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板书设计中的审美观念

语文课板书设计中的审美观念

一、语文课板书设计中的美学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露[1](2016)在《多媒体技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板书研究》文中指出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也使得板书成为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成为了语文课堂上的“宠儿”,这使得传统板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本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多媒体技术下板书设计的理论基础。首先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并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对比分析:传统板书承载的信息少,多媒体课件承载的信息多;传统板书的技术要求低,多媒体课件的技术要求高;传统板书生成性突出,多媒体课件预设性突出;传统板书易于随时圈画重点及讲评;多媒体课件易于当时应用与讲解等。传统板书可以分为提纲式、图文式、文体结构式、主副式和线索式;多媒体课件可以分为5种基本类型,即教学演示型、练习测试型、协作学习型、资料工具型和教学游戏型。接着论述了两种板书各自的价值与弊端:传统板书的书写能够给学生以示范并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但传统板书也具有书写的浪费时间、有效信息的难以补充等缺点;多媒体课件能够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传统教学思维,但多媒体课件的过多使用也会淡化学生的书写能力,造成人机对话的局面,使学生想象能力受限,同时也不利于灵活处理课堂内容。最后从心理学原理、教,学论原理、系统科学原理和美学原理四个方面阐述了多媒体技术下板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多媒体技术下板书设计的现状。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由于语文教师的整体板书素质水平不高,教师自身以及教育大环境对板书设计的不重视等原因,出现了“只见课件不见板书”的现象。就算偶尔有板书,字迹也是潦草的,板书内容是混乱的,板书形式是不美观的。长此以往,必会影响课堂效率以及学生整体语文水平和素养的提高。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处理和教师访谈语录的整理分析,找出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中存在的有板书无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过多以及板书主体单一3个主要问题,并透过问题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原因可以归纳为意识层面和实践层面。意识层面的原因有: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和教师对板书的不重视;实践层面的原因包括教师自身书写水平有待加强和教师板书技能训练的缺乏。第三章是针对当前板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来的改进策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大环境方面、教师自身方面和学生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在教育大环境方面即学校督促教师提高板书技能,包括进行有关板书的培训和开展板书技能的评价;在教师方面即教师自身提升板书素养,包括系统学习板书学知识、教师书写的训练和在课堂上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融合;在学生方面,即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师生合作板书。主要是遵循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来,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里还涉及到了语文教学板书的留白艺术。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当前的多媒体技术为背景,探讨了如何设计传统板书以及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怎样相结合使用的问题。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板书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线,希望能给它注入新的活力,并激发语文教师群体对它的喜爱。

韦艺[2](2020)在《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是语文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是一缕清风,其教学手段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教学的先行者,但是目前对他的研究繁杂且零碎,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文以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相关“诗意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论述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中国文化、西方哲学思想以及教育思潮三个方面对王崧舟“诗意语文”思想基础进行探究。从“诗意语文”发展阶段、课程价值取向、教学环节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将王崧舟与董一菲进行比较,从而论述其“诗意语文”课堂的特点。第二部分,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三个方面,来探究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从深入思考“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诗意语文”教学能否为中小学生思维训练创造条件、“诗意语文”教学风格能否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提供帮助三个方面来探究“诗意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现在与未来,力求能够补充和发展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的成果。

张晓辉[3](2011)在《教学空白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白艺术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绘画、书法、文学、戏剧、影视、音乐、建筑等各门类艺术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教学领域也逐渐得到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众多教师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事例,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受其启示,笔者尝试对教学空白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学空白艺术是指灵活运用空白,遵循教学规律以及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空白艺术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主要包括实践性、创造性、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教育性、不确定性等。教学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教学要素构成、空白存在形态、艺术创生等多个视角进行相对性区分。教学空白艺术是在哲学、心理学、美学以及教学论等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建构,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根源。中国传统哲学的老庄有无之辨、玄学贵无论、禅宗顿悟学说,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对话理论、阐释学理论、后现代理论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哲学基础。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心理观、知觉组织原则、顿悟学习说、心物场以及蔡加尼克效应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明、清代各时期的中国传统美学,以及心理距离说、冰山原则说、接受美学理论等西方现代美学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美学基础。古今中外众多教学理论,诸如启发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坚实的教学论基础。教学空白艺术是一种极具重要意义的活动,主要表现在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与教师的一定需要。