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不胜防的动物火灾(论文文献综述)
米琳迪[1](2016)在《雅安地震灾区生境适宜性—敏感性—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雅安地震灾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环境风险高,生态脆弱性特征显着。论文以宝兴县和芦山县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3S技术,开展生境适宜性、生态敏感性及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有:(1)选取地形、气象、植被、地质灾害等16个因子,开展宝兴县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宝兴县生境适宜性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降低,适宜、次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区分别占该县国土总面积的16.79%、26.93%、32.47%、23.81%。生境适宜性具有明显的海拔、坡度、坡向指向,即海拔2900m以下、坡度小于30°的阳坡、半阳坡地带是适宜性及次适宜性生境的主要分布区,且处于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外部。同时,适宜性和次适宜性生境与人口分布相吻合,并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相协调。(2)选取年均降水量、地形、植被、地层岩性、土壤等7个因子,开展芦山县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功能分区。结果显示:芦山县西北部山地的生态敏感性较强,而中部、东南部山地和谷地的生态敏感性较弱;极敏感区和不敏感区面积比例较小,分别为7.25%和1 3.5 3%,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面积比例相对较大,分别为23.63%,25.25%,21.08%。同时,县域从北到南依次可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农业与生态旅游区、生态经济发展区。(3)基于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和易损性分析,建立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开展芦山县生态风险评价,并提出生态风险管理对策。结果显示:芦山县生态风险由南部向北部逐渐降低,其中,微度生态风险区、低度生态风险区、中度生态风险区和高度生态风险区分别占该县国土总面积的20.18%、31.11%、28.78%和19.93%。微度和低度生态风险区集中分布在高海拔的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该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抗干扰能力较强,地质灾害及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中度和高度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农田生态系统及建设用地生态系统,该区地壳活动性较强,地质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差。
吴心怡[2](2014)在《论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文中研究说明耻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也是中国和西方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具有导善、规范和激励功能,曾在中国人的道德养成中起过重要作用。鉴于我国社会中基础文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道德的层次性,强调基础耻感十分必要。基础耻感是指个体自我知觉到自身思想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下所普遍认同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相违背时所产生的一种指向自我的不光彩、不体面或自责的负性情感体验。基础耻感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强烈的社会性以及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等特征,它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起点,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良性化的心理基础。在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耻感欠缺、耻感淡化、耻感倒错现象,这将导致对其个体成长的阻滞,对大学生整体形象的毁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氛围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对社会风尚产生负向的辐射效应。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耻感教育已迫在眉睫。大学生基础耻感问题既有个体的心理根源,也与养成目标失败、外部监督缺失以及社会环境的示范与助长效应直接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反省能力与习惯和对他人意见的接纳态度的基础上,加强正确价值导向与行为取向的倡导,实行基础文明行为监督、评价的制度化,降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并通过以耻感培养为中心的专题教育、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耻感培养、对学生行为自省日常化的有效指导和促进以及社会生活批评之积极效果向高校的迁移,才能成功地实施大学生基础耻感的培养。
