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脑反复出血3例报告

中脑反复出血3例报告

一、中脑反复3次出血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梁明杨[1](2020)在《空腹血糖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开滦集团总医院及开滦集团(医院)所属的10家分院于10年内(2006~2015)对本集团所有员工(包括:在岗及离退休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5次;次/年度),同时对被检者完善问卷调查。本研究选取在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中进行空腹血糖及肝、胆超声检查且资料完整,无肝胆疾病,未进行胆囊切除术的87513例职工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将观察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n=73456)﹑空腹血糖受损组(n=7165)和糖尿病组(n=6892)。不同血糖水平分组间胆石症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为观察血糖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其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采用分层分析比较在不同性别﹑血脂水平和BMI人群中不同空腹血糖分组间胆石症发病风险。结果 在平均6.89±2.08年的随访期间内,87513例观察对象中新发胆石症2876例。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受损组、糖尿病组的胆石症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91%、12.17%、18.86%,三组胆石症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4,P<0.05)。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连续校正其他因素后,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空腹血糖受损组新发胆石症风险为0.97(95%CI:0.85~1.11)、糖尿病组新发胆石症风险为1.15(95%CI:1.01~1.30)。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在男性人群1.16(95%CI:1.01~1.33)﹑血脂正常人群1.22(95%CI:1.01~1.49)、BMI超重人群1.16(95%CI:1.01~1.35)中糖尿病是新发胆石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增加新发胆石症的风险;在男性、血脂正常、BMI超重人群中糖尿病是新发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图1幅;表9个;参178篇。

张斌太[2](2019)在《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分析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探讨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6月至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根据Hunt-Hess分级量表,评估患者术前病情程度,分为Hunt-Hess分级0-Ⅲ级组50例(84.7%)和Ⅳ-Ⅴ级组9例(15.3%);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并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1.性别与年龄分布:本组资料59例患者,男性30例(50.8%),女性29例(49.2%),男女比例1.03:1;患病年龄最小3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3.37±8.99)岁,40-6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2.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出现突发头痛47例(79.7%),伴有恶心呕吐42例(71.2%),运动障碍7例(11.9%),癫痫发作3例(5.1%),神志清36例(61.0%),浅昏迷14例(23.7%),中度昏迷9例(15.3%)。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94.9%),未破裂动脉瘤3例(5.1%);合并额叶血肿17例(28.8%),脑室出血13例(22.0%)。3.动脉瘤特点: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位于A3段46例(78.0%),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A2段9例(15.3%),A4、A5段4例(6.8%)。主要为小型动脉瘤(<5mm)37例(62.7%),一般动脉瘤(≥5mm-<15mm)16例(27.1%),大型动脉瘤(≥15mm-<25mm)4例(6.8%),巨型动脉瘤(≥25mm)2例(3.4%),多发动脉瘤10例(16.9%)。4.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时机:早期手术组30例(50.8%),中期手术组21例(35.6%),延期手术组8例(13.6%)。手术入路:46例(78.0%)采用纵裂入路,13例(22.0%)采用翼点入路。5.围手术期并发症: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共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22.0%),其中动脉瘤术中破裂共6例(10.2%);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11.9%),分别是术后再出血1例(1.7%),大面积脑梗死1例(1.7%),脑梗死1例(1.7%),脑积水3例(5.1%),脑水肿1例(1.7%)。术后死亡3例(5.1%)。6.预后评估:术后3月时对本组资料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均行GOS评分,预后良好52例(88.1%),预后不良7例(11.9%)。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18.0%vs88.9%,P<0.001)和脑室出血(16.0%vs55.6%,P=0.019)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10.0%vs88.9%,P<0.001)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4.0%vs55.6%,P<0.001)。结论:1.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常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多位于A3段,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主要为小型动脉瘤;多在早期行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纵裂入路。2.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开颅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陈勇[3](2019)在《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分析影响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此类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并为临床诊疗过程中防治复发提供参考。病例资料和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收治的141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回访资料,对复发患者及未复发患者按性别、年龄、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大小、生物学特点、手术切除程度等指标分组统计,结合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术后复发率、复发风险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获得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1为剔除标准,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41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95例,男女比例1:2.06。复发33例,复发率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均不影响术后复发,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变的复发率高于典型病变(38.1%:17.2%)且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典型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体积大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患者病变的平均体积为38.7±25.3 cm3,未复发病变的平均体积为25.3±23.2 cm3,体积较大的病变主要增加术后远期复发风险,其5年、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7.8%、16.5%。