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增值率变化带来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增值率变化带来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增值率多变带来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曾益,魏晨雪,李晓琳,杨思琦[1](2019)在《征收体制改革、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基于“减税降费”背景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可降低3个百分点,以及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文章旨在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考虑到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混账"运行的特点,文章运用精算模型分析降低缴费率及征收体制改革、延迟退休年龄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研究发现:(1)当没有其它政策干预,降低缴费率3个百分点后,基金将在2025年开始出现累计赤字,2065年累计赤字高达544.98万亿元;(2)实施征收体制改革后,基金开始出现累计赤字的时点向后延迟1~11年;(3)当进一步延迟退休年龄,基金开始出现累计赤字的时点向后延迟1~35年。上述结论均通过敏感性测试。综上所述,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引入政策调整方案可使基金在较长时间内可持续运行。因此,要同时实现企业减负和基金可持续的目标,政府应做好征收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给予退休职工保障、建立养老保险多元筹资机制等。

王章华[2](2011)在《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初进行试点,逐步在农村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缺陷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难以推进。1999年,国务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要求停办新业务,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过渡为商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状态。2002年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从2009年开始选择10%的县(市、区、旗)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本论文在此背景下通过与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比和与其他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联系,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对社会养老保险等概念进行阐述,本文所研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范围确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纯农民群体:对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进行述评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方法、研究目标及创新进行介绍。第二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理论基础”介绍了论文分析所应用的基础理论,主要介绍了社会公平理论、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公平理念是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员穿全文,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中各级政府财政补贴责任分担问题,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第三章“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回顾”主要介绍了探索建立老农保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及意义;阐述了老农保发展过程和实施状况;分析了老农保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与试点”主要内容为:一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在政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工作,制定了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经济社会方面,与已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相比,基本具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二是阐述了新农保试点的发展过程和状况。到目前为止,新农保发展经历了各地方新农保探索、新农保研究性试点和国家新农保试点等阶段,并且试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分析了新农保特征。与老农保相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社会性、互济性和福利性;缴费标准和保障水平更高;明确强调了政府责任,体现了政府在新农保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兼顾了效率与公平;从宏观制度层面上看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四是阐述了新农保推进原则。新农保在推进中应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先慢后快、逐步推进,规范操作、逐步完善,可衔接性和可持续性,自愿参保、积极引导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原则。五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人户分离的人群参保、缴费标准设计、财政补贴、村集体和其他组织补助及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等问题。第五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分析”主要阐述了研究者在全国试点前对新农保模式的探索研究,各地方新农保实践模式以及全国试点后各地对新农保的调整和完善情况。第六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主要阐述了政府介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政府在新农保中的立法职责、财政职责、组织实施职责、监管职责等责任。重点分析了政府在新农保中财政责任及其各级政府承担财政补贴的方式,这部分介绍了国外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经验,归纳了目前我国政府对新农保财政补贴的主要方式——进口(缴费)补贴、出口(养老金待遇)补贴。分析了不同的补贴方式的效应:进口补贴能提高农民缴费意愿,激励效果较好,能提高农民参保人缴费能力和保障水平,具有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增加了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加重了财政困难地区地方政府负担,多缴多补的鼓励办法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出口补贴直接提高了参保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减缓了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压力,体现了新农保的公平性、普惠性,但没有缴费补贴的激励效果大。这一章还分析了目前新农保政府补贴在基金中存在补贴比例低、补贴制度不完善、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不统一等问题和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贴机制和建立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财政责任分担机制等相应的对策措施,提出了省、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补贴比例分配的三种方式——三三制、高中低或高低低、低中高。第七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阐述了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成及不同养老方式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新农保目前和将来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主体地位,农村养老保障在将来一段时期内还主要靠家庭养老,随着新农保进一步发展,将在农村居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但也必须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才能完全实现全面保障农村居民养老的需要。第八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前景与展望”通过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较,对新农保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合并实施,这体现了财政补贴的公平性,易于建立相似或相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也有可能存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内部管理机制不顺和保障水平缺乏相对公平等问题;认为新农保在制度模式、基金管理等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为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相衔接和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准备条件。在推进进程上,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第二步是到2020年,新农保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保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步是到2049年,新农保的基本制度框架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一致,城乡基础保障水平基本相同,形成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九章“研究结论与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老农保的缺陷有必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较老农保设计更合理;新农保最终发展趋势应该更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转移支付;新农保目前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必须与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共同完成农村居民养老功能等结论。文章村在由于缺乏基础数据无法对新农保的中长期收支变动趋势进行精算,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等不足。