一方面,教学空白艺术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审美发展、心智发展(包括感知能力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自主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等都能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教学空白艺术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教学成效的提高、教学境界的提升、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是非常复杂的,但又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首先,教学空白艺术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生的,教师和学生所具备的素养直接影响其创生的品质。其次,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整体性原则、有无相生的辩证性原则、以及适切性原则等。第三,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策略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如从形成“空白”的视角入手,主要有“省略”、“隐蔽”、“停顿”、“暗示”、“模糊”、“等待”等。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是力图实现“无教之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即超越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憾,以保证教学的“完整”意义。教学空白艺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空白艺术与其他形态教学艺术的融合将得到强化;二是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分析将进一步深化;三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实践研究将更加细化;四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将愈发优化;五是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方法将多元化。

袁裴[4](2019)在《反思性教学—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反思性教学”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理论,它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其理论以提升专业技能、促进专业发展。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前奏,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和制约教学技能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学新手教师因教学设计能力欠缺,在教学设计时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反思性教学”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必然能促进教师教学设计的分析、设计等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对小学新手教师基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对反思性教学与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深全面、深入且系统地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改进和完善,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将“反思性教学”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小学新手个案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案例相结合,通过深入访谈,了解个案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正和完善的整个过程;通过比较个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反思前后的区别,分析发现该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教学设计能力有较显着的提升。本文从行动前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两个时间维度,分析阐述了反思性教学对小学新手教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能力、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能力、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力的促进作用,以此为根本讨论反思性教学对教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作用点和作用程度。

陈喆[5](2020)在《《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语教学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涌现出大量知名的语文教育家。但在先进教学经验的分享过程中往往囿于教师个体差异、学情等诸多因素而无法实现优秀经验的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订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为依托,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就方式层面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语教学现状,探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的行为倾向。对《丛书》中涉及的27位语文教学名家开展的频次统计,以频次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出朗读法和追问法在所有学段中都具有极高的使用频次,而又由于学段的各不相同,各学段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培养价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方法而言,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重点字词分析法等在不同学段体现出不同的使用倾向,需要调动多样能力的、能力层级较高的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在初高中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小学。通过对《丛书》的研究,不仅仅可以获得方法的使用频次,更可以在对比中发现相同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师身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使用形式,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朗读法大类下多种实现形式的不同倾向、追问教学法运用中的教师引导力平衡问题以及规避小组讨论低效化的路径。从部编本新教材推出及2017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出发,结合27位语文名师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以承前启后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教材变动、课标变动、理论变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教法应当如何在传承语文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求,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实践路径。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多媒介素养的养成,新教材课后引导部分对于教学方法选择的建议,都成为了基于教学方法统计考量之后的教法选择创新方向。教学方法的统计并不是研究的目的,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方法并将它们放到当代语文教学环境中探讨才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旨在分析教学方法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新时代中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变革路径,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吸取经验,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帮助一线语文教师跟紧语文教育变革的潮流,就必须要在师生最直接互动处的教学方法层面下功夫,本课题在探讨新课改后教法层面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郑巧[6](2019)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探索》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对儿童审美教育日益关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能力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素质教育,其着重点在于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语言和思维能力,进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语文审美教育。