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异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异同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异同(论文文献综述)

傅辰晨[1](2020)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计划经济思潮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人对计划经济并不陌生。从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中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制度。但是,中国与计划经济的渊源并不始于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就出现了讨论计划经济的热潮,讨论热潮迅速发展成当时的思想主潮。计划经济思潮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因此,计划经济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计划经济思潮出现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晚清以降,中国逐渐失去独立的主权,在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下,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希望找到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1928年,苏联宣布实行计划经济,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29年,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并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迅速引燃,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无法再墨守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陈规,开始对经济进行干预。这些现象似乎都昭示着国家强制力在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就是在这样地批判市场经济、推崇国家干预政策的氛围中产生。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九·一八”事变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必须通过加速实现工业化来强盛国力和抵御外侮成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乃至政客的共识。当时的中国广积贫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应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来达到发达国家资本和实现工业化的目的。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经济形式是计划经济?这在当时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时人所论的计划经济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不确定的词,它可以指代苏联的五年制计划经济,也可以指代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还可以指代法西斯国家的经济统制。在这种模糊认识的影响下,知识界围绕计划经济的本质和适用的社会体制各抒已见,产生了丰富的、政治倾向差异明显的讨论内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知识界思考与解读计划经济产生了直接、明显的影响。与欧美等国经济不断衰退形成鲜明对比,苏联经济高速发展显得“一枝独秀”。中国知识界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经历了从现象讨论到模式讨论的过程。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后,中国知识界肯定了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效果,并逐渐开始关注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敌对和包围中,为抵御外侮,苏联始终把国防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国知识界注意到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并给予充分肯定。在认同与肯定热潮中,知识界也曾出现过一些微弱的声音对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进行批判。当今,我们已经了解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完美,甚至存在严重问题。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能认识到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问题,提出带有批判色彩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证实了马克思对市场经济弊端做出的分析。为应对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台经济干预政策,西方国家逐步从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清晰地体现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中。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法西斯国家的经济统制被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解读为“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即计划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施方式。当然,也有知识分子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与计划经济无法兼容。无论时人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该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经济干预政策的关注与讨论都反映出大危机背景下政府对经济作用力的加强。随着对计划经济认识的深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讨论中国应如何借鉴或利用计划经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知识界普遍认为,中国不具备实行自由主义经济的基础,应该借鉴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但是,受政治、经济环境限制,中国又无法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中国应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计划经济的方式。这不仅是知识界达成的共识,更是主要政党认可的救国方案。国民党方面,其机关报曾撰文赞扬苏联的计划经济,蒋介石也曾直接主张效仿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毛泽东、张闻天、陈云等人都曾提出过计划经济构想,并在边区进行了相关的经济实践。对计划经济寄予厚望的中国知识界涌现出多个计划经济流派,本文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意义的计划经济流派,即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流派、新民主主义计划经济流派、混合制计划经济流派和“法西斯蒂”计划经济流派。受不同政治倾向、指导思想的影响,这些流派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主张,虽然各流派的思想、主张难以摆脱认识的局限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中国知识界紧紧抓住计划经济这根“救命稻草”,积极论证其实施的经济基础,适用的所有制形式,体现出对本国经济发展前途的关注。政治经济体制会随着政权地推翻与建立发生重大变化,也许会得以延续,也许会被颠覆,思想的发展却具有延续性和韧性,难以被完全割裂。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转轨,不是建立在毫无根基的沙丘之上。新中国成立之前,计划经济在中国已经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思潮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将实施计划经济、发展国营事业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计划经济思潮的出现,为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扫平了舆论障碍,建立了意识形态保障。在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下进行的相关经济实践,又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转轨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范氏周红(PHAM THI CHAU HONG)[2](2017)在《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越南都开启了改革之路。在理论上,两国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上,两国都坚持以市场化为手段,坚持走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经过艰辛的探索,中、越两国分别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越也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如政府转型、反腐败、减少失业、调整经济结构、防止经济泡沫、控制贫富差距。中越两国领导人深切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决心在社会主义的方向上进行深化改革,使广大人民真正分享改革发展的成就。本文拟在探索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对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进而在相互借鉴中得到启示。本文一共有七章:第一章阐明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主旨、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说明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并对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等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厘清。第二章论述和追溯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为两国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寻求理论和现实出发点。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梳理了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其成效,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历程、内容及其成效。第五章和第六章重点对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进行比较,找寻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异同,进而从中得出启示,互为借鉴与吸收。第七章分析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存在的问题、未来走向及启示。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发,正是在学习、消化、吸收中国发展经济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不仅能为促进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而且也可以促进中越两国的友谊发展。

陶力[3](2014)在《中国城市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辨识》文中提出城市化作为中国转型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引发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其中,“中国城市化模式”一词虽然广泛见诸于国内外有关中国研究的文献,但中国的城市化是否具有独一无二的鲜明特色和特点,是否从本质上有别于世界上现有的城市化模式,学术界并未达成有说服力的共识。其根本原因在于,已有研究中既缺乏作为研讨之本的“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定义,也缺乏将中国城市化特征置于国际主流城市化模式视野中进行比较。本研究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解读,既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实践经验,也把中国的现实置于国际比较中,以此审视中国城市化特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对“中国城市化模式”是否存在这一命题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答。本研究首先从“模式”这一基本概念入手,构建出“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判断“模式”是否存在的判定框架。提出“城市化模式”作为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类别,是由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城市化特征所构成的较为稳定的特定类型,反映出在特定政治经济生态下城市化的实际轨迹、推动机理和本质特征的独特性。而判断“城市化模式”是否存在的重要标准则是上述城市化特征的独特性、稳定性和影响力,其中,独特性凸显出模式的本质,稳定性反应了模式的成熟程度,影响力则体现了模式的价值和认受性。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分别从城市化的实际轨迹、推动机理和本质特征三个方面对中国转型时期的城市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概念中包含较多的政治和权益含义,导致了衡量城市化实际轨迹的双重标准。若以国际通用的度量标准,即以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则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稳定;若以“中国特色”度量标准,即以城镇户籍人口计算,则城市化水平较低,增长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对已有数据分析后发现,中国城市规模呈不均衡分布,资源和发展向数个大城市集中,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城市化的推动机理表现为在政府在城市化相关制度安排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呈现出大半计划、小半市场的双轨制,即城市化总体上受政府主导,虽然在某些具体领域引入了市场力量,但政府的决定性作用难以被颠覆。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则具体体现为,城市化目的由政府导演,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呈现出“城乡割裂”以及由城市化成果分享反映出城市化水平“虚高”和“物化”等本质特征。通过将中国城市化的上述特征置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转型经济三种不同类型经济体的城市化模式相同特征进行对比后发现,与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和转型经济模式三种国际主流城市化模式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在实际轨迹、推动机理和本质特征三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与上述三种城市化模式相似的一般性,而这种一般性都根源于决定城市化根本性质的推动机理。而中国城市化特征的“特殊”性,实际上只是由多重一般性叠加所致的混合特征。总体研究发现,比对国际主流城市化模式的特征,中国的城市化特征并不具有自成一派的独特性。许多看似“独特”的特征其实只是提法不同,与国际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并且,依旧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政府和市场在相关制度安排中的相对作用仍处于不断调整中,当前城市化所呈现出的特征难以长期存在。因此,本研究认为,尽管中国转型时期的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和推进世界城市化进程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表现出看似“独特”的特征,但这些“独特”特征与国际主流模式相比,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且这些特征由于受转型时期制度变革的影响,尚不具有稳定性。因此,中国的城市化难言自成一派的独特模式。

