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室黄瓜增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琴,魏偲,茆振川,杨宇红,冯东昕,谢丙炎[1](2016)在《生防型菌肥对黄瓜生长及根结线虫病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短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交枝顶孢霉、钩状木霉等生防菌剂配比的生物有机菌肥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黄瓜生长、产量的影响,确定高效菌肥组合。【方法】将4种菌剂按照国家标准分别与有机肥进行配比形成单菌剂、多菌剂等1—10号菌肥试验设置,以不施肥为空白对照,以有机肥、噻唑膦分别为肥料及化学药剂对照。通过盆栽接种根结线虫、根结线虫病温室小区试验及无根结线虫病田间测产试验等对10种不同配比组合的生物菌肥进行试验,通过对黄瓜产量、株高、地上部鲜重以及黄瓜根结线虫病病情指数的调查分析,比较不同配比组合的生物菌肥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以及对黄瓜生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盆栽试验中,化学药剂对照噻唑膦处理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9.2%,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菌肥处理中,5号、6号、9号菌肥处理,防治效果为分别为52.5%、52.5%、54.2%,均在50%以上,显着高于其他菌肥处理。在温室小区试验中,5号、6号、9号生物菌肥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6.8%、57.6%、59.3%,与化学药剂对照噻唑膦处理(61.3%)之间没有显着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证实盆栽试验与温室小区试验中各处理防治效果呈显着正相关,而且多菌剂配比防效好于单菌剂菌肥。同时综合对比盆栽、温室及田间测产试验中各处理的黄瓜株高、地上部鲜重、产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各菌肥处理均具有极显着的促生长和增产作用(P<0.01),但是不同试验及不同菌肥处理之间存在差异。在田间测产试验中,增产幅度范围为31.7%—74.9%,其中以6号菌肥效果最佳,增产达到74.9%。在盆栽试验和温室小区试验中,1—10号处理中增产效果最为显着的为9号处理,增产分别达到了60.4%和68.1%;其次为1号处理,比对照增产50.8%和55.8%。5号、6号、9号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根结线虫病,而且增产促生长作用较为明显,其中9号处理效果最为显着。综合比较盆栽、温室试验的结果,发现菌肥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与其对黄瓜的增产作用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显着。【结论】多菌种复合菌肥(5号、6号、9号)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及增产促生长作用显着,是实现安全高效防治根结线虫病及增产的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郭娇[2](2020)在《温室黄瓜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氮损失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温室蔬菜生产过程中氮素利用率普遍偏低且损失严重,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负效应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室内好气培养和田间原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温室果菜类蔬菜-黄瓜(品种为津绿20-10)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硝化抑制剂及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温室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硝化抑制效果,从而优选出最优抑制剂种类、用量及其配施菌剂施用量,明确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调控下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筛选出阻控温室菜田施氮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有效调控方案,旨在为实现温室黄瓜的“高效、环保、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明了三种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转化的抑制效果,优选出了适宜的硝化抑制剂及其用量。培养温度25℃,60%田间持水量水平下,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影响明显不同。3种硝化抑制剂的硝化抑制效果整体表现为DMPP>DCD>MHPP。减氮基础上配施2%DMPP较常规处理可使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增加40.85%~73.61%,硝态氮含量降低24.61%~33.8%,表现出了较好的硝化抑制效果;减氮基础上配施2%DMPP和菌剂(75 L/hm2)处理硝化抑制效果较优,可使土壤中硝态氮累积较常规施氮平均降低38.88%~43.91%。(2)阐明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对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不仅促进黄瓜生长发育、产量的提高,还可明显改善果实品质,同时促进作物氮素吸收,显着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不但可保证黄瓜稳产,且最高可使黄瓜增产7.50%,氮素利用率由传统的7.50%提高到20.32%~25.30%,降低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7.38%~18.28%,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黄瓜果实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改善了果实品质。(3)探明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阻控温室黄瓜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效果。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可以显着降低N2O排放和NH3挥发,总体气态损失量有所降低。温室黄瓜施氮造成的气态(N2O和NH3挥发)总损失占比相对较小,仅在3.31%~3.67%。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可使N2O排放降低30.01%~41.40%,NH3挥发减少28.85%~37.71%。(4)明确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阻控温室黄瓜土壤硝态氮淋溶的效果。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菌剂均可显着降低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减氮基础上配施抑制剂与菌剂较常规施氮可使0-120 cm 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降低12.62%~74.58%。(5)揭示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调控温室黄瓜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效应。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菌剂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氮素调控措施。综合评价,减氮基础上同时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和菌剂(追施氮肥316 kg N/hm2,配施纯氮量2%DMPP和75L/hm2液体胶质类芽孢杆菌菌剂)与常规施肥相比,可使黄瓜增产7.50%,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18.28%,氮素利用率由常规施氮的7.50%提高到 25.30%,减排 N2O 气体 41.40%,NH3 挥发 28.85%,0-120 cm 土壤剖面中 NO3--N累积量降低36.06%~52.00%,是一种有效阻控温室蔬菜生产施氮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且对环境友好的调控措施,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
