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半导体技术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岩[1](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著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张玉娇[2](2020)在《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导体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防安全都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正处于一场以5G、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半导体产业是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中的重要基础,对于国家来说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于新一轮深度调整阶段,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全力布局半导体产业,力争在新的产业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作为追赶型国家,韩国半导体产业历经从无到有的过程,抓住半导体产业国际转移的“机会窗口”,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下,逐渐成为世界半导体巨头,它的成长经历对后来者发展半导体产业有重要参考价值。2019年7月1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原材料进行管制,日韩之间爆发贸易摩擦,暴露出韩国半导体产业对日原材料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畸形、核心部件自给能力不足等问题,给韩国半导体产业生产和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中美贸易摩擦给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面临信息技术革命下技术突破遇到瓶颈和世界半导体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贸易环境恶化迫使韩国不得不加快产业改革步伐,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市场认可度低。美国制裁中兴、打压华为,暴露出中国在半导体等核心部件领域自给能力差的问题。为应对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和美国极力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经验,加速实现半导体技术自主创新,以期在新的半导体产业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文献,梳理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发现政府和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在宏观层面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半导体产业倾斜,间接干预产业发展,企业在微观层面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技术创新。虽然韩国已跻身世界半导体强国行列,但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半导体市场周期性波动和日韩贸易摩擦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给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为了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对产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政府一边运用外交手段与贸易伙伴谈判,一边联合企业推动半导体核心部件国产化,发展系统芯片技术,完善产业结构。本文认为韩国半导体产业作为后发者的后发优势基本耗尽,产业发展进入创新推动阶段,因此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充分注重技术创新。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给韩国注入技术创新动力,成为半导体产业改革的契机。
周建军[3](2018)在《寡头竞合与并购重组: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赶超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发国家的产业组织体系,以日本和韩国最为典型。作为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形式,产业政策协调下的大型寡头企业联合投资的研发联合体,对日本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研发联合体进行联合投资、合作研究的日本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就是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类似日本,韩国大企业始终以寡头竞合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推动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日本半导体企业的技术赶超也引发了美日半导体企业的全球贸易战和并购重组。因应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赶超,美国在1990年前后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对企业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等,从生产制造、研究开发、市场竞争等方面入手,以拯救衰败中的美国半导体产业。半导体产业赶超的历史表明,只要与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特点和技术创新要求相趋同,以产业政策推动和领军企业共同投资组织的研发联合体、技术收购、企业合并等并购重组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汪超,张慧智[4](2018)在《韩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半导体芯片的进口大国。相较欧美、日韩,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作为半导体芯片输出大国,韩国在发展半导体产业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此次研究在阐述韩国发展半导体产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国产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杨立功,于晓权,李晓红,罗俊[5](2015)在《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设计技术不断涌现,给半导体器件及电路带来了各种新的可靠性问题。阐述了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在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保证国产半导体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