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人学思想的前提下,批判地接受和吸纳卢梭的自然审美理念,对当下小学语文中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教材选篇、教师指导和学生接受三个方面说明了开展小学审美教育的可行性,接着提出了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最后结合卢梭的自然审美理念具体提出了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审美教学阅读审美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步骤。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学生审美心理结合文本特点来进行语文的审美教育。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能针对儿童的特点切实有效地实施和推进审美教育,把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本文主要有三章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卢梭的儿童自然审美理念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卢梭自然审美理念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契合之处,并着重探讨了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在批判的前提下对卢梭自然审美理念进行有益结合的可能性。第二章着重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缺失的现象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既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又是培养儿童完善人格的有效手段,这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审美性并重的目标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在目标之一。第三章先从教材选篇、教师指导和学生接受三个方面说明了开展小学审美教育的可行性,接着提出了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三节结合卢梭的自然审美理念具体提出了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审美教学阅读审美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步骤。第四节结合自己的具体教学实例来具体说明如何根据学生审美心理结合文本特点来开展语文的审美教育。

李桂青[7](2019)在《藏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以卓尼县为例》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实施的“蓝图”,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式,也是适应当前语文教材编排体例变化要求的主流教学设计方式。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材主题单元编排的整体功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究。论文的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分析论文选题的缘起、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对“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进行相关的概念界定,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在藏区进行主题单元教学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阐述了藏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原则;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探究了藏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其中包括:凝练单元目标的策略、整合教学内容的策略、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强化学习评价的策略;第五部分是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展示,主要展示了针对藏区使用的两版汉语文教材、三类学生(普通类、以汉为主类、以藏为主类)的不同学情而进行的两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第六部分则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反思。通过研究发现,在藏区卓尼县的藏族高中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采用主题单元教学法是较为合适的,此方法能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遵循相应的原则去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流程,调整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白君嫄[8](2016)在《鲁迅小说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及其文学作品被大众阅读与研究近一百年,可谓经久不衰,对其评价与争论也越来越多且热度不减。通过阅读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以及相关资料发现,一直以来,鲁迅的作品在整个中学教材体系中占有绝对的比重。鲁迅小说作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以其对人物形象、社会环境、复杂但却生动的情节描写,折射出了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百姓的生活面貌。是对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与审美教育以及提高其文学素养的优秀范本。但由于鲁迅小说本身具有情节复杂、思想深刻、主题多样等特点,加之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加了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难度。与此同时,即使学术界对鲁迅和鲁迅小说的研究已经有了无数的成果,但中学语文老师却很少认真阅读和研究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论着,缺乏探索的兴趣和钻研的热情,对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了解甚少,加之对文学作品本身缺乏深度的思考与钻研,教学也始终让教参、教案牵着鼻子走,导致鲁迅小说教学内容单一、老套、枯燥,也大大阻碍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因此,阅读和研究有关鲁迅小说的研究资料,发现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迁移到教学中并能促进鲁迅小说教学的内容,并尝试将这些成果借鉴到教学中,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说明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对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和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对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对进行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作简要说明。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的要求,并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分析鲁迅小说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学鲁迅小说教学的优势与可行性。第三部分以二十一世纪为时间分界点,对二十一世纪以前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鲁迅小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进行概述。第四部分以三篇鲁迅小说——《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鲁迅小说在中学语文中的教学现状进行梳理,从中发现现阶段鲁迅小说教学存在的不足。第五部分首先以鲁迅的三篇小说——《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关于鲁迅小说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再分篇目对“哪些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开发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探析,并尝试作出教学构想。最后为结语部分。