崔冰晶[3](2020)在《加气灌溉下温室黄瓜的减氮增产效应》文中认为黄瓜是设施大棚主栽蔬菜作物之一,近年来设施栽培黄瓜的面积越来越大。为了不断提高设施栽培作物的产量,农户经常采取过度灌溉和过量施氮等措施,已经产生了土壤酸化或者盐碱化、肥料浪费、利用效率低下等各种经济和环境问题,严重限制了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过量灌水后,根区土壤水分饱和必然会造成的根系处于缺氧状况,这将进一步降低设施蔬菜的水肥利用效率。加气灌溉能改善根区通气状况、调节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养分有效性,为了揭示加气灌溉对提升氮肥利用效率和蔬菜产量的作用机理,本试验在陕西杨凌温室大棚内进行,以黄瓜(乾德777)为供试作物,分析了0、240、360 kg ha-1 3个施氮水平和加气、不加气两种灌水模式,共6个处理下黄瓜的氮肥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土壤根区环境及产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加气灌溉各施氮水平整体比不加气处理土壤O2含量增加2.0%,土壤呼吸整体提高了25.2%(P<0.05)。当施氮量为240 kg ha-1时结合加气灌溉,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充气孔隙度和氧气均达到最佳,黄瓜根区土壤环境最优。(2)与不加气对照处理相比,加气灌溉下施氮240 kg ha-1和360 kg ha-1时,氮肥部分要素生产率分别提高28.95%和18.53%,黄瓜增产29.0%和18.6%。加气灌溉显着提高黄瓜的氮肥利用效率(P<0.05)。(3)加气灌溉各施氮水平整体比不加气处理叶片气孔导度增加19.1%,净光合速率显着增加14.1%(P<0.05)。加气灌溉提高了黄瓜叶片光合能力,黄瓜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得到提高。当施氮量为240 kg ha-1时,黄瓜产量最高,为72266 kg ha-1。为了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温室黄瓜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西北地区推荐的加气灌溉施氮量为240 kg ha-1。
齐明阳[4](2014)在《日光温室黄瓜CO2施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温室内CO2亏缺已经成为制约蔬菜高产优质的关键问题。本试验通过对碳铵和工业磷酸的最佳配比、增施CO2对不同品种黄瓜的影响和肥水气一体化增施CO2对黄瓜的影响等方面对日光温室黄瓜CO2施肥技术进行了探讨。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运用CO2发生器进行日光温室增施CO2时,通过对日光温室内CO2浓度变化和反应液pH值的分析,得出当所用碳酸氢铵和磷酸的使用量符合Y=9800·m/(133.51±9.48)×(90.255·ρ-66.544)的函数关系时为最佳比例(Y为实际使用磷酸的重量,m为实际使用碳铵的重量,ρ(g/ml)为实际使用磷酸的密度)。2.对日光温室黄瓜进行间隔定量增施CO2可以提高黄瓜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比叶干样质量、比叶鲜样质量、瓜的生长速度、新梢的生长速度、叶片的生长速度和光合速率。表明间隔定量增施CO2可以增加日光温室黄瓜的生物量。3.间隔定量增施CO2可以显着提高日光温室黄瓜的产量,同时改善黄瓜的品质。4.日光温室肥水气一体化CO2施肥可以显着改良土壤的pH,使其更符合黄瓜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5.日光温室肥水气一体化CO2施肥在使用初期可以显着提高黄瓜的叶绿素含量,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黄瓜叶绿素的增量会下降,这种现象是黄瓜对高浓度CO2产生适应的一种表现。6.日光温室肥水气一体化CO2施肥可以显着提高黄瓜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但降低黄瓜的胞间CO2浓度。提高了黄瓜叶片光合产物可溶性糖的含量。7.黄瓜叶面积、比叶干样质量和比叶鲜样质量在日光温室肥水气一体化CO2施肥后得到了提高,且比叶干样质量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增幅越显着,说明水气一体化CO2施肥可以增加黄瓜叶片的厚度。8.日光温室肥水气一体化CO2施肥后,黄瓜的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和总亩产表现为:初期<中期<后期。由此可见,肥水气一体化CO2施肥可以延长黄瓜的盛果期,相比对照增产效果最明显。9.日光温室肥水气一体化CO2施肥后,黄瓜在的总糖、粗蛋白、Vc、可溶性固形物方面明显增多,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说明肥水气一体化CO2施肥可以显着改善黄瓜的品质。10.在使用水气一体化CO2施肥时,给黄瓜提供充足的氮磷钾肥,以提高黄瓜叶片中N、P、K元素的含量,同时降低了黄瓜叶片Fe、Mg、Mn、Na、S元素的含量。综合上述结论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运用日光温室肥水气一体化CO2施肥技术,在增施CO2的同时,将CO2发生器产生的磷酸二氢铵反应液配合硫酸钾,按N:K=1:1.48进行追肥,可以使日光温室黄瓜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
王丽英,张彦才,翟彩霞,陈丽莉,李巧云,武雪萍,吴会军[5](2008)在《平衡施肥对连作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农户习惯施肥为对照,采用多点试验,研究目标产量法和数学模型法平衡施肥对连作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对黄瓜有明显增产、节本增效、改善品质、缓解土壤养分和盐分积累的作用。数学模型法平衡施肥在温室连作年限较长或土壤养分较高的条件下适用,目标产量法平衡施肥在温室连作年限短且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条件下适用。目标产量法较农户习惯施肥黄瓜增产5.4%~30.8%,减少化肥投入734~59 253元·hm-2,黄瓜硝酸盐含量降低20.8~145.3 mg·kg-1,VC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0.2~2.5 mg·(100g)-1和0.11%~0.47%;数学模型法较农户习惯施肥黄瓜增产7.6%~34.7%,减少化肥投入944~59 463元·hm-2,黄瓜硝酸盐含量降低14.0~147.0 mg·kg-1,VC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0.4~3.5 mg·(100g)-1和0.14%~1.11%。黄瓜拉秧期平衡施肥与对照相比,土壤养分和电导率明显降低。河北省日光温室黄瓜土壤全盐量与电导率呈极显着直线正相关(R=0.949 5),可以用电导率代替全盐作为反映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武良[6](2014)在《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文中提出氮肥应用解决了我国人口吃饭问题,但过量施氮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因此调控氮肥用量是实现农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本研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数据,综合分析了中国农业氮肥的应用现状;通过氮肥肥效反应试验,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确定了小麦、玉米、水稻各区域的氮肥总量控制量,并分析其节氮、增产、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通过文献调研方法分析了我国经济作物氮肥总量控制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氮肥总量控制量和作物种植面积,确定了我国农作物氮肥需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2007-2009年32219个农户调研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水稻、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210kg hm-2、210kg hm-2、220kg hm-2;蔬菜和果树氮肥用量分别为388kg hm-2和555kg hm-2。2007-2009年我国氮肥消费量在各作物间分配比例为:小麦(14%)、水稻(16%)、玉米(19%)、蔬菜(20%)、果树(15%)、油料(5%)、薯类(4%)、茶园(2%)、豆类(1%)、其他作物(4%)。2.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对全国7个小麦生态亚区的1165个小麦氮肥肥效反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氮肥总量控制量为174kg hm-2,对应的小麦产量为6.24Mg 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495kg CO2eq Mg-1grain.7个农业生态亚区的氮肥总量控制量不同,东北春麦区最低,为99kg hm-2,华北雨养冬麦区最高,为193kg hm-2。如果氮肥总量控制量能被农民采用,我国小麦生产可以节约氮肥85万吨,增加小麦产量1160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CO2eq)1040万吨。3.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对全国12个玉米生态亚区的1726个玉米氮肥肥效反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氮肥总量控制量为174kg hm-2,对应的玉米产量为8.56Mg 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334kg CO2eq Mg-1grain。12个农业生态亚区的氮肥总量控制量不同,东北冷凉春玉米区和东北半湿润春玉米区最低,为150kg hm-2,西北绿洲灌溉春玉米区最高,为219kg hm-2。如果氮肥总量控制量能被农民采用,我国玉米生产可以节约氮肥143万吨,增加玉米产量3190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CO2eq)1860万吨。4.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对全国8个水稻生态亚区的1177个水稻氮肥肥效反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稻氮肥总量控制量为167kg hm-2,对应的水稻产量为7.67Mg 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1236kg CO2eq Mg-1grain。8个农业生态亚区的氮肥总量控制量不同,黑龙江寒地单季稻区最低,为114kg hm-2,长江下游单季稻区最高,为224kg hm-2。如果氮肥总量控制量能被农民采用,我国水稻生产可以节约氮肥125万吨,增加水稻产量1536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CO2eq)1572万吨。5.基于我国作物生产情况,应用氮肥总量控制的方法,预测了我国农作物氮肥需求。在保证我国小麦、玉米、水稻分别增产8.5%、13.2%、7.4%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氮肥需求量为3133万吨。
