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功治疗糖尿病机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韩璐,陆颖,朱音,王静,陈超洋,李洁[1](2022)在《中医导引英文系统评价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医导引英文系统评价(SR)研究现状,总结当前研究热点,以期为中医导引的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收录的中医导引SR,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章,从一般信息、干预措施、疾病分类、Meta分析结果4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3篇SR。2007年—2021年中医导引SR发文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研究机构集中在中、美、韩、英4个国家,形成四个发表团队,发表期刊以补充替代医学类杂志为主。疾病研究最多的是原发性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抑郁障碍和恶性肿瘤。36篇SR进行Meta分析,其中中医导引干预慢阻肺和抑郁障碍均获得有效结局指标;干预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获得较多有效结局指标,从有效指标看,中医导引干预比不干预有更好效果。结论:中医导引SR受到国际持续关注,研究疾病与国际关注热点疾病一致,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医导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抑郁障碍具有良好效果,对于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支持疗效。
曾繁萍,景军[2](2021)在《中国民间抗癌组织的文化亲密性》文中提出根据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国5个城市9处公共活动场所积累的观察记录,以及从6个抗癌组织和64名抗癌组织成员那里收集的口述资料,研究发现全国抗癌组织基本都是以"郭林新气功健身法"作为集体活动的基点。作为一种抗癌健身法,郭林气功在全国抗癌组织的普遍化离不开文化亲密性的建构,其核心是民间抗癌组织、政府和一部分科技界高层人士对郭林气功的认同以及由此生成的多方亲和力。
向秋平,李文龙,宋亚佩,王鑫磊,买仁萍,丁省伟,范铜钢[3](2021)在《12周养生功法的3种调理方式干预中老年人血流变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研究养生功法3种调理方式对中老年人群血流变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方法,将从安徽省蒙城县招募的125名受试者随机分为调息组、调身组、调心组、健走组和空白组,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结果调息组全血粘度200、血浆粘度、压积、纤维蛋白原呈下降趋势,其中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显着性下降(p<0.05)。纤维蛋白、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调身组全血粘度200、血浆粘度、卡松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其中红细胞聚集指数呈显着性(p<0.05);调心组全血粘度200、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低/高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K水平呈显着性降低(p<0.05),其中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低/高切指数、TK水平改善效果好于空白组(p<0.05);健走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显着性下降(p<0.05);空白组指标试验前后无显着性变化。结论侧重于调息、调身、调心三种调理方式对中老年血流变有改善效果,调心整体效果稍好于调息与调身,调息改善好于调身。
王雨阳[4](2021)在《摩腹对CUMS大鼠行为学及脂联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抑郁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以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联合孤养方法造模,选用摩腹作为干预,通过观察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在外周血清、脂肪和肌肉中脂联素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在中枢的海马、皮质中的脂联素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摩腹对抑郁症的效应机制。研究方法:将50只200±2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5d后,进行糖水偏爱检测及体重测量。通过筛出两项测试结果极值,最终纳入45只大鼠,通过计算机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和摩腹组,每组各15只。摩腹干预8周后,通过糖水偏爱测试、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测试和体重测量,观察抑郁模型大鼠快感缺失、行为绝望和食欲降低的改善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脂联素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rtern Blot,WB)从蛋白层面检测大鼠脂肪、肌肉、海马和皮质中脂联素蛋白的表达,基因扩增荧光检测(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从基因层面检测大鼠脂肪、肌肉、海马和皮质中脂联素基因的变化,观察在摩腹干预下,脂联素在外周及中枢的表达量变化。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造模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欠佳,行动迟缓,对新鲜事物兴趣减低,毛发杂乱无光,大便稀软不成形。摩腹组较模型组,精神状态较好,毛发柔顺,对新鲜事物具有兴趣,大便仍为颗粒状。(2)糖水偏爱测试:造模后,模型组糖水偏爱率及糖水消耗量结果均低于空白组(P<0.05),摩腹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3)强迫游泳测试: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长于空白组(P<0.05),摩腹组时长短于模型组(P<0.05)。