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作为对人类发展的干预

关于教育作为对人类发展的干预

一、试论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程晨[1](2021)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经济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他常被看作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局部均衡的静态范式受到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极大推崇。不过,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大量涉及演化、动态范式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这些内容虽然受到以均衡理论为框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冷落,但其中却包含许多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一个真实、复杂的马歇尔的必经之路。从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马歇尔凭借他的名言——“经济学的目标(mecca)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以及《经济学原理》中包含的生物学隐喻,被一些演化经济学家看作是演化经济学的鼻祖,但是,对他的评价大多止于他对生物学和经济学学科融合的推崇,一旦涉及具体的理论内容,往往还是将他的思想与新古典理论的静态性与均衡性相联系,马歇尔也因此招致了对他的“不彻底”的演化思想的非议。对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本身来说,无论是主流经济学的冷落,还是新兴经济学分支的部分解读,都不免是一种从已有框架或理论出发的后视之见或评价。这些评价或许具有启发意义,但是从现有的各个理论框架出发,那些“不重要”或“不正确”的内容恰恰可能是理解真实马歇尔的关键部分。只有立足于他的时代与背景,了解他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发展,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他的经济体系与理论建构,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因此,笔者不是从现代主流经济学或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重构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体系,而是从马歇尔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出发,考察马歇尔演化认知的思想源泉,从而发掘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意识,以及他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除了《经济学原理》(1890)之外,还包括马歇尔早期与夫人合着的《产业经济学》(1879)、晚期的主要着作《产业与贸易》(1919),另外,本文还重点关注了马歇尔在不同阶段的文章、演讲与通信。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或演讲主要包括:《机器》(Ye Machine,1868)、《论工人阶级的未来》(The Future of Working Classes,1873)、《分配与交换》(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1898)、《经济骑士精神的社会可能性》(The Social Possibilities of Economic Chivalry,1907),1875年马歇尔从美国回国后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美国产业的一些特征”,1885年担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的就职演说“论经济学现状”等。本文首先从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生物学说、历史主义、人道主义四个方面,考察了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源泉。他与亚当·斯密一样关注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他同约翰·穆勒一样,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充满了同情。在剑桥大学浓厚的道德哲学的学术氛围中,他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充满了兴趣,但由于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强烈意愿,他逐渐放弃了精神科学的研究,转而致力于钻研政治经济学。19世纪生物进化学说、有机体论的进展,进一步加深了马歇尔对演化的认识。他用进化概念来说明人的可变性,其重点不是放在人的物种进化上,而是着重于人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主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经济过程连续性、动态性的认识。马歇尔逐渐认识到,人类所处的某个时代的经济生活只是历史发展到一个特定时刻的产物。他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宽泛定义、对经济理论“相对性”的强调、对整体主义的部分认同,以及他所接受的人性演化的观点,都一定程度上来自历史学派的细心分析。马歇尔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幼年学习经历,他所看到的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以及他面临的激烈的社会矛盾,加上上述来自古典的、道德哲学的、进化论的、历史主义的思想一起,共同形成了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问题——贫困是否必然。正是现实中的贫困问题使得马歇尔执着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他渴望抛弃古典经济学关于工人阶级未来可能性的悲观结论,他用渐进演化的思想取代了悲观的社会静止论。接着,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现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第一,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中的人性基础,即他对人本身的可演化性的说明。马歇尔致力于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固定的、外生的人性预设,建立内生的、可演化的人性模型,这是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的基础与关键所在。贫困是贯穿马歇尔职业生涯的问题,他认为贫困的根源就是贫困本身,而不是所谓的人性中的某些固定要素。他始终关注“人的能力”的发展,这在他早期的心理学文章中已经得到了详细的阐释。在早期心理学文章“Ye Machine”(1868)中,他构造了一个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人类心智模型,探究了外部环境与机器内部互相作用与演化的过程,以及通过自由教育与道德教育扩展机器力量的可能性。接着,他从早期心理学中的演化人性,转而对经济学中的人性进行思考。他用“正常”这一概念工具来构建经济学中的人性模型,人的“正常”动机与具体的情景(时间、地点、主体)相联系,是随着具体环境而变化的,“正常”结果也是随着情境而变化的。人是内生于经济变化过程之中的,人的可演化、可发展的前提便是,他不可能是所谓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而是“有血有肉”(a man of flesh and blood)的人。第二,马歇尔专注于研究经济演化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并认为人与组织的演化是报酬递增的源泉。他将人类看作是抵抗自然界报酬递减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希望、自由、变化能够给人带来的“活力”,“用进废退”意味着才能可以因使用而得到增加,而人类本身就可以因为喜爱发展才能而发展才能,这促使马歇尔坚信人的发展是经济进步的源泉。马歇尔对劳动力的描述,暗含了人类与自然生物的不同之处,即人类可以为了自身卓越而追求“更高的能力”,拓展新的活动,因此养成一系列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更好的生育观)与优良品质。这种对人的生产效率的强调,构成了一个以追求“更高的才能”为基础的正向反馈机制。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是有机体论对马歇尔影响的集中体现,在组织演化的过程,知识被创造与组织起来,不断在个别企业内外流动,成为新的知识的基础,这是马歇尔对创新积累性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马歇尔还强调了人在组织演化中承担的新责任与新角色,这意味着新能力的发展与新活动的产生。这种能力不仅有组织分工所赋予人类的新角色,还包括企业家创造性的活动,马歇尔认为后者的创造往往能够持续几代地发挥难以估计的价值。他还对包括企业家的骑士精神在内的经济骑士精神进行了强调,体现了马歇尔对经济演化过程中人性与道德发展的追求。第三,基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的理想目标,以及他认为自然自由的演化过程可能带来的危害,他认为国家行为或政府行动有其必要性。他对社会秩序与政治行动的讨论更像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而不是建构某种政治理论的理论家。马歇尔指出,自由放任学说带来了一味强调残酷竞争的流行意识,既成事实的贫困造成了一种自动的恶性循环,维持效率所需的第三类物质需求(新鲜空气、阳光、自然风光)难以依靠个人实现,因此,在经济演化过程中,国家行为是有必要性的。尤其是在改善社会生活方面,政府行动比个人努力更加有效。他主张针对三类不同的人群(社会渣滓、技术性工人、上层中产阶级),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与责任感,以实现阶层的跃升。马歇尔将更高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之上,他对于经济骑士精神的强调,都来源于这种道德与责任的发展。他指出,社会制度应与人性相适应,它有时可以稍稍超出一些人性,以激发人的更高发展,但这种超出不能太多,否则会导致社会倾覆。