吴芳[4](2019)在《19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以及国内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苏联“计划经济”思想传入中国。1930年代中国传播苏联“计划经济”思想的媒介是以时事政论刊物、党派机关刊物和各类专业型学术研究刊物为主,传播成员则大体包括新闻记者,赴苏联考察游历的共产党员和国民政府官员等。就传播内容而言,传播成员主要从辨析“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异同、解读苏联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宣传苏联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以及单纯的赞扬或贬抑苏联计划经济的角度或方式对苏联“计划经济”思想作了较为广泛的介绍和宣传。19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思想传播的主要影响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对苏联的关注从而对苏联充满艳羡之情,同时也坚定了他们期望学习苏联,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苏联“计划经济”思想的传播也推动了一些国民政府官员对计划经济的认同,受此影响,国民政府开始确立战时计划经济体制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拓志超[5](2019)在《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之学术史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经济体量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经济学理论的学习者,本文认为,在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有必要静下心来总结反思这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炼,使其上升到理论层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并确立其在人类经济学领域的应有地位,改变一直以来言经济学必谈古希腊的思维惯性,提升中国经济学的理论自信,而学术史研究思路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就是这些宝贵经验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并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就很少甚至不再提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相关的研究文献也骤然减少,造成了一种假象,即这一理论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功成身退,不再适合于继续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在当下已经过时。但人们通常观察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很多做法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极其相似,比如中央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五年规划(计划)、十年发展战略等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先行,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比例协调等目标。鉴于此,本文致力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当下是否过时,它与宏观调控是什么关系。众所周知,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即按比例规律中国化的成果,同时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也可以找到丰富的经济平衡思想,其具体做法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沿着这条线索,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发掘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围绕以上两个问题,在梳理古今中外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开展,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文献梳理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给出有说服力的论证。首先,本文全面系统的梳理了我国20世纪40年代至今有关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主要研究文献,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深化时期和转型创新时期四个阶段,分别总结归纳各个时期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内涵、特点,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70多年经济建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当经济发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时,则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反之,当经济比例失调、不平衡时,经济发展就会受阻。毛泽东、陈云、李富春、薄一波、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的财经领导专家以及王学文、薛暮桥、杨坚白、马寅初、孙冶方、董辅礽、李成瑞、刘国光、尹世杰、黄达、陈共、刘鸿儒、宋则行、戴园晨等经济学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教训,从中国国情、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运行中呈现的客观规律的总结提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财经领导专家陈云、王学文、薛暮桥等在经济管理实践中孕育了对这一规律的最初认识和理解,为解决当时经济困难、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初期,我国政界、学界开始自觉运用这一规律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正方两方面证实了这一事实,即遵循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经济就会发展,反之,经济就会受阻甚至倒退。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中,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这个理论说明,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要遵循按比例规律,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是经济向前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国家更是从国家规划、宪法层面,贯穿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思想。从实现路径上,明确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从内容上,由最初的强调经济总量平衡到结构平衡,由“三平衡”发展到“四平衡”,不断深化和扩展其内容,更加强调总量基础上的结构平衡、动态协调。“十五”时期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收入分配的平衡、国民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创新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可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动态的,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的关键环节,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接下来,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宏观调控理论以及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分别作比较,逐一解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平衡/均衡问题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尤其是经济学家非常热衷、并渴望给出最优答案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已经是贯穿古今中外经济思想的一条主线。平衡/均衡问题本质上,就是遵循按比例规律,撇去表面现象,一切平衡/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利益关系的平衡/均衡。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本文比较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均衡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这些理论都是宏观经济运行层面的经济理论,均以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均衡为目标,目标是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在方式上或倡导国家调节,或主张利用市场价值规律,或将两种方式结合。其次,它们又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在理论内涵上是一致的,有着承继关系,但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市场(价值规律)调节方式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倡导未来社会是以国家计划作为基本的实现方式,以消除市场价值规律调节方式的不足,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将两种调节方式相结合的按比例规律的实现方式,因此,它们之间是继承中进一步发展的关系;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西方经济均衡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它们有些地方相似。西方宏观经济均衡理论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基本没考虑经济结构平衡,目标是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熨平经济波动,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失衡问题。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回避了经济平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利益关系的平衡,而仅仅停留在经济现象表面的平衡,这是由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此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虽然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严谨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技术层面提出很多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但却不能也没有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和宏观调控的理论指导。由此,本文认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运用中国特色术语描述现代经济供求平衡的命题,不是源于苏联,也不是源于西方经济学,它是我党、国家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理论创造。就承继关系来说,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核心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实现方式是有计划按比例。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宏观调控理论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生产按比例规律的具体体现,在实现方式上都坚持将国家调节与市场(价值规律)调节相结合。理论本质的一致性体现在理论内容上,都包含了以经济权威的中央政府为实施主体,以宏观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国家计划与市场价值规律两种调节方式相结合,目标均以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注重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平衡,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平衡社会经济中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利益主体的关系,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的需要,以人文本。因此,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宏观调控在学理层面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中国化的表现和重要成果。宏观调控理论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新时期、新的经济条件下的转型创新,二者在按比例规律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别,即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上存在差别;二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别,宏观调控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内涵更加丰富,除了原有的经济总量结构平衡、再生产四个环节及两大部类保持恰当比例、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综合平衡等经济领域的综合平衡,进一步关注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国防、国家安全、风险防控等其他社会系统的平衡关系。综上分析,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当下没有过时,是以宏观调控的形式呈现,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将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本文进一步从历史逻辑层面即经济管理政策的演变梳理得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的制定是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指导原则和目标,其中物资平衡是基础,财政信贷平衡是关键,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核心是处理好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即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其中,财政、信贷平衡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核心和突破口,相应的,运用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日渐成为经济政策制定及学术研究的重心,这些转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以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为核心内容实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很自然的成为宏观调控理论的主要内容,实践中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理论上的转变。可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并未过时,宏观调控理论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新时代的转型创新。本文对第二个问题的解答,是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作比较。