刘家良[6](2020)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中美贸易摩擦处于僵持阶段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油价、股市三重影响下,世界经济衰退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保护主义、单边措施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半导体产业一直是中国的关键产业,也在这次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较大的冲击。日本半导体产业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一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也成为了美国强力干扰的对象。中日两国的半导体产业都曾经和正在经历美国的干扰甚至打压,中国应该吸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以尽快实现半导体的强劲发展。半导体产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有政府的影响,日美两国的半导体贸易摩擦更是政府直接参与,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本文的核心理论,幼稚产业理论解释了后发国家保护半导体产业的必要性,囚徒困境解释了为什么政府的保护不能持续。本文从微观着眼,兼顾日美两国的宏观情况,重点围绕半导体贸易摩擦进行全面的分析。日本在石油危机之后依旧保持稳定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电子产业,而电子产业的核心就在于半导体。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半导体出口大国,这引来美国的反击。美国依托自身的综合实力优势,以国内制裁推动国际谈判,逼迫日本采取措施开放市场;日本试图像往常一样推诿拖拉,但由于半导体产业的特殊性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对半导体产业的争夺,最终导致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一度衰落。日美半导体产业所发生的摩擦,对两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虽然短期内获得了巨额的收益,但是这种收益是依托于泡沫经济之上,为半导体产业的萎缩埋下伏笔;美国不再坚持自由贸易的立场,转向国家干预,并且获得了在半导体产业内的长足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主义色彩加深,但是全球半导体技术取得了进步,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从日美摩擦中发展了本地的半导体产业。虽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追赶阶段,但是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从宏观上讲,要深化改革开放,提升本国的经济活力,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微观上讲,半导体产业要立足研发、加大投资,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在国际事务中,企业应主动开拓出口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政府在谈判中坚持底线,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论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对论文内容进行铺垫;第二章是理论和定义,阐述半导体产业的特点,界定“贸易摩擦”和“半导体贸易摩擦”,涉及的经济学理论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和囚徒困境理论;第三章首先介绍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产生的四个原因,然后对两国的半导体产业及其贸易摩擦的历史过程进行叙述。以两次半导体协议的签署时间为节点,将贸易摩擦分为三个阶段;第四章总结美国在贸易摩擦中所采取的措施,概括来说,就是美国凭借其国际地位采取政治手段,对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进行打压;第五章归纳日本的应对策略。总体而言,就是防守策略,通过让步缓解矛盾,通过迂回手段化逆境为顺境;第六章从日本、美国、世界三个角度分析此次摩擦所产生的影响。整体来看,既有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有主观上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七章,将视角拉回到中国,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提炼出对中国的启示,概括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以及中美半导体摩擦过程,总结日本应对策略中在经济、政治上的经验与教训,根据这些经验与教训为中国提出建议。
周琦,陈万军,张波[7](2012)在《硅基GaN功率半导体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宽禁带半导体氮化镓(GaN)器件具有高压、高速、高功率、高效率、耐高温等优点,针对未来功率电子应用,GaN器件具有传统Si材料器件所不可比拟的优势。Si基GaN(GaN-on-Si)功率半导体技术由于使用Si衬底材料,可在大直径硅晶圆上外延GaN且具有与传统Si工艺兼容等优势,成为未来功率半导体技术发展的理想选择。在此从GaN-on-Si功率半导体所涉及的GaN外延技术、器件耐压优化、增强型器件技术、电流崩塌效应、Si工艺兼容、功率集成、器件可靠性等多个方面报道了GaN-on-Si功率半导体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GaN-on-Si功率半导体技术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李福林[8](2011)在《基于案例比较的技术路线图研究》文中指出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是一种新型的技术管理工具,在技术管理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技术的发展、应用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论文基于对国内外技术路线图案例的考察,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技术路线图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摩托罗拉公司技术路线图、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和韩国国家技术路线图的描述,以及我国广东省甘蔗制糖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和国家能源技术路线图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技术路线图同国外之间的差距,如制定主体的不同、管理方式和研发方式的差异等。进而比较总结出国外技术路线图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未来的技术路线图制定和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同时,技术路线图从方法论角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应用和管理技术。论文中主要从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系统论思想以及集成方法三个方法论角度论述,这些方法论启示给我们的技术管理提出了新思路。最后,针对我国当前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创新主体单一、创新网络分散和支撑服务体系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技术路线图是解决当前我国技术创新问题的一种方法。从技术路线图在创新链构建、关键共性技术以及集成创新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来论述技术路线图在我国当前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总的来说,技术路线图对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冯昭奎[9](2018)在《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赶超与创新——兼谈对加快中国芯片技术发展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40—50年代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先后在美国诞生,日本相继引进相关技术,并研发出晶体管收音机和集成电路计算器等大众化个人化产品,以其巨大销路推动了本国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通商产业省对企业引进消化美国先进技术实施了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在60年代对尚处于初创阶段的集成电路产业实施严格保护;富于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半导体科技工作者、技能工人和企业经营者,构成了赶超美国先进技术所需各种人才的"绝佳搭配";在战前及战后的工业化基础上,迅速形成了独立的由集成电路产业、集成电路生产设备产业和集成电路材料产业组成的全产业链。进入21世纪,日本顺势而为,推动产业结构改革,开拓新兴技术领域,大力培育半导体产业发展新优势。
