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控制点的作用 强化消耗材料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莹[1](2020)在《压力源下辱虐管理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下属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企业为了能在快速变动的不确定性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不得不全力以赴进行持续的创新和发展,这给企业内部的从业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随着压力增大,辱虐管理等现象呈上升趋势。辱虐管理虽然能暂时提高主管的恢复水平和工作投入,但是长远来看,不仅会影响下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也会影响到团队甚至组织的绩效。因此,如何有效管控工作场所辱虐管理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辱虐管理的前因和结果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下辱虐管理的形成机制,以及辱虐管理对下属主动性行为的曲线影响效应,这能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对辱虐管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紧密围绕“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下辱虐管理是如何形成的?”和“辱虐管理如何对下属主动性行为产生曲线影响效应?”两个关键问题,开展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对辱虐管理这一核心变量的概念内涵、测量和前因研究,以及它与其他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其次,依据文献梳理中存在的不足,从辱虐管理的前因和结果两个方面,通过文献研究构建本文的整体概念模型,形成三项子研究。研究一和研究二从前因方面探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辱虐管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回答第一个问题;研究三从结果方面探究辱虐管理与下属主动性行为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三,通过实证方法对三项子研究进行检验。最后,总结三项子研究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结论,得出管理启示。研究结果表明:(1)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对辱虐管理产生相似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损耗,具体表现为两类压力源都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增加辱虐管理行为的展现;(2)主管的情绪智力调节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通过自我损耗对辱虐管理的间接效应。具体讲,当主管拥有高水平的情绪智力时,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自我损耗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更弱,且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通过自我损耗对辱虐管理的间接效应更弱。(3)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对辱虐管理产生差异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增益和损耗的差异,挑战性压力源通过积极情感体验的资源增益路径减少辱虐管理行为的展现,而阻碍性压力源通过消极情感体验的资源损耗路径增加辱虐管理行为的展现;(4)主管的控制点调节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通过情感体验对辱虐管理的间接效应。具体讲,当主管拥有高水平的控制点时,挑战性压力源与积极情感体验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更强,且挑战性压力源通过积极情感体验对辱虐管理的间接效应更强,而阻碍性压力源与消极情感体验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更弱,且阻碍性压力源通过消极情感体验对辱虐管理的间接效应更弱。(5)辱虐管理与下属的主动性行为呈倒U型关系,下属感知的辱虐管理存在理论上的适度值。当辱虐管理处于适度程度时,下属的主动性行为表现最好;(6)下属的家庭工作支持部分调节辱虐管理对下属主动性行为的影响。表现为高家庭工作支持的下属能增强辱虐管理对主动性行为的递增效应,但当下属感知的辱虐管理程度超过适度值时,家庭工作支持的调节效应并不显着。从研究视角上看,本研究从二维压力源视角出发,通过辨析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辱虐管理之间的复杂关系,进一步探索压力源下辱虐管理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首先从二维压力源的分类上进一步拓展压力源与辱虐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其次,进一步突破了以往文献仅关注压力源的消极影响,验证了挑战性压力源的积极效应,有助于引导企业要区分工作场所压力源的类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管控辱虐管理。从研究内容上看,本研究首先从资源损耗视角,揭示了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对辱虐管理产生相似性影响的原因和边界条件;其次,从资源增益-损耗双视角,揭示了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对辱虐管理产生差异化影响的原因和边界条件;最后,从资源动态视角,揭示了辱虐管理对下属的主动性行为产生曲线影响效应的原因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辱虐管理。
崔敏[2](2014)在《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木质林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林业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然而,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中国木质林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客观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部分生产经营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展木质林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切实利益,创新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具体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开展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中国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原木、锯材、人造板、木家具、木地板、结构用木材及防腐木材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风险及风险管理等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木质林产品本身的特性,对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相关定义进行了阐述,描述了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特性,明确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涵义、目的、意义和程序,形成了较完整的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框架。(2)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的研究。在搜集与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风险信息的基础上,针对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危害,从产品自身质量、企业生产环节及产品质量外部监管环节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影响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结合问卷调查,提出从产品自身属性、企业生产加工及政府外部监管三个方面确定风险识别因子,其中产品自身属性方面主要风险因子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性风险因子;企业生产加工方面主要有原辅材料、生产加工和出厂检验风险;政府外部监管包括监管主体、监管制度和监管依据风险。