李国龙[7](2014)在《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和黄瓜氮磷钾均衡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是我国西北地区合理利用非耕地,保障蔬菜供给,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生态高效栽培模式。施肥是确保基质栽培蔬菜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日光温室有机基质栽培蔬菜施肥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有关西北地区非耕地日光温室有机基质栽培蔬菜养分供应与吸收、养分均衡管理方面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采用田间调查、日光温室小区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基质理化性质状况及蔬菜施肥现状,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和黄瓜生育期间氮磷钾供应与吸收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氮磷钾均衡管理对日光温室基质栽培黄瓜和番茄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为实现西北地区非耕地基质栽培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施肥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戈壁滩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基质理化性质状况与蔬菜施肥现状对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和张掖市临泽县戈壁滩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基质中速效养分、全量养分等状况,以及蔬菜轮作期内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临泽基地栽培基质中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普遍处于高含量水平,而肃州基地栽培基质中硝态氮含量普遍居于中低含量水平,速效磷和钾含量普遍居于高含量水平;临泽和肃州两基地栽培基质速效S、Fe、Zn和B含量普遍处于高含量水平,速效Cu含量普遍处于较高以上含量水平,速效Mn含量普遍处于中等以上含量水平。肃州和临泽两基地栽培基质中全氮、全磷和全钾量(数量)丰富;速效氮量(数量)严重不足或不足,速效磷量极为丰富,速效钾量较为丰富。蔬菜对氮和钾的需求量远高于磷,为保持基质中较高的氮素和钾素的供应能力,氮和钾是两基地基质养分调控的投入重点,磷要少投。(2)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蔬菜肥料用量普遍超量,磷肥施用比例远超需求比例,临泽基地基质栽培蔬菜N、P2O5和K2O施用量平均分别超出需要量的1.2、9.5和4.3倍;肃州基地基质栽培黄瓜N、P2O5和K2O施用量平均分别超出需要量的0.6、2.7和2.2倍,番茄P2O5施用量平均超出需要量的2.7倍。肃州基地冬春茬番茄、临泽基地秋冬茬番茄有机肥施用量明显偏低;肃州基地春茬黄瓜、秋冬茬番茄基肥比例明显偏高。2.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和黄瓜氮磷钾供应与吸收动态变化特征对戈壁滩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春茬番茄和春茬黄瓜生育期间栽培基质中速效氮磷钾量(数量)和蔬菜氮磷钾吸收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春茬番茄、春茬黄瓜生育期间基质中速效氮量处于中低水平,总体上呈缓慢降低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基质中速效磷(P2O5)量处于高水平,总体上呈缓慢降低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定植前基质中速效钾(K2O)量处于高水平,总体上呈急剧降低后趋于平缓的趋势,结果期基质中速效钾(K2O)量急剧降低,下降34.5%-52.1%。(2)秋冬茬番茄、春茬番茄、春茬黄瓜全株氮和磷(P2O5)累积总体上呈缓慢上升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全株钾(K2O)累积总体上呈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结果期是全株氮、磷(P2O5)和钾(K2O)累积量的高峰,分别占全生育期累积量的74.1%-89.2%、81.0%-86.8%和82.1%-92.7%。3.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黄瓜和番茄氮磷钾均衡管理技术采用日光温室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均衡管理对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春茬黄瓜与秋冬茬番茄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光温室春茬黄瓜和秋冬茬番茄栽培基质营养主要限制因子均是氮和钾,施磷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基质栽培春茬黄瓜施氮、施钾和施磷平均分别增产51.2%、45.2%和10.0%,基质栽培秋冬茬番茄施氮、施钾和施磷平均分别增产31.2%、17.0%和4.1%。(2)日光温室基质栽培春茬黄瓜和秋冬茬番茄氮磷钾均衡管理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均能显着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平均分别增产35.7%和16.3%,平均分别增收40.7%和17.5%;日光温室基质栽培春茬黄瓜和秋冬茬番茄氮磷钾均衡管理处理产量和经济效益均略高于相应高氮处理和高钾处理,产量增加在3.0%-4.8%之间,经济效益增加在3.2%-4.9%之间。(3)日光温室基质栽培春茬黄瓜和秋冬茬番茄氮磷钾均衡管理能促进或维持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化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基质栽培春茬黄瓜和秋冬茬番茄氮磷钾均衡管理处理的化肥氮、磷和钾利用率分别为25.8%-31.7%、17.6%-34.1%和35.7%-78.9%,而习惯施肥处理的分别仅为4.6%-15.9%、0.9%-6.5%和11.7%-19.7%。(4)本试验条件下,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春茬黄瓜适宜N、P2O5和K2O用量平均分别为400、150和400g/m3基质,生产1000kg黄瓜产品对N、P2O5和K2O的推荐量平均分别为2.2、0.8和2.2kg;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秋冬茬番茄适宜N、P2O5和K2O用量分别为392、136和455g/m3基质,生产1000kg番茄产品对N、P2O5和K2O的推荐量分别为3.1、1.1和3.6kg。
丁晓蕾[8](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刘玉梅[9](2006)在《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调控黄瓜光合作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津优一号’(日光温室专用品种)和‘津研四号’(露地品种)黄瓜为试材,建立了黄瓜单叶净光合速率(Pn)对CO2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响应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冬春季节日光温室亚适温较弱光照环境,研究了亚适温较弱光照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探讨了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提高黄瓜光合效率和光能利用率的调控技术;还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嫁接和自根黄瓜果实品质的调控。主要结果如下:1冬季和早春北方日光温室栽培的黄瓜植株,尤其是冠层中下层叶片常处于亚适温(18℃左右)较弱光照(200~400μmol·m-2·s-1)条件下。2通过测定30~12℃温度条件下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建立了黄瓜单叶净光合速率(Pn)对三因子响应的数学模型:设CO2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值分别为x1,x2,x3,Pn值为y,则津优一号y=exp(-242.1217/x1)*(61.0202-0.1100(x2-30.9260)^2*exp(-272.8874/x3)+0.9355;津研四号y=exp(-179.8803/x1)*(50.0771-0.0609(x2-34.3455)^2*exp(-267.9653/x3)+0.7377。