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内科护理资料收集范围的临床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孟宪梅[1](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董小方[2](2018)在《基于循证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掌握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了解某省神经内科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现状及医务人员对吞咽障碍管理相关知识和行为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通过专家会议法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最佳实践手册和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持续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方案,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诊疗效果。研究方法:1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式访谈法,选取15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为访谈对象,了解某省神经内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管理现状;选取10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访谈对象,掌握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对吞咽障碍的心理感受及需求;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596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对吞咽障碍管理知识和行为的掌握情况;2系统检索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并对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通过meta分析探讨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以及冰酸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3依据“JBI2010年版证据推荐级别和证据分级方法”对上述进行综合、提炼,拟定最佳实践手册和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组织神经内科、康复科、营养科、护理专业的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构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以及相关流程和工具;4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将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6月入院的脑卒中患者列为对照组,采用科室常规吞咽障碍管理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入院的脑卒中患者为干预组,采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进行管理。评价指标有吞咽障碍筛查率、吞咽障碍评估率、营养风险筛查率、吞咽障碍评分、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留置胃管例数和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采用Exce12003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双人输入、校对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进行比较,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通过对15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的知情人访谈,共提炼出知识缺乏、重视不足、执行率低、障碍因素4个方面的主题;通过对10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访谈,共提炼出吞咽知识和吞咽技能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4个方面的主题;通过自设问卷对596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发现,84.22%的调查对象吞咽障碍管理的认知得分较差或很差,认知得分很好和较好的仅5.38%,34.22%的调查对象行为得分较差或很差,47.66%调查对象行为得分良好和很好;2通过证据检索,共纳入9篇临床实践指南和31篇系统评价,对其进行汇总提取,初步形成6个方面共30项证据;对8篇涉及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的RCT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17篇涉及冰酸刺激的RCT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冰酸刺激对改善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一定的疗效,但有必要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和规范的高质量RCT研究;3在前期现状调查以及证据检索基础上,初步形成最佳实践手册和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通过由神经内科、康复科、营养科、护理专业的相关专家举行的专家会议对方案进行结构及内容的修订,形成最终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包括筛查、评估、治疗、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和培训6个方面,并包括相关的流程和工具;4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干预组较对照组相比,在吞咽障碍筛查率、营养风险评估率、吞咽障碍评分、留置胃管例数、留置胃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具有更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证据检索,对9篇临床实践指南、31篇系统评价和2篇meta分析进行证据汇总,整合质性访谈和横断面调查的结果,经过专家会议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了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方案;该方案由筛查、评估、治疗、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和培训6个方面组成,并包含相应的工具和实施流程;2通过类实验研究法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验证,干预组较对照组相比,在医务人员认知和行为得分、吞咽障碍筛查率、卒中后肺炎发生率、出院时间和费用等各项指标方面明显改善。说明本研究方案的构建改善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诊疗质量,切实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干预提供了依据。
李瑶瑶[3](2020)在《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的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整合模型的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并探讨该方案对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整合模型为框架,在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指南,运用Delphi法对15名神经内科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9年5月至9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和四病区住院的70例首发中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病区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四病区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并在出院后接受两次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整合模型的干预方案,包括住院期间3次健康教育和出院后为期3个月的健康教育。采用中风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日常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及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脑卒中防治知识掌握情况。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整合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1.