总之,他认同穆勒在论社会主义的残篇中的观点,即社会改革家提出的一切计划,不能因其名称而得到区别对待,应该以坦率的态度对它们进行审查,不应预先认为它是荒谬的。最后,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对马歇尔思想中的动态、演化的范式进行了说明,这一动态范式源自于马歇尔对经济学中历史与时间的认识。马歇尔的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分析的内容,他从未将历史方法排除出经济学研究框架,相反,他认为不存在与历史情境无关的普适性经济理论。围绕真实世界展开的经济学应当欢迎任何有建设性的研究工具。马歇尔对历史方法的认同,本质上是其演化原则的体现。马歇尔对演化问题的思考必然涉及长期问题,他很早就意识到,经济研究中的时间因素是一大难题。他强调要在具体经济问题中,用经济力量的“运作”(社会)时间来界定研究的边界,同时还需考虑时间与经济主体、地点之间的联系。时间是不可逆的、连续的,经济过程也是如此,静态方法虽然可以达到精致而简洁,但是其局限性是致命的,它会使经济学逐渐失去解释力。静态方法只是经济学研究的初级阶段,是更高级的、动态的、演化的研究阶段的辅助工具。在日益形式化的现代经济理论所面临的解释性困境中,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研究: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来源、他围绕经济演化过程所开展的三个方面的研究,以及一些方法论问题,笔者试图展现与“新古典代表人物”这一形象极为不同的马歇尔思想图景,这种对经济演化的过程与未来的思考,与他对人类本身的演化发展的思考紧密相连,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但却是全面理解马歇尔思想的关键。

罗杰[2](2021)在《中小学教师“对人的”批评行为现状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辛委委[3](2021)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运动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振华[4](2021)在《9~12岁孤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孤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难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孤儿学校作为国家政策性扶贫救弱的一项重要举措,虽然对于孤儿救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孤儿,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受教育的渴求有待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孤儿学校的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普通学校学生相比,二者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方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干预,以提高孤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改善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调查了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与普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正念主题团体辅导对改善孤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训练干预法等研究方法,选取9~12岁孤儿学生123名和普通学校学生165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78名孤儿进行训练干预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1)从性别上看,男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从不同年级构成看,三个年级孤儿MHT得分情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无显着差异,身体症状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四年级孤儿学生得分显着高于五年级孤儿学生,其他各维度均无显着差异。(3)在心理健康多个维度及总体得分方面,孤儿学校的学生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干预后,实验组孤儿学生后测MHT测验的总标准分得分显着低于前测,而没有接受训练的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着。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与普通学校同年龄组的学生相比,孤儿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差,但并没有体现在MHT的所有维度上,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维度上,两类学生差异不显着;2.9~12岁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不显着,四年级孤儿学生的身体症状比其他两个年级更多,且差异显着。3.总体来看,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孤儿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有帮助的,但也因心理健康维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人焦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等维度训练前后没有显着性改变。

袁一平[5](2021)在《人的生态化生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的生态化生存问题的探索源于人类对生存困境与生态危机的审视,特别是对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深入反思。开展人的生态化生存问题研究,有助于唤醒人的生态意识、改变生产方式、完善生存方式,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人的生态化生存问题属于跨学科的探索,它在以往哲学、伦理学、生态学的基础上,将传统生存哲学与生态哲学的研究扩展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并在实践上尝试以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调整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判断与选择。本文在梳理与分析人的生态化生存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索,初步建构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框架。第一章:导论。导论部分从问题的提出开始,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动因与现实动因,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当前人类社会所处的困境,表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生存论及其生态逻辑。本章首先从形成、内涵以及意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的基本思想进行了探索。其次,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无机的身体、是人类栖息的家园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人类生存活动的生态根基。最后,从生态基本属性的演化过程、人类生存活动的生态特性、人类生存活动的时空逻辑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人类生存活动的生态意蕴。第三章: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本章首先从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内涵、形成及深化三个阶段阐释了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其次,从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生产逻辑、依附关系、精神世界三个方面阐释了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逻辑及其精神。最后,从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积极维度、消极维度与超越因素探讨了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影响及其反思。第四章: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本章首先从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内涵、特征及其历史必然性对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进行了初步阐释。其次,对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中存在的物质生活困境、精神生活困境、生存发展困境、生态平衡困境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并进一步探索了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从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异化、批判与超越探讨了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影响及其反思。