杜婷婷[9](2020)在《名师课堂中的“语文味”研究 ——以程少堂、黄厚江、王君教学实录为例》文中认为自2001年程少堂提出“语文味”的命题以来,便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许多名师在“语文味”理论的指导下,去探索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方式和方法,并形成了许多具有个人特色的“语文味”教学理念。在众多名师中笔者选择程少堂、黄厚江、王君三位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三位老师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在他们的课堂中都有体现,这些都是值得普通教师学习和借鉴的。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一章在理清“语文味”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味”提出的现实诉求加以分析,突出“语文味”概念在语文界提出的价值。第二章主要从文化、本色、青春三个方面介绍三位老师对“语文味”的探索:程少堂用文化作为撬开“语文味”的支点;黄厚江用语文的方法还语文课堂本色;王君以青春为钥匙打开“语文味”之门。第三章主要结合三位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导入、文本解读、语言品味、课堂氛围四个方面分析他们是如何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味”的。在课堂导入方面,程少堂采用通俗的文化形式导入,黄厚江采用传统的检查预习式导入,王君则采用情感渗透式导入。文本解读方面三位老师则注重解读角度的新颖独特,并立足文本和学生需要,寻求合理的解读主题。语言品味方面三位老师主要使用了诵读和字词把玩,以读促悟、读说结合,比词、换词等方法。三位老师凭借对学生尊重信任,以幽默风趣生活化的语言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赞扬性的课堂评语,营造出具有浓厚“语文味”的课堂氛围。第四章以笔者所在黄寺岗镇中学为例,对该校语文课现状进行调查,其调查得出本校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调查结果,展开笔者的“语文味”实践教学并得出相关结论和启示。研究名师课堂“语文味”,对探索语文本源,改善语文被淡化和异化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还能为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提供方法指导。研究名师课堂“语文味”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语文同仁们共同努力。

白倩[10](2013)在《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松泉,现代着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语文教学论学科3名二级教授之一。从事语文教育与研究50多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其研究涉及语文课程论、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培养等众多领域,并在每一领域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几十部专着,几千篇论文,多部教材共同构建起王松泉语文思想的大厦。王松泉先生为推动当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论文以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笔者在充分研读王松泉专着、论文、教材等以及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文章的基础上,主要分成五个部分,分别阐述王松泉先生阅读教学思想的具体定位、形成基础、思想内涵的主要内容等理论。具体而言,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定位,描述其阅读教学思想的客观载体、领域特征、实践品质和理论建构。第三部分是对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探因,从虚实纵横四个方面研究其思想形成的基础和原因。第四部分概括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涵,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集中揭示王松泉阅读思想的精髓即“人本艺术”四要素。第五部分论述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王松泉是一位从教育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家,我们研究王松泉的阅读教学思想,就应该从他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上升到理论,领会其教育思想的精髓,以期为现在的语文教育及阅读教学改革提供启发和借鉴。

二、语文课板书设计中的美学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课板书设计中的美学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多媒体技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板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想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下的板书设计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多媒体技术
        二、传统板书
        三、多媒体课件
        四、语文教学板书
    第二节 板书的发展及板书设计的类型
        一、板书的发展概况
        二、板书设计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价值与弊端
        一、传统板书的价值与弊端
        二、多媒体课件的价值与弊端
    第四节 多媒体技术下板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原理
        二、教学论原理
        三、系统科学原理
        四、美学原理
第二章 多媒体技术下中学语文板书设计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目标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及工具
        四、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板书无板书设计
        二、多媒体课件过多
        三、板书主体单一
    第三节 原因分析
        一、意识层面
        二、实践层面
第三章 多媒体技术下中学语文板书设计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学校督促教师提高板书技能
        一、进行有关板书的培训
        二、开展板书技能的评价
    第二节 教师自身提升板书素养
        一、系统学习板书学知识
        二、教师书写的训练
        三、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的融合
    第三节 师生合作板书
        一、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二、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
        三、课堂板书的留白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王崧舟特级教师成长研究
        (二)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研究
        (三)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四) 王崧舟“诗意语文”在各学段的教学实践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概述
    第一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文化的影响——诗性文化
        二、西方哲学的影响——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
        三、教育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及内涵
        一、“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
        二、“诗意语文”的内涵
    第三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的特点
        一、自由对话推动课堂教学
        二、想象思维渗透教学内容