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8.24%和100%;两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5和0.87;两轮函询专家的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14和0.334(P<0.05)。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2.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的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方案的效果评价:(1)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分别为(189.39±6.30)分、(221.36±3.27)分,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分别为(141.59±7.91)分、(154.65±5.54)分,干预组自我管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1个月、3个月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干预后1个月,干预组患者卒中处理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除卒中处理维度,干预组脑卒中防治知识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总分分别为(64.09±8.24)分、(90.00±6.00)分,对照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总分分别为(57.65±6.88)分、(70.00±5.90)分,干预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4)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192.03±5.64)分、(227.21±3.77)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162.50±4.53)分、(195.74±4.63)分,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整合模型的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专家积极性及权威性较高,函询专家对干预方案的评价一致性较高,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该干预方案有利于改善中年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加强中年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中年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强其重返家庭和社会的信心。
江会[4](2013)在《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分类及护理人力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依据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实行分层管理,体现能级对应”是当前医改背景下护理人力管理的改革和努力方向。本课题以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患者所需的实际护理工作量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现况研究、工时测算、患者分类、岗位设置的系列课题研究,以探索神经内科病房护理人力数量和结构的合理配置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神经内科病房各岗位护理人力配置的测算计算公式,以实现从数量和结构两方面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护理人力、节约医院人力成本、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和岗位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①采用质性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进行质性访谈和现况调查,了解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当前护理人力配置现状的认识和看法,分析了解神经内科病房护理人力的配置现状,对比分析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直接护理项目、间接护理项目的实施和参与现状。②采用便利抽样法,以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为研究对象,运用动作时间测定法,采用体育专用秒表测算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每日所需要的直接护理、间接护理工时数。建立以患者自理能力、病情严重程度、护理操作治疗量、护理评估和健康教育为综合评分指标的患者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ABCD四类,并测算每类患者每日的直接护理时数和间接护理时数。③采用专家会议法,将卫生部岗位管理文件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实施现状相结合,构建神经内科提供直接护理服务的岗位即临床护理岗位的分层框架和各岗位人员的准入标准、岗位职责、工作内容以及各岗位参与直接护理项目的专家建议工时构成比,以此工时构成比为基础,测算每日责任护士岗、助理护士岗和护理辅助岗的人员配置比例。采用文献分析法引用宽放率和机动系数,建立以护理工作量工时测算为基础的神经内科各岗位护理人力配置的测算模型。结果①目前神经内科护理人力配置数量总体不足,中夜班护理人力配置更加薄弱,临床护理人员的床护比、护患比均未达到所要求的护理人力配置标准。护理工作内容除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等少数项目外,不同工作经验、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虽然能力不等,但工作内容相同,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以低年资、低工作经验、低职称的大专学历护理人员为主体。②不同自理能力组、不同等级护理组患者直接护理工时的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单独采用患者自理能力分类或等级护理分类均不能完全反应临床的护理工作量、不能满足护理人力配置所需的患者分类需求。以专业照顾、护理评估和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为护理工作内容设计患者分类的评分标准,结合自理能力、等级护理、医嘱治疗量、护理评估和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类,ABCD四类患者每日的直接护理时数分别为:120.11、111.21、99.99和37.13min,平均间接护理时间为12.21min。③将临床护理岗岗位细化为责任护士岗位、助理护士岗位和护理辅助岗位,所构建的护理人力配置公式模型为:[(120.11×NA+111.21×NB+99.99×NC+37.13×ND)/480]×1.2×1.46,责任护士岗、助理护士岗、护理辅助岗的配置比例分别为50%、15%、35%。非临床护理岗位其配置公式模型为:[(12.21min×NABCD)/480]×1.2×1.46。NA、NB、 NC、ND为A、B、C、D各分类患者的病人数,NABCD为ABCD四类患者的总病人数。结论护理人力配置应综合考虑影响护理工作量的各类因素,以患者实际所需的护理工作量为基础测算护理工时数,科学地设定护理岗位,优化护理队伍结构,以各岗位所需的护理工时数测算护理人力的配置数量,实现从数量和结构上合理配置护理人力的目标,以促进长效深入地开展岗位管理和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练燕[5](2018)在《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和家庭照护者支持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1.探讨开展我国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可行性及有效方法。2.探讨以社区护士为主导的痴呆症患者家庭照护者支持干预的效果。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质性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性研究方法开展。第一部分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实证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框架及伽达默尔解释学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式个体访谈和目标团体讨论的质性研究同描述性研究的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开展;第二部分以社区护士为主导的痴呆症患者家庭照护者支持干预效果研究采用类随机对照研究,以评价由护士为主导的痴呆症患者照护者支持干预的效果。1.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实证研究本部分研究依据行动研究方法框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实施方案、方案实施与调整、结果评价的方式开展。