第五章: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本章基于上述的研究基础,探索了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首先从人的生存方式的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可能性与挑战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人的生存方式的生态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其次,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的基本形式,从限度性生存、整体性生存与和谐性生存三个方面探讨了其主要特征。最后,从推进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的重要原则、价值选择和行动要求探讨了其实践要求。第六章: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的路径选择。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具体的实现路径是本研究的最重归宿。本章首先从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推动科技生态化转向、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三个方面对人类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进行了探索。其次,从优化大众生活结构、推行绿色消费方式、提倡极简生活理念三个方面对人类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进行了探索。最后,从生态化思维的主要特征、基本原则、培育路径三个方面对人类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转向进行了探索。

刘广利[6](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张佩荣[7](2021)在《形下关切与形上追问的通贯:老子“道德之意”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老子,以“道”、“德”为宗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之意”作为老子思想之枢要,扎根于老子对人性的省察、以及对政治文化的历史性反思,集中展现了老子对道德之本意的思考。学界关于老子“道德之意”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且既有的研究成果对老子“道德之意”的阐发,缺乏形上追问与形下关切之间的通贯性。这种通贯性的缺乏,不仅导致对老子的“道德之意”的阐发不够完整,而被理解为“半截的”(1)道德学说,而且对老子致思之旨和终极关怀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针对既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循着老子形下的历史关切与形上的超越性导向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以《老子》文本的历史性考察为起点,剖析老子所面对的时代问题,以及其构建哲学思想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深入到天人一体关系中,即在宇宙生命的整体性视域下,探析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理解。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将从老子“道德之意”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思维理路、具体意涵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论述。第一部分,厘清老子之所以要“深原道德之意”的历史缘由。循着形下的历史层面与形上的超越层面相结合的路线,对天下失序与“大道之失”发生的缘由,展开历史阐释和逻辑分析。具体来说,春秋时期出现的欲望的脱缰和生命的异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信仰体制坍塌所造成的危机,因此,很有必要对王权神授的宗教信仰体系中的天人关系展开反思。本文通过对肇始于“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成熟于西周的“德-礼”体系,以及春秋出现的“礼坏德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性阐述,来发掘其中周德与天命,礼制与宗法的内在关系,从而理解老子时代出现“德衰礼坏”的历史必然性。老子反思的是当“人伦关系”取代了“天人关系”成为万事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后,人们的生存境遇不再呈现出内在的生命原则和个体自然的差异性,而是被某种外在的、强力的秩序所裹挟,而无暇安性命之情。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老子“深原道德之意”,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德衰”解释成为“大道之失”的结果。在老子看来,需要保持“不失”、且“有以为”的“周德”,难以超越氏族血亲伦理与王权政治的局限性。因而,他一方面通过“上德不德”的反向思维和否定形式,剥离“周德”的人伦衍义。另一方面,他试图从人性觉醒的角度,为人类道德寻找宇宙论根基,进而发出“尊道而贵德”的超越性指向。第二部分,梳理老子“道德之意”的思想渊源。即从史巫之学到致道之学的转化,从天命信仰到天道自然的转化。史官所具有的天道观念和省察历史逻辑的智慧,以及《周易》古经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和宇宙生命的整体图式,使得老子能够超越善恶观念的相对性,跳出价值判断的是非之域,追问的是道德的根源性内容。也就是说,老子基于万物的本根和宇宙生命的整体性视域,对“道德”的思考并非囿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由位分或职分决定的尽职尽伦的规范,而是从宇宙生命整体对于个体存在之意义开始的思考。第三部分,系统地阐释老子“道德之意”的思维理路。分别从老子的思想前提、思维路径和致思之旨三个方面的论证,发现老子的“道德之意”既形而上地追问万事万物之终极根源,又形而下地关切个体存在之真实。具体来说,就思想前提而言,老子基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性视角,来思考万事万物之所以如此的终极根据;就思维路径而言,老子从对形下世界的关切出发,向上追问到宇宙的根基处,将万事万物之所以然归根到形而上的方面去。反之,又从形上的追问中推衍出他对形下的现实关切;就致思之旨而言,老子旨在为人类生存活动之自然,寻求宇宙论的根据。系统性论证老子“道德之意”缘何能够实现形上追问与形下关切的贯通,避免被诠释成“半截子”的道德学说。第四部分,在老子“道德之意”具体内涵的逐一阐释中,体会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思考;发现老子的“道德之意”内蕴着“道”的始基性作用、“德”的个体性特征、“自然”的核心价值、以及“无为”的实现方式;并梳理这些具体意涵之间的关系,凸显“道德之意”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枢要地位。具体来说,“道生德畜”是宇宙整体生生不息的终极动力,是万物得以存在的至上根据,是个体生命得以自由的内在根基。而“尊道而贵德”就是维护宇宙生命的根本原则,是楔接神圣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体道德得以实现的终极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主张,既强调天人一体的整体性,又强调个体存在的差异性。那么,老子“道德之意”的核心意旨在于因任“自然”,而实现这一核心意旨则在于“无为”。总之,在老子“道德之意”的系统展开中,首先体会到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思考。即老子是在“周德”的反思基础上,提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主张,实现了从有为之“德”向“上德不德”,从狭义道德向广义道德,从具体德目向根源性道德的回归。其次,发现老子将道德的始源内容和人的真实本性,都放置在天人一体的宇宙生命整体当中,在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中去思考人的价值问题。最后,发现老子关于“道德之意”的思考,实现了形下的历史关切与形上的超越性导向的贯通,即宇宙论与人生论的结合、存有原理与应然原理的有机结合,是一套体系融贯的道德思想。也正是老子的这一思维理路,使得他对道德的本根性理解,呈现出“天之所与、人之所为”的双向度特征。

黄和涛[8](2021)在《龙鳖胶囊通过miR-675靶向TBK1调控细胞自噬影响软骨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针对骨关节炎(OA)发病过程中软骨细胞自噬功能失调机制,探索miR-675和TBK1在OA中的调控关系;进而探讨miR-675过表达或抑制TBK1参与软骨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验证龙鳖胶囊通过miR-675靶向TBK1调控细胞自噬影响软骨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从临床组织、细胞及动物实验出发,采用组织化学及病理学方法探讨miR-675和TBK1在OA中的调控关系;采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miR-675过表达或抑制TBK1参与软骨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采用龙鳖胶囊从体外干预软骨细胞,验证龙鳖胶囊影响软骨细胞自噬等功能的生物学作用及意义。结果:1.miR-675和TBK1在OA大鼠关节软骨中的表达①SD大鼠OA模型关节软骨病理OARSI评分:通过关节腔注射Ⅱ型胶原蛋白酶构建SD大鼠OA模型,经HE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后进行OARSI评分,结果显示,随着造模时间增加,OA模型组关节软骨的病理OARSI评分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iR-675在SD大鼠OA模型关节软骨中的表达:造模后4、8和12周OA大鼠关节软骨组织中miR-675的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miR-675表达量的减少越明显。③TBK1在SD大鼠OA模型关节软骨中的表达:造模后4、8和12周OA大鼠关节软骨组织中TBK1 mRNA的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TBK1 mRNA表达量的增加越明显。