张仕超[3](2014)在《乡村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及其驱动的土地价值转化》文中认为无论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发展,最大约束都在于土地,其突破口就在于破解土地流转供需"不畅"和城乡资源流动"受阻"的瓶颈,发挥城乡资源高效集约化整合效应。而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土地整治就是各种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流动的核心载体,已成为破解土地细碎化问题、化解分散经营与规模效应矛盾,实现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化利用,不可逾越的关键。近年来,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土地整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土地、产业、居住"三集中和"农机、农技、农收"三提升,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同时,也诱发了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方式的转变,改变着耕地地块大小、形状、数目、空间分布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景观、资源整合方面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正负效应,致使土地价值变化。目前,学术界主要注重农户土地流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而更大尺度间如村域单元和镇域单元,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的异质性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侧重于从外部制度环境出发研究土地流转政策,对土地资源及附属于土地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整合,在整合基础上的资源效用发挥和资源整合驱动下土地价值转化与提升研究不足。为此,本研究以农户分散农业经营下传统种植模式为切入点,选取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和开县竹溪镇灵泉村随机抽样的286户农户及其承包经营的794个地块,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计量模型,评价了六类种植模式的地块生产技术效率,从地块特征和农户特征两个层面解释了地块生产技术效率损失的原因;选取江津区24个乡镇195个行政村1826户农户,分析了镇域尺度、村域尺度和农户尺度土地流转特征,诊别了不同尺度土地流转的关键因子;最后,以江津区慈云镇小园村和永兴镇黄庄村、旸岩村,以囊括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三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涉及蔬菜、瓜果、养殖等规模经营的六个耕地流转样区为例,结合流转农户调查数据、流转地块图件数据和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等,测算了土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综合价值的损益量,剖析了土地价值结构变化,解析了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土地资源及其附属资源的整合特征与整合效应。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块生产技术效率因种植模式的不同而异,其受制于地块和农户特征的共同约束。种植于水田系统的水稻模式、水稻-油菜模式、水稻-油菜-马铃薯模式的地块平均生产效率分别为0.85,0.86和0.89,平均达0.87,而种植于旱地系统的玉米/红薯-其它模式、玉米-红薯-小麦/其它模式,以及油菜/花生/芝麻-其它模式的地块平均生产效率分别为0.62,0.48和0.86,平均达0.65。水田地块生产效率高于旱地地块生产效率,水旱轮作或作物间套种模式的地块生产效率高于单作模式的地块生产效率。无论是夏种冬休的单作模式还是水旱轮作模式,尤其是油料作物和豆类作物的引入,都是农民为了恢复提升地力、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因此,可通过因地制宜地改变地块自然属性和灌排条件或加强农作物间套作新技术应用的途径来改善土地种植模式进而提高地块生产效率。当地块纯收益最大化时,水稻模式、水稻-油菜模式、水稻-油菜-马铃薯模式、玉米/红薯-其它模式、玉米-红薯-小麦/其它模式、油菜/花生/芝麻-其它模式的地块适度规模依次达2.58hm2、0.62hm2、0.35hm2、1.69hm2、3.12hm2和0.5 hm2,这与当前不同种植模式下实际地块规模(依次为 0.057 hm2,0.048 hm2,0.058 hm2,0.02 hm2,0.015 hm2 和 0.018 hm2)存在显着差距。地块生产效率越低,地块适度经营规模越大。因此,应开展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适度扩大地块规模,并兼顾地块的用途及种植模式。从影响机制来看,地块质量对6类种植模式生产技术效率均有显着地正效应,质量的改善有助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机械耕作条件仅在水稻-油菜-马铃薯模式和油菜/花生/芝麻-其它模式模型中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表现为对生产技术效率有正效应;耕作半径对水稻-油菜-马铃薯模式、玉米-红薯-小麦/其它模式,以及油菜/花生/芝麻-其它模式有显着地负效应,而在其它种植模型下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但符号也显示其对生产技术效率有负效应,通过调整地块空间分布可以提高这几种模式的生产效率。在家庭资源禀赋层面,劳均耕地对水稻-油菜模式和玉米-红薯-小麦/其它模式有显着性正效应;人均年收入恰好相反,对水稻-油菜-马铃薯模式、玉米-红薯-小麦/其它模式,以及油菜/花生/芝麻-其它模式有显着地正效应,通过增加农户收入能有助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2)土地流转属性特征及驱动机制在镇域尺度、村域尺度和农户尺度上存在差异空间差异上,镇域尺度2007-2012年土地转出率Moran’s I指数依次为-0.1515、-0.1463、0.0156、0.1902、0.0053和0.016,但空间自相关统计p值均大于0.005,且从2007年到2012年存在逐年增加趋势,镇域尺度土地流转属于随机分布且空间自相关程度呈减弱趋势。2012年村域尺度土地转出率Moran’s I指数为0.2052,且通过5%的显着性检验,村域尺度土地转出率呈现显着正空间自相关。从土地流转空间关联类型格局发现,镇域尺度和村域尺度土地转出率空间关联格局整体不稳定,但HH类型集聚区均多分布东西浅丘主导产业区。在尺度差异上,镇域尺度2007-2012年土地转出率变异系数依次为0.1865、0.1557、0.1917、0.4267、0.3577和0.3922,村域尺度2012年土地转出率变异系数为0.4821,农户尺度土地转入率变异系数为0.5481,且土地转出率0.5059,说明土地流转率农户差异最大,其次是村域差异,而土地流转率镇域差异最小。但土地流转形式和流转去向分布在镇域尺度、村域尺度和农户尺度上基本一致,均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农户是土地流转的最主要流入方,占比达60%以上,其次是企业,专业合作社最少。这是由于资金、技术、产业发展、市场风险等方面的束缚,新型经营主体有限,如研究区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大多是以少量货币入股、松散联接的方式成立,以土地折资入股组建的合作社还不多,模式比较单一。从驱动因素来看,固定资产和养殖业商品化率对镇域尺度和村域尺度土地转出均存在显着正影响,但劳均耕地对镇域尺度土地转出有显着正影响,对村域尺度土地转出却有显着负影响,同时,镇域尺度土地转出行为还与与农转非率有显着正关系,与农业劳动力数存在显着负关系,而村域尺度土地转出行为还与人均纯收入和政府补贴占比存在显着正关系,与农业收入占比有显着负关系。而且,影响镇域尺度土地转出最大的因素是农业劳动力数和养殖业商品化率,而农业收入占比、人均纯收入和劳均耕地是影响村域尺度土地转出最大的因素。农户尺度上,劳均耕地、农业收入占比、人均经济收入、流转租金、流转年限和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是影响土地转入和土地转出的重要因素。其中,劳均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对土地转入和土地转出均存在显着负影响;人均经济收入对土地转入和土地转出均存在显着正影响;流转租金和流转年限对土地转入存在显着负影响而对土地转出存在显着正影响;而农业收入占比对土地转入存在显着正影响而对土地转出存在显着负影响。可见,镇域尺度、村域尺度和农户尺度土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向与大小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应以不同层次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出了促进土地顺畅流转施政策略,如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加速集约化村镇建设,增加固定资产,土地流转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步伐相适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养殖大户,推广农业机械化替代,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土地流转定价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农户更多就业就会,增加农民收入。(3)土地及其附属资源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整治联动下得到有效整合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田块规模扩大、形状趋于规则、田面更加平整,道路通达程度提高,灌溉排水能力增强。田块总数、田块平均大小、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和田面平整度指数的平均相对改善程度分别为87.87%、38.19%、2.54%、1.15%和30.95%。道路密度和沟渠密度指数的绝对改善程度分别达50m/hm2和75m/hm2以上,灌溉保证率绝对改善程度达25%。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整合度最大,单位面积人工费土地流转后较流转前高出1.58倍到24.84倍不等,农资整合度次之,单位面积农资费流转后较流转前高出1.22倍到8.04倍不等,而畜机整合度最小,提高不足1倍。虽然生产成本增加,但综合效率明显提高,土地流转后劳动生产率高出流转前的21.46-45.74倍不等,土地产出率高出流转前的6.26-14.59倍不等,资本产出率高出流转前的1.09-3.71倍不等,总投入产出率均高于流转前的1.1倍以上,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平均高于流转前的1.04倍。此外,从资金整合来看,土地流转前农业投入靠农户自筹资金,占100%,土地流转后自筹资金与政府投资占比分别介于24.63%-79.31%和20.69%-75.47%之间,且样区Q1和Q6还分别引入了 18%和13.54%的社会资金。可见,农业发展投资主体由一元化转为多元化。(4)土地价值借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了低值向高值的转化,但价值结构不均衡加剧六个样区在土地流转后经济价值显着提升总增值746万元,平均增加6.75倍。其中,样区Q2的经济价值增幅最大,达644万元,增加了 13.81倍,其次是样区 Q3和Q4,分别达2254万元和532万元,增加了 7.12倍和8.85倍,再次是样区Q6,达734万元,增加了 5.32倍,样区Q1和Q5增值最少,分别增加了 2.07倍和3.40倍。同时,社会价值也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小于经济价值,总增值4475万元,平均增加3.82倍。其中样区Q2的社会价值增幅最大,达551万元,增加了 7.5倍,其次是样区Q3和Q4,分别增值2095万元和453万元,增加了3.8倍和4.3倍,样区Q1、Q5和Q6分别增值308万元、234万元和835万元,增减倍数基本相当,均在2.4倍左右。然而,土地流转后生态价值均显着下降,6个样区平均损失率34.82%,总损失315万元。其中,气体调节价值损失最多,达23288元,平均损失率为67.40%,其次是废物处理功能价值,达1475元,平均损失率为34.22%,再次是气候调节功能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价值,二者损失率基本相当,约34.20%。总体而言,6个样区耕地综合价值总增值8636万元,平均增加3.7倍。其中,样区Q2的综合价值增幅最大,达1367万元,增加了 7.3倍,其次是样区Q3和Q4,分别达5701万元和1229万元,分别增加了 3.8倍和4.5倍,最次是样区 Q5和Q6,分别增加了 2.3倍和2.7倍,样区Q1增幅最小,增加了 1.6倍。此外,从价值结构来看,土地流转前后社会价值占比均达45%以上,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占比在土地流转前基本相当,为25%左右,但土地流转后经济价值占比平均扩大近2倍,而生态价值急剧减小尚不足10%。可见,耕地综合价值显着提升,但生态价值却有一定下降,价值结构不均衡在加剧。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即逐步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转变。综上所述,农户分散农业经营下,地块生产技术效率因种植模式的不同而异,其受制于地块和农户特征的共同约束;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土地整治联动下,土地资源、设施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劳动力、农资和农机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整合;而土地流转属性特征及驱动机制在镇域尺度、村域尺度和农户尺度上存在差异;借助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土地价值实现了低值向高值的转化,但加剧价值结构不均衡。为此,需对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公平分配机制和基于财产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农民权益保障制度等进一步深入研究。

