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分钟匀速跑对大学生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鑫[1](2021)在《不同运动负荷下发展13-14岁初中生心肺耐力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万祎祎[2](2021)在《循环训练法在大学生软式网球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王梦雅[3](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逯梦伊[4](2021)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团队意识差、久坐不运动等,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严峻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于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和普及进入大学校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的特点是运动时间短、强度大、效果好。这对于课业压力大且课余时间少的大学生而言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训练法时间长、形式单调枯燥的弊端。本研究选择80名均无体育运动锻炼习惯的非体育专业类在校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男、女各40人作为受试者,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维度,对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平衡协调能力进行测试,同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最后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实验前后受试者各项被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内容:结果:1.身体形态:男生体重成绩有所下降、BMI指数趋近正常范围,且成绩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而女生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生体脂百分比、腰臀比成绩均有所下降,并出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身体机能:男女生肺活量成绩均有显着提升,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身体素质:女生的力量、耐力、柔韧、速度、灵敏和平衡素质均得到显着提升,并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男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除引体向上及50米跑外均有显着提升,并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4.高强度间歇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中具有可行性。结论:1.在身体形态方面,经过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后可以有效的控制体态,降低大学生肥胖的风险。实验对象中的体重、BMI身体形态指标明显趋于正常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男生较女生更具有明显差异性。而体脂百分比、腰臀比成绩男女生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2.在身体机能方面,12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显着提高大学生肺活量,提高身体机能水平。3.在身体素质方面,12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和平衡素质。但对于男生上肢肌肉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对于力量素质立定跳远的改善效果女生大于男生。4.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且可以作为大学生健身运动的有效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实施性。参与锻炼的人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从而选择正确的自主锻炼方法。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于无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体育锻炼上,且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增强体质健康目的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发展,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也为今后高强度间歇训练进入大学体育课的开展提供一定推广参考,对大学体育课中加入新形式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张天奎[5](2021)在《变换、间歇训练法对初一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深入了解我国初中学生耐力素质现状以及对影响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初中生耐力教学枯燥以及学生耐力练习兴趣不高的现实情况,因此本研究引入内容变换训练法变换练习内容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负荷指标进行实验探索研究。本研究采用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以随机抽取初一年级两个班级A班和B班共计6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形态(BMI)、身体机能(肺活量、最大摄氧量)、耐力素质(女800米/男1000米、400米)、力量素质(平板支撑、立定跳远)和体育学习兴趣指标进行测试。耐力教学实验时间为12个教学周,共计36次课,每次课的实验时间为25分左右。其中A班(对照班)进行以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为主要练习方法的耐力教学,B班(实验班)进行以“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结合应用为主要练习方法的耐力教学。实验后对两班学生各项指标再次进行测试,并对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1.通过12周运用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后BMI指数、肺活量指数、最大摄氧量、800米/1000米成绩、400米成绩、平板支撑成绩以及立定跳远成绩的显着性均高于实验前。而在兴趣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12周运用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结合内容变换训练法的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BMI指数、肺活量指数、最大摄氧量、800米/1000米成绩、400米成绩、平板支撑成绩、立定跳远成绩、体育学习兴趣的显着性均高于实验前。3.通过12周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后BMI指数、肺活量指数、最大摄氧量、800米/1000米成绩、400米成绩、平板支撑成绩以及立定跳远成绩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实验班在体育学习兴趣上显着性高于对照班。研究结论:1.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与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均可在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的同时提高力量素质。2.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与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在改善身体形态、增强身体机能的效果上相同。3.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应用可提高初中生对耐力练习的兴趣。