冯昭奎[10](2018)在《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文中研究表明二战后,日本半导体产业经历了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发展轨迹,经过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努力,半导体技术水平超过此前一直处于世界引领地位的美国。为了打压日本,美国采取强力的压制措施,结果引发了由其主导的激烈的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经过两次"日美半导体协议"的签署,20世纪90年代美国获得了"日美半导体战争"的全面胜利,尽管如此,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依然在世界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半导体贸易摩擦,是日美间一系列贸易摩擦和高技术摩擦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环。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其实质是美国对后发国家高技术发展的限制,双方的措施、谈判交涉及最后结果,都对中国有重要的启示。
二、国内半导体技术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半导体技术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
9.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
1.2.2 韩国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研究 |
1.2.3 韩国企业发展战略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半导体产业内涵及相关理论 |
2.1 半导体及半导体产业界定 |
2.2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重要性 |
2.3 半导体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后发优势理论 |
2.3.3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和特点 |
3.1 萌芽阶段:1965 年—1981 年 |
3.2 成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
3.3 稳定阶段:1992 年—1999 年 |
3.4 革新阶段:2000 年—至今 |
3.5 半导体产业各阶段的特点 |
3.5.1 萌芽阶段:形成以外资主导的产业格局 |
3.5.2 成长阶段:重视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快速进步 |
3.5.3 稳定阶段:存储半导体领先优势逐渐稳固 |
3.5.4 革新阶段:发展非存储业务完善产业结构 |
第4章 韩国政府在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4.1 利用出口导向战略指导产业发展 |
4.2 利用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半导体产业发展 |
4.3 提供金融和财政政策鼓励企业技术研发 |
4.4 组建官产学研联盟推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
第5章 韩国企业在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5.1 采取不平衡赶超战略,提升DRAM市场占有率 |
5.2 企业家具有冒险精神,逆周期投资挤出竞争对手 |
5.3 内部竞争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引进海外人才破除技术壁垒 |
5.4 大企业间寡头竞合推动技术进步 |
第6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挑战 |
6.1 日韩半导体摩擦暴露韩国半导体产业结构问题 |
6.2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增加全球市场不确定性 |
6.3 全球半导体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企业竞争力 |
第7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对挑战的应对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 |
7.1 政府使用外交手段反击日本管制 |
7.2 政企联合推动半导体核心部件国产化 |
7.3 加大非存储芯片研发投入,改善半导体产业结构 |
7.4 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7.4.1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7.4.2 中国半导体产业未来发展的经验借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寡头竞合与并购重组: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赶超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寡头竞合与日韩的产业赶超 |
(一) 寡头竞合与并购重组 |
(二) 产业赶超的经济意识形态 |
寡头竞合与并购重组: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赶超 |
(一) 基于研发联合体的并购重组 |
(二)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赶超 |
寡头竞合与并购重组: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赶超 |
(一) 基于研发联合体的并购重组 |
(二) 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 |
对赶超的应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并购重组 |
(一) 受监管的垄断:半导体技术的起源 |
(二) 对日本半导体赶超的应对 |
赶超背景下的中国半导体产业 |
(4)韩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韩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成功经验 |
(一) 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
(二) 官产学研的通力合作 |
1. 采用“政府+大企业+高校”模式, 推动“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的高效融合。 |
2. 重视“引进+培养”半导体技术人才。 |
3. 完整的产业链条+精细的企业分工+多个半导体产业城市群。 |
(三) 逆周期投资 |
3.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息息相关, 二者之间整体呈正相关态势。 |
(四) 韩国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支撑 |
(五) 企业员工的不辞辛劳 |
(六) 时间和空间上的精确市场定位 |
二、韩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三、结语 |
(5)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的基本概念 |
3 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内容 |
4 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的研究现状 |
5 对国内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的建议 |
5.1 半导体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技术 |
5.1.1 必要性 |
5.1.2 研究内容 |
5.2 集成电路工艺可靠性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 |
5.2.1必要性 |
5.2.2 研究内容 |
5.3 半导体器件可靠性寿命评价技术 |
5.3.1 必要性 |
5.3.2 研究内容 |
6 结束语 |
(6)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 |
1.2.2 国外相关文献 |
第2章 贸易摩擦及相关理论 |
2.1 贸易摩擦的相关概念 |
2.1.1 贸易摩擦的概念 |
2.1.2 半导体贸易摩擦的概念及其特点 |
2.2 相关理论 |
2.2.1 幼稚产业保护论 |
2.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2.2.3 囚徒困境理论 |
第3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起因与演变过程 |
3.1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起因 |
3.1.1 产业发展模式不相同 |
3.1.2 市场开放度不一致 |
3.1.3 进出口数量不平衡 |