由模型可知,在试验涉及的范围内,Pn对温度的响应为二次曲线,对CO2浓度和光照强度的响应为指数函数。3经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处理后,两品种结果期叶片的CE、LCP、CCP、Rd均显着降低,AQY则先降低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又逐渐回升;与津研四号相比,津优一号具有相对较低的LCP和Rd,较高的AQY和CE,对亚适温较弱光照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亚适温较弱光照处理使黄瓜叶面积、茎粗显着减小,而节间长增大,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Chla/b减小,Car含量降低,且生长量的恢复滞后于光合功能的恢复。4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黄瓜叶片的Fv/Fm变化不显着,PSⅡ活性和Fv′/Fm′均显着低于对照;恢复后,各参数均恢复至CK水平。说明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并未造成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伤害,它主要通过暗反应影响光合速率。5亚适温较弱光照导致黄瓜Pn显着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包括光照较弱引起的能量不足,RuBP最大再生速率、RuBPCase活性和FDPase活性显着下降,即主要通过影响黄瓜的光合碳同化活性以及光合产物的反馈作用来影响光合作用,而光呼吸对Pn的影响很小。6较弱光照在PSⅡ活性降低、叶绿体分解、叶面积减少上削弱了亚适温的作用,降低了
李邵[10](2010)在《水肥耦合对温室黄瓜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的短缺以及过度施肥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当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肥资源来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以及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于2007—2009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日光温室内进行,以蔬菜作物黄瓜为研究对象,利用负水头精确灌溉技术,通过设置灌溉装置的不同供水吸力来控制不同的土壤水分值,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肥料和水肥耦合以及负水头控水技术下不同营养液浓度对黄瓜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生理机制,以期为温室黄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1、3、5、7、9、11、13 kPa共7个供水吸力对黄瓜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能通过调节不同的供水吸力值控制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且供水吸力与土壤含水率呈反比对应关系,适合应用于土壤水分精确控制试验研究中。不同供水吸力对盆栽黄瓜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35 kPa的供水吸力更适合温室黄瓜的生长,采收期叶片光合速率与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处理下的黄瓜产量与瓜条商品率都较高,其对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为66.61%81.35%;7 kPa处理下的黄瓜根系干重、活力都要显着高于其它供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此时土壤相对含量为54.58%;但全生育期单一的土壤水分控制并不能显着提高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黄瓜果实的含水率、比重与单果重基本不受土壤水分值的影响;较高的土壤水分值降低了果实果皮色素的含量;高供水吸力能使黄瓜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有机酸含量增加,单宁含量降低,但硝酸盐含量也会增加,糖酸比下降,游离氨基酸也有所下降;低供水吸力下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糖酸比增加、硝酸盐含量下降,57 kPa范围的供水吸力处理的黄瓜果实整体品质较高,此时土壤相对含量为54.58%66.61%。2、不同肥料配比与施肥水平黄瓜小区试验结果表明,N600P300K300 kg·hm-2的较高施肥水平能显着促进黄瓜植株的株高、总叶面积以及地上部生物量的增加,黄瓜产量也较高,但降低了叶片的光合与不同采收时期的果实品质,具体表现在果实硝酸盐含量增加、单宁含量与有机酸含量较高,而果实中总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都较低;N300P150K150 kg·hm-2与复合肥1800 kg·hm-2的施肥水平下黄瓜株高与叶面积增长差异不显着,但两者叶片光合速率都较高;而单施有机肥22500 kg·hm-2的处理生长最为缓慢,产量显着较低,但果实品质相对较高。在N600P300K300 kg·hm-2的高施肥水平下增施有机肥对黄瓜的生长发育、产量的提高无显着促进作用,但能改善果实的品质指标;而在N300P150K150 kg·hm-2与复合肥1800 kg·hm-2的施肥水平下增施有机肥能显着提高黄瓜植株的生长速率与产量,而且还提高了不同采收时期黄瓜果实的部分品质指标。总结表明,N300P150K150 kg·hm-2与有机肥22500 kg·hm-2的施肥配方与水平适合温室黄瓜高产、优质栽培中。3、水氮耦合黄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水分与氮素以及水氮耦合作用对黄瓜的生长影响显着。增加土壤水分能显着促进黄瓜的生长,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与根系活力,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在N900 kg·hm-2的氮肥水平内,提高氮肥水平能促进黄瓜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的积累,N1200 kg·hm-2的高氮肥水平反而会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施氮水平与叶片SPAD值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降低土壤含水量也能提高黄瓜叶片的SPAD值,所以用SPAD可以用来诊断黄瓜叶片N素情况,但要考虑土壤水分因素。在4 kPa的供水吸力下,提高氮肥水平能提高黄瓜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但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呈正比增加,单宁与有机酸含量增加,品质出现下降;而在8 kPa的供水吸力下,氮肥水平超过N900 kg·hm-2时,果实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不再增加,反而出现一定的下降。黄瓜拉秧后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施氮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在同一施氮水平下,4 kPa的土壤水分值下土壤硝态氮含量要低于8kPa的处理,说明提高施氮水平能显着增加土壤的硝态氮水平,而适当提高土壤水分值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含量。试验总结表明,在4 kPa与8 kPa的供水吸力下,分别推荐施用N900 kg·hm-2与N600 kg·hm-2的氮肥水平,两种水氮耦合处理下的产量与品质都相对较高。4、不同水肥耦合盆栽黄瓜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增加能显着提高植株的生长速率、地上部干重与根系干重以及产量。在3 kPa与5 kPa的供水吸力下,增加施肥能促进黄瓜的生长,提高植株叶片光合根系活力与根冠比;而在7 kPa的供水吸力下,较高的施肥水平反而会抑制植株的生长。在N900P450K450 kg·hm-2的施肥水平以内,增加施肥能显着提高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黄瓜果实的瓜长、直径、含水率与比重基本不受水肥因素的影响。N1200P600K600 kg·hm-2的施肥水平下不同采收时期果实的品质指标较差,表现在果实的硝酸盐与单宁含量较高、维生素C与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而增加土壤水分值能提高果实的部分品质指标;在N900P450K450 kg·hm-2的施肥水平下适当降低土壤水分能提高果实内维生素C与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果实单宁含量。水肥耦合效应对黄瓜瓜条商品率与果实的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较显着。试验总结表明,3kPa的供水吸力与N1200P600K600 kg·hm-2的施肥水平耦合处理下的黄瓜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叶片光合、根系活力与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但果实品质较低;而5kPa与N900P450K450 kg·hm-2的施肥水平耦合处理下果实的产量略低,但果实品质相对较高。