        三、擦除式板书展现教学环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一、“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二、“诗意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三、“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艺术
    第二节 “诗意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一、“诗意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诗意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诗意写作”教学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 “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一、“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二、“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
        三、“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超越和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诗意语文”与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文化教育
        一、“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性质的关系
        二、“诗意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节 “诗意语文”教学与中小学生思维训练
        一、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
        二、“诗意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三节 “诗意语文”教学风格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
        二、“诗意语文”教学风格对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启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教学空白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教学空白艺术研究的缘由及其思路
    一、研究的缘由
        (一) 门类艺术的启迪
        (二) 教学现实的反思
        (三) 理想教学的呼唤
    二、研究的现状
        (一) 有关空白的研究
        (二) 有关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意蕴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概念界定
        (一) 空白与空白艺术
        (二) 教学艺术与教学空白艺术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特征
        (一) 实践性
        (二) 创造性
        (三) 情感性
        (四) 形象性
        (五) 审美性
        (六) 教育性
        (七) 不确定性
    三、教学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 从教学要素构成的视角
        (二) 从空白存在形态的视角
        (三) 从艺术创生的视角
第二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根源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哲学基础
        (一) 中国传统哲学
        (二) 西方现代哲学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心理学基础
        (一) 整体心理观
        (二) 知觉组织原则
        (三) 顿悟学习说
        (四) 心物场以及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三、教学空白艺术的美学基础
        (一) 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二) 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
    四、教学空白艺术的教学论基础
        (一) 教学空白艺术教学论基础的构成
        (二) 教学空白艺术教学论基础举隅
第三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价值
    一、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发展
        (一)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生命发展
        (二)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审美发展
        (三)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心智发展
        (四)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
        (五)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空白艺术与教师教学
        (一) 教学空白艺术有益于教师提高教学成效
        (二) 教学空白艺术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境界
        (三) 教学空白艺术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风格
第四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者
        (一)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者
        (二) 教学空白艺术创生者的素养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有无相生的辩证性原则
        (三) 适切性原则
    三、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策略
        (一) 省略
        (二) 隐蔽
        (三) 停顿
        (四) 暗示
        (五) 模糊
        (六) 等待
结语 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
        (一) 教学目的
        (二) 教学过程
        (三) 教学内容
        (四) 学生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 教学空白艺术与其他形态教学艺术的融合将得到强化
        (二) 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分析将进一步深化
        (三) 教学空白艺术的实践研究将更加细化
        (四) 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将愈发优化
        (五) 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方法将多元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反思性教学—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1.2 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
        1.1.3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个案
        1.3.1 专业发展情况
        1.3.2 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反思性教学”的文献综述
        1.5.2 “教学设计”的文献综述
        1.5.3 “教学设计能力”的文献综述
        1.5.4 评论
    1.6 核心概念界定
        1.6.1 反思性教学
        1.6.2 小学新手教师
        1.6.3 教学设计能力
2 理论基础
    2.1 反思性教学
        2.1.1 “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2.1.2 反思性教学的模型
        2.1.3 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2.1.4 反思性教学的过程
    2.2 教学设计
        2.2.1 教学设计的特征
        2.2.2 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2.2.3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2.3 教学设计能力
        2.3.1 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
        2.3.2 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