石艳芬[4](2003)在《“统账结合”下我国养老保险的精算测评》文中指出养老保险为劳动者老年退休后的生活提供定期收入来源,作为社会保险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对其改革和完善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系统,保障和覆盖对象狭窄,基本上仅对国营单位职工和部分集体单位的职工提供保障,采取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根据需要和可能,用当年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中的一部分直接支付当年的社会保障各项待遇,没有基金积累也没有对制度未来偿付责任的估计,这样的制度不可能具有长期财务能力,也阻碍了劳动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广泛、保障多层次、筹资多渠道、管理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是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这不仅关系到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社会老龄化的安全度过。养老保险制度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计发办法和部分积累筹资模式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问题将比现收现付筹资模式和按退休前工资比例计发养老金方法更为复杂。为了使制度建立在稳定的财务基础上,需要测算制度在长期内稳定的缴费率及长期收支平衡状态,这些是建立在精算的基础上的。精算科学是现代保险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和正常运作的数理基础,它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与人口、社会、经济有关科学相结合,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价,对各种经济安全方案的未来财务收支和债务水平进行估计,使经济安全方案建立在稳定发展的财务基础上。 本文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中国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首先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养老保险的三种筹资模式,现收现付模式、部分积累(半基金制)模式和完全积累(基金制)模式。然后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目前采取的筹资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制度的抚养比、覆盖率及年度收支状况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养老保险的总体精算模型及其指标分析”。本章给出了进行养老保险精算分析的总体模型并对相关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参加养老保险的就业、退休人口及其年龄结构进行预测,为下一章的测算提供支持。 第三章“统账结合下我国养老保险的平衡测算”。在这一章,首先对我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进行平衡测算与分析,然后对个人账户计发办法下我国养老保险进行平衡测算,二者结合得出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替代率、抚养比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工资增长率、养老金增值率等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测算的结果低于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缴费率的规定,文章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对我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的部分评价及政策建议”。在上述三章的基础上,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及其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并给出了部分政策建议,包括退休年龄的规定、个人账户的支付期限及其空账运行等问题。同时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作了一下简要的介绍,并给出部分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建议。

汪沅[5](2008)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遵循时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研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探索它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研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必要性、目标定位、政策取向和改革的具体措施。研究的内容包括九个部分:引言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研究的难点、创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部分是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学者、中国学者对社会保障、养老和社会制度变迁问题的理论阐释;对老年人、养老及养老保障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理论上宏观把握人类养老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和评价,把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分两个阶段:建国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到现在,通过回顾历史,总结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发现其中的规律,为进一步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影响、改革的背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保障的理念存在的失误,养老保障体制的建设重点和投入重心仅局限于城市,传统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影响,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责任缺失,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与不平衡等诸多原因,使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城乡存在巨大差异、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表现尤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国家对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工作具有局限性,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受益面广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因此,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农村养老问题解决不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会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第四部分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国际比较、对家庭养老进行国际比较,总结国际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趋势。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方面,许多国家重视家庭养老等非正式保障制度的作用,拓展为老人服务的领域,扩大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使其覆盖农村的老年人,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方式,把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作为目标,这些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第五部分是论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和政策取向。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一个系统,不同时期、地区、项目应该有不同的目标,所有的目标有机结合,形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近期制度建设的目标是逐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解决农村养老的实际问题;中期目标是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两大板块之间找到切合点,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最终整合奠定基础;长远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辅之以家庭保障、社区互助等传统保障方式的,与城市从业者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应该因地域、人群不同而灵活多样,明确政府的责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既广覆盖又多元化。第六部分是从改革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角度,探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措施。改革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使其焕发新的活力,需要对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进行道德约束、经济条件保障、法律强制、政策倾斜、探索多种实现形式等措施;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需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探索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多种形式等措施。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需要农村各项制度的配套改革,例如,深入农村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城镇化改革等。第七部分是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社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进行探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朝着社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八部分是专题研究,探讨了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的问题。

布莱玛·朱力[6](2011)在《塞拉利昂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研究》文中指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塞拉利昂经济转型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需要考虑到长期的发展。对塞拉利昂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需要梳理其基本的理论和制度政策的价值导向,这样才能对实践改革起指引作用,也可能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发展计划来为塞拉利昂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机制,并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为了筛选出能被适于应用的核心基本理论,这篇论文是从政策空间角度对现存的有关社会保障的经济理论进行梳理,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主流新古典主义的经济理论。基于如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来完善塞拉利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塞拉利昂社会保险养老保障制度中老年人保险水平,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模式的选择,其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和选择模式的可行性等。本文借鉴外国研究和改革的经验,以有关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政策的价值导向分析开头,来分析塞拉利昂十年的社会养老保障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以塞拉利昂社会养老保障实践过程中的改革和创新为基础提出建议。