5、不同氮肥基肥比例试验结果表明,80%的基肥比例范围内,黄瓜植株的生长发育都随着氮肥基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但叶片光合速率在40%的氮肥基肥比例下最高,其次是60%的氮肥基肥;20%的氮肥基肥比例下,黄瓜的地上部干重与根系干重显着较高,但60%的氮肥基肥比例下黄瓜产量最高,20%60%的氮肥基肥比例下黄瓜的根系活力显着较高,而0%的氮肥基肥与100%的氮肥基肥下黄瓜生物量积累、产量与根系活力都显着较低。黄瓜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氮肥基肥比例的提高而提高,氮肥全部作为基肥时,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黄瓜果实直径、含水率不受氮肥基肥比例影响,80%的氮肥基肥处理的瓜条商品率显着较高,60%的氮肥基肥比例下黄瓜果实的硝酸盐与有机酸含量较低、维生素C含量较高;氮肥全部作为基肥处理的果实硝酸盐含量最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都显着较低;黄瓜植株叶片NRA与果实硝酸盐含量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总结表明,氮肥基肥比例为60%80%的处理下黄瓜株高与叶片数增长较快,叶片光合速率与植株根系活力较强,植株生物量积累、果实产量与品质都要高于其它处理,可以为生产中确定氮肥基肥比例提供参考。6、不同营养液浓度黄瓜盆栽试验表明,1?倍山崎配方剂量的营养液浓度下植株生长速率较快,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都显着较高,但叶片光合要显着低于1S标准剂量的处理;采用盆栽装置供营养液的植株生长速率、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产量都要显着高于常规浇灌营养液的处理,产量提高达到62.9%,但是营养液生产效率提高不显着。不同营养液浓度与供液方式对黄瓜果实单果重、直径、果实含水率以及比重无显着影响,营养液浓度较高与较低的处理果实瓜条长度与商品率较低,? S与1S处理的果实瓜条长度与商品率较高;营养液浓度的增加显着提高了不同采收时期果实的硝酸盐和单宁含量,但果实内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各处理后期基质提取液中的N、P元素浓度极显着低于加入的营养液,而Ca、Mg和S等元素出现了严重的累积,说明使用山崎营养液配方来给基质种植的黄瓜提供养分时,该配方离子浓度还需要改进,需要适当增加后期N与P元素的浓度,而降低Ca、Mg和S等元素的浓度。总结表明,采用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直接供营养液效果较明显,栽培的黄瓜生长与产量以及部分品质指标都要高于相同浓度的采收常规浇灌方式的处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供液方式;同时表明可以采取定期监测基质内EC值与矿质离子浓度的变化来了解植株耗肥、需肥情况,以指导营养液配方中不同离子浓度的设置。
二、温室黄瓜增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黄瓜增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温室黄瓜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氮损失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设施蔬菜氮素利用现状 |
1.2.2 设施蔬菜氮素损失 |
1.2.3 硝化抑制剂调控土壤氮素损失研究进展 |
1.2.4 微生物菌剂研究进展 |
1.2.5 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配施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1.4.2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1.4.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2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 |
2.3.1 试验地概况 |
2.3.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3.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4 计算公式 |
2.3.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3.1.1 硝化抑制剂DCD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2 硝化抑制剂DMPP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3 硝化抑制剂MHPP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影响 |
小结 |
3.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3.2.1 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3.2.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影响 |
小结 |
3.3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调控效应 |
3.3.1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
3.3.3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不同时期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3.4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4.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4.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 |
4.3.1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3.2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气态损失的影响 |
4.3.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
4.3.4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加气灌溉下温室黄瓜的减氮增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温室栽培水肥管理措施 |
1.2.2 加气灌溉研究进展 |
1.2.3 加气与施氮对作物的影响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加气灌溉和施氮对黄瓜根区环境的影响 |
2.1.2 加气灌溉和施氮对黄瓜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2.1.3 加气灌溉和施氮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4 加气灌溉和施氮对黄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根区土壤环境因子的测定 |
2.3.2 产量指标 |
2.3.3 作物光合的测定 |
2.3.4 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
2.4 数据处理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加气灌溉和施氮对温室黄瓜根区环境的影响 |
3.1 土壤氧气和温度 |
3.2 土壤充气孔隙度 |
3.3 土壤呼吸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加气灌溉和施氮对温室黄瓜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4.1 土壤氮 |
4.2 黄瓜氮素利用率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加气灌溉和施氮对温室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
5.2 黄瓜干物质量 |
5.3 收获指数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加气灌溉和施氮对温室黄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6.1 黄瓜产量 |
6.2 经济效益分析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日光温室黄瓜CO2施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CO_2施肥的研究进展 |
1.1.1 CO_2施肥的国外研究进展 |
1.1.2 CO_2施肥的国内研究进展 |
1.1.3 CO_2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 CO_2施肥对设施蔬菜影响的研究概况 |
1.2.1 CO_2施肥对蔬菜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影响的研究概况 |
1.2.2 CO_2施肥对蔬菜生长影响的研究概况 |
1.2.3 CO_2施肥对蔬菜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概况 |
1.2.4 CO_2施肥对蔬菜抗逆性、矿质元素吸收和分配影响的研究概况 |
1.3 我国设施CO_2施肥亟需解决的问题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技术量化指标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指标测定 |
2.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磷酸质量分数与密度的研究 |
