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部皮肤移植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卢勇,刘炯波[1](2021)在《磨削术加超薄头皮移植术在烧伤后面部皮肤色素脱失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磨削术加超薄头皮移植术治疗烧伤后面部皮肤色素脱失的效果。方法选取烧伤后面部皮肤色素脱失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磨削术+自体水疱皮移植治疗,观察组给予磨削术加超薄头皮移植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皮肤评分、愈合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质地、弹性及外观评分分别为(8.85±1.28)分、(8.96±1.39)分、(8.42±1.74)分,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的(6.63±0.52)分、(5.26±1.36)分、(7.44±0.6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治疗时间分别为(6.02±0.24)d、(16.38±3.12)d,均短于对照组(8.38±1.21)d、(34.22±4.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削术加超薄头皮移植术治疗烧伤后面部皮肤色素脱失,对患者面部皮肤改善作用显着,能够缩短愈合时间及治疗周期。
覃月[2](2020)在《埋线提升联合自体脂肪填充面部年轻化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研究埋线提升联合自体脂肪填充面部年轻化的临床疗效。[方 法]选自2017年09月至2020年0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40例面部皮肤松弛、老化伴凹陷的患者,年龄30到60岁,本组40例患者,均为女性。在本次研究中,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单纯面部埋线提升术与埋线提升联合自体脂肪填充术,对面部年轻化效果进行综合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已经签署患者手术知情同意书及其他必需术前签字,将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面部埋线提升组)与观察组(埋线提升联合自体脂肪填充组)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术前经过评估均诊断为面部皮肤松弛、老化或伴凹陷等。对照组通过行面部双侧埋线提升手术,进行提拉面部松弛凹陷皮肤,观察组通过在对照组手术方法基础上行埋线提升之后,再加行自体脂肪移植填充术,自体脂肪填充于面部凹陷或轮廓不饱满处。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严格的跟踪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面部松弛、凹陷减轻程度、轮廓改善程度、皮肤光泽增强度、面部年轻化程度及术后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有效指标的影响,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 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面部松弛情况改善更明显,面部凹陷改善更明显,面部轮廓自然美观、对术后整体效果更满意。由观察组患者获得美容效果优良率95.00%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除了做埋线提升术这一基础术式之外,联合自体脂肪填充术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美容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单纯埋线提升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埋线提升联合自体脂肪填充术在治疗面部年轻化时相对比于单纯行埋线提升术使面部凹陷松弛减轻更明显,轮廓更饱满,皮肤更具光泽,术后满意度更高,且有效改善了患者面部皮肤状况,面部年轻化效果显着。观察组各项有效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单纯埋线术适应于面部情况轻、中度患者,联合治疗适用于中、重度患者,联合治疗较单纯埋线使面部松弛、凹陷改善更明显,轮廓更加饱满,皮肤更具光泽,面部年轻化效果显着,且不会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埋线提升联合自体脂肪填充术在上提面部松弛老化皮肤的同时,进一步补充丢失脂肪,增加脂肪容量,使面部轮廓立体、饱满、美观,同时具有去皱、抗衰、改善肤质的作用,达到功能与形态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新技术,为面部年轻化又提供了一种有效满意的治疗方案。
聂芬,孙鹏飞,刘聪,苗嫄昕,王彦进,刘肃[3](2020)在《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局部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应用局部皮瓣修复头面部病损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人153例,根据病灶部位及大小选用合适的局部皮瓣进行Ⅰ期修复,术后观察瘢痕及有无畸形等情况,随访病人对修复的满意度。结果 153例创面中,146例Ⅰ期愈合,7例创面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年,139例病人术区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切口线不明显,患处瘢痕无明显增生,眉毛、眼睑、鼻部及口角等部位无牵拉畸形等情况,病人对修复效果较为满意;有7例病人因手术切口线较长,局部瘢痕略明显而表示不满意。结论应用局部皮瓣进行头面部皮肤病损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美容修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病人满意度高。
