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招魂》研究

屈原《招魂》研究

一、屈原《招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熊人宽[1](2020)在《再论《招魂》的作者——对周春艳《近十年〈招魂〉作者及魂主论争述评》一文的回应》文中提出《招魂》作者是自汉至今学术界一直论争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对《招魂》文本有透彻的理解。同时要了解屈原与宋玉的生平和楚国的历史等与《招魂》相关的背景。力之的《招魂》研究都是以"宋玉代屈原自招"为立论基础,与他一再肯定的、错误多多的"王逸之说《招魂》"不能相容。周春艳的《近十年〈招魂〉作者及魂主论争述评》,背离了《招魂》文本和相关的背景,其论也难以成立。

田春花[2](2014)在《《招魂》的作者和主题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招魂》作为《楚辞》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历代学者对它都有极高的评价。关于他的作者和主题问题,历代学者们也是争议不断,关于《招魂》的作者有屈原说、宋玉说、非屈非宋说、亦屈亦宋说等,关于所招的对象有怀王说、顷襄王说、屈原说、招贤士说等诸多观点。诸多争论都从各个角度寻找各自的依据驳难他说支持自己,却从来没有一说真正驳倒别家,独占鳌头。本文从它的作者和魂主两个方面探讨《招魂》的主题问题,并力争从文本角度出发研究《招魂》作者和主题的可能性。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关于《招魂》作者和主题问题的争论史,其中关于作者问题主要探讨屈原说和宋玉说,并以年代为顺序,从纵线的角度整体上把握了解这一争论的基本概况;关于它的主题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侧重于从幻设的角度出发,认为《招魂》主要是以借招魂这一民俗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重在抒情;部分学者认为《招魂》是重在招魂复魄的实际目的;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招魂》只是对上古春游活动的记录,没有抒情或是招魂魄的现实目的。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从《招魂》作者和魂主问题争议的焦点问题上即礼制问题(也就是部分学者所说的王者之制问题)、生魂亡魂问题和主题的侧重点上进行探讨。王者之制是学者们支持《招魂》的魂主是国君的主要依据,本文认为文中所叙述的不是王者之制,从根本上否定了招王说。并认为即使文中礼制是王者之制,在战国这个礼乐崩坏的时期,在浪漫主义思想发达的楚国这种礼制也不是只有王者才可以享受的,认为礼制问题并不能证明《招魂》的魂主是国君。在生魂亡魂问题上本文主要从古代“复”礼和先秦的招魂民俗两方面分析,认为“复”并非完全是招亡魂,《招魂》文章所叙述的“招魂”习俗与“复”也有着根本区别,提出《招魂》所招的是生魂的观点,以此引申并结合文本认为《招魂》重在抒情达意而非现实的招魂目的。论文第三章主要从《招魂》的文本出发探讨其作者和主题。《招魂》的序、乱辞是《招魂》作者和魂主问题研究的关键,第一节主要从序辞和乱辞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与屈原的生平经历相比对,认为《招魂》是屈原被贬后精神涣散,他身边的人所写的,招的是屈原离散的失魂。第二节主要从屈原、宋玉的人生经历出发,结合文章的风格、文字习惯等认为《招魂》的作者就是屈原的徒弟——宋玉,其主题是借招屈原失魂来表达屈、宋的忠君之思,讽谏之意。

王梦[3](2018)在《《招魂》的作者及招魂对象研究评议》文中指出从古至今,关于《招魂》的作者及招魂对象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研究者们或认同前人观点,或举出新的论据,提出新观点,说法众多。其中,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主要有三种说法,而关于《招魂》中的招魂对象的问题可分为三大类,共十三种说法。

王兴芬,李兵[4](2014)在《《招魂》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楚辞·招魂》的研究,一直是楚辞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综观汉代至今的《招魂》研究,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对作者、被招魂者、所招是生魂还是亡魂等少数问题的研究到逐渐涉及《招魂》方方面面研究的发展过程。把历代学人《招魂》研究的成果分三个阶段作一客观陈述,以期对这一课题更加深入的研究有所裨益。

熊良智[5](2019)在《招魂礼俗与《招魂》主题、体式的生成》文中认为楚辞《招魂》是诗人借用招魂礼仪创作的文学作品。长期以来,学界多以预设的作者与作品关系或礼俗视域进行解读,对照文本常有龃龉不合之处。细读文本并联系相关的礼制规定、历史背景,可以看出,《招魂》是屈原抒写对怀王客死的哀伤和对楚国时局、命运的忧虑,呼唤怀王归来复兴,这决定了其内容结构与书写体式。"乱"本是乐歌形式,又综理旨趣。招魂辞则是国君招魂的礼制、场所内容的艺术化描写。序言交待的招魂对象与缘由,在藏族、苗族以及楚人的招魂习俗与出土文献中可得到印证。而招魂礼与《招魂》创作共有的"尽爱之道""祷祠之心",表明早期艺术书写与礼仪之间存在关联,它们"都是对同一种情感的复制和再现"。