2.2.2 碳酸氢铵与磷酸最佳比例的研究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3章 增施CO_2对不同品种黄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增施CO_2对日光温室CO_2浓度的影响 |
3.2.2 增施CO_2对不同品种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3 增施CO_2对不同品种黄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增施CO_2对不同品种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5 增施CO_2对不同品种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4章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技术对结果期黄瓜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对试验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
4.2.2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对日光温室CO_2浓度的影响 |
4.2.3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对结果期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4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对结果期黄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5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对结果期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6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对结果期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4.2.7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对结果期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2.8 肥水气一体化CO_2施肥对结果期黄瓜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致谢 |
(5)平衡施肥对连作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分析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日光温室平衡施肥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
2.2 日光温室平衡施肥黄瓜效益分析 |
2.3 日光温室平衡施肥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
2.4 日光温室黄瓜平衡施肥对土壤养分和盐分的影响 |
2.4.1 平衡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2.4.2 平衡施肥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6)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氮肥消费现状及其环境代价 |
1.2.2 氮肥推荐方法 |
1.2.3 农田氮肥应用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方法 |
1.2.4 氮肥需求预测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主要农作物氮肥投入及生产效率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数据库来源 |
2.2.2 数据处理方法 |
2.2.3 氮效率计算方法 |
2.2.4 三大粮食作物施肥分区 |
2.2.5 样本量及样本分布 |
2.3 结果 |
2.3.1 2000年至2009年作物氮肥用量与氮效率 |
2.3.2 中国氮肥在主要农作物体系中的分配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数据的不确定性 |
2.4.2 粮食作物氮肥增效发展途径 |
2.4.3 蔬菜、果树氮肥增效发展途径 |
2.4.4 结论 |
第三章 中国小麦氮肥总量控制及节氮、减排潜力评估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小麦施肥分区 |
3.2.2 数据库来源 |
3.2.3 试验设计 |
3.2.4 取样和样品分析 |
3.2.5 数据处理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我国小麦氮肥施用及温室气体排放 |
3.3.2 不同区域小麦氮肥肥效反应 |
3.3.3 我国小麦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
3.3.4 我国小麦氮肥、产量及温室气体优化潜力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中国玉米氮肥总量控制及节氮、减排潜力评估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玉米施肥分区 |
4.2.2 数据库来源 |
4.2.3 试验设计 |
4.2.4 取样和样品分析 |
4.2.5 数据处理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我国玉米氮肥施用及温室气体排放 |
4.3.2 不同区域玉米氮肥肥效反应 |
4.3.3 我国玉米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
4.3.4 我国玉米氮肥、产量及温室气体优化潜力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中国水稻氮肥总量控制及节氮、减排潜力评估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水稻施肥分区 |
5.2.2 数据库来源 |
5.2.3 试验设计 |
5.2.4 取样和样品分析 |
5.2.5 数据处理 |
5.2.6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我国水稻氮肥施用现状 |
5.3.2 不同区域水稻氮肥肥效反应 |
5.3.3 我国水稻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
5.3.4 我国水稻氮肥、产量及温室气体优化潜力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基于作物生产的中国农作物氮肥需求预测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三大粮食作物氮肥需求 |
6.2.2 经济作物氮肥需求 |
6.2.3 中国农作物氮肥需求 |
6.3 结果分析 |
6.3.1 中国农作物氮肥用量变化趋势 |
6.3.2 玉米、小麦、水稻区域最优施氮量及产量 |
6.3.3 杂粮氮肥总量控制 |
6.3.4 大田经济作物氮肥总量控制 |
6.3.5 瓜果氮肥总量控制 |
6.3.6 蔬菜氮肥总量控制 |
6.3.7 中国农作物氮肥需求 |
6.4 讨论 |
6.4.1 氮肥消费量与需求量 |
6.4.2 减氮增产原因分析 |
6.4.3 数据的不确定性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
7.1 综合讨论 |
7.1.1 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 |
7.1.2 区域氮肥总量控制量 |
7.1.3 三大粮食作物节氮潜力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
7.1.4 区域氮肥总量控制应用 |
7.2 主要结论 |
7.3 研究特色与创新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和黄瓜氮磷钾均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有机基质栽培技术 |
1.2.1 有机基质材料种类 |
1.2.2 有机基质加工 |
1.2.3 基质的重复利用及后处理措施 |
1.3 栽培基质理化性质 |
1.4 蔬菜营养供应与吸收特征研究 |
1.4.1 栽培基质营养供应特点 |
1.4.2 蔬菜营养吸收规律 |
1.5 基质栽培蔬菜施肥技术 |
1.6 研究内容 |
1.6.1 研究契机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基质理化性质状况及蔬菜施肥现状 |
2.1 材料方法 |
2.1.1 栽培基质样品采集和蔬菜施肥调查 |
2.1.2 栽培基质样品理化性质分析 |
2.1.3 栽培基质理化性质分级指标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基质理化性质状况评价 |
2.2.2 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蔬菜施肥现状 |
2.3 讨论和小结 |
2.3.1 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栽培基质理化性质状况 |
2.3.2 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蔬菜施肥现状 |
第三章 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和黄瓜氮磷钾供应与吸收动态变化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戈壁滩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氮磷钾供应与吸收动态变化特征 |
3.2.2 戈壁滩日光温室春茬番茄氮磷钾供应与吸收动态变化特征 |