林广博[3](2014)在《深圳市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多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几十年傍生的大量城市违法建筑,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之一。整治违法建筑,尤其是遏制新增违法建筑,是深圳进一步深化改革,决定深圳未来命运的必经之路。而新增违法建筑中,尤其以加改扩建类居多。因此,处理好违法加改扩建行为不但关系深圳城市建设的有序管理,对提升深圳城市形象,建设国际化城市意义重大。为减少违建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解决市民诉求、加强违建查处,迫切需要对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问题开展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针对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发现难、入门难、制止难、拆除难”问题为研究切入点,在理论层面上对现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划建筑规范进行梳理总结,对影响政府部门查违执行力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实践层面上重点分析研究深圳市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的现状与历史成因,对深圳市的查违机制和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治理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对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最后借鉴国内外治理违法建筑先进经验,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建设三方面对策。其中参考新加坡、台湾等地区有关建筑法令而创造性提出详尽的加改扩建行为的疏导政策,对于减轻查违压力,有效遏制新增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贺璇[4](2013)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物质财富和生产力都以指数式的速度增长,危险和潜在的不安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给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科学化的应急管理是化解各类突发安全事件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理论界,应急管理研究已经实现了从应急管理技术、应急管理机制到应急管理实践的综合研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深化。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论文选取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急救援作为分析对象。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应急救援将会受到各种因素干扰,从而可能导致处置延误、效率低下、灾难后果蔓延甚至扩大等问题,提高应急救援系统的可靠性对应急管理全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借助系统工程学人-机可靠性理论和因素分析方法,构建应急救援系统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数理分析,探索完善应急救援活动的关键路径。论文指出应急救援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应急救援体系能够发挥应急救援的各项功能,完成既定的应急救援目标的能力及其稳定程度。从包括人的可靠性、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管理机制的可靠性等角度提炼应急救援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因子。人因可靠性的影响因子包括应急指挥官、参谋系统、救援部队、一阶指挥对象、受灾民众和社会大众等。救援保障系统主要受到人力资源保障、物资基建保障、技术设备保障和信息沟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管理机制的可靠性主要有权责分配、部门间沟通协调和应急预案等影响因子。论文将这些影响因素纳入到网络拓扑结构模型之中,进一步界定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社会公众行为反应能力、应急指挥官个体特质以及管理制度对提高应急救援系统的可靠性具有关键影响。论文选择北京7.21暴雨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理论内容。论文认为应急救援系统可靠性并不是绝对的、固定的,除了受到内在因子影响外,随着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程度、发展演变过程的不同,应急救援的目标和困难程度也不一样,从而应急救援系统的可靠性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张静[5](2013)在《论侵权法中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确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进入陌生人社会和高风险社会,旁观者见危不救事例频繁发生并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传统观念认为,旁观者是否救助身处险境的陌生人属于道德问题,应当由道德规范予以约束。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实践,均不认可旁观者应当对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承担救助义务。然而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社会冷漠,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开始质疑传统观念,并针对是否应当追究见危不救者的法律责任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笔者尝试通过比较法研究以及对我国救助义务司法实践和理论争议的考察,探讨我国法律究竟能否确立以及如何确立陌生人之间的救助义务。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笔者提出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概念,对该义务的产生进行梳理并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文所要研究的救助义务是什么。第二部分,分析比较法上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得出容易救助义务在绝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和美国少数州已经为法律所确认,违反该义务将承担刑事责任或者侵权责任,为我国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确立提供了比较法上的支持和借鉴。第三部分,对我国救助义务司法实践进行考察,得出其否认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结论。见危不救的社会现象没有有效的法律手段予以规制,司法机关无法对见危不救者予以制裁,违背了社会公众的期望和诉求。第四部分,对我国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理论争议进行归纳,分别阐述否定说和肯定说的观点及主要理由。