(3)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在风险因素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定性和半定量相结合的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方法。一是根据风险评价准则,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进行赋值,分别取1、2、3、4、5;二是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按照赋值标准,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类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分极高、高、中等、低和极低风险等级,最终实现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评价。(4)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研究。在对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和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点的概念。结合前面风险识别及评价结果,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所对应的风险控制点等级进行评价,根据风险控制点等级,确定具体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的优先顺序。(5)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微观方面:一是企业要加强产品生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从原材料质量、生产加工环节及出厂检验环节进行控制;建立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召回制度。二是政府监管部门转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构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真正实现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高效监管。宏观方面:国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认证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及网络媒体等多主体积极参与监管,提高安全认识和实现信息共享等有效措施,建立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多方面确保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
邢丹妮[3](2019)在《基于A公司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传统制造企业被其生产制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所困扰,大部分企业虽然采用了定额成本管理法,但成本分配仍然不够准确,成本核算数据仍然不能满足产品成本决策与控制的需要。事实上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单纯的成本定额管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相应的成本信息不足以支持企业产品成本的精细核算,不能实现间接成本的合理分配,也不能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本论文采用目标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控方法,以A制造有限公司的Y产品为对象,从其生产流程入手,以工序中关键成本控制点作为成本分配的基准点,设计了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费用较为准确的分配到各个控制点的方法,并以相应的成本信息系统为支撑,及时、准确地记录各个控制点的实际成本,进一步将实际成本与上级下达的目标成本及公司自行确定的标准成本相比较,测算三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最终提出差异处理的对策。这一研究在传统制造企业中具有很普遍的适用性,能有效提升制造企业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控,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4](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韩莉[5](2019)在《A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新技术和新思想得到应用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不断改革创新,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水平,以应对各种挑战。财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对提升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A公司为例,对其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财务内控体系的优化方案和实施保障。通过对A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现状分析,发现其在预算管理控制、资金管理控制、成本费用管控与应收账款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A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与财务相关的职能权限划分不合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财务部门与内外部沟通不畅和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基于此,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为依据,针对问题从完善财务内控环境、完善财务内控风险体系、设置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和建立内部监督检查体系方面提出A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方案,并从营造重视财务内控的环境氛围、制定实施激励制度、构建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财务内控水平等方面提出A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研究结论可以对A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提高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进一步优化其内部控制体系,促进该公司广大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认知,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创新和改革提供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同时为其他同类企业进行内部控制领域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李贝贝[6](2019)在《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推广减震新技术的应用。然而传统钢结构存在以现场焊接为主,装配化程度不高,质量保证难度大,不适应高层建筑抗震和抗风等问题。自汶川地震后,屈曲约束支撑减震技术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广泛关注,但尚缺乏采用不同连接形式的屈曲约束支撑试验和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梁柱节点刚接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研究较多,但缺乏单边螺栓连接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与屈曲约束支撑协同抗震性能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提出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屈曲约束支撑稳定的抗侧能力和屈服耗能能力、钢管混凝土柱优越的竖向承载能力和单边螺栓装配化连接能力,实现了结构各部件优势最大化,符合国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理念。为了解此类新型组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开展了以下工作:(1)进行了五种采用不同连接形式的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试验和数值分析。评价试件的破坏模式、轴向弹性刚度、芯板应变、累积耗能等指标,探讨支撑芯板耗能段应变需求和结构设计层间位移角之间的关系。提出考虑不同连接形式影响的屈曲约束支撑轴向等效弹性刚度计算公式,其理论值、试验值和有限元计算值之间吻合较好;明确了结构设计时应考虑节点板刚度对支撑总体刚度的贡献。