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后,本文提炼出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包括价格稳定、物资总量平衡、币值稳定、经济结构按比例、财政平衡、财富分配关系平衡以及实现平衡的方式等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单旗的子母相权论、范蠡的平粜思想、李悝的平籴思想、《管子》的轻重论、桑弘羊的平准制度、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王莽的市平思想、刘宴的商业情报网、王安石的青苗法、苏轼倡导谷物自由流转、卢世荣的平准周急库、丘濬的价格报告制度等思想,涉及到稳定物价和币值,同时平衡重要物资的供求;重农抑末思想则体现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形态下小农式的经济结构按比例发展;量入为出为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遵循的财政原则,体现了朴实的财政平衡思想;晏婴的“权有无,均贫富”、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及《管子》中主张的“贫富有度”思想,以及将这些思想付诸于土地政策的实践,如董仲舒提出的限田思想,均体现了财富分配关系的平衡;在实现经济平衡的方式上有《管子》的“通轻重之权”的国家调节思想,也有司马迁的“善者因之”的自由放任。这些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的出现,证实了按比例规律是人类社会普遍经济规律。同时,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国家,国家能否繁荣昌盛、长治久安,要取决于经济、财政是否平衡、稳定,围绕这一主题,历代思想家从表面和深层展开了思考,促成了丰富的经济平衡思想的形成。虽然这些思想产生于自然经济为主导、商品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但其中的国家调节方式为主导、运用市场调节实现按比例规律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对当代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宏观调控依然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除了在思想内容上的相似,在一些具体做法上,本文通过将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做法与中国古代经济平衡的思想主张作比较,也发现了很多的相似之处。由此可知,虽未发现直接的文字表述,但从具体做法中可以得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中找到最初的表述,本文认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吸收、发扬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本文对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系统研究,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第一,中央政府的经济权威是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键;第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更加强调“综合”平衡;第三,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不断深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第四,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要重视战略、战役、战术层面的衔接;最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事实证明,这一理论是发展经济的制胜法宝,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经济规律。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在理论上,重新认识定位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地位、时代价值。首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既不同于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又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平衡理论不完全相同,它是我党、国家经济管理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创造。其次,揭开了过时论的假象,得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当下没有过时,而是以宏观调控理论的形式转型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作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完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最后,发掘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的吸收和发扬。(2)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主要运用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即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大量搜集、查阅本文相关的文献,系统梳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相关的研究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比较了西方经济均衡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解答了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一过程即所谓的学术史的研究。本研究再一次证实,学术史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构建中国经济理论、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增强经济学理论自信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所获取文献的权威性、全面性、相关性将直接影响本文论证的质量。笔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使用中国知网、图书馆等平台获取相关资料外,一直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并提供相应资料,这些资料对本文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作者的理论认知水平及文献积淀方面的局限性,在论证的深度和广度上仍需后期继续潜心研究,加以完善。

吴德祖[6](2017)在《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由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主编的《经济建设季刊》,是抗日战争后期民国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一份经济研究期刊。这份刊物以季刊的形式,自1942年7月开始创刊,抗战胜利的1945年停刊,共3卷12期,每期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及面向社会征集的论文、经济资料、西方经济学说介绍、书评、统计资料,以及当时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为主的作者中,既有当时大后方着名的经济学人,也有供职于国民政府经济部、交通部、资源委员会、中央设计局、水利委员会等国民政府的高官要员。刊物办刊宗旨明确,即在抗战期间,为抗战胜利后国家着手建设进行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上的准备。本文以《经济建设季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期刊创办的情况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以此为出发,梳理民国后期国民政府经济领域的官员和学者的主要思考脉络和政策主张,并对其中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评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史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力图全面系统地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论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角度、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梳理和介绍了《经济建设季刊》的基本概况。经济建设协会于1939年4月在香港成立,1941年迁至重庆。协会成立期间,时任协会常任理事的沈怡认为有必要对战后建设问题进行提早准备,而这一想法得到了宋子文及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支持,《经济建设季刊》在此思考背景下创刊。期刊自1942年7月至1945年中,每季度发行一期,共三卷12期。《经济建设季刊》作者群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超过一半有留学欧美日本的经历;作者在当时中国经济建设各领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或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交通部、水利部等经济部门的要员,或为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教授。论文的第三至八章,分别对《经济建设季刊》涉及的各专题、各领域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全面展示期刊的学术贡献和经济思想。第三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理论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于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侧重于优劣分析;战争背景下关于国防经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讨论;以及期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第四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建设问题的探讨。其中最大篇幅集中于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包括对当时中国铁路建设基本情况和弊端的分析,战后铁路建设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铁路建设中最为关键的资本问题,以及铁路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期刊对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对电信和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关于交通器材的制造等问题。第五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水利问题的探讨。本章首先介绍了当时学界政界普遍形成的关于加强农业建设并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包括农业建设与工业建设的关系、如何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土地国有、提出产销合作社的构想等。二是关于土地与人口问题的讨论,包括中国人多地少、负载过重和可耕地缺乏的基本国情。三是关于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的讨论。四是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第六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及矿业建设问题的探讨。包括中国工矿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追求,以及工业建设中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工业发展中“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辨析、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期刊中涉及工矿业各个领域的建设,如水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钢铁工业、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第七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主要包括外资利用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在外资利用方面,主要涉及经济建设中中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对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的分析研究,利用外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以及促进对外贸易的思考与建议。第八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国民政府管理金融银行业的演进与发展历史,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建议,国民政府币制和货币建设,战后货币金融问题的国际背景,以及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除此外,这一章节还就如何保持货币稳定、关于货币本位问题、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九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笔者对《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积极影响、现实启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指出了《经济建设季刊》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以使读者对于这份刊物有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

张海成[7](2020)在《卡尔·波兰尼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文中研究表明卡尔·波兰尼是从经济思想史入手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过程的。他通过对早期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了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经济生活本来是嵌含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屈从于市场之下,这就形成了社会与市场的博弈。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商品化为条件,这是人类不幸的开端。为使人和社会免遭市场的摧残,自发的社会保护应运而生。所以波兰尼认为市场永远无法完全脱嵌于社会,纯粹的自律性市场就是一个乌托邦。市场扩张和社会保护所形成的双向运动引发了当代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灾变,法西斯主义兴起就是因为其为资本主义危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文明的崩溃是缘于国际制度的损坏,以及由市场经济无节制扩张所导致的种种社会灾难。波兰尼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手段,这个问题将无法解决,而政府的手段不可避免地运用政治权力将自由市场经济置于社会的有效控制之下。同时,为防止极权主义产生,必须要为扩大民主治理而进行斗争。因为政治权力与被赋予民主权力的公民相结合,才是对抗市场无情扩张的最佳制衡力量。波兰尼也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和道德危机。他认为对自由、民主和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塑造是社会危机的真正出路。波兰尼运用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来剖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方法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全新视角,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姜英华[8](2016)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精髓,是现代化艰难挺进的重要驱动力。