第1章引论这章讨论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一个来自于学校的,关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政策理论的经济理论观点的调查,并对论文的框架进行简要介绍。第2章关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理论这一章对政策经济,新古典经济理论和马克思理论进行了解释,并从多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例如从其产生的背景,发展及政策含义等方面,理论分析集中在战后社会养老保障发展主要方向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应用。第3章分析塞拉利昂老年保险制度的性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结论是退休计划(主要是社会帮助性质的)基本是为公务员,多数国有企业和少数私人企业而设计的。大多数规章制度是在1960年到1970年间,特别针对外籍人士和土着人人群实施的。那些退休制度的性质不允许广阔的覆盖面,因此,使得人口中的大多数不能享受正式退休的待遇。其次,由于那些国家的生活水平低,代替率也非常低。设计这些退休制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要与生活成本相适应。这样的结果是,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一直下降。因为少的可怜的福利支付,有时甚至是负支付的情况,使的人们觉得向退休制度缴款就像是缴税一样,而不是为自己得到服务而付出的代价;结果逃避缴款时有发生。最后,塞拉利昂社会养老保障计划的建立是在过去30年里,公众政策实施的唯一一个成就,如果适当的执行并长期的管理,将会服务世世代代的工人,并对该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以上为了减少该信托管理成本,其包括为管理和董事会提供的成本,提出的批评和建议,与迫切的期望该计划成功的初衷是一致的。第4章: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研究就塞拉利昂基本养老保障来说,企业和个人的工资率都很高。选择劳动力生产要素分配系数以及养老保障负担系数为主要测量指标,利用反映塞拉利昂当前的实际情况的有效数据,本论文分析了塞拉利昂养老保障现实水平以及适度水平,证明了塞拉利昂社会养老保障在中度下限之上。企业和和人的工资率过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劳动力生产要素分配系数比理论数据低得多。企业和个人的责任过高,而政府的责任过低。这说明了,工资率降低,而政府支出增加。第5章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效应分析养老保障保障水平测量方法选取,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测量模型构建,借助新古典理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利用塞拉利昂的实际数据,从而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养老保险费收入以及再分配情况,国民储蓄情况,以及行业、地区、部门和其他方面的关系。在经济方面利用社会安全和国家经济的当前和历史资料数据,使劳动力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和养老保障负担系数这两个宏观变量相互作用,由此可知,养老保障制度就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而且也是一种经济制度。第6章政策及建议通过第五章的分析,得出塞拉利昂应该建立覆盖全体居民,多层次、个性化、综合性的养老保障体系。根据农村社会老年安全制度理论的需要,这表明改革非正式部门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障制度,应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建立可行性农村社会养老金制度。合理调整国家养老保障缴费比例,改革国家社会保障与保险信托机构。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和建立集会机构在塞拉利昂社会保险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完善政的策建议中盛行。以下是主要的观点和结论:(1)塞拉利昂社会养老保障计划的建立是在过去30年里,公众政策实施的唯一一个成就,如果适当的执行并长期的管理,将会服务于世世代代的工人,并对该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以上为了减少该信托管理成本,其包括为管理和董事会提供的成本,提出的批评和建议,与迫切的期望该计划成功的初衷是一致的。(2)废除国家社会保障和保险信托机构的垄断:根据目前的精算预测,国家社会保障和保险信托机构不能提供必要的财政安全网,政府力图打破国家社会保障和保险信托机构在塞阿利昂养老基金管理几近垄断的地位,这是明智的。政府不但允许寿险和年金公司,而且鼓励更多退休基金建立和管理雇主赞助的退休计划。国家社会保障和保险信托机构的模式和美国混合固定缴费和固定收益制的社会保障制度相似,也建立和设定了雇主金额雇员应缴纳固定百分率,在退休后同样也根据参保者收益公式发放收益金。由于保守的预测和完全不明智的投资,在一些投资中,没有或几乎没有可赎回的增值权益。甚至从长远来看,国家社会保障和保险信托机构都不能只依靠塞拉利昂工人对退休后的需求。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和保险信托机构垄断地位的消除,雇主赞助的有投资和保险因素的退休金计划和年金将建立,并对所有雇员开放,使他们退休后可以储蓄或投资。(3)合理调整国家养老保障缴费率捐税鼓励和延期通常都是政府为了鼓励退休计划,储蓄和参保而实施的。雇员对该计划缴款总数不是应缴纳的税,这使得每月带回家一个更大的数额的薪水支票。然而,由于雇员会因此收益,所以雇主就会给雇员退休账户缴纳一定比例的数额,随之而来的是雇主执行的税收储蓄。然而,2000年个人所得税法案第一计划的第四部分的各项条款需要消除,由于其要求从养老金和年金支付15%,这养的要求太老套,也不利于退休后储蓄。设想雇员缴款都是在税前的基础上,以便参加这些退休基金的雇员能充分利用有利的税收等级和税收率。例如,年收入为480万利昂人,其每年税收率为25%,然而,对于年收入超过75亿的人来说,每年税收率为40%。(4)塞拉利昂适合采用现收现付制的社会养老筹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赛拉利昂的实际劳动增长率。工资增长率和纯利息增长率无论从长远来看还是目前来说都满足亚伦条件,并主张塞拉利昂采取现收现付制,参考名义账户制来解决转移成本问题,该问题是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而执行和个人空账运行而引起的。(5)最后,调查认为,在塞拉利昂决策者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安排,使得促使一个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其出发点应该是改革现有的退休计划。改革应该在现有的计划内进行,通过强有力的监管和监测和委托代理管理模式的引入,来确保良好的管理原则。非正规部门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应该包括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也允许与为非正式部门提供社会安全产品的供应商们竞争。退休计划的重新设计应着眼于在国家和地区都能占领市场的规模经济的区域一体化。这意味着一个行业的运营商数量应该被考虑到,以避市场和基金管理之类的过高成本。另一个重要结论是,退休改革方案应当成为目前许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实施扶贫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曾益,李晓琳,石晨曦[7](2019)在《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政策能走多远?》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5月1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降低3个百分点,但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逐步受到老龄化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文章运用精算模型预测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政策的持续时间,研究发现:(1)当没有其它政策干预,降费政策最多持续5年;(2)实施征缴体制改革后,如果征缴率从61.59%提高至70%-100%,降费政策可持续6-17年;(3)当进一步延迟退休并引入外源性融资,降费政策至少可持续31年;(4)如果政府旨在2050年及以前保证基金可持续,当同时实施上述政策调整方案,缴费率可再降低3.41-9.06个百分点。可见,在一定条件下,降费政策能在较长时间内实施。因此,在基金可持续基础上,为降低企业负担,政府可稳步推进征缴体制改革,尽快实施延迟退休等政策。

徐忠淑[8](2020)在《如东县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健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公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由外贸拉动型走向内需驱动型的必由之路。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迫在眉睫。本文以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红旗县如东县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政策的视角,以人口年龄结构为切入点,对老龄化背景下建立与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选取2018年如东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量数据信息作为样本,分析了参保覆盖人群结构、参保人保费筹集和缴费储备、养老金待遇水平、基金收支余、参保问卷调查等方面的现状情况,得出如东县老龄化程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政策设计、制度实施的效率表现,研究了该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七大突出问题及其成因。最后,从制度设计、社会经济、参保人缴费行为三个层面,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和优化建议。即,在基本制度的优化方面,需要严控个人应尽缴费责任、调整政策责任分析机制、完善待遇确定和增资制度,优化年度缴费标准设定;在产业结构的优化方面,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扩大就业范围提升参保层次、集取社会财富提高保障水平等;在运行管理的优化方面,需要强化缴费政策宣传、统一基金运管模式、建立云数据共享机制、加大基层服务平台建设。

李林[9](2020)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系统有序性与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基于耗散结构和精算平衡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是其可持续性重要指标,近几年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征收机构改革等措施,目的是保障基金充足,减轻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的负担。各种措施势必将影响到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然在养老保险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开放的养老保险系统有序程度也会影响到制度的可持续性。因此,本文从耗散结构和精算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养老保险系统有序性与财务可持续性,通过评估养老保险系统在历史发展中(1998—2018年)有序性和预测未来(2019—2035年)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依据系统有序性的重要影响指标,为财务可持续性参数调整提供方向,从而提出有助于系统有序和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养老保险系统有序性分析是对系统历史发展整体性评价。首先,研究按照耗散结构理论,构造指标体系,并进行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说明,以及指标参数指定;然后利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熵变总模型,总模型分为时间方向上和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两个维度,运用熵值法来分析指标与类别熵值关系,再整体评价系统总熵值的变化情况,最后分析了其与经济系统协调程度的演变情况。综上评估养老保险系统的有序性。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分析是对未来基金收支的预测。首先,阐述基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构造和参数设定;而精算结果分为无任何政策干预、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实施社会保险征收机构改革且降低缴费率、完善企业职工参保率、政府进行财政补贴五种情况。讨论了征收机构改革、降低缴费率对于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结论部分:征缴收入持续增长、在职参保率的稳步提高保持了支持型输出熵值稳定;而征缴率的下滑与降费率的措施导致支持型输出熵值增加。缴费遵从度和实际缴费率的提高减弱了压力型输入熵增的趋势。基金支出和居民消费价格导致系统损耗熵值上升。保持基金的充足以及提高基金增值率的提高会有效减少养老保险的再生熵值。现阶段外界经济系统给予了养老保险负熵,养老保险系统正处于有序状态的起步阶段,即二者也位于良好协调阶段。社会保险征收机构改革通过提高养老保险企业职工的缴费遵从度,来促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得到改善,从而弱化降低缴费率与调整缴费基数所带来的基金缺口增大的影响。与降低缴费率的情况相比,征收机构改革会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的时点向后延迟1-3年,并且能够保证与未进行任何政策干预情况大抵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降费率所带来的影响。参保率的扩大和政府若持续增加财政补贴能够有效保障养老保险的短期可持续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认为需要提高缴费遵从度、征缴率和降低缴费率,鼓励灵活就业人员选择较高的缴费基数档次,落实养老保险中央调剂制度和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高企业职工参保率,促进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机制。