(4)体重:造模完成后,模型组的最终体重以及造模期间的增长体重均低于空白组(P<0.05),摩腹组的数据均高于模型组(P<0.05)。(5)外周脂联素检测:血清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的血清脂联素含量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摩腹组高于模型组(P<0.05);在脂肪与肌肉中,模型组中的脂联素的蛋白与基因的表达与空白组、摩腹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海马与皮质中脂联素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摩腹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海马中脂联素受体R1的蛋白表达: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与摩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建立摩腹治疗抑郁模型大鼠的实验效应平台;摩腹可以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提示摩腹具有抗抑郁作用;(2)摩腹可以提高CUMS大鼠血液中脂联素的含量,表明摩腹促进脂联素分泌,上调血液中脂联素含量是摩腹抗抑郁机制之一;(3)摩腹未提高海马、皮质中脂联素及R1的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摩腹介导脂联素抗抑郁的中枢效应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邢甜甜[5](2021)在《西红花苷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西红花苷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按55 mg/kg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诱导成功后,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糖尿病组、西红花苷治疗组(30 mg/kg)及二甲双胍组(75 mg/kg,阳性对照),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肌酐(Sc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脏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蛋白相对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BUN、ACR、Scr、MDA水平明显升高,NFκB、TNF-α及IL-6蛋白表达明显增加,SOD、CAT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西红花苷治疗组及二甲双胍组血糖、BUN、ACR、Scr、MDA水平明显降低,NFκB、TNF-α及IL-6蛋白表达明显下降,SOD、CAT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西红花苷可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糖、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江毅[6](2021)在《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现代的疾病谱上,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最大的已成为慢性病,人类罹患疾病的因素,也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发展为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共患疾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身体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有着密切联系。不当的生活方式、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强的养生意识在慢性的整个过程中,已成为了促进或加重慢性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治未病”不离形神共养、精气神并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形、气、神的养生理论进行梳理和探讨,探求动形养生的机理,为传统养生功法的推广使用探究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在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梳理“真气”、“元神”以及形气神合一的动形养生有关的记载,理清其内涵。(2)通过演绎法,由中医体系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阴阳理论出发,对“真气”、“元神”的来源、特点、生理、病理、养生进行发微,探求其本质和机理。(3)通过归纳法,探寻“真气”、“元神”发挥推动生命作用的机理进行阐释,对形、气、神兼养的理论进行论述。(4)通过实验研究法,在偏颇质大学生人群中观察健身气功·养生功十二法对睡眠、疲劳、焦虑等与身、心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知:真气源于命门之先天元气,与脾胃运化的后天水谷气和大自然之清气相合充养流注全身,并赖后天水谷精气充养,其盛衰与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在脏为“藏真”,在经络则为经气,其病机与元气病机有同有异,对其养护包括惜精养元、保持三焦和经络的畅通、顺应天时、调和脏腑和避其毒气。在先天命门之火的作用下,先天元精和先天元气形成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元神即生于此变化之中,其地位和元气一致,均归属先天,其特性主动却倚静、主生主宰却不主用、不能离开形体而存在、是生命力的外在体现、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则安,寒、热、痰湿、情志过极、当静不养会伤神,对其养护需合于自然阴阳之道、养心少欲、调形养气、惜精培元、经络和畅。(2)通过演绎法,一、探究出一度被认为等同的“真气”与“元气”实为有同有异、相互联系的两种人体之气,“真气”是源于先天元气,与后天谷气“并而充身”的精微物质,真气为用,元气为体。二、明晰了元神源于元精化元气形成的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中,而又反作用于这种关系,对其进行调控,形成了元精、元气、元神的先天三位一体的体系。三、养生需形、气、神兼养。(3)通过归纳法,一、元神在由元精、元气二者阴阳运动变化产生后,进而反过来通过对阴阳消长比例的调节,使气有了不同的升降特性,从而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维持生命活动,调节元气在不同部位的聚散形成脏腑并稳定其气机升降功能。