经济现代化的实质是经济的市场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的先驱国家,置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家最早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思想阐发,开启了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思想研究的先河,为后发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想启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意识反映,映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况,同时也折射出民主政治的框景,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和顺利建设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最早开创了西方研究市场经济的思想传统。亚当·斯密在描述和界分分工与市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基础上,提出市场主体的“利己心”和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主张,进而指出好的市场经济应该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运行机制的经济思想。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市场机理的剖析和探究中,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决定(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及其分配关系的思想、经济自由以及限定政府职能作用范围的思想和利用各国比较优势发展国际自由贸易的思想,达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能达到的极致和顶端,李嘉图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庸俗化和内卷化。马克思、恩格斯置身于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思想进行了客观的批判继承,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结构和历史作用进行了追溯剖绘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站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巨匠们肩膀上的超越和创新,成为后来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指导和价值遵循。实践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首先在经济社会落后的东方国家——俄国建立,成立后的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着经济建设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列宁最早明确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概念以及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思想。到斯大林时期,市场经济思想被否弃,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最早借鉴的是苏联的思想。虽然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曾采取排斥态度。但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商品货币经济的不可替代作用,从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张闻天和李先念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顾准、孙冶方、卓炯和薛暮桥为代表的经济思想家的艰辛探索中,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思想得以萌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十年文革动乱极左思潮对经济的破坏,东欧改革得失和市场经济思想,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的重新认识带来了可能性。在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的探索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课题,并最终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交叉和激烈碰撞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逐渐定位,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体系在内的市场经济思想框架日渐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改革红利的释放、强势利益群体的束缚、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化、价格机制作用的扭曲、财税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转变的梗阻、市场竞争的区域分割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困境,这些都是因市场经济本身的固有弊端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而遭遇的现实的发展困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诉求和表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思想,就发展思路而言,市场经济思想反映了市场经济增长速度由超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由低端型向中高端的迈进,市场经济发展质量由线性增长到科学发展的转变,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和市场经济福利分享由非均衡型到包容共享的转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思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奠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巩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根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以夯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和建立法律体系以提供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保障,为突破发展难题,跨越发展困境提供了思想指导。“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化了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四个维度,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为构筑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蓝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支撑。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包括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价值取向、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人本价值取向、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取向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价值取向。彰显了引领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的思想发展特点,并且得到了经济理论发展完善、市场化指数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和市场经济地位获得逐渐认同的实践映证。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路径,基于马恩经典文献观点的梳理,可以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脉络和要义做出展望性的分析,即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包容发展;坚持政府职能转型,努力创建适应型现代政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完善统一市场体系,协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开放经济战略,吸收全人类市场经济成果和坚持法治经济建设,努力遏制市场经济的弊端。

阮文泰[9](2011)在《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共领导人在新世纪初创造性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战略目标,从此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色理论,这理论引起了国外的广泛关注。无论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来分析,还是从市场经济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二者是相容的。本文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容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越南是中国的近邻,也是冷战后仅存的几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与中国一样,中越两国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的改革,中越两党都是在不成熟的改革理论指导下开始的。因此,两党在坚持马列主义思想路线指导的同时,勇敢突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在新的时期条件下,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实践,大胆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理论,并回过头指导改革实践。应该说,两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在体现各自的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不少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本论文中笔者仅就两国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理论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研究认为中越两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道路探索有许多异同。其中相同之处在于中越两国有着共同的儒家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意识形态,两国又都是采取渐进的改革开放方式,中越两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都很重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基础都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立足本国的具体国情,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中越两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的认识有所不同,因而中越两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道路探索的指导思想不同。越共的指导思想是胡志明思想,而中国则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在中国明显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形成理论体系。而越共的相关理论正在形成过程当中,发展进程大大落后于中共的相关理论。其次在于两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所不同,中国寻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越南则寻求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越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表现在不同的术语,但他们的内容共同基本点,越南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到全面不同角度,其中最重要和谐因素只要和谐才能解决好各种矛盾发展,如快速和持续发展相协调,牢固,数量增长和质量,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之间,经济发展相协调和解决社会问题,经济增长与保护保护和改善环境等。和谐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两国虽然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水平和能力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建设阶段,而中国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期建设阶段。但中越毕竟是两个不同国家,国情的不同使越南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路径的选择上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上文对中越两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道路探索方面的异同点,分析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中的一些共同规律,得出了每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都应该是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与结合探索有本国特色,并借鉴它国宝贵经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本文认为每个国家具体国情不同,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在和谐社会建设道路的途径选择上有许多差异,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中越两党选择的正确性,从而我们可以明显总结出,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从本国自身的实际出发,同时借鉴他国的经验,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杜胜利[10](2014)在《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100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和近百年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践,孕育了两颗璀璨的理论明珠,一颗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一颗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或模式,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它是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强调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并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和完善自己。本文沿着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从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入手,从整体上考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的曲折进程,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历史逻辑,并对在这一进程中产生的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种结合类型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等分别作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制度和体制层面存在的异同、联系,深入挖掘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吸收借鉴的经验教训和理论观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渊源。自从社会主义思想产生那一刻起,与之相关的经济体制设想与研究就层出不穷。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探索以及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和衰落相伴生的,其涵义特点也是随着市场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被深入认识,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自由社会主义思潮、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改良思想等方面。