在确定问题过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3名痴呆症患者及照护者、12名医生和10名护士分组进行半结构目标团体讨论或个体访谈,听取他们在痴呆症及时诊断过程的感受与观点,探讨影响痴呆症及时诊断的因素以及改善痴呆症及时诊断的方法,伽达默尔解释学方法被用于此部分的质性研究中以加深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在制定、实施及调整实施方案过程,研究人员以前期研究为基础,结合文献检索与专家咨询等结果,拟定我国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实施方案,由经过培训的13名社区(军队干部休养所)医务人员按照实施方案对2个社区及1家军队干部休养所(社区与军队干部休养所以下统称为“社区”)的361名65岁以上和有主观记忆障碍的居民开展痴呆症及时诊断,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实施方案的调整优化,对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实证检验。在结果评价过程,方案实施后,研究人员采用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可行性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参加研究的社区医务人员认知功能障碍筛查能力情况及及时诊断路径是否通畅进行量性评价;通过对参与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实证检验的13名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半结构式目标团体讨论的方式,对社区开展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情况及选取的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量表使用情况进行质性评价。最终对本研究关于开展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及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2.以护士为主导的痴呆症患者家庭照护者支持干预效果研究采用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开展社区护士为主导的痴呆症患者家庭照护者(以下简称“照护者”)的支持干预效果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61名照护者根据本人意愿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最终58名研究对象完成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8名,干预组30名。人员分组前对研究对象基线资料进行收集,分组后对干预组研究对象支持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组建技术支持团队,制定照护支持计划并实施每月一次家庭访视指导,每周一次电话沟通,举行知识讲座,发放资料,照护者经验交流会,提供咨询电话和建立照护者《家庭照护者日志》等形式开展干预组照护者支持干预;对照组保持原有支持方式,不进行特殊干预。干预时间为12个月,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和12个月三个时间点,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照护工作胜任感(SSCQ量表)、所照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s量表)、患者行为精神症状严重程度(NPI量表-严重程度)、照护者的苦恼程度(NPI量表-苦恼度)、照护者生活质量(含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SF-36量表)进行测评。采用线性混合效果模型对两组研究对象三个不同时间段的重复测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获得对本研究开展的以护士为主导的家庭照护者支持干预效果的评价。三、研究结果(一)、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研究1.本研究在社区痴呆症及时诊断的影响因素方面,提取出五个主题:(1)记忆丧失可以被早期识别;(2)社区公众对痴呆症的看法和观念;(3)社区医务人员的痴呆症知识与观念;(4)痴呆症诊断经历存在差异;(5)对顺畅的痴呆症诊断历程的期盼。2.在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及实施方案可行性方面,研究发现:(1)社区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阳性率为11.4%,说明:经过培训与支持的社区医务人员具备开展认知功能障碍筛查的能力;(2)社区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阳性人员经医务人员指导到三级综合医院后,最终得到诊断的过程说明:研究设计的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路径及实施方案是可行的。(3)本研究选取的三种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量表(GPCOG、MES和MMSE)均符合社区环境使用。(二)、以社区护士为主导的痴呆症患者家庭照护者支持干预的效果研究1.支持干预能够显着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能力(F=4.45,p=0.04);2.支持干预能够减轻照护者对患者痴呆症行为精神症状的苦恼程度(F=4.60,p=0.03);3.支持干预能够提高照护者包括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在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F=7.57,p=0.01;生理健康:F=34.57,p<0.001);4.支持干预对患者BPSD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未发现明显影响。5.支持干预有助于缓解照护者的疼痛和疼痛产生的日常活动受限,提高照护者的精力、社会活动参与度、减少照护者负性情绪。四、结论1.在社区开展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是可行的;研究制定的及时诊断实施方案能促进社区痴呆症患者的及时诊断。2.由社区护士主导的痴呆症患者家庭照护者支持干预,可有效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减轻照护者心理负担,是促进社区痴呆症患者家庭照护者支持的可行方式。
唐玉婷[6](2020)在《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构建预防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探讨方案应用的效果,以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优化PSD预防的护理管理流程,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第一部分: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1.现况调查明确循证问题。2.成立多学科合作小组。3.证据的获取及质量评价。4.专家评定,选择与方案应用相关的利益人群,对方案进行评定和修改,以确立PSD的循证护理方案。5.针对方案中的推荐条目,由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制定质量审查指标,并确定每条审查指标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工具,进行现状审查,明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确立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第二部分:循证护理实践方案临床应用的实验性研究。选择安徽省蚌埠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3月-2019年8月入院的86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脑卒中护理,研究组患者按照方案内容进行干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简易智力调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于患者入院时、卒中后4周和12周时分别评估患者的抑郁情况,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平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结果中的计数资料比较使用x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有效控制研究质量,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神经内科10名护士,使用预防及管理PSD的知识测验问卷,在方案实施前、培训结束后评估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根据方案中确立的最佳条目,制定相应的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了解护士方案实施前后循证实践依从性的变化。结果:1.构建了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包括团队管理、筛查和评估、药物预防、社会心理干预、康复训练、健康教育6大类别共19条推荐意见,其中14条强推荐,5条弱推荐。2.护士预防和管理PSD的知识水平:培训结束后,护士预防和管理PSD的知识水平得分(91.60±5.42),显着高于培训前得分(69.20±8.05),有统计学差异(t=-8.791,P<0.05)。3.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方案实施前,通过现状审查了解到护士对各个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较低,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的审查指标执行率分别为70%、50%、30%,剩余各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为0%。