聂芬[4](2019)在《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头面部是人体重要的外露部位,对美学的要求非常高,其部位的美观性及特殊性的功能决定了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而言更为重要。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常见于肿瘤、外伤、先天性或者感染等。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如色素痣)及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等)好发于头面部。手术切除是解决上述疾患的首要选择。切除后的创面修复如何能最大程度恢复外观形态和功能,是整形外科医师关注的主要问题。目的:总结多种局部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运用效果,通过观察修复术后的远期恢复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就诊的因头面部病损行手术治疗并且运用局部皮瓣修复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53例,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81例,年龄范围为286岁,平均年龄约40.5岁。病损部位分别为头部28例,颊部23例,鼻部36例,额颞部19例,眼周27例,口周20例。术中缺损的面积为0.3cm×0.8cm-5.0cm×6.0cm,其中最大面积者位于头顶部,最小面积位于鼻翼。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后,行手术切除局部病损,根据术中创面缺损情况选用合适的局部皮瓣进行I期修复,术后第1天及隔天换药,术后7-10天拆线。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切口长度、瘢痕情况、有无畸形等情况,获得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结果:在153例创面中,146例创面Ⅰ期愈合,6例创面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发黑坏死,后期经积极换药后愈合,1例创面出现皮瓣切口感染化脓,Ⅱ期给予植皮关闭创面。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除7例患者失访外,余139例患者术区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色泽无明显差异,切口线不明显,患处瘢痕无明显增生,眉毛、眼睑、鼻部及口角等部位无牵拉畸形等情况,患者对修复效果较为满意;有7例患者因手术切口线较长,局部瘢痕略明显表示不太满意。结论:应用局部皮瓣进行头面部皮肤病损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美容修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美观性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伟[5](2018)在《“风筝”皮下蒂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的继发性缺损,探讨该类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为其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2183岁面部皮肤肿瘤患者106例设为研究对象,设为皮肤肿瘤组。根据皮肤病灶的形状将其圆形切除,在邻近缺损的一侧设计并制作以皮瓣正下方或两侧的皮下组织为蒂的三角形“风筝”皮瓣,将皮瓣向缺损区推进并填补缺损。术中测量缺损的直径和皮瓣的长度。术后6个月按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进行评分,与92例同期在我科行皮下肿物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皮下肿物组)的瘢痕评分进行对比,皮下肿物组均做直线形切口(皮肤无缺失)、切除肿物并缝合。对两组瘢痕的评分、皮肤肿瘤组术中测得的缺损直径及皮瓣长度进行统计分析,记录皮肤肿瘤组的随访情况。结果1、入选的106例皮肤肿瘤患者共106个皮瓣,全部成活,无“猫耳”畸形,随访6个月2.5年,均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迹象。皮肤肿瘤组与皮下肿物组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瘢痕的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25分、1.14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风筝”皮下蒂皮瓣可修复面部缺损的面积分别是:眉弓为(1.273.91)cm2;下睑为(0.541.25)cm2;鼻面沟为(0.694.91)cm2;鼻唇沟为(0.501.58)cm2;颊部为(1.919.62)cm2;耳前区为(1.354.95)cm2。3、“风筝”皮下蒂皮瓣的长度与缺损直径的比值是:眉弓为1.762.26,下睑为1.512.03,鼻面沟为1.622.5,鼻唇沟为1.501.98,颊部为1.802.34,耳前区为1.512.03。结论1、采用“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遗留的瘢痕与直线形切开皮肤(皮肤无缺失)并缝合所造成的瘢痕差异不显着,切口瘢痕小,皮瓣取材方便,血运可靠,对于因张力过大不适合直接拉拢缝合的皮肤缺损,或直接拉拢缝合可能引起面部器官移位畸形的皮肤缺损,是一种可靠的修复选择。2、根据结果,(0.509.62)cm2之间的面部圆形皮肤缺损,使用“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可取得满意效果。3、“风筝”皮下蒂皮瓣的长度设计为缺损直径的1.52.5倍较为合理,皮瓣既能完全修复缺损,遗留的瘢痕又小。
罗锦[6](2018)在《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美容修复方式与常规方式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美容修复方式的优势。方法:收集96例2015年1月-2016年12月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常规实施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和常规外科修复;美容修复组给予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及美容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皮肤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创面修复美容效果,以及修复前后患者的SCL-90量表心理因子总分。结果:两组患者皮肤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2,P=0.314);美容修复组患者创面修复美容效果95.83%,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7,P=0.049);修复前两组患者SCL-90量表心理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4,P>0.05);修复后,美容修复组患者的SCL-90量表心理因子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45,P<0.05)。结论: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及美容修复方式效果确切,可提高创面修复美观度,从而增强患者自信心,减轻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丁菲菲[7](2016)在《面部皮肤移植手术相关区域皮肤组织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及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患者面部皮肤移植手术相关区域皮肤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分析其转归对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面部行中厚皮、全厚皮或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手术的患者,共56例,观察患者植皮后面部皮肤成活情况,并部分切取相关区域(供皮区,面部原手术植皮区,面部瘢痕组织及小部分面部正常皮肤)进行组织学观察,分析其微观结构的变化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意义。