徐野[6](2021)在《CrossFit在高中女生体能模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确立了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其中高中体能教学是这次改革的亮点,不仅把体能教学放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位置,而且设置为必修必学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高中体能教学的意义与价值。体能模块课程的设立有利于改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当前如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体能模块教学,高效并寓教于乐地提升学生体能已成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自新课标实施三年以来,体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Cross Fit练习体系是21世纪初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的体能练习体系,目的是在有效的时间内更有利于增强身体的健康,自其推广以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认可。基于此,本研究尝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促进高中女生体能发展的角度出发,将Cross Fit练习理念应用在高中体能模块教学中,探索Cross Fit对于高中女生体能发展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实验法,在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主校一、二、三、四班,在四个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主校三、四)29名女生作为实验组,两个班(主校一、二)29名女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安排9周,每周2节课,对体能模块教学课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Cross Fit练习和常规练习干预下参与体能模块教学,对比两组学生9周体能模块教学后各体能测试指标的变化差异。同时,也通过参照高中女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调查两组学生体能模块教学后对体育学习兴趣态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高中体能模块教学练习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负荷监控手段单一,教师对体能模块教学满意度整体偏低,对体能模块教学内容了解不够深入。(2)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两个维度,筛选出Cross Fit三大训练元素的练习手段并设计实验方案。(3)9周体能模块教学实验后,体能评价指标中,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BMI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肺活量指标中实验组更好,呈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身体素质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提升,其中50米跑呈显着性差异(P<0.05);(4)9周体能模块教学实验后,在体育锻炼兴趣评价指标中,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呈极显着差异(P<0.01),实验组的兴趣提升更明显。研究结论:本研究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在遵循体育教学实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两个维度,设计一套以Cross Fit为基础的适合我国高中女生体能教学的练习方案,并将其与常规的练习方案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一个体能模块教学,实验组的练习方案可有效提升学生体能水平,实现了改善学生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同时实验组练习方案也能较大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能练习的兴趣。
伍亿[7](2021)在《利用心率变异性判定普通男大学生无氧阈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指导当代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选取适合的运动强度,既能促进他们科学有效地锻炼身体,在体育运动中提高身体素质,又能保证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性,已成为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已被广泛证明是安全有效的运动训练强度,判定AT的方式主要通过血液乳酸的变化判定乳酸阈(LT),或通过呼吸代谢分析的方法确定通气阈(VT),虽然这两种判定AT的技术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但实际推广和应用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近年来,运动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可能是一种准确、有效且简便的判定AT的方法,HRV的指标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可能会出现类似AT的“阈值”又被称为心率变异阈(HRVT)。相关研究尝试在不同人群中验证其准确性,但是,这些研究的样本数量都较少,研究的差异性大,且样本多集中在欧洲,国内相关研究依然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阐明HRV是否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来测量中国普通男性大学生的AT。研究方法:本实验从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中征集健康男学生志愿加入,所有志愿者学生均经过详细的健康询问,身体健康者符合入选标准后方可进入实验。共28名受试者顺利完成了递增负荷的功率自行车测试,测试方案为以25w的初始负荷,60rep/s的速度蹬踏功率自行车,每1分钟增加25w的运动负荷,直到受试者力竭。测试期间,利用气体代谢分析仪采集气体代谢指标,使用通气阈法判定VT;同时利用Polar H10心率带采集受试者的HRV,导入到Kubios软件中进行HRV分析,使用SD1指标作为判定AT的依据,当连续两个运动负荷的SD1变化小于1ms时定义为HRVT。利用SPSS和Medcalc软件对HRVT和VT的摄氧量(VO2)、心率(HR)、功率(W)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利用HRV判定的HRVT-HR、HRVT-W、HRVT-VO2与VT-HR、VT-W、VT-VO2相比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都存在相关性(r=0.3766,r=0.495,r=0.9874)。Bland-Altman图表明,两种方法存在一致性。结论:(1)以25w初始负荷,每1min递增25w的功率自行车测试适合普通男大学生用于HRVT和VT的测量。(2)利用SD1指标判定的HRVT,与VT相比,HRVT-HR、HRVT-VO2、HRVT-VO2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存在相关性且一致性。(3)HRV分析可以作为判定普通男大学生AT的有效方法。与通气阈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成本低、简便的特点。