2.miR-675靶向TBK1影响OA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机制研究①miR-675 mimics和miR-675 inhibitor对软骨细胞中miR-675表达的影响:在人OA原代软骨细胞中转染miR-675 mimic和miR-675 inhibitor可以分别上调和下降细胞中miR-675的表达水平,与空白转染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miR-675对OA软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使用miR-675 mimic处理软骨细胞后,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与空白转染组对比增强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抑制miR-675的表达后,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与空白转染对照组对比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miR-675对OA软骨细胞基质代谢的影响:与空白转染对照组相比,miR-675能够上调软骨细胞中Collagen Ⅱ蛋白的表达和下调MMP-9蛋白的表达。④miR-675对OA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miR-675 mimic处理细胞后,软骨细胞的凋亡率较空白转染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抑制miR-675的表达后,软骨细胞的凋亡率较空白转染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miR-675对OA软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转染对照组相比,使用miR-675 mimic处理细胞后,软骨细胞中Beclin1蛋白的表达上调、P62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LC3A/B-Ⅱ/LC3A/B-Ⅰ的比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miR-675 inhibitor抑制软骨细胞中miR-675的表达后,软骨细胞中Beclinl蛋白的表达下调、P62蛋白的表达上调、LC3A/B-Ⅱ/LC3A/B-Ⅰ的比值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miR-675对OA软骨细胞自噬流的影响:与空白转染对照组相比,使用miR-675 mimic处理的软骨细胞中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的比例明显升高,自噬流增强;而使用miR-675 inhibitor处理的软骨细胞中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的比例明显降低,自噬流减弱。⑦siTBK1和LvTBK1对软骨细胞中TBK1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载慢病毒对照组相比,LvTBK1可以显着上调软骨细胞中TBK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iTBK1则可以显着下调软骨细胞中TBK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TBK1对OA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与空载慢病毒对照组相比,过表达TBK1的软骨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⑨TBK1对OA软骨细胞基质代谢的影响:与空载慢病毒对照组相比,siTBK1处理软骨细胞后Collagen Ⅱ表达上调、MMP-9蛋白表达下降;而过表达TBK1后,软骨细胞中MMP-9蛋白上调、Collagen Ⅱ蛋白的表达下调。⑩TBK1对OA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与空载慢病毒对照组相比,过表达TBK1后,软骨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TBK1对OA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与空白转染对照组相比,siTBK1转染软骨细胞后,软骨细胞中p-mTOR和P6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LC3A/B-Ⅱ/LC3A/B-Ⅰ比例则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2 miR-675靶向调控TBK1的表达: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发现miR-675-5p对TBK1-wt载体的报告荧光有明显下调作用(P<0.05);使用miR-675-5p inhibitor干扰miR-675-5p的表达,TBK1-wt载体的报告荧光出现明显上调(P<0.05)。13 miR-675调控TBK1的表达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在人OA原代软骨细胞中过表达TBK1后,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抑制,当继续转染miR-675 mimic后,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单纯过表达TBK1处理的细胞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 miR-675调控TBK1的表达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过表达TBK1后促进软骨细胞凋亡,同时使用miR-675 mimic后软骨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 miR-675调控TBK1的表达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与空载慢病毒对照组相比,过表达TBK1后,软骨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ATG5和ATG7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mTOR蛋白水平上调、Beclin1和LC3的表达受到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时使用miR-675干预后,软骨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ATG5和ATG7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mTOR蛋白水平下调、Beclin1和LC3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龙鳖胶囊通过miR-675/TBK1信号轴调控软骨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①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软骨细胞的活力随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工作浓度(0,0.625%,1.25%,2.5%,5%)的升高而逐渐增强,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干预后的细胞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血清浓度升至10%时,软骨细胞活力反而下降;在同一浓度含药血清的作用下,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细胞活力增强也越来越明显,不同干预时间的细胞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干预组(2.5%,5%)的细胞增殖能力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干预浓度的升高,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③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基质代谢的影响:使用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干预后的人OA原代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随着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干预浓度的升高,人OA原代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上调程度也越来越明显。④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IL-1β诱导软骨细胞发生凋亡,同时使用5%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干预后,软骨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和5%浓度的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处理人OA原代软骨细胞48h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软骨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则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5%及5%的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均能明显升高软骨细胞中ATG5和ATG7 mRNA的表达水平、抑制mTOR蛋白的表达、上调Beclin-1的蛋白水平、增加LC3A/B-Ⅱ/LC3A/B-Ⅰ的比例、增强自噬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中miR-675和TBK1表达的影响:2.5%和5%的龙鳖胶囊含药血清都可以上调软骨细胞中miR-675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可以下调软骨细胞中TBK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miR-675在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影响软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与空白转染对照组相比,在OA软骨细胞中转染miR-675 inhibitor后,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下降、凋亡率明显升高、自噬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联合使用5%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干预时,与单纯使用miR-675 