(2)开展了两榀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拟动力试验。从试件在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位移时程曲线、层间剪力-层间位移角滞回曲线、刚度退化、延性系数和耗能时程曲线等指标评价此类新型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小震时结构处于弹性阶段,支撑为结构提供较大的抗侧刚度;中震时支撑开始进入屈服阶段耗能;大震及超罕遇地震时支撑充分屈服耗能,保护主体结构免受严重损伤。(3)基于纤维模型理论,采用OpenSees有限元程序建立此类新型组合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节点域的剪力-剪切模型和组合节点的弯矩-转角模型是准确模拟此类新型组合结构的关键和核心,因此改进由方、圆钢管混凝土柱与组合梁形成节点域的剪切公式;提出单边螺栓连接组合节点在正、负弯矩作用下的初始转动刚度、塑性抗弯承载力和转动能力的最优计算公式,考虑组合节点的极限抗弯承载力,优化组合节点弯矩-转角模型以考虑屈服后的应变强化效应。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采用上述理论方法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准确性,探讨了是否考虑节点刚度对框架支撑体系层面抗震性能的影响。(4)提出了基于改进的能量平衡和整体失效模式的塑性设计方法来设计此类新型组合结构体系。以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整体失效模式为目标,提出考虑结构屈服后应变强化效应的能量平衡方程,建立此类新型组合结构整体屈服位移的计算公式;推导避免框架三类不利失效模式和实现整体失效模式的相关公式,推导过程中考虑组合节点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下的转动能力限值,有效解决了节点半刚性特征的性能化控制问题。设计6、9、12和20层典型结构,开展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以层间位移角、残余层间位移角、节点转动和支撑位移延性为指标,验证了提出的塑性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5)发展了基于IDA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通过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和能力分析建立典型结构非倒塌易损性曲线,评估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平下发生不同极限状态的超越概率。提出以几何平均谱加速度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来评估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方法,简化了评估流程。建立了基于地震动逐次累加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推导结构层面、子结构层面和构件层面发生不同损伤事件的概率分布函数;考虑识别倒塌点的认知不确定性。以6层和12层典型结构为例,从结构、子结构和构件层面充分评估了结构发生不同层次损伤状态事件的超越概率,有利于针对性地制订防震减灾规划,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薛卫宁,郭佐宁,韩华东,迪明,王济民,严洪涛,田力[7](2016)在《成本管控 降本增盈——陕煤集团神木张家峁矿业有限公司创建“6811”体系成本管控模式》文中提出"6811"体系成本管控模式的背景"6811"体系成本管控模式的内涵"6811"体系成本管控模式的做法"6811"体系成本管控模式的实施效果"6811"体系成本管控模式的体会陕煤集团神木张家峁矿业有限公司是由陕西煤化韩城矿业公司(原韩城矿务局)和神木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6.07亿元,其中韩城矿业公司出资比例为55%,神木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出资比例为45%。
魏韶仪[8](2020)在《作业成本法在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制造生产环境下,变压器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成本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生产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就有了其实际的意义,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及分析,为企业更有效的开展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种管理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实现企业成本精益化管理的目标。本文以TW电气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依据作业成本法及作业基础预算的理论基础,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优化。首先,引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并且以其作为依据对企业进行了作业、作业中心资源库及成本库的划分;其次,介绍了TW电气制造企业概况、现行的成本控制制度、制度执行情况以及使用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月度所有产品的成本计算,并且指出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成本费用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产品成本预算粗糙以及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明确等问题;第三,对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并且运用作业成本法,根据划分的作业中心及资源、成本库对于TW电气制造企业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第四,对本企业成本控制进行优化设计,分别从事前的产品预算方法、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的生产车间绩效评价这三个阶段进行设计;最后,是成本控制方案的评价及保障措施,将以上这些计算结果与企业现行的成本控制方案进行对比,体现优化方案的优势,作业成本法在TW电气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应用能够对该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进行有效、系统的控制。
李晨莹[9](2019)在《T公司精益成本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全球经济稳步前行,中国各产业生产力和国民消费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联系越发密切,国界不再能阻碍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向前的趋势,从汽车产业来看,世界知名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商开始纷纷进驻中国,在带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方法及高素质人才等外,也给中国企业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中国汽车制造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尤其是价格竞争与技术竞争,仍然远远落后于国际知名企业,所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创新与改革。以“现场制造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中国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在消费者市场中保持低价的优势,寻求新的成本管理方式迫在眉睫。精益成本管理作为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客户需求为拉动,消除一切不合理的浪费的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现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下最适合的选择。T公司作为所处行业的领头军,其发展目标是能成为全球一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成为能够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乃至汽车行业的发展的优秀企业。然而,中国汽车产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的大幅下滑将使得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进入艰难的发展阶段,同时钢材线材及贵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的年年上涨,极大的吞噬了企业盈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是T公司和中国所有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本文以T公司为案例对象,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成本构成和对成本管理改进的需求,在着重阐述了其成本管理现状后,分析了T公司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精益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改善方案及保障措施。