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是有其背景和动因的。既有理论动因,又有实践背景,“兰格模式”的诞生标志着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正式形成,并不断获得理论上的发展和实践上的突破。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批判和改革中,形成了奥斯卡·兰格的“竞争的社会主义”、弗·布鲁斯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亚诺什·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以及奥塔·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等市场社会主义的诸多理论模式。而且,市场社会主义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理论模式的设计和建构,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进行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和实践形式,不论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典型模式,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产生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它没有指导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改革的成功,理论构想的“乌托邦”性、实践模式的不可行性、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等本身的缺陷即是东欧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论准备与实践探索条件的限制,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凸显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西方在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提出了诸多理论模式,越南、古巴、中国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实践方面的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国特点的经济体制模式。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前景如何,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市场社会主义,但深受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影响,两者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明显差异。尽管我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为成功的典型,然而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的探索,却不是首先从我国开始的。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从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用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在借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社会主义实践的兴衰成败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者在产生条件、价值目标、体制构建基础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在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实践路径选择等方面差异明显。而且,在理论前提——“社会主义”理解、“市场”地位认知、所有制理论与模式探索等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创新面临思想、方法论、实践等方面的新的困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发展也遇到了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市场体系构建、所有制改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继续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和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经济体制的有效模式等方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异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计划经济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界定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现状述评
    六、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知识界计划经济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萧条与西方国家的应对
        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干预政策
        二、法西斯统制经济
    第二节 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确立
        二、苏联“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第三节 中国的经济状况及发展需求
        一、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
        三、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需要
    章节小结
第二章 中国知识界计划经济思潮兴起的思想背景
    第一节 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
        二、国家社会主义
        三、单税社会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受日本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节 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的土地公有思想
        二、中国传统的养民观念
        三、中国传统的“黜奢崇俭”的消费思想
    章节小结
第三章 中国知识界对计划经济思潮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第一节 对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异同的认识
        一、明确区分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
        二、认为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无明显区别
        三、承认两者的区别,但不以名称为区分
    第二节 关于计划经济适用性的认识
        一、对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之间关系的思想历程回顾
        二、计划经济仅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三、计划经济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四、计划经济用以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批判
    章节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知识界关于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认识和讨论
    第一节 关于苏联计划经济基本情况的讨论
        一、关于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
        二、关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第二节 对苏联计划经济的评价
        一、对苏联计划经济的认同与肯定
        二、对苏联计划经济的质疑与批判
    章节小结
第五章 中国知识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的认识和讨论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形成原因的讨论
    第二节 对资本主义国家能否实行“经济计划”的讨论
        一、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实行“经济计划”
        二、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实行“经济计划”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实现形式的讨论
        一、产业合理化运动
        二、经济的干预政策及统制政策
    章节小结
第六章 中国知识界关于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讨论
    第一节 计划经济对国共两党的不同影响
        一、国民党的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
        二、共产党的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思潮中的主要流派
        一、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流派
        二、以张闻天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计划经济流派
        三、混合制计划经济流派
        四、“法西斯蒂”统制经济流派
    章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经济制度,经济机制,经济体制
        (二)市场经济体制
        (三)计划经济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四)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一、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商品经济”的论述
        (二)列宁有关“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论述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论述
    二、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二)越南构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三)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
    一、中国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限探索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构建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
        (一)1978—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探索阶段
        (二)1992—2002 年: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三)2002 年至今: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二)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五)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小结
第四章 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
    一、越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胡志明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二)阮文灵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三)阮富仲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
        (一)1986—1995 年:提倡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政策
        (二)1996—2005 年: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三)2006 年至今:迈向现代化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三、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一)建立混合经济
        (二)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是关键
        (三)建立一个国际经济融合
        (四)根据劳动、经济效率和资本的贡献分配
        (五)鼓励所有组织和人民参与经济发展
    小结
第五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比较
    一、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同
        (一)中越两国理论创新之同
        (二)中越两国渐进实践之同
        (三)中越两国对外开放格局之同
        (四)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同
    二、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异
        (一)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不尽相同
        (二)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不同
        (三)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划分不同
        (四)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不同
        (五)中越两国政治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同
        (六)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差异
    小结
第六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借鉴与启示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一)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二)中国敢于实施突破政策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三)中国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越南先实践探索再理论提升的做法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二)越南“换地聚田”与房地产业权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三)越南进行制度化规划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四)越南进行政治革新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小结
第七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不足与未来走向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问题与不足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未来发展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不足与未来走向
        (一)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问题与不足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未来发展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中国城市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城市化模式”的理论认识