继而对两种学说进行评析,指出否定说的理由不足以否定我国容易救助义务的确立,我国法律应当确立而且可以确立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第五部分,论证我国侵权法确立容易救助义务的现实理由及理论依据。首先指出我国应当通过侵权法而非刑法规制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继而阐述侵权法上确立该项义务的现实理由和理论依据,最后还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进一步论证确立容易救助义务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第六部分,笔者尝试对我国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进行制度构建,明确规定了容易救助义务的产生条件以及违反该项义务的法律后果,并提出确立救助者损害赔偿请求权以救济其在履行救助义务过程中遭受的损害,最后笔者提出了具体的立法设计建议。
赵咪咪[6](2010)在《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档案保护技术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对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涉及面较广,从历史角度及技术角度的相关研究尤为丰富。而将古代档案保护技术进行综合的利弊分析,并提出可以传承和发展的保护技术的研究仍为空白。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中档案库房建筑技术、档案虫霉防治技术、档案修裱技术的概述以及利弊分析,力求系统总结出当今值得传承的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精华以及需要摒弃的不合理做法。在此基础上对当今科技条件下档案保护的发展与创新进行梳理,总结出今后档案保护工作中应该提倡的新技术并提出档案保护的新理念,以期更科学合理地指导当今以及未来档案保护工作,为今后档案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雷昌玲[7](2008)在《中国古代档案保管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文字的出现,国家处理事务的增多,文字记录出现相应的积累,这就产生了对文字材料的收藏管理,档案管理工作由此提上了国家工作日程,档案管理思想随之出现,中国古代档案保管思想产生较早,古代档案保管思想包括:集中保管档案的思想、档案库房建筑思想。古代档案人对档案库房建筑非常重视,要求建筑物的坚固耐久、防水防潮、防火防盗、恒温恒湿防火等都充分体现;防治有害生物保护思想。具体包括杀青防蠹、染纸防蠹、草药避蠹、药剂防霉、晾晒防潮防蠹、防鼠防蚁、及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档案修裱思想;档案装帧保护思想;档案保护制度化思想,包括用纸制度、副本制度、保密制度和安全制度;档案架库保管思想,包括匮架保护、分库保管等。无不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档案保管作为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涵了我国古代档案工作者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今天发扬光大。我国古代档案保管思想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由于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古代档案保管发展比较缓慢。但在总结档案保管思想特点,保管的经验性方面仍具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研究我国古代档案保管思想,揭示古代档案保管思想对现代档案保管的借鉴价值,对于推动今天档案管理的科学现代化仍具有重要意义。
杜道运[8](2006)在《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水平总体上是比较发达的,内容也很丰富。从档案的收集到档案的整理,从档案的保管技术到档案的利用……无不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然也孕育了古代档案管理方面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收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前提。我国古代档案收集思想具体有:(1)维权御用思想;(2)齐全完整思想;(3)专门人员、专门机构收集思想;(4)归档移交思想。 古代档案整理思想是解决古代档案混乱状况的关键。主要包括:(1)分类思想。具体有划分大类思想、时间分类法、组织机构分类法和问题分类法思想。(2)立卷思想表现为一案一卷思想。 古代档案鉴定和保管思想包括:(1)集中统一保管档案的思想;(2)档案库房建筑思想。古代对档案库房建筑非常重视,渗透了良好的思想,具体有强化王权皇权思想、坚固耐久、防水防潮、防火防盗、恒温恒湿防火等思想;(3)档案有害生物防治思想。具体包括杀青防蠹、染纸防蠹、草药避蠹、药剂防霉、晾晒防潮防蠹、防鼠防蚁、及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4)档案修裱思想(5)档案装帧保护思想;(6)档案保护制度思想。包括用纸制度、副本制度、保密制度和安全制度思想。 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古代档案管理利用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利用档案处理政务的思想;二是档案编纂思想;包括利用档案修史、修志和档案汇编三个方面。 古代档案立法思想是我国古代立法治档的重要体现。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专制性和严酷性思想、等级性和依附性思想、丰富性和具体性思想及承袭性和创新性思想。 古代档案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成因,古代档案管理思想对现代档案管理的启示。
韦努科[9](1986)在《从一个民族村的情况谈民族山区扶贫工作》文中研究表明 扶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改变一个地区的贫困面貌,就必须付出一定的精力和财力.所谓“贫困”是有很多的因素构成的综合症,这就需要我们对贫困地区认真地“诊断”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根治的办法,逐步引导他们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边远山区为何贫困,根据我们在本县江洲乡凤平村的一个少数民族队的调查认为,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二、防不胜防的动物火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不胜防的动物火灾(论文提纲范文)