精益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运用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和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客户满意为原则,通过持续性的流程和作业改善,来实现成本最低、价值最大的成本管理目标。然而,精益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企业在推行相应的应用方案的同时,还要提供制度、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等保障措施,通过价值观导向,来引导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创新中去,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精益成本管理在降低价值链成本,提高产品价值的作用。通过本文对精益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发现通过依靠流程重组和自动化信息系统可以构架更高效、更精确的精益成本管理体系,降本增效,以满足T公司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翟红宾[10](2017)在《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土地整理项目碳排放测算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空前提高使得人地矛盾日益严峻。土地整理的广泛开展,不仅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同时也为土地产出率水平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强化碳排放管理,为植被土壤固碳作用的积极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关于土地整理的碳收支经常被忽视,缺乏有效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和减排措施,因此,本研究选取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行唐县翟营乡北郄凹村等(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平山县大吾乡田兴村等(10)个村土地整理项目、灵寿县青同镇白朱乐村等(19)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三个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区土地整理示范建设项目,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与室内测试等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两方面测算并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碳排放变化特征。根据研究结果可知:(1)土地整理后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储量变化情况为行唐县翟营乡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碳储量增加了450.512t,平山县大吾乡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碳储量增加了256.184t,灵寿县青同镇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碳储量增加了1704.346t,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项目实施后为均为碳汇效应;(2)典型土地整理项目的碳源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土地整理项目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灵寿县最大为15619.264t,其次为平山县4951.604t,最少为行唐县2516.716t。行唐县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相当于排放了1808.868t碳,平山县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相当于排放了4110.627t碳,灵寿县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相当于排放了12181.878t碳,均表现为碳源效应。
二、发挥控制点的作用 强化消耗材料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控制点的作用 强化消耗材料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压力源下辱虐管理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下属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辱虐管理的内涵与测量 |
2.1.1 辱虐管理的内涵 |
2.1.2 辱虐管理的测量 |
2.2 辱虐管理的前因研究 |
2.2.1 个体视角 |
2.2.2 情景视角 |
2.3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相关研究 |
2.3.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概念与测量 |
2.3.2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相似性和差异化研究 |
2.4 压力源与辱虐管理的关系研究 |
2.5 主动性行为的相关研究 |
2.5.1 主动性行为的概念 |
2.5.2 主动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3 辱虐管理和主动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
2.6 文献述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体概念模型构建 |
3.1 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
3.1.1 资源保存理论 |
3.1.2 自我损耗理论 |
3.1.3 情感事件理论 |
3.2 模型构建思路 |
3.2.1 把辱虐管理作为核心变量 |
3.2.2 压力源下辱虐管理的形成机制 |
3.2.3 辱虐管理对下属行为的影响研究 |
3.3 整体概念模型 |
3.3.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对辱虐管理的相似性影响研究 |
3.3.2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对辱虐管理的差异化影响研究 |
3.3.3 辱虐管理与下属主动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
3.3.4 整体概念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对辱虐管理的相似性影响研究 |
4.1 研究理论模型 |
4.2 研究假设 |
4.2.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自我损耗 |
4.2.2 自我损耗和辱虐管理 |
4.2.3 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 |
4.2.4 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
4.3 研究设计 |
4.3.1 问卷设计 |
4.3.2 数据收集 |
4.4 研究结果 |
4.4.1 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
4.4.2 信度分析 |
4.4.3 效度分析 |
4.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6 假设检验 |
4.5 研究结果讨论 |
4.6 拓展实验 |
4.6.1 实验设计 |
4.6.2 研究方法和程序 |
4.6.3 数据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对辱虐管理的差异化影响研究 |
5.1 研究理论模型 |
5.2 研究假设 |
5.2.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情感体验 |
5.2.2 情感体验与辱虐管理 |
5.2.3 情感体验的中介作用 |
5.2.4 控制点的调节作用 |
5.3 研究设计 |
5.3.1 问卷设计 |
5.3.2 数据收集 |
5.4 研究结果 |
5.4.1 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
5.4.2 信度分析 |
5.4.3 效度分析 |
5.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4.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6 假设检验 |