inhibitor处理的细胞相比,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升高、凋亡率明显下降、自噬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TBK1在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影响软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与空载慢病毒对照组相比,在人OA原代软骨细胞中过表达TBK1后,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下降、凋亡率明显升高、自噬相关基因ATG5和ATG7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mTOR蛋白水平上调、Beclin1和LC3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联合使用5%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干预时,与单纯过表达TBK1的软骨细胞相比,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提高、凋亡率明显下降、自噬相关基因ATG5和ATG7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mTOR蛋白水平下调、Beclin1和LC3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龙鳖胶囊具有增强软骨细胞活力、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及自噬、调节软骨细胞基质代谢、抑制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miR-675具有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及软骨基质降解、增强软骨细胞自噬,进而保护关节软骨的功能。TBK1具有抑制软骨细胞增殖及自噬、促进软骨细胞凋亡及软骨基质降解的作用。miR-675具有靶向调控TBK1表达的作用。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具有上调软骨细胞中miR-675表达和下调TBK1蛋白表达的作用。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可能是通过抑制TBK1的表达进而达到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和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和增殖的作用。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可能是通过上调miR-675的表达进而达到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和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和增殖的作用。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可能是通过miR-675/TBK1信号轴调控细胞自噬,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和增强软骨细胞增殖活性,从而起到保护关节软骨细胞、延缓OA进展的作用。

赵庆波[9](2021)在《海德格尔与福柯的技术虚无主义批判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以说,19世纪的马克思与尼采分别从资本与文化的角度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无主义危机。接续马克思和尼采的工作,我们要追问的是,随着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由现代技术而架构的日益紧密结合的世界时代,虚无主义的危机有没有进一步的加重呢?虚无主义是否扩张为一种全球性的危机呢?纵观20世纪的哲学历程,我们发现海德格尔与福柯的工作推进了虚无主义的哲学研究,两位哲学家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今日的虚无主义危机提供了重要且独特的反思。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历史视域中对技术进行了本质规定,这种规定试图揭示技术时代正在发生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事件:现代技术之本质把一切存在者都降低为可控制、可生产、可装备的资源物。整个人类星球进入了一种由技术之本质对其进行排序、规划的时代,人类被完全移交给了技术,成为了日益扩张的现代技术可随意取用和消耗的资源。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这种深刻理解开放出了理解现代政治的有效路径,当技术成为权力运转的新配置时,权力本身也会呈现其计算性、自主性、程序性等技术特征。福柯批判性的推进了海德格尔的技术理解,这表现为福柯剥离了从一种存在论视角出发去言说现代技术的方式。谱系学是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出发阐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明的特定的权力技术对主体是如何制作、控制、保障的。福柯的工作可以简述为两个命题:其一,技术全面包围身体;其二,技术主宰整体人口的生命过程。现代技术对人的资源化是凭借着特定的机制、操作、程序来实现,这些特定的合理性形式并不能缩减为某种大写的、先验的技术。技术政治对主体的操纵是精心制定的,现代政治通过特定技术实现了对主体的制作,乃至贮备,其目标在于高效的控制、管理、榨取生命资源,这乃是技术政治的本质特征。通过对技术与技术政治的探究,海德格尔与福柯共同指认了日益扩张的现代技术引发了严重的虚无主义危机。技术虚无主义有两层内涵:其一,人被技术驯化为功能化的机器了,或者说,人成为了技术化权力所塑造、控制、管理、保障、装备的技术化动物。这意味着人被技术体系降低为可最大限度利用的资源物了,人的神圣性、神秘性、崇高性被解构了;其二,技术对人本身的进攻,已不简单是把人塑造为功能化的机器了,而是对人本身的灭绝和制作,这具体体现为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现代生物基因技术等把人降低为无关紧要的东西了,存在的基本意义被解构了。显然,海德格尔与福柯结合时代的具体境况,对虚无主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日益扩张的现代技术或权力技术会引发比尼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更为严重的虚无主义问题。海德格尔与福柯不是虚无主义者,他们为克服技术虚无主义提供了不同的方案。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走在一条追问存在的路上。对海德格尔而言,人只有与存在建立一种深层关系,才能真正获得有意义的生活。福柯则提供了更为积极的实践策略。对福柯而言,抵抗式斗争、技术伦理能够为主体的存在敞开更多创造性的空间,使得主体去想象和建立新的存在形式。今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在多元对话中开创其新的理论进路,以积极应对技术虚无主义的问题。对技术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的,整合法兰克福学派与福柯的技术思想,可以更有效的推进对技术的社会批判与改造。

毕然[10](2021)在《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形态为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技术创新性革命供给了空前动力,也为生态危机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它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内蕴的张力不断强化了生态环境治理意识提升、治理内容丰富、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技术能力进步,而且其中的伦理反思或批判实际地担负着这种强化的内在理想尺度的功能。于是,生态伦理的思维逻辑和行动规程就在新的时代变革发展中具备了社会价值寻索的本体论意蕴,而现代管理所应呈现的生态伦理价值自是其题中之义。众所周知,工业文明以来的西方生态伦理始终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纷争,如何化解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维定势下的全球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的尊重并保护、开发和利用显然是决定人类生存发展的限度与进度的本质性议题。现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理应坚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对其进行批判性校正,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引,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将生态伦理的公正、平等、有序、绿色、和谐等价值理念合理地嵌入现代管理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整体主义治理框架中。这喻示着,现代社会发展不仅要促成人们生态认知的格式塔转换,以共生同在、互惠并联、深层融合的生态思维范式重新检视人与自然之间所应建构的和谐共生模式;同时,应契合生态理性内核来赋予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生态伦理关切,使其在公共决策、协调、合作、监督等管理职能中统筹运用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技术引领观,以生态正义的价值追求维护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文基于管理价值视域下对生态伦理理论进行审视来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实质,通过现代管理思想史的简要回顾以透视生态伦理理念的演进变化、逻辑关联及其现实需求所呈示的价值偏好,力图揭示生态伦理的理论困境并形成具有实践影响的价值规约和导向,为现代管理的价值选择提供生态整体主义的公正、平等、自由、和谐的伦理发展路向设计依据,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试论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创新、难点与不足
    1.4 本文在何种层次上谈论马歇尔的演化思想?