即元神源于阴阳变化,而本质亦为调节一身之阴阳,并以此对阴阳的调节合于术数、应四时阴阳消长以及与外界刺激相合,在先天主生的特性下,生出识神。二、在练习气功“入静”时,心越清静,元神受到干扰越少,故能使“真气从之”,此为养生功法“调心”的原理。三、基于“脑为元神之府”、“命门为元神之根”、以及论证的“心为元神之用”,提出了“脑-心-命门”为元神轴心的概念。四、提出了真气和元神通过心神相联系,当心神入静,识神宁息,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则先天之气与先天之神同气相求,使人体之气达到最自然的状态,再与肢体之形的运作相合,以达到气愈练愈壮,愈练愈顺的练气效果。以此阐释了为传统养生功法中,“调心”是“调身”、“调息”的枢纽,其的实质是达到“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形、气、神三者和谐共养的效果。(4)通过试验研究,观察到健身气功·养生功十二法对偏颇质在校大学生的睡眠、焦虑等产生显着良性影响,对疲劳状态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结论:养生需以整体观为根本,形、气、神兼养,形为生命之基,气为身体之用,神为生命主宰。传统养生功法通过“调身”、“调息”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过形体动作引领真气运行,通过“调心”,人心静而神安,以元神的自然之性导引具有天真之性的真气,达到“三调合一”的“恬淡虚无”的境界,使人体在传统养生功法的作用下,气和、神安、体健。
颜芬[7](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尹宁宁[8](2020)在《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心理状况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生化指标和病人心理的干预治疗,以改善老年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为以后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运动干预的实验理论与实践依据。推广传统体育养生理念,使其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新时代“体医融合”提供新的探讨路径。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组别:健身气功组、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干预时间为12周,健身气功组和太极拳组的患者每周干预5次,每次60分钟,患者从始至终在同一小组同一教练的指导下参与实验。健身气功组的干预内容为健身气功自编套路,太极拳组为陈氏18式太极拳,对照组为糖尿病健康教育。分为生理指标和心理问卷调查。生理指标为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和C肽水平。心理问卷调查为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WB)、以及流调中心抑郁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结果:1)12周干预后,健身气功组、太极拳和对照组组内FBG和Hb A1C有所下降,但在干预前后组内及干预后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健身气功组C肽在干预后有所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C肽在干预后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呈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身气功组和太极拳组的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在干预后显着提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组内干预前后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在干预后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健身气功组的抑郁指数在干预后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抑郁指数有所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抑郁指数在干预后呈现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有积极作用的,能够稳定降低患者的FBG和Hb A1C水平,太极拳能够显着降低患者C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2)健身气功和太极拳有利于调节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幸福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健身气功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具有更加显着的效果。3)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适宜的治疗方式,建议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中进行推广。
薛中华[9](2020)在《道教辟谷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教辟谷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民众对辟谷的认识往往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目前已有的研究也尚未将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方法等基本问题做出系统完整的阐述。本文希望能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对道教辟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整体把握明晰内涵并梳理其历史发展、整理其思想与方法,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本文以“总-分”的结构展开对道教辟谷文化的解析。首先,总体上把握道教辟谷文化的内涵,并给出其在道教文化中的清晰定位,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梳理,说明其在道教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对道教辟谷文化进行分维度论述,从纵、横两个维度对道教辟谷文化展开系统的梳理和讨论。