王志[6](2006)在《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关于屈原与巫文化的关系,学界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深化对屈原的认识,本文主要围绕屈原的先世、屈原的生活、屈原的职官、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思想五个方面来梳理屈原与巫文化的关系。通过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巫术理论与原始民俗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学界关于屈原与巫文化关系各种意见的辨析,本文认为:屈原先世及其自身所任职官与巫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但都不能说是巫官。屈原的某些生活事迹与巫类似,但不宜等同。屈赋在文体形成中,除巫祝文化外,诸子散文、游士说辞、楚国民歌都有很大影响。其作品的部分内容对上古巫术神话及民俗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反映,但这些不过是屈原表现其思想的一种形式。在楚国文化由巫而史发展中,屈原不是先行者,而是收获者。

常森[7](2014)在《《招魂》:屈原而非宋玉营构的奇诡世界》文中认为关于《招魂》之作者,汉代就有屈原、宋玉两种不同的判定,以后各有分化和推进;加上对所招对象的认知不同,情形愈显得复杂。其间最基本的历史轨迹是,作者问题,宋玉说超出屈原说,所招对象问题,招王说超出招屈说。本文宗旨不在一一评析和回应历史上种种观点,而在着力呈现自己对《招魂》作者、主旨本身的认知:基于文本所叙被招者之行为和特征,确定篇中之招魂术乃"施之生人"者,而被招对象只能是屈原,不可能是怀、襄或其他楚王。基于文本所设定的结局背离其所述招魂目的、代言说迂曲而空洞,并参证《大招》之"为招之术",确认《招魂》之招屈子不可能是宋玉代言。基于文本采取第一人称之叙事视角,证明《招魂》乃屈子自作自招。最后揭橥《招魂》本意——屈子人生抉择的象征,以证成全文主旨。

魏泽奇[8](2012)在《《楚辞·招魂》研究述论》文中研究指明《招魂》是《楚辞》中的一篇奇文,汉人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因《离骚》、《天问》、《哀郢》等3篇都是学术界公认的屈原作品,司马迁将《招魂》一篇置于其间,并说读之悲屈原之志,可见在司马迁看来,《招魂》当为屈原所作。而其后的王逸则在《楚辞章句》中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第一次十分明确地断定《招魂》的作者就是宋玉,并认为是招屈原之魂。正因为汉人的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了后世关于诗中招魂的时间、地点、作者、所招的对象、所招的是生魂还是死魂等问题的争论,因此对《楚辞·招魂》的研究逐成为当代楚辞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关于作者,有屈原作、宋玉作、亦屈亦宋作、非屈非宋作等,关于所招之魂,有屈原生魂、怀王生魂、怀王死魂、襄王生魂、楚国魂、昏迷病人魂、阵亡将士魂等观点。因为史料记载的缺失,再加上学者对文本解读的误差,所以以上观点有些能够自圆其说,而有些却经不起推敲。本人以文本为依据,参照前人对《招魂》的研究,并结合战国时期的楚国历史综合考察:司马迁和王逸都认为《招魂》作于屈原时期。屈原时期的楚王主要是怀王和顷襄王,其中,怀王“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牵于俗而芜秽”,“长离殃而愁苦”,“魂魄离散“,“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目极千里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以此得出结论,认为《招魂》为楚怀王自秦南逃回楚时,在秦“遮楚道,怀王恐”而“魂魄离散”时举行的一次招魂仪式的记录,楚怀王祈祷通过招魂,能招回魂魄、消除恐惧、逃回楚国。这个招魂仪式的记录被带回了楚国,宋玉应该得到了这个记录,并做了修改,把它保存了下来。在以后的流传中,这篇《招魂》被多个收藏家收集,于是《招魂》就出现了多个底本,很可能王逸看到的是《招魂》被混入了宋玉的作品中的底本,于是王逸等就误认为《招魂》是宋玉作的。而司马迁所读的底本中,其所收入的更多的是屈原的作品,因此,司马迁自然会怀疑《招魂》的作者是屈原。