(1)雅安地震灾区生境适宜性—敏感性—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境适宜性的研究进展 |
1.2.2 生态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
1.2.3 生态系统风险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篇章结构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宝兴县概况 |
2.1.1 地质地貌 |
2.1.2 气候水文 |
2.1.3 土壤类型 |
2.1.4 植被类型 |
2.2 芦山县概况 |
2.2.1 地质地貌 |
2.2.2 气候水文 |
2.2.3 土壤类型 |
2.2.4 植被类型 |
3 数据来源与信息提取 |
3.1 数据来源 |
3.1.1 SPOT遥感影像数据 |
3.1.2 DEM数据 |
3.1.3 Google Earth卫星影像数据 |
3.1.4 图文数据 |
3.2 数据处理 |
3.2.1 遥感数据处理 |
3.2.2 DEM数据处理 |
3.2.3 图文数据处理 |
3.3 信息提取 |
3.3.1 地形和气象数据的提取 |
3.3.2 其他专题图的提取 |
3.3.3 生态系统各类型的提取 |
4 生境适宜性分析 |
4.1 评价模型 |
4.2 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
4.3 生境适宜性评价 |
4.3.1 生境适宜性等级划分 |
4.3.2 生境适宜性面积分布 |
4.3.3 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 |
4.3.4 分区治理的建议 |
5 生态敏感性分析 |
5.1 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
5.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2 权重的确定 |
5.2 单因子敏感性分析 |
5.3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及分析 |
5.3.1 敏感性综合评价 |
5.3.2 结果分析 |
5.4 生态功能分区 |
6 生态系统风险分析 |
6.1 风险源分析 |
6.1.1 风险源的选择 |
6.1.2 风险源的影响及权重确定 |
6.2 风险受体分析 |
6.3 暴露和易损性分析 |
6.4 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
6.4.1 评价模型 |
6.4.2 结果分析 |
6.4.3 风险管理对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论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选题的提出 |
二、 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三、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一) 国内对耻感的研究 |
(二) 国外对耻感的研究 |
四、 本选题研究的思路、方法与难点 |
(一) 本选题研究的思路 |
(二) 本选题研究的方法 |
(三) 本选题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基础耻感的涵义与意义 |
一、 “耻感”的思想史溯源 |
(一)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 |
(二) 西方文化中的“耻感”思想 |
二、 耻感的涵义与主要功能 |
(一) 耻感的涵义 |
(二) 耻感的主要功能 |
三、 “基础耻感”的涵义与特征 |
(一) 基础文明之失:提出“基础耻感”概念的背景 |
(二) “基础耻感”概念的提出及其涵义 |
(三) 基础耻感的主要特征 |
四、 基础耻感的重要意义 |
(一) 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起点 |
(三) 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良性化的心理基础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基础耻感的现状分析 |
一、 大学生基础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现象描述 |
(一) 耻感欠缺 |
(二) 耻感淡化 |
(三) 荣耻倒错 |
二、 大学生基础耻感缺失的后果与危害 |
(一) 对个体成长的阻滞 |
(二) 对大学生整体形象的毁损 |
(三) 对校园氛围与教育事业的不良影响 |
(四) 对社会风尚的负向辐射效应 |
三、 大学生基础耻感问题的主要根源 |
(一) 个体的心理根源 |
(二) 养成目标失败与外部监督缺失 |
(三) 社会环境的示范与助长效应 |
第三章 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
一、 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的心理基础 |
(一) 正确的道德认知 |
(二) 道德反省能力与习惯 |
(三) 对他人意见的接纳态度 |
(四) 对日常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
二、 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的宏观思路 |
(一) 正确价值导向与行为取向的倡导 |
(二) 基础文明行为监督、评价的制度化 |
(三)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的降低 |
三、 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
(一) 以耻感培养为中心的专题教育 |
(二) 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耻感培养 |
(三) 对学生行为自省日常化的有效指导和促进 |
(四) 社会生活批评之积极效果向高校的迁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 |
(3)深圳市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的界定 |
1.1.1 违法建筑的概念 |
1.1.2 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的概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的背景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概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概述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 |
第2章 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治理问题研究相关基础 |
2.1 法律法规规章梳理分析 |
2.1.1 主要涉及法律法规规章 |
2.1.2 法律法规规章解读 |
2.1.3 当前法律法规规章存在问题 |
2.2 规划建筑规范梳理分析 |
2.2.1 主要涉及规划建筑规范 |
2.2.2 规划建筑规范解读 |