纵向维度研究道教辟谷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结合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对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做出清晰的分段,并就各分段关于辟谷的记载做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文献、道教典籍、历代方志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阐明道教辟谷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形式、历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审视道教辟谷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必然。横向的维度,主要研究道教辟谷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以把握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形态,解析道教辟谷的思想理论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逐条理出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思想理论及对应的辟谷方法。在整理思想理论与方法的时候,本文依据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分段,将其划分为早期道教内丹兴起前的辟谷和内丹兴起之后的内丹辟谷两个大的部分来分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本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国内外道教辟谷及其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在此过程中,围绕本文设定的主要研究问题,从内涵定位、历史发展、思想方法等方面分别做了相关研究进展的综述,然后明确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指出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第二章是道教辟谷及其在道教文化中地位与作用。对辟谷文化进行考察时,本文区分了一般的辟谷文化和道教辟谷文化,并注意阐述了辟谷文化的层次性与丰富性。运用文献综合考察法,本文以统观的视角指出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的地位,论述了道教辟谷文化是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修仙中具有核心地位、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康寿追求中具有基础地位等观点。在关于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文化中的作用的论述中,本文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归纳得出道教辟谷文化具有对神仙的阐释作用、对生命的保障作用和对修炼成果的显化作用等重要作用。第三章是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本文依据对道教历史的总体把握,把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分为起源阶段(先秦到西汉)、早期发展阶段(东汉到唐朝)、成熟发展阶段(唐末至近代)等三个大的阶段,结合对大量的历史文献、道教典籍、历代方志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阐明道教辟谷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形式、历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各阶段的主要表现是:起源阶段提出了辟谷的概念,且已存在一些零散的辟谷思想和实践方法;道教辟谷文化早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在道教思想理论和修仙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辟谷理论和较完整的辟谷实践方法;道教辟谷文化成熟阶段主要表现是,在标志着道教养生修炼走向成熟的内丹修仙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基于内丹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辟谷理论和辟谷方法。第四章是道教辟谷的思想理论。本文着重从道教早期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思想和内丹辟谷思想两个部分来论述。根据文献综合分析得出,早期的辟谷思想主要包括:节食尚俭思想、食气者寿思想、虚静无为思想、天气地味思想、除三尸九虫思想、清肠除滓思想、仿生导引思想、气药疗病思想、金津玉液思想、日精月华理论、减食增寿理论等等。内丹辟谷思想部分首先阐述了内丹辟谷理论的几个内涵,然后进一步阐示内丹辟谷思想有:绝粒为宗思想、精气神全思想、减阴增阳思想、先天自动思想等等。第五章是道教辟谷方法。本文在这一章主要论述道教早期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方法和内丹辟谷方法。道教早期辟谷方法主要有:代谷辟谷法、节食辟谷法、导引行气辟谷法、除三尸九虫辟谷法、存思辟谷法、守一辟谷法、服药服丹辟谷法、服水辟谷法、服气辟谷法、胎息辟谷法等等。内丹辟谷方法,主要是根据内丹修炼程序分为炼己筑基辟谷、炼精化气辟谷、炼气化神辟谷和炼神还虚辟谷。
滕小霞[10](2020)在《阴阳学说下健身气功·八段锦养生机理分析》文中认为传统导引养生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养生内涵以及哲学底蕴。而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之一,指导着事物的发生、发展,是传统导引养生术的理论基础。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传统导引养生术之一,目前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养生实践,其健身功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从哲学理论角度研究健身气功·八段锦养生机理的文献量较少。因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阴阳学说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的养生机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充实健身气功领域的理论研究。以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探讨功法动作中的阴阳,进一步分析功法中的养生机理。