    第二章 关于“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争辩
        2.1 对“中国城市化模式”是否存在的不同认识
        2.1.1 “肯定派”及其主要观点
        2.1.2 “否认派”及其主要观点
        2.1.3 “谨慎派”及其主要观点
        2.2 判断“中国城市化模式”是否存在的主要依据
        2.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市化模式”的理论解读
        3.1 “模式”概念的定义及其是否存在的判定标准
        3.1.1 “模式”的定义
        3.1.2 判定“模式”是否存在的标准
        3.2 “城市化模式”理论认识体系
        3.2.1 “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
        3.2.2 “城市化模式”的判定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化特征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城市化的历史起点
        4.1 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4.1.1 全球化
        4.1.2 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4.2 国内环境及其影响
        4.2.1 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
        4.2.2 国内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化的实际轨迹
        5.1 城市化水平
        5.1.1 国际通用标准下的城市化率
        5.1.2 “中国特色”标准下的城市化率
        5.2 城市化速度
        5.2.1 以城镇常住人口衡量的城市化速度快
        5.2.2 以城镇户籍人口衡量的城市化速度慢
        5.3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5.3.1 现有研究的不同观点
        5.3.2 不同衡量标准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5.4 城市规模分布与城市化区域差异
        5.4.1 城市规模分布
        5.4.2 城市化的区域差异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城市化的推动机理
        6.1 有关城市化推动机理的经验性观察
        6.2 城市化推动机理的理论认知
        6.2.1 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关制度安排
        6.2.2 政府、市场在不同制度安排中的相对作用大小
        6.3 对城市化推动力的定量分析
        6.3.1 对不同制度安排城市化效应的估算
        6.3.2 不同制度安排的城市化效应强度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市化的本质特征
        7.1 城市化的目标
        7.1.1 政府对城市化的定位
        7.1.2 城市化的实际功能
        7.1.3 作为政府经济发展手段的城市化
        7.2 城市化资源配置
        7.2.1 政府作用下城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7.2.2 城乡资源流动不畅
        7.2.3 城乡割裂的城市化
        7.3 城市化成果分享
        7.3.1 极速扩张的城市空间
        7.3.2 相对滞后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7.3.3 以城市户籍为准绳的“市民权”分配
        7.3.4 以“物”为主的虚高的城市化
        7.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城市化特征的国际比较
    第八章 不同类型经济体的城市化模式
        8.1 市场经济城市化模式
        8.1.1 历史起点
        8.1.2 城市化的实际轨迹
        8.1.3 城市化的推动机理
        8.1.4 城市化的本质特征
        8.2 计划经济城市化模式
        8.2.1 历史起点
        8.2.2 城市化的实际轨迹
        8.2.3 城市化的推动机理
        8.2.4 城市化的本质特征
        8.3 转型经济城市化模式
        8.3.1 历史起点
        8.3.2 城市化的实际轨迹
        8.3.3 城市化的推动机理
        8.3.4 城市化的本质特征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国际视野下中国城市化特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9.1 中国城市化特征的国际比较
        9.1.1 城市化实际轨迹的国际比较
        9.1.2 推动机理的国际比较
        9.1.3 本质特征的国际比较
        9.2 中国城市化特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9.2.1 中国城市化的一般性
        9.2.2 中国城市化的特殊性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0.1.1 主要研究发现
        10.1.2 对“中国城市化模式”是否存在的辨识
        10.2 本研究的政策启示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1. 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城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界定的演变
附录2. 基于六普统计口径对1982-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修正
参考文献
后记

(4)19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引发对苏联“计划经济”的关注
    二、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带来示范效应
    三、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效法苏联
第二章 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上)
    一、传播媒介
    二、传播成员
第三章 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下)
    一、传播内容与形式
    二、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播态度
第四章 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一、对知识界的影响
    二、对国民政府的影响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之学术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平衡”与“均衡”
        1.2.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1.2.3 学术史研究
    1.3 文献综述
        1.3.1 经济平衡/均衡的研究
        1.3.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的研究
        1.3.3 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的研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学术史
    2.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萌芽
        2.1.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萌芽
        2.1.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雏形的成型
    2.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形成
        2.2.1 政界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形成的贡献
        2.2.2 学界研究推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形成
    2.3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发展深化
        2.3.1 经济管理实践中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认识的深化
        2.3.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第二次研究高潮
        2.3.3 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题的文献大量涌现
        2.3.4 其他研究发展深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
    2.4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转型创新
        2.4.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有用武之地
        2.4.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转型创新
    2.5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内涵及特点
        2.5.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
        2.5.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我国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创造
    3.1 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
        3.1.1 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总述
        3.1.2 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内容
        3.1.3 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特点
    3.2 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
        3.2.1 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内容
        3.2.2 西方经济均衡理论的特征
    3.3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我国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创造
        3.3.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马克思的经济平衡理论不完全相同
        3.3.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西方经济均衡理论存在根本区别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没有过时
    4.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宏观调控理论关系的学理分析
        4.1.1 宏观调控概述
        4.1.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都是按比例规律的体现
    4.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关系的历史逻辑分析
        4.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平衡理论指导下成功经验催生理论的萌芽
        4.2.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推动理论的形成
        4.2.3 经济调整改革推动理论的深化
        4.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理论转型创新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吸收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思想
    5.1 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
        5.1.1 价格思想中的平衡
        5.1.2 “重本抑末”的小农式经济结构平衡思想
        5.1.3 货币币值稳定思想
        5.1.4 财政收支平衡思想
        5.1.5 财富分配平衡思想
        5.1.6 实现经济平衡的方式
    5.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吸收中国古代优秀思想
        5.2.1 中国古代经济平衡思想的内容
        5.2.2 中国古代经济平衡的特点
        5.2.3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与中国古代经济平衡的关系探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时代价值
    6.1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是中国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创造
    6.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未来启示
        6.2.1 中央政府的经济权威是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键
        6.2.2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更加强调“综合”平衡
        6.2.3 在综合平衡中不断深化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6.2.4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要重视战略、战役、战术层面的衔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经济建设季刊》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一、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
        二、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
        三、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学术活动、政治活动
    第二节 《经济建设季刊》创办及发行情况
        一、《经济建设季刊》创办过程及刊行宗旨
        二、《经济建设季刊》发行情况及当时影响
    第三节 《经济建设季刊》的编辑、作者队伍
        一、《经济建设季刊》编辑委员会成员及主要作者群体基本情况
        二、《经济建设季刊》编辑、作者情况分析和几点思考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栏目设计、文献统计
        一、栏目设计情况
        二、文献统计
第三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
        一、概念厘定: “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异同辨析
        二、路径选择: 对国家管制下“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自发认可
        三、借助国家力量实现工业化:落后中国的经济赶超方案
    第二节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侧重的讨论
        一、关于国营事业、民营事业讨论的重要篇章和观点梳理
        二、倾向国营事业的原因和启示意义
    第三节 “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纠结和思考辨析
        一、关于“三民主义的经济制度”
        二、“三民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经济的辨析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引入与评介
        一、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二、对苏联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三、对德国及统制经济思想和发展情况的介绍与研究
        四、对西方战后重建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电信、邮政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
        一、当时中国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弊端所在