马正娟[8](2021)在《跳绳训练对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了探究跳绳训练对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羽毛球专项的两个班学生共32人进行实验研究,进行为期十周的教学干预实验,实验前后测定相关心率指标和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将测定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实验后对照组的体能恢复水平和心脏适应运动负荷能力有提升,在羽毛球速度耐力测试指标方面,运动成绩比实验前有提高,可以认为传统速度耐力训练方法对提高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2)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身体机能,机体无氧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和有氧工作能力都有提升效果,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大的运动负荷,提高体能的恢复速率,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素质。同时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成绩显着提高,可以认为跳绳训练对于提高羽毛球专项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有积极影响效果。(3)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身体机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效果不呈现显着性差异。运动成绩是运动能力的反映,实验后实验组400米和杀上网20个往返的运动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的T型跑5个往返运动成绩没有显着差异。跳绳训练和传统速度耐力训练对人体的身体机能同样具有提升效果,但最终体现在速度耐力素质上跳绳的训练效果稍优于传统速度耐力训练手段。(4)将跳绳引进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训练课堂,用作速度耐力的训练手段,有利于提升专项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水平,丰富体育院校羽毛球速度耐力的教学训练手段,拓宽体育院校羽毛球速度耐力素质的研究领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建议如下:(1)在今后的羽毛球课堂中应该让羽毛球专项学生充分认识跳绳训练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参与研发跳绳的训练方式,促进训练手段多样化,并在高校羽毛球专项素质训练课堂中进行使用与推广。(2)羽毛球速度耐力训练需要达到一定的负荷和强度才能达到训练效果,今后将跳绳引入羽毛球速度耐力训练时要严格控制训练时间和间歇时间,并且根据羽毛球项目特点进行训练,使其更有效发展羽毛球速度耐力素质。(3)跳绳训练的方式比较多样化,但缺乏一定的跑动距离,在长期的速度耐力素质训练中,应该与其他的训练手段相结合,力求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4)近年来关于羽毛球速度耐力素质的科学研究有所减少,尤其是在实验方面的研究,因此期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学者继续深入研究。
汤燕青[9](2020)在《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具有节奏感强、风格多样、对抗性小等特点,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组合教学具有多元化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本实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扬州大学大二年级啦啦操选修班52名女生进行为期12周的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以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重和体重指数的提升幅度大于单一教学,但不具有显着性。(2)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的提升幅度大于单一教学,但不具有显着性。(3)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50米、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提升幅度显着大于单一教学;对女大学生80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提升幅度大于单一教学,但不具有显着性。(4)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智慧和知识、勇敢、人性、公正、节制、超越维度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智慧和知识、勇敢、人性、公正、节制、超越维度的提升幅度均大于单一教学,且在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勇敢、人性、公正、节制维度具有显着性。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在花球啦啦操教学中可以融入花样跳绳进行组合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加强柔韧性练习和放松练习。(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愉悦的课堂氛围,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马铭蔚[10](2020)在《校园健美操对初中肥胖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胖是二十一世纪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健康状况备受关注,其健康状况不仅与个人和家庭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发展也有着密切关联。初中作为青少年重要的发展阶段,初中生肥胖问题不容忽视,对于肥胖的初中生来说,身体的肥胖不仅大大降低了他们身体素质的同时导致耐力训练的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初中生身体耐力素质的下降会对他们的升学以及学校的录取产生很大的影响,关系到自身的长远发展。因而,不管是从体育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强化对初中肥胖学生身体耐力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经研究有氧运动对肥胖人群在耐力和减脂方面有显着效果,校园健美操作为学校锻炼项目是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肥胖学生进行耐力素质训练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的:通过对初中肥胖学生实施校园健美操运动干预的实验研究,探讨校园健美操对初中肥胖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为研究肥胖学生的耐力素质方面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研究材料。方法: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个案访谈法展开研究。本研究从淄川开发区实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的体检报告表中选取了40名体重在60-70公斤,身高在1.61-1.67米,平均年龄在12岁单纯性肥胖(中医生诊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确定了最终愿意参加本次实验的肥胖学生为36名。根据实验的需要将36名受试的学生按照性别平均分组,其身高、体重、BMI随机的分配,每组各18名受试者,且所有受试者运动时间一致。开展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在大课间实验组采用校园健美操锻炼方式,对照组采用大课间常规锻炼(跑操)方式,以心肺功能和耐力跑测试作为评测学生耐力素质的标准,及时跟踪观察和记录受试学生的耐力素质变化。