周国良[10](2003)在《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和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共分十一章: 第一章,从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的地区改革主导和地区间制度的差异性,引出全文的研究对象——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和数值模拟,并界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构架,归纳了主要的创新观点。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从历史演进、模式选择以及理论研究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有关养老保险制度的一般性问题,确立了实践与理论的分析基础。其中,第二章,在追溯全球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进程的基础上,归纳了不同养老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路径、方向以及已有的改革措施、方式。第三章,研究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分类、模式选择、机制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四章,综述了对养老保险问题的理论研究和主要观点,从养老保险的起源、社会经济影响效应、制度转轨到开放经济及多部门经济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选择等对理论研究进行归纳。 第五章、第六章,全面剖析了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在上海的改革发展路径、制度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其中第五章重点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路径,论证了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的地区改革主导及地区间的差异性、多样性等制度特征;第六章重点研究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演进、制度现状。 第七章、第八章建立上海城镇养老保险的纵向均衡模型,并运用历史及预测的数据进行数值模拟,重点是测算制度的内在回报率、养老金替代水平,对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其中:第七章建立一般性的纵向均衡模型,分析有关参数对制度纵向均衡的影响,并实证确定了相关参数;第八章应用纵向均衡模型和历史数据,对上海城镇养老保险的各个方面的纵向均衡进行了测算,估算了制度的内生回报率及养老金的替代水平,提出了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第九章、第十章对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了制度转轨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改革条件,并就如何寻求横向的制度均衡进行了数值模拟。其中:第九章建立了简单的两期叠代模型,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宏观经济影响,考察了制度转轨的时机与条件;第十章建立了简单的横向均衡模型,探讨了在制度内实现均衡的现实性、可能性,并对引进新的参保对象实现制度的横向均衡进行了数值模拟。 第十一章为全文结论及扩展性思考。在总结对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纵向。俄向均衡测算的基础上,对上海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出了如下的判断: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现阶段,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相当高的内生口报率,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相当有效的制度,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全有可能通过制度覆盖对象的扩大实现均衡。同时应当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解决现有制度回报率过高,统一帐户不分等问题,逐步消化制度转轨的隐性负债,从而谋求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模式,也能够选择更为适宜的养老保险改革时机,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农村养老保险增值率多变带来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养老保险增值率多变带来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征收体制改革、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基于“减税降费”背景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3 模型与方法
    3.1 基金收入模型
    3.2 基金支出模型
    3.3 当期结余模型
    3.4 累计结余模型
4 参数计算与说明
    4.1 人口预测
    4.2 年龄参数与生育率
    4.3 缴费基数和征缴率
    4.4 计发比例和利率
5 实证结果
    5.1 情况1: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
    5.2 情况2:实施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
    5.3 情况3:进一步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6 敏感性分析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问题、内容、框架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目标及创新
第二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基础理论
    第一节 社会公平理论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
    第三节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第三章 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回顾
    第一节 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与实施状况
    第三节 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与试点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状况
    第二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第三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原则
    第四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分析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类型
    第二节 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后各地新农保模式调整与完善
第六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职能
    第二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补贴方式分析
第七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成
    第二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八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前景与展望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
    第二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
    第三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展望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乡村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及其驱动的土地价值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村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模式
        1.1.1 土地产权流转模式
        1.1.2 农用地整治模式
        1.1.3 建设用地整治模式
    1.2 农村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绩效
        1.2.1 社会经济效应
        1.2.2 景观生态效应
        1.2.3 资源整合效应
    1.3 农村土地价值体系与价值估算
        1.3.1 土地价值相关理论挖潜
        1.3.2 农用地价值体系与估算
        1.3.3 宅基地价值体系与估算
    1.4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依据
    2.2 研究目的与内容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农户分散农业经营的地块生产技术效率评价
    3.1 数据来源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1.3 样本特征描述
        3.1.4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超越对数函数模型参数估计描述
        3.2.2 不同种植模式生产技术效率分布
        3.2.3 农业生产非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3.2.4 不同种植模式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3.3 讨论
        3.3.1 水旱轮作和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对地块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
        3.3.2 地块属性和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对地块生产技术效率的制约作用
    3.4 结论
第4章 不同尺度乡村土地流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方法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1.3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镇域尺度土地流转特征及动因分析
        4.2.2 村域尺度土地流转特征及动因分析
        4.2.3 农户尺度土地流转特征及动因分析
    4.3 讨论
        4.3.1 土地流转属性的尺度差异
        4.3.2 土地流转空间分布的尺度差异
        4.3.3 土地流转动因的尺度差异
    4.4 结论
第5章 土地流转下土地及其附属资源整合与绩效剖析
    5.1 数据来源与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数据收集
        5.1.3 数据处理
        5.1.4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地资源调整重划
        5.2.2 农业基础设施整合
        5.2.3 农业生产要素整合
        5.2.4 资金整合结构变化
        5.2.5 资源整合绩效评价