        二、战后铁路政策的主要原则
        三、铁路建设的资本问题
        四、战后铁路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
    第二节 关于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
        一、对战时航政、航政建设与战后复员的构想
        二、关于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和构想
    第三节 、关于电信、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
        一、关于电信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二、关于邮政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第四节 关于交通器材制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农业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人多地少: 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土地国有: 关于土地政策的思考
        四、产销合作社: 破解传统乡村治理结构的思考
    第二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水利建设的总体方针
        二、经济视角看水利建设
        三、历史视角看水利建设
        四、水利建设的其他几个问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建设及矿产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基础和目标
        一、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衰弱基础和原因
        二、实现国家工业化——工矿业建设的目标
    第二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国家、政府在推动工业建设中的作用
        二、关于“国防经济”的讨论
        三、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
        四、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
    第三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各领域的思考和讨论
        一、关于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关于钢铁工业的建设与思考
        四、关于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计划
        五、关于化学工业发展的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中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银行和金融业建设的探讨
        一、关于金融对经济建设价值的认识
        二、关于金融银行业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三、对金融业支持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二节 国际背景下民国时期币制建设与金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民国时期币制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二、战后货币金融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三、关于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节、关于货币金融与经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保持货币稳定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二、关于货币本位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三、关于建立健全金融系统的思考和建议
        四、关于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外资利用问题的探讨
        一、经济建设中利用外资的必要与可能
        二、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
        三、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和利弊影响
        四、关于利用外资应遵循的原则
        五、关于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问题的探讨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
        二、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的思考
        四、促进对外贸易的要点与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一、《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
    二、《经济建设季刊》的积极影响
    三、《经济建设季刊》的局限性
    四、《经济建设季刊》的现实启示
附录1: 《经济建设季刊》目录
附录2: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理事、各组组长基本情况简表
附录3: 《经济建设季刊》作者情况简表
附录4: 《经济建设季刊》刊发文章和作者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后记

(7)卡尔·波兰尼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波兰尼生平及《巨变》的写作背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论文的主要观点、难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波兰尼视野下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崩溃
    第一节 均势制的失败与和平的终结
        一、百年和平与均势制度
        二、国际金融与战争危机
    第二节 金本位制的崩溃与重建
        一、金本位制的崩溃
        二、金本位制重建的失败
    第三节 自律性市场制度的瓦解
        一、自律性市场制度的概念
        二、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波兰尼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
    第一节 经济制度的演变和市场的起源
        一、早期社会的经济制度
        二、市场的本质及其起源
    第二节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进步的反人类本质
        二、市场要素的商品化过程
        三、贫穷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四、经济自由主义的乌托邦性质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变迁
        一、阶级利益不能解释历史
        二、社会灾难及其文化根源
        三、法西斯主义的解决方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波兰尼与马克思的思想比较
        一、波兰尼对马克思的曲解
        二、波兰尼与马克思批判思想的不同之处
        三、波兰尼与马克思批判思想的趋同之处
    第二节 波兰尼对凯恩斯的超越
        一、凯恩斯的新经济思想
        二、波兰尼对凯恩斯新经济思想的修正
    第三节 波兰尼对哈耶克自由资本主义思想的批判
        一、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之争
        二、奴役之路还是自由之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现实观照
    第一节 社会现实与波兰尼的社会理想
        一、20世纪的世界政治和经济
        二、波兰尼基于社会现实的哲学转向
        三、波兰尼经济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当代社会反制市场经济扩张的必要性
        一、反制市场的现实力量
        二、计划其实无处不在
        三、当代社会反向运动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与国际新秩序展望
        一、新自由主义企图建立国际秩序的失败
        二、当代国际新秩序的展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局限
    第一节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原创性
        一、波兰尼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二、“嵌入”和“脱嵌”概念的意义
        三、“双向运动”思想的原创性
    第二节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一、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
        二、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
        三、分层和分类整合原则
    第三节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一、对概念的建构存在模糊性
        二、对历史的解释缺乏准确性
        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的概念和定义
    三、研究的过程与综述
    四、研究的方法与架构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市场经济思想源起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分工与市场
        二、商品的价值——价格论
        三、利己心与“看不见的手”
        四、自由主义的商品经济主张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决定
        二、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及其分配关系
        三、经济自由以及限定政府职能作用范围
        四、利用各国比较优势发展国际自由贸易
    第三节 马恩辩证批判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马恩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商品经济思想的批判继承
        二、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机理结构的追溯剖绘
        三、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历史作用的客观评价
        四、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未来趋势的科学预测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孕育
    第一节 商品经济思想资源在前苏联的流变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演进
        二、列宁混合经济思想形塑的重要关节与主要内容
        三、列宁混合经济思想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四、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争论
        五、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突变
    第二节 商品经济思想资源在新中国的发展
        一、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刘少奇的商品经济思想
        三、陈云的商品经济思想
        四、张闻天的商品经济思想
        五、李先念的商品经济思想
    第三节 商品经济思想发展在新中国的周折
        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认识的转变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思想的实质与特征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商品及市场经济的探索
        一、顾准倡导商品经济的思想
        二、孙冶方强调价值规律的思想
        三、卓炯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
        四、薛暮桥坚持市场改革取向的思想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萌生
    第一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
        一、世纪论战与古典兰格模式的蕴生
        二、东欧经济改革与分权思想的形成
        三、东欧分权模式的思想得失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作用的逐步承认
        一、以计划经济为主体,辅之以市场调节
        二、明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三、“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的思想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认识推进
        一、市场化改革遭遇重大困难和挫折
        二、改革回潮与市场经济思想的复归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成型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定位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和目标的确立
    第二节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重构与启示
        一、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原因
        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
        四、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镜鉴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框架延展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思想
        三、构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
        四、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的思想
        五、改革宏观调控体系的思想
        六、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思想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拓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积累和新挑战
        一、部分改革红利的消减
        二、强势利益群体的束缚
        三、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化
        四、价格机制作用的扭曲
        五、财税体制改革的滞后
        六、政府职能转变的梗阻
        七、市场竞争的条块分割
        八、经济社会的协同困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与经济新常态思想
        一、市场经济增长速度由超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
        二、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由低端型到中高端的迈进
        三、市场经济发展质量由粗放增长到内涵发展的转变
        四、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
        五、市场经济福利分享由非均衡型到包容共享的嬗变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新认识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
        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根基
        三、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夯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五、建立法律制度体系提供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保障