小脑幕上病变的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幕下病变(P<0.05),病变所在颅内间隙不同其术后复发风险明显不同(P<0.05)。侵袭性生长的病变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匍匐性生长的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手术不同程度残留导致术后复发风险增高、无进展生存期缩短(P<0.05),影响手术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大小及是否与周围神经血管粘连。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是否典型、所在颅内间隙及手术的切除程度。影像学表现非典型病变的复发风险是典型病变的5.966倍;脑实质内病变的复发风险最高,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内、脑室内及硬膜外/下病变;手术残留少量瘤体的术后复发风险是全切后的3.681倍,而残留部分包膜术后复发风险较全切无显着增高(HR=1.078,P>0.05)。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术后复发多见于非典型影像学表现、脑实质内病变、手术残留瘤体的患者。提高手术切除程度为预防复发最重要的手段,但手术残留部分包膜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徐德辉[4](2019)在《SEEG-射频毁损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Medically Intractable Epilepsy,MIE)患者,经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tactic electroencephalogram,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后,癫痫发作改善情况,为微创治疗MIE提供客观临床依据。方法:搜索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内诊断为MIE并于我科行SEEG-RF-TC的患者24例。术后随访6-24月不等,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癫痫发作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通过统计学方法,评价SEEG-RF-TC在治疗MIE的的实效性、安全性。比较SEEG-RF-TC手术前后患者癫痫发作频率,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使用非参数检验,即秩和检验。其中,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研究入组患者共24例(男14,女10),年龄7~53岁(平均21.6±11.4岁)。患者癫痫病史1年~28年(平均11.1 ±8.9)。24例患者中有8例有明确病因,其中出生时缺氧、窒息6例(25%),高热惊厥l例(4.17%),颅脑外伤1例(4.17%),癫痫病家族史2例(8.33%)。17例患者适合行再次切除性手术,其中4例在SEEG热凝毁损后(6-10个月,平均7±2个月)接受了外科手术切除。7例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随访时间为6-20个月,平均15.8± 5.6个月。12例患者(50%)发作减少超过50%,其中11例超过80%,其中6例完全缓解,术后未再出现发作。10例患者发作无显着减少。无患者术后发作次数增加。14例患者(58.3%)在SEEG毁损后发作改善。其中6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未再见临床发作,随访时间在术后6-26个月,平均在12.3±7.8个月。不适合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7例),6例中有4例发作减少80%以上,其中3例毁损术后癫痫发作完全消失。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以前仅仅用于诊断,SEEG-RF-TC使SEEG具备了治疗作用。事实上,利用SEEG电极行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致痫性网络的独特机会。另外,该疗法并发症少、微创且可逆,无远期副作用,尤其对认知功能无影响。可用于治疗靠近重要功能区皮层(如运动或语言区)的致病灶,或常规手术较难到达的区域(如岛叶皮质)。对于不适合常规外科开颅手术或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SEEG-RF-TC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治疗选择,相对获益较高。本课题24例患者中有7例属于此种情况,其中4例受益于该治疗,4例发作频率均减少80%以上,3例完全无发作。在上述病例中,已证实SEEG-RF-T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相较于VNS、DBS、多处软膜下横切术、胼胝体切开术等其他姑息性疗法,尤其独特的优势。相反,对适合行皮层切除的患者而言,SEEG-RF-TC则不如手术切除,事实上,本组4例患者射频后疗效不佳行常规切除手术,术后疗效全部为Engel Ⅰ级,结果表明,SEEG-RF-TC并不能替代切除性手术。对适合行常规手术的患者,我们不应该建议其行SEEG-RF-TC,尤其是对拟行颞叶内侧切除术的患者而言,更应如此。SEEG-RF-TC最佳疗效见于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的MIE且难以行手术切除的病例。确实,在皮质发育畸形所致的MIE患者中,有14例患者(58.3%)癫痫发作频率减少超过50%,其中6例随访6-26个月不等均无发作。众所周知,在皮质发育畸形所致的癫痫患者中,病灶切除的彻底与否与癫痫的控制程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此类患者,现在我们更倾向于在病灶内增加植入电极数量,以便在随后的射频热凝毁损术中有更多的治疗靶点可供选择。

芦芸[5](2019)在《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基于对针刺不良事件的文献研究,对针刺安全起源—《素问·刺禁论》进行探究,对现代国内外针刺不良事件进行整理和分析,试图系统总结针刺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一步对针刺不良事件和针刺安全的内涵、构成因素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尝试发现其中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规律,进而在针刺诊疗流程的基础上构建针刺安全规范,指导临床针刺安全。研究内容:首先,本课题结合针刺诊疗流程概念,提出了针刺诊疗安全的定义:是指在针刺诊疗过程中,减少与针刺诊疗相关的不必要伤害,并将其不良事件控制到可接受的最低限度。其次,本课题研究了针刺诊疗流程及其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诊疗流程的完整性是针刺诊疗安全的基础;针灸医师的专业性是针刺诊疗安全的关键;患者的配合程度是针刺诊疗安全的保障;针灸针的恰当使用是针刺诊疗安全的重点;诊疗环境的卫生清洁是针刺诊疗安全的要求。第三,本课题提出针刺诊疗流程定义,一般而言,完整的针刺诊疗流程包括:接待病人、了解病情、确定方案、进行针刺、结束治疗、随访及复诊;并结合针灸医师、患者、针具及环境等因素,对其各个环节和细节提出安全规范要求。此外,本课题对针刺不良事件的病案报道细节进行探讨,对针刺操作者背景、患者描述、针刺治疗描述、不良事件及处理描述、讨论这5个部分进行阐述;并针对针刺诊疗流程中的要求,设计相关安全表或知情同意书:针刺治疗知情同意书、针刺安全核查表及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法:首先,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刺禁论》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中国古典医学对针刺意外和针刺安全的认识。其次,采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等方式,利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运用中英文电子数据库(知网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及相关书籍,对国内外现代医学在针刺意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搜集、整理及总结,归纳出导致针刺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研究结果:本论文首先从经典文献《素问·刺禁论》中探寻古代的针刺安全雏形。