    5.3 讨论
        5.3.1 地貌类型对资源整合的影响
        5.3.2 产业类型对资源整合的影响
        5.3.3 经营模式对资源整合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产业类型与经营模式双重转变下土地价值转化
    6.1 数据来源与方法
        6.1.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6.1.2 耕地价值体系构建
        6.1.3 耕地价值评估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耕地经济价值损益量
        6.2.2 耕地社会价值损益量
        6.2.3 耕地生态价值损益量
        6.2.4 耕地综合价值损益量
    6.3 讨论
        6.3.1 耕地价值转化的途径
        6.3.2 耕地价值损益的原因
        6.3.3 耕地生态价值的负效应
    6.4 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7.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与课题与发表文章

(4)“统账结合”下我国养老保险的精算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
        一. 三种模式的一般介绍
        二. 三种基本模式的资金循环情况
    第二节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节 对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一般分析
        一. 改革以来的基本状况
        二. 对现行制度的一般分析
第二章 养老保险的总体精算模型及其指标分析
    第一节 养老保险的总体精算模型及人口预测
        一. 养老保险的总体精算模型
        二. 我国养老金制度覆盖人口和退休人口预测
    第二节 养老保险的基本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养老保险平衡的基本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二. 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其他因素
第三章 “统账结合'下我国养老保险的平衡测算
    第一节 我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的平衡测算
        一. 部分积累精算模型的若干假定
        二. 部分积累式精算模型的建立
        三. 我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平衡测算的结果
        四. 工资增长率.养老金增值率不等式,我国养老保险的平衡分析
    第二节 个人账户计发办法下我国养老保险的平衡测算
        一. 工资增长方式.养老金发放支出等的若干假定
        二.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下部分积累式精算模型
        三.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率的测算
    第三节 统账结合下我国养老保险的平衡测算
        一. 总的平衡测算结果
        二. 平衡测算缴费率低于我国实际缴费率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对我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的部分评价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对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若干规定的评价与建议
        一. “缴费率'偏高,影响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二. 适当延长个人账户支付期限
    第二节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与转轨成本的承担
        一.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
        二. 解决转轨成本,实现个人账户“实账'运行的思路
    第三节 论建立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四、研究的难点、创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其历史发展
    一、养老保障制度的概念界定
        (一) 老年人
        (二) 养老
        (三) 养老保障制度
    二、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理论
        (一) 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
        (二) 关于养老的理论
        (三) 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三、养老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 原始社会养老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二) 农业社会养老属于非正式制度保障时代
        (三) 工业社会养老属于正式制度保障时代
第二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与评价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第一次变迁
        (二)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第二次变迁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历史变迁的评价
        (一) 对第一次制度变迁的评价
        (二) 对第二次制度变迁的评价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 政府始终是主导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安排的主体
        (二)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决定
        (三) 农村养老保障方式阶段性发展规律
第三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依据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保障水平低
        (二) 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小
        (三) 养老保障制度呈现城乡二元结构
        (四) 缺乏可持续性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理念存在失误
        (二) 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影响
        (三) 政府责任缺失
        (四) 二元经济结构的消极影响
        (五)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与不平衡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缺失的负面影响
        (一) 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 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 影响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四) 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 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二) 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四) 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
第四章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改革趋势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一)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二)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发
    二、农村家庭养老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一) 农村家庭养老的国际比较
        (二) 家庭养老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三、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趋势
        (一) 重视家庭养老等非正式保障制度的作用
        (二) 拓展为老人服务的领域
        (三) 扩大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
        (四) 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方式
        (五) 城乡统筹是长期的目标
        (六) 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及政策取向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
        (一) 改革的目标定位的决定因素
        (二) 改革的目标定位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
        (一) 因地域、人群不同而灵活多样
        (二) 明确政府的责任
        (三) 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
        (四) 既广覆盖又多元化
第六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改革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
        (一) 道德约束家庭养老
        (二) 经济条件保障家庭养老
        (三) 法律强制家庭养老
        (四) 政策倾斜家庭养老
        (五) 探索家庭养老的多种实现形式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 完善农村五保制度
        (三) 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多种形式
    三、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 深入农村改革是前提
        (二)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三) 农村城镇化是条件
第七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
    一、中国农村养老社会化的发展
        (一) 农村养老社会化的含义及现状
        (二) 制约农村养老社会化的因素
        (三) 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的对策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
        (一) “城乡统筹”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
        (二)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和实践探索
        (四)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措施
第八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专题研究
    一、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一) 农民工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二)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措施
    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一)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二) 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三) 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 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措施
    三、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一) 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 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三) 确立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障碍