熊人宽[9](2015)在《论《招魂》的作者和争议》文中提出《屈原列传》的"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与屈原、宋玉生平和楚国历史相符,与《招魂》文本相符,是屈原作《招魂》的依据。而王逸《招魂》序、注的"《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等等,与屈原、宋玉生平和楚国历史不符,与《招魂》文本不合,其可靠性欠佳,不宜采信。

熊良智[10](2018)在《楚辞的文体视阈与礼乐仪式》文中指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样化诗歌体式的作者,创作了骚体、天问体、招魂体、九歌体组诗和《卜居》类散文诗体,它们不仅各自具有鲜明的体式特征,而且成为了后世创作的范式。因为发生在早期仪式的语境下,不同的仪式题材和语境决定了屈原诗歌的结构安排、书写方式、表现方法,形成诗歌体式的多样化特点,反映了早期诗歌体式的形成机制,不仅仅决定于作者的文体意识,还在于诗歌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就算是作家的诗意书写,有时也会寄存在礼仪程式中,甚至直接借用礼仪程式与名目。因为早期的艺术形式往往依存在实用性、功能性的生活形态中,这正是屈原诗歌体式讨论的诗学意义。

二、屈原《招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屈原《招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再论《招魂》的作者——对周春艳《近十年〈招魂〉作者及魂主论争述评》一文的回应(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述评》一文中提到的关键问题
    (一)自汉至今“《招魂》作者的争议”一直存在
    (二)王逸《楚辞章句》是否严谨
    (三)否定“宋玉作《招魂》”的理由
    (四)对《招魂》文本的解读,是判定“《招魂》作者是谁”的关键之一
    (五)对《招魂》相关背景的考察,是判定“《招魂》作者是谁”的关键之二
    (六)如何得出“《招魂》作者及魂主”的结论
二、《招魂》文本解读
    (一)《招魂》是抒情言志之作
    (二)“文本研究是一切文学及文献研究的基础”(7)
        1. 为何安排帝与巫阳对话?
        2. 为何触犯上帝?
        3. 为何有“魂兮归来哀江南,与招魂回郢都的矛盾”?
    (三)笔者对《招魂》的理解
三、《招魂》相关背景考察
    (一)屈原生平
    (二)宋玉的生平
        1. 宋玉《赋》反应的宋玉生平
        2.《汉书·古今人表》的旁证
        3.《庄辛说楚襄王》的旁证
四、《楚辞章句》不严谨举例
    (一)《楚辞章句》中,凡是与司马迁不同的论述,几乎都是错的
        1. 不提“屈原为左徒”
        2. 把秦惠王误为秦昭王
        3. 把顷襄王误为怀王
        4. 把“怀王稚子,令尹子兰”,误为“怀王少弟,司马子兰”
        5. 把“南国”等同“江南”
    (二)王逸《〈招魂〉序》与《招魂》文本不合
五、太史公“读《招魂》悲其志”
    (一)“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剖析
    (二)“读玉之文、悲原之志”剖析
    (三)《楚辞补注》补充“太史公读《招魂》悲其志”的意蕴
六、《文心雕龙》中没有《招魂》作者的信息
七、迷信王逸章句的代表性观点
    (一)周春艳的“王逸严谨论”
    (二)力之的“王逸与刘向一致论”
    (三)钟其鹏的“必有充分根据论”
八、力之《招魂》研究的欠缺
    (一)“宋玉代屈原自招”说与王逸《〈招魂〉序》并不相容
    (二)忽略《招魂》文本在“判定《招魂》作者及魂主”上的重要作用
    (三)在考证上无坚确之证据
    (四)把“可能性”等同于“现实性”
结论

(2)《招魂》的作者和主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学术界关于《招魂》作者和主题的争论
    第一节、关于《招魂》作者问题的争议
        一、古代学者关于《招魂》作者问题的争议
        二、近现代学者关于《招魂》作者问题的争议
    第二节、关于《招魂》主题问题的争议
第二章 、关于《招魂》主题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
    第一节、礼制问题
    第二节、生魂亡魂问题
    第三节、《招魂》主题的侧重点是什么
第三章 、从文本角度探讨《招魂》作者和魂主的可能性
    第一节、从序、乱辞看《招魂》的魂主
    第二节、从文本看《招魂》的作者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专著
    二、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表

(3)《招魂》的作者及招魂对象研究评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招魂》的作者
    (一) “屈原作”说
    (二) “宋玉作”说
    (三) “汉代辞赋家作”说
二、《招魂》的招魂对象
    (一) 屈原自招
    (二) 屈原招楚怀王生魂
    (三) 屈原招楚怀王亡魂
    (四) 屈原招顷襄王亡魂
    (五) 屈原招国魂
    (六) 屈原招楚国阵亡将士之魂
    (七) 宋玉招屈原生魂 (宋玉拟屈原自招其魂)
    (八) 宋玉招屈原亡魂
    (九) 宋玉招顷襄王生魂
    (十) 宋玉招顷襄王亡魂
    (十一) 宋玉招楚考烈王生魂
    (十二) 门客招淮南王刘安之魂
    (十三) 招国君之生魂
三、评议