2 国内外相关主题研究现状
    2.1 马歇尔着作与相关文集
    2.2 国外研究
        2.2.1 演化思想的来源
        2.2.2 经济演化思想
        2.2.3 争议与评价
    2.3 国内研究
        2.3.1 介绍性研究
        2.3.2 演化相关的研究
    2.4 小结
3 经济演化的思想源泉
    3.1 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
        3.1.1 古典政治经济学
        3.1.2 剑桥的学术氛围
    3.2 生物学说
        3.2.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3.2.2 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
    3.3 历史主义
        3.3.1 德国与英国历史学派
        3.3.2 黑格尔的历史观
    3.4 人道主义者
        3.4.1 马歇尔的现实关怀
        3.4.2 实地考察
    3.5 小结
4 经济演化的人性基础
    4.1 起因:穷人与贫困
        4.1.1 贫困是堕落之因
        4.1.2 论工人阶级的未来
    4.2 人类心智的演化模型
        4.2.1 一个心理学模型
        4.2.2 扩展机器力量
    4.3 人的正常动机
        4.3.1 何谓“正常”
        4.3.2 人的正常动机
    4.4 小结
5 人与组织的演化:报酬递增的源泉
    5.1 人的发展
        5.1.1 人的“活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5.1.2 教育与“用进废退”法则
        5.1.3 关键在于新活动而非新需求
    5.2 企业家才能与经济骑士精神
        5.2.1 企业家才能
        5.2.2 经济骑士精神
    5.3 组织与有机体
        5.3.1 组织内涵的演变
        5.3.2 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
        5.3.3 组织演化与经济扩张
    5.4 小结
6 国家行为与经济演化的目标
    6.1 国家行为的必要性
        6.1.1 自由放任的危害
        6.1.2 已有贫困的恶性循环
        6.1.3 第三类物质需求
    6.2 经济演化的目标
        6.2.1 理想的社会秩序
        6.2.2 通往理想秩序的路径
        6.2.3 政策主张
    6.3 小结
7 演化思想的方法论
    7.1 马歇尔的历史观
        7.1.1 文本中的历史内容
        7.1.2 历史方法的作用与地位
    7.2 马歇尔的时间观
        7.2.1 依赖于情境的长期与短期
        7.2.2 时间的连续性与不可逆性
        7.2.3 自然没有飞跃与长期来看递增的报酬
        7.2.4 《分配与交换》——静态方法的局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4)9~12岁孤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1 孤儿的定义
        1.1.2 心理健康的概念
        1.1.3 团体心理辅导
        1.1.4 正念和正念训练
        1.1.5 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孤儿心理健康现状相关研究
        1.2.2 孤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2.3 对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研究
    1.3 前人研究的不足和问题的提出
        1.3.1 前人研究的不足
        1.3.2 问题的提出
    1.4 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1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5 数据分析
    2.6 结果
        2.6.1 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2.6.2 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2.6.3 不同年级孤儿与普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2.6.4 不同性别孤儿与普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2.7 讨论
        2.7.1 孤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2.7.2 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3 研究2正念主题团体心理干预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预期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4 实验过程
        3.4.1 前测
        3.4.2 干预过程
        3.4.3 后测
    3.5 研究结果
    3.6 讨论和分析
4 总讨论
    4.1 孤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4.1.1 孤儿学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4.1.2 孤儿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
    4.2 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实施对孤儿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效果
        4.2.1 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对孤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效果
        4.2.2 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有效性和不足
5 教育建议
6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
    6.2 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附录2
致谢

(5)人的生态化生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动因
        1.1.2 现实动因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脉络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生存论及其生态逻辑
    2.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生存论
        2.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的形成
        2.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的内涵
        2.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的意义
    2.2 人类生存活动的生态根基
        2.2.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2.2 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
        2.2.3 自然界是人类栖息的家园
    2.3 人类生存活动的生态意蕴
        2.3.1 生态基本属性的演化过程
        2.3.2 人类生存活动的生态特性
        2.3.3 人类生存活动的时空逻辑
3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
    3.1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内涵及其脉络
        3.1.1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内涵
        3.1.2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形成
        3.1.3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深化
    3.2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关系及其精神
        3.2.1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生产逻辑
        3.2.2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依附关系
        3.2.3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精神世界
    3.3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影响及其反思
        3.3.1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积极维度
        3.3.2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消极维度
        3.3.3 人的自然化生存方式的超越因素
4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
    4.1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4.1.1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内涵
        4.1.2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特征
        4.1.3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必然
    4.2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中的问题与根源
        4.2.1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中的相关问题
        4.2.2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中的问题根源
    4.3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影响及其反思
        4.3.1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异化
        4.3.2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批判