3 行动前的反思——基于反思的教学设计
    3.1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与反思
        3.1.1 教学内容分析
        3.1.1.1 教材分析
        3.1.2 学情分析
    3.2 教学目标分析、设计与反思
        3.2.1 “三维目标”的基本含义
        3.2.2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3.2.3 教学目标表述
        3.2.4 三维目标的设计
        3.2.5 制定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3.3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反思
        3.3.1 师生对话的教学策略设计
        3.3.2 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设计
        3.3.3 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
        3.3.4 体验教学策略设计
    3.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反思
        3.4.1 导入设计
        3.4.2 课堂讲解设计
        3.4.3 课堂活动设计
        3.4.4 课堂提问设计
        3.4.5 板书设计
        3.4.6 教学媒体设计
    3.5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反思
        3.5.1 教学评价的原则
        3.5.2 评价方法设计
        3.5.3 学生三维目标评价
        3.5.4 评价结果呈现形式的设计
4 行动后的反思—基于反思的再设计
    4.1 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再分析
        4.1.1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偏差
        4.1.2 学科知识零散
    4.2 教学目标的反思及再设计
        4.2.1 教学目标理论知识的缺失
        4.2.2 教学目标表述空洞模糊
    4.3 教学策略选择的反思及再设计
        4.3.1 情境设计缺乏实效性
        4.3.2 合作技能与规则的缺失
    4.4 教学过程的反思及再设计
        4.4.1 课堂讲解缺乏活力
        4.4.2 提问对象的选择缺乏合理性
        4.4.3 对教学媒体的过度依赖
    4.5 教学评价的反思及再设计
        4.5.1 评价缺乏真情
        4.5.2 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
5 以反思促进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5.1 以教学日志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5.2 以教学观摩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5.3 以对话反思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5.4 以录像反思法开展反思活动促进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6 结论与反思
    6.1 本研究的结论
    6.2 对本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5)《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一) 从历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二) 从共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三)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结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丛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介绍
        一、抽样:材料的范围与选择
        二、界定观察类别:划分学段和课型
        三、界定记录单位和语境单位:频次的统计单位
        四、界定点算体系:归纳与结论的判定
    第二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梳理
        一、选择范围
        (一)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二) 《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三)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
        (四) 《刘金玉与阳光语文》
        (五)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六) 《杨一青与和谐教育》
        (七) 《李元昌与乡土教育》
        (八)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九) 《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
        (十)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十一)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十二) 《唐江澎与体悟式教学》
        (十三)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十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十五)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十六) 《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
        (十七)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十八)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十九)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二十) 《王开东与深度语文》
        (二十一) 《王君与青春语文》
        (二十二)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二十三) 《祝禧与文化语文》
        (二十四)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二十五) 《杨屹与情趣教育》
        (二十六) 《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
        (二十七) 《汪智星与本真教育》
        二、总结
    第三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分析
        一、对教学思维方式的分析
        二、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分析
        (一)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三)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三、总结
第二章 名师教法选择的分析与创新
    第一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一、分析哪些方法
        二、朗读法与追问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 朗读法
        (二) 追问法
        三、活动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小组讨论法
        (二) 情景模拟法
        (三) 游戏、比赛法
        四、特色尝试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 绘画法
        (二) 听写法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使用中的创新性
        一、学生成为交流中表达的主体
        (一) 丁有宽、黄厚江等的追问法探索
        (二) 王君、韩军等的朗读法探索
        二、课堂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一) 祝禧、赵谦翔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二) 窦桂梅、钱梦龙等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索
        三、教材成为发散性探索的支架
        (一) 于永正的绘画法使用探索
        (二) 唐江澎的听写教学法探索
        (三) 李元昌的乡土教育实践探索
第三章 新时代中语教学方法选择探讨
    第一节 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以语言和审美为核心的朗读教学法
        二、以思维发展为重点的对话教学