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两个方面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动作的养生机理进行分析:一方面,将功法中的动作过程及定势动作,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中的阴阳与养生机理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阴阳理论的角度,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运动路线、功法特点两个部分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发现:(1)八式导引过程中的形体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变化,为体内气血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运行奠定基础;定势动作中机体的劲力抻拉之势主要体现了阴阳互根、阴阳对立的变化,在全身气血通畅的基础上,进一步刺激不同脏腑。(2)一方面,桩功在各方向劲力对拉下,体现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的变化,使形体打开并维持平稳的状态;另一方面,形体呈现的松紧、虚实使全身处于通畅的状态。(3)呼与吸导引机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进而体现出不同的阴阳变化。呼吸之间,吸气为阳、呼气为阴,吸气过程为阳长的过程、呼气过程为阴长的过程。(4)意根据意注的程度分阴阳,意实为阳、意松为阴,各式通过意想部位、呼吸方式的不同,进而达到不同的健身功效。(5)在上下、前后、左右、旋转、折叠各路线的运动过程中,肢体末端牵引躯干做全方位的运动,促使机体由外而内地全面抻拉打开,有助于体内全身气血的流通,进而调理体内气血的阴阳平衡。(6)导引过程中,机体松紧、虚实、动静、开合的变化,促进体内气血循环于机体内外、腠理。
二、气功治疗糖尿病机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功治疗糖尿病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导引英文系统评价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筛选 |
1.3数据提取 |
1.4 结果属性评估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发表年份趋势分析 |
2.3 发文机构分析 |
2.4 研究团队分析 |
2.5 发表期刊分析 |
2.6 干预措施及疾病分类 |
2.7 Meta分析结果情况 |
3 讨论 |
3.1 中医导引英文SR发表现状及热点 |
3.2中医导引干预疾病现状及热点 |
3.2.1 中医导引干预慢阻肺、抑郁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3.2.2中医导引干预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还需加强验证 |
(2)中国民间抗癌组织的文化亲密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
二、抗癌组织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三、建立与癌症患者的文化亲密性 |
第一,是针对癌症治疗的毒副作用。 |
第二,是针对癌症治疗的经济负担。 |
第三,是针对癌症治疗的生存率。 |
第四,是针对癌症治疗过程中患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
四、建立与国家机构的文化亲密性 |
结语 |
(3)12周养生功法的3种调理方式干预中老年人血流变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伦理道德及脱落标准 |
1.2 干预方案 |
1.2.1 干预内容 |
1.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2.3 测试仪器 |
1.3 统计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全血粘度200及血浆粘度结果分析 |
2.2 压积及卡松粘度的结果分析 |
2.3 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结果分析 |
2.4 全血高切/低切相对指数结果分析 |
2.5 红细胞变形指数TK与纤维蛋白原结果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4)摩腹对CUMS大鼠行为学及脂联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建立摩腹治疗CUMS大鼠效应平台 |
1 资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二摩腹对CUMS大鼠外周脂联素影响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三摩腹对CUMS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脂联素表达影响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治疗抑郁症 |
2 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症 |
3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
4 关于本实验的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摩腹治疗疾病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西红花苷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中草药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个人简介 |
(6)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形气神兼养的健康理论 |
1 形、气、神健康理论探讨 |
1.1 形为身之基,有形则生命有所倚 |
1.1.1 《黄帝内经》中“形”的内涵 |
1.1.2 《黄帝内经》中的形体健康 |
1.2 气为身之用,气和则生命得其常 |
1.2.1 真气与元气密切相关 |
1.2.2 真气与气血津液 |
1.2.3 真气与脏腑之气 |
1.2.4 真气与经脉之气 |
1.2.5 真气虚则百病由生,真气病不离元气失常 |
1.3 神为身之主,得神则生机有所彰 |
1.3.1 元神源于先天,与元精、元气三位一体 |
1.3.2 元神的特性 |
1.3.3 元神本质系调控一身之阴阳 |
1.3.4 阴阳失和,元神乃病 |
2 形、气、神的养生理论探讨 |
2.1 养形之道,贵在全形 |
2.1.1 保全形体,无过其用 |
2.1.2 脏腑安和,经络畅达 |
2.1.3 饮食为养,起居为调 |
2.1.4 运动养形,动则体健 |
2.1.5 调神养形,整体同调 |