    第四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市场经济思想的“四维”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市场经济思想目标的一致性
        二、在深化改革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市场经济的思想
        四、以全面从严治党保障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思想
    第五节 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
        一、坚持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实践映证
        一、经济理论的发展完善
        二、市场化指数稳步提高
        三、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
        四、市场经济地位获得逐渐认同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价值
        二、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人本价值
        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
        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价值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特点
        一、引领性:有主导力量,在统领和创新中坚持方向
        二、开放性:有包容精神,在对话和交流中学习借鉴
        三、实践性:与实践相长,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
        四、渐进性:与现实比肩,改革进程中寻求不断突破
    第四节 基于马恩经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梳理与展望
        一、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包容发展
        三、坚持政府职能转型,努力创建适应型现代政府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五、完善统一市场体系,协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实行开放经济战略,吸收全人类市场经济成果
        七、坚持法治经济建设,努力遏制市场经济的弊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思想
        2.1.2 列宁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2.1.3 毛泽东时代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2.1.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及其特点
    2.2 “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概念
        2.2.1 “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2.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和谐社会”概念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第3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实践基础
    3.1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及其世界意义
        3.1.1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进程
        3.1.3 中国改革开发的成就与经验
        3.1.4 越南革新借鉴中国改革的可能性
    3.2 越南革新的背景与历程成就经验的简述
        3.2.1 越南革新的历史背景
        3.2.2 越南革新的基本进程
        3.2.3 越南革新成就与经验
    3.3 中越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比较
        3.3.1 中越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3.3.2 中越改革开放的差别点
第4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及其特色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4.1.2 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
        4.1.3 中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4.2 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历史演变
        4.2.2 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地位
        4.2.3 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理论的内容
    4.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特色
        4.3.1 和谐社会与市场制度的相容性
        4.3.2 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4.3.3 整合利益、化解矛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4.3.4 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是利益和谐
        4.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克服
第5章 越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及其特色
    5.1 越南社会主义的现状
        5.1.1 越南社会主义的特征和越南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
        5.1.2 越南正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5.2 越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特色
        5.2.1 强调“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理论
        5.2.2 强调“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是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5.3 越南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色
        5.3.1 从越南的革新实践看越南共产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
        5.3.2 构建越南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6章 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异同及其原因
    6.1 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异同
        6.1.1 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相同点
        6.1.2 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同点
    6.2 中越两国在和谐社会建设道路探索方面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6.2.1 中越两国在和谐社会建设道路探索方面的共同之处
        6.2.2 中越探索在和谐社会建设道路方面的不同之处
    6.3 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异同的原因分析
        6.3.1 中越两国的基本国情不同
        6.3.2 中越对社会主义特征的不同认识
        6.3.3 中越两国的发展定位不同
        6.3.4 中越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不同
        6.3.5 中越改革开放的理论差异与不同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角度及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文章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来源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1.1.1 空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
        1.1.2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1.3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二节 市场社会主义的演化进程
        1.2.1 市场社会主义的产生
        1.2.2 市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1.2.3 市场社会主义的涵义
    第三节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1.3.1 自由社会主义思潮
        1.3.2 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1.3.3 社会改良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改良思想
第二章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2.1.1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动因
        2.1.2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实践背景
        2.1.3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
        2.2.1 奥斯卡·兰格的“竞争的社会主义”模式
        2.2.2 弗·布鲁斯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
        2.2.3 亚诺什·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
        2.2.4 奥塔·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模式
    第三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2.3.1 南斯拉夫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2.3.2 匈牙利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2.3.3 波兰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2.3.4 捷克斯洛伐克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三章 科学认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贡献
        3.1.1 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命题
        3.1.2 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典型模式
        3.1.3 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
    第二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3.2.1 理论构想的“乌托邦”性
        3.2.2 实践模式的不可行性
        3.2.3 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
    第三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探索与检验
        3.3.1 西方基于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持续探索
        3.3.2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对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与实践
        3.3.3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前景分析
第四章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4.1.1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
        4.1.2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探索的影响
        4.1.3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的评价
    第二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之处
        4.2.1 产生条件相同
        4.2.2 价值目标相同
        4.2.3 体制构建基础相同
    第三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
        4.3.1 理论依据不同
        4.3.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不同
        4.3.3 实践路径选择不同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超越
        4.4.1 理论前提——“社会主义”理解的超越
        4.4.2 “市场”地位认知的超越
        4.4.3 所有制理论与模式探索的超越
第五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困境
        5.1.1 理论创新的思想阻抗性强
        5.1.2 理论创新研究面临方法论困境
        5.1.3 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脱离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市场与政府关系尚未理顺
        5.2.2 市场体系还欠完善
        5.2.3 所有制改革步履维艰
    第三节 对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
        5.3.1 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3.2 继续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
        5.3.3 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经济体制的有效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异同(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计划经济思潮研究[D]. 傅辰晨. 山东大学, 2020(01)
  • [2]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D]. 范氏周红(PHAM THI CHAU HONG).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3]中国城市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辨识[D]. 陶力. 复旦大学, 2014(12)
  • [4]19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D]. 吴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之学术史研究[D]. 拓志超.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6]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D]. 吴德祖. 武汉大学, 2017(06)
  • [7]卡尔·波兰尼对资本主义的批判[D]. 张海成. 黑龙江大学, 2020(12)
  • [8]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D]. 姜英华. 兰州大学, 2016(08)
  • [9]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D]. 阮文泰. 湖南大学, 2011(02)
  • [10]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D]. 杜胜利. 南开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