2.2.3 当前规划建筑规范存在问题 |
2.3 查处违法建筑执行力理论分析 |
2.3.1 衡量查违执行力的相关因素 |
2.3.2 制约查违执行力的相关因素 |
2.3.3 强化查违执行力的相关因素 |
2.4 国内外经验借鉴 |
2.4.1 美国 |
2.4.2 新加坡 |
2.4.3 台湾 |
2.4.4 经验借鉴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圳市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的治理分析 |
3.1 深圳市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的现状 |
3.1.1 主要类别 |
3.1.2 主要特征 |
3.1.3 产生原因 |
3.1.4 主要危害 |
3.2 深圳市治理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的情况 |
3.2.1 查处违法建筑职能机构的沿革 |
3.2.2 查处违法建筑各级部门和职能 |
3.2.3 查处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流程分析 |
3.2.4 治理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创新举措 |
3.2.5 治理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典型案例 |
3.3 深圳市治理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圳市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治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法制建设 |
4.1.1 制定分类疏导政策 |
4.1.2 修改条例加强处罚 |
4.2 加强政府部门执行力建设 |
4.2.1 厘清查违执法目的 |
4.2.2 加强查违执法体制机制建设 |
4.2.3 完善查违执法手段 |
4.2.4 健全查违执法监督机制 |
4.3 加强社会管理建设 |
4.3.1 加强社区自治 |
4.3.2 加强行业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相关理论和实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案例分析 |
2.3 分析模型 |
3 应急救援系统分析框架构建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2 可靠性分析框架构建 |
4 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构成分析 |
4.1 人的可靠性 |
4.2 保障系统可靠性 |
4.3 管理系统可靠性 |
4.4 事件本身的影响 |
5 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
5.1 模型构建与计算 |
5.2 影响路径分析 |
6 案例应用 |
6.1 北京“7·21”特大暴雨概述 |
6.2 北京“7·21”特大暴雨救援评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5)论侵权法中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产生及界定 |
(一)旁观者救助义务的发展历史 |
(二)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界定 |
二 比较法上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立法及司法实践 |
(一)大陆法系国家容易救助义务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
(二)英美法系上的容易救助义务 |
(三)两大法系容易救助义务立法及司法实践对我国的参考和借鉴 |
三 我国救助义务的司法实践:不承认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 |
(一)我国救助义务司法实践现状 |
(二)典型案例评析:崇州见危不救案的分析与思考 |
(三)本章小结 |
四 我国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理论争议及评析 |
(一)否定说及其主要理由 |
(二)肯定说及其主要理由 |
(三)笔者对上述学说的评析 |
五 我国侵权法确立容易救助义务的现实理由及理论依据 |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 |
(二)确立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现实理由 |
(三)确立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理论依据 |
(四)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立法上的利益衡量 |
六 我国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制度构建 |
(一)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产生条件 |
(二)违反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法律后果 |
(三)行为人在履行容易救助义务过程中遭受损害的法律救济 |
(四)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立法设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写作思路与结构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三)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档案库房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
一、古代档案库房建筑技术概述 |
二、古代档案库房建筑技术的利弊分析 |
三、档案库房建筑技术的传承与摒弃 |
(一) 传承 |
(二) 摒弃 |
四、档案库房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
(一) “绿色低碳档案库房” |
(二) 重视人文因素,提倡以人为本 |
(三) 智能化档案库房 |
(四) 档案库房建筑的环廊设计 |
第三章 我国档案虫霉防治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
一、古代档案虫霉防治技术概述 |
(一) 防虫技术 |
(二) 防霉技术 |
二、古代档案虫霉防治技术的利弊分析 |
三、档案虫霉防治技术的传承和摒弃 |
(一) 传承 |
(二) 摒弃 |
四、档案虫霉防治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
(一) “绿色环保”的指导思想 |
(二) 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法 |
(三) 植物性虫霉防治药剂的研发 |
(四) 多功能环保档案盒 |
(五) 低温冷冻杀虫法 |
(六) 纳米技术防治虫霉 |