2.2 养气之道,贵在和顺 |
2.2.1 惜精养元 |
2.2.2 通调气机 |
2.2.3 顺应天时 |
2.2.4 调和脏腑 |
2.2.5 调和气血 |
2.2.6 谨避邪毒 |
2.2.7 调节情志 |
2.3 养神之道,求之于心 |
2.3.1 阴阳调谐,元神得养 |
2.3.2 “婉然从物”乃健康之要 |
3 人之常平需形气神兼养 |
3.1 “脑-心-命门”是元神调控的轴心 |
3.1.1 脑为元神之府 |
3.1.2 命门为元神之根 |
3.1.3 心为元神之用 |
3.2 形气神兼养是养生之道 |
3.2.1 形为神之基 |
3.2.2 神为形之机 |
3.2.3 气为身之用 |
3.2.4 形气神三者密不可分,三位一体 |
第二部分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实证研究 |
4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
4.1 功法原理 |
4.1.1 意守清静,便于凝神 |
4.1.2 气息相随,意在调息 |
4.1.3 引体令柔,以身导气 |
4.2 功法医理 |
4.2.1 理论基础 |
4.2.2 各式医理 |
5 实证研究 |
5.1 受试对象 |
5.1.1 对象来源 |
5.1.2 纳入标准 |
5.1.3 排除标准 |
5.2 干预措施 |
5.3 观察指标和统计方法 |
5.4 结果 |
5.4.1 基本情况 |
5.4.2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
讨论 |
6.1 形神合一与养生功法 |
6.2 结果探讨 |
6.3 本研究创新点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传统养生功法作用现代机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
二、研究意义 |
(一)学科建设意义 |
(二)健康战略意义 |
(三)文化推广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四、思考与启示 |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
一、“中国”与“西方” |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
(二)“气功”与“导引”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
一、理论基础 |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
二、比较逻辑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创新点 |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专家访谈法 |
(三)历史分析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第二章 历史溯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
(一)导引 |
(二)武术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
(一)专门锻炼方法 |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
(二)“模糊”与“精确” |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一、结合的可行性 |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
二、结合的必要性 |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心理状况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健康中国 2030”背景下“体医融合”亟待新的突破 |
二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日趋庞大 |
三 运动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2型糖尿病及治疗方法 |
一 2型糖尿病 |
二 治疗方法 |
第二节 健身气功与2型糖尿病干预 |
一 健身气功与健身气功的健身机理 |
二 健身气功与2型糖尿病 |
第三节 太极拳与2型糖尿病干预 |
一 太极拳与太极拳的健身机理 |
二 太极拳与2型糖尿病治疗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实验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数理统计法 |
第三节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一节 患者的基线数据 |
一 实验流程 |
二 患者的基线数据 |
三 患者的身体参数与血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血糖生化指标的影响 |
一 干预前后受试者FBG水平的变化 |
二 干预前后受试者Hb A1C的变化 |
三 干预前后受试者C肽水平的变化 |
第三节 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心理状况的的影响 |
一 幸福感指数量表的结果及分析 |
二 抑郁量表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T2DM患者血糖指标的影响 |
一 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于T2DM患者FBG的影响 |
二 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T2DM患者Hb A1C的影响 |
三 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于T2DM患者C肽水平的影响 |
第二节 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于T2DM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
一 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于T2DM患者幸福感指数的影响 |
二 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T2DM患者抑郁状况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道教辟谷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道教辟谷文化的概念和定位 |
2.1 道教辟谷文化的相关概念 |
2.1.1 一般辟谷的概念 |
2.1.2 道教辟谷的概念 |
2.1.3 辟谷文化的丰富性 |
2.2 道教辟谷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 |
2.2.1 道教辟谷是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