5.5 研究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辱虐管理与下属主动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
6.1 研究理论模型 |
6.2 研究假设 |
6.2.1 辱虐管理和主动性行为 |
6.2.2 家庭工作支持的调节作用 |
6.3 研究设计 |
6.3.1 问卷设计 |
6.3.2 数据收集 |
6.4 研究结果 |
6.4.1 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
6.4.2 信度分析 |
6.4.3 效度分析 |
6.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4.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6 假设检验 |
6.5 研究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C.1 研究主要结论 |
C.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C.3 管理实践启示 |
C.4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研究一问卷及实验材料 |
附录1.1 主管问卷 |
附录1.2 下属问卷 |
附录1.3 拓展实验相关材料 |
附录2 研究二问卷 |
附录2.1 主管问卷 |
附录2.2 下属问卷 |
附录3 研究三问卷 |
附录3.1 主管问卷 |
附录3.2 下属问卷 |
(2)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木质林产品范围界定 |
1.1.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
1.1.3 国家高度重视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
1.1.4 风险评估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 |
1.1.5 风险评估技术是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课题的经费来源 |
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1 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 |
2.1.1 风险的概念及风险分类 |
2.1.2 风险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
2.1.3 风险管理的目标及程序 |
2.2 风险识别及方法 |
2.2.1 风险识别概念 |
2.2.2 风险识别方法 |
2.2.3 风险识别内容及过程 |
2.2.4 风险识别程序 |
2.3 风险评估及方法 |
2.3.1 风险分析 |
2.3.2 风险评价 |
2.4 风险控制方法 |
2.4.1 风险处置措施 |
2.4.2 风险控制原则 |
2.4.3 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3.1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3.1.1 木质林产品生产概况 |
3.1.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现状 |
3.2 木质林产品安全性能要求 |
3.2.1 国外技术法规标准要求 |
3.2.2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
3.2.3 安全性能项目与检验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研究 |
4.1 相关概念界定 |
4.1.1 产品、产品质量及安全 |
4.1.2 产品质量安全及其风险 |
4.1.3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及其风险 |
4.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 |
4.2.1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定义 |
4.2.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特征 |
4.2.3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
4.2.4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对象 |
4.2.5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范围 |
4.2.6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目标 |
4.3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4.3.1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途径 |
4.3.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
4.4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识别结果 |
4.4.1 各类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4.4.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风险 |
4.4.3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研究 |
5.1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
5.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问卷调查情况 |
5.3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准则 |
5.3.1 风险可能性准则 |
5.3.2 风险后果准则 |
5.3.3 风险矩阵图 |
5.3.4 调查问卷数据处理 |
5.4 原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4.1 风险评价指标 |
5.4.2 风险分析结果 |
5.4.3 绘制风险矩阵图 |
5.5 锯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5.1 风险评价指标 |
5.5.2 风险分析结果 |
5.5.3 绘制风险矩阵图 |
5.6 人造板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6.1 风险评价指标 |
5.6.2 风险分析结果 |
5.6.3 绘制风险矩阵图 |
5.7 木家具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7.1 风险评价指标 |
5.7.2 风险分析结果 |
5.7.3 绘制风险矩阵图 |
5.8 木地板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8.1 实木地板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8.2 实木复合地板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8.3 强化木地板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9 木结构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9.1 风险评价指标 |
5.9.2 风险分析结果 |
5.9.3 绘制风险矩阵图 |
5.10 防腐木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5.10.1 风险评价指标 |
5.10.2 风险分析结果 |
5.10.3 绘制风险矩阵图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
6.1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及评价标准 |
6.1.1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 |
6.1.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标准 |
6.2 原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
6.3 锯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
6.4 人造板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
6.5 木家具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
6.6 木地板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
6.6.1 实木地板 |
6.6.2 实木复合地板 |
6.6.3 强化木地板 |
6.7 木结构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
6.8 防腐用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
7.1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点及控制流程 |
7.1.1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点分析 |