根据教学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将实验组实验前、后心肺功能测试情况及耐力跑测试成绩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对照组实验前、后心肺功能测试情况及耐力跑测试成绩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身体情况产生的变化,比较校园健美操锻炼与大课间常规锻炼对初中肥胖学生耐力素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12周校园健美操锻炼后心率缓和、增加肺活量、耐力跑成绩提高,与实验前对比心肺功能、耐力跑成绩有了明显改善。对照组12周大课间锻炼对心肺功能没有明显影响。校园健美操对促进肥胖学生耐力素质发展有明显帮助。2.校园健美操对肥胖学生体重、BMI减少有更加明显的效果,结果表明校园健美操对控制体重、改善肥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常规大课间锻炼对促进肥胖学生身体发展、减脂、提高耐力跑成绩没有显着的积极作用。4.校园健美操锻炼引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高于大课间常规锻炼,且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12分钟匀速跑对大学生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分钟匀速跑对大学生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
2.1.2 体质相关概念 |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
2.2 研究现状 |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量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4)高强度间歇训练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1.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新思路 |
2.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需求 |
3.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实用性 |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
(四)指标选取的依据 |
(五)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
二、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1.高强度间歇训练法 |
2.体质健康 |
3.身体素质 |
(二)国内外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研究 |
(三)国内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现状 |
(四)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适用范围与安全性 |
(五)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在各个领域的研究 |
1.竞技体育领域 |
2.体育锻炼领域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数理统计法 |
3.问卷调查法 |
4.实验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实验中可控因素的分析 |
(二)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 |
1.实验前后体重变化结果分析 |
2.实验前后BMI变化的结果分析 |
3.实验前后体脂百分比变化的结果分析 |
4.实验前后腰臀比变化的结果分析 |
(三)实验前后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变化的结果分析 |
(四)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 |
1.实验前后力量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2.实验前后耐力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3.实验前后柔韧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4.实验前后速度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5.实验前后灵敏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6.实验前后平衡素质变化的结果分析 |
(五)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法适用程度反馈 |
1.大学生参与高强度间歇训练课后主观态度的分析 |
2.大学生对高强度间歇训练内容满意度的分析 |
3.大学生参与高强度间歇训练后课余生活质量的分析 |
小结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变换、间歇训练法对初一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内容变换训练法 |
1.3.2 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 |
1.3.3 耐力素质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我国中学生耐力素质的研究 |
2.1.1 我国中学生耐力素质研究现状 |
2.1.2 我国中学生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 有关变换训练法应用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变换训练法应用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变换训练法的应用研究 |
2.3 有关间歇训练法应用的研究 |
2.3.1 国外关于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研究 |
2.3.2 国内关于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分析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测试结果 |
4.2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机能测试结果 |
4.3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有氧耐力测试结果 |
4.4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无氧耐力测试结果 |
4.5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力量素质测试结果 |
4.6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各项测试结果影响的分析 |
5.1.1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影响的分析 |
5.1.2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机能影响的分析 |
5.1.3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有氧耐力影响的分析 |
5.1.4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无氧耐力影响的分析 |
5.1.5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力量素质影响的分析 |
5.1.6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分析 |
5.2 对实验班实验教学计划的理论分析 |
5.2.1 实验教学目标、任务的安排 |
5.2.2 练习内容的选择 |
5.2.3 练习负荷的实施 |
5.3 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提高初中耐力课应用效果分析 |
5.4 不足之处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C 教学计划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CrossFit在高中女生体能模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课标中学生体能的重要性 |
1.1.2 高中体能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