方案实施后再次对护士循证实践的依从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个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明显提高,第10条审查指标的执行率为95%;第6、7条审查指标的执行率为80%;其余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提高为100%,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提高。4.PSD发生率: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评分均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HAMD评分≤7分),干预后4周时,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45.23%,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27.50%,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852,P<0.05);干预后12周时,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45.24%,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17.50%,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896,P<0.05)。5.HAMD评分:(1)组间比较: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干预前HAMD评分无显着差异(z=-1.268,P=0.205,P>0.05)。干预4周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193,P<0.05),干预12周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173,P<0.05);(2)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和12周时,对照组和研究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Barthel指数评分:(1)组间比较:经非参数检验,干预4周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1.801,P>0.05),干预12周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z=-2.001,P<0.05)。(2)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和12周时,对照组和研究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MMSE评分:(1)组间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z=-0.622,P=0.534,P>0.05)。干预4周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z=-0.468,P>0.05),干预12周时,两组MMSE评分较之前均有所提高,但两组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z=-1.347,P>0.05)。(2)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4周和12周时,对照组和研究组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是基于最佳证据,结合具体临床实际、专家评定及现状审查而形成,可以为PSD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2.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能够预防或减少PSD的发生,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卒中患者的预后。3.该方案可以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和管理PSD的知识水平以及循证实践依从性。
孙成梅[7](2019)在《回授法在神经内科跌倒高风险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神经内科跌倒高风险患者实施回授法健康教育,探讨回授法健康教育在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期为完善预防跌倒健康教育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8年1月8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130例跌倒高风险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2018年1月4月先入院的65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5月8月后入院的65例设为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医院内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和3次院外随访,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和院外随访的基础上,同时接受回授法健康教育。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预防跌倒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及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于干预前、出院时、干预1个月后及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测量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统计住院期间、干预1个月后及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跌倒发生情况。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回授法的应用效果。结果1.最终干预组61例,对照组60例完成本次研究。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出院时、干预后1个月以及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5个时间点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4个时间点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干预组评分: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1个月>出院时>干预前(P<0.01);(3)对照组评分:出院时>干预前(P<0.05),干预后、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比较无差异。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出院时、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自我效能得分干预组和对照组有差别,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3.两组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能力经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在4个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干预组评分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1个月>出院时>干预前(P<0.01)(3)对照组评分干预后>干预前(P<0.01),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与干预后比较无差异。其中跌倒自救行为管理和危险行为管理干预前后无差异。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在出院时、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均高于对照组(P<0.05)。4.应用秩和检验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干预前无差别,在出院时、干预后1个月、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有差异(P<0.01);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患者无需依赖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占的比例越来越低。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过跌倒。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跌倒例数分析,结果发现:干预后1个月、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跌倒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授法健康教育较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更能有效提高神经内科跌倒高风险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发生跌倒危险因素。