        4.3.3 人的技术化生存方式的超越
5 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
    5.1 人的生存方式的生态化转型
        5.1.1 人的生存方式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
        5.1.2 人的生存方式生态化转型的可能性
        5.1.3 人的生存方式生态化转型的挑战性
    5.2 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的基本形式与主要特征
        5.2.1 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的基本形式
        5.2.2 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的主要特征
    5.3 推进生态化生存方式的重要原则与价值准则
        5.3.1 推进生态化生存方式的重要原则
        5.3.2 推进生态化生存方式的价值选择
        5.3.3 推进生态化生存方式的行动要求
6 人的生态化生存方式的路径选择
    6.1 促进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
        6.1.1 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
        6.1.2 推动科技生态化转向
        6.1.3 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6.2 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
        6.2.1 优化大众生活结构
        6.2.2 推行绿色消费方式
        6.2.3 提倡极简生活理念
    6.3 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6.3.1 生态化思维的主要特征
        6.3.2 生态化思维的基本原则
        6.3.3 生态化思维的培育路径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7)形下关切与形上追问的通贯:老子“道德之意”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与意义
        1.1.1 学术角度:“道德之意”对老子思想体系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1.1.2 现实角度:老子的“道德之意”具有根基性意义和范导性作用
    1.2 综述与反思
        1.2.1 以往的老学研究
        1.2.2 以往关于老子“道德之意”的研究
    1.3 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文献说明
第2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时代背景
    2.1 天下失序
        2.1.1 失序的世象:欲望脱缰与生命异化
        2.1.2 失序的实质:“德衰”与“礼坏”
        2.1.3 失序的影响:“崩坏”与“突破”
    2.2 老子反思既有秩序:以“德-礼”体系为核心
        2.2.1 周德与天命
        2.2.2 礼制与宗法
        2.2.3 人文理性与强力秩序
    2.3 老子深原道德之意:以“周德”为参照
        2.3.1 道德反思:“失道而后德”
        2.3.2 政治批判:“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3.3 人性觉醒:“尊道而贵德”的超越性指向
第3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思想渊源
    3.1 历陈古今之变的史官出身
        3.1.1 史官之学
        3.1.2 史官之术
    3.2 本源天地之始的宇宙图式
        3.2.1 巫与无
        3.2.2 易与道
    3.3 由“命”而“道”的转化
        3.3.1 天命信仰
        3.3.2 天道自然
第4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思维理路
    4.1 老子的思想前提
        4.1.1 玄同:宇宙生命的整体性与根源性
        4.1.2 玄览:“知常曰明”
    4.2 老子的思维路径
        4.2.1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2.2 推天道以明人事
        4.2.3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3 老子的致思之旨
        4.3.1 天之道
        4.3.2 人之德
第5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具体意涵
    5.1 从道与万物的关系看“道德之意”:“道生之”
        5.1.1 “道”之考释:至上之“导”与生命之“(?)”
        5.1.2 本根之道:“道”为“天地根”
        5.1.3 生化之道:道生万物
        5.1.4 存有之道:“道者,万物之奥”
    5.2 从道与德的关系看“道德之意”:“德畜之”
        5.2.1 “德”之字源解析
        5.2.2 得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5.2.3 修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5.3 老子“道德之意”的核心价值:自然
        5.3.1 “自然”辩义:生命的自觉
        5.3.2 自然的主体:“万物之自然”
        5.3.3 自然的根基
    5.4 老子“道德之意”的实现原则:无为
        5.4.1 “无为”的涵义
        5.4.2 “无为”的实现
        5.4.3 “无为”的意义
第6章 结论
    6.1 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理解:“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6.2 老子“道德之意”的形上内蕴:“人之为人”
    6.3 老子“道德之意”的现实关切:根基与范导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龙鳖胶囊通过miR-675靶向TBK1调控细胞自噬影响软骨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骨关节炎中西医诊疗文献研究
    1.1 OA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OA概述
        1.1.2 OA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OA的发病机制研究
        1.1.4 自噬与OA的关系
        1.1.5 KOA现代医学诊疗研究概述
    1.2 KOA中医研究概况
        1.2.1 KOA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2.2 KO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1.2.3 KOA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2.4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KOA的临床研究进展
        1.2.5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KOA的机制研究
        1.2.6 龙鳖胶囊治疗KOA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miR-675和TBK1在OA大鼠关节软骨中的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或耗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SD大鼠OA模型的制作
        2.2.2 SD大鼠实验取材
        2.2.3 病理切片制作和关节软骨染色
        2.2.4 提取软骨组织或软骨细胞的RNA
        2.2.5 RNA逆转录操作流程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
        2.2.7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HE染色结果
        2.3.2 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2.3.3 miR-675在SD大鼠OA模型关节软骨中的表达
        2.3.4 TBK1在SD大鼠OA模型关节软骨中的表达
    2.4 讨论
第三章 miR-675靶向TBK1影响OA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或耗材
        3.1.2 实验试剂
        3.1.3 人OA软骨组织标本
    3.2 实验方法
        3.2.1 人OA原代软骨细胞的分离提取
        3.2.2 人OA原代软骨细胞的培养换液
        3.2.3 人OA原代软骨细胞的传代培养
        3.2.4 人OA原代软骨细胞的冻存
        3.2.5 人OA原代软骨细胞的复苏培养
        3.2.6 人OA原代软骨细胞蛋白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3.2.7 甲苯胺蓝染色
        3.2.8 Ⅱ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3.2.9 CCK-8细胞活性检测
        3.2.10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
        3.2.11 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术)
        3.2.12 EdU细胞增殖检测
        3.2.13 siRNA转染技术
        3.2.14 慢病毒转染技术
        3.2.1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3.2.16 提取人OA软骨细胞RNA
        3.2.17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
        3.2.18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人OA软骨细胞的分离、提取与鉴定
        3.3.2 miR-675对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
        3.3.3 TBK1对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
        3.3.4 miR-675靶向TBK1对OA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人OA原代软骨细胞分离提取的方法学探讨