结果56例病例中50例(中厚皮36例,全厚皮13例,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1例)面部移植皮片术后10-14d拆包拆线时完全成活,成活良好者4例(中厚皮2例,全厚皮1例,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1例);基本成活、皮下出现小血肿、经换药4次愈合者1例(全厚皮1例);皮片部分发黑、坏死,成活欠佳、需再次手术植皮的有1例(中厚皮1例)。据数据计算得出皮片成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厚皮片、全厚皮片、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近期整形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全厚皮片、中厚皮片,但随访远期的整形效果差异不明显。植皮数年后随访组织学切片显示上次手术植皮区组织结构与正常面部皮肤相似,而与供皮区存在差异。结论面部整形手术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期待与重视,移植皮片到面部能否具有面部原有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微观组织学变化观察说明,数年后,移植皮片逐渐具有面部汗腺等其他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实验室理论基础。
刘桂琴,周凤,欧阳明,蒋丽琼[8](2011)在《风筝皮瓣修复眼睑前层及中面部皮肤缺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风筝皮瓣修复合并或不合并中面部皮肤缺损的眼睑前层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以面部皮下组织为蒂,设计"风筝"皮瓣,联合或不联合硬腭黏膜移植,修复合并或不合并中面部皮肤缺损的眼睑缺损共10例。眼睑前层或和中面部皮肤缺损面积为(1.2~6.5)cm2、(0.7~4.0)cm2。其中下眼睑中央水平方向4/5、垂直方向完全全层缺损合并颧颊部皮肤缺损1例,下睑内侧水平方向1/2、垂直方向完全全层缺损、下泪小点下泪小管缺损合并中面部皮肤缺损1例,下睑水平及垂直方向均完全全层缺损合并下泪小点及下泪小管缺损1例,上下睑水平方向完全、垂直方向1/3全层缺损合并上下泪小点泪小管缺损1例,下睑中央水平方向4/5、垂直方向完全全层缺损合并颧颊部皮肤缺损1例,全上眼睑前层及颞部皮肤缺损1例,下睑内侧水平方向1/3垂直方向1/5前层缺损1例,上下睑中央水平方向2/3上睑垂直方向1/3,下睑垂直方向2/3全层缺损1例,上下睑内侧1/3前层及内眦内侧皮肤缺损合并上下泪小点缺损1例,外眦外侧前层及颞部皮肤缺损1例。结果皮瓣均无张力修复缺损,皮瓣及硬腭黏膜均全部成活,眼睑外形、功能完全恢复。结论风筝皮瓣是修复跟睑缺损及面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杨东昆,李建成,吴志刚,胡恺,郭蕴,孙悦[9](2022)在《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腮腺癌晚期局部病变术后缺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腮腺癌(parotid gland carcinoma,PGC)晚期局部病变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20年6月,收治32例PGC晚期局部病变患者。扩大根治术后,17例采用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缺损(试验组),15例采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缺损(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病理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试验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6 cm~12 cm×8 cm,比目鱼肌肌瓣切取范围为5 cm×3 cm~6 cm×4 cm;供区植皮修复。对照组肌皮瓣切取范围为9 cm×6 cm~14 cm×7 cm;供区减张缝合。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皮瓣成活以及患者存活情况,术后1年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UW-QOL)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包括外貌、肩部运动、社交、咀嚼、语言、情绪6个方面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6.19±0.72)h,对照组(6.41±0.7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3,P=0.395)。试验组术后1例出现血管危象,改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皮瓣成活率为94.1%(16/17)。对照组皮瓣成活率为100%。两组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6~60个月,中位时间60个月;对照组为7~60个月,中位时间60个月。术后1、3、5年试验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1%、64.7%、58.8%,对照组分别为86.7%、66.7%、5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0,P=0.762)。术后1年根据UW-QOL量表,试验组在外貌、肩部运动、社交及情绪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咀嚼和语言方面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每条穿支血管均发出肌支营养比目鱼肌,可根据组织缺损情况设计个性化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PGC晚期局部病变术后缺损。
黄华森,彭奇浩,银桂彬,高文[10](2021)在《头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头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5例头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联合局部皮瓣修复术。术后随访2年,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2年后, 23例患者痊愈, 2例患者复发,痊愈率为92.00%;肿瘤平均扩大切除范围为5 mm,所有患者的头面部外观获得显着的恢复,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与美容效果。结论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联合局部皮瓣修复术治疗头面部基底细胞癌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面部皮肤移植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部皮肤移植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磨削术加超薄头皮移植术在烧伤后面部皮肤色素脱失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皮肤评分比较 |