7.1.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流程 |
7.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具体措施 |
7.2.1 木质林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控制措施 |
7.2.2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召回 |
7.2.3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 |
7.3 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建议 |
7.3.1 完善体系建设,构建安全保障 |
7.3.2 实施认证管理,加强质量管理 |
7.3.3 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众参与 |
7.3.4 提高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基本结论——主要研究成果 |
8.2 创新之处 |
8.3 讨论及展望——有待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基于A公司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
2.2.1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2.2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 |
2.2.3 生产过程成本控制理论 |
2.2.4 关键路径理论 |
2.2.5 生产作业控制理论 |
3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3.1 工艺流程的内涵、功能及表现形式 |
3.1.1 工艺流程的内涵 |
3.1.2 工艺流程的功能 |
3.1.3 工艺流程的表现形式 |
3.2 成本管理的内涵和原则 |
3.2.1 成本管理的内涵 |
3.2.2 成本管理的原则 |
3.3 目标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内涵及应用程序 |
3.3.1 目标成本法的内涵及应用程序 |
3.3.2 标准成本法的内涵及应用程序 |
4 A公司成本管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
4.1 A公司经营概况 |
4.1.1 A公司简介 |
4.1.2 A公司组织结构 |
4.2 A公司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问题 |
4.2.1 工艺流程成本管理的意识薄弱 |
4.2.2 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不详细 |
4.2.3 工艺流程成本管理未达到产品成本控制目标 |
4.3 A制造有限公司工艺流程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外部成因 |
4.3.2 内部成因 |
5 A公司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5.1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的前期准备与总体设计 |
5.1.1 强化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意识 |
5.1.2 产品工艺流程的精准确定 |
5.1.3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控总体设计 |
5.2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的具体方案 |
5.2.1 结合运用目标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 |
5.2.2 工艺流程关键点的成本管控 |
5.2.3 基于工艺流程的产品成本管控 |
5.2.4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的信息支持 |
5.3 成本控制关键点的识别 |
5.3.1 工艺流程分析 |
5.3.2 成本控制关键点的确定 |
5.4 确定Y产品相关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
5.4.1 与Y产品相关的目标成本的确定 |
5.4.2 与Y产品相关的标准成本的确定 |
5.4.3 与Y产品相关的实际成本的确定 |
5.5 成本差异分析 |
5.5.1 目标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成本差异分析 |
5.5.2 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成本差异分析 |
6 A公司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方案实施 |
6.1 以Y产品为例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流程 |
6.1.1 Y产品工艺流程分析 |
6.1.2 Y产品成本控制关键点识别 |
6.1.3 基于重要部件确定Y产品成本 |
6.1.4 基于成本控制关键点确定Y产品成本 |
6.1.5 针对Y产品成本差异的应对措施 |
6.2 A公司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 |
6.3 Y产品成本管理责任报告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5)A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财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1 财务内控含义与内容 |
2.1.1 财务内部控制的涵义 |
2.1.2 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 |
2.1.3 财务内部控制方法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A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A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现状 |
3.1.1 A公司简介 |
3.1.2 财务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
3.1.3 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 |
3.2 A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2.1 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 |
3.2.2 资金控制存在的问题 |
3.2.3 成本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4 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A公司财务内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
3.3.2 与财务相关的职责权限不合理 |
3.3.3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
3.3.4 财务部门内外部信息沟通不畅 |
3.3.5 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A公司财务内控体系优化方案设计 |
4.1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4.1.1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目标 |
4.1.2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原则 |
4.2 完善财务内控环境 |
4.2.1 财务管理权限配置 |
4.2.2 财务管理体制设置 |
4.2.3 财务组织机构及职责、流程 |
4.3 建立财务内控风险体系 |
4.3.1 建立财务风险清单和风险案例库 |
4.3.2 事前采用预算和授权控制 |
4.3.3 事中监督财务内控的过程 |
4.3.4 事后检查财务内控目标的实现 |
4.4 设置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活动 |
4.4.1 构建预算控制体系 |
4.4.2 完善资金管控 |
4.4.3 健全成本费用控制制度 |
4.4.4 加强应收账款管控 |
4.5 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
4.5.1 提高财务人员沟通意识 |
4.5.2 改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
4.5.3 重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4.6 建立内部监督检查体系 |
4.6.1 制定合理的财务制度 |
4.6.2 制定审计部门制度 |
4.6.3 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 |
4.7 A公司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测试及IT固化 |
4.7.1 有效性评估 |
4.7.2 财务风险内控IT固化 |
4.7.3 持续改进 |
4.8 本章小结 |
5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营造重视财务内控的环境氛围 |
5.2 制定实施考核与激励制度 |