        3.4.2 miR-675对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
        3.4.3 TBK1对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
        3.4.4 miR-675靶向TBK1对OA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miR-675/TBK1信号轴研究龙鳖胶囊调控自噬影响软骨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或耗材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动物
        4.1.4 人OA原代软骨细胞
        4.1.5 实验药物
    4.2 实验方法
        4.2.1 龙鳖胶囊含药血清的制备
        4.2.2 CCK-8细胞活性检测
        4.2.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
        4.2.4 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术)
        4.2.5 EdU细胞增殖检测
        4.2.6 siRNA转染技术
        4.2.7 统计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
        4.3.2 龙鳖胶囊调控miR-675/TBK1信号轴影响软骨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
    4.4 讨论
        4.4.1 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中的优势
        4.4.2 龙鳖胶囊含药血清最佳干预浓度的选择
        4.4.3 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
        4.4.4 龙鳖胶囊通过miR-675/TBK1信号轴调控细胞自噬影响软骨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海德格尔与福柯的技术虚无主义批判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核心工作及不足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核心工作
        (三) 本文的欠缺之处
第一章 技术与现代社会
    一、关于技术的理解
    二、现代社会是技术社会
    三、技术社会的危机
第二章 海德格尔论技术与虚无主义
    一、后期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本质追问
        (一) 海德格尔分析现代技术的背景
        (二) 技术作为真理的一种发生形式
        (三) 现代技术之本质
    二、存在历史视域中现代技术
        (一) 现代技术植根于形而上学
        (二) 现代技术作为存在之命运的遣送
        (三) 技术追问的追问
    三、技术虚无主义的两层内涵
第三章 福柯论技术政治与虚无主义
    一、福柯的谱系学技术
        (一) 福柯文本中的技术术语
        (二) 福柯对技术使用的演变
        (三) 福柯的谱系学技术
    二、福柯的技术政治学
        (一) 解剖政治: 技术规训肉体
        (二) 生命政治: 技术调节人口
        (三) 性政治: 解剖政治与生命政治的联结
    三、技术政治视域中的虚无主义
第四章 技术虚无主义的克服
    一、海德格尔的朝向存在
    二、福柯的抵抗式斗争与技术伦理
    三、批判式对话
    四、技术批判理论的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本质
    第一节 生态伦理的阐释
        一、西方生态伦理的思想流变
        二、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多学科视角的生态伦理属性
        一、政治学视角:基于政治权力的生态伦理属性
        二、经济学视角:共生和绿色的可持续性经济管理
        三、社会学视角:社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
    第三节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基本规定
        一、生态伦理的价值理念
        二、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三、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
        四、生态伦理的维护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管理视域下的生态伦理历史演进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价值定位——效率至上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科学管理的管理模式:控制自然的祛魅化设计
        三、理性逻辑的科学化功利价值取向
        四、“经济人”假设的反生态伦理省思
    第二节 行为科学管理的价值转换——情感依托
        一、行为科学管理的“社会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模式: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凸显
        三、情感激励的生态化行政伦理扩展
        四、行为科学理论的生态伦理缺失
    第三节 系统权变管理的价值探索——因境制宜
        一、系统权变管理的“复杂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系统权变管理的管理模式:人境关系的动态化调适
        三、动态持衡的多元化政府伦理关系
        四、系统权变时期的方法论评价
    第四节 知识与文化管理的价值创造——互生共存
        一、知识与文化管理的“文化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知识与文化管理模式:人智关系的持续化建设
        三、生态和谐的人本化行政文化结构
        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人”的内在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向度
    第一节 现代社会管理的生态意识理念
        一、生态健康意识——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二、生态优先意识——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意识——引领社会绿色发展
    第二节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的价值体系
        一、生态公正:政府生态伦理管理的核心价值
        二、生态自由:公共管理秩序建构的目标价值
        三、生态平等:道德主体利益协调的价值根基
        四、生态和谐:和谐社会伦理调和的价值趋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实现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生态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实现困境
        一、现代管理的主体性困境:主体价值的公平失允
        二、现代管理的目标困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受阻
        三、现代管理的秩序困境:生态安全的秩序失衡
        四、现代管理的文化困境:中西生态伦理的融突
    第二节 公共社会治理实现生态伦理的出路
        一、构建生态伦理观念以践行协调共生的价值理念
        二、实施生态伦理战略以推动生态化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加强生态法治建设以维护生态安全的稳定秩序
        四、创新生态文化理念以促进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建构之维
    第一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伦理价值阐释
        一、基于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伦理价值构建
        二、生态善治对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第二节 中国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决策模式
        一、生态管理及其决策理念建构
        二、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决策运行模式
    第三节 生态伦理视域下生命安全健康的价值阐释
        一、生命安全健康的理性制衡内蕴
        二、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生态行政价值观建构
        三、中国政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试论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D]. 程晨. 浙江大学, 2021(01)
  • [2]中小学教师“对人的”批评行为现状及干预研究[D]. 罗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运动干预研究[D]. 辛委委.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4]9~12岁孤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 马振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人的生态化生存研究[D]. 袁一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7]形下关切与形上追问的通贯:老子“道德之意”的探析[D]. 张佩荣. 吉林大学, 2021(01)
  • [8]龙鳖胶囊通过miR-675靶向TBK1调控细胞自噬影响软骨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黄和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海德格尔与福柯的技术虚无主义批判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D]. 赵庆波. 山东大学, 2021(11)
  • [10]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D]. 毕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关于教育作为对人类发展的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