3.2.3 戈壁滩日光温室春茬黄瓜氮磷钾供应与吸收动态变化特征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戈壁滩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氮磷钾供应与吸收动态变化特征 |
3.3.2 戈壁滩日光温室春茬番茄氮磷钾供应与吸收动态变化特征 |
3.3.3 戈壁滩日光温室春茬黄瓜氮磷钾供应与吸收动态变化特征 |
第四章 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黄瓜和番茄氮磷钾均衡管理技术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春茬黄瓜氮磷钾均衡管理技术 |
4.2.2 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秋冬茬番茄氮磷钾均衡管理技术 |
4.3 讨论 |
4.4 小结 |
4.4.1 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春茬黄瓜氮磷钾均衡管理技术 |
4.4.2 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秋冬茬番茄氮磷钾均衡管理技术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
5.1 全文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9)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调控黄瓜光合作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文献综述1:瓜类蔬菜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1 瓜类蔬菜的光合特性 |
1.1.1 温度需求特性 |
1.1.2 光照需求特性 |
1.1.3 CO_2 需求特性 |
1.1.4 单叶光合作用特点 |
1.1.5 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1.2 瓜类蔬菜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 |
1.2.1 植物内部因素 |
1.2.2 外界环境因素 |
2 文献综述2:提高C3 植物光合能力的研究进展 |
2.1 培育优良品种 |
2.2 栽培调控措施 |
2.2.1 物理调控 |
2.2.2 化学调控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冬春季节日光温室温光环境变化规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a 的变化 |
2.2 PFD 的变化 |
3 讨论 |
第三章 黄瓜单叶Pn对C02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响应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2.2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模型的建立 |
2.2 净光合速率(Pn)对环境因子响应的数值分析 |
2.2.1 净光合速率(Pn)对温度的响应 |
2.2.2 净光合速率(Pn)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
2.2.3 净光合速率(Pn)对C02 浓度的响应 |
3 讨论 |
第四章 亚适温较弱光照环境对黄瓜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生长指标的测定 |
1.2.2 生理指标测定 |
1.2.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生长的影响 |
2.1.1 上数第1~4 叶叶面积变化 |
2.1.2 上数第1~4 节茎粗变化 |
2.1.3 上数第1~4 节节间长变化 |
2.1.4 植株叶片数变化 |
2.2 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 |
2.3 对黄瓜叶片Pn,Gs 和Ci 的影响 |
2.4 对表观量子效率(AQY)和羧化效率(CE)的影响 |
2.5 对光补偿点(LCP)和CO_2 补偿点(CCP)的影响 |
2.6 对暗呼吸速率(Rd)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对黄瓜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 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五章 亚适温较弱光照环境影响黄瓜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1.2.2 酶活性及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黄瓜功能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2.1.1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
2.1.2 PSII 天线效率(Fv′/Fm′) |
2.1.3 PSⅡ活性 |
2.1.4 光化学促灭系数qp |
2.2 RuBP 最大再生速率 |
2.3 RuBPCase 活性 |
2.4 果糖-1,6-二磷酸酯酶(FDPase)活性 |
2.5 乙醇酸氧化酶(Glycolic acid oxidase)活性 |
3 讨论 |
3.1 亚适温较弱光照处理条件下光系统的自我调节 |
3.2 亚适温较弱光照处理条件下暗反应的变化 |
第六章 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提高黄瓜光合效率的调控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四种物质对黄瓜光合作用的调控效应 |
2.1.1 DCPTA 对黄瓜幼苗Pn 的调控作用 |
2.1.2 ALA 对黄瓜幼苗Pn 的调控作用 |
2.1.3 NaH503 对黄瓜幼苗Pn 的调控作用 |
2.1.4 CC 对黄瓜幼苗Pn 的调控作用 |
2.2 四种物质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1 DCPTA 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2 ALA 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3 NaH503 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4 CC 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DCPTA、ALA、NaH503 和CC 对黄瓜幼苗净光合速率的调控 |
3.2 四种物质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七章 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 ALA 调控黄瓜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LA 对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2.1.1 对Pn、Gs 和Ci 的影响 |
2.1.2 对LCP 和CCP 的影响 |
2.1.3 对AQY 和CE 的影响 |
2.1.4 对Rd 的影响 |
2.2 ALA 对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 ALA 对黄瓜叶片RuBPCase、FDPase 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ALA 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 ALA 提高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黄瓜净光合速率的生理机制 |
第八章 氮肥对嫁接与自根黄瓜果实品质的调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果实抗坏血酸(Vc)含量的影响 |
2.2 对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3 对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4 对果实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5 对果实淀粉含量的影响 |
2.6 对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适量增施氮肥能够有效提高嫁接和自根黄瓜果实品质 |
3.2 增施氮肥对不同生育期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效果不同 |
3.3 同样施氮水平下嫁接黄瓜和自根黄瓜果实品质存在明显差异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水肥耦合对温室黄瓜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水肥耦合研究概述 |
1.1.2 水分与蔬菜作物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
1.1.3 肥料与蔬菜作物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