        (四) 建立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原则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塞拉利昂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思路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理论
    2.1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经济学理论
        2.1.1 生命周期假说
        2.1.2 世代交叠模型
        2.1.3 市场失灵理论
        2.1.4 风险理论
        2.1.5 西方养老保障经济理论的评价
    2.2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政策理论
        2.2.1 工业制度分析法政策观点
        2.2.2 社会民主分析法政策观点
        2.2.3 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法政策观点
        2.2.4 新多元论分析法政策观点
第3章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体系现状与问题
    3.1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体系的产生
    3.2 塞拉利昂养老体保障系的现状
        3.2.1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
        3.2.2 赛拉利昂养老保障的种类
        3.2.3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的保障水平
    3.3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3.3.1 非正式部门和农村地区投保率低致使保障范围小
        3.3.2 保障水平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3.3.3 养老保障管理费用高
        3.3.4 养老保障金的保值升值难度大
        3.3.5 人们主动投保的意识淡薄
        3.3.6 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第4章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4.1 养老保障水平及"度"的含义
        4.1.1 塞拉利昂现存养老保障水平适度分析
        4.1.2 养老保障适度水平"度"的含义
    4.2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概况
        4.2.1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特点及制约因素
        4.2.2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评估的必要性
    4.3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适度水平数理分析
        4.3.1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
        4.3.2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适度区间分析
    4.4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适度水平选择
        4.4.1 塞拉利昂现存养老保障适度水平分析
        4.4.2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近期适度保障水平
        4.4.3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
    4.5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近期和中远期平衡发展策略
        4.5.1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平衡发展模型与方法
        4.5.2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近期平衡发展策略
        4.5.3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中远期平衡发展策略
第5章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效应分析
    5.1 塞拉利昂社会养老保障实际水平及其差异
        5.1.1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
        5.1.2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的差异性分析(行业、地区、部门差异)
    5.2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水平的效应分析
        5.2.1 对消费、储蓄的影响
        5.2.2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2.3 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影响
        5.2.4 对家庭成员关系及代际关系的影响
        5.2.5 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第6章 政策及建议
    6.1 建立覆盖全体居民,多层次、个性化、综合性的养老保障体系
        6.1.1 塞拉利昂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成效
        6.1.2 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6.1.3 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原则
        6.1.4 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建议
    6.2 改革非正式部门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障制度
        6.2.1 结构改革的实践
        6.2.2 扩大养老金制度覆盖范围
        6.2.3 提高退休年龄
        6.2.4 调整缴费率、延长缴费期限和延长工作年限
        6.2.5 调整养老保障金给付标准
    6.3 合理调整国家养老保障缴费比例
        6.3.1 养老金
        6.3.2 养老保障社会安全网计划
    6.4 改革国家社会保障与保险信托机构
        6.4.1 宏观影响
        6.4.2 微观经济影响
        6.4.3 政治影响
        6.4.4 废除国家社会保障和保险信托基金的垄断
    6.5 促进养老保障基金收支平衡
        6.5.1 加强立法
        6.5.2 合理确定缴费率
        6.5.3 合理确定替代比例
        6.5.4 处理好工资增长率和养老金增值率关系
        6.5.5 准确应对通货膨胀
        6.5.6 合理确定养老金计发办法
        6.5.7 完善制度建设
        6.5.8 其他方面
    6.6 建立塞拉利昂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建议
        6.6.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适宜经济发展水平
        6.6.2 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养老保障相结合
        6.6.3 增强政府制度供给与财政支持力度
        6.6.4 注重公平强调效率性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及来源
致谢
Acknowledgements

(7)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政策能走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方法与参数假设
    (一)精算模型
        1. 基金收入模型
        2. 基金支出模型
        3. 当期结余模型
        4. 累计结余模型
    (二)参数设计
        1. 人口预测、生育率和年龄参数
        2. 缴费基数和征缴率
        3. 计发比例和利率
三、实证结果
    (一)情况1:无其它政策干预
    (二)情况2:实施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改革
    (三)情况3:进一步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1. 推行“男女分开延迟”方案
        2. 推行“男女一起延迟”方案
    (四)情况4:进一步引入外源性融资
四、缴费率降低空间的进一步讨论
五、敏感性分析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8)如东县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政策理论
        二、政府责任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数据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五节 本文的结构
第一章 社会老龄化与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建立
    第一节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及财政支持责任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
        二、财政支持责任的体现
第二章 如东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如东老龄化程度与城乡居民养老制度
        一、如东人口老龄化趋势
        二、基本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缴费政策及待遇计发办法比较
        一、缴费政策比较
        二、养老金待遇计发制度
        三、养老金增长制度
    第三节 制度实施的效率表现
        一、参保覆盖人群结构
        二、参保人员保费筹集和缴费储备
        三、养老金待遇总体水平
        四、基金收支余情况
        五、问卷调查情况
    第四节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策宣传存在盲区
        二、保障待遇水平偏低
        三、代际赡养比负荷超重
        四、基金备付能力下降
        五、政府投入负荷加重
        六、养老待遇人员个账为负值将超半数
        七、当年个人缴费将收不抵支
第三章 如东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突出问题分析
    第一节 制度设计因素导致问题成因
        一、中人缴费年限的过于宽松
        二、养老金增长机制不合理性
        三、定额缴费档次与经济发展脱节
    第二节 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问题成因
        一、计生人口政策因素
        二、地方经济发展因素
        三、基金保值增值水平低
    第三节 参保人缴费行为因素导致的问题成因
        一、个人期盼待遇与实际缴费的差距
        二、个人偏好与从众心理的调和
        三、养老金非老年生活唯一来源
第四章 如东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未来发展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基本制度的优化
        一、严控个人缴费责任
        二、调整政府责任分担机制
        三、完善待遇确定和增资制度
        四、优化年度缴费标准设定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
        二、扩大就业范围,提升参保层次
        三、集聚社会财富,提高保障水平
    第三节 运行管理的优化
        一、强化缴费政策宣传
        二、统一基金运管模式
        三、建立云数据共享机制
        四、加大基层服务平台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问卷调查
致谢

(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系统有序性与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基于耗散结构和精算平衡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各个学科耗散结构理论运用的研究
        1.3.2 关于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1.3.3 关于养老保险征收机构对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影响的研究
        1.3.4 关于养老保险缴费率对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影响的研究