2.2.2 道教辟谷在道教修仙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
2.2.3 道教辟谷在道教康寿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
2.3 道教辟谷在道教文化中的作用 |
2.3.1 道教辟谷对神仙文化的阐释作用 |
2.3.2 道教辟谷对修炼过程的保障作用 |
2.3.3 道教辟谷对修炼成果的显化作用 |
3. 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 |
3.1 道教辟谷的起源:西汉之前 |
3.1.1 辟谷的提出 |
3.1.2 先秦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1.3 西汉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2 道教辟谷的早期发展:东汉至唐 |
3.2.1 东汉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2.2 三国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2.3 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2.4 唐朝关于辟谷的记载 |
3.3 道教辟谷的成熟发展:唐末至近代 |
3.3.1 内丹的兴起与道教辟谷的成熟 |
3.3.2 内丹辟谷早期代表人物 |
3.3.3 钟吕派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
3.3.4 南宗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
3.3.5 北宗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
3.3.6 正史中内丹辟谷代表人物 |
3.3.7 近代内丹辟谷代表人物 |
4 道教辟谷的思想 |
4.1 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思想 |
4.1.1 节首尚俭思想 |
4.1.2 天气地味思想 |
4.1.3 食气者寿思想 |
4.1.4 城食增寿思想 |
4.1.5 去除三尸思想 |
4.1.6 清肠除滓思想 |
4.1.7 轻身疗病思想 |
4.1.8 金津玉液思想 |
4.1.9 虚静无为思想 |
4.1.10 仿生导引思想 |
4.1.11 存思日月思想 |
4.1.12 知一守一思想 |
4.1.13 闭气胎息思想 |
4.2 内丹辟谷思想 |
4.2.1 内丹辟谷思想的内涵 |
4.2.2 绝粒为宗思想 |
4.2.3 精气神全思想 |
4.2.4 减阴增阳思想 |
4.2.5 先天自动思想 |
5. 道教辟谷的方法 |
5.1 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方法 |
5.1.1 节食辟谷法 |
5.1.2 代食辟谷法 |
5.1.3 咽津辟谷法 |
5.1.4 除三尸辟谷法 |
5.1.5 服符水辟谷法 |
5.1.6 导引行气辟谷法 |
5.1.7 守一辟谷法 |
5.1.8 存神辟谷法 |
5.1.9 存思日月辟谷法 |
5.1.10 服气辟谷法 |
5.1.11 胎息辟谷法 |
5.2 内丹辟谷方法 |
5.2.1 炼己筑基阶段的辟谷法 |
5.2.2 炼精化气阶段的辟谷法 |
5.2.3 炼气化神阶段的辟谷法 |
5.2.4 炼神还虚阶段的辟谷法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阴阳学说下健身气功·八段锦养生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国家政策的需要 |
2.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
3.健身气功的理论发展需要 |
4.生活实践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阴阳学说的文献研究 |
2.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文献研究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 |
(一)健身气功·八段锦 |
1.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历史源流及发展 |
2.健身气功·八段锦概念 |
(二)阴阳学说 |
(三)养生机理 |
三.八段锦动作的养生机理分析 |
(一)八式分析 |
1.两手托天理三焦 |
2.左右开弓似射雕 |
3.调理脾胃须单举 |
4.五劳七伤往后瞧 |
5.摇头摆尾去心火 |
6.两手攀足固肾腰 |
7.攒拳怒目增气力 |
8.背后七颠百病消 |
(二)桩功 |
1.无极桩 |
2.抱球桩 |
3.按扶桩 |
(三)预备势与收势 |
1.预备势 |
2.收势 |
(四)呼吸 |
(五)“意” |
四.阴阳学说下的“全面运动”——八段锦 |
(一)阴阳对立、阴阳互根运用于动作的劲力抻拉 |
1.上下方向 |
2.左右方向 |
3.前后方向 |
4.整体的旋转 |
5.整体的折叠 |
(二)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运用于功法特点 |
1.动静结合、松紧相济 |
2.分清虚实、开合转换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气功治疗糖尿病机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导引英文系统评价的文献计量分析[J]. 韩璐,陆颖,朱音,王静,陈超洋,李洁.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
- [2]中国民间抗癌组织的文化亲密性[J]. 曾繁萍,景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0)
- [3]12周养生功法的3种调理方式干预中老年人血流变的效应研究[J]. 向秋平,李文龙,宋亚佩,王鑫磊,买仁萍,丁省伟,范铜钢. 湖北体育科技, 2021(09)
- [4]摩腹对CUMS大鼠行为学及脂联素的影响[D]. 王雨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西红花苷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D]. 邢甜甜.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6]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D]. 江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8]健身气功和太极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心理状况的干预研究[D]. 尹宁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9]道教辟谷文化研究[D]. 薛中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阴阳学说下健身气功·八段锦养生机理分析[D]. 滕小霞.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