第四章 我国档案修裱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
一、古代档案修裱技术概述 |
二、古代档案修裱技术的利弊分析 |
三、档案修裱技术的传承与摒弃 |
(一) 传承 |
(二) 摒弃 |
四、档案修裱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
(一) 修裱机 |
(二) 纸浆补洞技术 |
(三) 新型加固技术 |
(四) 酶制剂的使用 |
(五) 纳米保护剂 |
(六) 修裱过程中的同步脱酸处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中国古代档案保管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过程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档案保管思想 |
2.1 设立档案库集中保管档案的思想 |
2.2 库房建设利于档案保护的思想 |
2.2.1 库房建筑设计体现大统一与天人合一 |
2.2.2 库房建筑坚固厚实恒温利于保管档案的思想 |
2.2.3 库房的选址设计利于档案保护的思想 |
2.2.4 库房建筑结构利于防火防盗思想 |
2.3 档案有害生物防治的思想 |
2.3.1 杀青防蠹 |
2.3.2 烟熏灭蠹 |
2.3.3 染纸防蠹 |
2.3.4 香药驱蠹 |
2.3.5 药剂防霉 |
2.3.6 定时晾晒防潮防蠹 |
2.3.7 防蚁防鼠 |
2.3.8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 |
2.4 档案修裱思想 |
2.4.1 中国古代档案修裱技术的发展概况 |
2.4.2 档案修裱所需工具材料及方法 |
2.4.3 中国古代档案修裱技术蕴含的思想 |
2.5 档案装帧保护思想 |
2.5.1 中国古代档案装帧技术发展概况 |
2.5.2 我国古代档案装帧技术蕴含的思想 |
2.6 档案保护制度化的思想 |
2.6.1 用纸制度思想 |
2.6.2 副本制度 |
2.6.3 档案保密制度思想 |
2.6.4 档案形体安全保管思想 |
2.7 架、库管理思想 |
2.7.1 匮架保护思想 |
2.7.2 分库保管思想 |
3 中国古代档案保管思想对现代档案保管的启示 |
3.1 档案保管思想特点 |
3.1.1 档案保管思想经验积累性 |
3.1.2 保管思想的狭隘性和御用性 |
3.1.3 重视顺应自然的档案保管思想 |
3.2 古代档案保管思想形成原因分析 |
3.2.1 政治因素 |
3.2.2 经济因素 |
3.2.3 科技水平因素 |
3.2.4 文化因素 |
3.2.5 档案工作的其他环节与档案保管的关系 |
3.3 古代档案保管思想对现代档案保管的借鉴作用 |
4 参考文献 |
5 致谢 |
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选题的过程 |
1.2 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1.4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
2 档案收集思想 |
2.1 维权御用思想 |
2.2 齐全完整思想 |
2.3 专门人员、专门机构收集思想 |
2.4 归档移交思想 |
3 档案整理思想 |
3.1 分类思想 |
3.1.1 划分大类思想 |
3.1.2 时间分类法思想 |
3.1.3 组织机构分类法思想 |
3.1.4 问题分类法思想 |
3.2 立卷思想 |
3.2.1 一案一卷思想 |
3.2.2 刷卷思想 |
3.3 编目思想 |
4 档案鉴定思想 |
5 档案保管思想 |
5.1 集中统一保管思想 |
5.2 档案库房建筑思想 |
5.2.1 强化王权皇权思想 |
5.2.2 坚固耐久思想 |
5.2.3 防水防潮思想 |
5.2.4 防火防盗思想 |
5.2.5 恒温恒湿防光思想 |
5.3 档案有害生物防治思想 |
5.3.1 杀青防蠹思想 |
5.3.2 染纸防蠹思想 |
5.3.3 草药避蠹思想 |
5.3.4 药剂防霉思想 |
5.3.5 晾晒防潮防蠹思想 |
5.3.6 防蚁防鼠思想 |
5.3.7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 |
5.4 档案修裱思想 |
5.4.1 中国古代档案修裱技术发展概况 |
5.4.2 中国古代档案修裱技术蕴含的思想内涵 |
5.5 档案装帧保护思想 |
5.6 档案保护制度思想 |
5.6.1 用纸制度思想 |
5.6.2 副本制度思想 |
5.6.3 保密制度思想 |
5.6.4 安全制度思想 |
6 档案利用思想 |
6.1 直接利用档案处理政务思想 |
6.2 档案编纂思想 |
6.2.1 利用档案修史思想 |
6.2.2 档案汇编思想 |
6.2.3 利用档案修志思想 |
7 档案立法思想 |
7.1 中国古代档案立法的发展历程 |
7.2 中国古代档案立法的具体内容 |
7.3 中国古代档案立法体现的思想内涵 |
7.3.1 专制性和严酷性思想 |
7.3.2 等级性和依附性思想 |
7.3.3 丰富性和具体性思想 |
7.3.4 承袭性和创新性思想 |
8 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对现代档案管理的启示 |
8.1 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
8.2 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对现代档案管理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防不胜防的动物火灾(论文参考文献)
- [1]雅安地震灾区生境适宜性—敏感性—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研究[D]. 米琳迪.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2]论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D]. 吴心怡.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5)
- [3]深圳市加改扩建类违法建筑治理问题研究[D]. 林广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3)
- [4]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系统可靠性研究[D]. 贺璇.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5]论侵权法中旁观者容易救助义务的确立[D]. 张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6]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的传承与发展[D]. 赵咪咪. 苏州大学, 2010(01)
- [7]中国古代档案保管思想研究[D]. 雷昌玲. 广西民族大学, 2008(01)
- [8]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研究[D]. 杜道运. 郑州大学, 2006(12)
- [9]从一个民族村的情况谈民族山区扶贫工作[J]. 韦努科.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1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