5.3 构建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
5.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财务内控水平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屈曲约束支撑研究现状 |
1.2.2 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研究现状 |
1.2.3 单边螺栓连接钢管混凝土节点及框架研究现状 |
1.2.4 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
1.2.5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考虑不同连接形式影响的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试验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试件概况 |
2.2.1 屈曲约束支撑设计 |
2.2.2 节点板设计 |
2.3 试验方案 |
2.3.1 加载装置 |
2.3.2 量测内容 |
2.3.3 加载制度 |
2.4 材料性能 |
2.5 试验过程与试验现象 |
2.5.1 试件BRB-GP1 |
2.5.2 试件BRB-GP2 |
2.5.3 试件BRB-GP3 |
2.5.4 试件BRB-GP4 |
2.5.5 试件BRB-GP5 |
2.5.6 试验现象总结 |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6.1 滞回特性 |
2.6.2 轴向弹性刚度 |
2.6.3 芯板应变和变形需求 |
2.6.4 拉压承载力不平衡特性 |
2.6.5 抗拉强度调整系数 |
2.6.6 延性和累积塑性变形 |
2.6.7 耗能性能 |
2.6.8 应变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考虑不同连接形式影响的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 |
3.2.1 材料模型 |
3.2.2 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
3.2.3 网格划分与单元类型 |
3.2.4 边界条件与数值阻尼 |
3.3 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试验验证 |
3.4 试件BRB-GP1的滞回性能全过程分析 |
3.4.1 芯板耗能段的变形发展 |
3.4.2 芯板单元和节点板的应力发展 |
3.5 试件BRB-GP2的滞回性能全过程分析 |
3.5.1 芯板耗能段的变形发展 |
3.5.2 芯板单元和节点板的应力发展 |
3.6 简化有限元分析模型的优化与试验验证 |
3.7 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拟动力试验 |
4.1 引言 |
4.2 拟动力试验简介 |
4.2.1 拟动力试验特点 |
4.2.2 拟动力试验原理 |
4.3 试件概况 |
4.3.1 模型选取 |
4.3.2 试件设计 |
4.4 试验方案 |
4.4.1 加载装置 |
4.4.2 量测内容 |
4.4.3 加载方案 |
4.5 材料性能 |
4.5.1 钢材材性 |
4.5.2 混凝土材性 |
4.6 拟动力试验过程 |
4.6.1 试件BBFD1 |
4.6.2 试件BBCF2 |
4.7 拟动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
4.7.1 滞回特性 |
4.7.2 骨架曲线及其特征点 |
4.7.3 刚度退化 |
4.7.4 延性系数 |
4.7.5 耗能时程曲线 |
4.8 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 |
5.1 引言 |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5.3 组合梁柱模型 |
5.3.1 非约束混凝土模型 |
5.3.2 约束混凝土模型 |
5.3.3 钢材本构模型 |
5.4 钢管混凝土节点域模型 |
5.4.1 钢管柱剪切行为 |
5.4.2 核心混凝土剪切行为 |
5.4.3 节点域剪切模型试验验证 |
5.5 单边螺栓连接钢管混凝土组合节点模型 |
5.5.1 组合节点组件刚度 |
5.5.2 负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初始刚度 |
5.5.3 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初始刚度 |
5.5.4 组合节点初始刚度最优计算方法 |
5.5.5 组合节点组件抗力 |
5.5.6 负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 |
5.5.7 正弯矩作用下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 |
5.5.8 组合节点抗弯承载力最优计算方法 |
5.5.9 组合节点转动能力 |
5.5.10 组合节点转动能力的最优计算方法 |
5.5.11 组合节点弯矩-转角模型 |
5.6 组合框架试验验证 |
5.7 拟动力试验数值模拟与分析 |
5.7.1 有限元分析模型优化 |
5.7.2 试验与数值模拟比较 |
5.7.3 屈曲约束支撑响应分析 |
5.8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改进的能量平衡和整体失效模式的塑性设计方法 |
6.1 引言 |
6.2 能量平衡概念 |
6.3 设计流程 |
6.3.1 设计流程图 |
6.3.2 结构整体屈服机制 |
6.3.3 设计基底剪力 |
6.3.4 设计侧向力 |
6.3.5 屈曲约束支撑设计 |
6.3.6 单边螺栓连接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设计 |
6.4 设计实例 |
6.4.1 工程概况 |
6.4.2 12层结构设计流程 |
6.4.3 6、9和20层结构设计结果 |
6.5 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6.5.1 非线性时程分析模型 |
6.5.2 地震动选取 |
6.6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与讨论 |
6.6.1 层间位移角 |
6.6.2 残余层间位移角 |
6.6.3 节点转动 |
6.6.4 屈曲约束支撑位移延性 |
6.7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IDA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
7.1 引言 |
7.2 概率地震易损性解析函数 |
7.2.1 考虑偶然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函数 |
7.2.2 考虑认知不确定性的地震易损性函数 |
7.3 典型结构的建立 |
7.4 地震动的选取和调幅 |
7.5 非倒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
7.5.1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7.5.2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
7.5.3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
7.6 基于Sa(T_1,5%)的倒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
7.6.1 倒塌易损性曲线 |
7.6.2 抗倒塌评估 |
7.7 基于Sa_(avg)(a,b)的倒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
7.7.1 倒塌易损性曲线 |
7.7.2 抗倒塌评估 |
7.8 基于地震动逐次累加的概率地震损伤分析 |
7.8.1 损伤事件及其概率分布 |
7.8.2 损伤事件极限状态限值的概率分布 |
7.8.3 6和12层结构概率损伤分析 |
7.9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作业成本法在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下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
2.1 基本概念 |
2.1.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
2.1.2 作业成本计算模型 |
2.1.3 作业基础预算(ABB) |
2.2 作业成本的划分 |
2.2.1 定义作业 |
2.2.2 资源库定义及划分 |
2.2.3 成本库(作业中心)的定义及划分 |
第三章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TW电气制造企业概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企业组织结构 |
3.1.3 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
3.1.4 企业产品种类及生产工艺流程 |
3.2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
3.2.1 产品成本构成 |
3.2.2 成本控制制度 |
3.2.3 制度的执行状况 |
3.3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企业生产产品成本分配不合理 |
3.3.2 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存在资源浪费等不合理问题 |
3.3.3 企业的成本预算系统过于简单 |
3.3.4 成本控制流于形式 |
3.3.5 生产车间绩效指标设置不明确 |
第四章 TW电气制造企业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