武园园[8](2020)在《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根据现状调查结果,结合质性访谈,构建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为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培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1.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量性研究基于文献的研究基础,便利抽取2018年9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复诊的314名癫痫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现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后期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构建提供支撑。2.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体验研究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对癫痫患儿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探讨影响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因素,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就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问题对其认知和态度进行深入访谈,以补充前期量性研究的不足,也为后期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构建提供依据。3.构建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制定了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初稿,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行修订,形成最终的实施方案。结果1.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总体情况通过对314名癫痫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癫痫患儿家长疾病照护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说明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偏低,照护能力一般;癫痫患儿家长疾病管理困难处于较高水平,说明癫痫患儿家长疾病管理较困难;癫痫患儿家长癫痫知识掌握处于较低水平,说明癫痫患儿家长癫痫知识掌握情况较差。2.质性研究探讨了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培养途径以半结构访谈的形式来收集资料,访谈了参与照护能力水平调查的14名癫痫患儿家长,最终将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及感受归纳为五大主题,分别是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薄弱、癫痫患儿家长心理负担沉重、癫痫患儿家长生活压力增大、支持系统薄弱、癫痫患儿家长对专业支持的期待。3.构建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制定了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初稿,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行修订,形成最终的运行方案。结论1.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癫痫知识掌握得分目前仍相对较低,疾病管理困难得分仍相对较高;2.质性研究归纳了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薄弱、癫痫患儿家长心理负担沉重、癫痫患儿家长生活压力增大、支持系统薄弱、癫痫患儿家长对专业支持的期待五大主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对策;3.构建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为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培训奠定基础。
朱晓萍[9](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齐琲[10](2020)在《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研制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制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明确问卷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对问卷进行应用并分析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水平。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构建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首先,在Nutbeam健康素养分层模型和知信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文献回顾对本课题相关国内外文献、指南及书籍等进行分析、总结与归纳,初步确定问卷的维度与条目池;其次,对10名居家脑卒中照顾者和9名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对问卷维度及条目进行补充,形成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函询初稿;最后,邀请15位与本课题相关领域专家对问卷进行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并经过小样本施测形成问卷施测稿。第二阶段:对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在社区首先收集309份问卷数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问卷项目分析、外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其次,再收集30份问卷数据,用于重测信度分析;最后另收集409份问卷数据,使用IBM SPSS Amo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形成问卷终版。第三阶段:应用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对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阶段的409份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水平进行分析。结果第一阶段:在文献回顾及半结构访谈后,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形成认知与态度(5个条目)、功能性(25个条目)、互动性(11个条目)、评判性(8个条目)4个维度49个条目;经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对问卷进行修改后,本问卷形成认知与态度(5个条目)、功能性(21个条目)、互动性(9个条目)、评判性(8个条目)4个维度43个条目。第二阶段: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总体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8,各个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0~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出4个公因子,共解释总变异量的56.492%,载荷范围在0.457~0.853,整体问卷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40,各维度 Cronbach’s α 系数在0.877~0.929;问卷整体折半信度Guttman Spilt系数为0.767,问卷重测信度0.980,各维度重测信度在0.901~0.968。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添加同维度不同条目残差间23条协方差相关关系,拟合指标χ2/df=1.893、NFI=0.907、IFI=0.954、CFI=0.953、RMSEA=0.047,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终版包含认知与态度(4个条目)、知识掌握(7个条目)、技能操作(10个条目)和信息互动评判(15个条目),共4个维度36个条目。第三阶段:居家脑卒中照顾者的营养素养实际得分为(125.34±25.944)分,且认知态度维度条目平均分最高,信息互动评判维度平均分最低;老年、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较为拮据、是患者配偶的照顾者营养素养水平较低(P<0.05),且照顾有多种慢性病患者、没有接受过专业营养指导治疗患者的这类照顾者营养素养水平也较低。结论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包括认知态度、知识掌握、技能操作及信息互动评判共4个维度36个条目,维度及条目体现了问卷指导理论的内容要求,能较全面反映脑卒中家庭照顾者的营养素养水平,信效度良好,具有较好稳定性、有效性和敏感性;问卷具有实用性,问卷语言通俗易懂,能用于各个文化层次的照顾者,可作为家庭照顾者营养素养的测评工具。另外,应改善居家脑卒中照顾者的营养素养水平,尤其是对照顾者的营养信息互动评判能力培养。本研究中,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包含照顾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与患者关系、患者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以及患者是否接受过专业营养指导治疗。