        三、从语言到文化的活动设计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倾向的启示
        一、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细分
        二、追问法中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的平衡点
        三、小组讨论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支架
    第三节 新教学思路下的教学方法选择
        一、承前——在名师教法选择的思路上“守正”
        二、启后——在部编新教材编排体现的教法选择上“出新”
        三、展望——在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时代开掘“新路”
        (一) 内容上:提供更广域的知识获取面
        (二) 形式上:基于多样媒介的教学
        (三) 思维上:辩证思维的有意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写作缘由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三、关于儿童审美教育的国内外理论资源和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儿童审美心理理论探析
    第一节 自然审美理念:卢梭的儿童美育思想
        一、卢梭儿童自然审美理念的基本内涵
        二、卢梭儿童自然审美理念的核心思想
    第二节 卢梭自然审美理念对儿童审美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对国内外美育思想的影响
        二、卢梭自然审美理念的局限
    第三节 儿童审美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语文教学应当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儿童的情感体验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分析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缺失现象
        一、过于重视教学分析,忽视儿童审美情趣
        二、片面追求新的教学手段,忽视实际教学效果
    第三节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审美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
        二、教师个人的审美素养还有待提升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探索
    第一节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环节
        一、教材美学要素对儿童审美心理的影响
        二、教师指导过程中儿童审美心理的养成
        三、学生接受过程中儿童审美心理的变化
    第二节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实施美育的前提是研究学生
        二、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美育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探索实践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找准审美教育契机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审美教育的实施
    第四节 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美丽的晋祠》教学设计
        二、《美丽的晋祠》美育分析
        (一) 入情入境
        (二) 美读感受语言美
        (三) 想象体验画面美
        (四) 通过延伸阅读,提高审美品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藏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以卓尼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藏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藏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1.理论与政策依据
        2.学科特性与学情依据
    (二)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2.整合单元学习内容的原则
        3.尊重学生群体及个体差异的原则
四、藏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凝练单元目标的策略
        1.解析单篇课文目标,找出各篇课文目标的“公约数”
        2.深入分析课标要求,建立课标目标与课文目标的联系
        3.切实了解学生基础,适当调整学习内容范围和难度
        4.整合以上因素,树立形成主题单元教学目标
    (二)整合教学内容的策略
        1.以“课标”为依据,兼容并蓄
        2.以“文体”为基础,统筹兼顾
        3.以“学情”为方法,循序渐进
        4.以“社会”为议题,超越教材
    (三)优化教学环节的策略
        1.导入环节的优化策略
        2.整体感知的优化策略
        3.自主比较的优化策略
        4.鉴赏总结的优化策略
    (四)强化教学评价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
        2.注重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藏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一)以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为例
    (二)以人教版藏区《汉语》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为例
六、研究反思
    (一)进一步落实课程理念
    (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三)节约课时,开发资源,打造高效课堂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鲁迅小说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对鲁迅小说教学的研究
        1.2.2 关于《故乡》及其教学的研究
        1.2.3 关于《孔乙己》及其教学的研究
        1.2.4 关于《祝福》及其教学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依据
    2.1 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
    2.2 接受美学理论
        2.2.1 “读者中心论”与鲁迅小说教学
        2.2.2 “期待视野”与鲁迅小说教学
        2.2.3 “召唤结构”与鲁迅小说教学
第3章 中学语文教材对鲁迅小说的选文概况
    3.1 二十—世纪以前的选文概况
        3.1.1 民国时期的选文概况
        3.1.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选文概况
        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选文概况
        3.1.4 新时期(1987-1999年)的选文概况
    3.2 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概况
        3.2.1 必修教材中的选文
        3.2.2 选修教材中的选文
    3.3 现阶段的选编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第4章 鲁迅小说教学现状梳理
    4.1 《故乡》教学现状
    4.2 《孔乙己》教学现状
    4.3 《祝福》教学现状
第5章 鲁迅小说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构想
    5.1 《故乡》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构想
        5.1.1 《故乡》学术研究成果概述
        5.1.2 《故乡》学术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构想
    5.2 《孔乙己》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构想
        5.2.1 《孔乙己》学术研究成果概述
        5.2.2 《孔乙已》学术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构想
    5.3 《祝福》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构想
        5.3.1 《祝福》学术研究成果概述
        5.3.2 《祝福》学术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构想
    5.4 鲁迅小说的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名师课堂中的“语文味”研究 ——以程少堂、黄厚江、王君教学实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语文味”概念在语文界的提出及价值