其次通过对国内外不良事件文献的梳理,发现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医师、患者、针具及诊疗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并结合针刺诊疗流程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此外,本研究详细探讨了针刺诊疗流程的各个环节及细节的安全规范要求,对针刺不良事件病案报道的细节进行探讨,并设计相关安全表或知情书,可以为针刺规范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孙许林[6](2018)在《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方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并对两种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我们选择自1997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1720例,其中来源于后循环动脉的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rtery)病人38例占2.2%,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35例,未破裂3例,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对这35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时机、手术入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予处理和分析。我们选择自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以介入血管内治疗为治疗方式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45例,针对患者术前状况、住院时间、治疗时间、手术时机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显微手术治疗38例患者发现41个动脉瘤,成功夹闭40个,1个因瘤腔内完全形成血栓无法夹闭,术中分离时,10个发生破裂,31个未发生破裂。术后随访并利用GOS评级,38例患者中33例治愈,Ⅲ级自理3例,2例因脑水肿而死亡。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动脉瘤有38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手术效果满意。血管内治疗45例患者中,38例治愈,4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死亡2例,重残1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因其部位深在,显露困难,手术空间有限,巨型和大型动脉瘤比率高,邻近脑干和颅神经等原因,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位置深在,显露困难,年龄大,身体差、Hunt-Hess分级高,手术耐受不佳的患者血管内治疗优选考虑的手术方式;对于位置表浅,较易显露,形态不规则或需要血管搭桥,脑内血肿有占位效应需要清除血肿等情况显微手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高歌[7](2017)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形成的脑血管壁的瘤状突起,是颅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因素。首次破裂出血约20%的患者因来不及救治而死亡。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是临床上治疗破裂动脉瘤的主要两种方式。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既往是动脉瘤治疗的“金标准”,有60多年历史,如何能把动脉瘤夹闭手术做的更微创是开颅手术医生面临的挑战。介入治疗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通常就前循环动脉瘤而言,两种治疗方式疗效相当,但显微外科手术术后复发率低;对于后循环动脉瘤,因动脉瘤位置深在,治疗方式通常首选介入手术;对于高龄患者,亦优先考虑介入栓塞。文献报道动脉瘤栓塞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研究提示动脉瘤的复发与动脉瘤的栓塞密度有关,栓塞越致密复发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有其特点,如何做到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需要我们去探索。前交通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瘤所占比例最高,因位置深在,多选择介入栓塞治疗,本研究对前交通动脉瘤的个体化栓塞治疗进行了总结分析。另外,目前对于宽颈、不规则动脉瘤多采用支架辅助栓塞,但在出血急性期,支架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术中术后血栓事件及出血风险等,而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部分患者的支架应用,基于此,本研究亦对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复杂不规则形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做了回顾性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是部分后交通动脉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对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都有一定帮助,但哪种方式对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更有益处仍无定论,在之前文献报道中,因病例数有限,报道的结果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对单中心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开颅夹闭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率更高。对于以上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研究对安徽省立医院近4年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研究分为四个部分: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第一部分);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第二部分);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个体化介入栓塞治疗(第三部分);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第四部分)。第一部分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目的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23例,血管内栓塞治疗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是否破裂、治疗间隔时间、术前ONP程度及术后12个月的ONP恢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影响ONP恢复程度的因素。结果52例PcomAA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27例(51.9%),部分恢复21例(40.4%),无恢复4例(7.7%)。(1)手术夹闭组23例中,有SAH16例,无SAH 7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8例(78.3%),部分恢复5例(21.7%);血管内栓塞组29例中,有SAH 18例,无SAH11例,最终ONP完全恢复9例(31%),部分恢复16例(55.2%),无恢复4例(13.8%)。(2)对ONP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是ONP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041,95%CI:0.007~0.261,P<0.01)。结论与血管内栓塞比较,手术夹闭使PcomAA导致的ONP恢复疗效更加显着。第二部分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目的总结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分析眶上外侧入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提供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分布、并发症及GOS预后评分等)。结果62例患者(72个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共夹闭动脉瘤72个。预后良好59例,中残1例,2例轻残,无死亡病例。结论眶上外侧入路较传统翼点入路操作简捷高效,尤其适合应用于Hunt-HessⅢ级以内的动脉瘤患者。第三部分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个体化介入栓塞治疗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26例。采集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分布、治疗时间、手术并发症等。依据Hunt—Hess分级:Ⅰ级22例,Ⅱ级56例,Ⅲ级35例,Ⅳ级13例。