二、神经内科护理资料收集范围的临床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内科护理资料收集范围的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一、田野研究 |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一、明确方案主题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质量控制 |
五、伦理考虑 |
六、研究结果 |
七、小结 |
第九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2)基于循证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中英文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
2 国内外关于吞咽障碍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国内吞咽障碍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存在差距 |
3.2 临床实践缺乏循证基础 |
3.3 管理方案不完善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定义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
2 “5S”证据模型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实践现状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知识缺乏 |
2.2 重视不足 |
2.3 执行率低 |
2.4 障碍因素 |
3 讨论 |
3.1 知识是行动的基础,应加强医务人员吞咽障碍相关知识的培训 |
3.2 依据指南建立吞咽障碍管理方案,提高执行率 |
第二节 吞咽障碍患者对吞咽障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吞咽知识和吞咽技能的需求 |
2.2 生理需求 |
2.3 安全需求 |
2.4 社会支持 |
3 讨论 |
3.1 关注吞咽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是完善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 |
3.2 健康教育是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 |
第三节 医务人员吞咽障碍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类型 |
1.2 调查的对象 |
1.3 样本量估计 |
2 研究内容 |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2.2 调查的内容 |
3 结果 |
3.1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2 问卷的信度 |
3.3 问卷的效度 |
3.4 医务人员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 |
4 讨论 |
4.1 效度 |
4.2 信度分析 |
4.3 应加强医务人员吞咽障碍相关知识的培训 |
笫三章 证据综合 |
第一节 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的文献内容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证据检索策略 |
1.2 证据的纳入、排除标准 |
1.3 证据的评价标准 |
1.4 证据质量的评价过程 |
2 结果 |
2.1 纳入证据的一般情况 |
2.2 质量评价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现状 |
3.2 纳入研究对构建本管理方案的参考意义 |
第二节 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对吞咽障碍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4 资料提取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情况 |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冰酸刺激对吞咽障碍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4 资料提取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情况 |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证据传播 |
第一节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和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的制定 |
1 研究方法 |
1.1 成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
1.2 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 |
1.3 证据来源 |
2 结果 |
2.1 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最佳实践信息册 |
2.2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 |
3 讨论 |
第二节 专家会议 |
1 研究方法 |
1.1 专家的遴选 |
1.2 专家会议的主题 |
1.3 实施过程 |
1.4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会议专家的基本情况 |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2.3 专家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的建议和意见 |
3 讨论 |
3.1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
3.2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3.3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的可行性 |
第五章 证据应用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 |
2.3 抽样及分组方法 |
2.4 干预内容 |
2.5 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质量控制 |
2.8 遵循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医务人员层面:脑卒中吞咽障碍知识和行为得分 |
3.3 患者层面 |
3.4 医院层面 |
4 讨论 |
4.1 管理方案实施后吞咽障碍筛查率得以提高 |
4.2 提高营养风险筛查率 |
4.3 降低留置胃管率和留置胃管时间 |
4.4 降低卒中后肺炎发生率 |
4.5 改善吞咽功能 |
4.6 吞咽障碍管理方案对患者医疗利用度的影响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相关并发症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知识和行为问卷 |
附录2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例收集表 |
附录3 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表 |
附录4 口腔卫生评估登记表 |
附录5 口腔卫生状况评估表 |
附录6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健康教育路径 |
附录7 吞咽障碍管理流程 |
附录8 营养风险筛查流程 |
附录9 口腔护理流程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的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整合理论的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整合理论的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应用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伦理学原则考量 |
3 研究方法 |
4 资料收集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样本失访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评分比较 |
4 干预后两组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评分比较 |
5 干预后两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
6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讨论 |
1 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整合理论的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2 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整合理论的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的防治知识 |
3 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整合理论的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
4 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整合理论的干预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4)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分类及护理人力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三、相关支持理论 |