1.1.3 高中女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
1.4.3 我国高中生体能教学研究 |
1.4.4 国外高中生体能教学研究 |
1.4.5 国内关于Cross Fit体能练习研究 |
1.4.6 国外关于Cross Fit体能练习研究 |
1.4.7 已有研究现状与不足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中女生体能模块教学现状 |
3.1.1 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能教学的认知 |
3.1.2 高中体能模块教学的实施 |
3.1.3 体育教师对体能模块教学实施状况的满意度 |
3.1.4 高中体能模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 |
3.2 高中女生体能练习的实验设计思路 |
3.2.1 Cross Fit练习理念切合高中女生体能教学实践 |
3.2.2 高中女生体能练习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
3.2.3 高中女生体能练习实验设计的原则 |
3.3 高中女生体能练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3.3.1 实验方案设计流程 |
3.3.2 体能练习的阶段安排 |
3.3.3 体能练习的内容安排 |
3.3.4 体能练习的负荷安排 |
3.4 实验效果分析 |
3.4.1 实验前两组女生各项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3.4.2 实验前后两组女生身体形态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3.4.3 实验前后两组女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3.4.4 实验前后两组女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3.4.5 实验前后两组女生心理量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表 |
附件2 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
附件3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件4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5 访谈对象详细信息 |
附件6 受试者须知 |
附件7 实验注意事项及同意书 |
附件8 运动能力诊断疾病调查表 |
附件9 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及方法 |
附件10 实验组练习手段使用说明 |
附件11 高中女生体能教学实验方案 |
(7)利用心率变异性判定普通男大学生无氧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2.文献综述 |
2.1 无氧阈概念 |
2.2 无氧阈的生理学基础 |
2.3 无氧阈的应用领域 |
2.4 无氧阈应用的相关研究 |
2.5 无氧阈的判定方法 |
2.5.1 血乳酸判定法 |
2.5.2 动脉血气判定法 |
2.5.3 通气阈法 |
2.5.4 心率偏离点法 |
2.5.5 积分肌电阈 |
2.5.6 近红外线光谱法 |
2.5.7 其他无创性判定方法 |
2.6 心率变异性的研究综述 |
2.6.1 心率变异性的基本概念 |
2.6.2 心率变异性分析的设备与软件 |
2.6.3 心率变异性在我国体育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2.7 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方法 |
2.7.1 时域分析法 |
2.7.2 频域分析法 |
2.7.3 非线性分析法 |
2.8 心率变异性判定无氧阈的生理学机制 |
2.9 心率变异性判定无氧阈的相关实验研究综述 |
2.10 利用心率变异性判定无氧阈在我国的研究综述 |
2.11 HRVT在评定健康状况和制定运动处方的应用综述 |
3.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专家访谈法 |
3.3 实验法 |
3.3.1 实验设备 |
3.3.2 预实验 |
3.3.3 正式实验 |
3.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
4.2 VT与 HRVT判定结果的比较 |
4.3 VT与 HRVT的一致性评价 |
5.讨论 |
5.1 本研究的实验仪器保障了实验的严谨性 |
5.2 通过预实验制定递增运动负荷方案和选择心率变异阈指标 |
5.3 统计结果表明HRVT是判定无氧阈的可靠指标 |
5.4 HRVT与 VT的生理学联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5.5 本研究存在的缺陷与值得改进的地方 |
5.6 将HRVT应用于实践当中是未来的研究课题 |
6.结论 |
7.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个人简介 |
(8)跳绳训练对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速度耐力训练的重要性 |
1.2.2 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训练存在的问题 |
1.2.3 跳绳训练与羽毛球速度耐力的联系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羽毛球项目特点 |
2.2.1 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和供能系统分析 |
2.2.2 羽毛球专项身体素质分析 |
2.3 羽毛球速度耐力素质的相关研究 |
2.3.1 速度耐力的概念 |
2.3.2 速度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
2.4 跳绳训练的相关研究 |
2.4.1 跳绳的概念 |
2.4.2 跳绳训练的价值与功能 |
2.4.3 跳绳在其他运动项目中的运用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国外研究现状 |
2.5.2 国内研究现状 |
2.6 研究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实验研究设计 |
3.3.1 实验对象 |
3.3.2 实验时间和地点 |
3.3.3 实验相关因素的控制 |
3.3.4 实验相关指标的选取原则、测量方法与器材 |
3.3.5 实验前测 |
3.3.6 实验干预方案 |
3.3.7 实验后测 |
4.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身体基本情况和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测试 |
4.1.1 实验前身体基本情况分析 |
4.1.2 实验前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关心率指标变化分析 |
4.2.1 实验前相关心率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实验组相关心率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对照组相关心率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关心率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 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实验组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对照组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相关速度耐力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4 实验组跳绳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9)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优秀率、合格率较低 |
1.1.2 现代女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不均衡 |
1.1.3 体育运动有利于改善学生身心健康 |
1.1.4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符合女大学生运动需求,深受女大学生喜爱 |
1.1.5 组合教学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花球啦啦操 |
2.1.2 花样跳绳 |