        1.3.5 关于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的国外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3.7 创新之处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方法
    2.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2.1 核心概念界定
        2.2.2 理论依据
    2.3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2.3.1 数据来源
        2.3.2 技术路线
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系统有序性分析
    3.1 养老保险耗散结构熵变指标体系
    3.2 养老保险熵变总模型
    3.3 养老保险系统时间序列熵值测算与分析
    3.4 养老保险征收效率、缴费率等指标与类别熵值的关系
    3.5 养老保险系统熵变值测算及分析
    3.6 养老保险系统协调综合发展度测算与分析
4.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4.1 研究前提
    4.2 测算模型
        4.2.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模型
        4.2.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模型
        4.2.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模型
    4.3 参数设定
        4.3.1 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
        4.3.2 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和缴费遵从度
        4.3.3 人均养老金与养老金的待遇调整系数
        4.3.4 基金的保值增值率
    4.4 精算结果
        4.4.1 无任何政策干预
        4.4.2 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4.4.3 实施社会保险征收机构改革且缴费率降低
        4.4.4 完善企业职工参保率
        4.4.5 政府进行财政补贴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模型测算相关数据
附录 B:硕士阶段主要成果
致谢

(10)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和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的构架与主要创新观点
        一、 论文的构架
        二、 主要创新观点
第二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路径
    第一节 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
        一、 家庭养老机制的表现形式和代际转移关系
        二、 家庭养老机制的局限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形成
        一、 养老保险机制的社会化
        二、 社会养老机制的特征
        三、 社会化养老机制对家庭养老机制的替代路径
    第三节 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变革
        一、 改革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背景
        二、 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改革方式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养老保险的模式划分
        一、 与就业相关联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 普遍养老保险制度
        三、 储蓄金制或称“公积金制”
        四、 经济状况调查制度或社会救助模式
    第二节 规定受益制和规定缴费制
        一、 规定缴费制
        二、 规定收益制
        三、 混合制
    第三节 现收现付制与完全基金制
        一、 现收现付制
        二、 完全基金制
        三、 部分积累制
    第四节 管理方式
        一、 政府直接管理
        二、 市场运作+政府监控
        三、 公众机构自治管理
第四章 养老保险理论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对养老保险起源发展的理论研究
        一、 马克思列宁有关国家保险的论述
        二、 福利经济学派有关社会保障的论述
        三、 凯恩斯主义基于需求管理的养老保险政策安排
        四、 政治经济学派对养老保险起源的研究
        五、 新古典经济学对养老保险起源的研究
    第二节 对养老保险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
        一、 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二、 对储蓄的影响
        三、 对福利改进的研究
    第三节 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理论研究
        一、 理论界的争论
        二、 国际组织之间的争论
    第四节 开放经济及多部门经济下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
第五章 中国城乡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调整
        一、 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建构建
        二、 养老保险退化为企业自保和退休机制的停顿
        三、 退休机制的恢复和向多种经济成分的延伸
        四、 退休费社会统筹的推进和个人缴费机制的引进
        五、 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出
        六、 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
        七、 目标模式?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 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社队养老机制
        二、 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家庭养老模式
        三、 社会化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探索
    第三节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评价
        一、 多元养老保障机制并存,社会养老机制覆盖有限
        二、 地区政府主导改革,地区间多样性和差异性
        三、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高,多层次体系尚未建立
        四、 实质上的现收现付制,个人帐户空帐运行
第六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养老保险在上海的发展
        一、 1978-1986年:改革的边缘初探
        二、 1986年-1993年:退休费统筹的改革探索
        三、 1993年-1998年:统帐结合制度的推出
        四、 1998年-:统帐结合制度的统一与规范
    第二节 覆盖范围和制度赡养率变化
    第三节 缴费机制与个人帐户
        一、 个人缴费
        二、 单位缴费
        三、 个人帐户
    第四节 待遇计发
        一、 享受按月发放养老金的条件
        二、 按月发放养老金的标准规定
        三、 养老金的增长及最低标准保障机制
        四、 统筹基金承担的其他费用
第七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纵向均衡模型
    第一节 典型人纵向均衡模型
        一、 对养老保险基金缴费贡献的测算
        二、 养老待遇支付的测算
        三、 制度的均衡分析
    第二节 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一、 初期工资
        二、 缴费费率
        三、 缴费基数增长率
        四、 基金回报率
        五、 养老金增长率
        六、 可工作年限
        七、 享受年限
    第三节 若干参数的估计
        一、 工资增长率
        二、 投资回报率
        三、 养老金增长率
        四、 可缴费年限
        五、 实际缴费年限
        六、 享受年限
第八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纵向均衡的测算
    第一节 对新人纵向均衡的测算和模拟
        一、 对个人帐户制度的测算
        二、 对社会统筹制度的测算
        三、 对制度的总体测算
    第二节 其他对象的纵向均衡
        一、 中人的纵向均衡
        二、 辽宁试点方案的纵向均衡
        三、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纵向均衡
    第三节 其他待遇和参数变动对纵向均衡的影响
        一、 其他各种待遇安排的影响
        二、 各种参数变动的影响
第九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宏观动态分析
    第一节 简单的两期叠代模型
        一、 机关事业单位的参保者
        二、 制度建立后参加工作的企业新人
        三、 制度建立后参加工作、建立后退休的企业中人
    第二节 现收现付制与完全基金制的经济动态效率比较
        一、 两种制度的根本一致性
        二、 两种制度的内在机理
        三、 两种制度的福利效率比较
    第三节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时机考察
        一、 储蓄水平与资本市场
        二、 艾伦条件与福利改进
        三、 单独行动与集体行动
第十章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横向均衡
    第一节 通过调节参保结构实现制度平衡的可能性
    第二节 全人口结构与制度均衡
        一、 人口结构预测
        二、 横向均衡的测算
        三、 延长退休年龄的影响
    第三节 参保结构的测算与制度均衡
        一、 参保结构的预测
        二、 个人帐户养老金平均替代水平的测算
        三、 实现横向均衡所需要引进的参保人数
第十一章 全文结论及扩展性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农村养老保险增值率多变带来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征收体制改革、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基于“减税降费”背景的实证研究[J]. 曾益,魏晨雪,李晓琳,杨思琦. 公共管理学报, 2019(04)
  • [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 王章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3]乡村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及其驱动的土地价值转化[D]. 张仕超. 西南大学, 2014(06)
  • [4]“统账结合”下我国养老保险的精算测评[D]. 石艳芬. 天津财经学院, 2003(01)
  • [5]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D]. 汪沅. 东北师范大学, 2008(05)
  • [6]塞拉利昂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研究[D]. 布莱玛·朱力. 辽宁大学, 2011(04)
  • [7]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政策能走多远?[J]. 曾益,李晓琳,石晨曦. 财政研究, 2019(06)
  • [8]如东县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研究[D]. 徐忠淑. 苏州大学, 2020(03)
  • [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系统有序性与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基于耗散结构和精算平衡的视角[D]. 李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10]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和数值模拟[D]. 周国良. 复旦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农村养老保险增值率变化带来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