四、研究目的 |
五、研究方法及内容 |
六、研究设计 |
七、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力配置现况研究 |
一、神经内科护理人力配置质性访谈研究 |
二、神经内科护理人力配置与工作现状调查研究 |
第三部分 护理工作量工时测算及患者分类量表的设计与应用 |
一、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流程再造 |
二、神经内科护理工作量工时测算 |
三、患者分类量表的设计与应用 |
第四部分 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力分层配置研究 |
一、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能级岗位设置与配置测算 |
二、神经内科各能级岗位护理人力配置模型的构建 |
小结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5)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和家庭照护者支持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基础 |
第一部分 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实证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学基础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路线 |
2.3 研究实施 |
2.4 医学伦理 |
2.5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影响因素 |
3.2 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实施方案的制定 |
3.3 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方案的调整 |
3.4 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及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患方是启动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重要因素 |
4.2 公众痴呆症知识和及时诊断意识是促进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关键 |
4.3 社区医务人员是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适宜执行者 |
4.4 国家对社区医务人员的有效支持是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基础 |
4.5 及时诊断支持体系是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的重要保证 |
4.6 在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中应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
4.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8 小结 |
第二部分 以护士为主导的痴呆症患者家庭照护者支持干预效果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干预组痴呆症患者照护者支持需求调查 |
3.3 干预前两组SSCQ、ADLs、NPI-Q和 SF-36 基线比较 |
3.4 干预后两组SSCQ、ADLs、NPI-Q及 SF-36 比较 |
3.5 生活质量各维度比较 |
3.6 家庭照护者日志记录举例 |
3.7 干预组照护者对服务的满意度 |
第四章 讨论 |
4.1 加强对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支持 |
4.2 重视照护者对患者BPSD症状处置能力的培养 |
4.3 建立符合我国社会文化及服务背景的照护者支持方式 |
4.4 建立我国社区痴呆症患者照护者支持体系 |
4.5 发挥社区医务人员在痴呆症患者诊断后支持中的作用 |
4.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7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痴呆症照护工作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文献回顾 |
2.1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 |
2.2 脑卒中后抑郁界定 |
2.3 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工具 |
2.4 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
2.5 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措施 |
3 理论依据 |
3.1 脑卒中三级预防 |
3.2 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 |
4 研究意义 |
4.1 理论意义 |
4.2 实践意义 |
5 相关概念 |
第一部分 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1 现况调查 |
2 多学科合作小组的成立 |
3 证据的获取及质量评价 |
3.1 检索策略 |
3.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4 专家评定 |
5 现状审查 |
5.1 审查对象 |
5.2 审查结果 |
5.3 拟定与修订方案 |
第二部分 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应用及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工具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2.2 护士一般资料情况 |
2.3 护士层面 |
2.4 患者层面 |
讨论 |
1 预防PSD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2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应用效果 |
2.1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对PSD发生率及HAMD评分的影响 |
2.2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对Barthel指数评分的影响 |
2.3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对MMSE评分的影响 |
2.4 循证护理方案对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的影响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1 研究的创新性 |
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研究工具 |
附录C 个人简历 |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E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回授法在神经内科跌倒高风险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收集 |
4 统计学分析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原则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分析 |
2 对照组和干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3 对照组和干预组研究对象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
4 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较 |
5 对照组和干预组研究对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
6 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
讨论 |
1 回授法对跌倒高风险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响 |
2 回授法对跌倒高风险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
3 回授法对跌倒高风险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4 回授法对跌倒高风险患者跌倒的影响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8)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立项依据 |
1.2 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1.3 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现状研究 |
1.4 国内外“云课堂”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化平台的现状研究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现状研究 |
0 研究目的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癫痫患儿家长疾病照护能力、疾病管理困难、癫痫相关知识掌握总得分情况 |