1.1.4 水肥耦合对蔬菜作物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1.1.5 水肥耦合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1.6 我国设施蔬菜发展及水肥管理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供水吸力对温室黄瓜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供水吸力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2.2.2 不同供水吸力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3 供水吸力对不同生育时期黄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2.2.4 供水吸力对不同生育时期黄瓜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2.2.5 不同供水吸力下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2.2.6 不同供水吸力对黄瓜产量和WUE 的影响 |
2.2.7 不同供水吸力下黄瓜根系生长及根系活力的变化 |
2.2.8 黄瓜产量性状与光合及根系生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2.2.9 不同供水吸力对温室黄瓜品质的影响 |
2.2.10 不同供水吸力对黄瓜植株酶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控水效果研究 |
2.3.2 供水吸力对黄瓜植株生长速率的影响 |
2.3.3 供水吸力对黄瓜植株光合特性与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3.4 供水吸力对黄瓜植株产量与WUE 的影响 |
2.3.5 供水吸力对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肥料水平对温室黄瓜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肥料水平对温室黄瓜株高与叶面积的影响 |
3.2.2 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黄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2.3 不同施肥水平对不同生育时期黄瓜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水平对不同生育时期黄瓜叶片SPAD 值的影响 |
3.2.5 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黄瓜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3.2.6 不同施肥水平对温室黄瓜品质的影响 |
3.2.7 不同施肥水平对黄瓜植株生理指标与酶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施肥水平对黄瓜植株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2 不同施肥水平对黄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3.3 有机肥配施和复合肥施用效果评价与分析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水氮耦合对温室黄瓜叶片光合特性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水氮耦合对黄瓜株高和叶片数增长的影响 |
4.2.2 水氮耦合对黄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4.2.3 水氮耦合对黄瓜叶片SPAD 值的影响 |
4.2.4 水氮耦合对黄瓜干物质积累、产量与WUE 的影响 |
4.2.5 水氮耦合对黄瓜果实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6 水氮耦合对黄瓜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4.2.7 不同施肥水平对黄瓜植株生理指标与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水氮耦合对黄瓜植株生长发育以及产量与WUE 的影响 |
4.3.2 水氮耦合对黄瓜果实品质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水肥耦合对温室黄瓜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供水吸力下土壤含水量变化 |
5.2.2 水肥耦合对黄瓜株高与叶片数的影响 |
5.2.3 水肥耦合对黄瓜叶片光合与蒸腾的影响 |
5.2.4 水肥耦合对盆栽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5.2.5 水肥耦合对黄瓜产量和WUE 的影响 |
5.2.6 水肥耦合对温室黄瓜品质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水肥耦合对黄瓜植株生长发育以及产量与WUE 的影响 |
5.3.2 水肥耦合对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不同氮肥基追肥比例对温室黄瓜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氮肥基追肥比例对黄瓜株高和叶片数增长的影响 |
6.2.2 不同氮肥基追肥比例对黄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6.2.3 不同氮肥基追肥比例对黄瓜叶片SPAD 值的影响 |
6.2.4 不同氮肥基追肥比例对黄瓜干物质积累、产量与WUE 的影响 |
6.2.5 不同氮肥基追肥比例对温室黄瓜品质的影响 |
6.2.6 不同氮肥基追肥比例对黄瓜植株生理指标与酶活性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不同氮肥基追肥比例对黄瓜植株生长、产量与WUE 的影响 |
6.3.2 不同氮肥基追肥比例对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温室基质栽培黄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黄瓜株高与节间数增长的影响 |
7.2.2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不同生育期黄瓜叶片光合的影响 |
7.2.3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黄瓜产量、干物质积累及营养液利用效率的影响 |
7.2.4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不同生育时期黄瓜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 |
7.2.5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黄瓜根系活力的影响 |
7.2.6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基质EC、PH 值以及离子浓度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黄瓜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
7.3.2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黄瓜品质与基质内离子浓度的影响 |
7.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土壤水分对黄瓜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
8.1.2 施肥水平对黄瓜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
8.1.3 水肥耦合对黄瓜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
8.2 研究结论 |
8.3 论文创新点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技术路线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温室黄瓜增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生防型菌肥对黄瓜生长及根结线虫病的影响[J]. 马玉琴,魏偲,茆振川,杨宇红,冯东昕,谢丙炎.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5)
- [2]温室黄瓜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氮损失的调控效应[D]. 郭娇.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3]加气灌溉下温室黄瓜的减氮增产效应[D]. 崔冰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日光温室黄瓜CO2施肥技术研究[D]. 齐明阳.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5]平衡施肥对连作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王丽英,张彦才,翟彩霞,陈丽莉,李巧云,武雪萍,吴会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6)
- [6]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D]. 武良.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7]甘肃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和黄瓜氮磷钾均衡管理研究[D]. 李国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9]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调控黄瓜光合作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D]. 刘玉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10]水肥耦合对温室黄瓜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李邵. 扬州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