袋整复术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的术式对打开的眶隔膜多行重新缝合,但有学者认为此方法存在操作繁琐、易引起或加重下睑退缩与外翻及眼袋复发等不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眼袋眶脂肪疝出时眶隔中部十分菲薄,已经完全丧失其原有的支持作用。我们采用眶隔开放式眼袋整复术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本课题从解剖和组织学两方面对眶隔进行研究,为眶隔开放式眼袋整复术提供形态学参考;并在临床眼袋手术中分别随机对不同患者的眶隔进行“缝合”与“不缝合”两种的处理,对比观察手术后效果。研究目的:1、研究眶周组织的解剖学基础,明确眶隔等筋膜韧带的相关解剖及关系;2、通过尸体及活体眶隔的组织学研究,明确眶隔上、中、下部位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以及对眼袋形成和复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眶隔开放式眼袋整复术提供形态学参考;3、在临床眼袋手术中分别随机对患者的眶隔进行“缝合”与“不缝合”两种不同的处理,对比观察手术后效果。研究材料与方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选用经10%甲醛溶液固定、红色乳胶经桡动脉及股外动脉联合灌注的成年尸体头部标本,其中男尸6具、女尸3具。对尸体标本进行肉眼解剖,用颜料笔标记解剖范围,从眼袋手术切口作为解剖入路,应用精细整形外科手术器械,对眶周特别是下眶前及下睑组织进行分层解剖,观察、拍照。切取眶隔组织,分别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此外,在临床眼袋手术中对眼袋手术患者从切口线至弓状缘纵向切取活体少量眶隔组织,进行组织学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眶隔在不同部位的改变。并取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同一位置的眶隔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观察眶隔随着年龄变化的改变。第二部分:行各种类型眼袋患者80例,实行随机分组分别进行“眶隔闭合及开放式眼袋整复术”各40例,即一组病人眶隔不予缝合,另一组眶隔重置于眶下缘,对比研究两种方法对眼袋整复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1、尸体大体解剖发现眶隔是位于眼轮匝肌深面,眶脂肪表面的一层筋膜组织,松弛薄弱的眶隔,作为防止感染扩散和肿瘤浸润的屏障作用,比作为防止眶隔后脂肪膨出作用更为明显。2、尸体解剖及活体病理发现眶隔中部最薄弱,对眶隔脂肪主要起着阻隔作用;在靠近下眼眶弓状缘骨膜处最厚,对眶脂肪起到有限的支持作用。眶隔组织学研究发现,年轻患者的眶隔组织结缔组织较为致密,年老患者的眶隔组织结缔组织较为疏松,有大量的眶隔脂肪插入到眶隔组织中。3、80例临床患者中获得随访70例,其中实施“眶隔闭合式和开放式”方法各40例,分别对32例(8例失访)和38例(2例失访)进行了平均25.5月(0.6-2年)的随访观察,发现两种方法使眼袋畸形、泪槽畸形均得到矫正,未出现明显下睑外翻、睑球分离、下睑眶缘凹陷及术后出血等常见并发症。然而,开放式方法不仅简化了手术操作,而且使眶隔脂肪分布方便,能更有效充填泪槽沟凹陷,获得了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1、眶隔上、中、下部位厚度及松弛程度的差异对眼袋形成有重要影响,眶隔中部是眶隔后脂肪首次和术后再次疝出最易发生的地方。2、眶隔松弛在眼袋形成中占重要作用,松弛的眶隔特别是其中上部已无明显支持作用。打开的眶隔不予缝合对患者眶前形态和功能没有明显影响,为眶隔开放式眼袋整复术提供了组织学依据。3、与眶隔闭合式方法相比,眶隔开放式眼袋整复术对眶区支持结构无明显影响,手术操作简单,组织创伤小。使眶隔后脂肪分布更均匀,能更加有效地充填泪槽沟,具有更好的眼袋整复效果。眶隔开放式眼袋整复术是矫正下睑皮肤松弛且中重度膨隆或伴泪槽畸形的眼袋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二、中老年眼睑整形术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老年眼睑整形术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眶上缘动脉弓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眶周注射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负责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内眦松弛相关内眦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内眦区域逐层解剖学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内眦部组织学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组织学观察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中、老年内眦松弛对比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内眦松弛矫正手术入路初步探索
    一、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我们构建了内眦部三维结构图
    二、在已知三维结构基础上,设计手术方案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眦形态结构与矫形历史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自体脂肪填充联合韧带释放矫正泪槽畸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泪槽畸形的解剖学特征及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青年型眼袋与气虚体质的相关性研究及其眶睑畸形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气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二、眼袋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气虚体质和青年型眼袋的相关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展望
第三部分 青年型眼袋眶睑畸形矫正术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手术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调查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致谢

(5)精细内切睑袋去除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矫正下睑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6)眼轮匝肌缩短及动力重建在中老年眼袋整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患者病史调查及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成果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7)眶脂肪弓状缘释放联合眶肌筋膜韧带悬吊与传统经皮下睑袋整形术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随机化分组
    2 手术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术前设计
        2.3 麻醉
        2.4 手术过程
        2.5 术后处理
        2.6 术后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下睑袋相关解剖、成因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睑袋整复术联合外眦皮瓣骨膜固定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肌皮瓣法下睑袋修复术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结果:
2 讨论
    2.1 手术前应注意的问题
        2.1.1 局部情况:
        2.1.2 严格掌握适应证:
        2.1.3 切口设计:
    2.2 术中应注意事项
        2.2.1 麻醉:
        2.2.2 去皮量的掌握:
        2.2.3 眶隔脂肪的处理:
        2.2.4 眶隔膜的处理:
        2.2.5眼轮匝肌的处理:
        2.2.6 切口皮肤缝合技巧:
    2.3 术后护理问题

(10)眶隔的解剖研究及其在东方人眼袋整复术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眶隔的解剖学和病理学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眶隔在东方人眼袋整复术中的临床应用
    一、临床应用
    二、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四、中老年眼睑整形术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眶上缘动脉弓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眶周注射中的临床意义[D]. 廖志锋.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内眦松弛相关内眦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李文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自体脂肪填充联合韧带释放矫正泪槽畸形的临床研究[D]. 何柏慧. 郑州大学, 2020(02)
  • [4]青年型眼袋与气虚体质的相关性研究及其眶睑畸形的手术治疗[D]. 包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精细内切睑袋去除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矫正下睑袋的疗效观察[J]. 王科学,马满仓. 中国美容医学, 2018(07)
  • [6]眼轮匝肌缩短及动力重建在中老年眼袋整复中的应用[D]. 朱亮.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7]眶脂肪弓状缘释放联合眶肌筋膜韧带悬吊与传统经皮下睑袋整形术的疗效对比[D]. 孙淼.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1)
  • [8]睑袋整复术联合外眦皮瓣骨膜固定临床效果观察[D]. 徐梦琼. 大连医科大学, 2014(12)
  • [9]肌皮瓣法下睑袋修复术经验总结[J]. 杨丽丽,李桂芹,代丹丹. 中国美容医学, 2013(09)
  • [10]眶隔的解剖研究及其在东方人眼袋整复术中的作用[D]. 付思祺.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中老年眼睑成形术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