2.2 2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时间比较 |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2)埋线提升联合自体脂肪填充面部年轻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面部年轻化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影响皮瓣愈合的因素 |
3.2 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局部皮瓣特点 |
3.2.1 头部 |
3.2.2 额颞部 |
3.2.3 眼睑 |
3.2.4 鼻部 |
3.2.5 颊部 |
3.2.6 唇颏部 |
3.3 设计局部皮瓣的注意事项 |
(4)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手术治疗 |
2.1 术前处理 |
2.2 手术过程 |
2.3 观察指标及随访 |
结果 |
病例介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风筝”皮下蒂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研究病例与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入选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仪器与药品 |
2.2.1 主要器械 |
2.2.2 主要药物 |
2.3 研究方法 |
2.3.1 术前检查 |
2.3.2 麻醉方法 |
2.3.3 手术方法 |
2.3.4 术后处理 |
2.4 数据信息的采集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典型病例 |
第3章 结果 |
3.1 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瘢痕的比较 |
3.2“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的缺损面积 |
3.3 “风筝”皮下蒂皮瓣的长度与缺损直径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手术切口周围皮肤的张力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
4.2 面部皮肤好发肿瘤的原因及流行病学研究 |
4.3 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 |
4.4 “风筝”皮下蒂皮瓣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6章 研究中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美容修复方式与常规方式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皮肤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比较 |
2.2 创面修复美容效果比较 |
2.3 修复前后患者SCL-90量表心理因子总分比较 |
3 讨论 |
(7)面部皮肤移植手术相关区域皮肤组织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 |
2 实验说明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移植皮片成活质量的评估方法 |
2 随访评分标准 |
3 标本收集 |
4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 病理切片的制作及染色 |
实验结果 |
1 皮片移植术后评估 |
2 近期随访及远期随访的评分结果 |
3 典型病例 |
4 组织学观察 |
讨论 |
1 影响皮片成活率的因素 |
2 近期及远期随访结果分析 |
3 典型病例分析 |
4 皮肤组织结构变化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腮腺癌晚期局部病变术后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PGC扩大根治术 |
1.2.2 组织瓣设计及切取 |
1.2.3 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
1.3 围术期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解剖基础 |
3.2 PGC病灶切除及术后组织缺损修复特点 |
3.3 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应用体会 |
(10)头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面部皮肤移植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磨削术加超薄头皮移植术在烧伤后面部皮肤色素脱失治疗中的应用[J]. 卢勇,刘炯波.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03)
- [2]埋线提升联合自体脂肪填充面部年轻化效果研究[D]. 覃月.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 聂芬,孙鹏飞,刘聪,苗嫄昕,王彦进,刘肃.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1)
- [4]局部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D]. 聂芬. 青岛大学, 2019(02)
- [5]“风筝”皮下蒂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D]. 李伟. 南昌大学, 2018(01)
- [6]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美容修复方式与常规方式的比较分析[J]. 罗锦. 中外医学研究, 2018(12)
- [7]面部皮肤移植手术相关区域皮肤组织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及临床分析[D]. 丁菲菲.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8]风筝皮瓣修复眼睑前层及中面部皮肤缺损[J]. 刘桂琴,周凤,欧阳明,蒋丽琼.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02)
- [9]游离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腮腺癌晚期局部病变术后缺损[J]. 杨东昆,李建成,吴志刚,胡恺,郭蕴,孙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2
- [10]头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J]. 黄华森,彭奇浩,银桂彬,高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