2.3 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癫痫患儿家长疾病照护能力、疾病管理困难、癫痫相关知识得分比较 |
2.4 癫痫患儿家长疾病照护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2.5 癫痫患儿家长疾病管理困难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2.6 癫痫患儿家长癫痫相关知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2.7 癫痫患儿家长疾病照护能力、疾病管理困难、癫痫相关知识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癫痫患儿及家长的一般资料 |
3.2 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现状 |
3.3 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的影响因素 |
3.4 癫痫患儿家长疾病照护能力、疾病管理困难及癫痫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体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癫痫患儿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 癫痫患儿家长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原则 |
5.1 知情同意原则 |
5.2 保密原则 |
6 结果 |
6.1 受访者的一般资料 |
6.2 访谈结果 |
7 讨论 |
7.1 癫痫患儿家长的疾病知识缺乏 |
7.2 癫痫患儿家长的身心健康状态亟待改善 |
7.3 癫痫患儿家长的社会支持薄弱 |
7.4 亟需构建系统全面的癫痫患儿家长照护能力实施方案 |
第三部分 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专家小组会议步骤 |
2.2 专家小组会议的筹备 |
2.3 专家的选择 |
2.4 资料收集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初步制定实施方案阶段 |
3.2 修订实施方案阶段 |
4 伦理原则 |
4.1 知情同意原则 |
4.2 保密原则 |
5 结果 |
5.1 专家基本信息分析 |
5.2 专家小组会议结果分析 |
5.3 专家意见分析 |
5.4 实施方案修订稿 |
5.5 癫痫患儿家长评析“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阶段 |
6 讨论 |
6.1 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6.2 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分析 |
6.3 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前瞻性分析 |
总结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 |
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云课堂”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
五、研究内容 |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人权保护措施 |
九、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
(四)讨论 |
(五)小结 |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
(四)干预措施 |
(五)资料收集方法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结果 |
(九)讨论 |
(十)小结 |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八)小结 |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营养素养的概念及发展 |
1.2 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不容忽视 |
1.3 评估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势在必行 |
1.4 国内外营养素养评估工具研究现况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 文献研究 |
2 半结构访谈 |
2.1 研究对象 |
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计算 |
2.3 资料收集 |
2.4 资料分析 |
3 DELPHI专家函询 |
3.1 专家的选择 |
3.2 专家函询表 |
3.3 问卷筛选与修改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 问卷预调查 |
5 《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信效度检验 |
5.1 研究对象 |
5.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计算 |
5.3 研究工具 |
5.4 数据统计分析 |
6 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现况分析 |
6.1 研究对象 |
6.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计算 |
6.3 研究工具 |
6.4 数据统计分析 |
7 质量控制 |
7.1 问卷初稿形成阶段 |
7.2 专家函询阶段 |
7.3 问卷调查数据收集阶段 |
7.4 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 |
8 伦理原则 |
8.1 知情同意原则 |
8.2 保密原则 |
8.3 有益原则 |
8.4 不伤害原则 |
研究结果 |
1 文献研究 |
2 半结构访谈 |
2.1 访谈结果 |
2.2 访谈后条目来源汇总 |
2.3 导师组讨论结果 |
3 DELPHI专家函询结果 |
3.1 专家选择情况 |
3.2 第一轮Delphi专家函询 |
3.3 第二轮Delphi专家函询 |
3.4 问卷预调查 |
4 信效度检验 |
4.1 项目分析 |
4.2 内容效度分析 |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 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
4.5 信度分析 |
4.6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 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水平 |
5.1 一般资料 |
5.2 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得分情况 |
5.3 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单因素方差分析 |
讨论 |
1 研制本问卷的必要性与实用性 |
2 问卷设计过程规范 |
2.1 问卷构建程序合理 |
2.2 问卷条目及维度的来源和筛选过程可靠 |
3 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
3.1 内容效度分析 |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3 信度分析 |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 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水平分析 |
4.1 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有提升空间 |
4.2 不同类型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的显着性差异 |
5 对后期问卷改进的启示 |
结论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2.1 研究的创新性 |
2.2 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营养素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神经内科护理资料收集范围的临床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2]基于循证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D]. 董小方. 郑州大学, 2018(12)
- [3]基于健康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的中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研究[D]. 李瑶瑶. 青岛大学, 2020(01)
- [4]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分类及护理人力配置研究[D]. 江会.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5]社区痴呆症患者及时诊断和家庭照护者支持的实证研究[D]. 练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6]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唐玉婷. 蚌埠医学院, 2020(03)
- [7]回授法在神经内科跌倒高风险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D]. 孙成梅. 青岛大学, 2019(02)
- [8]癫痫患儿家长“居家照护云课堂”实施方案的构建研究[D]. 武园园. 郑州大学, 2020(02)
- [9]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10]居家脑卒中照顾者营养素养测评问卷研制及应用[D]. 齐琲.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