(4)《招魂》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至清末的《招魂》研究
    1. 作者研究
    2. 被招魂者及其所招为生魂还是亡魂问题的研究
    3. 对《招魂》其他方面的研究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招魂》研究
    1. 作者以及被招魂者的研究
    2.《招魂》其他方面的研究
三、九十年代以来的《招魂》研究
    1. 比较学角度
    2. 文化学角度
    3. 民俗学角度。

(6)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屈原先世与巫
    第一节 楚先公先王与巫
        一、帝高阳与巫
        二、三楚先与巫
        三、楚先王与巫
    第二节 楚屈氏先人与巫
        一、屈原先人世系
        二、屈原先世职官
第二章 屈原生平与巫
    第一节 屈原生辰与巫
    第二节 屈原名字与巫
    第三节 屈原服饰与巫
    第四节 屈原自沉与巫
第三章 屈原职官与巫
    第一节 基本史料疏证
    第二节 三闾大夫与巫
    第三节 左徒与巫
    第四节 奔走、先后与巫
    第五节 仕途履历小结
第四章 屈原作品与巫
    第一节 屈赋用途与巫
    第二节 屈赋文体与巫
        一、文体探源之概况
        二、《招魂》与招魂辞
        三、《天问》与占卜辞
        四、《离骚》与祝祷辞
        五、《九歌》与祭歌辞
        六、骚体的其他成因
    第三节 屈赋内容与巫
        一、《离骚》的漫游与巫术
        二、《九歌》的祭祀与篇数
        三、东皇太一与伏羲神话
        四、二招及《天问》的作意
第五章 屈原思想与巫
    第一节 屈原哲学思想与巫
    第二节 屈原政治思想与巫
    第三节 屈原人生思想与巫
    第三节 屈原的文化史地位
结语
参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8)《楚辞·招魂》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招魂》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招魂》为宋玉所作
    二、《招魂》为屈原所作
    三、《招魂》作者不是屈原也不是宋玉
第二章 对传统观点的辨析
    一、《招魂》非宋玉所作
    二、《招魂》非屈原所作
第三章 关于《招魂》作者、对象及内容新证
    一、《招魂》所招的是一个君王的生魂
    二、《招魂》为楚怀王而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9)论《招魂》的作者和争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 《屈原列传》的“正文”与赞
(二) 所谓“读玉之文, 悲原之志”
(三) 太史公之言是否可信?
    1.“即使司马迁认定《招魂》为屈原作品, 他的说法也不一定全部都可靠。
    2.“从《招魂》内容本身看, 没有表现屈原之‘志’, 《史记》所说‘悲其志’不知何所指。
    3. 把“怀王稚子, 令尹子兰”, 误为“怀王少弟, 司马子兰”。
    4. 橘生南国之误。
    5.《离骚》作时含糊不定。
    6. 汉人不重视“著作权问题”, 才留下“疑不能明”的尾巴。

(10)楚辞的文体视阈与礼乐仪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屈原诗歌体式的多样性
二礼乐仪式与屈原诗歌体式的生成
三屈原诗歌体式的诗学意义

四、屈原《招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再论《招魂》的作者——对周春艳《近十年〈招魂〉作者及魂主论争述评》一文的回应[J]. 熊人宽. 云梦学刊, 2020(05)
  • [2]《招魂》的作者和主题问题研究[D]. 田春花. 山东大学, 2014(01)
  • [3]《招魂》的作者及招魂对象研究评议[J]. 王梦.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03)
  • [4]《招魂》研究综述[J]. 王兴芬,李兵.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5]招魂礼俗与《招魂》主题、体式的生成[J]. 熊良智. 文艺研究, 2019(11)
  • [6]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D]. 王志. 吉林大学, 2006(10)
  • [7]《招魂》:屈原而非宋玉营构的奇诡世界[J]. 常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8]《楚辞·招魂》研究述论[D]. 魏泽奇. 信阳师范学院, 2012(01)
  • [9]论《招魂》的作者和争议[J]. 熊人宽. 职大学报, 2015(04)
  • [10]楚辞的文体视阈与礼乐仪式[J]. 熊良智. 文学评论, 2018(04)

标签:;  ;  ;  ;  ;  

屈原《招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