结果本组126患者均予以了血管内栓塞治疗,单导管弹簧圈栓塞107例,支架辅助栓塞11例,球囊辅助栓塞4例,双导管弹簧圈栓塞4例;成功栓塞123例;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 Ⅰ级栓塞98例(79.6%),Raymond Ⅱ级栓塞25例(20.4%),患者随访6个月~4年,4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栓塞完全,1例行开颅成功夹闭,无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个体化的治疗,尽可能早的栓塞、较好的栓塞技术、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第四部分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总结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经验,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2015年5月间采用双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的不规则形颅内动脉瘤37例病历资料,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采集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分布、治疗时间、手术并发症等。结果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成功栓塞本组37例动脉瘤,即刻造影显示35例为致密栓塞,2例为近全栓塞。按改良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估预后,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半年后随访24例,动脉瘤无复发,血管分支存在、通畅。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有着较好的疗效,手术操作简单、提高了致密栓塞率,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孙利华,俞向荣,邵云,缪伟锋,羊正祥,浦毅[8](2017)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11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时机和手术入路选择,随访手术疗效。结果术中均采用电生理监测,后期4例患者结合神经导航。根据肿瘤在桥脑的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11例患者中,10例在亚急性期手术,1例在慢性期手术。肿瘤全切10例,1例部分切除。神经功能明显改善8例,2例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28d再次出血死亡。结论对于有明确手术适应证的桥脑海绵状血管瘤,在亚急性期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结合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手术疗效及预后较好。

朱凤飞[9](2016)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与手术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总结10年内经伽玛刀与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策略选择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至2015-10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9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行开颅手术治疗的68例,行伽玛刀治疗的126例,本文主要通过对以上两组癫痫控制率、并发症及对多发病变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9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10年不等。手术组治疗皮质癫痫型的优良率高于伽玛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并发症明显高于伽玛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都只切除1个病灶,伽玛刀组1例延髓多发患者只治疗了1个病灶,1例5个多发患者治疗了3个病灶,其余病例的多发病灶得到了一次性同时治疗。结论:开颅手术和伽玛刀都能够有效控制和改善术后的癫痫发作。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同时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且安全。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年龄大等,不能耐受手术者或拒绝手术者,还有病灶位于基底节、脑干、脑深部以及毗邻重要功能区,伽玛刀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无症状患者应尽早治疗。

方超[10](2016)在《显微外科手术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治疗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治疗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02年10月-2016年3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名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例并进行随访。其中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37例作为手术组,行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43例作为伽玛刀组。对以上两组病例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改良Engel分级评价癫痫控制的效果,Ⅰ、Ⅱ级为治疗有效,Ⅲ、Ⅳ级为治疗无效,手术组有效率为93.3%(14/15),伽玛刀组为52.2%(12/23),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别有意义(P=0.012);手术组治疗后无病灶相关性再出血,伽玛刀组治疗后再出血率为26.7%(4/15),两组的再出血率差别有意义(P=0.043);手术组病灶均完整切除,伽玛刀组病灶大小的控制率为87.5%(35/40),病灶缩小率为35%(14/40);手术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3%(12/35),伽玛刀组为42.5%(17/4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意义(P=0.531)。结论:显微外科手术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均能控制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的癫痫;显微外科手术的癫痫治疗有效率高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的病灶相关性再出血率明显低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显微外科手术对病灶大小的控制率与缩小率明显高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无明显差别。

二、中脑反复3次出血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脑反复3次出血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空腹血糖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观察对象
        1.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1.3 资料收集
        1.1.4 相关定义
        1.1.5 统计学分析
        1.1.6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观察对象的一般情况
        1.2.2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胆石症的发病情况
        1.2.3 纳入与非纳入人群的一般资料比较
        1.2.4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2.5 不同性别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2.6 不同血脂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2.7 不同BMI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分组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3 讨论
        1.3.1 糖尿病与新发胆石症的研究背景
        1.3.2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中胆石症的累积发病率和人年发病率
        1.3.3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胆石症影响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1.3.4 空腹血糖影响胆石症的发病机制
        1.3.5 研究的意义
        1.3.6 研究的优势