    第一节 “语文味”概念略说
    第二节 “语文味”概念的提出
        一、“语文味”概念提出的现实诉求
        二、“语文味”概念提出的反响
    第三节 “语文味”概念提出的价值
        一、“语文味”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语文的概念
        二、“语文味”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三、“语文味”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准确全面地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章 精彩纷呈——名师对"语文味"的探索
    第一节 程少堂文化——撬开“语文味”的支点
        一、发掘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点
        二、抓住语言传递出来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黄厚江——还语文“本色”
        一、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坚守语文的一亩三分地
        二、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第三节 王君——“语文味”的青春密码
        一、清晰的语言意识
        二、和谐的对话意识
        三、飞扬灵动的创新意识
第三章 名师课堂对“语文味”的具体实践
    第一节 课堂导入——导出“语文味”
        一、程少堂:通俗的文化形式导入
        二、黄厚江:传统的检查预习式导入
        三、王君:情感渗透式导入
    第二节 文本解读——读出“语文味”
        一、新颖独特的解读角度
        二、立足文本和学生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解读
        三、合理的主题解读
    第三节 语言品味——嚼出“语文味”
        一、程少堂:通过诵读及字词把玩品出“语文味”
        二、黄厚江:以读促悟、读说结合品出“语文味”
        三、王君:通过比词、换词品出“语文味”
    第四节 课堂氛围――营造“语文味”
        一、尊重信任学生
        二、幽默风趣,生活化的语言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式多样
        四、正确使用赞扬性的课堂评语
第四章 “语文味”实践与效果分析——以潢川县黄寺岗镇中学为例
    第一节 黄寺岗镇中学语文课堂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二、调查结果统计
    第二节 “语文味”课堂实践及反思
        一、“语文味”课堂教学实践具体实施方案
        二、教学反思
    第三节 “语文味”实践教学的启示
        一、坚持学习,海纳百川
        二、善于反思,敢于创新
        三、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会“以研促教”
        四、眼中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权利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10)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现实需要
        2. 案例研究
        3. 自身基础
    (二) 研究对象
        1. 丰富的教学实践
        2. 丰硕的教育理论着作
        3. 广泛的教育研究活动
        4. 自成体系的语文教育思想
        5. 高尚的师德风范
        6. 海内外专家的评价
    (三) 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
        2. 实践意义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访谈法
        3. 案例分析法
二、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定位
    (一) 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客观载体
        1. “影响中国20世纪的教育大着”
        2. 风靡全国的“板书学”
        3. 语文教育学科大系构想理论
    (二) 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领域特征
        1. 开放的阅读教学视野
        2. 阅读教学的优化战略
        3. 注重阅读教学规律的探索
        4. 阅读教学的治本战略
    (三) 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实践品质
        1. 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
        2.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3. 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
        4. 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
    (四) 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理论建构
        1. 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论视野
        2. 多光源聚焦的理论功力
        3. 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
        4. 理论与实践并举和共生
三、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基础
    (一) 实践的积累
    (二) 理论的积淀
    (三) 历史的继承
    (四) 西学的借鉴
四、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内涵
    (一) 教学目标——着眼于人
        1. 人文素养目标
        2. 阅读能力目标
        3. 智力发展目标
        4. 心理品质目标
    (二) 教学内容——立足于本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2. 阅读教材的建设
    (三) 教学过程——执着于艺
    (四) 教学方法——出新于术
        1. 探究式教学法
        2. 主兼式教学方法
        3. 板书图示教学法
五、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的启示
    (一) 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
    (二) 强化课程改革的理念
        1.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研究兴趣
        2. 注重语文课文创新的研读方法
        3. 注重教学对象,活跃课堂氛围
        4. 注重教学规律,提高审美情趣
        5. 教书育人,体验幸福
    (三) 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
    (四) 指导全民阅读的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语文课板书设计中的美学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媒体技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板书研究[D]. 王露. 扬州大学, 2016(02)
  • [2]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D]. 韦艺. 苏州大学, 2020(03)
  • [3]教学空白艺术[D]. 张晓辉.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 [4]反思性教学—小学新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D]. 袁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D]. 陈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探索[D]. 郑巧.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7]藏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以卓尼县为例[D]. 李桂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鲁迅小说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故乡》《孔乙己》《祝福》为例[D]. 白君嫄.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9]名师课堂中的“语文味”研究 ——以程少堂、黄厚江、王君教学实录为例[D]. 杜婷婷.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10]王松泉阅读教学思想研究[D]. 白倩. 湖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语文课板书设计中的审美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