4.1 作业成本的计算 |
4.1.1 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 |
4.1.2 建立作业成本库(作业中心与资源库相对应) |
4.1.3 成本动因分析 |
4.1.4 企业产品作业成本的计算 |
4.1.5 企业单位产品成本的计算 |
4.2 产品成本预算(ABB) |
4.2.1 直接成本的预算 |
4.2.2 制造费用的预算 |
4.3 油浸式变压器的事中成本控制 |
4.4 生产车间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价 |
第五章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应用及保障措施 |
5.1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应用 |
5.1.1 作业基础预算(ABB) |
5.1.2 事中成本控制 |
5.1.3 车间绩效评价指标 |
5.2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评价 |
5.2.1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
5.2.2 生产流程优化节约了产品成本 |
5.2.3 作业基础预算法(ABB)的优点 |
5.2.4 细化了成本事中控制点 |
5.2.5 车间绩效评价指标更加完善 |
5.3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保障措施 |
5.3.1 明确员工奖励条款 |
5.3.2 遵循“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成本管理原则 |
5.3.3 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 |
5.3.4 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9)T公司精益成本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精益生产和精益思想 |
1.2.2 精益成本管理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精益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精益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1 精益生产方式 |
2.1.2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 |
2.1.3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2 精益成本管理的理论概述 |
2.2.1 精益成本管理的内涵 |
2.2.2 精益成本管理的要素分析 |
2.2.3 精益成本管理的支持工具 |
2.2.4 精益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
2.2.5 精益成本管理在制造行业的应用特点 |
第3章 T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1 T公司基本情况 |
3.1.1 T公司简介 |
3.1.2 T公司组织结构 |
3.1.3 T公司产品结构与生产流程 |
3.2 T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2.1 总收入与总成本分析 |
3.2.2 T公司价值链环节的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第4章 T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研发环节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意识和方法 |
4.2 采购议价变动性大,供应链意识薄弱 |
4.3 制造成本核算存在缺陷,生产过程有浪费 |
4.4 质量控制缺乏精益思想和持续改善 |
4.5 物流成本缺乏专门的统计与核算,且外部物流费用较高 |
4.6 营销环节成本费用灵活性大,把控难度高 |
第5章 精益成本管理在T公司中的应用 |
5.1 T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应用前提 |
5.1.1 T公司推行精益生产的必然要求 |
5.1.2 T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5.2 T公司精益成本管理应用的总体目标 |
5.3 T公司精益成本管理应用原则 |
5.3.1 全面性原则 |
5.3.2 系统性原则 |
5.3.3 持续改善原则 |
5.4 T公司精益成本管理应用思路 |
5.5 结合精益成本管理理论对T公司成本管理的优化建议 |
5.5.1 实现精益设计,加强成本控制 |
5.5.2 强化供应链纵向管理,加强跨组织间学习 |
5.5.3 加强成本差异分析和作业动因,完善生产下达方法 |
5.5.4 构建精益六西格玛,提高质量成本效益 |
5.5.5 明确物流成本管理职责,加强与物流工作的合作分工 |
5.5.6 强化营销服务成本控制观念 |
第六章 T公司精益成本管理应用保障措施 |
6.1 培育精益成本的企业文化 |
6.1.1 高层领导者需加强对精益成本管理的重视 |
6.1.2 实现企业的社会化 |
6.2 加强对精益成本管理的组织保障 |
6.2.1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精益成本管理职责 |
6.2.2 建立精益成本管理责任考核和奖励体系 |
6.3 打造绿色生态的产业链 |
6.3.1 打造智能智造生产模式 |
6.3.2 节能减排,绿色制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土地整理项目碳排放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
2.1 土地整理的概念 |
2.2 人地关系理论 |
2.3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土地利用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
2.5 本章小结 |
3 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3.1 研究区现状 |
3.1.1 自然环境概况 |
3.1.2 社会环境概况 |
3.2 数据处理 |
3.2.1 项目基础数据 |
3.2.2 实验数据 |
3.3 项目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其碳收支测算方法 |
3.3.1 项目区土地利用变化 |
3.3.2 碳收支测算方法 |
3.4 土地整理项目施工过程碳排放测算方法 |
3.4.1 主要工程内容 |
3.4.2 施工过程的碳排放测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典型土地整理项目的碳排放测算 |
4.1 项目所在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
4.2 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
4.2.1 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来源 |
4.2.2 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碳排放汇总 |
4.2.3 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不同工程类型的碳排放量 |
4.3 土地整理前后的碳储量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清单 |
四、发挥控制点的作用 强化消耗材料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压力源下辱虐管理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下属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泽莹.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2]木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崔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3]基于A公司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研究[D]. 邢丹妮.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5]A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 韩莉.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地震易损性分析[D]. 李贝贝.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7]成本管控 降本增盈——陕煤集团神木张家峁矿业有限公司创建“6811”体系成本管控模式[A]. 薛卫宁,郭佐宁,韩华东,迪明,王济民,严洪涛,田力. 现代大型煤炭企业经典管理案例(财务管理篇), 2016
- [8]作业成本法在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魏韶仪.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9]T公司精益成本管理应用研究[D]. 李晨莹. 湘潭大学, 2019(02)
- [10]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土地整理项目碳排放测算研究[D]. 翟红宾. 河北经贸大学, 2017(02)