        1.3.7 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第2章 综述 胆石症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胆石症的类型
    2.3 胆石症的检查方法
        2.3.1 腹部超声
        2.3.2 腹部X线平片
        2.3.3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2.3.4 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2.3.5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
        2.3.6 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
    2.4 胆石症的成因
        2.4.1 胆汁代谢与胆石症
        2.4.2 胆囊运动与胆石症
        2.4.3 胆道感染与胆石症
    2.5 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2.5.1 种族
        2.5.2 性别
        2.5.3 年龄
        2.5.4 饮食习惯
        2.5.5 肥胖、体重快速下降
        2.5.6 血脂异常、血糖浓度
        2.5.7 药物使用
        2.5.8 体育锻炼
    2.6 胆石症的外科治疗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体检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临床评估
        2.3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诊断、位置和分类
        2.4 手术治疗情况
        2.5 围手术期并发症
        2.6 预后评估
        2.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性别与年龄分布
    2.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
    3.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特点
    4.手术治疗情况
    5.围手术期并发症
    6.预后
    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8.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破裂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SEEG-射频毁损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MIE的现代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
        1.1 病因
        1.2 西医治疗
    2 MIE的中医辨病辨证分析及研究现状
    3 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MIE的立论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手术方法介绍
        1.4 术后随访
        1.5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随访
        2.2 统计结果及发作预后
        2.3 不良反应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针刺安全的认识源流与探究
    1.1 “刺禁”内容阐释
    1.2 “刺禁”与早期针刺安全规范
    1.3 现代针刺安全的探究
第2章 针刺不良事件的国内外现代研究
    2.1 针刺不良事件的内涵
    2.2 国内针刺不良事件研究进展
    2.3 国外针刺不良事件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3章 针刺诊疗流程与安全影响因素
    3.1 针刺诊疗安全的定义
    3.2 临床针刺诊疗流程
    3.3 针刺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3.4 针刺诊疗流程与针刺安全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针刺诊疗流程与安全规范
    4.1 接待病人的规范要求
    4.2 了解病情的规范要求
    4.3 确定方案的规范要求
    4.4 针刺操作的规范要求
    4.5 结束治疗的规范要求
    4.6 随访及复诊的规范要求
    4.7 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的规范要求
    4.8 小结
第5章 针刺安全相关文书
    5.1 针刺治疗知情同意书
    5.2 针刺安全核查表
    5.3 针刺不良事件案例报道知情同意书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结果
    1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
    2 影像学随访复查结果
    3 术后并发症
    4 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
显微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1.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2.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1、2 交界处)
    3.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2、3 交界处)
    4.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起始处)
    5.左侧前下动脉瘤(中段)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病例1: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
    病例2: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栓塞治疗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个体化介入栓塞治疗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8)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1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结果
讨论

(9)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与手术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式
    3.诊断巧准
    4.疗效评价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显微外科手术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治疗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脑反复3次出血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空腹血糖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关系[D]. 梁明杨.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张斌太. 青岛大学, 2019(03)
  • [3]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 陈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SEEG-射频毁损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价值[D]. 徐德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针刺安全规范的构建 ——基于现代临床针刺诊疗流程[D]. 芦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D]. 孙许林. 青岛大学, 2018(02)
  • [7]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D]. 高歌. 山东大学, 2017(11)
  • [8]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11例分析[J]. 孙利华,俞向荣,邵云,缪伟锋,羊正祥,浦毅. 江苏医药, 2017(19)
  • [9]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与手术治疗分析[D]. 朱凤飞.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10]显微外科手术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治疗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的对比研究[D]. 方超.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中脑反复出血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