3.1.4 美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维护 |
3.2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演变过程 |
3.2.1 签署《日美半导体协议》之前的日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
3.2.2 两次日美半导体协议之间的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
3.2.3 《新日美半导体协议》签署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发展 |
第4章 美国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所采取的措施 |
4.1 制造国际压力逼迫日本在经济领域的让步 |
4.1.1 通过外交谈判签署协议 |
4.1.2 依据美国法律开展各项调查 |
4.1.3 通过政治手段干预日本企业的发展 |
4.2 国内通过相关议案赋予政府部门干预权限 |
4.2.1 对原有法律体系扩充 |
4.2.2 国会讨论或通过关于日美贸易问题的相关议案 |
第5章 日本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的应对策略 |
5.1 提高日本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 |
5.1.1 调整关税体系 |
5.1.2 对现有市场结构进行改革 |
5.1.3 签订个别市场分类协议 |
5.2 通过价格管制间接实现“全面”的自主限制出口 |
5.3 通过扩大对外投资“迂回”缓解贸易摩擦 |
5.3.1 通过对美国的投资缓解贸易摩擦 |
5.3.2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避贸易摩擦 |
第6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 |
6.1 对日本的影响 |
6.1.1 短期影响 |
6.1.2 长期影响 |
6.2 对美国的影响 |
6.2.1 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明显改善 |
6.2.2 美国企业不得不大力研发新技术以保证技术优势 |
6.2.3 美国开始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
6.2.4 美国获得了日本直接投资的一部分 |
6.3 对世界的影响 |
6.3.1 短期内进一步加重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
6.3.2 促进了全球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进步 |
6.3.3 半导体产业从日本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
第7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
7.1 中美贸易摩擦在半导体产业上的表现 |
7.1.1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
7.1.2 中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
7.2 日本应对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上的经验与教训 |
7.2.1 日本在应对摩擦时的经验 |
7.2.2 日本在应对摩擦时的教训 |
7.3 吸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
7.3.1 调整出口结构,促进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多元化 |
7.3.2 加强自主研发力度以掌握核心技术 |
7.3.3 面对贸易摩擦要积极应对 |
7.3.4 有效利用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案例比较的技术路线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技术路线图的一般概念 |
1.3 国外技术路线图研究综述 |
1.4 国内技术路线图研究综述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2 国外技术路线图案例分析 |
2.1 摩托罗拉公司技术路线图 |
2.2 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 |
2.3 韩国国家技术路线图(NTRM) |
3 国内技术路线图案例分析 |
3.1 广东省甘蔗制糖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 |
3.2 国家能源技术路线图 |
3.2.1 国家技术路线图的一般知识 |
3.2.2 国家能源技术路线图分析 |
4 国内外技术路线图案例的比较及其方法论启示 |
4.1 国内外技术路线图制定主体的比较 |
4.2 国内外技术路线图其他方面的比较 |
4.3 技术路线图的方法论启示 |
5 技术路线图与我国的技术创新 |
5.1 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
5.2 技术路线图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活动和工作 |
(9)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赶超与创新——兼谈对加快中国芯片技术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进美国晶体管技术, 开发半导体收音机等民用产品, 促进晶体管工业的发展 |
二、以电子计算器等民用电子产品打开集成电路的广阔市场 |
(一) 日美IC竞争激化 |
(二) 日本开发个人计算机等民生产品 |
三、启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 实现成功跳跃 |
四、战后日本半导体产业持续赶超美国的影响因素 |
(一) 国家扶持 |
(二) 人的因素 |
(三) 构筑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
(四) 善于运用市场竞争的推动力 |
五、日本半导体产业面对新形势的创新与发展 |
(一) 日本半导体产业推行结构性改革的代表性案例 |
(二)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新技术优势 |
1.用于自动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汽车的芯片 |
2.物联网相关芯片 |
3.机器人芯片 |
4.半导体材料技术 |
六、结 语 |
(10)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 |
(一) 日本的晶体管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发展 |
(二) 日本的集成电路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发展 |
二、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和高技术摩擦 |
(一) “半导体战争” |
(二) IBM商业间谍案 |
(三) 东芝事件 |
三、日美半导体摩擦和高技术摩擦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
结语 |
四、国内半导体技术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2]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D]. 张玉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3]寡头竞合与并购重组: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赶超逻辑[J]. 周建军. 国际经济评论, 2018(05)
- [4]韩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 汪超,张慧智.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18(05)
- [5]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现状与展望[J]. 杨立功,于晓权,李晓红,罗俊. 微电子学, 2015(03)
- [6]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D]. 刘家良. 吉林大学, 2020(08)
- [7]硅基GaN功率半导体技术[J]. 周琦,陈万军,张波. 电力电子技术, 2012(12)
- [8]基于案例比较的技术路线图研究[D]. 李福林. 浙江大学, 2011(12)
- [9]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赶超与创新——兼谈对加快中国芯片技术发展的思考[J]. 冯昭奎. 日本学刊, 2018(06)
- [10]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J]. 冯昭奎. 日本研究,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