2.1.3 体质健康水平 |
2.1.4 积极心理品质 |
2.2 有关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 |
2.2.1 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的研究 |
2.2.2 有关体育运动与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 |
2.3 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
2.3.1 有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研究 |
2.3.2 有关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
2.4 有关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教学的研究 |
2.5 有关不同体育项目组合教学的研究 |
2.6 有关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测量的研究 |
2.6.1 有关体质健康水平测量的研究 |
2.6.2 有关积极心理品质测量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心理测量法 |
3.2.3 测试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状况 |
4.1.1 实验前实验对象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
4.1.2 实验前实验对象积极心理品质状况 |
4.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
4.2.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
4.2.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
4.2.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
4.3.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的影响 |
4.3.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智慧和知识维度的影响 |
4.3.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勇敢维度的影响 |
4.3.4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人性维度的影响 |
4.3.5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公正维度的影响 |
4.3.6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节制维度的影响 |
4.3.7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超越维度的影响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分析 |
5.1.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
5.1.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
5.1.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
5.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分析 |
5.2.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的影响分析 |
5.2.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智慧与知识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勇敢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4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人性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5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公正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6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节制维度的影响分析 |
5.2.7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超越维度的影响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体质测试项目及方法仪器 |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
附录三: 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计划表 |
附录四: 实验组教案范例 |
附录五: 对照组教案范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校园健美操对初中肥胖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 |
2.1.1 肥胖初中生的现状调查 |
2.1.2 体医融合视角下耐力素质与肥胖的关系 |
2.1.3 校园健美操对耐力素质的培养 |
2.1.4 校园健美操对肥胖学生的价值 |
2.2 国外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2.6 个案分析法 |
3.3 研究假设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受试者肥胖学生的现状分析 |
4.1.1 受试者的身体情况 |
4.1.2 受试者对校园健美操作为耐力素质训练的兴趣程度 |
4.2 受试者肥胖学生的耐力素质测试情况与分析 |
4.2.1 受试者耐力跑成绩的测试 |
4.2.2 受试者心肺功能的测量 |
4.3 受试者实验前后身体情况对比分析 |
4.4 校园健美操提高肥胖学生耐力素质的优势分析 |
4.4.1 校园健美操激发肥胖学生耐力素质锻炼的积极性 |
4.4.2 校园健美操多方面提高肥胖学生身体素质 |
4.4.3 校园健美操在开展、管理方面较为容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四、12分钟匀速跑对大学生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运动负荷下发展13-14岁初中生心肺耐力的实验研究[D]. 卢鑫. 成都体育学院, 2021
- [2]循环训练法在大学生软式网球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万祎祎. 西南大学, 2021
- [3]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高强度间歇训练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D]. 逯梦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变换、间歇训练法对初一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天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CrossFit在高中女生体能模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野.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7]利用心率变异性判定普通男大学生无氧阈的实验研究[D]. 伍亿.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8)
- [8]跳绳训练对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学生速度耐力的影响研究[D]. 马正娟.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9]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汤燕青. 扬州大学, 2020(05)
- [10]校园健美操对初中肥胖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马铭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